高中作文网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6篇)

时间: 2024-05-22 栏目:公文范文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外治法;综述

新生儿黄疸以新生儿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为特征,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因此,利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十分必要。外治法预防该类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现就近10年来外治法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这样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奶量摄入增多,刺激胃肠蠕动,使新生儿胎粪排泄次数增多,胎粪尽早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新生儿黄疸产生干预作用。张桂芹等[2]将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抚触组出生后第1d即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照组常规护理。两组间新生儿生后48h吃奶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d、第4d经皮测总胆红素值,在统计学处理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仝玉丽[3]选择180例足月分娩的出生满24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连续7d行新生儿抚触,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董旭东等[4]将12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抚触组第1次排胎便时间亦明显缩短(P<0.01)。

2光疗

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给予预防性光疗,能有效地将血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通过光疗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效果良好。陈新斌[5]对144位新生儿进行经皮测胆红素指数(TCB)监测,凡生后3d内TCBI>18者放入光疗箱治疗,12~24h后出箱,若停止光疗后TCBI又升高且>18者则再次光疗,直至TCBI<18,同时参照黄染进展速度及基础病确定是否光疗。经过2次光疗者5例,接受4次以上光疗者3例(其中1例早产儿光疗7次)。结果无1例核黄疸发生,全部光疗婴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岑金等[6]将190例胆红素24h内≥103μmol/L,或48h内≥154μ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予光疗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游泳

新生儿游泳后吃奶频率增加,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延长,肠蠕动增加,加速了胎粪的排出。由于游泳新生儿的摄食时间提早,从而加快了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之排出体外。同时,新生儿小肠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结合胆红素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粪便排出,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和减少了肠—肝循环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覃桂荣等[7]将78例足月剖宫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游泳组从出生当天开始游泳,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不游泳。结果游泳组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0.05),胎便转黄时间缩短(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蒙林等[8]随机抽取160例新生儿分为研究组(游泳组)80例和对照组(沐浴组)80例,结果研究组TC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胎粪排出时间及胎粪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

4人工促排便法

胡颦等[9]应用开塞露纳入新生儿肛门内通便,加快胎便的排出与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推迟黄疸出现时间,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黄疸发生率,从而减小了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他们将健康儿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开塞露,对照组不用开塞露。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黄便时间、黄疸出现时问、黄疸发生率、黄疸达高峰期经皮胆红素值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李忠[10]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加快胎便排出,减少尿肠—肝循环中尿胆原的重吸收,取得明显效果。将224例新生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12例,治疗组新生儿在出生后6h内用生理盐水20mL灌肠,若未能解胎便,再用生理盐水10mL灌肠,对照组未经处理。两组对比,治疗组发生病理性黄疸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治疗组发病时间明显延迟,黄疸指数低,蓝光照射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李先林等[11]将133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采用腹部按摩加体温表玻璃棒刺激直肠壁的人工排便法促进胎便排出;对照组70例任其自然排便。结果出生后1~5d观察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0.05或P<0.01)。

5药物贴敷及外洗法

通过脐周穴位、皮肤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清除新生儿体内胎毒、清热祛风、消降积满,对减轻黄疸、消除黄疸有较好的效果。钱竹珍等[12]将剖宫产娩出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断脐后脐部用胎毒清脐敷包扎,对照组60例断脐后暴露脐部。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205μmol/L例数分别为6例和22例,黄疸消退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5±0.51)d、(2.4±0.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王利民等[13]选择足月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干预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行药浴;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结果干预组黄疸出现时间相对推迟;治疗后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光疗率减少(P均<0.05)。

6快速断脐法

快速断脐法减少了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使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14],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林振喜[15]将22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快速断脐组(120例)和慢速断脐组(100例)。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11s内快速断脐,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待脐搏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结果显示,快速断脐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断脐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7综合干预疗法

