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语文的概念(6篇)

时间: 2024-05-25 栏目:公文范文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1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统内的组合或限制必须保持意义上的同一和清晰。从形式逻辑角度观察,“素质”是上位概念,加上“语文”一词形成一个下位概念“语文素质”,它们是属种关系。如果说“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尚讲得通的话,那么相应类比,其他学科也来个“化学素质”“物理素质”或“数学素质”“历史素质”等等似乎也应讲得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语文”“数学”等概念所代表的学科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系统是部分之于整体的关系,概念处理时就不能将它们变成外延上的种属关系。“语文素质”字面意义的通顺,很容易造成它与“素质”概念种属关系的误解,破坏“素质”概念一以贯之的统一性。用“语文素养”作一个单独概念揭示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表示只反映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避开其他学科类比,可以保证概念关系的统一。如果再纵向考虑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之上还有一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笼统用“语文素质”称之,还面临一个窘境:它们在层次上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在“语文素质”概念内部怎么区别?显然也有必要引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D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注重连贯统整。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隐喻;大学英语;阅读;词语理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54-02

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虽然手头准备了词典一类的学习工具,可是依然难以对某些词语应用方法理解透彻,比如Thecrowdfloatedthroughthestreet、Theshipploughedthesea之中的float、ploughed两个词汇,其实际意思已经和字面意义产生了很大分歧。这就牵涉到了词语的本质问题:语言具有隐喻性特点。在英语里面,名词隐喻化、动词隐喻用法的情况非常多,而一些长词像和介词进行搭配的词组,也会因为特定规则的限制而出现隐喻。在接触这类语言点时,学习者若是不能正确理解,会给语言习得造成障碍,反之,如果正确理解,则会使之成为阅读过程中词语理解的有利辅助武器。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内涵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并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系统阐释。概念隐喻的观点指出:人类所有思维形式都具有隐喻特征,也就是人类认知系统的构成成分中,隐喻起到决定性作用。概念隐喻指的是从平时表达中提取出具备典型特点的认知机制,此认知机制可以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表达一些抽象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概念隐喻在某一文化体系内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整体,也就是概念隐喻系统。在该系统之内,人们借助对两种表面没有关系的事物加以感知,能够达到从一种模型到另一种模型的反射。若依认知功能进行划分,概念隐喻可以被分成三个类别,即用一种概念结构构造其他概念的结构隐喻、以参照一种空间方位建立另一种空间方位的方位隐喻,还有将抽象、模糊概念具体化的实体隐喻。

二、概念隐喻的基本特点

概念隐喻可以被分成三个类别,而无论哪个类别都具有下述几项基本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利用概念隐喻增加学习者英语阅读词语理解大有帮助。

(一)概念特点

概念隐喻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概念性,也是概念隐喻同其他隐喻理论的核心差异所在。语言学家莱考夫强调:人们的思维概念体系,在本质上即具备隐喻构架特征,也就是人类思维过程与隐喻的关系很近,这是一种人类长期发展后的习惯性映射。这种映射不但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时也体现于隐喻语言之内,尤其是那些人们已经熟稔的一般性语言表达模式,因此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应用概念隐喻系统。

(二)连贯特点

隐喻概念自成系统,和概念相呼应的语言表达模式同样能够成一系统,这使得概念隐喻一直处在系统集合之内。比如在概念个体看来,一个概念隐喻是基于源域与目标域联系的表现,又会对以单一概念为基础的系列概念提供表达帮助。以loveis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为例,在这个隐喻内,love与jour-ney两个概念能够对其他组概念提供表达帮助,使阅读者理解lovers与travelers的关系、loverelationship与thevehicle的关系等。

相关概念隐喻间可以依等级结构与隐喻逻辑形成关联性系统。在概念隐喻系统里面,具有高级映射效果的隐喻概念能够向低级映射效果概念发生继承功能,从而使二者构成一个相对紧密的上下级关联系统。这两个级别的概念隐喻能够利用分享同一逻辑内涵的方式,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联系整体,比如anargumentisacontainer、anargumentisjourney两个概念共同阐释了argument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两方面特征,二者即为统一整体,前者偏向内容,后者偏向过程。两项概念隐喻似乎是并无关联,但其在统一逻辑内涵的控制之下,会发生本质上的相通性,也就是theprogressivecreationofasurface。按照这样的逻辑分析,在争论具有更加充足理由的情况下,论点也就会表现出更为连贯的特点。实现共享的逻辑内涵使两个隐喻概念做到了跨区域对应,让这两个隐喻在描述同一内容时形成统一连贯的整体,其本身也达到了体系连贯效果,从而产生一个富有多概念隐喻特征的系统。因此可以说:隐喻不是随意发生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隐喻都可以成为一个连贯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让词语理解变得有章可循。

