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麦;免(少)耕;栽培技术;江苏赣榆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4-0044-0120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为了解决稻茬土质黏重,整地粗糙,立苗困难以及烂耕烂种的问题,自发形成了小麦免(少)耕种植法。进入80年代,各地农业部门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农业科研部门也进行了有关的试验,参阅国外有关小麦免(少)耕的资料,从而在理论和实践2个方面肯定了免(少)耕种麦方式。由于该项技术增产节本效益显著,深受广大干群的欢迎,推广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淮北麦区主要麦作方式。免耕模式也逐渐演变、成熟,由较低级的缮播、穴播、耩播发展到免耕机条播。1990年赣榆县参加省作栽站主持的稻茬麦免耕机条播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项目,促进了赣榆县小麦生产的发展。目前已发展到更加轻简的稻田套播,并且在确定播期播量、肥料运筹、综合防治病虫草及抗灾减灾等配套技术措施方面也日趋完善。
目前,赣榆县小麦免耕栽培面积达到3.33万hm2,占小麦总面积的83.33%,其中稻茬麦2.00万hm2全部实现免耕栽培,一般有稻田套撒、板茬耩播、板茬撒种旋耕、板茬脚踏及免耕机条播等方法,以稻田套撒为主。旱茬麦免耕种植也达到1.33万hm2以上。
1免(少)耕方式的关键技术
目前稻茬小麦种植多稻田套撒为主,在技术上大同小异,因此主要介绍稻套麦关键措施。
1.1确定稻麦共生期
稻套麦的实际播期应该根据水稻的收割期和田间墒情确定,确保共生期在10d左右,使水稻收割时麦苗的叶龄在2叶左右[1]。一般在10月5―10日播种较为适宜。
1.2确定适宜基本苗
多穗型品种基本苗为300万~375万株/hm2,穗粒兼顾型品种以225万~300万株/hm2较适宜。
1.3水稻收后及时开沟覆土
水稻收获腾茬后及时进行开沟,要求每隔2.5~3.0m开一条丰产沟,深度在25cm以上,每隔30~40m开一条腰沟,深35~40cm。同时,用碎草或厩杂肥等配合开沟土覆盖麦苗,以起到壅根培土,保护分蘖节,保温防冻的作用。
1.4高效肥水管理
1.4.1高效施肥。根据试验结果,施纯N300kg/hm2为宜,氮肥运筹基(种)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以3∶3∶2∶2效果最好。基肥可在套种前一天进行套肥,肥料以高浓度复合肥为佳。
1.4.2水分管理。套肥前保证稻田有浅水层,如地干可灌跑马水,以利套肥套种,提高出苗率;灌好越冬水、拔节孕穗水。
1.5化控化保
1.5.1化控。针对稻套麦苗期易窜长形成高脚弱苗、麦苗素质差的缺陷,应采用生化制剂如多效唑、壮丰安、矮壮丰等进行化学调控,以达到控旺促壮、防冻抗倒的目的[2]。
1.5.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冬前搞好化除;中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后期进行肥药混喷,防治赤霉病、穗蚜,防早衰。
2小麦不同免(少)耕方式的成效
2.1小麦不同免(少)耕栽培方式经济效益
一是生产成本。不同免(少)耕方式的农药、灌水成本没有变化;种子投入免耕机条播、常规耕翻麦较少;化肥投入稻套麦较多,机播小麦略少[3],机械投入以常规耕翻最高,机播次之。用工费用以人工耩播最高,板茬撒播次之,机播最低。最终成本常规耕翻最高(5100元/hm2),稻套麦最低(4725元/hm2)。二是纯收入。常规耕翻最低,仅1426.5元/hm2,稻套麦最高,达5382.0元/hm2,比常规耕翻高2.8倍。
2.2茬口衔接、生态持续方面的表现
2.2.1有利于调节农事。小麦免耕栽培缓解了收种两忙的紧张程度,也解决粳稻收获迟带来的稻、麦争季节以及烂耕烂种问题,减少了冬闲田,增加小麦播种面积。
2.2.2有利于稻麦茬口衔接。小麦免耕栽培茬口衔接比较紧凑,稻套麦还有7~10d的共生期,有利于小麦在最佳播期播种,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赣榆县常年10月上旬积温180℃,日照75h)。
2.2.3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态保护。免耕小麦土壤通透性好,保水排水能力强,而耕翻小麦毛细管被切断,地下水的上升和耕作层水分的下渗不畅,表层土块层叠,间隙大,跑墒重,易旱易涝。免耕小麦肥料入土浅,再加上前茬水稻表层施肥残效及枝叶残留,使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耕翻麦田。由于不耕或少耕,免耕麦田土壤表层松散性较弱,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功能。
2.3推广应用区域及面积比例
赣榆县稻茬麦主要集中在南部稻区及北部部分稻区,小麦免耕种植起源于东南部稻茬麦区,逐步向北推广。1995年以前,先是进行人工免耕播种,1984年试验示范免耕机条播,并总结出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以后逐年扩大推广面积。1995年以后,稻套麦逐渐兴起,目前已达90%以上。
3免(少)耕栽培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3.1基本经验
3.1.1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小麦免耕栽培技术作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44页)
新科技,必须走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路线,在大量的试验基础上,有步骤的安排示范点,展示免耕技术的增产效果和巨大优势,通过示范引路,带动大面积推广。
3.1.2坚持农艺农机相结合。目前应用的免耕条播机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缺乏依墒调节功能,较黏重的田块播种质量差,因而要加强农业、农机部门协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3.2存在的问题
3.2.1基本苗偏高。近几年由于水稻收获推迟,秋播天气恶劣,特别是稻套麦的面积逐年增加等原因,稻茬麦播量加大,基本苗逐年攀升。
3.2.2稻茬免耕小麦草害难治。小麦推广免耕栽培以后,由于土壤表层不耕或少耕,稻套麦更是留茬,起不到深翻压草的作用,再加上墒情较好,杂草出苗早,生长迅速,而且经过多年稻麦连作,草相复杂[4]。杂草危害是影响免耕小麦高产的障碍之一。
3.2.3土杂肥(秸秆)覆盖较少。目前,农村劳力减少,普遍忽视积造、施用农家肥。免耕小麦特别是稻套麦播种粗放,根系外露,光靠开沟土难以全面覆盖,小麦抗冻抗倒能力降低。
4免(少)耕栽培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一是根据天气、墒情及灌溉条件优选免耕方式。虽然目前稻套麦是免耕栽培的主要方式,但其他方式依然具有一定优势。天气干旱无雨、稻田断水较早、墒情较差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免耕机条播、板茬撒播旋耕等方式。二是免耕栽培与秸秆还田相结合。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和小麦抗冻能力。此外,秸秆还田避免了秸秆焚烧和遗弃对大气、水源、土壤等带来的环境污染。三是完善、集成配套技术。强化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形成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模式的技术体系。按照标准化要求,建立集免耕播种、秸秆还田、土壤调理、肥料运筹、化控化保等关键技术组装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5参考文献
[1]胡志忠.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218.
[2]江苏省丘陵地区小麦模式栽培协作组.免耕机条播种麦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1987(9):4-6.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根据兵团小麦种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兵团小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和科技需求,为促进兵团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粮食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兵团;小麦产业;发展
1兵团小麦种植情况