7.1游泳加抚触

徐雪梅等[16]将3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出生后24h进行游泳加抚触,对照组16O例出生后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出生后不同时段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刘继波等[17]将256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中的126例作为研究组,1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进行游泳加抚触,对照组进行单纯沐浴。结果显示,研究组胎便转黄的时间为(35.20±0.24)h,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为(47.69±0.26)h,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曾华[18]将50例参加游泳与抚触的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排黄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5~21h,观察组新生儿6~7d血胆红素比对照组低1.8~65.2μmol/L,观察组新生儿黄疸症状轻且持续时间短。

7.2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

俞琦等[19]选择足月产新生儿162例,两组均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治疗组加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结果表明,治疗组每日排便增加、胎便变黄时间提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血清胆红素峰值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7.3多种早期干预措施

采取早期补充喂养、喂服酶诱导剂、抚触及灌肠促排便等多种早期干预措施,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降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涂燕青等[20]将18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在出生后12h预防性给予苯巴比妥、妈咪爱,结合抚触,直至出院。对照组不给予早期干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发生率为39.1%、61.1%,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持续时间为(3.8±1.8)d、(6.5±2.1)d,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徐红梅等[21]对新生儿生后24h常规经皮监测胆红素水平,早吸吮、必要时温盐水灌肠促进胎便排出,应用肠道菌群调节剂减少肠—肝循环,进行早期预防。对疑似血型不合性溶血时,应及早化验血型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达到我国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标准者(156例)进行光疗及药物治疗。经综合治疗,显效112例(71.8%),有效44例(28.2%),总有效率100%,无1例出现胆红素脑病。

9小结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可知,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有其独特的效果,方法也较多,包括中医外治法和西医外治法,目前已引起广泛重视,其优越性突出表现为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以及价廉。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关外治法的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实验研究、机理研究较少、不够深入,不少报道观察病例例数少,说服力差。我们认为,随着有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实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多样化,外治法将在预防新生儿黄疸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uretschkeLJ,Kernicterus.Stillaconcern[J].NeonatalNetw,2005,24(2):7-19.

[2]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9-70.

[3]仝玉丽.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附1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07-1909.

[4]董旭东,刘宁,孙琼兰.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85-1686.

[5]陈新斌.胆红素监测和间断光疗对新生儿核黄疸的预防[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5,5(10):894-895.

[6]岑金,林雪霞,蔡爱群.微量血胆红素高值新生儿的早期干预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新医学,2003,4(16):1493-1494.

[7]覃桂荣,雪丽霜,谭红,等.游泳对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6-7.

[8]蒙林,崔艳萍,董秋燕,等.游泳对新生儿胆红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1):56-57.

[9]胡颦,陈丽,王薇,等.开塞露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2,26(4):354-355.

[10]李忠.生理盐水灌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970.

[11]李先林,赵新霞,刘燹,等.人工排便法预防新生儿黄疸[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7-28.

[12]钱竹珍,叶君儿.胎毒清脐敷防治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0B):1231.

[13]王利民,吴曙粤,黄春兰,等.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44-945.

[14]钱华,钱育昆.快速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2,2(3):88.

[15]林振喜.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16]徐雪梅,陈冬菊,涂敏娟.游泳与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21):19-20.

[17]刘继波,张桂荣,沈连春,等.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1081-1082.

[18]曾华.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06,27(4):546-547.

[19]俞琦,邵雪英,余金仙.抚触配合足部反射区按摩减轻黄疸的效果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06,8(5):557.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2

