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当前,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能否确保独立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在上和实践上都还有待证实。如果换一种思路:要使得审计委托人真实履行职责,他首先应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而审计报告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鉴别。也就是说,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是审计委托人真实履行审计委托职能的前提。由此,如何从制度上对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进行革新就是本文要系统阐述的问题。

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分析

从供给需求理论来看,之所以存在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因为市场上有大量假信息的需要者。那么,谁又是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呢?其中,谁是上市公司主要的会计信息需要者?考虑不同的利益关系,笔者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需要者大致有七类,若逐一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各类需要者中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不同心态。

1.政府及政府部门。相对中央政府而言,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比较倾心于经过粉饰后的会计信息。作出这一判断的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出具的虚假会计信息更多的是夸大公司的业绩,扩大的业绩可使得税务部门更好的完成征税工作,财政部门也因此可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这无疑对地方政府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通过粉饰业绩获得配股资格的话,配股所圈到的资金会成为地方一大笔投资,显然这对地方也是有利的。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对此问题的态度较为暧昧。中央政府当然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但完全真实的信息是否会带来负面也是令决策者们关注的事情。

2.公司所有者。如果以是否参与执行董事会决策为标准,可将大股东细分为外部大股东、内部大股东,就股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可度而言,外部大股东才是唯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的公司所有者。从欺骗债权人、潜在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小股东与内部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3.公司高级雇佣群体。对于公司高级雇佣群体而言,无论是独立董事还是公司管理咨询顾问,他们主观上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但他们对真实会计信息的依赖性却又不是很强。

4.公司员工。公司员工可能更倾向于需要粉饰过的会计信息。因为良好的业绩不仅是高管人员能力的表现,也是其身价的体现。与此类似,对中下层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而言,就业于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值得炫耀的资本。

5.公司债权人。如果不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宁挂勿烂”的心理,债权人是比较希望得到真实会计信息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资金到期能否收回,也会影响到债权人进一步的借贷意向。

6.公司潜在利益相关者。就潜在债权人而言,他们与债权人一样需要获取尽可能真实的会计信息,决定下一步的借贷意向。如果他们所得到的会计信息经过粉饰,可能会直接造成呆账、坏账,这无疑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如果将潜在投资者细分为投资者和投机者两类,投资者更关注公司长远利益,因而会对即期会计信息真实性较为倾心。而投机者则不然,他们更需要一个大起大伏的涨落,便于打价格差,相较而言,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往往能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遇。

7.公司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无论是公司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虽然他们的利益动机不同,但可确信他们都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因为真实的信息是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

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

在对谁是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试图得出一个新的结论: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是指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全部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事实上,各类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利益与信息真实性的相关度强弱各不一样,由弱利益相关者参与委托审计或其他表决,“搭便车”几乎难以避免。从理论上讲,能够参与委托审计并能尽心履行委托职责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应具有以下特征:

1.对真实信息需求强烈,并与其利益高度相关。只要符合这一要求,才能确保委托人有强烈利益动机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从利益相关性程度看,外部大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潜在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都具有这一特征。

2.与上市公司缔结有现存的利益契约。这一特征是确认审计委托人资格的可行标准。潜在投资者、潜在债权人不存在与公司现存的利益关系,对他们进行资格鉴定成本非常高,显然将他们界定为审计委托人是不合适的。

3.上市公司与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之间的利益正相关。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关系是负相关的,无论是从财务保密原则还是市场竞争要求来看,上市公司竞争对手都不能充当审计委托人。

综上所述,具备这些特征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包括外部大股东、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等,由他们参与委托审计无疑是合适的。对于另一个重要群体——独立董事,如果以上述三个特征进行衡量,他们并不适于充当审计委托人。但独立董事作为内部董事的制约者和中小股东的代言人处于比较关键的位置,完全由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为主委托审计难以解除人们对独董参与合谋的顾虑。即使在美国,独立董事不独立也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本文的观点是:在公司治理比较倚重独立董事的情况下,让一定数目的独立董事加入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形成的审计委员会是合适的。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充分性