(三)普遍特点

概念隐喻的普遍与多样特点让语言展现出其丰富性,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其思维方式本质大致相似,有研究人士指出:在英语、日语、汉语、波兰语等诸多大小语种中,很多概念隐喻都是共通的,是不同语言人群普遍应用的内容。比如happi-nessis1ight、happinessisup等。不但这样,世界上不同民族在雕塑、绘画、影视、广告等诸多领域,甚至在政治外交领域,都有极为相似的概念隐喻表现。虽然仅就现在来讲,还难有全面的证据表明概念隐喻是世界通用的表达方式,可是至少可以肯定:有大量的概念隐喻都可以为世界上不同语言应用人群所共有,这大概得益于人类最初物化体验的共同特点。

在上述概念隐喻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差异巨大的特性,这些特性源于其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别,从而也给当地人们生活方式造成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产生各地不同的概念隐喻内容。比如在汉语和英语中,对于“幸福”这一概念的基本认知相差无几,如up、1ight等等,可是概念隐喻“心花怒放”(happinessisflowersintheheart)则存在于汉语却未存在于英语,这是中国人含蓄性格的体现,更表现出了概念隐喻的丰富性。

三、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阅读词汇理解的作用

词汇对语言有着基本支撑作用。在传统化词汇教学理论的指引下,教学方法中的词素原理、构词法等知识为英语初阶学习者提供了很大帮助。可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传统做法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增加词汇与阅读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在面临高级词汇时,会让学生显得茫然失措。而词汇是由人所发明出来的有形符号,用于表达头脑里面与事物概念有关的意念。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阐述那些音节较少、词形较简化的词汇特别是始源型词汇,并对其抽象意义与引申意义加以说明,从而带领学生了解词汇内部与词汇之间的概念隐喻意义,明确二者甚至多者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加明确概念隐喻所具有的词汇理解价值。

(一)概念隐喻对词汇新意的解释

概念隐喻可以使一词多义、比喻用语、习惯用语、词汇新解提供帮助。富有隐喻意味的词义,当出现变化时,一般会从始源概念中心向外辐射,在始源概念中心的各个子概念互相产生关联,从而发生向外拓展的可能性。在英语之中,一词多义的情况较多发生,这种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源仍在于隐喻表达,最为突出的情况是介词及短语动词,它们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再加上灵活搭配的可能性,始终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即便到了大学阶段依然不例外,让很多学习者备受困扰。比如up-down、out-in、front-back这几对介词系统,其中的up-down基本涵义为空间范围中的上与下,面其所具备的隐喻义却有addupto(增加到)、fallasleep(睡着)等等。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词汇涌人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这些新兴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基本词汇的内涵中衍生出来的,衍生的主要方式就在于隐喻中的联想、类比、想象等方式。比如在计算机行业中的一些词汇,像数据库(databank)、防火墙(firewall)、鼠标(mouse)等词汇均出于始源词bank、fire、wall、mouse等。这些新词的产生,基本概念隐喻的功能,体现出了人类语言发展变迁及认知规律发展变迁的基本特点,验证了概念隐喻在语言产生过程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中词汇理解的任务来说,同样可以将概念隐喻的这种作用挖掘出来,使之成为学习者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学习者由浅词向深词过渡,顺利接纳陌生词汇。

(二)概念隐喻对文化差异理解有帮助

概念隐喻可以帮助英语词汇学习者更加顺畅地理解异域文化差异,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语言学习所带来的趣味性,同时,还可帮助学习者迅速建立系统化学习模式,尽最大可能增强语言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水平。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对比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侧面辅助手段之一。

而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概念隐喻的作用不可小觑,对于这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模式,人类可以在其中寻找到表达相似性的缘由。比如在汉语和英语里面,关于爱情隐喻的表达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均将“爱情”视为语言的目标域,而将“战争”、“旅行”、“心”等词汇视为始源域,使爱情建立于始源域的丰富感知能力之上。比如在汉语里,我们会经常说:他的心里充满爱,而在英语文化中,Heisfillwithlove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以上所说为相通点。而在不同文化氛围中,因为地理环境与习惯风俗的差别,语言中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比如在汉语里面,绿、黄等词汇不仅仅代表颜色,还有可能包括黄色书刊、绿色食品的引申含义,而在英语里面,其引申义则完全不同,比如yellowbook表达的是“黄页”之意,这是需要词汇学习者需要注意的。

总结

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了概念隐喻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对词语理解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语言现象本身中推理到的思维模式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语本身。学习者可将概念隐喻视为一种学习工具,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与认知各种语言现象,达到灵活应用、顺利实践与无障碍交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新光.多媒体环境下语法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认知作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1):91.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3