2013年兵团耕地面积102.77万hm2,种植小麦13.77万hm2,占13.40%。与自治区相比,兵团小麦种植发展较缓慢,如2013年自治区小麦种植面积118.13万hm2,占全疆耕地394.13万hm2的29.97%,同比增加3.94万hm2,同比增幅3.50%,平均单产5487.30kg/hm2,同比增幅3.10%[1],而2013年兵团小麦播种面积13.77万hm2,占13.40%,同比增加0.79万hm2(同比增加5.71%),平均单产6684.00kg/hm2,同比增加1315.50kg/hm2;兵团滴灌技术在小麦上发展较快,如自治区2013年滴灌小麦11.33万hm2,较上年增加3.53万hm2,同比增幅44.16%,而兵团滴灌小麦面积6.99万hm2,同比增加3.54万hm2,同比增幅102.10%。
2兵团小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2.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以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号召,兵团各师认真贯彻落实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和“减棉、增粮、增果、兴牧”的战略目标,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努力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使得兵团粮食面积不断增加,总产也连续5年增长。
针对国内粮食市场变化和新疆经济区域特点,兵团党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13年重点支持41个小麦种植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团场,并每年将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补助粮食生产重点团场财务费用和项目建设,促进兵团粮食产业稳步发展。新疆兵团粮食局开始“2013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
2.2针对区域发展需求,改进种植模式
在大力保证粮食作物发展的基础上,不同地方根据区域农业发展要求,开展了不同粮食模式研究与推广,在兵团粮食主产区,集中建成连片规模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小麦集约化生产技术,创建高产高效优势小麦生产区;在南疆多民族聚集区,主要开展林粮间作制度研究与推广,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
2.3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升小麦生产水平
各师开展了小麦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小麦滴灌技术、肥水一体化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使兵团小麦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2.4探索高效管理模式,推进小麦产业发展
借鉴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各团场开展了科技示范田、领导指挥田、高产样板田等示范田建设,加快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小麦标准化生产。
3兵团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小麦产业发展缓慢
2013年,兵团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3万hm2[1],基本完成兵团农业现代化中长期规划中对小麦种植面积的要求,但调研发现,除部分小麦主产区外,大部分团场普遍对小麦种植不够重视,区域被边缘化,一些团场小麦分布在地力较差、条件不良的地块。另外,与北疆相比,南疆对小麦重视程度较低,小麦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较低,这与目前小麦效益偏低、产业链不长有关,同时,对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
3.2小麦的科研与生产水平滞后
与棉花和南疆林果业发展相比,兵团小麦生产的科研水平与技术成果推广速度明显滞后,表现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特用小麦品种和南疆林下间作小麦耐荫品种的选育跟不上小麦生产需求;针对大面积高产优质小麦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与调控技术缺乏;缺少高产、超高产小麦机理与配套技术研究以及滴灌小麦高效生产机理与水肥高效利用机理等理论研究;小麦种植优化决策系统和水肥调控智能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运用、小麦生长与病虫害空间诊断技术、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3.3小麦生产的精准技术与主体技术落实不到位
在种植业中,兵团提出了十大主体技术和六项精准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技术已达到成熟,并在棉花等作物上运用取得了巨大成功和效益。但由于小麦种植地位不高,技术运用成本较高,使得部分团场在使用这些技术时,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和进行集成运用,如小麦的滴灌技术,由于没有掌握滴灌小麦生长特性,采用常规灌小麦栽培技术,造成倒伏、早衰或贪青旺长等,产量和效益下降,阻碍了滴灌技术的运用。又如,针对小麦施肥技术,虽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但落实不到位,认为小麦效益低,不舍得投入,施肥方法不科学,采取简单的“一炮轰”策略,造成肥料效益不高;在精准技术运用中,不注重小麦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等的运用。另外,兵团小麦生产水平发展不均衡,精准智能农业新技术和高效生产技术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超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组装有待于研发。
3.4小麦种植技术问题
兵团小麦生产水平发展远落后于棉花和林果业,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常规技术科学管理,尤其在南疆林下间作区,人们普遍的思想是保证林果生长,根本不重视小麦管理。主要体现在:(1)播种质量差,播种量偏大。品种越区种植,部分地区改半冬性品种为春性品种,冬季易受冻害;播期播量不适宜,部分地区播期较早,播量过大,致使冬前群体过旺,抗灾能力较弱;密度过大,穗粒数少,千粒重低;播种技术不规范,缺苗断垄,致使群体结构不合理,产量提升难度大。(2)氮肥后移技术未能普遍有效应用。(3)耕整质量差,影响播种质量。(4)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不大,当地主栽作物中,比较效益最低。(5)生产中管理粗放、作业标准化程度低,很多地区只有种、收两个环节。(6)植保工作不到位,对“一喷三防”技术运用不重视,造成蚜虫、蓟马、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等发生有扩大趋势。(7)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弱,冻害、冷害、干热风、冰雹等灾害防御与灾后恢复生产措施执行不积极,造成小麦减产。
4对兵团小麦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加大小麦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平衡南北疆粮食发展
(1)坚持粮食安全第一的思想,兼顾南北疆小麦生产,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2)认真执行自治区粮食收购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粮农直补资金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各项收购服务措施,积极做好粮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工作,以质论价,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积极争取国家把新疆小麦纳入最低保护价收购范围,加大小麦补贴强度。(3)在政策上,实行兵团农业发展项目、涉农资金和良种补贴、小麦农资综合直补、产粮大区财政奖励资金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调动种粮团场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产业效益。
