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论语翻译(6篇)

时间: 2024-07-23 栏目:公文范文

论语翻译篇1

一、批判学派的先声

批判学派的首领马赫由于轻视理论,专注感觉的分析,因而忽视或无暇顾及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不过他也或多或少涉及到语言问题和语言对科学的作用。

在马赫看来,自然科学知识的惟一源泉是感性知觉。但是,鉴于任何个人的经验范围在空间和时间上受到限制,假如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头开始,这个结果只能是十分贫乏的。科学只有通过许多人经验的融合,通过语言才能朝气蓬勃地成长。当声音变得与共同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或内部世界的事实、现象联系在一起时,才出现了语言交流。此后,这些声音就逐渐变为这些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号。借助这些声音,便有可能在讲者和听者身上唤起此刻未观察但却是先前经历过的事实的观念,从而广泛地扩大个人的经验领域。语言交流不仅是科学起源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在科学描述和研究中产生比较动机的工具。比较是科学内部生活的最强有力的元素,因为所有关联和所有概念单元都借助比较进入科学。

马赫认为,语言的主要价值是作为思想交流的媒介。正是语言使我们借助已知的东西描述新东西,用与旧东西的比较分析新东西的情况,这对讲者和听者都是收获,而且通过交流也使思想更为明晰。语言对独自思维也具有巨大的价值。词包容了对某一个兴趣领域具有重要性的一切东西,并且引起与这个范围有关联的一切图像,仿佛它们像珠子一样被串到一条线上。引人注意的是,我们能够在没有充分意识到词符所体现的所有图像的情况下正确地使用词符,恰如我们没有仔细看每一单个字母而阅读一样。在抽象概念思维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不用词的思维至少部分也可以实现。

马赫把科学视为对事实的描述,而描述则是在思想中摹拟事实。他把描述分为两类:直接描述即仅仅使用纯粹抽象工具的事实的言语报告或语言交流;间接描述即诉诸已经在其他地方系统阐述的,或者还没有精确地阐述的描述,如月亮对于地球来说像重物一样运动,光像波动或电振动,于是所谓的理论或理论观念都落入间接描述的范畴。当新事实变得熟悉时,用直接描述代替间接描述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而直接描述不包括非本质的东西,它把自己绝对限制在对事实的抽象理解中。马赫的结论是:“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度规单位是建筑的基石,概念是建筑的指导,而事实则是建筑的结果。我们的心理意象(mentalimagery)几乎是事实的完备的替代物,我们借助于它能够断言所有的事实。”马赫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语言翻译问题,但是从他坚持把现象分解为感觉要素,把理论化归为事实的直接描述来看,他似乎认为科学可以翻译为日常语言,可用日常语言来描述。

彭加勒(h.poincaré)在批评勒卢阿(leroy)的唯名论或极端约定论时,明确地涉及到科学中的语言翻译问题。彭加勒坚决反对勒卢阿“科学家创造事实”的谬说,而认为“科学家并没有凭空创造科学事实,他用未加工事实制作科学的事实”。在彭加勒看来,末加工事实和科学事实的界限虽然不能严格地、精确地划出,但毕竟还是有合理的区别的。彭加勒以日食为例,把这个事实分析为四个等级:①不学无术的人说,天变暗了。②天文学家说,日食发生在9时。③天文学家又说,日食发生在根据由牛顿定律制定的表格所推算出的时间之内。④伽利略最后说,日食是地球绕太阳旋转的结果。考虑到误差校正,第二个等级还可以细分为:②a当我的钟表指向9时时,日食发生了。②b我的钟表慢10分钟,日食发生在9点10分。

现在我们的等级已有6个,尽管没有理由止于这个数目。例如:上述两个细分的等级之间并非是最小的间隔。第一个等级也应当细分,因为天变暗在色彩浓淡上还有许多细微的差别,不过它们可用同一陈述“天变暗了”表述。而且,一个目睹日食的人感觉到昏暗的印象,这个印象又促使他做了天空变暗的结论,必须把印象和结论区别开来。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第一个事实才是真正的未加工的事实。

尽管彭加勒有这样的看法,尽管②和③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③和④之间的间隔更大,但他还是把未加工的事实定为①,因为从第二等级起,事实的表述就要与其他无数的事实相配合。彭加勒注意到:“毋庸置疑,这种分类是充分任意的,以便给人们的自由和随想留下较大的余地。一言以蔽之,这种分类是一种约定。这种约定被提出时,假使有人问我:这样一个事实为真吗?我始终能知道回答什么,我的答复将由我的感觉的证据给予我。”假如在日食时,若要问:天正变暗吗?世人都将回答:是。可是,讲以明为暗、以暗为明语言的人将会回答:否。彭加勒反问道:“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彭加勒还举例说,我借助可动的反射镜观察电流计的偏转,反射镜把明亮的影像或光点投射到刻度尺上。未加工的事实是:我看到光点移到刻度尺;而科学事实则是:电流通过回路。彭加勒注意到,电流通过回路这一事实意味着其他许多事情,因为电流本身不仅能用力学效应来显示,而且也能用化学、热学、光学等效应来显示。“因此,在这里同一个陈述可以适应于数目极多的完全不同的事实。”

彭加勒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洞察到:未加工事实和科学事实之间的差别,正如同一未加工事实用法语陈述和用德语陈述的差别一样。科学事实的陈述是“语言的一种约定”,“科学事实只不过是翻译成方便语言的未加工事实而已”。因此,“科学家就事实而创造的一切不过是他阐述这一事实的语言。如果他预言了一个事实,他将使用这种语言,对于所有讲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来说,他的预言便摆脱了模棱两可”。

在事实领域,科学的自由活动表现在选择约定语言和有价值的观察事实上。从事实过渡到定律时,科学家自由活动的成分更大,约定的作用更为显著。在从定律上升为原理时,就纯粹是一种约定的行为,因为原理不再受实验检验,它既不为真也不为假,只是方便而已。于是,彭加勒问道:由于我们的规律的表述随着我们采取的约定而变化,由于这些约定甚至可以修改这些规律的天然关系,因此在复写这些规律时,存在着一些独立于这些约定的东西吗?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些可以起到一般不变性作用的东西吗?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不变性就是未加工事实之间的关系,即事物之间的真关系(注意:彭加勒是一位关系实在论者),而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总是要保留与某些约定有关的东西。“翻译的可能含着不变性的存在。翻译就是精确地分离出这种不变性。例如,破译密码就是在进行字母变更时,寻求密件中保留的不变的东西。”除了这种客观的因素外,彭加勒认为,翻译之所以能够进行,从主观方面讲也在于不同语言的说者具有类似的感觉,能感觉相同的印象,承认相同的逻辑原理,一句话具有最低限度的相通的人性。这样一来,不管语言多么不同,总是能够翻译;即使既无译员亦无词典,两种语言的人接触后也能最终相互了解,正像美洲印安人最终了解他们的征服者的语言一样。正是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人性的存在,使之有可能翻译少量的语言,从而足以有可能翻译全部语言。