论文摘要:研究概念的生成,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概念的生成也可通过元素组合的方式产生,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工具。

概念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元素,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人类进步为脚印。一部人类的智能史也就是概念的发展史: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扩由简单到复杂。今天概念已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而且还正在扩大化、复杂化。那么,人类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的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方法,就可以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毛泽东选集》卷一262页)这是概念的最早的最基本的生成形式。但这并不是概念的唯一的生成形式。

科学的假设当然也是概念,但科学假设的提出,并不一定是严格遵循“感性认识的反复一一飞跃一一概念”的路线的,而科学的假设可能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假如它们被证实了的话;但也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假如没有被证实的话,但它依然是概念呀!在现在的信息时代里,研究概念生成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这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它有利于开发人们大脑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类知识的革命。

概念也可以通过元素组合的方式产生。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概念,可以称之为元素,也就是复杂概念或复合概念的区别性特征。如:

这时我们可以排列如下矩阵:

在我们的矩阵中,便出现了16个复合概念。其中第3号内涵是:

这便是电视。一个复合概念的构成元素的总和,即它的区别性特征的总和,‘便是它的内涵。而其中的第4号概念是:

这便是电视电话,有图象的电话。而第1号和第2号概念则是全新的过去不的东西:

第1场新概念可以叫做“全息电视”,第2号概念可以叫做“全息电视电话”。在我们的短阵中,有许多概念所反映的现象是过去没有的,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去没有,但今后会有,因为它是合理的,可能的,如这里的第1和第名号新概念;第二种是现在过去没有,将来恐怕也永远不会有,因为这种排列组合是不合理的,不可能的,如这个矩阵中的第13号和第14号概念:

因为无图象、无声音同全息是矛盾的,所以是虚假的概念,不可能找到或制造出它所指代的对象来的。再如我们有如下的基本元素:

同样可以排成如下矩阵:

也同样可以得到16新概念,即i6种新的概念所反映的多功能用品,如:

通过元素的排列组合来生成新概念比在感性认识的多次反复的基础上飞跃而产生概念。当然具有多快好省的特征。第一是“多”,可以产生一大批一大批概念。第二是“快”,很迅速地产生新的概念。第三是好,它提供的是一组概念,一群概念,一个概念场,让你在一个概念场中来检查概念,比较概念,选择最佳的最适用的概念。第四是才‘省”,这样产生概念,目标明确,避免了许多无效劳动。所以这种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法是值得也应该提倡的。当然这种方法得以前一个概念的基本生成法为基础,而且也应当受到经验的事实来检验。在人类的知识极其贫困的时代,这种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法是很难大显身手的。在今天知识更新的信息时代里,这种概念生成法有了大显身子、英雄用武之地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迫切需要这种概念生成法了。

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法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创建新学科的手段。在这横向联系的科学向综合边缘方向发展的时代里,通过学科的排列组合,便可以得到许多潜在的科学部分,并使之转化为显科学,如:

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

心理语言学——语言心理学

生物语言学——语言生物学

声学语言学——语言声学

化学语言学——语言化学

地理语言学——语言地理学

地质语言学——语言地质学

数学语言学——语言数学

哲学语言学——语言哲学

逻辑语言学——语言逻样学

符号语言学——语言符号学

历史语言学——语言历史学

法律语言学——语言法律学

美学活言学——语言美学

信息语言学——语言信息学

控制语言学—语言控制学

医学语言学——语言医学

系统语言学——语言系统学

这些新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的已经成了新兴的学科,有的不久也可以成为新兴的学科,当然有的将永远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但是当我们以语言学为一方,以其他学科为一方,进行排列组合之后,得出了我们的新概念新学科的名单,这便是我们把握语言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类似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草案,它帮助我们选择主攻方向,帮助我们预测语言学的下一步发展,当语言学中一个个新兴学科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而会镇定自如,轻松愉快地接受它,品评它。

在我们的语言学研究中,一些最基本的元素,一些初始的概念,最基本的对立,最重要的区别性特征,如:

它们的排列组合可以生成许多复杂的新概念,其中有不少是有用的概念,还等待我们去开发。

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把它运用到基础教育中去,启发中小学生早期掌握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法,这对他们掌握丰富复杂的概念有益,让他们感觉到这些仿佛早就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了,不过是老师唤醒了这些复杂的概念罢了,这样他们的学习不但轻松而且愉快。

因此,我们决不把元素组合式概念生成论神秘化。它虽然是新捉出来的东西,但早就存在了,早就被许多人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我们不过是主张把它自觉化,模式化,普及化。这样才能适应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才能适应高科技友展的信息时代的需妥。当然元素组合式的概念生成论还得以溉念的分解为基础。所谓概念的分解包括,一是复杂概念分解为简单概念,二是简单概念分解为一些区别性特征。应该是先有分解后有综合。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4

