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考改革方向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考试体制考试方式

一、考试变迁的轨迹与特征

我国高职发展十多年的时间以来,考试的体制、方式不断探索改革和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考试变迁经过了三个阶段,从单一的理论试卷考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再到校内的理论实践考试与校外的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考试变迁。从变迁的方式来看,现在的考试已经有单一形式趋向于多样化、科学化、标准化考试形式。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两个二级学院为例: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是广西外国语学院成立最早的二级学院,2005年在成立之初,该学院的考试方式单一,基本是以理论试卷的考试形式作为考试的手段,对于考试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样的考试考核方法不能实际的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能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成果。2007年高职高专评估工作启动以后,该二级学院就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和创新考试方式方法,向兄弟院校学习,向合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考试方式方法,将单一的理论试卷考试向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考试推进,采取的是开卷考试、随堂考查形式的考试、单证实际填写的实践考试、作品形式考试等等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考试改革,教研室集体出题,教研室主任把关,共同将考试推向性的阶段,在这样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考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出来,考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及综合素质。2009年广西外国语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合格,经过不断的向高职高专专家学习,向国家重点建设的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借鉴考试改革的前一阶段成果,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和国际会计学院这两个学院近年来在两位台湾籍博士的带领下,不断改革创新,践行校内的理论实践考试与校外的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考试,将各种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理论与实践考试、校外的职业证书考试与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试体制和方式,在两个二级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共同努力下,将教育考试改革不断推向多样化、科学化、标准化考试形式。

通过构建良好的考试体制和考试方式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相对客观地检验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综合来讲,在整个高职的考试变迁整个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由单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向多元化的理论实践想结合的考试形式发展的特征,考试的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科学化、标准化考试形式。

二、高校考试改革回顾

高校考试改革经过了探索、实践、形成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考试体系的一个过程。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前阶段,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是中职升格或者是新建的高职院校,走的是浓缩本科的道路,因此高校的考试通常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试卷考试,考试形式简单而且单一,内容多是从课本到课本的形式,专业拓展不足,考试内容不够,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根本不能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探索阶段,由于传统的单一形式的考试方式方法无法真正的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单一的考试使得学生只要是死记硬背课本内容都可以考试过关,因此很多高校就开始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本身职业性特点的考试改革,即从单一的理论试卷考试向校内的理论实践考试与校外的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试改革方式。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实践阶段,由于考试形式和方式方法多样化,使得学生在考试中也受益,在多方式方法和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推动下,考试真真正正的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能够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和国际会计学院也是通过探索、实践走出了考试形式和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路子,考试多样化、科学化、标准化体系趋于成熟。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高校的考试改革基本都形成形式多样,方式方法丰富的标准化、科学化的考试体系,是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受益的真正的检验教育教学成果考试。

总之高职院校的考试体制和方式改革是一个艰辛的历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改革,最终形成了良好的考试体系和考试方式。这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必然。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J].教职成,2011(12).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1篇2

【关键词】高考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6-02

众所周知,高考在我国关系到数以千万莘莘学子的人生道路和他们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的改革,同时承载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教育的重大责任,所以,高考改革历来都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2013年,党的十八街三种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我国高考招生改革做出了进一步论述,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最终于2013年12月份初步公布了我国高考招生改革总方案。总体方案的颁布不仅明确了我国高考改革的路线,同时向社会公众明示了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这些都说明了我国高考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浙江高考改革亮点

1.确定四类各具特色的考试招生模式

统一高考招生是本次高考招生改革的重点。考试不再分文理,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高校确定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

2.扩大学生学校双向选择权

考生既可在不同模式高考招生中自主选择,又可在统一高考中自主选择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和选报专业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考生,可自主选择确认1所录取高校。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分散考试压力,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校研究确定相关考试招生条件要求,包括考试招生模式选择、选考科目要求、综合素质和中学阶段成长记录使用等,以及三位一体招生、高职提前招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内容和方式。

3.半数科目可选考,多数科目给两次机会

统一高考招生共6门科目,其中3门由学生从高中统一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时,选考科目只要与高校选考科目有1门一致即可。统一高考招生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其中语数外每门满分150分,按得分计入。多数科目考试机会增加到2次,可有效降低学生应考心理负担,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单独考试招生,全省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职业技能”。除涉外类等专业按学校要求需参加英语考试外,外语科目不作统一要求。

4.评价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为解决统一高考选拔评价标准、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和学校选择空间较小,一考定终身等问题,推进素质教育,试点方案十分重视高考招生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校教学改革相衔接。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5.有序推进,渐次实施,分步到位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试点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全部17个大类分三年完成。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6.确保公平,全面监管,阳光招生

以制度保障公平。进一步完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刚性计划管理制度,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考生名单多级审核、多级公示,确保考试招生全程在阳光下运行。纪检部门进驻命题、考试、录取和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体系,确保社会对考试招生的有效监督。

二、高考改革的分析与启示

1.分层分类考试录取是改革方向

多样化的选拔录取方式将对高等教育系统分类型、分层次办学起到推动作用。众所周知,目前用一套试卷测试不同水平的考生,不但会影响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而且难以适应层次不同的学校、水平不同的考生的要求。尤其是专科与高职院校,由于不能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使命来选拔合适的考生,只能录取本科院校淘汰下来的生源,客观上影响了两类院校与考生的双向选择。实践证明,单一的高考选拔录取方式弊多利少,还容易成为“应试教育”、“高分低能”、“高考移民”的助推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浙江省推出的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采用不同科目组合的改革,在多样化选拔录取方式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将一次高考分散化处理,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要实现美国这样的多次高考显然不符合国情,国家、社会和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多次大规模高考的成本。这里的高考次数不是指考生可在一年中多次参加高考,而是在统一高考基础上,将一些科目进行分阶段考试。浙江省采用的在全国统一时间的高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小综合和自选模块外,在其他时间安排了“三项考试”(含英语听力、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改革,将一次高考作了分散化处理,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以及备考压力,又可以弱化一次考试偶然性的作用。这项改革创新符合高考改革的趋势,值得推广。

3.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性是高考改革的趋势

浙江省的方案在增强考生自主选择性方面有了更多的实践。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培养和对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随着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相关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后各省在高考中将会更加注重增强考生的自主选择性。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和录取速度逐渐上升,高考已经从学子竞争的“独木桥”变成多维一体的“立交桥”。为了帮助高校选择人才,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维护社会公平、公开和公正,高考始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高考改革任重道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统一考试将逐渐减轻绝对权重,但仍然是我国高校招生的主要考察方式,这一客观现实不可能脱离我国社会国情。