1.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取代股东委托审计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从延续性来看,“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并不是对“独立审计起源时审计委托权属于财产所有者(股东)”这一命题的简单否定,它的内涵是扬弃。以“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替代“财产所有者”作为企业审计委托人固然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所造就的新理论与旧理论是兼融的。从独立审计的起源看,当时的企业财产所有者(股东)同时也是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就此而言,审计委托权应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是对审计委托权归属于股东理论的。旧理论是新结论的基础,新理论扩大了旧理论的适用范围。

2.只有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才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当股东中的绝大部分已不再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热衷于粉饰会计报表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股东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关注程度已经减弱了。审计报告对更多的股东而言,只是应付其他会计信息需要者的证明材料,于其自身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客观上,仅仅那些比较倾心于真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才可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有较高的关注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审计报告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检验。换言之,只有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才是真实审计报告的需要者。

3.由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委托审计能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监督。当审计委托人更希望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时,这必然要求委托人关注审计工作,重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质量。这种关注实质上加强了审计委托人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监督。对比监督有力和监督乏力两种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要胜于由股东委托审计。

4.由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委托审计会加大公司内部人的贿赂成本。主观上,独立董事也是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但完全由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却并非最优选择。原因在于独立董事与真实会计信息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较弱,容易被公司内部人收买。设想如果让公司审计委员会多元化,吸纳各类的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参与,必将加大公司内部人会计作假的贿赂成本。

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权属于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的必要性

1.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赋予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顽疾,解决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权归属问题,找出适宜的审计委托人,无疑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债权人、公司主要客户、合作伙伴参与委托审计,这等于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投资和债券投资时,存在一个或多个可以信赖的跟进对象。由此可让资金供给者有更为稳定的预期,这样资本市场才可能真正活跃。

2.由真实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市场稳定。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中也有的主要往来客户和合作伙伴,让他们也参与委托审计对于畅通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和供销渠道大有裨益。让这一设想付诸实践,也可为商家信誉危机和三角债的解决提供一种思路。

3.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强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并不仅仅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情况下的一种扭曲,从的前景来看,随着股权的不断分散,内部人控制也是一种趋势。在内部人控制情况下,引入独董制度并不能十分有效的监督内部董事,这是由独立董事的弱利益相关性决定的。独立董事易于被收买,且自身缺乏内部监督,形成了治理结构新的软肋。而将审计委托权赋予全部的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对独立董事而言也是一种制约。

4.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由董事会或独立董事委托审计,注册会计师易受胁迫与内部人合谋舞弊,从而被其“俘虏”,难以做到真正独立。如果能通过改变审计委托关系,使得注册会计师能与公司内部人真正独立,这无疑能免除注册会计师担心得罪内部人而失去客户的顾虑。若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能更公正。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讲质量的恶性竞争,净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

5.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在我国,国企经过近十年的公司制改革,企业制度已基本确立,但这一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却远未理顺。未能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在客观上也是导致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职业经理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司财产所有者与公司受托经营者长期博弈,建立诚信和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无疑是对经营者一种较为有效的约束,这种约束也有利于经营者建立信誉。

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的可行性

1.遵照成本效益原则部分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有动机履行委托审计职能。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是否有动机参与委托审计是这一设想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关键一环。如果以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考核,可以确认当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参与委托审计的成本小于他们获取真实会计信息所得到的收益或避免的损失时,参与委托审计是理性决策。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参与委托审计,除财务成本外,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就一些外部大董事、大债权人和合作伙伴而言,获取真实会计信息所能得到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这些成本。从这一点,不难断言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存在可行性基础。

2.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有利于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现财学对理财目标的探讨已实现了由“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变。姑且不论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异同,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状况不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大都表现为虚增资产、虚报利润,考虑税收因素,这类会计行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都是相悖的。从这一角度,可以认定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加强审计监管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理财目标。

3.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会加大公司审计成本。从公司成本角度考虑,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除去增加必要的会务会、费以及接待费用外,聘任事务所的审计费用大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换言之,审计委托人的这种转变与审计成本的增减无关。若考虑公司内部人可能与注册会计师合谋因素,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或许还能减少内部人贿赂成本。

4.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不会干扰公司日常事务。“审计三角”体现了审计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关系是确保审计监督有效的必要条件。现在普遍存在审计监管失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审计三角”扭曲为直线,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将是审计三角关系的重建。将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作为审计三角的一方,在人格上可以保证他与另两方的独立。也就是说,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在委托审计的同时不会干扰公司日常事务。

