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机制;教育资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022-04

共享就是指同一资源被不同的利用者所使用的状况。资源共享如同轻核聚变,能产生聚变的能量,从而放大原有资源的功能,起到价值增值的效果。因而广受教育者的青睐。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出现,资源共享由设想成为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是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使用资源、分享资源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过程。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看,很多学校重开发,轻共享,导致很多资源处于分散、封闭、重复建设、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独占的、非均衡状态向共享的、均衡状态转化,形成集中、开放、互利的资源共享格局,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根据机制构成的要素条件,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和具体运行机制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建立资源共享宏观调控机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为国家所有,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宏观调控在资源共享中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要对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地负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依据。宏观调控机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一)政策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政策调节资源的流向和分配。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23条“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对资源共享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2〕从共建平台、大学联盟、校际合作、精品资源、资源库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教育部在资源共享上的建设思路和发展重点,这些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除了中央的指导性政策外,各区域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出台配套的具体协调性政策,使资源共享有章可循。

(二)制度调节

制度是资源共享时应该共同遵守的具体程序和行动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3〕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行为导向,即以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行为主体提供―套行为模式,使其行为按一定的准则进行。通常包括程序和规则、共同体、应遵循的理念及活动等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制度仅散见于高校内部范围,省级、部级的顶层共享制度的设计缺失,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难以协调,校外资源的共享难度很大。一项针对2012年筹建的“沈北大学联盟”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67.5%的教师认为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建设不足,这也是导致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4〕因此,要解决资源共享问题,顶层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三)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资源共享课持续发展的必备措施,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由于共享方式的不同,监督考核的主体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由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三方作为监督主体,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方式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而针对各地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情况的监督考核现在还是欠缺的。例如,现有各省市“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中,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考核标准,却没有对资源共享情况的考核。因此,建议高校评估要将资源共享情况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这样,能激发高校对资源共享问题的重视。

二、制定资源共享微观管理机制

资源共享强调参与者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其本质是共享主体间的合作双赢,其核心是资源的利益分配问题。利益驱动是资源管理机制的动力。根据资源共享的主体和范围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共享、校际资源共享、校社资源共享、网社资源共享四种类型,其利益驱动的着力点不同,管理机制也应有差异。

(一)校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以学科为基本单位配置到各院系和各部门,相应的管理模式是垂直管理。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主管部门的控制力的强化,但是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因此,高校内部资源应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将分散党团组织、图书馆、教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及各院系等不同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统筹安排。这种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界线,减少了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幅度,凝缩资源传递的时间和空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二)校际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校际资源共享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对优质资源的分享。一个跨院校、涉及多个高校间的分工和合作,要打破传统的高校间条块分割的分配格局,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制协调各个共享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仅仅依靠高校自发地去沟通和联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立投入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组成的资源协调委员会,做好自上而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从组织管理理论看,高校各自为政对组织形成水平分割,各条线管理对组织进行垂直分割,而协调委员会充当了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的交叉点,形成了组织框架中的“节点”,能够协调纵横关系。其职能主要是指导和协调,以保证资源共享的有序性、合理性和持续性。例如,江西省在2014年10月成立了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前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管理日常机构,后者专门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全省已经有39个高校自主参与。

(三)校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资源性质不同,管理的机制也不同。社会公有的公益性资源,如民族精神、传统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等,学校和社会都可以加以支配和使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民政、文化、文物部门和各类专业博物馆,纪念馆,要继续贯彻落实一九九一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组织接待好青少年参观、瞻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定为收费参观的教育基地,对学校组织在校师生参观要免收费用。”〔5〕而更多的资源是由特定的部门、单位和地区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这些资源属于这些部门、单位和地区所有,其资源的共享一般要依照市场机制来实现。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共享的市场化。例如,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其课程的基本资源通过协议约定免费共享,而拓展资源则是按照职场机制的规则,有条件共享。这样做,兼顾两种需求,也鼓励了拓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些共建资源,如产学研合作资源,则根据相关的合作协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机制