参考文献

[1]臧铁军.新高考改革的六项原则[J].教育研究.2010(03)

[2]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9(07)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3

高考自产生之日起,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歇,而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6月,教育部规定,首次明确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本、专科统一招生考试。至此,以统一高考、统一录取为标志的高考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具有封建科举制无法起到的在人才选拔、振兴科技、发展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对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有着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高考制度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加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而且不同程度地损害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同时高考不考什么便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其他各类教育只能沦为其附庸,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因此,高考自1952年建制迄今的60余年间,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几次迎来发展的重要契机,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

1.招生体制的改革。如在招生来源体制方面实行定向、委培招生;在收费体制方面实行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94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了我国招生计划的体制改革,拉开了以国家教委所属40余所高校为主体的招生并轨改革序幕,1995年试点高校增至257所,1996年又增至660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2/3,此后的改革步伐逐年加快,至2003年以后,高考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进入了改革深化的全面探索时期。

2.考试方法的改革。198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广东省试行数学、英语科目的标准化考试改革,随后逐渐在全国推行。高考的标准化,其实质是实现从传统考试向现代考试的转变,是考试内部多项工作系统的整体改革。通过考试命题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手段的现代化,来克服传统考试命题的盲目性和管理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尽可能公正准确地反映考生掌握考试内容的真实情况[3]。与此同时,推行各省自主命题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活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工作机制,有利于各省市对各类考试的统筹协调,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考“指挥棒”对基础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也带动了整个高考制度的改革进程。

3.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标准化”和“科学化”为目标,进行了标准化考试改革以及命题立意的革新,强化能力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题目设计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考生的实际,并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考试形式的改革近些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开考的次数是当前社会关于高考形式问题讨论的热点。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影响面十分广泛的宏观制度层面问题,尽管前些年一些地区和高校进行过高考多次化的改革探索,但始终未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高考多次化改革还是势在必行的。

4.录取与评价制度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初广西、天津率先进行网上录取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高考改革新思路不断推出。其改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适应以普通高中新课改逐步推广为标志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客观上对高校招生改革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二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人才的迫切需要;三是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对人才培养选拔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考试评价制度也一直是政府以及相关机构进行改革的重点。但高考既然是分配原则,就需要分配参数,考试评价制度为录取制度这一分配规则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这些参数中,通过统一高考所产生的高考成绩是现阶段录取制度所采用的重要参数之一。考试评价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制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为高考注入了多元色彩与活力。

二、教育公平的发展前瞻:高校招生考试评价模式改革的对策

1.要改革高考教育评价机制。高考从表面上看尽管只是一种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但由于它同时肩负巨大的社会功能,致使其发展与制度以外的方方面面有着各种牵连,尤其与学校教育有着无法割舍的巨大关联。比如,考试成绩是评价教育结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明确的指标,追求好的考试成绩便与高考如影相随,成为教育施行过程中的一个直接目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以分取人”的单一标准,就是伴随着高考的激烈竞争而产生的一种不正常教育现象,它作为对高考教育评价功能的一种反应,成为笼罩在每个考生头上一块长久不散的乌云,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制造了“应试教育”和“以分数论英雄”,阻碍了素质教育并导致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学将素质教育宣传得轰轰烈烈的同时,也将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其实这并非考试评价功能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激烈竞争强加给考试的产物。即当考试成为获取社会稀缺资源的主要乃至唯一手段时,考试在教育中占据轴心地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新形势下高考改革的必然,其改革方向应该不断朝着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推进,朝着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迈进。即将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和所得的荣誉级别等因素进行量化,将学生的个性以及其他品质等无法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价;这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学生的综合特征,将综合评价建立在综合特征基础之上,并充分考量不可量化的学术成就、个人品质、课外活动等其他因素,把学生作为一个饱满的个体进行考核选拔,向“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迈出“破冰之旅”的坚实步伐,这将对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培养开拓性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高考形式改革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接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往往是以招生考试的方式、形式为起点,因而建立符合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与大多数人利益的考试形式是教育公平和高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我国现有的统一高考,利用一次考试为所有层次、类型高校选拔生源,尽管效率很高,但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上根本无法兼顾所有高校的需求,明显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创新高考的形式与内容,以高校和考生为服务对象,针对高校的实际需要“量身”设计考试,更加注重体现高考的“服务性”与“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和选择机会,并反映考生的实际,实现高校和考生互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以进一步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招考体系,从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坚持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体的基础上,对部分地区的考试组织(命题)主体、考试次数以及考试类型进行系列改革。如通过分散性分类考试、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与国家统考相容的格局,形成国家统考与地方统考并存、国家统一高考与高校单独考试结合的局面,使高考形式逐渐从统一走向多元。在高考内容的改革上,应当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等“综合能力测试”,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尤其是要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突出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相关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4

重庆市2016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全市共有24.88万人报名参考。相关政策规定,从2016年起,重庆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将使用全国卷,高考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5月17日,《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根据此方案,重庆从2018年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考试不分文理科。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普通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自主选择确定。本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有些科目考试也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今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重庆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在录取方面,上述国务院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开展录取、改革试点。据媒体报道,今次高考改革方案的重庆,从2016年开始,将合并本科二、三本和专科一、二段两个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高考是我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高考改革,让我国的高考制度不断进步,趋于完善,更加适应社会环境,它影响的不仅仅只有面对高考的考生。每一次高考改革,老师需要针对改革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考生更加适应政策改变,学校需要根据改革政策来规划以后的招生或办学方案,此外,大学也需要通过高考改革来迎接多方面的优秀人才。经历高考改革的考生和考生家庭,他们在不断适应改革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心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生也可以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学府。高考,作为牵动人心的社会大事,正改变着不少考生和家庭;高考改革,也使得高考更加完善,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二、相关建议

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总结并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或建议:

(1)教育部门应当加强《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宣传,特别应明确宣传对象,加强对初一以下学生及家长的宣传。由于通过新闻和报纸宣传能力有限,所以建议相关政府多开展一些活动,例如在小学开展相关讲座、宣讲会等,使更多家长和学生了解并熟知新政策,了解政策改革之后家长们应该注意的地方,提前让小学生家长们对孩子做适应性培养。