迪昂是在世纪之交对科学中的语言翻译论述得最为详尽、最为深入的哲人科学家。迪昂首次明确地把物理学理论视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的或数学的、结构严谨的逻辑演绎体系,并独创性地定义、区分了形成物理学理论的四个基本操作:①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②假设的选择;③理论的数学展开;④理论与实验的比较。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基本操作,都离不开语言翻译。诚如迪昂所说:“在起点和终点,物理学理论的数学展开除非翻译,否则便不可能与可观察的事实结合起来。为了把实验境况引入运算,我们必须作出用数的语言代替具体观察语言的译文;为了证实理论就该实验预言的结果,译文运用必须把数值转变为用实验语言的读数。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测量方法是在无论在哪个方向上使提出的这种翻译变成可能的词典。”与此同时,迪昂强调:“译文是不可靠的,翻译就是背叛。当一种版本被翻成另一种译本时,在两种文本之间从来也不是等价的。在物理学家观察它们的具体事实和这些事实在理论家的运算中被表示的数值符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迪昂以理论事实和实际事实——相应于彭加勒的科学事实和未加工的事实——的区分说明了这种差异的特征。所谓理论事实,就是在理论家的推理和计算中代替具体事实的数学资料的集合,例如温度以某种方式分布在某个物体上。在这样的理论事实中,不存在模糊的和不确定的东西。一切都以精确的方式被确定了:所研究的物体在几何上被确定;它的尺寸是没有厚度的真正的线,它的点是没有维度的真正的点;决定它们形状的不同长度和角度是严格已知的;这个物体的每一点都存在着对应的温度,对于每一点而言这个温度是不与其他数相混的数。而与理论事实相对置的、被理论事实翻译的实际事实没有刚才看到的精确性。该物体不再是几何固体,它是具体的块料;温度计不再给予我们每一点的温度,而是相对于某一体积的平均温度,这个温度不再是确定的数等等。在不使用“近似地”、“接近地”的词降低的情况下,便不能描述实际事实。另一方面,所有构成理论事实的要素都以严格的可靠性被确定。

迪昂通过对理论事实和实际事实的分析比较看到,在抽象符号和具体的事实之间可以存在对应,但不能够存在完全的等同;抽象的符号不能够是具体的事实的充分描述,而具体的事实不能够是抽象符号的逼真实现,物理学用来表达他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具体事实之抽象的、符号的程式,不能够是这些观察资料的精确等价物或忠实的描述。迪昂认为“翻译就是背叛”,其根本原因正在这里。另外,理论事实和实际事实之间的互译并非一一对应。诚如迪昂所说:单一的理论事实可以被翻译为无数根本不同的实际事实;单一的实际事实对应于无数不相容的理论事实。这种双重的观察以十分显著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希望提出证据的真理:在实验过程中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和物理学家系统阐明的结果之间,插入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智力精心制作,这种精心制作用抽象的符号判断代替具体事实的叙述。

迪昂坚持理论诠释在实验事实的陈述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他不同意彭加勒的下述观点:物理学理论应该仅仅是容许人们把具体事实翻译成简单的和方便的约定语言。他对彭加勒1902年所举的例子(迪昂说他1894年就以等价的术语提出了这一切)作了剖析:说“电流在流动”仅仅是表述磁化的电流计的指针偏离这一事实的约定语言,这是不正确的。对于“电流在流动吗?”这样的问题,我的助手完全可以这样回答:“电流在流动,可是磁体未偏离,电流计显示出某种缺陷。”为什么电流计无读数,他还说电流在流动呢?因为他在与电流计一样置于同一电流中的伏特计中观察到,气泡正在释放出来;或者插入同一线路中的白炽灯正在发光;或者导体断开时伴随着电火花;或者绕成的线圈变热了。因为借助于所接受的理论,这些事实中的每一个像电流计偏离一样,都可以被“电流在动”所翻译。这群词语因此并不是用专门的或约定的语言表达某些具体事实;作为符号程式,它对于不知道物理学理论的人无意义;对于知道这些理论的人来说,它能够以无限不同的方式被翻译为具体事实,因为所有这些根本不同的事实都承认同一理论诠释。

在这里,彭加勒也认识到,某导线运载着这么多安培的电流并不表示单一的事实,而表示无限的可能事实,且要借助于各种实验定律之间的永恒关系。迪昂发问道:这些关系难道不是每一个人所谓的“电流的理论”吗?正是因为这个理论假定,所构造的那个词语“这么多安培的电流在这根导线中”可以浓缩如此之多的不同涵义,因此科学家的作用不限于创造表达具体事实的清晰而精确的语言;更确切地讲,这种语言的创造预设了物理学理论的创造。

迪昂通过对物理学实验的考察和剖析,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诠释的涵义。

1.物理学中的实验不仅仅是观察现象,它也是这种现象的理论诠释。在迪昂看来,物理学中的实验包含两部分。首先,它在于某些事实的观察,这只需注意和感官警觉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了解物理学。其次,它在于观察事实的诠释;为此仅有警觉和实际的眼睛还是不够的,必须知道所接受的理论及其应用,即必须是一位物理学家。于是,迪昂给物理学实验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物理学实验是对现象的精密观察,观察伴随着对现象的诠释,这种诠释借助观察者认可的物理学理论,用与理论符合的、抽象的、符号的描述代替实际上收集的具体材料。”

2.物理学实验的结果是抽象的和符号的判断。日常经验中无理论诠释,而理论诠释却进入物理学实验之中。实验物理学所从事的操作结果决不是感知一群具体事实,它是把某些抽象的和符号的观念相互联系起来的判断的系统阐明,惟有理论才能把这些观念与实际观察到的事实关联起来。打开每一个实验报告并读一下它的结论,它们无论如何不是某些现象的纯粹的展示,它们是抽象的命题;如果你不知道作者认可的物理学理论,你就无法把意义与这些命题连结起来。

3.惟有现象的理论诠释使仪器的使用成为可能的。理论诠释不仅表现在实验结果表述的形式中,它在实验者所运用的仪器中也清楚地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不用数学推理接受的抽象的和图式的描述代替构成仪器的具体客体,如果我们不把这种抽象的组合提交隐含着理论的同化的演绎和运算,那么实际上就不可能使用我们在实验中拥有的仪器。因此,物理学家做实验时,两种不同的仪器表象充满他的思想:一种是他正在操纵的具体仪器的图像;另一个是借助理论所提供的符号而构成的同一仪器的图式模型;正是在这种理想的和符号的仪器的基础上,他进行他的推理,他正是把物理学的定律和公式应用到这种理想的和符号的仪器的。这样一来,实验校正无非是用实验的理论诠释引进的改善,是词语的矫正。

出于上述理由,迪昂认为,要理解物理学家的陈述,就必须十分仔细地探究他诠释他的观察事实的理论。如果这位物理学家承认的理论是我们接受的理论,如果我们一致遵循诠释同一现象的同一法则,那么我们讲相同的语言,并能够相互理解。可是当我们讨论不属于我们学派的物理学家的实验时,情况并非如此;尤其是当我们讨论与我们分开50年、100年或2000年的物理学家的实验时,情况尤其并非如此。我们此时必须建立我们正在研究的作者的理论观念与我们的理论观念之间的对应,并且借助我们使用的符号重新诠释他借助他的符号诠释的东西。如果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对他的实验的讨论将是可能的;这个实验将是用对我们来说是外来的、但我们却具有其词汇表的语言给出的证据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我们不能得到这位物理学家的理论观念的充分信息,如果无法在他所采纳的符号和我们接受的理论所提供的符号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那么他借以把他的实验结果进行翻译的命题对我们来说既不真也不假;它们将无意义,是死的字母;对我们的眼睛来说,它们将是伊特拉斯坎(etrascan)的或利古里亚(ligurian)的铭文对铭文研究者来说的东西:用译不出的语言写的文献。先前时代的物理学家积累的多少观察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它们的作者忽略告诉我们他们通常诠释事实的方法,从而不可能把他们的诠释变为我们的诠释。他们用一种记号密封了他们的观念,而我们缺乏钥匙打开这些记号。