4.2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4.2.1积极开展小麦稳定增产行动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力量,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考核奖励,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落实。
4.2.2深入推进高产创建
按照扩大面积、总结提高、系统集成、主攻“短板”的思路,突出抓好小麦高产创建大面积示范点的建设,探索推进示范片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师、团、连轮换。通过参与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整体提高小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4.2.3大力实施小麦增产模式攻关
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麦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成熟技术模式,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率先在兵团重点小麦生产区(二师焉耆垦区、四师昭苏垦区、六师奇台垦区、九师塔额垦区、十三师哈密山北垦区)推广,并逐步应用到各个团场。
4.2.4突出抓好关键环节指导服务
在春耕、“三夏”的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组织督导组分赴主产区,督促检查小麦种植十大主体技术、六大精准技术、小麦“一喷三防”等重大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
4.3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研成果产出与运用
4.3.1加强小麦高产优质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进一步加大小麦精准智能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开展小麦持续高产、优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与配套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小麦单产水平,确保小麦生产效益;加强粮食作物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开展有机小麦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4.3.2加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
开展适于滴灌技术的配套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滴灌能充分满足小麦的肥水需求,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小麦生长,发挥增产潜力,故引育和应用产量潜力高的矮秆、抗病、耐肥水优质品种,是高产、高效滴灌小麦生产的关键,育种单位应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尽早选育出适合滴灌的小麦新品种,为麦田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品种保障。加大小麦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工作力度,满足小麦高产、超高产发展的基本科技需求。
4.3.3开展小麦精准生产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借鉴棉花高产栽培的模式和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经验,建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包括精准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
4.3.4研制并推广小麦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
借鉴棉花膜下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经验,开发小麦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并加强开展灌溉自动化系统关键部件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结合施肥推荐系统和农田墒情信息与小气候信息的综合管理专家决策支持与灌溉远程控制一体化服务平台的研发,将极大地促进新疆滴灌小麦的生产。
4.3.5开展小麦空间信息诊断与管理优化决策系统
综合运用3S技术、专家系统,建立区域通用肥料遥感监测模型和县级小麦氮肥调控管理分区体系,利用遥感信息指导精准施肥。
4.4加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普及与培训
加大各师局和团场开展小麦高效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力度,针对配方施肥技术、中低产田改造与标准田基本建设、小麦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综合植保技术、测墒灌溉与控制灌溉技术、智能诊断与决策技术等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团场职工的知识水平与生产能力;编撰小麦高效生产相关技术的图册、宣传画、书籍(尤其是民族团场实行民族文字版本)进行发放,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
5兵团小麦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
5.1种质创新与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
围绕小麦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从不同层次研究小麦的遗传行为,为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包括高产、超高产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研究及有关育种材料的创建、抗主要病害优异种质的创建及其遗传基础研究。
针对地域特点,开展小麦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在小麦主产区应用矮秆、小叶、大穗型高产品种,以适于滴灌种植;加快特用小麦品种选育进程,推广强筋小麦种植,改善兵团小麦种类少、单一的现状;在南疆大力开展弱光性(耐荫)小麦的引育,重点推广冬性、弱冬性小麦,实现南疆林下间作产量水平的提高。
5.2新疆小麦高产、超高产机理与栽培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兵团荒漠绿洲区光热水土资源优化组合的条件,重点研究小麦持续高产、优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小麦对逆境的适应性机制及其调控技术,建立充分利用荒漠绿洲资源的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栽培耕作技术体系。包括小麦高效生产优化栽培生理基础;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机理及调控,绿洲作物水分过程与产量形成的协同模型等。
5.3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借鉴棉花高产栽培的模式和推广精准技术的经验,研究解决制约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主要关键措施为基本手段,建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包括高产麦区(750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优质小麦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间作弱光照生态区超高产技术体系、超高产群体结构与基于目标冠层指标的调控技术、滴灌小麦规模化标准生产技术和小麦精准生产技术等。
5.4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