(2)对改革的重点内容,政府和学校应该讲解并指导与之相关的优劣势,如文理不分科后,可更注重学生兴趣的挖掘和培养,将兴趣科学发展为高考优势学科。还可以推荐一些值得推广的教育、学习方式给学生和家庭,以提前准备,顺势而为,更好地适应改革后新的高考模式。

(3)各地教育部门可针对城市和乡镇两个范围的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做相应不同频率的有关教育改革动态的普及或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可以通过在学校的网站上公布相关改革方向和线下宣传等方式,使小学生和家长们共同提前体验一次高考,加深他们对高考的印象,起到激励家长关注高考,调度家长积极性的作用,加强家长们的教育意识;针对乡镇等偏远地带,可制作一些相应的宣传资料分发给家长,让没有教育背景的家长们也能够了解高考、熟知高考、关注高考。

(4)家长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不定期的对各个地区的小学生家长做相应教育方法的线下指导,对有些家长还可进行一对一交谈,让他们逐步了解政策,加强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可让考生们、大学生们走入小学生家庭,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或影响。

(5)不定期对小学生家长们做相应高考调研。调查他们对高考改革政策的意见或希望未来自己孩子参加的高考是何种形式,或如今的高考与自己心中的高考差距等。了解那一代的小学生家长们的想法,熟知不同年代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方向。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5

1977年夏天,在邓小平的力主下,中国恢复了由于“”而中止十年的高考制度。这是一个影响千万年轻人命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一年。

从中国重新进入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不亚于政治上的变革。通过高考而选的无数人才,至今仍然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在恢复高考40周年来临之际,《财经》记者采访了三位著名学者。他们是:教育学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社会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识分子》主编谢宇。

这三位学者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他们分别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高考制度的问题和改革前景。

他们认为,高考曾经承担了重要的社会使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应该进行改革。不过,高考改革必须稳妥慎重,同时其他方面的改革要跟上。为什么人们期望高考制度有改变

《财经》:中国改革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此一年前,1977年中国恢复了因为“”而被中止的高考制度。请三位从各自专业学科的角度,谈一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张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前夕对“”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当年5月,也就是在决定恢复高考之前,邓小平就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v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向全社会昭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中国从此重新确立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竞争原则,改变了当时年轻一代沉闷的精神状态,调动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广大教师也精神振奋,整个教育界风气和社会风气为之改变,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指明了方向。

汤敏: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这批人是恢复高考的最大受益者。假如不恢复高考,我们的人生道路会完全不同。

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先归功于改革开放。但是如果没有大批人才,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三年时间里,有90多万人才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在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从那时起,大学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批优质的人力资源,这正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谢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1977年恢复高考是“”结束后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它既符合中国文化的期望,也契合当时的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依靠考试获得社会地位,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机制。作为一个社会流动的机制,作为一个实现权力分配、地位获得的机制,官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不再依靠世袭,最主要的选择机制就是官考。

其次,“”以后,中国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教育、科技,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改变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不恢复高考,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无从谈起。

《财经》:新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对于高考制度的批评增多起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张力: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拨乱反正任务繁重,恢复高考制度处于深得人心状态,自然没有很多批评之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更为多样化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适应,势必包括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相互交织格局下,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日益得到保障,高考制度成为公共话题,任何不完善之处都会招致社会舆论批评,当然,批评也成为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一方面动力。

谢宇:任何制度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并不一定能够达成它自身的初衷和使命。高考原本的使命就是公平,它是一个公平的尺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任何考试都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未必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如果大家都为了这个“尺子”来学习,就本末倒置了。那些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能够动用更多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考分。这样,看上去是公平的手段,最后却变成了不公平的渠道。

还有另一种“本末倒置”:考试是最简单的标准,而学习和研究是没有标准的。可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学生从小学就不被鼓励独立思考问题,而是被鼓励去死记硬背,迎合考试的答案。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的坏习惯。高考的唯分数论,导致了中国教育造成许多学生投机取巧,而不是追求创造性。

另外,以前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考上大学,现在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能够读大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产生了很多问题。

汤敏:从更深的层次看,实际上,对教育的诟病,不但在中国,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人都在批评本国的教育。教育涉及到几乎每一个人,众口难调。最近微信群中流传着两个视频,一个是“让鱼上树”,开宗明义就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判断一条鱼,它将永远认为自己是一个笨蛋。”用高考这种方式来选人才,对很多孩子来说,就是用让鱼上树的一刀切的方式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另一个视频叫:“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这个仅有8分钟的短视频,一句台词都没有,却在全世界得到了117项提名,64项大奖,刷爆了全球父母的朋友圈。

这说明,不但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现在教育有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始于17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兴盛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标准化的课堂、材、统一考试、标准的统一答案,这些都是在用工业流水线方式在制造人才,在为工业流水线培养人才。而在高考指挥棒下,我国的教育就显得僵化而缺少创造力。“高考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财经》:人们曾经普遍认为,高考是保证教育公平、实现阶层流动的公平渠道,但是这个共识正在动摇。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汤敏:我所理解的教育公平是指机会均等,每个学生拥有相同的可获得的教育资源。但现在,城市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现在城乡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很大,如果不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高考就不能成为底层实现阶层流动的公平渠道,反而变成拉大贫富学生差距的一个重要机制,贫困学生高考反而更没希望,一层一层被筛选排除掉。

高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流水线的产物,是为了培养螺丝钉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创新人才,更别说能大批量培养出敢于创业、懂得如何成功创业的学生。人才创新不足被诟病多年,高考指挥棒不做出改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从小培养无从谈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啸而来,到时将是以创新为主的社会,各行业对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吗?值得深思。

张力:促进教育公平,在宏观政策层面有三个维度,一是权利公平,二是机会公平,三是规则公平。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正是沿着上述公平维度向前推进的,今后改革也将始终坚持这一方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实际上,高考制度改革多年从未停下脚步,就说明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有专家分析,突出问题是评价标准单一格局没有变,招生录取集中统一模式没有变,学校、考试机构、招生部门之间关系没有变,部分地区还存在等待观望态度,寄希望于照搬改革试点地区经验,而没有因地制宜地探索创新,这些都需要在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进程中加以破解。

谢宇:为什么会形成评价标准单一格局,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因为现行管理体制习T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其实,不同的老师和学校,对学生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校和老师没有权利招收自己喜欢的学生,学生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老师。高考完全变成了机械化操作,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校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特征,都是按照分数高低分配的。

这个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评判标准,在大家看来,未必是合理的。我在北京大学工作很多年,发现不管是学校的招生、培养方案,还是老师的录用、评职称,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并不符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财经》:人们常用“指挥棒”来描述高考对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有人说,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这些高考形式,扭曲了中国教育。因此要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核心是解决高考问题。诸位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汤敏:在目前的诚信水平下,企业招工、政府招干都是看你从哪里毕业的,中国没有高考行吗?在优质教育资源极度分配不公平的环境中,在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里,在当前低下的诚信水平下,没有高考如何才能决定谁能进好学校、选好专业?如何才能更公平地选拔人才?

