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经济快速发展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政策措施
一、导论
一个地区或国家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则意味着其收入增加,说明该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出现了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提高,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尤为重要。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现状
数据采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选取了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来分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
(一)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在10、11、12年分别为13.07、18.58、21.5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在10、11、12年分别为2.75、5.51、6.59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包括小面包车。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是农村居民的4.75、3.37、3.27倍。
(二)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在10、11、12年分别为137.4/71.2、135.2/81.9、136.1/87.0台,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在10、11、12年分别为111.8/10.4、115.5/18.0、116.9/21.4台。城镇每百户彩色电视机/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23/6.85、1.17/4.55、1.16/4.07倍。
(三)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0、11、12年分别为35.7%、36.3%、3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0、11、12年分别为41.1%、40.4%、3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城镇居民的1.16、1.11、1.09倍。
城镇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在10、11、12年分别为883、878、915元,农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在10、11、12年分别为306、471、491元。城镇人均国内旅游花费是农村的2.89、1.86、1.86倍。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发现,城乡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有1~5倍的差距,体现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之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问题仍然是很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原因剖析
(一)历史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起点存在较大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二元经济体制,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阻挡城乡之间的交流。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重心转到沿海城市地区,大量的投资投向城市,让本来得益于户籍制度的城镇居民又分得了投资红利。
(二)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问题等,他们对预期收入不乐观,而且农村居民靠体力劳动挣得的报酬总是很少的,虽然在人类一般劳动上同工不同酬。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谨慎消费。
(三)消费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却不尽如意。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很落后,消费设施缺乏,交通不便等问题不仅使居民消费受到限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
(四)消费观念
城乡居民不同消费观念导致消费不同层次和质量的商品。城镇居民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追求精神和服务消费。农村居民注重物质消费,注重消费的数量忽视消费的质量。
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所以要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就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首先,减少农村居民农业经营的成本,对农业所需原料,肥料等的价格进行控制;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其次,出台政策保护农民工利益,减少劳动市场过渡的压榨。最后,农村居民消费往往还处在温饱的阶段,所以政府转移支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减轻农村中青年的压力,因为现在农村中青年同样负担着社会的家庭的各种责任。农村的医疗保障同样关乎居民的消费水平问题,要使农村居民敢看医生,敢治病。教育是改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
(三)改善消费环境,灌输新的消费观念
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就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疏通交通,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交流;同时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农村消费市场,维护农村消费市场的秩序;实现农村互联网的现代化,使得农村居民也可以网购,赶上时代的潮流,尝试新的购物体验。
参考文献:
[1]胡可花,杨安心.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比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0.
[2]徐惬.重庆市城乡消费差距分析(1997―2006)[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9.
—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问卷调查分析
临床专业XX级x班4组
调查时间:XX年5月下旬-6月上旬
调查地点:广西医科大学
调查对象:本科生
调查目的:了解我校学生目前的消费情况,分析其中的差异,并提出我们的合理建议
样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
通过此次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我们对信息进行了汇总与分析,并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粗略的建议,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理财观念以及价值观趋向有一定帮助。
1.您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b城镇c.乡村
2.你的消费来源a父母b奖学金c勤工俭学d贷款
3.你的月生活费是a<300b300-500c500-700d>700
4.你月消费的主要目的是a伙食b交通、通讯c购物d购买学习资料
作为学生,一个重要的本职任务就是学习,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学习支出仅占月消费支出的1.40%。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们形成一种观念,即“丰富大脑不惜钱”的理念。
5.你平时每月的伙食费是a<200b200-300c300-400d400-500e>500
6.在护肤、美容、着装等形象消费上,你每个学期花费多少
a<50b50-100c100-200d>200
7.你平时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是a<20b20-40c40-60d60-100e>100
8.你平均每月的电话费是a<10b20-30c30-50d50-100e100-200
拥有了手机,消费支出也会随之而来,差别存在除了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如工作外,同时还与同学们自身的理财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9.你每月学习方面的花费是a<20b20-50c50-100d>100
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少的情况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精彩的外部环境缺乏定力,五彩缤纷的世界的确热闹,但是如何做到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理性的面对则是一个值得去研究的问题。精彩的世界是否有你逗留的理由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懂得如何在纷繁的的诱惑中独善其身,完成对自己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10.外出购物的频率a.几乎不b.偶尔c.经常
11.外出购物的地点一般是a.商场的专卖店b.路边的小店c.地摊d.精品店
12.外出的交通方式一般是a.步行b.自行车c.公交车d.出租车
13.您有的电子产品是a.mp3b.mp4c.mp5d.数码相机e.电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而电子产品行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电子产品逐步大众化,得到普及。
14.您已有的(或打算购入的)电脑的价位是
a.XX及以下b.XX至3000c.3000至4000d.4000至5000e.5000以上
15.您的手机的价位是
a.500元及以下b.500至1000元c.1000至XX元d.XX元及以上
16.花父母的钱,心中有何想法
a理所当然b心有惭愧,但是无可能何c希望以后有所偿还
17.当你需要购买某商品时,你更注重a品牌b质量c外形和美观d价格e其他
虽然从我们现实的消费层面上看不出有明显重品牌的倾向,但并不代表以后没有,毕竟目前的消费方式极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大学生应该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上舒适,物质上合适的生活。无计划的消费方式,不平衡的消费结构不利于我们形成比较规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18.你的消费方式是a能省则省b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c不在乎,想花就花d其他
19.若某个月的花费低于预算,你会怎么处理余额
a存入银行b马上花光c转入下月生活费d用于投资e没有余额
20.当你想要买某样东西时,发现钱不够用,你会
a向父母要b自己存c向同学借d不买e其他
21.你认为你的理财能力如何a较差,花钱没计划b一般c有较强的理财能力
22.外出聚餐的频率a.几乎不b.偶尔c.经常
23.外出聚餐的付款方式a.轮流请客b.均摊c.某人提出自己请客d.aa制