迪昂关于翻译即背叛(不完全等价,非一一对应),测量是词典,实验需诠释,诠释非翻译的思想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思想近百年后在库恩那里得到“回应”,尽管库恩并不熟悉迪昂的思想。

二、库恩的“回应”

虽然纽拉特(o.neurath)和卡尔纳普(r.carnap)受到迪昂的影响,但他们二人以及其他逻辑经验论者在科学中的语言翻译问题上似乎着力不多。不过,他们二人倡导的物理主义语言——它主张可以建立一种理想的、以纪录学说为根据的、符合句法规则的语言,用物理科学的措词来说明一切科学事实——自诩具有主体间的可交流性,从而能达到统一科学的目的。这种带有还原论色彩的物理主义实际上认为,各门学科语言均可翻译为物理学的语言,这在实践中到头来只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在80年代,库恩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发展了他60年代提出的学说。此时,库恩把他的不可通约性冲淡为局部不可通约性,而且把它代之以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宣称两个理论不可通约,等于宣称不存在中性语言、公共语言或另外的语言,能够用来把视为句子集合的两种理论毫无剩余或毫无损失地加以翻译。

库恩不同意奎因(w.v.o.quine)、戴维森(d.h.davidson)、普特南(h.putnam)等人把翻译与诠释混为一谈,他把二者加以严格区分,以阐明他的(局部)不可翻译性观点。所谓翻译,是知道两种语言的人所作的事。面对用这些语言撰写或口述的文本,译者要系统地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串代替该文本中的词或词串,以致能产生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的文本。在译本中,意义和指称的同等性是两个明显的要求,另外能或多或少告诉我们相同的叙述,描绘或多或少相同的思想和状况。翻译的两个特征是:第一,在翻译开始前,用宋翻译的语言就存在。也就是说,翻译的事实并不改变词或短语的意义。当然,也可以增加一个给定术语的已知指称的数目,但是它不能改变那些新、旧指称被决定的方式。第二,译文惟一地由代替(不必要一一对应)原文中的词和短语的词和短语组成,注解和译者序不是译文的一部分,完美的译文不需要它们。

所谓诠释,正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实践的事业。与翻译者不同,诠释者起初可以只要求一种语言,他赖以工作的文本在整体上或部分上是难以理解的噪声或铭文。奎因的彻底翻译者(radicaltranslator)事实上是诠释者。观察围绕文本制作的行为者和环境,始终假定健全的涵义能够由明显的语言行为者构成,于是诠释者就寻求该涵义,极力发明假设。如果诠释者成功了,他就学会了新语言。那种语言是否能翻译为诠释由以开始的语言,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一种语言与由他翻译成诠释者自己的语言是不同的。利用诠释,诠释者可以发现其他理论中不能用诠释者的语言加以翻译的词语。

例如,18世纪化学中的phlogiston是在燃烧时放出的,它减少了空气的弹性和维持生命的性质,等等。这样的现代语言短语组合起来也不能产生phlogiston的现代译文,因为它与其他不可翻译的术语principle和element构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定义的集合。只有整体地获得它们,人们才能够辨识18世纪的化学是什么。它不同于20世纪的化学,不仅在它就实物和过程所说的东西方面不同,而且在构造和划分大部分化学世界的方式方面不同。同样地,在牛顿力学中,质量和力两个术语也必须与力=质量×加速度一起学习,它们也无法翻译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或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语言。当然旧语言中的大多数词汇在形式和功能方面等价于历史学家或听众语言中的词汇。但其余的则是不熟悉的,必须学习或再学习。这些词汇是不可翻译的,对此历史学家和一些前辈不得不发现或发明意义,以便提出他们赖以工作的或可以理解的文本。诠释就是这些术语的用法被发现的过程,历史学家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使用它们,并把它们教给其他人,只是没有引起翻译问题。在这里,库恩看到局部整体论必然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这是对迪昂的理论整体论的发展。

库恩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说,不同的语言给世界强加了不同的结构,每一个指称术语是词典(1exicon)网中的结点,由该结点辐射出标准的标记,人们用标记鉴别结点术语的指称。这些标准将一些术语联结在一起,并使它们与其他术语保持距离,从而在词典中建立起多维结构。这个结构映照出词典能够用来描述的世界结构的诸多方面,同时也限制了能够借助词典来描述的现象。在这里,同源结构,即映照同一世界的结构可以利用不同的标准联系的组合形成。这样的同源结构(homologousstructure)保持的、缺乏标准标记的东西是世界的分类范畴(taxonomiccategory)和它们之间的同异关系(similarity/differencerelationship)。语言共同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是词典结构的同源,他们的标准不必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分类结构必须匹配。库恩在下述境况中找到翻译的不变量(这与彭加勒关于翻译的可能含关系的不变性的思想有契合之处):与同一语言共同体的两个成员不一样,相互可翻译的语言说者不需要具有共同的术语,但一种语言的指称表达必须与另一种语言的共同指称表达相匹配。这些语言说者们所使用的词典结构必须是相同的,即必须保持相同的分类范畴和共有关系。若情况不是这样,则翻译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翻译行不通的地方交流仍可建立,这需要十分不同的诠释过程和语言习得。这个过程并不神秘,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也许还有小孩,每日均致力于这种过程。

在1987年的讲演中,库恩明确论述了保真翻译并非总能完成。也就是说,通常不可能用目前使用的术语代替古老文本中的术语,使得如此形成每一个陈述的真值能够恰当地用于它的原始真值。众所周知,在文学中,译文不可能是严格的,原来语言中的词语所携带的联想,只能部分覆盖译文语言中它们最接近的对应词的联想。翻译科学的困难比一般认为那样更像翻译文学的困难。而且,在科学和文学二者中,相关的困难不仅表现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之时,而且也表现在同一语言的较早文本和较晚的文本中。妨碍保真翻译的,正是词典结构上的差异,即它具体化的等级关系和同异关系的差异。因为词典提供给人们的不是一个世界,而是一组可能的世界,该世界共同具有自然类,从而共同具有一个本体论。在这个词典限制下的科学工作是常规科学。科学的发展有时打破了这种限制,重新构造了词典的一些部分,并接近以前不能接受的世界,从而造成文本的反常。正是这些反常,使得保真翻译不能进行,于是只好求助于诠释。