关键词:关系,概念系统,名称系统,语言维护,语言规划

中图分类号:H083;N04;E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4-0005-04

收稿日期:2013-07-02

作者简介:邱碧华(1968—),女,福建龙岩人,现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编辑。2003年底到2005年初,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术语学等。通信方式:qiubh@cnctstgovcn。

引言

18世纪以前,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技专业交流和翻译活动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术语”(Termini)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意识到了在专业交流中存在的弱点:信息交流缺乏秩序和系统性[1]。随着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愈加重视和科技交流日益国际化,新概念层出不穷。在欧洲、北美和苏联等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科学家或者语言学家们在实践中不自觉地开始了对术语标准化的理论性探索。

根据欧洲现代术语学家的观点,一个“学派”的形成有以下两个要点:“一个科学学派要具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开端,要具有相同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的分类编排方法;学派的目标要考虑到科学的全貌,要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和研究策略。”[2]

依据这个标准,到20世纪末,逐渐形成了奥地利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前三者,被欧洲术语学家公认为已形成自己独立的术语学理论体系,因而被冠以“学派”的称谓。而北欧各国的术语学活动主要侧重于实践方面,它们主要是对前三个学派的理论进行具体运用,特别是直接应用奥地利术语学派和布拉格术语学派的思想,所以北欧地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成熟的术语学理论体系;加拿大的术语学工作也主要侧重于实践,它们的理论正在形成中,但还没有被欧洲的术语学家公认为已经发展成独立成熟的术语学派,故在此称后两者为“方向”。

此外,虽然在世界各地都有术语学工作,但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限于篇幅,本文着重阐述布拉格术语学派(笔者嗣后会有两篇文章谈北欧和加拿大的术语学方向)。

一布拉格术语学派产生的背景

经过归纳,国际上认为布拉格术语学派的产生,源于三种推动力:

其一,从19世纪就开始的要维护民族国家权益的思潮,对强调捍卫本民族语言的思想意识一直有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随着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建立而加强,语言上要实现统一势在必行,对专业语言以及相关专业词汇实现民族化,也自然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热点[3]。

其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人们已经意识到术语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对语言规划进行批评、对本民族语言进行维护和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弘扬的工作,应该纳入到要对术语进行研究的计划。20世纪30年代,维斯特有关“从术语角度对语言进行探讨”的理论在欧洲风靡一时,在对语言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捷克斯洛伐克也顺应了这一时代呼声。

其三,最有力和最具持续性的一股推动力来自布拉格语言学派。这个学派倡导的是以语言大师索绪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功能经济语言学”,这个思潮对布拉格术语学理论的形成影响巨大[5]。

索霍尔(Sochor)和霍雷茨基(Horck)的术语手册是受这后两种推动力影响的代表作[6]。

二布拉格术语学派主要理论要点

依照现代术语学公认的术语学理论要素[1],笔者对布拉格术语学理论的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1概念

布拉格术语学家科曹雷克(Kocourek)在汲取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概念”有如下见解:“(标准语言和科学意义上的)概念是一个理性的复述(Wiedergabe),是事物的一种表象。”后来,他又做了进一步阐述,把“概念”刻画为“专家的基本思维单位”[4],并谈到“(若干)概念中的思想”。依据劳德尼(Roudn)引用前捷克斯洛伐克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对“概念”的定义:“概念是一个其本质在人类实践的世界映像中出现的思维对象客体。”[3]劳德尼后来又对这个定义的不完善和其他学者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指正。尽管布拉格术语学派的学者们对“概念”的见解不是很统一,甚至彼此存在着分歧,但这些论述是从哲学角度出发的,把“概念”与“含义”相提并论。学者们公认的观点是:概念描述名称的内涵方面。学者德罗兹德(Drozd)和劳德尼的论断堪称架设在概念和含义之间的一座“桥梁”,两位学者把“概念”(Begriff/concept)和“术语的含义”(terminologicalmeaning)等同看待了。

2名称

在布拉格术语学派的文献中,人们更偏爱讨论“术语”(Termini)而不是谈论“名称”(Benennung)。然而二者是否可以理解成是等效的,并没有论述得很清楚。学者们一般把“Termini”看成是一个总体,依照索绪尔的观点,内涵等于“概念”,词语等于“名称”。但是从这个学派众多的定义和解释当中,人们也推断出,借助术语的命名功能和标志功能,学者们对“术语表明某个概念”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共识。下面两段话更清晰地表达了这种观点:“……术语(Termini)表达一个清晰的概念,它的含义(内涵和外延)是精确界定和可定义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仅仅通过语境才得到含义的……。原则上说,它不包含情绪的因素……。”[4]“术语(名称/标志)是一个概念的含义,它通过定义和它在一个知识领域概念系统中的位置来界定。”[5]

