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满足自身使用外,也用于赚取租金等获取增值收益活动。为了规范和管理好此类业务,会计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而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更值得我们研究。本文首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空间进行阐述,说明企业实施盈余管理需注意的问题,最后解读内部审计对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盈余管理。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审计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空间

1.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虽然我国的房价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来对以前取得的房产进行计量,企业的资产便会增加同时资产负债率降低。公允价值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价值,它只是将企业的隐性价值显现出来,这种方式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财务风险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外,这种模式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直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在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的报表利润。

2.将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相互转换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规定,闲置建筑物只能当做固定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核算,而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来做核算处理。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会因过高的折旧和摊销削减利润,企业可能会出现在地产市场价格上涨时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合同,将建筑物的状态由闲置转为租赁的现象,这样便可将其转换成投资性房地产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达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

3.规避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进项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可转回,这个规定使企业不能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但企业却可以改变资产用途来规避此规定。例如:企业将自用的资产转变为出租的资产,即使该资产已经计提减值准备金,但因用途发生改变,按准则规定应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其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可在原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计入损益。同样的道理,当资产用途再次变化时,投资性房地产也可转变为固定资产以此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

4.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差异调整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取得公允价值依赖于最近市场发生的交易价格、活跃市场的报价及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以上信息均无法获取则需采用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受主观判断影响很大,且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会出现相同的房地产因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异,企业则可利用价格上存在的弹性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盈余管理的实际案例

例:某百货公司在当地同一地段收购了A、B两处办公用房,这两处办公用房的单价相差竟达到了每平方米2000元。单价差距巨大的原因为:A处房产使用的是协商价格,而B处房产使用的则是评估价格,因为两者都是商品的实际交换价格,所以也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操作上的弹性空间,百货公司收购的A房产面积为280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相差2000元计算的话,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就可以达到5600万元。

三、内部审计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

(一)内部审计在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中的现状1.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规定了两种计量模式,即“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而内部审计准则中缺乏相关操作细则。

2.会计准则在划分投资性房地产标志和原则上的规定不够明晰,如未明确计划长期持有或计划短期持有是否为划分或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标志或条件,内部审计检查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是否准确、合理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投资性房地产与非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等,其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会计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转换关注度不高,甚至忽略这些内容,职业谨慎不够。

3.投资性房地产一般为建筑物、土地使用权,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进行准确的界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工程造价、土地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由会计、审计专业人员组成,缺乏土地、建筑及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4.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价方式,在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确定、计量模式转换时都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投资性房地产价值较大和期间内变动较频繁的单位,为了追求盈余空间,一般通过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而我国评估业务起步较晚,评估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评估价值的合理性,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专业判断,形成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中的应对策略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会计核算体系下,企业的盈亏既包括真实收益及亏损,也包括尚未变现的预估收益及亏损,净资产也包含着尚未实现的预期增值。合理判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性,首先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在审计工作态度上要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在工作能力上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习知识的多样性;在工作方法上要敢于创新,面对新的、复杂的审计环境要使用有别于过去的审计方法,对审计循环的划分以及审计证据获取应当不同于过去的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水平。

2.制定明确的内部审计目标。制定投资性房地产审计计划,明确审计应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减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确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等,通过明确审计的目的和要求,提高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质量。

3.采用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审计中,审计人员要注重通过信息的收集来检查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价格的准确性,避免利用公允价值粉饰报表及利润造假的现象。检查是否将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按一种模式计量,防止出现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以成本模式计量,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情形出现。检查公允价值模式核算的投资性房地产,将自用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关注是否将公允价值大于和小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分别计入资本公积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其差额是否计入当期损益等。

参考文献:

[1]陈益云.投资性房地产中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J].会计师,2010(3).