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也一直在对高考进行各种改革试验,如保送、推荐、优录等等。可是,试行的结果都不很成功,很容易伴随着弄虚作假、、贪赃枉法,造成更不公平的现象。在今天,高考还是社会上老百姓认为是比较公平的少数政策之一,所以改革一定要慎重。但是,慎重不是不能改。改革一定要从国家、民族,从国际竞争的高度,从社会经济未来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问题。不管怎么改,都会有人不满意的。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强调高考公平的时候,要牢记我们祖宗的教训。当年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的标准来衡量,从公平的角度看,是最公平的。但结果却是挑选出一大批因循守旧,饱学无用知识的庸才统治国家,成了耽误中华民族几百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谢宇:从高考问题就可以看到教育体制的问题,从教育体制问题就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高考存在的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当然,我不赞成突然改变高考制度,巨大的断裂性的改变会影响社会稳定。高考改革应该是尝试性的、局部的、循序渐进的,可以尝试一些方法逐渐地改进高考,不能搞“休克疗法”。因为高考制度不是孤立的问题,也不一定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高考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财经》:目前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进展如何?

张力: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考制度改革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关键一环,决策位次也从教育部提升到党中央国务院。高考制度改革的主线,就是一直坚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根据中央总体部署,目前31个省区市全部完成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在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以今年沪浙两地高考实行新方案为先导,今后各地将陆续跟进,让高考制度置身公开公正透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逐步形成学生学校双向多次选择的新格局。

汤敏:这一轮高考改革是30多年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改革,包括了高考内容和方式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等内容。通过这次高考改革,要从过去的注重分数公平,改到全面考查学生的各科成绩,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上。

我认为这个改革方向是对的,关键是如何落实。首先我认为要大胆试点,小心推广。高考这个龙头,牵一发动全身,改错了社会成本太大。而且,现在谁也不知道哪种方式好。很多的方式理论上看起来很好,但执行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定得试一试才知道。应该拿出改革开放初期办多个特区的办法,多种模式试验,看清楚了再推广。这样可能会慢一些,但不容易出大错。同时,在推进高考改革的同时,也要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企业招工、政府招干的改革,孤立地进行高考改革很难成功。

谢宇:在我看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自主招生,让学校拥有自主性招生的权利。当然,这样做会占用学校的大量资源。因为除了考试分数以外,学校还要了解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这个精力去做这个事情。其实,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是这样做的:学校自己组织考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想要的学生。目前国外的大学也是这样做的。假如大学有更多自主招生的权利,就能够改变目前的一些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要慢慢地改变社会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应该鼓励与众不同,尊重个人选择,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一个社会不仅应该让精英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更应该让大多数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机会。除了读书考试以外,整个社会应该鼓励人们有不同的追求,提供不同的途径让人们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地位。

《财经》:目前社会各界对于高考仍然期望殷切,另一方面高考又面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各种挑战。展望未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可能是什么样的?

张力:从高考制度建设与改革长远方向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定位于“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相信终身学习立交桥绝不可能是应试教育独木桥。

预计我国高考制度将沿着科学设计、取信于民的路径进入新的阶段,不仅有利于槭柿淝嗄晏峁多公平深造机会,而且加快搭建便于全体国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全面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近日,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对广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答。

1、问:我省《实施意见》是如何制订的?

答:2019年9月,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我省现行的高考方案在维护教育公平,多元选拔人才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特别是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通道等相对单一的问题,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并认真制定好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意见》稿听取了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中学、省内高校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实施意见》,并在2019年上半年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教育部今年2月同意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2、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正确育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科学选才。注重人才评价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满足学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提高选拔水平,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实施。四是坚持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稳妥进行、不断深化。

3、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的改革,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提高各类人才选拔水平,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4、问: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何亮点和特点?

答:《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顶层设计的要求,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工作实际,对全面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五大任务和23条具体措施。主要的亮点和特点: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体现广东特色。我省改革方案把国家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要求贯穿于全过程,既落实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思路和重大决策,又总结了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经验,体现了广东特色,如分类考试招生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等都是我省的改革特色。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科学选才。我省改革方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和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改变单一评价标准、评价方式,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较好地满足了高校多元化的人才选拔要求。三是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年多考制度、分类考试制度等,有效地引导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考试负担,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四是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改革。我省改革方案在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推进我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201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调整,2019年的调整和优化二本招生录取批次,2019年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2年高考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等改革内容,既有已启动的单项考试招生改革,也有未来改革的任务和路线图。五是坚持公平底线,深化阳光招生。我省改革方案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推动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考试招生诚信体系等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大力促进机会公平,大力促进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5、问:我省改革方案提出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教育基本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审慎操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要求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教育部鼓励各省积极启动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待上海、浙江试点一个周期,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后再整体推进。因此,全国大部分省(区、市)高考综合改革整体推后一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要求,我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考试招生制度单项改革从2019年、2019年陆续展开,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分年度、分项目、分步骤,稳步有序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工作。

6、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答:《实施意见》对中小学招生制度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对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全省统一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逐步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具体改革办法由各地市制定。

7、问:为什么要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科目和次数是多少?

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学考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均列入学考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和体育等14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考分散安排在各学期进行,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为最终结果,可以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所产生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同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高中学校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8、问:怎样增强学考权威性,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可用?

答:学考由省、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这就保证了它的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公信力和权威性。一是大部分科目由省级专业命题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二是大部分科目考试在标准化高考考场里进行,确保考试的安全。三是统一阅卷程序、统一标准和方式,确保评分准确。在这方面,我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我省学考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目前,我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学考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学考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9、问:为什么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答:一是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二是人的发展和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而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评价和选拔人才,方式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评价和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10、问:怎样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真实可信?

答:一是规范评价内容,确保全面真实。如实记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活动和表现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全面、充分反映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有据可查。二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和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及突出表现。三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记录和评价程序,建立公示、申诉和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确保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通过这些制度的设计,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省教育厅将于2019年制定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定。

11、问:基于高考基础上综合评价录取是指什么?