网社资源是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合称,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网社资源的共享管理工作一般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要求每一个共享参与者将自己资源的相关信息上传到共享平台,形成一套共享信息的联合目录,使所有需要利用这些资源的用户能够非常方便地了解和查询有关信息。这样做,能够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少走弯路,也使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有序化。二是进行技术控制。网社资源共享管理是通过权限管理来实现。它以整个网格作为一个虚拟整体对权限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每个网格节点都对外提供资源,计算节点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节点提供存储资源,服务节点提供服务资源,文件节点提供文件资源。这些资源集中成一个整体供用户调度使用。例如,IBM的GLoBus网格平台为了保证资源的权限属性,在可控网格范围内为每一台节点计算机的每一种资源设置权限信息,同时为网格的访问者颁发CA(CertificateAuthority)证书,并在每个节点进行用户证书设置和证书的周期性管理。〔6〕三是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这里的经济杠杆主要是价格形式,通过价格来引导资源共享活动,目的是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四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各个层次的资源管理者通过运用经济法规调整各机构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矛盾,解决纠纷。还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通过指示直接管理控制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2014年公安部的净网行动,清理了网上色情信息,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这种行政手段直接、果断、高效。总之,在网社共享中,信息公开是前提,技术手段是基础,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进行管理。只有各手段协同一致,网络与社会互动,才能维护资源共享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资源共享具体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运行的本质是资源共享过程的优化,具体运行需要具备资源要素、运行平台和运行动力三大条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素有共享的主体要素、中介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是指共享资源的提供者(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区、军队、家庭等)、使用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和管理者。共享的客体要素就是被共享的各种资源。而共享的中介要素则是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主要有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运行平台包括政府平台、高校平台、网络平台等。运行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们的内部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外部动力,如共享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渠道、技术等。内外合力共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具体运行过程如下:

(一)共享意愿的达成

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资源提供者,但由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所具备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很难满足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资源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加大。而学校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共享就是在各校不增加资源数量的情况下,增大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利用率,使利益边界某些个体扩张成参与共享的多个个体,大大缓解了政府的资源供给压力。首先是资源共享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在共享主体中,政府推进共享的意愿最大。其次是资源匮乏单位或地区,因为共享能够不花钱或少花钱办成事。再次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单位或地区,可用通过资源共享获得利益,也能有参与共享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供给能力。

(二)共享效益的权衡

效益是取得的效果和获取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效益主要有三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经济效益。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产品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今天,应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例如,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正在进一步提升。大量的文化产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工具,使得培育活动具有隐秘性和趣味性。第二个尺度是社会效益。近年来政府加大治理低俗文化市场,叫停了一些收视率高但是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选秀节目,考虑的就是社会效益。第三个尺度是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资源共享要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提高获得效益。这里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更侧重于人文环境的营造。通过共享资源,形成了一个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三个尺度中,社会效益居首位。

(三)共享决策的确定

共享决策是沟通、协商和承诺的过程。沟通阶段主要是共享资源提供者与分享者之间就资源分享的目的、内容、形式、预期效果等进行交流。协商阶段是针对现有或潜在的问题进行商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承诺阶段主要是互惠条件的达成、成本利益的分担、激励与约束的设定。一般以书面形式将上述内容加以确认。但是,现有的共享决策通常还是以主观判断为主要依据,缺乏科学性。因此,共享决策的科学化研究十分迫切。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东北大学王建宇和樊治平博士曾通过Stackelberg博弈,建立模型。求出了相应的知识创新投入的均衡值、领导者的参与率、各跟随者的参与率以及创新的总体收益,指出只有领导组织的边际收益和各从属组织边际收益之和保持最优比,合作才可能形成并成功维系。〔7〕这一结论,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决策时的考量因素。

(四)共享行为的实施

执行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与协调工作。一般由专人或者专门的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可以设立领导小组和业务控制小组实施组织和协调。比如上文提到的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和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相当于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根据资源共享的决策方案,联合横向的部门和纵向的层级,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各职能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理事会相当于业务控制小组,其职能是保障资源共享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工作内容有:确立资源共享的标准,衡量资源在共享中的发挥绩效的情况,随时了解资源提供者和分享者(主要是高校师生)的意见,对各项方案进行调控与改进,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以确保资源共享顺利实施。