术语的语言形式可以由一个词或者词组组成,这个词组由具有从属性含义的词构成。科曹雷克做了更详尽的阐述,把冠词、感叹词、代词、介词和连词剔除。专有名词可以作为术语的特殊形式出现。学者们取得一致的观点是:术语的结构是被说明的概念,而不是单个词的语义学意义。学者菲利派茨(Filipec)做了这样的表述:“从词的科学意义上说,术语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单位,它在一个专业领域系统中表明了一个定义了的概念。”[1]

3概念和名称之间的关系

在布拉格术语学派的理论中,对概念和名称之间的关系是利用以索绪尔思想为基础的基础语言学模型加以描述的。值得一提的是德罗兹德、劳德尼、霍雷茨基这些学者所倡导的名称学思想,主要表述了名称构成和术语单位的分析方法。德罗兹德认为:“对术语单位的分析要具有双重特色,即形式语言学特色和概念特色。”[4]以这种注重细微差别的思考方法为线索,德罗兹德和劳德尼在1980年写出《名称学分类导论》,霍雷茨基也于1982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为分析概念和名称之间关系的差别做出了贡献。同时,这种思想萌芽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它从概念的语义学网络化过渡到最终的概念系统,由此又得到了概念系统和与之对应的名称系统的关系。这种思想萌芽的特殊贡献在于它重视了名称的形成功能:一方面,它顾及了已经存在的连接形式和内涵的符号;另一方面,从思维领域的角度,它也包含了对象客体的抽象范畴。霍雷茨基在1982年有如下论述:“概括说来,从名称学或者从命名过程的视角看……对术语系统的分析,可以形成‘借助三个基本点就可以确定不同的关系类型’这样的观点:即借助定义(或者借助概念)和在已知术语系统中概念的位置;借助所使用词语的内涵方面;以及借助这个词语的形式方面。在此,定义构成了起点。”[5]术语的含义要与其概念部分相对应,这一点也在实践中反映了出来。劳德尼在1980年认识到:“术语的含义和概念的分类代表着一个学科,这个学科的发展不能单单留给语言学家去解决。”[3]

4概念系统和名称系统

布拉格术语学派的学者将语言学的观点做了些修改,把一个专业领域的概念当成系统去理解。在早期的定义中,概念既被看成是概念系统,又被看成是名称系统(效仿语言学中把语言符号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尽管这两种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

索霍尔于1955年在他的捷克语术语学手册中写到:“我们鉴定一个专业用语的语义学方面时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概念精确的语言学描述,而这个概念是属于一个已知专业领域的某个系统的。”[5]这个论述是索霍尔从俄罗斯学者捷尔皮戈列夫(Terpigorev)那里接收过来的。在以后所做的所有定义中,这个论述就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始终。科曹雷克对概念系统和名称系统的关系论述得很清楚:“专业术语,作为专业概念的词语系统和词组系统,它构成了专业概念系统的对应物;它与具有专业特征的事物之间有着联系,也与专业概念系统有着联系,与其他语言的术语也是相互联系着的。”[4]在这段话的后面部分,强调了专业术语与概念系统具有等效性这一本质功能。劳德尼还有下面的论述:“概念分类和概念系统的建立要应用逻辑准则。这项工作形成了应用逻辑的部分,它没有马上与语言学发生联系,它离不开与相关科技领域专家们的合作。概念和术语的分类和系统化代表着本专业领域的某种超理论。它在本专业领域知识和概念复合体中起到一种简单的定位作用。这种方式对于资深专家和初学者都适用。”[1]

5术语学与语言维护、语言文化、语言规划和标准化的关系

语言维护、语言文化、语言规划这三个概念,在实践中很难清晰划分。因为,无论从定义上还是从民族传统来看,它们都有或大或小的交叉。布拉格语言学派有着长期的语言维护和语言规划传统。

对于术语学来说,这就意味着,通过持续形成和批判性地加工本民族的专业词汇,不仅不会伤害民族语言的稳定性,而且还会使民族语言在整体上得到丰富。为了保证民族语言的完整性,不仅已有的语言标准需要经受住批判性的考察和不断得到修正,而且在那些还没有使用标准的科技经济领域中,也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术语标准。

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编撰带定义的词典一直是一项语言规划活动。在编撰定义词典时,也一直制定有相应的术语法规汇编和严谨的术语标准。一般而言,术语标准的权威性要高于定义词典的权威性,科技标准具有法律效益。