针对以滴灌技术为主的新型灌溉技术,开展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机理与管理体系的研究,探讨提高小麦单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与灌区水量合理调配以及降低投入成本的技术途径。包括绿洲生态用水评价与流域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定额标准和保墒灌溉技术标准研究、滴灌多作种植制度与关键栽培技术、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和灌溉预测预报技术方法。
5.5绿色、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建设
开展无公害、有机小麦种植基地建设,进行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有机小麦生产技术与示范;研发有机小麦溯源机制系统,扩大兵团高品位小麦种植面积,提升兵团粮食商品竞争力。
5.6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
以实现兵团绿洲小麦生产信息化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为目标。通过开展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小麦专家系统、小麦生长模拟、小麦决策支持系统等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为垦区小麦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手段。
关键词:优质小麦;栽培技术;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
为引导淮北地区农民更加科学合理的种田,笔者以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农时,对其长期的工作实践技术经验进行总结,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以实现淮北地区小麦高产、丰产的目的。为此,笔者对优质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品种的选择
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应以淮北地区的土质为依据进行科学的选择。应选择那些单株生产力较高、抗逆性较强、品质较为优良,以及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抗早衰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的目标。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周麦22、淮麦22等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2土地平整与施肥
2.1土地整理
在种植小麦前需对土地进行平整,对土壤的结构进行改善,以提高土壤保墒蓄水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翻耕的厚度大约为23~25cm[1]。此外,还需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对土壤进行整理,既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也有利于土壤符合相应的耕作标准。
2.2开沟做畦
所谓开沟做畦,是为了便于小麦的灌溉和排水。在种植小麦时,通常会建立相配套的灌溉设施,并且做好腰沟、墒沟、地头沟等工作,同时还要在开春后,对其进行及时的疏通,从而使它们之间相通,为小麦的灌溉和排水提供便利。
2.3基肥施用
对土壤进行施肥时,需要对土壤的综合肥力状况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在施肥方案的制定中,要以有机肥料作为主要的施用肥,但同时又要使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2],这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改善,进而达到均衡施肥的效果。在进行耕地时,也需要对土壤施足相应的基肥,如施有机肥30~45t/hm2、纯N225.0kg/hm2、P2O590.0~112.5kg/hm2、K2O75.0~112.5kg/hm2。这样的基肥也就相当于是施用了495kg/hm2的尿素、750~900kg/hm2的过磷酸钙、120.0~187.5kg/hm2氯化钾。
3种子播种
3.1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需要采用药剂进行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的小麦种子。在对小麦进行拌种时,通常是使用60%甲拌磷乳油与水混合到一起进行。它们的使用量分别为:100mL、2~3kg,这样混合在一起的药剂,可拌50kg的小麦种子。拌好的小麦种子,还需要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并保持4~6h,然后,将其放置在较为阴凉的地方晾干以备用。此外,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拌种方法,即用5%甲拌磷颗粒剂2kg与20~25kg的细土相混合。
3.2按时播种
为确保小麦有较好的生长环境和热量资源,应按时播种小麦,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田间的水量保持在70%~80%时,有利于小麦的发芽。所以,当墒情和播期发生冲突时,应与土壤的墒情相适应,可适当的将小麦播种期延后。
3.3播种量
在播种时,需要以小麦的播种期、品种特性为根据,对小麦的播种量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弱冬性、半冬性的小麦分别会在9月底~10月上旬进行播种,播种量为90~105kg/hm2[3];而弱春性、春性的小麦品种一般在10月份~11月份上旬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20~150kg/hm2,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量也会适当的增加。
4田间管理
4.1施肥与除草
在进行施肥时,应根据淮北地区土壤的特点,对小麦进行科学施肥。由于氮素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都有最直接的影响,而氮肥的合理施用也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因此,笔者在小麦的拔节期至孕穗期,采用氮肥对小麦进行追肥,此期间也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最佳时期。同时,为了更好的防治杂草,可在1~2月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除草。
4.2病虫害管理
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容易发生病虫害,主要的病虫害有小麦蚜虫、白粉病、锈病等。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可使用40%多菌灵1500mL/hm2、磷酸二氢钾3.75kg/hm2、吡虫啉30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施,并连续使用1~2次[4],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4.3灌溉管理
小麦在即将成熟的季节,极容易出现倒伏现象。小麦倒伏主要有倒伏和茎倒两种,茎倒主要是由于前期氮肥的施用量较大,使小麦生长的过于密集,导致通风效果较差,后期出现大风天气,就会使小麦发生倒伏。因此,为预防倒伏现象,应对小麦进行科学的灌溉和施肥。
5收获
小麦的基本成熟期一般是6月上中旬,由于小麦不可以过于成熟,因此当整个麦田有2/3发黄时就可以进行收割,有利于小麦保持较好的收成。同时,对小麦进行收获时要注意按照小麦的品种进行收获、晾晒、存储,以免出现混杂,使小麦的价值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李树发,王传惠.沿淮地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2):64-65
[2]王俊英,周吉红.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10(8):38-38
[3]武爱琴.试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7):331-331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农业生产农作物展望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070-01
