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6篇)

时间: 2024-05-31 栏目:公文范文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1

关键词:药学院;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2-03

一、出发点

1.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加强民族医药研究和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来适应国家社会对民族医药发展的需要。

2.现代制药行业包括药物研发、原料药物生产、药品制剂成型三大方面。西药一般指具有确定结构的化学与生物分子药。其药物研发主要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有效成分,并对该成分进行结构分析、结构修饰,使其产生更好的药效与副作用。原料药生产主要涉及化学原料药的合成与生物原料药的合成。药品制剂成型是将原料药制成不同形式的制剂,以便于应用与临床。中药是在中医指导下使用的天然产物药。分饮片与成药两种类型。饮片是中医临证开方使用的药材,其研发是中医师根据病人病情辨证施治。饮片的生产涉及种植、采集、炮制、储存等环节,不涉及复杂的剂型。中成药是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常用方剂制成特殊的标准化剂型,用于该类疾病的通用药物。其药物制备一般是寻求中医验方,对其参与配伍的药物进行提取与浓缩,去粗取精。制剂成型是将上述浓缩的混合物按不同制剂类型的要求进行成型。其研发涉及到化学成分的分析,有效成分的量的控制,药理药效研究,药物报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等。民族医药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医药系统。它以特殊的思维方法,特殊的疾病谱,特殊的药物资源与中医药区分并彼此区分。民族药多利用天然动植物与矿物资源,多用鲜药,有些只进行简单的炮制,不能形成类似中药饮片的原料药。民族药拥有大量的验方,有望开发出治疗各类疾病的成药,其开发过程与中成药相同,也有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化三大阶段。民族药的资源调查,品种保护,规范制定,成分分析,药效鉴定,相对中药起步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3.制药行业的方方面面均需要人才。特别是研发、生产、制剂化、质量控制、市场等几大主要方面,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其中研发人才主要去向是大专院校与研究所,企业的研发部门,他们主要需要药化、药理、药效、临床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生产包括原料药、中间体、辅料、标准提取物的生产,需要化学合成与分析、生物合成与分析人才。制剂化设计机械设备、制剂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测等内容,需要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操作方面的人才。

二、药学院的专业定位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2

关键词:农药减量;助剂;激健;效果;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8-77-04

Abstract:Inordertoevaluatetheeffectoncontrollingofdiseases,insectsandweedspestsofcropswithreducingpesticideusageandapplicationprospectofpesticidereducingagent“Jijian”in2015,wecarriedoutseriesoftestsonrice,wheatandcornof“Jijian”inAnhu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when“Jijian”wasmixedwithinsecticide,fungicideandherbicide,itcouldreduce50%dosageofinsecticide,fungicide,and40%dosageofherbiciderespectively.“Jijian”couldpromotecropproductionandalsobesafetocropandnaturalenemy.

Keywords:Pesticidereduction;Agent;“Jijian”;Effect;AnhuiProvince

近年来,安徽省农药使用量持续增长,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药行动的步伐,2015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的示范项目,旨在遏制全省农药使用量过快增长的势头,确保到2022年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总体目标的实现。

1试验示范工作背景

2015年,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响应农业部、省政府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各级植保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上试验示范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助剂“激健”的减量控害效果,力争到2022年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总体目标。为落实此项工作,2015年7月7日安徽省植保总站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农药半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皖农植防治〔2015〕22号),部署有关市、县(市、区)植保站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试验示范农药半量控害示范。各地积极行动,多作物多形式开展试验示范。6月和10月,省植保站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五河、凤台农药加“激健”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及稻田化学除草等效果进行现场评估鉴定。

2试验示范工作概况

2015年,安庆、蚌埠、滁州、淮南、阜阳、合肥、芜湖、六安等8市分别在怀宁、潜山、枞阳、宿松、五河、固镇、淮上、凤阳、南谯、明光、凤台县、潘集、太和、庐江、长丰、无为、金安等17个县(市、区)布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药剂减量+激健试验示范。初步统计,全省试验示范面积约0.667万hm2。试验作物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防治为主,兼顾草莓、茶叶、瓜蒌等经济作物。试验对象有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蚜虫、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同时开展了稻田化学除草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方式有3种: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关键期总体防治病虫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单一病虫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