诠释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一种人类语言的说者总是能够找到一个桥头堡,由此进入另一种语言,这样的桥头堡对于获得第二种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获得的桥头堡不需要特别广阔和僵硬。在原则上,它根本不必要容许保真翻译。在实践中,它无疑允许某些保真翻译,但仅仅是在局限的范围内。如果桥头堡是为它的功能服务的,那么被一种词典证明的某些分类范畴本质上必须用另一范畴覆盖。尤其是,它必须是其成员能够被直接证明挑出的某些范畴的状况。这种覆盖纯粹是为获得第二种词典的前提,需要的只是成员资格的覆盖而不是等价。这样一来,人类共有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能使学习者形成和检验关于特定对象和境况——当那个词典的使用者利用特定的词或短词时,他就在指称的境况——的假设,对于第二个词典的获得来说必不可少的。被新词典汇集起来的一些对象和境况也被旧词典汇集起来,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亚里士多德的motion泛指各种类型的变化,诸如物体下落,橡子长成橡树,疾病康复,小孩长大成人等,从而它是状态变化,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两个端点和在两个端点之间转移所经过的时间。因此,亚里士多德的motion无法用近代力学的术语翻译(motlon具有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其速度与近代的也不—一样),但是它却可以被诠释,因为二者毕竟有可以覆盖的部分。

三、简短的评论

1.以马赫为首的批判学派以其敏锐的科学预见和深邃的哲学洞察,在世纪之交为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和哲学革命(维也纳学派和逻辑经验论)铺设了道路,从而成为本世纪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先驱。对批判学派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并有必要深入进行研究。

2.马赫对语言在科学中的价值的重视,彭加勒关于科学事实是未加工事实的译文以及翻译的可能性在于真关系的不变性的思想,迪昂关于科学的结构和科学基本操作中的语言翻译的论述,都对20世纪的语言哲学有所影响。尤其是迪昂的理论整体论观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爱因斯坦、纽拉特、卡尔纳普、奎因等人的意义整体论思想。

3.彭加勒和迪昂关于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的论述基本上停留在同一理论的范围之内,尽管迪昂也涉及到同时代的不同理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库恩的着眼点则在于后者,尤其是历史上相继的理论的翻译问题。他从语言翻译的视点把他的不可通约性论题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4.彭加勒没有提及或没有意识到科学中语言翻译和诠释的区别。迪昂已明确涉及到这个问题,并就同一理论中的诠释和不同理论之间的诠释作了剖析。库恩的贡献在于,他对翻译和诠释作了明确的区分,并探讨了二者的特征。尤其是,他对保真翻译不可能和诠释赖以进行的桥头堡的分析颇有新意,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究。

5.迪昂已提出测量方法是使翻译变为可能的词典的命题,这实际上已意识到测量或词典是联系主体(科学家)和客体的中介。库恩对“词典”的论述颇有见地:无论是它的形成、结构、变化,还是它一面向着世界,一面向着心智,都能给人以启示。这把对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李醒民: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长沙:《求索》,1990年第5期(总第57期),第51~57页。

李醒民: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3期;李醒民:论批判学派,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李醒民:《马赫》,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5年。e.mach,popularscientificlectures,opencourtpublishingcompany,u.s.a.1986,p.207.

e.mach,principleofthetheoryofheat,historicallyandcriticallyelucidated,translatedbyp.e.b.jourdainanda.e.heath,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6,pp.363,371,375,377.

e.mach,popularscientificlectures,opencourtpublishingcompany,u.s.a.1986,pp.240~252.

h.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313~329页。

李醒民:论彭加勒的综合实在论,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3期。

李醒民:皮埃尔•迪昂一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第2期。

p.duhem,theaimandstructureofphysicaltheory,translatedbyp.p.wiener,princetonuniversitypress,u.s.a.,1954,pp.19~21.

论语翻译篇2

1.1英语翻译教学地位薄弱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体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很多学生由于从未接受过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强调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上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译”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翻译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补充课程来讲授的,没有正式开设翻译课程。《大纲》规定基础阶段四个学期的英语课均为必修课。英语写作、翻译技巧、英语口译等为选修课,安排在四个学期基础英语课程后。但由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基础阶段之后,很少有学校能够开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应用技能选修课。加上近几年的扩大招生,师资紧缺情况更为严重,能够开选修课的,不过寥寥几门,只是起了点缀门面的作用,在某些大学中造成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上课的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上课。

1.2翻译教材缺乏质量

在教材方面,大学翻译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缺乏高质量的教材,缺少大量合格的教师,也缺少研究机构。目前公共外语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大多只是在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汉译英单句练习或零星穿插的英译汉练习。这些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造句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同时,如果过分强调这样的翻译练习,会使学生误以为只能有一种译文,语言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从而形成死译、硬译的毛病。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翻译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仍以旧的翻译教材为主,自己另外增加一些教师感兴趣或熟悉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教学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教学效果不理想。就考试项目设置来看,近年来,各类英语考试试卷的主观题的比重逐步加大,这一变化不仅涉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各类考试,如英语专业4、8级考试(TEM4/TEM8),同时也涉及大学公共外语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CET4/CET6);不仅涉及全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时也涉及各种出国留学考试。翻译题型,特别是英译汉题型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是从试卷整体来看,翻译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也缺乏规范,题型单一,测试目的不明确,覆盖面较窄,试题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词汇和某些固定结构的测试,很少能够涉及到需要检查的知识和翻译技能,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阶段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2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好必要性

实用翻译为支持科学研究,沟通地缘政治谈判,帮助跨国公司寻求海外市场,促进科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告诉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合作。翻译---自古是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减少走出去,请进来”的绊脚石,社会各界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越来越高。例如福建一家出版社到国外开展销会时把可供合作出版书目”译为:CatalogueoftheBooksforCoopera-tion。据说后来无人找他们合作,也许与翻译错误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海外媒介出现一些中国速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名词,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而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Three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为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havesexual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sisters。因此应该为Three-sisterMountain为妥。因此,社会对外语教育给予更大的期待,希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促进对外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成功达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魅力。另外,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欲听懂”需要在头脑里有译”的思维和意识,听懂”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欲说明白”也许要把母语思维,文化内涵转换成受话者能接受理解的语言和文化,所以,实用的翻译能力与时下受宠的听说能力不但不冲突,还是提高听说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翻译领域中,交际能力亦即翻译能力。

3提出对翻译教学的建议

3.1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

但必须让学生明白,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技巧,翻译时应遵循一条原则---必须符合原意。为了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文体的译法,包括调查报告、新闻、合同、通知和启事及各类信函。另外社会急需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所以还要培养学生科技文章的译法,要求勤查专业词典,切忌不懂装懂,做到科学准确严谨。

3.2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行为致使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的表面反映

是一种单纯的由心理机制支配的行为,而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他的内在认识和情感力量而发生的行为,言语不是简单空洞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场景中表达情感的方式[1]。所以要使翻译做到传情,传意”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带入交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过程必须交际化。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翻译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教师根据翻译的目的给学生提供交际场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安排模仿练习,互译练习,情景活动等,训练翻译思维,提高翻译意识。

4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策略

4.1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个高校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教学联合并重。并且还要适当的课堂上的翻译教学,提升翻译教学在整个教学任务中的比重。翻译应该和听、说和课文学习一样在课堂上有相对一定的时间安排。其次,教材应该系统性的增加翻译基本理念和方法的技巧,例如,翻译的原则,(不拘泥于严复的信、达、雅”之说)、翻译的方法(例如增减词,词类转换,选择词义等)、翻译的技巧(例如重构,修润,转换等)、翻译的忌讳(例如字译字,句译句”)等。然而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自觉的给课堂更多的引进一些翻译只是的了解和练习。