我国小麦年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四分之一,消费量与年产量基本持平,小麦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小麦亩产和总产量稳步提升,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集中于华北几个省份以及东三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种植技术很落后,栽培的技巧和方法都不科学,导致小麦产量迟迟上不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进入我国,迅速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小麦栽培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改进,突破传统栽培理念的束缚,大胆的改革尝试,在挑战中求突破,逐渐找到了小麦栽培的新技术,加上我国自主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验,更加促进了小麦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小麦栽培技术的主要方法
1.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这项技术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升,是由张锦熙教授提出的,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北京农科院作物所的共同协作下研究出来的新技术,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是小麦栽培技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和改良,荣获部级奖项,这项技术的研究,出发点是小麦生产的规律特征,对小麦个体生长过程中器官的成长、彼此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外在的客观条件对小麦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检测,提出这一创新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技术:三促两控法和两促一控法,运用的前提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小麦。在实验完成后,在我国十几个省市进行了广泛推广,通过最后的统计分析证明,该技术非常成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小麦的产量明显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小麦栽培技术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是个历史性的阶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时至今日仍被使用。
2.小麦精确播种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山东农业大学内研究并最终提出的,由余松烈院士牵头,众多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完成的重大课题。这项技术具有综合了各种优点,在保证经济效益同时又保证了生态效益,能促使小麦稳产、高产。主要的原理是科学的建立群体结构,注重栽培的株数,确保每个个体的稳步生长,促进个体的粗壮、穗大、粒多,从而实现高产。通过调节种植区的光线照射强度和时间,提高小麦的发育能力,增强根吸收能力和结实率,进而解决高产和倒伏的矛盾。这项技术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出并广大推广的,在华北地区的主要小麦种植区进行试验,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小麦的经济效益。
3.小麦综合性栽培技术
这项技术综合了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特点,全面的保证了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量。是在河南省相关部门的带领下完成的重要成果,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部门、多个层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才得以完成。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的生长规律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综合性的栽培规律。从科学栽培到合理施肥,从合理灌溉到合理管理,整个流程紧紧围绕栽培技术和增产途径,形成了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小麦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
二、小麦栽培技术的展望
1.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技术性很高的科研任务,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注重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要与生态建设紧密联系,注意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走生态建设之路,实现综合性的发展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生产建设紧密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充分认清当前的局势和环境,巧妙地运用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促进生态建设的进步。
2.坚持高产与优产的原则
高产和优产是两个不相矛盾的概念,这其中讲究的是一个科学性的原则,很多地区都实现了小麦高产的目标,有些地方甚至超高产,但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小麦质量的提升,对于优质性小麦品种的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高产与优产的不平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食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小麦质量的要求也在随之增高,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高产和优产的同步发展,使其尽可能的平衡,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新世纪新阶段,信息技术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带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不论是工业、商业、交通、医疗,还是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教育事业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一个领域信息技术含量的高低将决定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显然成为了重要的标志。因此,加强小麦栽培技术的信息含量,促进栽培技术的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高小麦栽培技术动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及时的改进、融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小麦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发展,赢得了认可,提高了我国小麦的单产和总产量,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变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优势的同时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努力创造出新的栽培技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紧跟时展要求,贴近实际、讲究科学、注重质量、追求高效,努力提高新时期我国小麦栽培技术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曲建东.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3,20:102.