[2]吴嘉樑.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与防范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率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参考文献: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3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及形成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里指纯粹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货币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形成过程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筹资风险;二是投资风险;三是信用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一些学者认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应包括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将企业短期财务指标与发展潜力指标相结合,互相补充。还有学者研究财务预警指标,以现金流量为基础,重点把握两类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这些观点在定量分析方面有重要的贡献,但财务风险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基本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应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现金能力指标,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一个企业的财务: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企业不能生存;不能到期偿债,企业可能宣告破产;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会影响盈利能力;没有利润的增长,企业不会持续生存。另外,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置定性指标,如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财务人员的流动性、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等。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些因素既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又影响财务活动、财务决策。定量指标见下表:

三、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

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及资产、负债、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中挖掘企业内在的财务关系。

(一)财务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

1、单变量判定模型。这种方法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依据是: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时,其财务比率和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有显著差别。一般认为,比较重要的财务比率是:现金流量/负债总额、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

单变量模型将财务指标用于风险评价是一大进步,指标单一,简单易行,但是不可避免会出现评价的片面性。这种方法在人们开始认识财务风险时采用,但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单一的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

2、多元线性评价模型。它的形式是:z=1.2x1+1.4x2+3.3x3+0.6x4+0.999x5.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z值应在1.81~2.99之间,z=2.675时居中。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z<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z值处于1.81~2.99之间,称为“灰色地带”,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极不稳定。

多元线性模型在单一式的基础上趋向综合,且把财务风险概括在某一范围内,这是它的突破,但仍没有考虑企业的成长能力,同时它的假设条件是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没有解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这种方法在现实中比较常见。

3、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认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按5∶3∶2来分配。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按2∶2∶1安排分值;偿债能力有4个常用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分值比为1;成长能力有3个指标: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分值比为1,总分为100分。

这里的关键是确定标准评分值和标准比率,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主观性比较强。这种方法以及下面的概率模型在应用中很普遍。

4、概率模型。二元logistic概率函数又称增长函数,其形式为:

p是二元logistic函数的计算结果,a是常数项,bi是斜率,xi是自变量,将上式变形:

计算的结果p是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将回归因变量的值域定义在(0,1)上。

5、神经网络分析模型。上面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是静态的,神经网络分析模型实现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动态评价。20世纪90年代,fletcher,goss和altman等国外研究者将神经网络分析应用于财务预警模型。它由一个输入层、若干中间层和一个输出层构成;它不需要主观定性地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状态,但是比较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随机性强,所以在应用中易受到限制。

(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新构思

本文试图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将企业财务管理上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综合地评价财务风险。首先,应用多元统计学原理进行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然后找出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指标;其次,建立模糊隶属函数a,用来计算某一元素u0出现在某一状况下的频率,即u0对a的隶属度。根据这个原理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建立模糊隶属函数,用隶属度表示财务风险接近某个类型的程度,再计算综合指标的隶属度,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某一类型,从而给出一个风险程度的范围。

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选择相关财务指标,将可能影响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都纳入多元统计模型:

本文利用华中科技大学万希宁、苏秋根对上市公司的分析结果,对各变量进行多元分析,再进行相关性分析,将高度相关的变量消除,避免某些特征重复计算。多元线性方程为:

第二步,根据所选中变量的特点,建立模糊隶属函数。其中,x1、x3、x5、x7、x13、x15、x16属于同一类型,因为这些指标值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x6、x18属于第二类,因为这些指标值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第一类可以利用偏小型γ模糊分布,第二类可以利用偏大型γ模糊分布,每个xi都有一个模糊分布函数,函数如下:

其中,a与k是常数,对不同的xi有不同的值。

第三步,量化有关定性指标。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或专家讨论,对定性因素的重要程度打分,抽象定量化,其中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管理者风险意识指标可以采用第一类(偏小型),人员变动情况指标可以采用第二类(偏大型),因为变动越大,风险越大。

第四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包括定量与定性指标,总计为1。权重的大小根据指标在反映财务风险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评价F分数模型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国有大型企业,如果机械套用,只会使得中小企业的价值和信用被低估,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而设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的信用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积极意义:(1)优化融资环境,帮助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正确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从而提高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2)引导投资,由于新型信用分析模型指标中包括企业未来发展和创新能力指标,有助于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前景,进行投资决策,使中小企业获得投资资金;(3)促进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新型的信用分析模型,了解自身经营和信用上存在的风险和不足,提高经营水平、人员素质和诚信自律。在信用评价体系中,信用评价方法和信用评价指标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信用评价指标,是信用评价的基础和对象,指标选取是否恰当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深交所中小板块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F分数模型度量样本公司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检验所选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其信用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或影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评价概念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是商品货币关系下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企业信用是指企业法人以自身盈利能力、资产状况为抵押或依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或从其他企业(如供货商)预先获得商品和服务。而金融机构或供应商向契约另一方提供贷款或商品,就必将面临对方不能全部履约、甚至是违约的风险,典型的包括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到期无法归还本金、不支付货款等。这种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而引发信用风险的原因往往是违约方出现了破产或其它严重的财务困境。而信用评价,就是评估主体根据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规范的指标体系,给出关于受评对象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可能出现违约状况)的判断意见。如果受评对象出现违约或财务困境的概率较小,意味着其信用风险较低,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该受评对象的信用水平较高。