24.外出聚餐一般去的地点是
a.大型的中餐厅b.小型的中餐厅c.西餐厅d.连锁快餐店e.自助餐厅f.路边小摊g.其它
25.单独或和同伴外出用餐时自己平均花销为
a.20元及以下b.20至50元c.50至100元d.100元及以上
26.因同学过生日或其它原因送礼物的频率a.几乎不b.偶尔c.经常
27.若送同学礼物,一般礼物的价位是
a.20元及以下b.20至50元c.50元至100元d.100元及以上
28.您觉得您的消费合理吗?a.刚刚好b.偏高c偏低d经常超前消费
在被调查对象中,7.20%的同学是超前消费型,“今朝有酒今朝醉”型的消费方式不考虑长久,它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就更加严重了。我们反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合理消费”,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问卷调查后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步完成一个从挥霍到理性理财的过渡阶段。必要的追求我们无可厚非,他可以反映出时尚年轻人独特个性的消费观。注重品牌与质量更是领先于时代的价值观,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完善与健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不够理性,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由于他们还没有实现的经济上的独立,费用的主要来源还是家中的补给。
当今我们提倡创建一个节约型社会,我们大学生理应从我做起,讲求节约消费。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大学生独立的理财能力(即“财商”)、科学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消费习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而恰恰种种理念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起到了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代表了现代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而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
本文拟对河北省11个地市级城市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因为使用绝对量分析不能说明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笔者采用人均消费量作为评价指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便利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本文由/整理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设有维随机变量,其均值向量为,协方差阵为,可以设想这个指标主要受到个公因子的影响,且是的线性函数,即对各指标的影响是线性的,则有模型:
其中为公因子;为特殊因子;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第个因子对第个变量的载荷稀疏。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但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和公因子也不相关。
设是一组维样本,则和∑的估计量分别为和。设样本协方差阵S的特征根依次为,相应的正交单位特征向量为。选取相对较少的主成分个数,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一个较高的百分比(通常为85%),则有其中;对给定的一组维样本资料,可以给出每一个体对个公因子的得分,但各因子得分的计算无法直接计算得到,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巴比特因子得分为。
三、实证分析
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它经常为世人所关注。对居民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支出的去向分类可以分为吃、穿、住、用、文化娱乐等,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九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9表示。其中X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2(食品)、X3(衣着)、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居住)、X9(杂项商品和服务)。单位:元。
1.因子分析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3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如下因子载荷矩阵,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综合上面的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六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六个方面的变动趋势。因此第一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此六个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二主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二主因子可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这两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三主因子与医疗保健强正相关,可以看作我省各城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指标。
因为三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7894(64.33%)、1.3755(15.28%)和0.8469(9.41%),也就是这三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报的89.02%。七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的共性估计之和为8.0112;与各变量X1-X9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954、0.9224、0.8583、0.7901、0.9803、0.8563、0.8506、0.8239、0.9344,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我省各城市的消费结构的分析有很强的说服力。各城市三个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见下表:
表2河北省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表
有了F1和F2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将各城市的相关数据代入因子模型中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同时,我们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加权汇总,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FACTOR,即FACTOR=FACTORT=0.6433*FACTOR1+0.1528*FACTOR2+0.0941*FACTOR3。得到的各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数值及排序见表3。表中
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城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是说该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发展水平为负。
2.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又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样品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四、政策和建议
(一)有效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收入是消本文由/整理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才能够提高,就目前河北省的经济形势而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实现国有企业整体利益的提高,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加工人工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再就业工程,扶持下岗职工,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援助等鼓励其二次创业,使其收入逐渐增加。再次,对个体经济、中小私营经济实行适度减税政策,加大扶植力度,并建立相应扶植政策,加速繁荣个体、私营经济,切实提高经营者收益。通过上述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城镇居民持久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以刺激消费。就河北省个地区而言,尤其是第五类城市,需要增加该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将有助于河北省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政府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透明度,
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使居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
(三)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消费差距。
政府应积极利用税收财政政策和财政转移的支付手段来缓解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对于高收入者,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同时保护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以达到缩小消费差距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
政府应引导银行与各大商家密切协调和配合,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要减少贷款手续,降低首期付款比例,扩大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虽然政府不同程度的实施了一些价格补贴措施,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快住房政策的完善,充分发挥旧房交易市场。
(五)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优化消费结构的物质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适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的商品。要做到:首先,调整农业与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满足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成份的欲望。其次,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居民穿用消费结构,提高产品生产档次,调整产品生产规模。再次,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居民劳务消费结构,应大力发展市场潜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镇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