[2]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李秀民,吕平安.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19-26.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异不显著,后者更加省工。
关键词:麦后移栽;早熟棉;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4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5-0046-03
EffectsofDifferentPlantingDensitiesand
PatternsonYieldofCottonTransplantedafterWheat
HanYongliang,LuZhengying,LiShiyun*,YangYufeng,CuiHongyin
(Hand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Handan056001,China)
AbstractTakingtransgenicearly-maturitycottonvarietyHan686withdiseasesandpestsresistanceasmaterial,sixdifferenttreatmentsweresettostudytheplantingeffectsofoneandtwoplantsperholeunderdifferentdensiti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yieldwithoneplantperholewasthehighestunderthedensityof5000plantsper666.7m2,andthatwassecondwithtwoplantsperholeunderthedensityof6000plantsper666.7m2;thedifferencebetweenthemwasnotsignificant,andthelatterwasmorelaboursaving.
KeywordsTransplantedafterwheat;Early-maturingcotton;Plantingdensity;Yield
冀中南地区是粮棉集中产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粮棉争地矛盾突出,发展麦(菜)棉两熟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的有效途径。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技术,在棉区实现了一熟变两熟,促进了种植制度改革。当前国内麦棉两熟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麦棉套种和麦后直播棉、麦后移栽棉。麦套棉由于二者共生期长,不利于机械采收,麦后直播棉产量不理想,麦后移栽棉则有效弥补了棉花生长所需有效积温和生育期不足的短处,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完善麦后移栽棉的高产栽培技术,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方式试验,旨在获得冀中南地区早熟棉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高效的种植方式,为大面积推广麦后移栽棉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用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早熟棉品种邯686,该品种2011年通过河北省、河南省审定,生育期107天,高产稳产,抗病抗虫,纤维品质优良,适合麦棉、菜棉两熟配套种植。
1.2试验设计
2012年在肥乡县前白落堡村进行试验。砂质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水利条件好。设置6个处理:分别是每穴单株种植666.7m2密度4000、5000、6000株和每穴双株种植666.7m2密度5000(2500穴)、6000(3000穴)、7000(3500穴)株。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处理4行区,行长12.5m,行距0.6m,小区面积30m2。
5月8日育苗,麦收后于6月13日移栽,田间管理及时一致。9月15日调查各小区的主要农艺性状,项目包括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每小区取50铃测定单铃重,按小区收获统计产量。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包括种植方式和密度两个因素,种植方式包括每穴双株、每穴单株两个水平,而666.7m2种植密度为4000、5000、6000、7000株4个水平,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它的线性模型为:
xijk=μ+τi+vj+qk+(τv)ij+(vq)jk+εijk
式中xijk为群体的产量观测值,μ为群体的平均值,τi为种植方式i的效应值,vj为种植密度j的效应,qk为区组k的效应,(τv)ij为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的效应,(vq)jk为种植密度×区组效应,εijk为随机误差。以此模型进行方差分析。
在试验中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测验;即假定各个因素效应固定,以处理效应为分子,随机误差效应为分母计算F值。
采用SPSS13.0数据分析软件和MicrosoftExcel200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麦后移栽棉的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株高逐渐上升,单株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000株处理,株高80.7cm、单株果枝数10.3个、单株铃数11.9个、单铃重5.21g,田间各性状间协调性好;其次是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000株,株高81.6cm、单株果枝数9.7个、单株铃数10.7个、单铃重5.14g,协调性也较好。
2.2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表3可以看出,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种植方式之间籽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每穴单株的平均产量高于每穴双株的平均产量。
2.3种植密度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666.7m2种植密度为4000、5000、6000、7000株4个水平,种植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该结果表明,5000、6000株之间产量分别为237.1、243.3kg,差异不显著,但是极显著高于4000、7000株的产量。可见该品种的种植密度存在一个适宜范围,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2.4密度×种植方式对麦后移栽棉籽棉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密度与种植方式的互作效应差异极显著。棉花轻简化育苗麦后移栽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000株与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000株产量差异不显著(表4),但从育苗移栽