3试验示范效果

3.1水稻病虫害

3.1.1全程减量控害试验示范无为县在开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示范。水稻全生长季节共开展了3次用药。第1次用药8月3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噻呋酰胺15mL;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噻呋酰胺7.5mL+激建15g。第2次用药8月26日,常量区667m2施20%护城10g、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g,50%吡蚜酮2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20%护城5g、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50%吡蚜酮10g+激建15g。第3次用药9月8日,常量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80g、43%戊唑醇10g;减量+激健区667m2施稻瘟灵40%可湿性粉剂50g、43%戊唑醇5g+激建15g。潘集区在当地科技示范园内开展水稻病虫草害全程减量控害试验。全程共设3个示范区。一是减量+激健区,即667m2使用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15g、杀虫、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15g。二是减量区。三是常量区。

结果表明:无为县减量区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效果与常量区相当(见表1)。潘集区减量区+激健,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常量区相当,有效穗数比常量增加0.21万/667m2。减量区(不加激健)病虫情发生指数比常量区高20%,基本苗比对照等量清水区减少0.15万/667m2。

3.1.2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凤阳县、明光市和怀宁县在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了总体防治减量控害试验示范(见表2)。凤阳县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防效分别达83.5%、56.2%、94.6%、83.5%和93.4%,略低于常量区防效,明显高于减量50%不加激健区。明光市示范农药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防效分别为65.85%和67.53%,与常规用量区相对防效差异不显著。另外,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田间发生较轻,防治效果不明显。怀宁县示范农药减量25%+激健,稻曲病、稻飞虱防效分别达86.5%和95%,稻瘟病病穗率仅0.01%,防治效果好。

3.1.3单一病虫害减量控害试验示范凤台县、淮上区、无为县、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结果表明,减量50%+激健防治纹枯病效果,凤台县、淮上区、潜山县防效分别达78.6%、78.62%、84.7%,与常量防效82.4%、79.76%、87.27%相比略偏低,但防效总体较理想。淮上区、潜山县仅减半区防效为47.99%和76.1%。农药减半后,加与不加减量助剂激健,防效差异显著。

无为县、淮上区、潜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曲病示范。无为减量+激健区、常量区病穗率分别为11%、10.5%,病指分别为4.4和4.0。淮上因稻曲病发生轻,减量与常量病情差异不明显。潜山县减量+激健区防治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87.98%,略优于常量防效87.65%,显著高于减半区(不加激健)防效78.9%。

潜山县试验农药减半+激键防治水稻稻瘟病。结果表明,其防效达79.42%,略低于常量区防效84.77%,优于仅减半区。由于本年度试验期内该县稻瘟病重发,可能对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霍邱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各处理对比不明显,药后3d、7d、14d常量+激健混合施用药效最高,减半+激健助剂后施药不影响药效,且略高于正常施药的防治效果。凤阳县防治稻飞虱农药半量+激健助剂,平均防效为94.6%,与常规量平均防效96.7%相当(见表3)。

南谯区、无为县开展了农药减半防治稻纵卷叶螟示范。结果表明:南谯农药减半+激健区、常量防效分别为72.22%和75.91%。无为县减半+激健区、常量区稻纵卷叶螟为害株率1.2%和0.9%,为害叶率分别为0.3%和0.25%。处理间防效差异小,但药剂用量却减少了50%(见表3)。