一、问题提出及相关理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不足,这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小影响。1978—1990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62%以上。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低走,从1991年的61.8%下降到了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呈下降态势。1978—199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0%上下。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率也呈下降态势,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
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我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而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不健全,消费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进行研究,寻找刺激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用公式表示为:.c=α+βy
消费理论在凯恩斯之后有很多变化和发展,包括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等。名义收入对消费倾向具有影响,即使物价与货币收入以相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但消费者通常会注意到货币收入的增加而忽略了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倾向会增大,这也就是所谓的“货币幻觉”。除了收入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之外,价格水平、收入分配,人口状况也会影响到消费水平。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仅从几个可能的因素着手,分析各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可能因素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针对以上各因素,建立模型: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其中Yt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2t为城镇人口自然增涨率。X3t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t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5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μt为随机扰动项。
三、参数估计和模型修正
从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查找1981年至2009年相关数据。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得到τ统计量为—3.357,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1.607456,故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VIEWS软件,通过OLS估计有:
通过模型得到以下结论:
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较大,投资过多必然会带来消费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投资会促进消费,但在总体上,居民用于投资的钱过多,必然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城镇家庭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很大,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钱就会增加。
以上结论与经济理论和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是吻合的。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分配制度
1、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了居民生活严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今后应该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初次分配中充分市场的调节重用,再分配中加强政府的调节重用。
2、合理的调整税收制度,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受到个人所得税、赠与税、汽车使用税等税费的影响,国家的税收政策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同时,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扩大转移支付,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创造更多条件使人民拥有财产性收入,适度调节过高收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1、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经济运行要求各部门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用于积累的资金过多会挤占消费基金,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负担过重,消费滞后,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要实施新型对外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向外输出劳动力;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增加就业。
参考文献:
[1]刘红刚.当前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前沿,2004,(09).
[2]白重恩,钱正杰.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滑[N].人民网,2010年1月2日.
关键词:不同来源收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2-0009-01
我国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升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逐步呈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以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405.59元增加到2008年的3136元,增长了2.3倍,十一年的时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近2.3倍。本文将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来源为突破口,分析各不同来源收入对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一、模型与数据选取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
C=a+αY1+βY2+γY3(1)
Ln(C)=a1+α1Ln(Y1)+βLn(Y2)+γ1Ln(Y3)(2)
式中,C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Y1、Y2、Y3分别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其他收入。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
利用表1的数据分别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C=-168.803+0.8124+Y1+1.04Y2+2.885Y3(3)
(-1.087)(1.671)(2.107)(1.239)
R2=0.984F=120.698
其中,各参数估计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
Ln(c)=0.218+0.249Ln(Y1)+0.574Ln(Y2)+0.346Ln(Y3)(4)
(0.148)(1.547)(1.993)(1.704)
其中,各参数估计值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F=105.881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陕西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中,其各项收入都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呈正向的线性关系。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各项收入的不断增长都会引起农村居民不同程度的消费。尤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是较大的,因为家庭经营性收入比较稳定,农村居民可以预期到这方面收入的发展情况使农村居民具有充分的购买能力。因此,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可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的信心,从而会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三、结论与对策
由不同来源收入对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归结果分析表明: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应更倾向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例如,在陕西省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农村居民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及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作为私营企业主的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也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居民再就业,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浩.扬州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及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李秀荣,郭力.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实证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02).