(五)共享效益的评估

为了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和质量,还要有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作保障。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评估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华中师范大学的陈华洲博士提供了一个评估公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消耗。〔8〕该公式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效益评估参考。其资源消耗包括购置成本、加工成本、流通成本、IT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成本、时间消耗等。教育成果越大,资源消耗越少,其资源共享的效率就越高。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评估较难,这个评估方式缺乏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对资源共享投资效益评估,包括评估内容、方法、评估体系的建构、投资效益综合测度函数。通过这两方面分析来评定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还可以对政策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点击率、浏览数量、下载数量等统计,来评价信息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和利用程度;通过网络调查和论坛等了解用户对使用过的资源的主观评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用户意向,了解用户希望开发哪些方面的资源,甚至可以由用户提出建议、方案等。总之,通过对资源的科学评价,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保障共享资源优质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是一种基于存量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但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从“独占”到“共享”的嬗变必然会导致资源本身的变化,包括存在状态、经营模式、作用方式等,这进一步构成了一种改建需求,促进了新资源的生成。这正是资源共享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zwgk.2012-04-20.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3.

〔4〕孙照辉,陈少武.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困境及对策――以辽宁省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

〔5〕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6〕李煜民,章才能,王鲁达.从网络资源共享到网络服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成效;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56-02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且也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责任要求、成长为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特对近几年来临沂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其他兄弟院校参阅和借鉴。

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取得的成效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和疏导,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临沂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团队逐步健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临沂大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综合调配原法学院师资力量,于2011年8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制订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学者、校级领导为学生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制度》。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逐步健全了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其中,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内外专家讲座,教务处负责课程编排和成绩管理,学工处负责学生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形成了各部门同心协力、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为了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教师教学团队,形成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共有十九名任课老师参与分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其中十八位教师又分别是十八所学院的兼职辅导员,承担辅导所在学院部分兼职教师的任务。他们除了正常的专业授课之外,每学年度至少作一次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报告,教研部在年终把报告编辑成册,送交学院档案室存档备案。各学院的兼职教师作为该学院的辅导员,具体负责本学院学生的管理、考试、实践等任务。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根本保障。

2.教学方案灵活机智,教学管理切合实际。从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负责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方案,由教务处发往全校十八所学院,各学院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具体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务处规定,本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共分六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九十六学时,共计六学分。专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二开设,共分四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六十四学时,共计四学分。每个学生必须根据学校要求修完所规定的学分。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内,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影视教育、网络学习等形式;在课外,可以采取军训教育、暑期实践、社会考察、专家采访等形式。建立成绩档案制度,实行课程学期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计入期末学生学业总成绩。各学院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课堂问答、卷面考试、撰写论文、实践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估和测定。这种考核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合理化与人性化。

3.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教学特色新颖实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特强,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焦点问题的变化趋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态,任课教师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政治思维的敏感力和洞察力,疏导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思想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好的思想侵蚀,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紧跟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部分教师编辑出版了校级优秀立项教材《形势与政策》(徐东升、陈兆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发放给每个开课班级的学生。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人均订制一册《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供学生课外学习和参考使用。另外,由教研部主任编辑每月的国内国际时事报告专辑,包括每月的国内外大事要点和专题分析,刊登在学院课程和下载网页上,供全校师生学习、参考和借鉴(也可供其他院校师生和相关人员参阅),年终编辑、装订成册(约十万字),存档备案。

二、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我们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流动性强。教师队伍要求合理搭配,实现专兼职相结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多变而繁杂,教学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兼职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导致教师队伍出现不稳定、流动化等现象,一些教师不能胜任或长期适应这项教学工作,从而增加了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管理难度。二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有的教师由于专业水平和适应能力较差,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够全面掌握和讲授教学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学班级规模较大,听课学生人数众多,个别教师不能够全面掌控课堂状况,因而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一是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少数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仅对形势与政策课不感兴趣,而且对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漠不关心。他们以应付考试、修满学分为最终学习目的,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不甚热情,或者说关心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懒惰散漫,对作业敷衍了事,对考试漫不经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缺少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氛围。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不同,特别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对相关的政治常识了解不多,因而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手机能够随时上网,但不是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而是热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自我约束不强,需要老师的进一步疏导和管理。