3.2水稻田化学除草无为县、凤台县开展水稻田减量除草示范。无为县药后15d调查,常量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野荸荠发红、枯死;减量+激健区5叶以下稗草枯死,但慢于常量区,5叶以下千金子发红;减量对照区(不加激健)4叶以下稗草发枯、枯死,5叶以上稗草发紫、发红,3叶及以下千金子心叶发紫、发红,5叶以上千金子无效。3个处理区都对游草、丁香蓼、鲤肠无效(见表4)。凤台县设常量区(667m2用千金100mL+稻杰100mL+使它隆30mL)和减量+激健区(除草剂用量减40%+激健),结果表明,减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2.2%、阔叶杂草防效90.5%;常量区禾本科杂草防效97.6%、阔叶杂草防效94.8%。

3.3小麦病虫害固镇县、五河县分别在小麦“一喷三防”中实施农药、化肥减半防治赤霉病、蚜虫等试验示范(见表5)。结果表明:固镇县农药、化肥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蚜虫防效相当、赤霉病防效略偏低,均明显高于农药、化肥减半区。五河县农药减半区+激健与常量区赤霉病防治几乎相等。

3.4玉米虫害太和县示范农药减半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方法为: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减量50%+激健防治,10d、20d和30d,株被害减退率分别达90.7%、87.0%和80.9%,均略低于常量10d、20d和30d的防效92.6%、93.5%和85.1%,但高于减半区10d、20d和30d的防效85.2%、84.8%和74.5%。虫量减退率防效,农药减半+激健与常量区防效一致,明显高于仅减半区(见表6)。

3.5增产效果评价潘集区、凤阳县在水稻田,五河县、固镇县在小麦田分别开展了减量控害增产效果调查。潘集区实收产量,除草剂常规用量60%+激健,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激健处理,比常规用量每667m2增加产量33kg。除草剂常规用量60%,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常规用量50%,比常规用量每667m2减少产量51.6kg。在减量控害的基础上,加激健助剂比不加增加水稻产量84.6kg。凤阳县农药半量+激健区实收测产折13.5%水分,667m2产干稻谷679.5kg,同常规量区667m2产661.1kg,比每667m2增产18.4kg干稻谷,增产2.7%;同半量不加激健区667m2产574.7kg比,增产104.8kg,增产18.2%。固镇县、五河县农药减半示范区小麦产量比常规用量略偏低。

3.6效益评价经济效益:明光市防治水稻“三病两虫”(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每667m2农药常规用量区需要农药成本为22~28元,农药减量区农药成本为15~19元,农药使用量每667m2可节约7元左右,农药投入成本可节约30%左右。霍邱调查,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单种农药可减少用量40%。同时综合比较投入成本,对价格较高的农药(667m2成本10~12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降低30%左右;使用价格较低的农药(667m2成本6~8元)用药,农药减量+激健成本基本不增加或降低10%~20%。

生态效益:无为县在全程农药减量示范区调查,20丛稻株中蜘蛛残存量44只,比常量区22只增加100%,天敌保护效果显著。

3.7安全性评价试验示范期间,防治农药减量+激健喷雾作业,田间未见药害和其它不良影响。

4结论与分析

各地试验示范证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多数县杀虫剂、杀菌剂减量+激健防效比常量防效略偏低,但差异不显著;部分县除草剂减量+激健防效与常量防效相当,但见效慢于常量。减量+激健防效显著高于仅减量防效。减量+激健既能有效防控病虫草害,又能促进作物增产,全程减量+激健控制产量高于常规用量。农药减量+激健减量控害不仅使农作物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保护天敌。

5问题与建议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3

贵的就是好的?

以美国为例。其实美国的药厂的生意人非常了解客户的心理,美国普通大众在心理上和中国老百姓十分相似:东西越贵越好。因此有的药厂在产品初放市场时,把价格抬得高高的,反而比低价格药品更容易销售。为了限制药厂的过度膨胀,保险公司和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宣传方面做得相当好。很多人都会不断接到保险公司的药品宣传,解释新上市的“品牌药品”(Brand-NameDrug)和“通用药品”(GenericDrug)的区别,而FDA在官方网站上有详细宣传,告诫民众切勿被价格所迷惑。