小结

在对上市公司真实信息需要者细分之后,本文从充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了由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委托审计的合理性。但如前文的结论,仅外部大股东、债权人、公司主要往来客户、合作伙伴及独立董事这些真实会计信息需要者,才适合于参与委托审计。具有操作办法是,由公司与之的利益关系确定一个量的标准,从中选取一些与公司利益高度相关的真实会计信息需求者组成审计委员会,由该审计委员会委托审计。

1.约翰。海普。(2002)。《审计质量和结构》,《会计》第6期。

2.王善平。(2002)。《独立审计的诚信》,《会计研究》第7期。

3.刘明辉张宜霞。(2002)。《审计委托模式、审计关系模式与审计独立性》,《特区财会》第5期。

4.余玉苗。(2000)。《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财务与会计》第10期。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审计报告

上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在本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本所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特别是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的公司)在2010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披露内控报告。鼓励上市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核实评价的,应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交所2010年年报工作通知中的要求是:“上市公司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监事会、独立董事、保荐机构(如适用)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发表意见。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公司应当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008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的融资便利性,凭借其特殊的市场地位,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银行信贷的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国际上从“安然”到“世界通信”,这一系列的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让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崩溃。如何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信性,是内部审计人员要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的事情。由于内部审计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最初检验者,审计的质量如何,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上市公司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必要性分析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现状

内部审计报告是公司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方向,其对上市公司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但是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其内容包括审计概况(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开展审计时所要遵循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审计结论(依据已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审计决定及审计建议;其具有七大显著特征:正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清晰性、及时性、建设性以及重要性;其制定分五大步骤:整理分析工作底稿、拟定审计报告提纲、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及审计并签发审计报告。

2.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特征

基于内部审计报告隶属于自愿披露性质,因此,内部审计报告披露的过程实质上为健全与本公司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准确性、高效性、完整性。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部审计报告滞后是引起财务报告质量不足或者公司未能够实现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原因,从而,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解决这一不良弊端,我国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提供内部审计报告,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报告披露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而,将真实、准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给上市公司领导者,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

3.随着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的需求主动披露内审报告

随着公司总资产规模的增加,管理层会越来越倾向于披露自愿性质的内控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的增大,使得公司有更多的资产投资于内部控制的设计、维护和实施当中,而这种做法很明显的会提供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加,管理层会倾向于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优秀的信号,以换取市场对管理层努力的肯定。同样,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很难想象一个跨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投资者会用脚投票,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会吸引投资。所以出于内外两方面的压力和动力,总资产规模大的公司会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缺乏必要的审计指引

基于上市公司缺乏具体的审计指引,以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鉴证对象不明确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未确定。研究调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现行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报告以“我们接受委托,对后附的XX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在20XX年12月31日作出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进行了签证”开头;明确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以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依据,设计、实施和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估;明确了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责任:立足于鉴证工作的基础之上对XX公司上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行性鉴证意见;出具鉴证结论:XX公司依据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规范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于20XX年12月31日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

2.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4.内审报告中极少涉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上市公司中内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5.其他问题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其表现在于:第一,对于盈利能力和财务报告质量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越大,此时,一旦出现财务状况异常势必造成其股票交易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审计信息可能性降低;第二,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第三,上市公司未能够将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落实到位,其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相关建议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由上述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于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再培训,切实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均需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瑕疵,大大的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形势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已是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4.加强上市公司内审报告披露其他措施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内审报告存在的其他问题,本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强制性加大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信息披露力度,切实规避上市公司披露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二是充分发挥证监会职能,确保统一对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持续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三是证监会进一步加强监督刮泥,一经发现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模式[J].现代商业,2010,(15).

[2]张亚琴:论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质量[J].经济师,2009,(06).