4.2适当的结合翻译教学以及交际法的教学

目前的英语交际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口语教学”十分的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的翻译教学已经没有作用。相反的,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学。已经有专家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学生的母语基础在他的英语学习中可以是助力,也可带来阻力。如果能充分利用他的母语基础,化阻力为助力,就能切实减少他的学习英语的困难”的结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长句、难句时,教师可以把翻译练习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并同时告诉学生一些相应的翻译知识,例如如何进行选词用字、改变词类、调整词序、增词减字、省略重复等等。再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复习概括。在翻译时,学生也很难将其正确完成。主要问题是:(1)对状语的位置排列不当;(2)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使用不够灵活;(3)invoke”root”翻译不准确,不知道用增减变字法。学生会翻译为:约翰纳什西弗吉尼亚的根被知道他的人所证明,在普林斯顿,或在麻省理工学院,那儿他在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老师可以给出正确翻译在普林斯顿,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知道他的人常常用他出身的背景来解释他的不谙世故”。点出句子里灵活翻译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或在约翰纳什50年代教过一段时间书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减词变字(出身的背景)之处。如此经常在讲解阅读理解时,结合解释翻译技巧与训练,再配以一定练习巩固,定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3加强翻译练习,培养翻译技巧

翻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翻译技巧的训练上,在翻译课上究竟应该偏重理论还是应该偏重技巧,这在翻译教学中一直是个倍受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翻译的目的并非要成为专业的翻译家,因此翻译教学中似乎并不必要对其有很高的理论要求。在学生踏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之后,英汉或汉英翻译也只是一项辅助工作的技能而已,所以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尽量快速、准确的翻译。况且现在的学生一般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翻译理论和技巧,都只具有初步的翻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感性知识的积累,还未上升到理性。对于这些处于感性阶段的学生,应从技巧出发,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之后再上升到理论高度。若是上来就讲一大通翻译理论,学生似乎很难接受,只有在一定的实践之后,他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理论的讲解应根据学生状况,稍加介绍,能初步启发学生对翻译这门学科的认识即可,而整个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翻译技巧的训练上。至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香港翻译家黄邦杰老先生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有这么一句话:Shelikedtobewithhimbetterthanwithothers.”有人将之翻译为:(1)她欢喜和他在一起,并不那样欢喜和别人在一起。”(2)她欢喜和他在一起,胜过和别人在一起。(3)和他在一起,比和别人在一起,是她更加欢喜的。”但其本人也认为这些不是明白易懂的中国话”。黄老先生认为译者可以把重点放在考虑汉语比较句型的习惯用法上如:甲比乙(更)聪明、(更)高、(更)好看、(更)有办法……”;其次,可以在like一词下功夫,即翻译技巧中的炼词”。这样这句话就可能这样翻译:(1)她觉得跟他比跟别人在一起更开心。(2)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比跟谁都开心。(3)她觉得跟他在一起最开心。可见掌握了翻译技巧之后,翻译的路子有多么宽广[2]!同时,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讲解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必须给学生做大量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这些技巧的认识,熟练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从而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论语翻译篇3

关键词:英语习语;翻译理论;翻译方法

习语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对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形象的反映。英语习语描绘出了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英语习语翻译既要让读者体会到英汉语言的异同之处,又要让读者了解英语民族文化。

一、关于英语习语

英语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berb)等,是英语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英语习语简洁生动,寓意深刻,表达形式丰富,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等文化内涵。

二、关于翻译理论

1.翻译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定义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前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2.翻译的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做到忠实通顺。忠实首先是指对原作内容的忠实,即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忠实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原作的民族风、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目标语规范。兼顾忠实与通顺,译者才能为读者提供充满异国情调且通顺易懂的英语习语译文。

三、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为再现英语习语的表现力,汉译时,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风格,还应根据汉语文化的特点,作相应的艺术加工,准确传达英语习语的独特文化内涵。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汉语语言规范的前提下,照字面翻译,忠实于原文内容与原文风格的翻译方法。该法既能保留英语习语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还可以为汉语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等,丰富汉语语言。例如:darkhorse(黑马);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A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滚石不生苔。);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2.替代法

一些英汉习语不仅内容极为相似,表达形式也很一致,二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手段,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遇到此类英语习语,可采用汉语中已有的同义习语进行替代翻译,使汉语读者体会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异曲同工之妙。例如: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adropintheoceans(沧海一粟);tobeonthickice(如履薄冰);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绸缪)。但有时采用替代法也会造成误解。例如:eatone’swords常被译为“食言”(不履行诺言),而本意是“承认说错了话”;pullsb.’sleg被译为“扯后腿”,其本意却是“愚弄人”。

3.意译法

习语的民族差异造成了英汉语言习惯在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方式上存在着区别。有些英语习语无法用汉语的同义习语替代,也无需用直译法保留其表达形式,可采用意译法。例如:

(1)Ilenthersomemoneybecauseshedidnothaveabeanonher

tobuyherlunch.

因为她身无分文,买不起午餐,我就借给她一些钱。

(2)Youshouldtellyourmotherwhathappenedandfacethemusic.

你应该告诉妈妈发生的一切,勇敢地接受批评惩罚。

(3)Inspiteofconstantargumentsshehaswithherparentswhen

visitorscome,shelooksasifbutterwouldnotmeltinhermouth.

她常常在家里和父母争吵,但一有人来,她就装得若无其事,一本正经。

4.加注法

源自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文娱体育的英语习语只有在交代清楚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之后,才能充分地表达它的意义。直译或意译这些习语,都无法令人满意,可采用加注法。例如:baker’sdozen,“面包师的一打——13”。15世纪时的英国政府对面包的重量做了规定。面包师无法保证面包的重量,他们就会在规定的一打12个面包基础上,再加一个。由于英国人不喜欢数字13,于是,人们就常用baker’sdozen来代替13这个数字。Thenineteenthhole,“第十九个洞——回家吃饭”。此习语源自高尔夫球。在标准的6,000码长的高尔夫球场上,共有18个球穴。球手们打完18个球穴后一般去吃东西。因此,球手们戏称高尔夫俱乐部的酒吧间是第19个球穴。后来,人们就用这条习语喻指代“(工人下班后)回家吃饭”。

5.综合法

有时,直译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意译会改变英语习语的文化信息。若将直译、意译等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如:Untilallisover,ambibitionneverdies.(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黄河”是意译,“心不死”是直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games.(约翰值得信赖。他忠诚而守规矩。)“eatnofish”,与宗教有关,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旧教后,新教教徒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eatnofish”就转译为“忠诚”;“playgames”则与游戏相关,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所以该短语转译为“守规矩”。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能够促进英汉文化的交流。英语习语译者应高度重视英语习语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多涉猎有关中西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等方面的书籍,通过翻译实践,不断地归纳出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提高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2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3,166.

[2]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0.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2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张勇先.实用英语惯用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2-200.