三结语

通过前文可以看出,布拉格术语学派有着很清晰的语言学定向,它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布拉格术语学派的理论中,逻辑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知识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个学派并没有忽视非语言学学科对术语学所具有的意义,这从这个学派的学者对“概念”的见解中可以看到。布拉格术语学派的学者们也在与时俱进地做着努力,力求把那些对专业交流有裨益并绝对必要的因素,不断融入术语学这个总体框架里去。

参考文献

[1]DrozdLZumGegenstandundzurMethodederTerminolgielehre[M]Vienna:IITFInfoterm,1975:67-80

[2]LaurenC,pichtHAusgewhlteTextezurTerminologie[M]Wien:TermNetInternat,1993

[3]RoundnMDieTerminologielehreimInstitutfürTschechischeSprachederTschechoslowakischenAkademiederWissenschaften[M]Vienna:IITFInfoterm,1980:89-95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5

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词汇教学;隐喻性词义

一、引言

目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方式单一枯燥;教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了解词性,对与课文相对应的义项进行造句释义。这种孤立讲解词汇的结果是学生每节课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词汇,但对所学词汇的理解缺乏具体感,在实际写作和阅读中往往不能活学活用;而且对词汇的记忆也不牢固。加之,高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词汇量往往不能达到要求。

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及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英语水平的高低。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词汇量的提高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可见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语言诸要素之一的词汇变化尤其显著。对于每一种事物、每种感觉和经验,人们不可能创造出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进行的;隐喻在词义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使词汇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拟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结合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其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出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Lakoff&Johnson1980)一书中,而后在“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Lakoff1993)一文中得到系统的阐述。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隐喻为特征,所以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概念隐喻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的交融,实现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映射。

(一)概念隐喻类型

根据Lakoff&Johnson的分析,以认知功能为依据,概念隐喻大致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例如,基于概念隐喻TIMEISMONEY,“money”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个概念,所有用于谈论money的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这个概念。于是产生了“节约时间”,“花费时间”和“浪费时间”等说法,时间被视为象金钱一样宝贵。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包括前—后,上—下,中心—边缘,里—外,深—浅等。通过方位隐喻,人们可以利用日常熟悉的空间方位来理解其他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及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英语中,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较为常见的概念隐喻有:HAPPYISUP;SAD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

在实体隐喻概念中,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一些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而有形的实体。在这类概念隐喻基础上,无形的概念可以被量化,分类,识别其特征和原因等,从而达到便于理解的目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inflation(通货膨胀)”是个无形的抽象实体,可被看作是具体的物质(entity),于是就产生了概念隐喻INFLATIONISANENTITY,也使以下表达方式不难理解:Howcanwedealwithinflation?;Inflationisbackingusintoacorner[1]等。实体隐喻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

(二)跨域映射

跨域映射是理解概念隐喻的关键,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认识上的对应,用源域的结构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目标域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源域内的概念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内的大量实体具备源域内概念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理解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概念隐喻中,源域内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且便于理解,而目标域概念较抽象、难理解。跨域映射关键在于确定两个不同概念域的相似性。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作为探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新视角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其认知机制,下面用实例来具体说明。在英语国家,人们谈论抽象概念“life”时,不自觉地会运用概念隐喻LIFEISAJOURNEY。根据上文所述的认知机制,源域(JOURNEY)的基本结构包含travelers,destination,changes,impediments等实体;而目标域(LIFE)的基本结构则包含peoplelivingalife,lifegoals,movements,difficulties等实体。

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实体可以构成系统的对应关系。源域中的认知结构可以粗略地描述成:一些旅行者跋山涉水前往目的地,途中经过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也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会失去方向。通过跨域映射,我们就不难理解:He’sgonethroughalotinlife.(生活中他饱经风霜。)旅途中,地点不停地变更意示着生活中的变化经历。通过概念隐喻LIFEISAJOURNEY的认知映射,类似的表达可得到较好的理解,如Givehimagoodstartinlife.I’matacrossroadsinmylife.He’soverthehill.She’swithoutdirectioninherlife.Iwasindead-endjob.

转贴于

三、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义学角度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纬度。该理论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重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