[关键词]社区产后访视;新生儿黄疸;干预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04(a)-0180-03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的院内护理服务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护理活动已经逐步从疾病护理走向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由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出生会使产妇生理、心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影响着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1]。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新生儿死亡中,有70%左右发生于出生后7d内[2-3],因此,保证新生儿健康十分重要。新生儿黄疸是产后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但为了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分娩后产妇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在逐渐缩短[4],致使大多新生儿黄疸均在家中发生,只能借助产后访视跟踪新生儿黄疸的情况,而随着对产后访视工作的逐渐开展和重视,产后访视率也逐渐提高[5]。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产妇产褥期康复,确保新生儿健康意义重大[6]。社区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对母婴状况进行回访的一项工作,分别在产妇分娩后7、14d进行上门身体检查、健康教育等各项护理服务,30d新生儿和产妇回院随访检查,笔者在访视过程中发现产后访视能及时发现新生儿黄疸,并予以及早处理。由此可见,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能有效地干预新生儿黄疸的进展,保证新生儿健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住院的100例新生儿黄疸的病历资料,将经过产后7、14d访视,30d回院随访检查等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的5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未经过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的5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体重2.5~4.5kg,平均3.50kg,孕周38~42周;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体重2.3~4.6kg,平均3.45kg,孕周38~42周,所有患儿的Apgar评分为8~10分,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产后7、14d进行上门家庭访视,访视时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7]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家属,让家属了解黄疸的初步判断。医护人员经皮测量黄疸指数,观察分析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询问家属新生儿喂养情况,大便的次数、性状、及颜色,黄疸的加重和消退情况。询问产妇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8],判断生产过程有无引起新生儿黄疸的高危因素等。若黄疸指数超过12mg/dl或未达此标准值,新生儿一般情况较差者应转诊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黄疸指数低于12mg/dl者,教会家属怎样进行阳光照射、游泳护理、抚触护理,如何观察判断黄疸消退或加重的情况。

1.2.1游泳护理在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服务中,可指导新生儿进行游泳护理,选择吃奶后1h在特定的游泳圈和游泳池中游泳,水温38℃,分自主运动和游泳操两部份,游泳过程中护理人员协助新生儿伸展活动四肢,游泳10~15min/次,1次/d[9]。游泳后喂食新生儿少量温开水。脐带未脱落者游泳前脐部贴好防水贴,游泳后做好脐部消毒处理以防脐部感染。

1.2.2抚触护理抚触一般在沐浴或游泳后进行,护理人员双手取少量婴儿润肤霜涂抹双手掌,对新生儿做全身皮肤轻柔抚触,抚触后喂食新生儿少量温开水。

1.2.3阳光照射法选取挡风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把衣服脱下露出皮肤直接阳光照射,做好新生儿的保暖工作,可以先露一个部位照射完毕包裹好再照另一个部位,照射时把新生儿眼睛用小毛巾遮盖避免阳光刺激损伤眼睛。一次照射1~2个部位,每个部位照射20~30min,轮流照射,2次/d,早上7~9点或下午5~6点的阳光最佳,不要在阳光猛烈的中午照射,以免晒伤皮肤。照射完毕,如果新生儿出汗比较多应给予更换衣服防止受凉,再给予喂食少量温开水。

1.2.4药物治疗黄疸指数相对高且没有超过12mg/dl,一般情况相对好的新生儿,指导家属做好各项护理及阳光照射治疗,按家庭医生医嘱给予退黄药物口服。

1.2.5健康教育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耐心向家属告知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治疗和护理,解除家属的心理负担,使其全心全意照顾护理新生儿。指导家属做好游泳护理、抚触护理、阳光照射法,让家属掌握各种护理的注意事项,口服药物的副作用和口服药物后的正常反应。如果判断是母乳性黄疸应嘱暂停母乳喂养,观察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及粪便的性状、颜色、次数。新生儿黄疸的高峰期是产后7~10d,高峰期过后黄疸渐渐消退,如果新生儿出现拒奶,黄疸不消退或加重,或者黄疸消退后再出现应回院检查。

1.2.6产后14d访视时目测新生儿皮肤黄疸消退程度,询问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果新生儿皮肤红润,无黄染,一般情况好,表明黄疸已消退,皮肤微黄或深黄经皮测胆红素,黄疸指数高者应回院检查治疗。30d一般是新生儿回院常规体检,黄疸未消退应经皮测胆红素,超过正常值应按医嘱做相应的处理。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住院5d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到正常值,肝功能无异常;显效:住院7d黄疸未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未恢复到正常值但较入院时降低,肝功能无异常;无效:按医嘱治疗7d后黄疸消退不佳,血清胆红素下降慢,肝功能反复异常,或转归核黄疸遗留后遗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症状,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足月儿10~14d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10]。产妇分娩后顺产3~4d出院,剖宫产6~7d出院,住院期间出现的病理性黄疸可及时发现,出院后由于家属医学知识缺乏,肉眼观察判断的错误性而延误就诊时间,使病情加重或发展为核黄疸,由此可见,产后访视非常重要。