论语翻译篇4

关键词:话语交际;翻译理论;忠实;语境;篡谋

一、翻译的语境篡谋

(一)语言语境的篡谋

语言在明示暗示性代词指称、省略结构、非标记性重复词汇(结构)、关系连词等形式接应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翻译时对这类单元自然而然”的变通通常被理解为中性和透明,但根本原因却是译文自然”对原文自然”的侵凌。似乎,内容与形式一旦对立,翻译就不可避免地倚重和偏爱前者。形式方面的牺牲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无关紧要。可以说,翻译可能的一个条件取决于对形式的某种篡改和舍弃。

译语语言对语篇的篡写可从互文性”概念得到解释。当符号由一个文本进入另一个文本,两个文本之间便形成一种参照呼应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Lemke,1985)Sebok(1986)将能构成文本互文的要素归纳为七种:指涉(提及另一文本标题、章节指明来源)、套语、文学典故、自我引用(self-quotation)、惯常用语(被不断使用但出处不明的思想、观点)、谚语格言以及对某一先在文本体验的表达。Lemke从另一角度指出,互文也存在于具体文本和其所属的文本系之间。同一类型文本组的互文包括四种相似,即文体、主题、结构和功能。互文性”强调,一些文本要素能引发超越文本的前文本(pre-text)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是一种通过暗含义(connotation)发挥作用的指意机制,而不仅仅是某种主观联想。处理互文性要素时,必须注意它们进入文本之后的信息地位(语场、语式、语旨、时间、地点等特征)、作为话语行为的指涉意图以及与其它符号相互作用的符号功能。除了考虑原语本身的互文关系以外,译者还需考虑它进入译语系统后的互文运作。有时,译者会遇到非常尴尬的情况,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严格的直译可能增加读者负担,而采用通常的补偿手段,如加注、扩展等,原文的语篇特征又可能发生变化。较为典型的一例莫过于Nabokov翻译的普希金作品《奥涅金》了。他在译文所附的注释远远超过原文本身,结果,他的翻译更像一部阐释性学术著作。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译语系统的互文,给原作强加上读者熟悉的形式,异域的文化色彩多半就会丢失。西方小说早期被套上章回体结构,拜伦《哀希腊》被梁启超、马君武、舒曼苏、胡适等人套入元曲、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和离骚体,即是如此。他们通过套用中国特有的文体和结构,在译作和本土文学之间强行建立了互文。这样,接纳语境彻底改变了原文,语言间的差异被抹除,译语征服收编了原语。这也许只是较为极端的情况。实际翻译中,互文机制在语篇体式方面的控制不会采取纯粹的异化或归化,更多地是两种手段的糅合。译文总是某种杂合”,既不属于原生的异域文学,也非本土原创。在强调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许更主张直译,要求翻译尽可能忠实地保留原语自身的特色,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译语的允许和接纳才是原语移植之后得以获取新生命的条件。

(二)情景语境的篡谋

第一,文本必须首先通过引介与导入。翻译发起人、出版社或者其他机构依据一定标准判定哪些文本可被翻译、值得翻译,并附带提出要求。译者本人也能充当发起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已经消蚀了传统的文化和商品之间的区分,利益驱动对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经典、严肃作品在翻译的衰落和畅销书籍、影视的激增,说明市场已经成为牵导翻译的无形巨手。

第二,读者以及使用翻译的目的也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读者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显时代特点、身处特定文化背景的实体存在,他们会因行业、教育、社会经历、文化心理、观念以及阅读取向等诸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价值和重点要求不同。读者期待构成话语的隐形牵引。忽略读者的现实和欲求,作品很难进入读者视野,更不用说生存延续了。

第三,由于文化间的距离,原作者进入翻译后的命运要依赖译语文化的态度。十九世纪英国翻译家GeorgeFitzgerald认为,译者完全没必要臣服原作者,原作只是给他提供一种在译语操作的可能性。今天,一切以原著为中心,译文应该屈从原文,还是反过来,一切以译语为中心,原文必须接受译语的改写操控,仍是理论界热衷的话题。

第四,作为话语实践的翻译活动本身在文化内部的地位同样影响翻译。在文化多元系统(polysystem)中,翻译文学并非任何时候都从属于原创文学。当本土文学尚处于发展初期,体系还不完备(如以色列建国初期),或者,相对于其它文学体系仍居于边缘地位,自我创新能力较弱(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文学),或者正经历危机转折之时(如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翻译文学将占据首要地位。(Gentzler,1993:116-18)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致力于引进外来作品的形势以改变现状,开创文化新局面走出自身困境,因而,翻译会贴近原文,尽量复制、保存原文形式要素及文本关系(textualrelations)。其它情况下,翻译处于次要地位,目的主要是引入、吸纳他人新异的思想观念,因而,翻译会更多依赖自身既有模式和审美规范。

第五,译者毋庸置疑地构成翻译的核心和关键。他根据自己对上诉因素的综合考虑,居中调停,最终决定多大程度以及怎样操纵原文,代替原作者恰当、合理、正确”地讲话。译者不可能像某些翻译理论家要求的那样隐形”、透明”,他时时处处都会把自己铭刻在译文里。

文化语境主要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知识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事件、行为准则等构成人们心理空间的意识形态体系或精神氛围,它在话语交际中起宏观定向的作用。

翻译过程中,译者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政治、思想意识、经济、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李运兴,2000:122)文化篡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翻译伦理”的认识和表述上非常明显。张培基、喻云根等在《英汉翻译教程》(1980年出版、2000年重印)一文中强调,译者的第一素养是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深入理解原作的内容。”立场、观点不同,译者的理解和分析就有差别,采取的方法必然影响原著的实现。翻译历史表明,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可能要求极端的方法操纵原著。中国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一本翻译教材在谈到翻译时虽然强调信”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却似乎自相矛盾地提出另一条准则,即,翻译活动必须服从译语文化的要求。

二、结语

研究翻译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固守抽象的忠实”,仅停留于文本内部的语言转换考察翻译的本质。我们必须返回翻译活动的具体语境,从其源头追索忠实”可实现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放弃传统的二元结构而采用动态多元的模式研究语境和翻译的关系,我们就能避免理论研究中西西弗斯的尴尬,开拓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云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Bassnett-MacGuire,SusanandAndréLefevere,eds.,Introduction:Proust'sGrandmotherandtheThousandandOneNight:The'CulturalTurn'inTranslationStudies,in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Landon:Casell,1990.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LohDian-yang.Translation:ItsPrinciplesandTechnique[M].Beijing:ShidaiPress,1959.

[10]Eagleton,Terry.LiteraryTheory:AnIntroduction.Minneapolis[M].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3.

[11]Hatim,BasilandIan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Nord,Christ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M].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13]Lemke,J.L.Ideology,Intertextuality,andtheNotionofRegister”inJ.D.Bensonetal(eds.).SystemicPerspectivesonDiscourse,vol.1[C].Norwood:Ablex,1985.

[14]Sebeok,T.A.(ed.)EncyclopedicDictionaryofSemiotics,vols1-3[C].Berlin:MoutondeGruyter,1986.

[15]Lefevere,André.Transaltion:ItsGenealogyintheWest,”inSussanBassnett-MacguireandAndré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London:Casell,1990.