“品牌药品”按照一个月的用量,价格是71美元/31天,同样31天用量,“通用药品”只花费22美元/31天。

疗效没啥区别

“品牌药品”通常指的是药品的商品名,这个商品名是药厂独家享有的,拥有专利,别的厂家无权出售。价格自然也是“独家”的。比如退烧药Tylenol,商品名中文叫“泰诺”或者“普拿疼”。

“通用药品”指的是药品的化学名,是药物关键作用,治病时起到主要疗效的活性成分,价格低廉是因为专利权到期作废,所有的厂家都平等坐拥销售权,价格立刻降下来。“泰诺”/“普拿疼”的化学名则是:对乙酰氨基酚。

实际上,“品牌药品”在药物作用活性成分上和“通用药品”的活性化学成分是一样的,甚至很多新药都是对“旧药品”、“通用药品”的化学成分照抄不误,区别在于一些非活性添加剂,以及药物形状颜色,剂型(如片剂,胶囊,混悬液区别)等等,这是因为美国的“商标法”规定品牌药品如果具备所谓“品牌”条件,必须和“通用药品”有所区分。

贵就贵在专利上

FDA告诫大家,“通用药品”必须和“品牌药品”同样有效,安全。价格区别不在于其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在于“品牌药品”拥有专利权,而且在投放市场时要花费相当的研究、宣传费用。药品的专利权可以长达20年。现今美国市场上50%药品是“通用药品”。“通用药品”的价格通常比“品牌药品”低很多,至少30%。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4

关键词:植物药材;ITS序列;DNA条形码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37-02

[FQ(9。25,X-W]

收稿日期:2009-11-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资助项目(2005DKA21004);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9A496)

作者简介:许亮(1978-),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生药的教学与科研研究。

通讯作者:康廷国(1955-),男,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品质评价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Tel:041187586028,Email:kangtg@lnutcm.省略。

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是核糖体DNA上的内转录间隔区,位于18S和26SrDNA基因之间,被5.8S基因分为两段即ITS1和ITS2,见图1。ITS区包括5.8SrDNA在内的总长度为600-700bp,其中5.8SrDNA的长度非常保守,一般为163bp或164bp,ITS1和ITS2的长度也比较保守,但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可以提供丰富的系统学信息。ITS1和ITS2作为非编码区,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进化速度较快,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且其变异以相互独立的点突变为主,是rDNA中的中度保守区,可为属以下水平的研究提供较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的系统学信息。这使ITS序列十分适宜进行各种分子操作,已成为最广泛的应用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的核基因标记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3]。

图1植物核糖体DNAITS的基本结构

1ITS序列与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的关系

DNA条形码(DNAbarcoding)是利用一段标准的DNA序列作为标记来实现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的物种鉴定,类似于超市利用条形码扫描区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受到世界40多个国家130多个组织中传统生物分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加拿大动物学家PaulHebert首先倡导将条形码编码技术应用到生物物种鉴定中,他对动物界11门13320个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ytocheomecoxidaseⅠ,COⅠ)比较分析,提出可以采用单一的基因片段来代表生物种,作为物种的条形码[4-5],因此他被称为DNA条形编码之父。但由于COⅠ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速率远慢于在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对于大多数植物不适合作为DNA条形码鉴定的编码基因。

ITS序列在被子植物中的长度变异很小,ITS1和ITS2的长度均不足300bp,PCR扩增及测序简单易行,特别是PCR直接测序法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ITS在被子植物科内,尤其是近缘属间及种间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成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分子标记[6],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在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鉴定中药材成为可能,应用ITS序列作为植物类中药材的DNA条形码,为有效遏制各种假冒伪劣药材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中药材鉴定方法如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色谱法鉴定等,在中药材鉴定和评价其质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多种中药材DNA分子鉴定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①DNA条形码直接利用DNA序列进行物种的鉴定,基于生物的基因型,具有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性;②DNA条形码序列具有通用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全球物种鉴定中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更利于对植物系统进化的研究;③DNA条形码只需一对或几对通用引物;④在技术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根据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设计生产“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任何人可以实时完成物种鉴定工作[7]。