答:2019年,我省在南方科技大学试点进行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生改革,即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中,高考成绩占60%,学校测试占30%,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占10%,简称631录取模式。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学、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高校先后参与了这项改革。从改革试点的情况看,631录取模式在人才选拔、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实施意见》明确,我省将继续深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发挥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测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

12、问: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有何考虑?

答:我省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第一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2019年底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要求积极稳妥、分步有序地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改革方案把促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作为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措施,切实保障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

13、问: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什么时候启动?

答:《实施意见》明确我省2019年出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新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2022年高考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综合改革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制定并公布。

14、问:从现在到实行新的高考方案期间,我省高考实行什么方案?

答:我省2019年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2022年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即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实行新的高考方案,现在在读的高中学生以及2019年、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仍执行目前的高考方案,考试科目、内容和方式不变,从2019年起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全国卷。在实施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前,这几年过渡期,各中学和考生要按照目前的高考方案要求安排好教学和备考工作。

15、问: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分文理科?考试科目如何组成?

答:考试科目设置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意见》对此已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实行3+3考试模式,也就是普通本科院校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考试方式,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分值不变,每科满分150分。考生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组合上不分文、理科。

16、问:哪些科目提供一年多考?

答:为减轻考生集中应考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统一高考的外语科目,将创造条件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参加考试,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使用。

17、问: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包括哪些形式?考生如何报考?

答: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是指从统一高考中分离出来的实行单独招生的考试方式,目前主要包括:3+技能证书考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三二分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等考试招生形式。

《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逐步实现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9年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语文、数学、英语3门考试科目,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自愿选择报考,并以此成绩作为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的成绩;2019年启动新的高考方案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高职院分类考试方案由省教育厅制定,考生报考办法将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专项改革配套文件中予以明确。

18、问: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有何变化?下一步如何考虑?

答:《实施意见》明确2019年起将创造条件逐步淡化和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根据我省招生工作的实际,我省从2019年起,将原第二批本科A类及B类两个招生录取批次调整合并为第二批本科批次。今后,我省将创造条件逐步减少和淡化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院校和专业志愿的空间。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7

2月2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新京报》2月3日)

此次,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了“”,这表明,今年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已没有悬念。即将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要想不负公众的期待,做到实至名归,应当有具体、明确的路线图,具有可操作性。2010年7月的《纲要》,其实已指明高考改革的方向,这就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本来,按照这一方案,制订具体方案并不难,只需按照这一方向细化、完善即可。

不难看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下放,直接影响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改革方案不能只有原则,必须有具体的步骤,尤其是关于教育部门放权的步骤。

以自主招生改革来说,目前的自主招生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当前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与统一高考和集中录取相嫁接的。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就应该打破集中录取,具体的方式有二,一是基于社会化联考基础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二是基于统一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将改变目前高考的功能和地位(前者社会化联考与高考竞争,后者将高考的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也将促使教育部门转变职能(不再掌握计划审批权和投档权)。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考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38-02

1前言

高校教学考试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审查,通过教学考试的激励、导向和促进作用,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促进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对高校教学考试工作进行改革。当前的教学考试方式无法满足高校发展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研究改革的实践途径,提升高校教学考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从高校教学考试的重要意义和当前高校教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对教学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高校教学考试的重要意义在高校教育活动中,教学考试是关键环节,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教学考试能够体现高校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向,教学考试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考核和检验,也十分重要思维教育方式,通过教学考试,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提升。

其次,教学考试要能够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教学考试是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对教学活动起到规范、制约和控制的作用。

再次,教学考试还能够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起到引导、指导作用,教学考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教学考试还能够对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和激情进行激发,刺激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当前高校教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校教学考试在内容、题型和考试方法上比较单一。一方面,当前高校教学考试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确定的,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记忆水平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有效发挥教育考试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考试的题型比较单一,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仍然是常用的题型,这些题型无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考查

其次,教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一方面,高校仍然将单纯的卷面成绩作为考评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不论是在评优、入党,还是在就业推荐等方面,仍然以“成绩论英雄”。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缺少平时测验和阶段考试,这是一种典型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考试观。

最后,高校在考试信息反馈和考试结果功能发挥等方面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失去了教学考试的导向、激励和引导功能。

3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措施和实践途径

积极转变教学考试观念对高校教学考试进行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考试观。教学考试的目的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根据教学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够积极地调整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做到有重点的学习。积极转变教学考试观,还要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进行改进,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纯地考查理论知识。以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高校教学改革为依据,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考试,了解教学考试的重要性。

健全和丰富教学考试模式针对当前高校教学考试模式和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健全和丰富高校教学考试模式。

首先,要打破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有效融合在一起,两种考试形式考核的重点和内容是有区别的,其中闭卷考试可以用于对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方法的考核,而对动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则需要用到开卷考核的形式。

其次,丰富高校教学考试的题型种类。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单纯的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形式的题型无法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因此需要丰富和提高教学考试的题型。可以将口试、论文和实践操作等形式结合到考试过程中,这样在考试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进行考核,而且能够检验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灵活机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再次,要提高教育考试的频率,要对过去单一一次性期末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可以考虑随堂测验、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最后,在教学考试内容方面,要对考试题目进行科学的设计,考试整体要涉及教育教学内容的全部重点,而且每一道题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同类型的题目要侧重于不同的测试点,各种类型题目之间要取长补短,从细节到整体都体现教学考试的科学性。

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实践者和改革者,教师在教学考试改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考试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学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综合水平高的教师才能够设计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考试内容,确保教学考试的科学性。其次,教学考试改革本身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不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最后结果的评判和分析,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尤其是在改革相应的考试方法和形式之后,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在考试评判、结果分析中能够做到客观、公平。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中,掌握前沿知识,开阔视野,为高校教学考试改革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4结束语

高校教学考试改革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高校教学考试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考试观念、考试改革内容和教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积极实践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学考试改革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海生,张晶,储常连.高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政策措施[J].煤炭高等教育,2015(3):20-25.