[3]吴华萍:浅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披露程度;审计意见;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一、引言

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主要是指审计意见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是否有用,进而对股票价格是否有影响。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应当能揭示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审计意见作为一种缓解成本的机制,具有信息含量(李增泉,1999),不仅体现在审计意见发表时,也将体现在审计意见发表后。而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石,外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治理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内部控制的良好运作。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效应。那么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审计意见类型与内部

控制效率是否具有相关性,并且是否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呢?目前国内尚无学者从实证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和风险传导效应,以审计意见类型为视角,通过不同角度选取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发现审计意见类型与内部控制效率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提供一些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现有的文献,通过研究审计意见类型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效应。

首先,方军雄等(2004)从审计风险的角度研究审计意见,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非常关注客户的风险程度,越是出现亏损、被他人提讼、股东占款比重和资产负债率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后,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导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风险(谢荣,2003)。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针对诉讼风险,审计师倾向于退出高风险的业务。诉讼风险是基于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提出来的,保险理论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其立论基础,它认为审计具有保险价值,即它能够在审计失败时向投资者提供赔偿。

其次,杨德明、王春丽和王兵(2009)从内部控制质量对外部审计影响的视角,研究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和诉讼风险,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如果假定审计收费一定或基本无法改变,那么,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也会比较有限,在审计程序选择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可能发现不了财务报表中的所有问题。这就必然产生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师面临赔偿诉讼的几率。王怀明、项敏(2009)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对审计师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最后,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否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核(即外部监督),也是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周勤业(2005)研究发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美国审计署(GAO)(表述其中文含义)都赞成内部控制报告经过审计师验证。另一方面,财务经理协会(FEI)、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曾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大体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效益的考虑,认为增加审计成本但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提高作用不大;另一个是担心会增加审计师的风险。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1.审计需求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的与信息的质量成本成反比,通过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和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或审核等),能向市场有效传递有关公司状态的信息,从而缓解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部控制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林斌等,2009),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能够显示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公司,越愿意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

2.风险转嫁理论是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基础,即在审计失败时,审计师需要向投资者赔偿。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内部控制风险是决定审计风险高低的因素之一。根据风险传导效应,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越高,审计风险越高。审计风险决定了诉讼风险,针对诉讼风险,作为理性人的审计师,基于风险规避的动机,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基于风险传导效应,内部控制效率越低,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风险就越高,财务报告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审计失败的风险也就越大。

(二)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程序。如果假定审计收费一定或基本无法改变,那么,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也会比较有限,在审计程序选择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导致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增加。较低的内部控制效率,一方面增加了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师还需要扩大控制测试的范围和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审计师为了避免审计诉讼,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它是衡量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指标,即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内部控制效率低的公司不愿意过多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由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越低,上市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故而得出假设1:

H1:非标意见与内部控制披露程度负相关。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部门,如果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则可以认为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相对于那些没有定期提交部控制监督报告的公司来说,定期提交部控制监督报告的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相对较高。因为制度是静态的,它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就不能促使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因此,基于此笔者认为,部控制监督部门是否定期提交监督报告,是衡量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指标。故而得出假设2:

H2:非标意见与部控制监督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负相关。

COSO报告建议,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的人员(如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报告一并对外披露。

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出具审核意见,会增加审计师的审计风险,进而增加审计师的诉讼风险,所以审计师会谨慎出具审核意见,倾向于给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基于此,笔者提出假设3:

H3:非标意见与自愿性披露部控制鉴证报告负相关。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变量选择与界定

1.被解释变量设计

本文把审计意见(OPINION)作为被解释变量,OPINION表示上市公司被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即2008年度是否被出具了非标意见。如果该公司被出具了非标意见,则设定为OPINION=1;否则为OPINION=0。

2.解释变量设计

杨德明、王春丽(2009)采用中山大学和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该评价指标由内部环境(19个指标)、风险评估(8个指标)、控制活动(12个指标)、信息与沟通(6个指标)、监督检查(6个指标),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出具评价报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否发表意见等七部分指标组成。通过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的查询,一旦上市公司建立或从事了与某一指标相关的制度或行为,即赋予1分,最后对分值进行加总,即可得该评价指标。由于该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各种制度或行为,因此该评价指标越高,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以上内部控制效率评价的量化指标,使得我国内部控制方面的实证研究具有更深、更广的可行性,也是本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衡量的重要依据。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