作为DNA条形码的编码基因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具有足够的变异性以区别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②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序列来尽可能的鉴别不同的种群;③应该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系统中的位子;④应该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以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⑤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8]。对于动物来源的药材可以根据COI基因设计通用引物,而对于植物来源的中药材ITS序列可以作为候选的编码基因。

2ITS序列在中药材鉴别上的应用

由于ITS区域具有较多的碱基信息,在长度上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因此该片段特别适合于属、组级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尤其能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毛善国等[9],车建等[10]分别通过ITS序列的测定进行了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有效鉴别研究。刘春生等[11]通过基于核DNA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闫坤等[12]通过ITS序列对地黄属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马玉花等[13]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测序。蔡金娜等[14]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宋葆华等[15]对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进行了研究。武莹等[16]通过ITS序列鉴别了5种习用柴胡。郝明干等[17-18]采用rDNAITS的序列分析对中药材白花蛇舌草进行了有效的分子鉴定。赵志礼等[19]进行了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ITS区序列的测定。赵等[20]综述了核rDNA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赵志礼等[21]综述了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的价值。唐先华等[22]进行了睡莲类植物ITS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陈生云等[23]用nrDNAITS序列探讨狭蕊龙胆属及其近缘属(龙胆科)的系统发育。李国强等[24]对中药蓼大青叶及其伪品的nrDNA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ITS序列在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生物进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陈士林等[7]学者认为植物来源的中药材可以根据rDNAITS序列作为该药材的DNA条形码进行生物鉴定等。

3基于ITS序列的植物类药材鉴定研究前景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会对ITS区序列及其植物分子系统学价值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以ITS序列不能明显鉴别的植物药,可以通过与18SrDNA,叶绿体matK、rbcL和trnH-psbA等多个标记基因联合应用进行。目前植物总DNA的提取方法已比较完善,可从长期贮存的标本中进行提取、扩增与测序,使中药材的分子鉴别在方法学上得到保证。以ITS序列为编码基因,进行植物类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别及进一步设计生产使用“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志文,韩旭,赵明辉,等.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1-3562.

[2]李学营,彭见营,白瑞霞.基于核rDNA的ITS序列在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829-834.

[3]王建波,张文驹,陈家宽.核rDNA的r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407-416.

[4]HebertPDN,CywinskaA,BallSL,etal.BiologicalidentificationsthroughDNAbarcodes[J].Proc.R.Soc.Lond.B,2003,270:313-321.

[5]HebertPDN,RatnasinghamS,DewaardJR.Barcodinganimallife: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Ⅰdivergencesamongcloselyrelatedspecies[J].Proc.R.Soc.Lond.B,2003,270:S96-S99.

[6]BaldwinGB,SandersonMJ,PorterJM,etal.TheITSregionofnuclearribosomalDNA:avaluablesourceofevidenceonangiospermphylogeny.AnnMissouriBotGard,1995,82:247-277.

[7]陈士林,姚辉,宋经元,等.基于DNA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3):7-12.

[8]TaberletP,CoissacE,PompanonF,etal.PowerandlimitationsofthechloroplasttrnL(UAA)intronforplantDNAbarcoding[J].NucleicAcidsResearch,2007,35(3):e14.

[9]毛善国,罗玉明,沈洁,等.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与AS-PCR鉴别[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89-92.

[10]车建,唐琳,刘彦君,等.ITS序列鉴定西红花与其易混中药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668-671.

[11]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29-331.

[12]闫坤,赵楠,李宏庆.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12-1120.

[13]马玉花,杨吉安,贾万忠,等.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测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6-19.

[14]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等.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rDNA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0,35(1):56-59.

[15]宋葆华,陈之端.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英文版),2000,42(11):1184-1189.

[16]武莹,刘春生,刘玉法,等.五种习用柴胡的ITS序列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32-734.

[17]郝明干,刘忠权,王加连.rDNA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白花蛇舌草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188-191.