[2]苏伦高娃.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分析[J].时代教育,2014(3):206.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9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一)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是贯彻落实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2)》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2)》(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新任务,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明确定位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要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为主,主动面向职业、面向农村、面向社区,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需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服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理应在贯彻落实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积极主动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补偿教育”为特征的探索阶段,二是以“补充教育”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成熟阶段,三是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新阶段。当前,自学考试的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和《纲要》的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以及专业和课程等方面改革为核心,推进自考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自学考试教育质量,加强与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深入推进自学考试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是应对自学考试新形势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通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成为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自学考试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新时期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专业和课程体系不够灵活实用,三是考试与评价形式相对刻板,四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薄弱,五是机构队伍力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主要面临的挑战是:一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不断增长;二是继续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势态,网络教育、开放式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函授等办学形式更加开放灵活;三是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崛起,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逐步放宽。这就使得学习者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三)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是充分发挥各主考学校、助考学校特色优势,推进自考转型发展,推动自考向社区延伸和向农村延伸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在部分省市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依靠充分发挥各主考学校和自考助学学校的专业优势,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在新的形势下,自学考试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转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为主。要实现事业领域的拓展,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必须总结并推广扩大试点学校成果,继续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进一步发挥相关主考学校和自考助学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推动自学考试创新发展。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律,破除思想观念障碍;二是深化改革,坚持先易后难,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三是科学发展,坚持质量标准和安全、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自学考试的社会声誉,实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四是规范管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在发展的前提下规范,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

三、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路径

(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实践性环节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实施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恰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30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科型的学历教育、应用型的学历教育、应用型的学历与非学历相结合的教育、应用型的非学历教育。但由于自学考试主要依靠主考学校的教育资源办学,其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沿用主考学校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自学考试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学科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建立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课程体系,将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由原先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专业核心课、公共基础课和选考课,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按照“适度、够用”的要求,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加大培养考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再次,要改革传统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法、探讨法、实验实习法,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力求实现学历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并重。

(二)改进学习方式,健全学习服务支持体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支持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助学,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助学服务网络,突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随处可学、随时可学”;重视自学考试的教育过程和学习指导,开展过程性考核试点,逐步建立科学严格的自学考试学业评价体系;开展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旨在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履行并强化自学考试教育功能,重视自学考试学习者(以下简称“学习者”)学习过程,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引导和规范社会助学,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支持服务。因此,自学考试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改革应以构建一个中心(一站式学习服务中心)、两大平台(建立全日制助学服务平台和开放式教育助学服务平台)为基本框架,为参加全日制助学、社区业余助学、网络助学及考证培训等助学模式学习的考生提供政策资讯、考籍服务、教学服务、过程性考核、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就业指导等六大服务,真正满足广大自学考试学生成才的需求。

(三)改进考试方式,建立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而且以考试(即测验)为主,侧重于智育,强调考评学生记忆教科书的程度,忽略形成(过程)性评价。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和全面性的育人。既要重视和评价智育,也要重视和评价德育;既要重视和评价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和评价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实现从学科型人才培养到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就必须改变自学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各门课程的性质,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构建完整的系统的而且是适用的学业评价体系。

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目标进行:一是发挥导向作用,能引导学习者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二是通过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可以按以下“四个结合”的思路来展开。

1.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

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就是把考生某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与国家统一考试(终结性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算出最终成绩。学习过程的考核一般可包括考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综合测试等环节,不同的学习环节考核都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主要有“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全日制助学学习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等方式。

2.理论考试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试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是指针对考试计划中某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考试计划中既有理论考试学分又有实践性环节考试学分的课程),采用国家统一命题理论考试与主考学校组织的实践考试相结合,课程成绩的评定实行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算出最终成绩。

3.纸笔卷面考试与计算机化考试相结合

纸笔卷面考试与计算机化考试相结合是指自学考试计划中的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考核目的选择纸笔卷面考试还是计算机化考试,属于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手段的改革。纸笔考试具有考试考卷单一、出题方便、考试组织便捷等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计算机化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采取随机组题的方式为每位考生(被试)量身打造一份试卷,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同时计算机化考试还可以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采用计算机化网络考试,实现考生“随时学、随时考”的目标。

4.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指自学考试计划中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及考核目标选择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属于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闭卷考试试题形式封闭,每一道试题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有利于考核考生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开卷考试的试题形式比较开放,有利于激发考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四、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目标

(一)适当合理提升自学考试通过率

目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对考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育存在天然的缺陷,是一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取得学历证书的难度明显偏大。最近的调查显示,学校、考生乃至社会都反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率较低,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瓶颈”课程通过率更低,仅百分之十几。这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吸引力下降、生源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应打破一考定乾坤的局面,改进学业评价手段,改革考试方式,开展多样化测评认定,在考试标准、考试方式上大胆创新,比如引入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开卷考试和网上考试等,合理提升自学考试通过率。

(二)提升自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活动,从而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活动。自学考试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起来,个人自学是基础,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主体地位,培养了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强自立精神。因此,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形式多样的自学考试学习支持体系,关注考生的学习过程,以满足考生“随时可学、随处可学、随时可获助”的自主学习愿望,使之有机结合得更好更有效。这就要求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得更好:一是建立全日制助学辅导、业余助学辅导(夜校、双休)、短期助学辅导(考前串讲)和远程答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灵活多样的自考助学辅导系统;二是更新助学方式和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助学、在线答疑,建立助学辅导教师信息库,组织教师与考生双向选择,结对助学,以促进助学方式的现代化、远程化和个性化;三是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在我国高校招生体制中,高考招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校录取新生的一贯作法,高考制度在高校选拔人才中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一长期实行的单一的高校招生模式也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与教育界的探讨。目前,我国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快速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和多样化的人才,然而,现有的高考录取制度以其相对固定的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趋势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的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教育界做了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高校招生朝多样化方向改革。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更加关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当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如何适应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进行一些思考。

一、高校招生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高校招生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进入“十二五”期间,已开始向高等教育普及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生源数量下降的条件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过程将加快。伴随着这一过程,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过去单纯培养精英人才转变为培养精英与普遍提高广大国民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等)的功能并存,同时担负着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高校招生制度的职能也从过去高校单纯的选拔人才发展到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选备上来。

1.高校招生制度承载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功能。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高校招生制度的设计目的是要选拔具有发展潜质的各类优秀人才。在选拔人才中,既要重视选拔各门功课学习优秀的全才学生,也要重视选拔具备不同学科专业发展潜质的特殊人才。对前者的选拔,世人一般没有异议;对后者的选拔,我们认为,单纯依靠统一考试、统一划分数线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用现有的招生选拔是无法实现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家钱钟书如果用现有的高校招生模式是很难选的。