本文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线索,根据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进行评分。并且把控制活动细分成6个指标:关联交易、对外担保、投资管理、募集资金使用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业务管理,共10个指标,每披露一个指标,则1分,披露完整10个指标则得10分,显然,ICID得分越高,披露越详细。ICID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总体高度。

(2)内部监督(INTERNAL)

内部监督,即是内部控制检查监督部门是否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报告。根据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若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报告,则INTERNAL=1;否则,INTERNAL=0。INTERNAL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被执行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

(3)外部监督(EXTERNAL)

证监会、上交所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明确提出“鼓励央企控股、金融类和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若是EXTERNAL=1;否则EXTERNAL=0。EXTERNAL从审计机构是否对公司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核实评价,并且得出意见的角度,反映了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了解程度的高低。

3.控制变量

(1)本年度损益(PROFIT)

上市公司危机严重程度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类型,ChenandChurch(1996)、Louwers(1998)认为当上市公司危机显性化(出现净亏损、债务违约、涉及法律诉讼)时,审计师不仅比较容易察觉公司的持续经营危机,而且更有可能出具非标意见。若本年度上市公司盈利,PROFIT=1;否则PROFIT=0。

(2)审计师变更(CHANGE)

李爽、吴溪(2002)借鉴Lennox的研究思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在变更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审计师,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审计意见的严重程度。耿建新、杨鹤(2001)发现,被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过的更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在变更后,其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显著地多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以,若2008年上市公司变更了审计师,则CHANGE=1;否则CHANGE=0。

(3)资产规模(SIZE)

鲁桂华等(2007)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住文献中已知对审计意见存在影响的诸多审计风险、公司财务特征、事务所特征等变量的前提下,客户相对规模显著地影响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相对较小的客户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较高。在模型中,SIZE表示t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

(4)事务所规模(Big10)

Shackly(1981)和Knapp(1985)的研究证明了事务所的规模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规模越大的事务所独立性越强。事务所的规模能够影响会计师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审计意见类型。吴瑞勤(2009)实证发现“十大”所出具的非标意见的比例并不比非“十大”高,可见,在中国审计上市公司的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意见方面并不受自身规模的影响,事务所的规模效应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并未体现出来。因此若该事务所为表1中的前十大,则Big10=1,否则Big10=0。

(5)股权集中度(OC)

杨孟环(2006)认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股权适度集中的公司比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注册会计师更可能发表真实可信的审计意见。张秀梅(2009)选择H5指数表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程度,该指数表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该指标的效应在于对持股比例取平方后,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衡强,弱者衡弱),从而突出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实证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股权集中度与非标意见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

(6)总资产净利率(NPM)

吴锡皓等(2009)利用Logit回归模型考察财务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是否显著,实证研究发现,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即公司总资产净利率和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成反比。

(7)是否ST(ST)

表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被ST的上市公司,其持续经营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吴瑞勤(2009)实证发现上市公司是否被ST也是公司是否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原因在于,被ST的公司风险较大,由此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也大。2008年被ST的公司取ST=1;否则ST=0。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前述假设,采用多元回归进行验证,本文建立如下审计意见回归模型:

模型:OPINION=β0+β1ICID+β2INTERNAL+β3EXTERNAL+β4PROFIT+β5CHANGE+β6SIZE+β7Big10+β8OC+β9NPM+β10ST+ε

用模型来检验假设1、2、3。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2008年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并按以下原则剔除样本:(1)由于金融类公司与非金融类公司差异较大,剔除金融保险类行业公司;(2)剔除距年度报告日上市时间不到一年的公司,即IPO上市公司;(3)剔除收集数据过程中一些无法得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共得到1433家审计意见样本,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1543家)的92.87%,其中上交所807家,深交所626家。

本文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并从巨潮资讯网(.CN)、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2008年中国总收入前十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表》中获取部分补充资料,涉及内部控制信息的数据由笔者手工整理。本文利用Eviews5.1和SPSS16.0软件完成计算和回归分析过程。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其中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为101家,占样本数的7.0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平均值为6.9546,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不高,内部控制效率普遍低下;有635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定期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交了工作报告,仅占样本数的44.31%,说明大多数公司的部控制监督部门并没有定期提交部控制监督报告,部控制监督部门没有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收到审计机构核实评价意见的为266家,占样本数的18.56%,比率偏低。总体上来说,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积极性并不高,披露程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