[18]刘忠权,郝明干.白花蛇舌草的rDNAITS序列鉴定[J].陕西中医,2005,26(2):167-169.

[19]赵志礼,周开亚,王峥涛,等.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ITS区序列的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3):38-40.

[20]赵,赵文军,朱水芳,等.核rDNA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5(5):26-28.

[21]赵志礼,徐珞珊,董辉,等.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2):50-54.

[22]唐先华,张晓艳,施苏华,等.睡莲类植物ITS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1):97-100.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5

关键词:生物;农药推广;使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0

1生物农药推广的背景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控制病虫害的手段主要还是依靠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在防治病害虫的同时,也一同杀伤了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化学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近几年“毒韭菜”、“毒生姜”、“毒西瓜”事件不断出现,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物农药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限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减少因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广和使用更加安全、低毒、环保型的生物农药,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生物农药在推广中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使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生物农药在实际推广中却举步维艰,目前一些国家的生物农药产量已经达到了10%,而我国的生物农药产量仅为1%。

因为农民在选择农药时,首先关心的是农药的防治效果,由于生物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不到位,农民缺乏对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的掌握,大部分农民简单地认为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在使用上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按照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用药,生物农药的药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

而农民考虑是否采用生物农药的重要依据就是它的防治效果。所以要想农民采用生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就必须加大对生物农药使用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3生物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要点

3.1生物农药的混配

为了取得更好地杀虫防病效果,喷药时农户往往会把几种农药进行混配,生物农药也可以进行混配,但要区别对待。

化学杀虫剂多呈化学酸性和生理中性,对细菌、真菌没有抑杀或中合作用,所以生物杀虫剂可以与大多数的化学杀虫剂进行混配,如苦参碱、BT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乐斯本混配不但可以提高杀虫速度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是,细菌性生物杀虫剂决不能与化学杀菌剂混配,因其活性孢子会遭到化学杀菌剂的扼杀而失去其应有的活力。生物杀菌剂可以和多数化学药剂、生物药剂进行混配,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木霉菌类等药剂均可以与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杀虫剂和乐斯本、啶虫脒等化学杀虫剂同时混配使用。

科学混配生物药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但要随用随配,配好的农药一定要一次用完。例如混配白僵菌,最好在2小日内用完,否则一旦孢子早期萌发,就会失去其应有效力。

3.2生物农药的喷药时机

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作用机理不同,杀虫速度缓慢,一般喷药后,害虫3-5天才逐渐死亡。因此用药时间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依据不同药剂以及不同害虫特点选择在害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使用,如利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在广东地区防治小菜蛾最好在卵期就喷药,而BT、白僵菌防治稻纵卷叶螟则最好在低龄幼虫期喷药。

多数生物农药遇到强烈阳光照射会产生分解,降低药效,特别是细菌性生物药剂中的芽孢晶体会被强日光中的紫外线杀伤或变形,影响使用效果。所以应选择在傍晚或阴天喷施。

特别注意细菌性生物农药在潮湿环境下越能发挥其防治效果,因为细菌性生物的芽孢在潮湿环境下极易生长繁殖,因此使用时如果田间湿度越大,药效就会越高,如白僵菌、bt等细菌性农药施药后5-6小时遇小雨,或者在毛毛雨中喷药,非但不会降低药效,反而会有利于芽孢发芽从而提高杀虫效果。但要尽量避开大雨,大雨会将菌液冲刷掉,失去杀伤力。所以药后遇大雨须重喷1次。

3.3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

生物药和化学药的区别篇6

关键词细辛道地药材方法论GAP

“中药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药材的现代化”。所谓“中药材的现代化”即通过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GAP),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与稳定性,从而使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及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以保证。作者认为,发展中药材GAP生产的科学前提有三,一要保证种质优良,二要确定适宜的生产环境,三是要有系统而标准化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规程(SOP规程)。而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即能为这三个科学前提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支持。作者曾对细辛道地药材进行过系统研究,下面就谈一下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细辛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结论与细辛道地药材GAP生产的关键问题,以供同行讨论。