新生儿黄疸临床上大多是母乳性黄疸,而母乳性黄疸大多属于迟发性黄疸,多在出生后7d左右出现,黄疸持续3周以上[11]。一般产妇顺产3~4d出院,剖宫产6~7d出院,有很多新生儿在住院的这段时间未出现病理性黄疸,出院后渐渐加重发展成病理性黄疸,社区产后家访是产后7d和14d,这时上门家访能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及时转诊治疗。30d回院随访检查可发现复发性黄疸及黄疸延迟消退要治疗的新生儿,在访视的过程中,指导家属如何观察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解释病理性黄疸的严重性,让家属认识病理性黄疸的危害性,加强家属重视,可及早就诊治疗,避免引起核黄疸遗留后遗症,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严重的伤害。教会家属做好游泳护理、抚触护理、阳光照射法,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家属放下心理负担,解除紧张焦虑的心理,全心全意照顾新生儿,让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黄疸早日消退。家访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产妇和新生儿的其他异常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处理,降低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患病率,保证母婴安全[12]。西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增加、肝功能低下、肠肝循环的特殊这3个主要的特点导致的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所致[13]。游泳时的导热性比空气大,人在水中活动比在陆地上活动消耗量大,肠蠕动增强,粪便排泄增快,有利于黄疸消退[8]。抚触是一项重要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增加交感神经紧张度,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增进食欲、排便量,加速胆红素的排出[14]。病理性黄疸危害很大,如延误诊治会引起严重后果[15],及时发现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产后访视护理服务可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患儿,使其得到及时治疗,减少核黄疸给患儿带来的危害和后遗症,减轻由患儿核黄疸所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获取更精准的数据和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淑杰,肖祺.产妇产褥期的整体护理140例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22-123.

[2]李日清,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81-1982.

[3]白雪林,陆敏.上海市长宁区外来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498-3501.

[4]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57-58.

[5]黎月仪.产后访视对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的临床作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0):91.

[6]龚满英,龚丽芬.社区护士开展产后访视护理对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92-93.

[7]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8]黄艾艾,邓建平.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189-191.

[9]陈丽芳.游泳对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9):2418-2419.

[10]金兰,孙小娅.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1,32(8):1343-1345.

[11]李翠萍,李桂英.产后访视的最佳时间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学,2012,8(1):87-88.

[12]曾果花.产后访视护理对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36-37.

[13]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14]农志飞,吴要伟,潘利忠,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防治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4):309-311.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3

结论蓝光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精心护理,严密观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黄疸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过高从而引起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正常情况下出生2—3d出现,2周左右消退,血清胆红素浓度在85~103b~moU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出现在24h内,或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血清胆红索浓度超过205~mol/L,多为病理性黄疽,需及时治疗,一般认为血清胆红素>307.8~342}xmol/L时可称“临界浓度”,超过临界浓度者易致核黄疸,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留下后遗症?.目前,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配合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我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蓝光治疗86例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6例新生儿均在我院儿科住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质量2000~3750g;日龄24h以内8例,2—7d25例,8~14d23例,15—28d20例,29—40d10例;男46例,女40例。

1.2蓝光治疗指征:黄疸出现过早(生后24h内),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205.2~mol/L,早产儿>256.5/xmol/L),黄疸消退延迟(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4周),黄疸退而复现或日益加重(每天增加>85.5l~mol/L)。

1.3蓝光治疗原理口: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索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能迅速从胆汗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

1.4蓝光治疗设备:均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生儿黄疸治疗箱。

1.5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1.5.1患儿家长的准备:因患儿是接受蓝光治疗,家长难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患儿着凉、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因此,要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1.5.2光疗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光疗箱要预热,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方可将患儿放入。