表3比较了非标意见样本(1332家)与标准意见样本(101家)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方面的差异,即各变量之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及其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单变量检测结果显示:两类公司在变量ICID、INTERNAL、EXTERNAL、PROFIT、CHANGE、

SIZE、OC、NPM、ST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标准意见样本的ICID和INTERNAL、EXTERNAL、PROFIT相对较高,分别在1%水平上显著高于非标意见样本;标准意见样本的CHANGE在5%水平上显著低于非标意见样本。表3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小;定期提交部控制监督报告的公司,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比较低。当然,严格的结论有待于下文统计检验的结果来证明。在非标意见样本组与标准意见样本组之间,变量Big1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

表4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表明,反映内部控制效率的三个变量,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内部监督(即部控制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INTERNAL)和外部监督(EXTERNAL)分别在1%的水平上与非标意见显著负相关。控制变量中,PROFIT、CHANGE、SIZE、OC、NPM、ST与审计意见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另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与内部监督(INTERNAL)的相关系数是46.6%,共线性的问题不严重,而且这个结果和我们的预期并不一致,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的构成因素很多(10个)的缘故,所以只设置了一个模型。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337,未超过0.5,因此不会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需要特别关注。

(三)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表5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ICID的系数为负,与假设1一致。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部控制部门定期提交监督报告(INTERNAL)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2得到验证;外部监督(EXTERNAL)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正相关,但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了解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导致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主要原因,假设3没有得到验证。

假设3没有通过的原因可能是:收到审计机构核实评价意见的为266家,占样本数的18.56%,比率比较低。而证监会在证监公司字[2007]235号文件、上交所在2008年1月2日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对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是“鼓励”等这样字眼的自愿性的披露要求,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要求,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接受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价报告出具审核意见的积极性并不高。

就控制变量而言,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本年度损益(PROFIT)显著负相关,说明本年度损益仍然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审计师变更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印证了李爽、吴溪(2002)的结论;资产规模(SIZE)、股权集中度(OC)、总资产净利率(NPM)、是否ST(ST)与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分别印证了先前的结论;事务所规模与非标意见正相关,即“大所”更有可能出具客观的审计意见类型,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印证了吴瑞勤(2009)的结论,即在我国,事务所规模的大小并未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1433家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2008年度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的非标意见为视角,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ICID)、内部监督(INTERNAL)和外部监督(EXTERNAL)(自愿性披露审计机构的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效率的替代变量,探讨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非标意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监督显著负相关;非标意见与外部监督正相关,但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代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较高水平,但其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存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不明显等不足之处。所以,(1)应该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增强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促使其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切实改变其对内部控制的肤浅认识,帮助其树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观和整体观。(2)要确保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被良好地执行,就应该结合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恰当的监督,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检查体系,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其内部控制水平,不仅要从上市公司内部着手建立和完善相关内部控制,还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检查力度,强化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1999(8).

[2]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1(4).

[3]李爽,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态度[J].审计研究,2003(1).

[4]谢荣.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模式和控制措施[J].审计研究,2003(4).

[5]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启示[J].审计研究,2004(6).

[6]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审计研究,2005(2).

[7]杨孟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1).

[8]鲁桂华,余为政,张晶.客户相对规模、非诉讼成本和审计意见决策[J].中国会计评论,2007(3).

[9]张秀梅.审计意见与股权集中度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9(2).

[10]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2).

[11]王怀明,项敏.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2).

[12]吴瑞勤.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3).

[13]杨德明,王春丽,王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与审计意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

[14]陈汉文.审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5]吴锡皓,曹智学,祝孝明.财务能力、审计意见与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4).

[16]ChanK.C.,BarbaraR.FarrellandPichengLee.2005.EarningsManagementandReturn-EarningsAssociationofFirmsReportingMaterialInternalControlWeaknessesUnderSection404oftheSarbanes―OxleyAct.WorkingPaperSeries..

[17]Sarbanes―Oxleysection404:managementassessmentofinternalandtheproposedauditingstandards,KPMG,March200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病理学教学(6篇)
  • 下一篇:驾驶员英文自我评价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