1道地药材系统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发展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是提高中药质量的方向性战略方针。要保持道地药材的优势永久不衰,就必须加强对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以确立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道地药材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目的,因而也应有独特的方法学体系。作者认为该方法学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本草考证与现状调查通过本草考证,确定所研究药材的主流品种和产地、药用部位以及用量的历史沿革;通过文献检索,掌握该种药材多学科研究的现状;通过市场调查与追踪,掌握该种药材的商品主流品种、非主流品种、代用品及伪品概况;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及标本的查阅,掌握药材原植物资源及药材栽培生产状况。通过上述工作,综合各种信息,力求掌握该种药材的历史沿革、现代应用及研究现状;找出继续研究的切入点与重点,确定采集供试样品的时间、地点与数量。

1.2全方位、多层次的遗传学研究所谓全方位,是指对主流品种与非主流品种、正品与非正品,道地产地与非道地产地所产药材原植物均进行遗传学分析;所谓多层次,是指运用细胞学、酶化学以及DNA指纹图谱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遗传学分析,力求掌握正品与非正品之间,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以及主流品种与非主流品种之间的遗传学差异;搞清药材种质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特点,为该药材的鉴别、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及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分析提供遗传学资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遗传学研究所用生物材料应严格按居群取样方法取样,确保取样的广泛性、代表性与可比性。

1.3建立道地药材的鉴别与质量评价体系即通过对道地药材和非道地药材的多学科比较研究,建立量化和系统化的多元鉴别与质量评价体系;并找出该药材的最佳品种和产地或不同品种的特点。所用指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材的生物学和化学鉴别模式;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常用物理指标5溶出度、灰分、主成分和主要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含量;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残留量;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成分的含量;主要药理指标和临床药效评价等等。最终目的是实现药材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确定不同种质之间的鉴别模式和评价药材优劣的标准。

l.4影响药材质量的多因子综合分析即运用相关与回归、模糊集合论等现代科学观,借助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影响药材质量的遗传因子,生态、地理因子与人文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力求找出该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及最优品种、生境和采收加工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方法和手段是一个有机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有其独特的内在联系和运作过程(见附图1)。根据上述研究所得资料,我们可以制定该药材的合理生产布局、主要的栽培品种和规范化的生产技术;建立量化、系统化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明确用药部位、剂量和用法;提出种质资源保护策略等等。总之,是为中药材的生产、质控、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药材生产规范化、质量控制标准化、临床应用合理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化服务。

2细辛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与细辛药材的GAP生产

在上述道地药材系统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采用本草学、植物学、抱粉学、细胞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酶化学、药效学、微生态学及DNA指纹图谱技术等学科的方法对细辛道地药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如下与细辛药材GAP生产有关的结论:

2.1细辛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包含有特定的产地,特定的植物品种,合理的栽培、加工、贮藏、经营等一系列符合祖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且经过医学实践优良的药材品种,细辛道地药材是指产于东北的辽细辛(包括北细辛AsarMmheterotroPoidesvar.mandslluricum和汉城细辛A.heterotropoidesvar.seoulense)和陕西华山附近的华细辛A.sieboldii;其中华细辛为历史上最早的细辛道地药材,辽细辛为新兴品种,是在用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地药材。我们研究发现,华细辛和辽细辛的药材质量明显优于细辛属Asarum的其他植物。即细辛道地药材具有客观实在性。

2.2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甄别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寻找主导因子是进一步弘扬道地药材优势,发展道地药材生产的前提和关键。肖小河认为,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有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多因子关联决定型。我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发现,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与种质、生态—地理条件、合理的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多种因子有关,其中种质是主导因子。即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是以种质为主导的多因子关联决定型。