英语中基本词汇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并且与其它词汇搭配数量众多。它们用于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与表达,而是不断地认知、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思想。为了完成这一过程,人们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利用已知事物来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隐喻性思维发展了词汇的语义。大部分隐喻性思维是由基本范畴等级发展而来。词汇语义的变化使一个词具有了多义性。Sweetser(1990:19)曾指出,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起着主要的构建作用。它直接导致语言新颖性的产生,间接导致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2]多义现象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通过隐喻手段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如上所述,大量的词义演变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这种演变方式非常普遍。概念隐喻将词义的扩展加以认知化、系统化。词义的一系列隐喻性扩展是由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所产生,根据其相关性由一个个概念隐喻统辖。[3]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含义,部分隐喻含义可以由概念隐喻PEOPLEAREOBJECTS衍生而来。例如“head”在人的身体部位中位于最上端,通过隐喻引申为表示空间的词语如headofstairs(楼梯顶端)、headofpage(页面顶部);再进一步通过概念隐喻延伸出蕴涵“重要、领头”的意思,于是就有了以下表达:headofgovernment(政府首脑)、headofthefamily(家长)。除了人体部位的词语,常见的动物名称(老虎、狮子、狼、狗等)、颜色的词语(红、黄、蓝、绿等)及花草树木等也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能积极使用的词汇量仅停留在高中水平。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词汇不是任意获得新的意义,而是通过人们的认知建构获取;建构方式主要是概念隐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基本词汇意义理解所蕴涵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找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使其提高词汇水平。

(二)重视英汉概念隐喻文化内涵的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意义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隐喻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所以隐喻与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概念隐喻的普遍运用一方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间存在的共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表示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法都是相同的。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方位意识,在语言输入中,表达方位的词语很多也容易被理解,其中不乏隐喻的方位表达,这已经形成了定势思维。例如英语国家人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隐喻“GOODISUP;BADISDOWN”,汉语中也不乏此类表达如“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身体每况愈下、地位提高”等。

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概念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理解隐喻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中对概念隐喻的正确理解必须要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对句子“Shespokewithatouchofvinegar.”的理解关键在于vinegar的隐喻含义。汉语中“醋”的隐含意义是“忌妒”;而英语中vinegar的隐含意义却不同,表示“尖酸刻薄”或“不高兴”。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中有关颜色的隐喻理解也不一样。汉语中嫉妒别人常表达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则说green-eyed。

处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概念系统、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和民俗心理,因此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隐喻的理解文化背景尤其重要,它影响着对词汇隐喻的理解,因而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应把跨文化知识传授融入到词汇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推断词汇的隐喻意义。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

由于概念隐喻是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系统性,所以可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它的系统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语言层面上看,系统性是指由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部分对应关系,一个概念隐喻会衍生出大量的、彼此和谐的语言表达(如TIMEISMONEY可衍生出wasteyourtime、spendyourtime、saveyouhours等表达);从概念层面上分析,不同的概念隐喻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言语和思维。[4]它包括内部和外部系统性。首先,概念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如TIMEISMONEY,TIMEISARESOURCE,TIMEISAVALUABLECOMMODITY)或同一目标域通过不同的源域实现(如LOVEISWAR,LOVEISMAGIC,LOVEISAJOURNEY,LOVEISMADNESS等),从而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概念隐喻体系。其次,对于由相同源域来实现的概念隐喻形成了系统的概念隐喻表达体系。最常见的例子是方位隐喻(如HAPPYISUP,HIGHSTATUSISUP,RATIONALISUP,CONSCIOUSISUP等构成了一个以up为中心语义网络)。

学生日常阅读中自主地构建概念隐喻,形成丰富的积累,使单词记忆趋向形象化,有助于提高词汇习得能力。

大学语文的概念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动物词;概念意义

1引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交际的工具,它的使用必须依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类以及周围的环境,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承载着文化气息,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文化传统。利奇认为,词的概念意义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反应或概括,是词义的基础,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假若没有概念意义,人类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由于诸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动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也使得动物词在意义上有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中西文化差异为出发点,对动物词的概念意义进行探讨。

2英汉语中概念意义半空缺的动物词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也就构成了动物词汇在概念意义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英语中有其概念意义而汉语空缺的动物词

(1)夜莺(nightingale):中英词典在对夜莺的概念中都有表明它是一种鸟,体态玲珑,鸣声清婉。不过在英语中夜莺还有另外两层意义,一是克里米亚战争中因付出而被人民铭记的护士;二是告密者。

(2)牡蛎:词典对牡蛎的概念都表明了它的外表、形态、生存环境及用途。在英语国家,牡蛎又可指沉默寡言的人,因为牡蛎的双壳总是闭合得很严实,就像人的嘴紧闭一样)。

(3)鸡:英语中,鸡除了家畜、可食用外,还可表示某个人胆小,怯懦,不够勇敢。

(4)大象:在英语中,大象还被认为是众所周知却不重视的事物或事情,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负担。

2.2汉语中有其概念意义而英语空缺的动物词

(1)喜鹊:在汉语中人们常把喜鹊定义为喜事,吉利,好兆头。如:喜上眉梢、双喜临门。而在英语词典里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反而用它来定义那些平时爱唠叨的,喋喋不休的人。