[16]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论语翻译篇5

关键词:文学形象;翻译;叙事学;语用学

一、引言

文学形象的艺术表现,包括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环境与人物、人物与事件的关系的描写,等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既要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要便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既注意原作信息的正确传递,又注意原作者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文学翻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译论里(曾文雄,2005,p.62-67)。在翻译领域,由于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认识模糊而陷入重艺术、轻语言或重语言、轻艺术的倾向,翻译实践的随意性和翻译批评的极端化等现象不时出现。本文尝试将叙事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基于对人物刻画的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着重从微观层次,即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探讨这两种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作用,以求拓宽翻译的研究领域。

二、人物动作语言翻译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张飞、诸葛亮等典型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人物的行动描写。一提起武松,妇幼皆知他景阳冈的打虎行动;一说到关羽,人们总忘不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因为打虎这一行动成了武松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而过五关斩六将的一系列行动,则充分揭示了关羽勇猛善战的英雄豪气。也就是说,行动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及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来揭示的。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通过一个人的行动,可以窥见其思想和心理活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不容忽视。叙事学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叙事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事、叙事结构及这两者如何影响我们的知觉(perception)的理论及研究(蔡之国,2005,p.31-32)。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中人物描写可以由叙述者或人物来完成;可以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可以自我描写或由他人描写;可以在公开场合描写或在私下描写。但每种描写的可靠程度并不等同。此外,叙述者作为作者虚构的主体之一,在叙事中的特征颇为重要,尤其是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事意识。可靠的叙述者让读者相信并接受他对事件的报道、理解和评价,不可靠的叙述者则因知识匮乏、对事件参与不足或价值判断系统有问题,难以避免读者对其报道、理解和评价的怀疑。

例如,在文学作品《儒林外史》汉译英中,作者吴敬梓对范进岳父胡屠户的描写用了一系列身势符号动词,译作恰如其分地传递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

例(1)语境:作者在“范进中举”一段文字里对其岳父胡屠户的描写:(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原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向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译文:ButcherHugrippedthesilvertight,butthrustouthisclenchedfist,saying,"Youkeepthis.Igaveyouthatmoneytocongratulateyou,socanItakeithack?"

“Ihavesomemoresilverhere,”saidFanJin,“Whenitisspent,Iwillaskyouformore.”

ButcherHuimmediatelydrewhackhisfist,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原文中的“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几处动作语言是伴随言语活动出现的,胡屠户嘴里说着要把银子送给范进,但实际行动是一听范进说不要,他就立刻把刚刚伸出去的紧握着的拳头缩了回来,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不想让范进把银子拿去。可是真正的意图是掩盖着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罗念生,2004,p.58-63)。译文中用了pippedthesilvertight,thrustouthiaclenchedfist,drewbackhisfist和stuffedthesilverintohispocket几个动宾结构,勾勒出胡屠户原本不想把钱送给范进,而又要假装出送给的那个样子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他的性格。grip,thrustout,clench,drawback,stuff几个动词用得非常贴切。仅仅运用一些动作语言就把胡屠户的内心活动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了,人物关系也变得非常清晰。译者保留了与原作者的相同叙述手法,不让内心活动在字面上有任何显露,而是留下空白和空缺给译文读者去想象。其方法是依靠附着于人的符号束的帮助与实证,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和期待选择词汇:充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仔细揣摩原作的语用用意,认真研究原文文本的暗含用意,从原语作者隐含意图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深层含义,再把深层含义传递给译语读者,即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再结合语境假设来理解译语,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情节、事件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位于第一。人物之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是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均将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翻译

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铺之以语言。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灵魂,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因为人与社会及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自身矛盾,都无不在人物的心理上反映出来。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思想支配,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等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变化,如喜、怒、哀、乐、犹豫、惊恐、嫉恨等。因此,心理描写极为重要。通过对话和行动可揭示人物的心理,真实、传神、感染力强,能让读者很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心理。而作品中微妙心理的刻画使读者看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谓心理描写,即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如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的描写。作家们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在特定氛围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作意图,进而把握原作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展开联想,在自己思想感情中寻找适当的印证。

翻译是把原语转换成母语的活动,其语用目的是使译文对读者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人们交际时的话语不能只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发话人(speaker)怎样设法表达其“言外之意”,受话人(receiver)又如何去理解发话人的“弦外之音”?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叙事研究不应只注重形式,还应该注重叙事形式与叙事阐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叙述者与事件的位置推断、叙述者的可靠性推断、哪些主题在故事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推断、哪些叙事结构可能引起不同性别的特殊反应,以及读者如何回应叙事技巧再现出的价值观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依靠规则的描述,而是依靠对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语境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一来,衔接和连贯均可实现。这种连贯性其实就是读者尽力使文本中的内容连贯的一种文本重构活动,这种重构行为又涉及读者本人的知识、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等。语用学理论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

汉语语用学理论中的“智力干涉(theinterventionbintelligence)是指听话人运用最基本的事理逻辑,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记忆及人际关系,推测出说话人词语里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钱冠连,2002,p.131-134)。根据智力干涉原理,译者应关注原文所使用的环境、参与交际者的身份、原文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等,以把握话语的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并设法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从而获得语用等值,使译文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从下面对李白《静夜思》译文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智力干涉对动态对等翻译的解释力。

例(3)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NightThoughts

I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

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myhomearise.(HerbertA.Giles译)

译文2)TheMoonShinesEverywhere

SeeingtheMoonbeforemycouchsobright,

Ithoughth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

ThenhidethemfullofYouth''''ssweetmemories.(W.J.B.Fletcber译)

译文3)IntheStilloftheNight

Idescrybrightmoonlightinfrontofmybed.

Isuspectittobehoaryfrostonthefloor.

Iwatchthebrightmoon,asItiltbackmyhead.

Iyearn,whilestooping,formyhomelandmore.(徐忠杰译,1990,p.86)

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没有雕琢华美的辞藻,然而其意蕴却深长,令人神往。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孤身远客在月明如霜的深夜不能熟眠的情景和迷离恍惚的情绪。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意流畅,不加雕琢,直抒胸臆,借明月寄托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浓浓乡愁,道出了游子望月的万千思绪。它写了月,月总令人思乡思亲;它说到霜,显得凄凉;它写了抬头看月,低头思乡,显然是孤寂的。此情此景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译文1)保留其隐含义“thoughtsofmyhome”,留给读者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淡淡的离愁或温暖的回忆,表达了天涯孤客在明净的月光下的旅思情怀,也符合英诗的表达习惯,易于接受。

译文2)中,以“Youth''''ssweetmemories”形式出现。将隐含变为明示,结果使诗中意境转淡。

译文3)中,先后用了descry,suspect,watch,yearn四个动词,分别统领每行诗句的含义,语句简洁明了。其中descry是个正式用语,意思是noticesomethingalongwayoff,watch与descry的相同之处是侧重于动态的描写。这里的意思是keepone''''seyesfixedonsomeoneorsomething,两个动词共同译出诗句中“望”的寓意。Suspect的意思是believetoexistortobctrue,yearn含有haveastrong,loving,orsaddesireforsomeoneorsomething的意思。两者都常用于静态描写,这四个词译出了原诗蕴涵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译出了借助月光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委婉曲折,韵味悠长。译文3)凭借着浅显的文字却清晰地刻画出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译出了常年寓居他乡之人的真切感受,达到了译诗与原诗的近似,再现出原诗的风格,令人读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此例的译者是位外国译者,对诗人及其文化背景信息和语境特征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国内译者的程度,推导出话语隐含意义的能力也逊色得多,就不容易完全达到语用等值。可见,译者既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对原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背景全面了解,又要兼顾译文不同的读者群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熊学亮,1999,p.122)。动态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以原作者的意图的正确传达和译语接受者的正确理解为准。原文是作者交际目的和意图的体现,它面对的是原文读者,而译文面对的是译文读者。语用翻译不仅强调对原文意义的真实,以便做到真正的等效,还要使译文读者把注意力转到对话语隐含意义的推导。

例(4)语境: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Ues)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从野外过节的欢乐场面回到自己家。

原文:Fromtheholidaygaietiesofthefield-thewhitegowns,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thewhirlingmovementsonthegreen,theflashofgentlesentimen!towardsthestranger-totheyellowmelancholyofthisone-candledsnectac]e,whatasten!