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还是体育消费品市场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体育产?I在我国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确定的新兴产业,体育被正式列为第三产业,体育产业的性质得到确定②。发展体育产业和事业成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们日益对体育需求的重要任务。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我国的体育产业较为落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消费是关系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对我国居民整个消费结构的改变、消费模式的转变有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已成为国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消费价值观念进步的标志③。然而,在发展体育消费市场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最明显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城镇和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之间的不平衡性。所以,刺激农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产业和事业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农村体育消费现状
(一)体育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经济依然欠发达。因此,生计问题依然是阻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它属于温饱阶段。对于很多农村人而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满足,要想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超越需要”是不切实际的。根据一项对江苏省苏北农村“体育意识”的调查,有79.6%的人认为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健身,甚至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有17.3%的人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是城里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等④。从这项调查中我们能够推断出一个问题,对于体育的错误认识是目前我国农村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受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体力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可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农村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型体育消费在总的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比如体育运动服装消费、运动器材。而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占据较小的比例,例如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活动。然而,在购买体育运动服装的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将运动服装作为生活用品。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
(三)体育消费水平
虽然,我国农村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但是富裕村与贫穷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所以用人均收入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目前我国农村的收入水平。农村家庭年收入水平较低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用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自然很少。体育消费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体育消费才有可能在消费需求中明显活跃起来,体育消费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虽然,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但是依然处在40%以上。
二、农村体育消费结构问题分析
(一)经济状况
从上述现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制约农村体育消费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水平。我国农村普遍处在小康阶段,甚至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如果农村人口对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不会存在对更高层次的身体素质、精神文明和全面自我发展的追求。还有,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依然比较明显,这也是阻碍农村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
(二)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消费观念普遍比较传统、狭隘,“体力劳动就是锻炼身体”思想根深蒂固。他们普遍认为体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体育都是有钱人的游戏⑤。把对物质条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认为将金钱消费在体育方面就等于浪费,农村普遍的观念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深入人们的思想。
(三)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农村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70%,然而只有20%左右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而农村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也存在很大问题。例如,设施不健全,许多村子只有寥寥几片篮球场;场馆设施陈旧失修等现象。多数的体育场馆设施为私人盖建,主要以盈利为主;学校场地设施严禁对校外人员开放。公益性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少,人们日常锻炼场地主要以房前屋后为主。
(四)余暇休闲方式消极
农业的生产方式与其他产业的生产方式大为不同,主要受季节影响。农忙时节,人们忙着丰收,没有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平时非农忙时,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村人口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被繁杂的家庭事物缠锁着。所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经行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消极的生活方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余暇时间。在农村,人们普遍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串门唠家常,打牌或者睡觉。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并且安于这种生活。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不存在体育休闲生活方式的意识。
(五)体育人口偏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着年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呈下降趋势。现今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很大,现阶段还要重视“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和体育管理问题。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不断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宣传工作
一方面,城镇与乡村之间加强体育文化沟通,施行“体育文化下乡”。城镇文体机构经常性地下乡宣传体育,进行体育表演。将体育文化渗透进农村文化当中,营造一种崇尚体育运动的氛围。另一方面,由村民委员会建立体育宣传协会或者村民自发组织形成宣传协会,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二)提高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建设
政府提高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平衡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投资差距。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农村体育场馆设施,引进社会资金。农村的闲置用地比较多,所以可以发挥当地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独有的地理环境,合理开发体育场地设施。雇佣本地劳动力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给他们报酬。这样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
成立农村体育协会,聘用一批人或者农民自愿参加。协会负责定期举办体育活动,结合当地的传统特色,举办体育比赛、体育表演。有些农村人口结构以组为单位,例如一个村子的人分为几?M,一组有多少户人家。可以举办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体育比赛。比赛内容主要以特色性、有趣性,能和体力劳动结合的项目为主。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
(四)开发体育消费市场
我国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具备很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村体育消费市场主要由体育用品消费市场构成,没有得到开发。这一方面与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有关,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优惠投资政策。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建设固然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关键是要引进社会资金对农村体育市场的投资。其一,政府加强在融资方式、税收减免以及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和民间资本进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其二,发挥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扩散效应,带动农村体育消费市场良性运转,进而吸引体育产业集团投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⑥。
注释:
①柴红年.浙江小康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80.
②李文辉,陶于.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变动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6):35.
③李新.青海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