(2)熊:汉语中对熊的概念多体型较大,行动笨拙。因此它也指人笨拙、软弱、无能。如:瞅你那熊样。在英语中则指一些不容易解决的事情、脾气不好的人或者表示股市不景气。

(3)鸳鸯: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北部繁殖,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可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比喻夫妻成双配对的事物。如:鸳鸯枕,苦命鸳鸯。而这种动物在英语国家文化里是不存在的,因此就没有这样丰富的概念。

(4)鹤:汉语常用鹤指待白色、老者,如:鹤发童颜。也常将其神化,如:驾鹤仙去。

(5)啄木鸟:脚短,趾端有利爪,善攀援,嘴尖而直,很坚硬,舌细长而尖端有钩,能捕食树洞里的虫,因辛勤劳作,也被用来指那些不辞辛劳,兢兢业业的大众人民。

(6)鲤鱼:汉语中,鲤鱼多被定义为吉祥之物,或指人飞黄腾达。可以从词汇中看出,如:锦鲤、鱼跃龙门。

3英汉语中都有概念意义的动物词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共性,从动物词中也可以观察发现。

3.1英汉语中概念意义对应的动物词

有学者将此现象成为文化重叠,指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共性。

(1)狼:英汉语中,狼除了有群居,贪婪、凶残之意外,汉语中有“色狼”之意。英语中对狼的概念有:manwhoisalwaysreadytomakesexualadvancestowoman,如:awolf-whistle(流氓哨)。

(2)狐狸:汉语中用“老狐狸”来指奸佞狡猾的坏人,英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如“Tomisascunningasafox”。

(3)猪:在汉语中,猪除了有实用价值,还指人邋遢和肥胖,如:吃的跟猪一样;你家就像猪窝一样。英语对猪也有这样的概念,比如:shegreedypig,sheateallthefood;Theylivelikepigs。

(4)羊:汉语中一般认为羊是非常温顺的动物,比如我们会说某个人温顺的像一只小羊。英语中也有相同的义项,如asgentleasasheep。

(5)蜜蜂:汉语中蜜蜂可指勤劳的人,如:园丁像蜜蜂一样勤劳。英语中也是如此:Johnasbusyasabee。

(6)猴子:英汉语中猴子都可指小孩顽皮、胡闹、捣蛋。如:猴孩子(asnaughtyasmonkey)。

(7)蜗牛:汉语中,多用蜗牛指代迟钝的人,形容动作缓慢。汉语中也有相同的文化特征:Sheworksatasnail’space。

3.2英汉语中概念意义半对应的动物词

不同的地理、物质环境,使得不同民族赋予与其同生共存的动物以不同的概念意义。

(1)牛和马:中国是农耕大国,自古以来便是如此,牛作为协助人民劳作的工具,自然也被赋予更多的概念意义,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如:如牛饮水、牛气冲天、壮实如牛、像牛一样辛勤。而马是英国人的坐骑,是骑士的伙伴,也是皇家御用的动物。汉语里用牛来指代的事物在英语里全部都要用马来代替,如:worklikeahorse、getonone’shighhorse、asstrongashorse等。

(2)獅子和老虎:汉语里,虎是百兽之王,因此诸多词语都以虎称雄,如:龙争虎斗、龙潭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生威等。也有用虎来形容人神气,如:虎头虎脑、生龙活虎、如虎添翼等。而在英语中,狮子是丛林之王,代表勇敢、威严、权利,是国家的象征。因此狮子也被英国人引申到人,如:asboldaslion、aliterarylion等。

3.3英汉语中概念意义相冲突的动物词

龙:在中文里,认为龙是吉祥尊贵之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中华儿女又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成語都是积极的,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而英语中认为龙是有翅膀会喷火的猛兽、是罪恶的象征,如果说一个人像龙,那意思就是说他凶狠、残忍。

狗:汉语中狗常比喻奉承,巴结之意,形象大多都是贬义的,如:看门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在英语中,人们爱狗最甚,常被当做宠物来养,他们视狗为最好的朋友,如:asfaithfulasadog;也可以用来指幸运的人,如:luckydog.

猫:汉民族对猫的印象就是温顺、机灵、能抓老鼠,因此人们就偏宠爱猫咪,有时可以用猫来形容女子:像猫咪一样惹人怜爱。不过在英语国家,猫的形象就被完全颠覆了,猫被视为是整天惹是生非、不务正业,东窜西跳的动物。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动物词不同的概念意义,而动物词被赋予的概念意义又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容。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探讨动物词的概念意义,能更客观的了解异国文化,减少交流障碍。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78-90.

[3]黄斐霞.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以《圣经》中的动物词汇蛇、羊、龙、狮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3):29-32.

[4]黄静.英语汉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130-133.

[6]寇槐花.从英汉动物词汇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65-67.

[7]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5):17-26.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日记字(范文八)(5篇)
  • 下一篇:年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模板字(1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