三、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建议

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此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全面认识。教育部门要敦促高校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编辑出版材,指导全国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该课程的教学很容易被边缘化、表面化和形式化。因此,教育部门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通过会议、文件、督察等不同形式,敦促高校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必要的教学资源,下大功夫开展课程建设。这是目前改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的必要前提。

2.组建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面广、难度较大,只有组建好合理的教学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建设。教学团队应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其中专职教师主要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制作教学课件,参与集体备课,指导兼职教师等;兼职教师主要辅助专职教师收集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接受教育部门的定期培训,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等,这样才能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培训。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都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骨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有些培训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普遍化培训,虽然对教师教学团队有所帮助,能够扩大一些教师的知识视野,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全方位的知识视野和前瞻性的观察能力。加强对专职教师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综合指导,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某些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未真正予以重视

首先,高校有关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的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培养。这项工作,当然不象学校排名那样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良好效果的显现要经过若干年的时间,但是这样才真正有助于一个大学精神的建立和优秀大学的建成。领导认同与支持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其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关领导亲自主抓,党委、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辅导员、班主任协同合作。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心得,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从思想认识上,从根源上去解决,不能简单的以规章制度来约束。要形成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适时的召开各种讲座,平时也要个别的谈话。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经验,形成书面材料,予以总结。将其中有效的工作办法,形成稳定的政策,加以宣传并贯彻实施。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列入教师编制,按教师系列评定职称,在评审过程中,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以政治、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理论、政策能力水平和工作成绩为主,对教学、科研方面的要求应同其他学科教师有所区别。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称评定要考虑其所兼职的工作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折算工作量,并将其兼职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也作为教师职务评定优先考虑的条件。

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一生教育当中的一部分,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而不是全部责任。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承担起学生大学教育应有的一部分责任。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表现出讲实惠不讲理想,谈自我不谈集体的思想倾向,功利性过强,忽略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当功利性、实用性成为公认的价值评价标准的时候,高校也无力改变这种情况,能做到只是因势利导。

这并不是逃避高校责任的托词。社会是个大环境,学校只是个小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要想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成绩,必须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时,也就大大抵消了学校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靠高校单打独斗,力量是弱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体力行,作出良好的表率,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才会有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真正提高。

三、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首先,高校不尽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投入大产出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冷淡。在教师考核、评职、晋级的时候,更看重的是教学任务量、科研工作量是否完成。尤其科研成绩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励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其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他们承担着全校相关的教学。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课时的压缩,使得他们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疲于应对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无力顾及其它。专职学生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的主要精力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物上,如检查寝室卫生,考察学生出勤等。这类工作渐渐成了他们工作的全部,思想教育则无暇顾及。他们更多地是以制度规章来规范约束学生,缺乏耐心细致说理。教育方法也比较生硬,多采用扣学分,禁止参加评优、停课、写检查的方式,缺少深入的思想上交流沟通。这样的做法也只是收到学生屈从于强势的暂时的表面的服从,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相当多的专业教师主观上并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他们上课来,下课走,考勤、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成为他们与学生的主要接触方式。而且,一些专业教师存在着轻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认为无非是讲讲大道理,动动嘴皮子。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当然就缺少热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内在的自觉性和奉献精神,还需要完善这种外在的激励机制。需要在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业务进修方面照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不过各位高校教师也必须记得,“教师”这份职业所包含的精神价值。物质激励应该只是工作动力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是全部。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大家共同的身份是教师,大家有共同的身为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班主任也不应该把处理学生具体事务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工作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惟有在思想认识、理想信念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最终达成教育、引导学生之目的。所以,他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进生硬的工作方法,真正关心学生,从深层次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由于求知的渴望和对专业教师学识的钦佩,对专业教师极为信服。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如果专业教师愿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教育,并与学生多做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凭借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测绘法规论文(6篇)
  • 下一篇:市场营销毕业实习报告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