1.5.3患儿的准备:患儿入蓝光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剪短以免划破皮肤,输液的患儿用弹力网绷带将手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双眼戴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会用纸尿裤裹好,男婴纸尿裤周围用黑遮光布将阴囊遮住,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1.6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1.6.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与性状,若出现轻泻,为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属于正常反应,可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1.6.2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光疗时蓝光灯光将会自然产热,使箱内温度随之升高,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使体温保持在36—37℃,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cc可适当打开箱门,如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体温降至正常再继续照射。

1.6.3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脱水:因光疗中的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L3J,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两次喂奶问可加喂开水,应注意每次喂奶不宜太饱,速度不宜太快,喂后宜右侧卧位,以免呛奶引起窒息。

1.6.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给患儿要勤换尿布,做好臀部及脐部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7蓝光治疗后的护理: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ixmo/L.

1.9治疗结果:显效48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100%.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4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5-010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56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28d以内出现的黄疸,该疾病主要以黏膜、皮肤及巩膜的黄染现象为主要患病特征,严重者可损害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1]。本研究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收治入院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为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29例,女25例;胎龄38~41周,平均(39.44±1.02)周;出生时间1~6d,平均(3.45±0.36)d;出生体重2.93~4.05kg,平均(3.55±0.74)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平均(8.95±0.34)分;黄疸出现时间0~5d,平均(2.03±0.25)d。

对照组54例,男27例,女27例;胎龄38~41周,平均(39.01±1.56)周;出生时间1~7d,平均(3.64±0.72)d;出生体重3.05~4.17kg,平均(3.49±1.01)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平均(9.00±0.40)分;黄疸出现时间0~5d,平均(2.39±0.70)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间、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入选患儿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病理性黄疸患儿;(2)排除存在先天性胆道畸形的患儿;(3)排除存在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新生儿窒息的患儿;(4)排除分娩时发生产伤及存在感染的患儿;(5)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自愿参与研究[2-3]。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常规的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早期抚触护理干预在患儿光疗后给予患儿全身抚触护理。自头部抚触开始,依次进行胸背部、腹部及四肢的抚触。每天2次进行全身抚触,每次不少于15min。

1.3.2早期沐浴护理干预每天安排为患儿进行1次沐浴治疗。在为患儿沐浴时,控制沐浴水温处于机体适宜温度,保证水质的清洁程度,使患儿产生舒适感。为患儿使用护脐贴保护脐部。沐浴过程中由护理人员给患儿做四肢伸展及按摩护理。

1.3.3早期光照护理干预给予患儿光照治疗。行光照治疗前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光疗温度在30℃~32℃。将患儿眼部及会做遮蔽处理,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进行蓝光光疗。光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情况,定时给予患儿听觉及触觉上的抚慰,缓解患儿处于光疗箱内的恐惧感。护理人员注意期间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同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及能量。如发现患儿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4早期喂养护理干预及早进行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及时添加辅乳,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喂养后由护理人员竖抱患儿,轻拍其背部。将患儿左侧卧位放于婴儿床内,以防溢乳和呕吐引起窒息。

1.4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2)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3)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1.5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消失,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低于119.7?mol/L,胎便变黄时间小于3h;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改善,血清胆红素降低至119.7~171.0?mol/L,胎便变黄时间超过3h;无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血清胆红素无变化,胎便无变黄征象[4-5]。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比较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72,P

2.2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及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454,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由患儿机体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6]。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应给予患儿及时的治疗及护理,以防胆红素脑病等的发生,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及智力的损伤。早期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沐浴护理、光照护理及喂养护理等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加速其新陈代谢,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从而促进患儿排便及血液过高胆红素的排出恢复[7-8]。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10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新生儿黄疸护理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分析可知,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患儿首次排便时间及胎便变黄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其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78-79.

[2]孙淑兰,牛芬.新生儿黄疸66例蓝光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68-69.

[3]陈永红,童建明.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99-100.

[4]于秀梅,贾黎英,刘云春,等.早期护理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11):1751-1752.

[5]高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项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9):121-122.