的成本来看,每穴双株栽植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移栽费用,因此前者可以成为后者好的替代,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3讨论与结论
在作物高产栽培中,增加种植密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具有较强的密度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其产量和品质基本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适宜的密度范围,高于或低于适宜密度时产量均降低。本研究中每穴单株666.7m2栽植5000株与每穴双株666.7m2栽植6000株时实收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密度过高与过低均会造成显著减产。房卫平等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低密度处理叶枝成铃和成铃比例相对较高,而铃和叶枝铃比例高影响棉铃集中吐絮,另外麦后移栽棉具有有效现蕾少、开花结铃期短的生育特点,因此低密度处理下虽然单株潜力发挥较大,但是群体总铃数并不高,这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高密度下,随果枝部位上升,铃及叶枝成铃降低,上部成铃较多,纤维品质较优。本试验表明,666.7m2密度7000株时,单株铃数明显降低,产量不高,而666.7m2密度5000~6000株时,成铃部位相对集中在棉株中上部,群体总铃数较高,这很可能是实收籽棉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表现,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密度范围,以确保棉株生长纵横均衡发展,使个体和群体枝节量适当,结合化学调控塑造理想株型,提高内围和中上部铃的比例,使麦后移栽棉达到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冯邦杰,潘志金.麦茬直播棉发展优势及栽培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47-48.
[2]陈建平,张萼,王海洋,等.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1):31-35.
[3]毛树春.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马育华.田间试验统计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6]黄骏麒.中国棉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9(5):331-336.
[8]李大庆,徐立华,郑春宁,等.麦后直播棉生物学产量、群体叶面积对皮棉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3,9(4):16-21.
[9]陈建平,张萼,王海洋.麦后短季棉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8(6):29.
[10]王正才,陈金湘.我国棉花育苗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5(S1):347-350.
关键词小麦;高效;栽培技术;豫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5-0040-02
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的更新和测土配方施肥及其他实用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豫南地区小麦单产出现逐年递增趋势。但与其他产麦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分析其原因,有自然条件限制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人为因素所致。豫南小麦生长发育具有“两长一短”的特点,即生育期长,一般为230d左右;幼穗分化期长,一般为166d左右;灌浆期短,仅为35d[1]。根据豫南地区生态环境和小麦的生产实际情况,从技术推广的角度,就提高豫南小麦种植效益提出小麦高效栽培技术。
1加深土壤耕层
就目前豫南小麦生产水平而论,限制单产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土壤耕层太浅。土壤耕作层在20cm以下,并且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小麦根系很难穿过犁底层,限制了吸收范围。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相同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加深6.7~10.0cm,小麦产量可提高16.4%~21.3%。因此,加深土壤耕层是小麦增产最关键、最有效的一个环节。在小麦种植前必须要进行深耕[2-3]。
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测土配方施肥首先要进行取土化验,测定计算出土壤中各种有效成分含量,然后确定产量指标,根据产量指标计算出各种肥料的施用量,做到科学补施[4]。根据豫南化肥市场所销售的化肥种类和大多数农民的施肥习惯,特提出小麦配方施肥3种模式:一是碳铵450~52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氯化钾120~135kg/hm2作基肥,尿素105~120kg/hm2作追肥。二是尿素195kg/hm2、复合肥(15-15-15)450kg/hm2作基肥,尿素105~120kg/hm2作追肥。三是碳铵450~525kg/hm2、复合肥(15-15-15)450kg/hm2作基肥,尿素105~120kg/hm2作追肥。
3品种选择
近年来种子市场开放,小麦品种众多。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应选用高产、稳产、抗病的品种,如豫麦18-99、豫麦70、郑麦9023等品种在豫南地区表现较好。
4推广条播,科学播种
条播种子入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小麦生长整齐一致,利于个体生长发育,且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减轻病虫危害,方便田间管理。目前,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且旋耕机使用比较普遍,把麦田土壤整碎比较容易,应当大力推广条播。另外,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条播的行距应当加大,把行距20cm改为23~25cm。这样更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倒能力。