2.3细辛道地药材GAP生产基地所用优良种质和地点的优选既然种质是决定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主导因子,则优良种质的筛选成为搞好细辛GAP栽培、发展细辛道地药材生产最关键的因素。经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产地考查,作者认为,将细辛道地药材的生产基地建在东北地区,主要栽培用种选用辽细辛比较合适。原因如下:1)从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量来看,辽细辛的挥发油含量较华细辛高;挥发油中有致癌活性的黄樟醚含量辽细辛较华细辛低;急性毒性辽细辛较华细辛小。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看辽细辛优于华细辛;2)辽细辛的野生资源保护较好,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3)辽细辛的植株较华细辛粗壮、产量高、抗逆性强;4)东北地区自70年代末即开始大规模栽培细辛,药农栽培细辛的经验丰富;5)辽细辛的栽培技术研究较多,现已有较成熟的栽培加工技术;6)东北地区气候较寒冷,病虫害较少,可以少施或不施用农药,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比较易于解决;东北地区土壤较肥沃,可以少施或不施用化肥;从而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7)东北地区是细辛的传统道地产区之一,辽细辛是传统细辛道地药材品种之一,历史依据充分;8)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在一些地区尚能找到大片未开垦的土地,东北地区的大型农场也较多,便于集中种植、集中管理,药材的质量和生产的经济效益较有保障。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多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混栽;也就是说辽细辛是北细辛和汉城细辛的混合物,且两者的比例不一。这样细辛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就易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对东北地区不同产地的北细辛和汉城细辛药材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了较为优良而纯正的种质,以用于细辛药材的GAP基地。

2.4影响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生态环境因子优选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作者认为,生态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药用植物因其适应性特点而产生获得性遗传的种内变异;二是直接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到植物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道地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往往使药用植物特别适宜于某些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形成和积累,从而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

为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我们搜集了各细辛道地产地的生态—地理因子数据(见表1);并计算了各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各环境指标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该环境指标的最高值,见表2)。某环境因子的变异系数愈小,说明细辛道地药材对该环境条件的要求愈苛刻,该环境条件的细小变化对细辛道地药材的质量影响也就愈大。由表2可知,细辛道地产地各环境因子的平均变异系数由低到高的顺序是:土壤类型<年平均日照时数<土壤PH<年均无霜期<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故各环境因子对细辛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性顺序应该是:土壤类型>年平均日照时数>土壤PH>年均无霜期>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说明在各环境因子中合适的土壤和光照条件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最重要。

郁闭度对细辛类药材的挥发油含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我们对细辛道地药材与生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做过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31种元素中,17种元素呈正相关,其中7种元素有较显著的相关性(p<0.05=,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之,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是细辛道地药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在各种环境因子中,光照和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的形成是最重要的。在对药材质量和产地生境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我们优选出了适于细辛药材生产的最优生态因子指数。

2.5优良种质的鉴别作者运用薄层层析、细胞学、酶化学和DNA指纹图谱技术为细辛道地药材的优良种质建立了多元鉴别体系。

2.6采收加工与田间管理细辛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有研究表明,细辛道地药材的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随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变化而不同。因此,采收季节和生长年限的合理确定对药材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采收后合理的加工、贮藏方法(如阴干、密闭存贮)对保证细辛道地药材的质量也是必要的。我们在参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规范化的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及采收加工、贮存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售细辛道地药材中杂质的含量高达10%左右。远高于《药典》≤1%的标准。我们发现,杂质来源主要是根系中夹带的泥沙。如何在保证有效成分少散失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去掉泥沙是采收加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

细辛挥发油90%以上存在于根系中。因此,如何提高根占全草重量的比例,是田间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文献检索、实验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田间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

2.7绿色中药材的生产我们对各产地细辛道地药材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药材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基地的选择、使用农药的种类及药材中农药残留物和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探讨。据此制定了生产绿色细辛药材的具体措施。

2.8其他根据我们多学科研究的成果,作者还对细辛属植物的系统演进、分类学、多样性保护策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细辛类药材的临床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细辛道地药材的GAP生产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科学保证。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年终述职报告(16篇)
  • 下一篇:社会实践研究报告模板(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