(TXhomas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

译文:从刚才野外过节那种欢乐的气氛里——白色的长衫,丛丛的花束,柳树的柔条,青草地上翩翩的旋舞,青年过客一时引起的柔情,一来到这蜡烛一只、光线昏黄的惨淡景象中,真是天上人间了!

(张谷若译)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天上来客,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因此,任何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时必须有场景,有了场景,人物才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得以向前发展。一部作品若只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无场景,最终将失去深刻的艺术魅力。

场景是由情节中的一些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但场景不一定非要表现重大的必然性事件,也可用来描写琐碎的偶然的事件;也不一定非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演示,也可能出现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本例的例子就是如此。当苔丝从野外过节欢乐的场面回到自己家中,家里仅有一支光线暗淡的蜡烛,女主人公觉得一切都变了,但她的心仍牵挂着外面让人愉悦的节日气氛。原文运用了混合式手法,将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或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原文在描写苔丝的心理活动时,就把景物描写“thenosegays,thewillow-wands”等细节描写,如thewhitegowns和感情活动描写whatastep紧紧地结合起来,把苔丝的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苔丝所见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了感彩,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她的心理状态。

作家常常就是这样突破语言的常规,在特殊的语境中赋予语词新的涵义。翻译文学作品时,只有经过细致的玩味,才能透过字面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译者运用智力干涉原理,推测出描写词语里的隐含意义,把握其特殊含意和所蕴含的意图,将“whatastep”译成“真是天上人间了”,显得自然、具体。这一夸张手法抓住在特定环境下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翻译,真实可信,恰如其分地译出了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把她的心理活动、内心世界体现在译文中。如果将其译成“真跨出了一大步啊”,既不能渲染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也不能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更无法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因为人物的真情实感未能表达出来,心理活动没得到体现,人物形象也就逊色得多。所以,译者应根据文学语言的特点,借助于语境,灵活地选词择句,寻求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在原文语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显示译者的再创作功力。

论语翻译篇6

[关键词]翻译;语用学;语用翻译;等效翻译;关联理论;语境

引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语用等效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实践中理解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例如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常见的翻译为:

Gotoworkhappily,comebackhomesafely.

实际上简单的地译为Goodluck!反而更让人觉得明白易懂。这是因为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了,达到了语用效果,语用含义是指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这句话有如下含义:

It’sgettinghotinhere.直译为“这里热起来了。

”这种译法只能说部分地正确,因为不同的语境将决定原句不同的交际意图,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请求、警告、劝告等等)。这句话有如下含义:如果作为直接话语:这里热起来了。

如果作为语用含义:请求某人打开门窗。

如果作为反语:抱怨这地方太热。

如果作为比喻:指争论在升级,吵闹愈加激烈。

Coffee,please.如果在食品店:我要买杯(瓶)咖啡。

如果在酒吧:请来杯咖啡。

如果在家里:请喝咖啡。

可见,语用含义不是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语用学中语境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话语被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语用含义比词语本身具备的意义更为重要。这种翻译称为语用等效翻译。例如一位热情好客的主妇为接待客人,不慎将茶杯打翻,她丈夫笑说:

“Youhavedoneabeautifulthing.”(看看,你干的好事)。

这在我们中国人日常用语中也常有这样的反语,这说明英美人和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因此,语用等效翻译也就有了可能。

语用翻译与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于语用翻译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可是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而人类认知事物的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

A:CanMarytype?B:Sheusedtobeanofficesecretary.很显然,该句中的话语不能仅靠字面意义来理解。我们可通过认知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断:

11秘书条件之一是会打字。

21玛莉做过办公室秘书。

31玛莉会打字。

由此可见,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也要寻找最佳关联性。

Hewasfondoftalkingthathiscolleaguesnicknamedhim“magpie”.句中“magpie”为“喜鹊”,在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理解为“唠叨,饶舌”,但这个认知假设在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存在。在汉语中“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相联系,与“唠叨”无关联,在汉语中与此假设关联性最强的形象应是叽叽喳喳的“麻雀”。

A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汉语中误译为:“滚石不生苔”。译文似乎是说石头由于滚动而不生苔藓,这样“不生苔”就成了“滚”带来的好处,意为“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但源语的意义却恰恰相反,是“动”带来了“恶果”,ALD大字典中释义为Peoplewhochangetheirjobstoofrequently,orneversettlesinoneplacewillnotsucceedorbecomerich.源语是在贬roll2ing而褒moss,劝戒人安居乐业,常换工作常搬家难以事业有成,难以攒钱。rollingstone也并非“滚石”而指“石磨”。

31语境与翻译表达正确理解是翻译表达的基础。译语要恰如其分,达意传神,就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结合语境,适当调整,不计较每个字,使译语明白畅达,文从字顺。

It’sagloomything,totalkaboutone‘sownpast,withthedaybreaking.Turnmeinsomeotherdirectionbe2foreIgo.原译文为:“不过,在天亮时谈个人的往事,真扫兴。

在我离开前,把我转到别的方向吧。”该译文拘泥于原文句式,一词一句地仿照原文,不仅末能达意,而且生硬别扭。

根据语境前提,在天亮时谈个人往事令人扫兴,不难推断出下文是换个话题的意思。这句就直截了当地译为“我走以前,谈点别的吧”,更简洁明快。

...andoh,praydon’tthrowawayyourlettersandthingsinthesnowlikethat,andtearoutyourpocketsbytheroots.译文:“嗨,千万别把信件什么的都这样扔到雪地里,别把衣兜全扯掉了!”将tearout?bytheroots译为“把??全扯掉”是误译。在此语境中是指将衣兜一股脑全部翻扯过来。就样译文上下文才达意。

Whenneighborsheardofthematter,they’dlaughtheirheadsoff!译文:“这事让邻居们知道了,岂不笑掉了大牙”。汉语里常说:“笑歪了嘴”或“笑掉大牙”。英语却说“笑掉了头”,貌离而神合。考虑文化语境,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而这两种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要取得翻译等效,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切合译入语境,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结语

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等,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待于深化,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从更多的相关学科引进理论。而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语际语言研究和翻译等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语用学在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并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正如以上所述,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而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的理论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总之,翻译中应用了语用学理论,便能译出佳作来,更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1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J].现代外语,2001.

[3]许建平1试论英汉翻译中的语境分析失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

[4]从英汉篇章翻译实例看翻译的语境语气问题[J].外语与翻译,1999.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国际税收的意义(6篇)
  • 下一篇:论语十二章高中(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