随着施肥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要严格控制播种量,做到合理密植。确定小麦合理播量的原则:播种期偏早,分蘖力强的品种,播量要小;分蘖力较弱,播种期偏晚,应加大播量;同一品种同一播期,条播的播种量要少,撒播的要多。根据豫南地区目前的生产水平,小麦播种量条播为150~180kg/hm2,撒播为210~225kg/hm2。无论何种情况下,播种量均不宜超过255kg/hm2。
根据20多年来的经验分析,豫南地区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18―20日。如果土壤墒情适合种麦,可以提前3~4d开耧播种。一般10月15日之前不宜播种,特别是春性和弱春性品种,如果播种过早,易造成春节前起身拔节,遇寒流极易受冻害,虽不绝收,但会造成严重减产。
5加强田间管理
5.1秋冬季麦田管理
小麦秋冬季田间管理任务是促分蘖,控旺长,防冻害,防病虫,盘好根,保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春季正常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达到壮苗标准,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5.1.1查苗补种。对因整地质量差或墒情不好出现的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早进行查苗补种[5]。
5.1.2促苗早分蘖。对土壤肥力差、基肥不足的麦田,应及时追施分蘖肥,一般施尿素45~60kg/hm2。对生长正常的麦田,可结合麦田除草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多元素叶面肥,促使麦苗早分蘖、多分蘖、多生次生根。如果天气干旱,土壤墒情不好,要及时进行冬灌,以水调肥,促蘖早发。
5.1.3控旺长。如果因播种偏早,初冬温度高,麦苗长势特别旺的麦田,冬季不施肥、不浇水并及时进行镇压,控上促下,防止年前拔节。也可以喷施多效唑。
5.1.4及时除草。麦田除草要及早进行,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不仅草龄大,温度低,施药效果差,特别是稻茬麦田里面的棒头草,更是难以彻底根除,而且杂草与小麦争夺肥水,影响麦苗正常生长[6]。麦田除草的最佳时期一般在立冬至小雪之间,在杂草基本出齐后,就要及时施药防除,喷药要趁晴暖天气,用水量不少于450kg/hm2。旱地田可用苯磺隆加助剂;稻茬麦田,为防治棒头草,可用精唑禾草灵加苯磺隆喷雾。
5.1.5防治病虫害。初冬和早春季节,麦田易发生金针虫为害麦苗茎基部和根系,要注意防治。一般可用毒死蜱喷施地面,也可用麦麸炒熟拌敌百虫于傍晚撒施。有些年份纹枯病发生较重,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防治。
5.2春季麦田管理
春季是麦田科学管理的关键时期,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麦苗生长发育逐渐加快,各种矛盾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小麦拔节期,幼穗开始分化,茎叶快速生长,进入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主攻大穗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的水肥临界期,如果管理措施得当,就会取得超高产。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5.2.1看苗情科学追肥。小麦追肥要看天气、看地、看苗。看天气就是要看晴天还是阴天,气温回升的快慢;看地就是看地力,看底肥施的多少,看土壤墒情;看苗就是看麦苗长势长相。长势差的麦田应在立春前后追肥,长势好的麦苗追肥时间应掌握在“雨水”节气前后,这一时期是小麦的肥水临界期。生长旺的麦田,不仅不能追肥,反而要采取措施控制其生长,可以在拔节以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多元素叶面肥,调节营养。对于生长正常的麦田,追施尿素75~90kg/hm2,长势差的追施尿素105~120kg/hm2,切记追肥量不宜过大[7]。
5.2.2合理浇水。豫南大多数麦田没有浇水习惯,如果出现旱情,及时浇水,补充土壤水分,对小麦的良好生长作用很大,是小麦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春季麦田浇水一般在返青和拔节中期,如果在这2个时期,土壤墒情差,及时浇水,对小麦的初穗分化十分有利。
5.2.3叶面施肥。小麦在拔节以后,如果叶色变为黄绿,有脱肥现象,可以少量追肥。正常生长麦田一般不宜追肥,但可以进行2~3次叶面施肥,对小麦中后期生长很有好处,为了省工,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施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不可忽视,同时叶面施肥有减轻病虫害、抗干热风、抗倒伏的作用。
5.2.4及时防治病虫害。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麦苗加速生长,而病菌也开始侵染,害虫开始活动,要经常检查麦田,观察麦苗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发现,及时解决,确保小麦正常生长[8]。
小麦生育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虫害有蚜虫、麦蜘蛛、粘虫等。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防治。白粉病和锈病可用三唑酮防治。赤霉病可用多菌灵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防治。麦蜘蛛可用氧化乐果、扫螨净防治。粘虫可用辛硫磷、毒死蜱防治。麦田在同一时期,往往有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省工省药,应当混合用药,综合防治,并结合叶面肥,一起施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一般前期麦田易发生纹枯病、锈病、蚜虫、麦蜘蛛,可用氧化乐果+三唑酮+叶面肥喷治。后期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赤霉病、粘虫、蚜虫,可用毒死蜱+多菌灵+叶面肥喷施,起到“一喷三防”的作用[9]。
6参考文献
[1]朱文勇,朱晓丽.豫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15(3):53-54.
[2]潘永翠.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67.
[3]颜跃美.浅谈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1):213.
[4]徐大众.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重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9):96.
[5]田应雪.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36(20):110.
[6]李旭兰.浅谈高产小麦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150.
[7]赵广才,常旭虹,钣袼,等.冬小麦高产高效应变栽培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9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