[6]陈永红,童建明.退黄洗剂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6-17.

[7]贾承英,崔彦敏,张青,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7):2726-2728.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疽;茵陈退黄洗液;抚触;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一般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病理性黄疸应积极去除病因,降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1]。临床治疗大多需光疗,近年我院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辅助抚触防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在本院分娩,母亲无妊娠合并症,无肝炎病史;新生儿出生时体重≥2500g、Apgar评分≥8分,无溶血,无感染性疾病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儿体重、Apgar评分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1.2方法

患儿出生后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m一368型,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监测,早、晚8时各1次,直至出院。同时采集出生时脐血和生后3d静脉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监测过程中经皮测胆红素(TCB)≥23(相当于血清胆红素206umol/L),血清胆红素>205umol/L,转蓝光治疗

1.2.1药浴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吃奶1小时后方可进行药浴,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天。由专业护士进行操作,用专业的颈托,托住新生儿的颈部,让新生儿的头部露出水面,身体浸泡在药液中。药浴前先清洁好新生儿皮肤,用防水贴贴好脐部,将新生儿放进药液中以后,任其自主运动,护士则在水中抚摸新生儿皮肤[2],这样可促进药液的吸收。洗泡15分钟以后,抱出婴儿,取下防水贴,脐部用乙醇(75%)消毒,同时做好相应记录。茵陈退黄洗液(由本院制剂室制成,外洗液,250ml/瓶)500mL,加入10L温水中。

1.2.2抚触

干预组在在新生儿药浴完毕以后对其进行抚摸,每天1次,专业护士分别抚摸新生儿的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以及背部,每一个地方重复抚摸25次,每次的抚摸时间不少于20分钟。抚触开始前,护士首先要放松自己,这样在抚触孩子时才能更加放松;学会放松婴儿,通过身体的接触消除婴儿的紧张感,同时注意保暖。抚触的力度应适中,如果新生儿皮肤发红,应减轻力度;给新生儿抚触时,最好采取蝶式抚摩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排便情况,同时监测新生儿胆红素,是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TCB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d、2d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第3d观察组TCB就低于对照组,到第4d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及排便、持续黄疸时间比较

观察组排便时间(7.54±1.26)d、黄疸持续时间(6.41±3.66)d、服药例数(4)、转为光疗例数(1)略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多属生理性,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为新生儿肝功能尚不完善,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有限,导致胆红素在短时间内聚集所致。若治疗不及时,可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故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胎黄”,病因为胎毒湿阻,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发为黄疸,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本文所采用的药浴治疗遵循中医学的原理,通过新生儿体表皮肤来进行给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体表面积大,在经过汗腺、黏膜、皮肤吸收以后,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3】。本药液成分为茵陈、大黄、山栀子、鸡内金、柴胡、枳壳等15味中药,茵陈退黄、清热利湿;桅子解毒、清肝利胆;大黄通便、降泄祛热,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配鸡内金、柴胡、枳壳疏肝、消积行气、健脾和胃;加茯苓、车前子、金钱草、甘草等药物,消炎利胆、凉血解毒;全方经皮肤吸收达到清热利胆、解毒、退黄的目的【4】。药浴容易操作、方法简单,而且价格低廉、没有副作用,很适合治疗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抚触疗法是顺应新的医学护理模式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新生儿皮肤和机体的触摸,刺激婴儿感觉器官的发育,增强婴儿的神经系统反应,促进婴儿对外在环境的认知[5]。抚摸新生儿的四肢,可促进外周血液循环,增加其能量消耗,增强食欲;抚摸新生儿头部、背部,可以让脊髓中枢兴奋,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便,让胎便能够尽快的排出,降低了小肠对胆红素重吸收,最终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早期抚摸方法不能在家中进行,只能由专业人员来操作,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茵陈退黄液药浴干预辅助抚触治疗3d后,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黄疸出现时间干预组推迟;转光疗的患儿比例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低。提示药浴干预辅助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中药外洗也便于母乳喂养、母婴同室的管理,该方法使用简单、有效、价格低廉、无不良反应,适用于临床及家庭。

参考文献

[1]韦林安.抚触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9,(17).