2.高校招生制度担负着为各行各业选配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呈现多种类型的格局,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类型主要有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等等。所设置的专业覆盖了十多个学科,上千个专业。高等教育层次有本科、专科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多专业、多层次的。同时,针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差异,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院校在选拔人才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高等教育为国家选配和培养不同领域和不同特色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办学特色,选拔不同特质的学生。此外,学生也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有条件地选择学习专业。这样,高校招生制度实际上为国家选拔和培育专业人才进行了一场初次的资源分配,同时,也使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

3.高校招生制度对中学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我们通常说,高校招生制度是指挥棒,人才选拔模式对中学教育内容和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是深远的。目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现象。这就把青少年成长过程全部纳入应试教育过程,这对青少年全面成长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学生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书本学习中,从学校到家里,再从家里到学校,很少接触社会的其他方面,这对青少年的思想、身体、心理成长也是很不利的。当前大学生中暴露的一些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多反映出中小学阶段的全面教育的缺失。中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培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总之,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角度看,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制度面临着一场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校各种招生办法的绩效分析

1.统一考试招生公正、高效,但存在一定弊端。我国高校招生主要是依据统一考试。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这种招生录取模式在我国高校的选拔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至今被公众认可的一种公平、公正的高校录取方式。三十年中,统一考试从过去的全国统一考试发展到现在的各省统一考试,从“大一统”考试转变到更为灵活的“小一统”考试。概括地说,这种考试主要是以“统一性”为特征的。尽管这种统一性的考试与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文化传统是相适应的,且多年来是富有成效的。但是,这种招生考试模式在人才选拔上也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一考定终身。高考后我们就会听到不少学生讲没有发挥好、考失手了,留下了许多遗憾,甚至是终身的遗憾。换言之,一次性考试使因种种原因失误的考生失去人生第一次选择机会。二是高校选拔人才的“单一性”。高考的“统一性”决定了选拔标准的“单一性”,无法有效地选拔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潜质的人才。三是高考的“统一性”有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现在的招生模式下,教与学无疑都是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部被淹没在题海之中。很显然,学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只能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别无选择。从人才选拔的角度上“钱学森之问”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自主招生提高高校人才选拔培养适应度。从2003年开始,我国高校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模式,到2010年,全国已有80所高校采用自主招生模式。同时,复旦等上海三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北大录取中学校长推荐学生,另有33所高校组成“北约”、“华约”等4个联盟推行自主招生模式,打破了以分数论英雄的统一考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确实存在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以提高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就自主招生模式而言,是一种创新。但是,就目前自主招生实践而言,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点应该突破高考科目和内容的限制,设置符合高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科目及内容,重点考查高考无法考查的学生的知识广博度、道德判断、价值取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志趣才能、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确实选拔在某方面有天赋或特长的偏才、专才和奇才。同时,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资源、培养特色和培养方向,利用招生自主选拔那些志趣、专长和潜能与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相符的学生。总之,自主招生要把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测量及其评价作为深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重要基础。诚然,目前自主招生还应该在一定规模下,录取的比例不宜过大,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赢得社会的认可。

3.多种招生模式探索,促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省高考在考试科目、计分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江苏省和山西省为例,两省在高考改革上做了许多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苏省根据《实施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主要任务分解方案》,逐步实施多元录取办法。比如,目前实行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再如,从2011年开始,江苏扩大到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单独考试和省内民办高职院校和少量原专二批次录取的省内公办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试点注册入学的录取模式。山西省2011年招生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探索进行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等录取方式的改革。高校在招收保送生和实行自主招生时,由普通高中学校向试点高校提供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和综合发展报告,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对高等职业学校试行自主招生。试行的学校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或专业)所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组织专业考试。试点学校可采取“高考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专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模式。两省对高校招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从国家人才培养来看,这些招生模式改革,有利于实现分类分层次地、全方位地、有效地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关于高校招生模式改革的思考

高校招生模式改革涉及到公平公正选拔人才、中学教育改革、学生全面发展、减负等诸多因素。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借鉴一些国家高校招生经验,并充分考虑到招生的公平、公正性,笔者认为,招生制度改革不妨采取“开放两端、多次考试”的模式,“开放两端、多次考试”,以多次考试,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方式进行高考与招生改革。

1.选择多次考试模式。在统一组织考试的前提下,每年开考两次,如安排在一月和六月或三月和六月,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一次或两次考试。考生的成绩可以按两次考试中成绩高的一次分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最后分数。考生仍可按现行的平行志愿填报志愿,录取工作可以在七月份进行。两次考试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避免和改变考生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一次考试或参加两次考试。同时,两次考试可以较有效地减缓考生的压力。中学组织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几门高考的课程,所有高中生可在前两年完成非高考科目的学习和考试,最后一年主修高考科目。两次考试的试行也可以为将来多次考试打下基础,进一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2.选择自主考试招生模式。初期可以重点大学为主,如985、211大学等,按招生计划5%~10%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定位重点在于选拔与本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学生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学校自主招生考试时间定在第一次高考之后,第一次高考成绩可作为自主招生学校对考生考查的基本参考,同时,也避免了高校重复考核某些科目,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能力和素质上。对于符合高校选拔条件,包括特殊人才的选拔条件的每个考生可以报考2~3所高校,由各高校独立举行选拔考试,并采取提前预录取方式。每个考生可能能拿到几个学校的预录取通知书。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可以自主选择(确认)上哪一所学校。随后,在省考试院的统一管理下正式录取。而最后,每个考生只能被一所学校正式录取。当然,随着自主招生模式的日趋成熟,普通高校可以自主招生一定数量的学生。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篇11

【关键词】多元评价;考试性质与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05-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随着招生人数的快速增加,高校的生源差异越来越明显。高校招生要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让学生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高校招生和人的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现行高考制度“大一统”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就是当前高考存在的最大的矛盾。而现行高考制度的深层原因,就是学生个性表达的不充分或者说是被压抑,以及学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路径不畅。未来的高考必然要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考试形式与标准上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大一统”模式的束缚,逐步走向多样化。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高考评价制度的内涵及改革的必要性

1.高考评价制度的内涵

评价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人才成长的阶梯。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选拔评价制度决定了一个教育体系的面貌。1977年恢复高考后,改革伴随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未间断。2008年初,教育部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把“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作为深化高中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建立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目标,“综合评价”是对以统一高考为基本依据,以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为补充的高校招生评价体系的总体概括。

