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一语文师说课文原文注释(4篇)

时间: 2024-06-02 栏目:公文范文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原文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2)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3)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4)犹且:尚且。

(15)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6)下:不如,名作动。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0)惑矣:(真是)糊涂啊!

(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24)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

(27)相师:拜别人为师。

(28)族:类。

(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30)年相若:年岁相近。

字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

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

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8.士大夫之族(类)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

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

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被动句)

7.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句)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国庆节日记(16篇)
  • 下一篇:校园生活三年级作文字(收集)(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