[2]周建平中药水疗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2)

[3]蒋宏.JiangHong抚触加水疗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期刊论文]-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8)

[4]张素玲,顾卫,贺慧蕾,等.退黄洗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9):983~985.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篇6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以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我院儿科自2003年1月开始采用蓝光照射相配合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53例新生儿均为我院儿科2003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诊断依据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男102例,女51例;足月儿120例,早产儿24例,过期产儿9例。就诊年龄<24小时3例,~7天103例,~20天38例,~28天9例。伴感染因素的黄疸18例,母乳性黄疸24例,新生儿肺炎8例,尿布皮炎3例。将153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治疗组8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①供给白蛋白:可输血浆25ml/次,白蛋白1g/kg,以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相结合,防止胆红素进入脑组织而产生胆红素脑病;②肝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共4~5天,或尼可刹米每日100mg/kg;③纠正酸中毒: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有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④抗感染治疗:由感染引起的黄疸应及时用抗感染药物;⑤其他治疗:如防止低血糖、低体温,纠正缺氧、贫血、水肿和心力衰竭。治疗组除以上药物外加用蓝光治疗,我们采用rp-90AB、90AH、erB-90B型蓝光温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研制),用2003Ivr20BT灯管(南京)5根,单面照管距40cm,使用前婴儿双眼、会阴、均用黑布罩遮盖,其余部位均持续照射。照8小时,停16小时,间断光疗,定期翻身。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3以上,一般情况良好;②有效:经治疗后黄疸明显消退,清总胆红素下降1/3以上,一般情况良好;③无效:经治疗2天后黄疸消退不明显,而转院或自动出院者。

结果

见表1。

讨论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其病因包括:①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②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新生儿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低下,易于感染,感染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以重症肺炎和败血症为主,其发生机制是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升高,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随着大力推广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上升。其原因包括两方面: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生后早期奶量不足,肠蠕动慢,使肠肝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浓度增加。晚发性是因母乳中含有较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其分解结合胆红素,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所致。围产因素以窒息和早产多见,窒息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高碳酸血症、糖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力,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全部在早期发病(出生后3天内发病),而感染因素导致的黄疸多在出生3天后出现。新生儿黄疸需给予积极治疗,因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透过,而窒息缺氧、感染、酸中毒及低蛋白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增加核黄疸发生的危险。

蓝光治疗是通过蓝光照射皮肤时,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物体(双吡咯),后者可迅速地经胆汁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有效地预防黄疸加重及胆红素脑病的产生,与药物疗法同时应用效果更佳。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蓝光波长425~480mm。与血清中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最接近。蓝光不但可降低已升高的胆红素,还可预防早产儿患高胆红素血症。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临床效果好。在治疗时应给患儿洗温水澡,擦干皮肤后不要扑粉,以免影响蓝光照射效果。给患儿换上清洁尿布,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轻柔地套上不透光纯棉布的眼罩及会阴罩(眼罩可用黑色纯棉布,会阴罩可用一次性纸尿裤)。还要严密观察神志变化及反应是否灵敏,呼吸是否平稳、规律,有无急促及暂停现象。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有缺氧表现时应及时处理。光疗时部分新生儿可出现皮疹或烦躁,属正常现象,光疗停止皮疹可消退。哭闹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3mg/kg口服,每日2次,既可增加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的排泄功能,又可有镇静作用。光疗3~4小时后可出现绿色稀便也属正常光疗反应,注意补充水分以免脱水,同时要做好眼部及皮肤护理。光照期间每小时测箱温1次,每2小时喂奶1次,并及时更换尿布。光疗下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30%~50%,患儿入光疗箱前及光照结束后均称体重,以便观察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能补充足够的水分。在患儿光照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进入量及大、小便次数。在光照治疗过程中进食不佳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水分供给。治疗及操作集中进行,输液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微泵控制输液速度,经常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有渗出时及时处理。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环境设计市场报告(6篇)
  •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作文国庆节(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