2.改革高考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1)高考改革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高考不仅是高校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还包括素质教育的导向、社会人才观的引导、高中学业水平的检测、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学生创造潜能的甄别等。与此同时,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也集中反映到了高考竞争中来。在社会多重压力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统一的考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自然会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和非议。在目前还找不到更科学的替代方式时,高考仍旧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改革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重的社会压力,在社会竞争加剧、民众维权意识提高、法治环境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逐步分离高考所承载的附加功能和巨大压力,使高考改革在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正常的教育生态下稳妥推进,这是改革面临的社会困境。

(2)激烈的高考竞争致使考生负担过重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习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招致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批评,要求中学“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始终不断。如今的高考竞争已经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能否读好大学、好专业的问题。只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于日益增强的入学需求来说仍属稀缺品,那么高考竞争就永远存在。综合来看,高考制度并非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罪魁祸首。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实际上是“替人受过”,也并非推行素质教育的绊脚石。除此之外,社会舆论的压力、媒体的炒作以及家长、考生的沉重心理负担也是形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既然高考制度不能轻言废除,而“减负”也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和教育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因势利导地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如何从科目、内容、形式和录取等方面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中逐步解脱出来,是一个需要周密而全面研究的现实课题。

(3)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多样化人才选拔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整个高教系统更趋完整和丰富,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出现。大众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多元化、结构的多层次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行的高考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往为选拔少数精英而建立的高考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入学机会的增加和入学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扩大招生考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高考科目、内容、形式、录取等方面的改革都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现实的挑战。因此,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逐步优化、培养目标趋于多元的情况下,高考应从考试科目与内容、考试形式与录取制度等方面有步骤地改革,以使高考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高校分类发展的要求。

二、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1.多元评价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高考既要注意对知识、能力等客观指标的考察,也应注重对心理品质的全面关注。如果评价方式不合理,用统一的考试形式同时考查能力各异的数百万考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会离其要求愈来愈远。所以,只有改变单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实施高校招生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高考正确的导向功能,才能积极引导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改革追求“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进步状况,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实施多元评价就是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弊端,从评价方法数量化转变到既关注量的评价,也关注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从评价主体单一化转变到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从评价维度简单化转变到评价维度多样化,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社会调查、小组合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从评价目的功利化转变到回归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多元评价是新课程理念及其发展性评价的应有之义和外在体现。

2.高考改革实现多元评价的主要方式

(1)把统一文化考试作为多元评价的基础

把统一文化考试作为高考评价的基础,既保障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又保障高考评价的公平公正。统一文化考试可分为两类:一是建立统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以此作为大学入学的基本资格认证;二是以统一高考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的考试。这两类考试都作为国家考试,重点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依据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来考查学生的相关能力。

(2)把多元评价作为高考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发展方向

把多元评价作为高考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发展方向,改变高校仅凭一次高考成绩“唯分选人”的现象。探索建立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基础上,同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个性特长、部分中学校长、教授推荐、各类高校自主考核等因素的多元评价选拔人才制度。多元评价要坚持公平、科学和规范,树立评价的公信力。还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的规范制度,评价内容能反映学生的能力,评价形式能发挥学生的能力,评价程序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多元评价,真正把有创新能力、发展潜能的学生选。

(3)把多元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多样录取和自主招生的依据

把多元评价结果作为多样录取的基本依据,变集中单一的招生考试模式为若干个供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招考模式。把自主招生作为在高校自主运用多元评价的突破口,改变高度集中统一的招生录取体制,调整、规范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明确高校在自主运用多元评价结果、自主招生录取中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各高校依据社会需求,制定自己的多元评价的多样化选拔录取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根据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可以依据不同评价结果进行录取,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多样化人才的选拔规律,以体现不同高校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不同理念,以形成不同高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同时满足广大考生接受适应自身要求的多样化教育,并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三、高考改革实现多元评价的科学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阶段逐渐步入到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高等学校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然要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选拔出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新课改将评价改革列为目标之一,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评价观强调:从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关注评价对象的外部行为转化到关注心理构建过程,重视对学生认知和情感过程的评价;从关注人的教育行为到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把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目标。

因此,基于多元化视角,提出考试性质和方式改革的科学理念: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变单一的高考为多主体多内容多方式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戴家干.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我国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考试,2009(1).

[2]朱卫国.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J].阅江学刊,2010(4).

[3]余永玲.高校招生多元评价体系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1).

[4]刘清华.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J].东南学术,2007(4).

[5]丁秀涛.关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实思考[J].考试研究,2013(1).

[6]王烽.高校招生“综合评价”的价值导向和制度建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

高考改革方向范文1篇12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随后教育界专家对广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

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经教育部备案同意,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广东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1、解读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

广东的改革方案一方面把中央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贯穿于我省《实施意见》制定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的改革方向、思路和重大政策,在中央确定的大原则、大框架下,结合我省教育工作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总结我省考试招生工作经验,从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上统筹考虑,坚持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体现了广东特色,通过实行分类考试的选拔办法、建立完善一年多考制度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制度等方面改革,传承了我省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体现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广东考试招生改革的传统,《实施意见》中的改革任务和措施,有些前几年广东已经实施或开始进行试点,如高考加分调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重点高校实施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而对一些牵涉面广、复杂的改革则实行分步推进的方法,如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同时,《实施意见》也体现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广东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即631录取模式),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测试的英语听说考试,按照高考要求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模式及实施一年多考等,都是广东独创或率先实行。当然,新一轮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考生的选择权、高校自主权都有所增加。高校在拥有招生自主权的同时,应重点考虑、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制度的问题。

2、解读专家: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华师附中校长吴颖民

《实施意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考试招生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将高考和中学阶段的学生考核评价和高校人才培养统筹考虑,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学生在一定范围可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总分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择外语和学业水平考试次数,增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选择性,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我认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国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的意图,努力把国家赋予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还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施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同时加强高中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找准成才方向。

3、解读专家: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张敏强教授

《实施意见》建立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明确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逐步实现考试的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和录取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避免与普通教育做简单的类比和层次区分,更加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也使一部分学生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通过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主动适应国家对多样化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学生有多个渠道进入高职院校,条条道路都可以畅通,有利考生早作学习计划及升学安排、职业选择,体现了高职院校升学有多种选择,不需要绑定统一高考;同时改革也有利于各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对院校制定招生标准和要求、分类招生与培养、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从高考中分开,可使高考命题更科学,高端人才选拔更具有针对性。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公益组织的定义(6篇)
  • 下一篇:心儿怦怦跳日记(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