(二)信用评价方法回顾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大致经历了经验判断、数学模型和系统综合三个阶段。1950年以前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主要以专家经验判断为特征,包括著名的5C、5P、5W分析法。但这种方法有赖于个体常识和专家的判断过程,因此主观性较强。为了克服这一缺陷,1950年以后的科研人员开始尝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创新企业信用评价技术。Altman(1968)建立了5个变量的线性判别式分析模型,即Z计分模型,该模型的临界值为2.675,如果Z值小于临界值,那么就被认定为违约组。1977年,Altman等人对Z计分模型进行了修正,推出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ZATA模型。1993年,KMV公司利用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信用检测模型(CreditMonitorModel),也被称为KMV模型,用来对上市公司和上市银行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它们的违约状况)进行预测。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系统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企业信用分析方法也随之进入了系统综合阶段,决策支持系统、多目标决策、遗传算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神经网络、DEA模糊数学等的研究方法在企业信用评价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三)信用评价指标选择信用评价指标是信用评价的依据和对象,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以及定量或定性反映。信用指标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因此有关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都对指标体系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从指标性质的演化上来看,1950年以前的信用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判断,所以在指标的选择上也采用了定性指标,大多围绕道德品质、还款能力、资本实力等因素展开分析。随着数理统计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为了克服人为因素对定性指标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引入企业财务数据、市场份额等定量指标加以分析。而以定量指标为主的数学评估模型,却难以反映对企业信用有重大影响的却难以量化的指标。因此,目前主流的信用评估指标主要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以增强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从具体指标上来看,Beaver(1966)通过单变量分析模型发现现金流量负债比是最佳的信用判定指标,其次是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比和流动比率。Altman(1968)利用判别分析,最终选用营运资本/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收益/总资产、权益市价/债务总额账面价值、销售收入/总资产这五个指标,建立了Z计分模型。Edmister(1972)选择常规财务指标建立了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Altman、Haldeman&Narayanan(1977)对Z计分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适用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的Zeta模型,包括了资产报酬率、收入稳定性、偿债能力、累积盈利能力、流动比率、资本化率和规模等变量。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多样化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施锡铨、邹新月(2001)采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运资金/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作为分析变量,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李小燕、卢闯(2004)运用相对关联研究方法研究了基于业绩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管晓永、宋新伟(2009)对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筛选出了包括资产负债率、存货应收账款占比、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利润率等9项有效指标。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方面,任永平、梅强(2001)提出了信用决策、信用跟踪和信用追偿三个不同过程中所运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注重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创新、成长四个方面的有关指标。范柏乃、朱文斌(2003)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梁晓娟(2009)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个方面,研究了后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马克思的信贷资金循环理论,对信用评价作出了理论解释。假定企业资金Gc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K和借入资金Gb,即Gc=K+Gb。当企业经过资金运动,获得增值资金?驻G,Gc从而转变为G'C,G'C=Gc+?驻G=K+Gb+?驻G。由于借入资金需要还本付息,借款利息为?驻Gb,那么,上述等式可以变换为:G'C=K+Gb+?驻Gb+(?驻G-?驻Gb)。可见,如果自有资金K保持不变,只有?驻G?叟?驻Gb,才能保证借款的安全性。显而易见,企业盈利水平越高,资金增值的可能就越大,企业违约风险也就越小,企业信用水平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1: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正相关

如果企业盈利能力不高,?驻G

H2:企业自有资本水平指标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正相关

H3:企业流动性水平指标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正相关

企业资金增殖过程包括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而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对生产阶段产生影响,继而间接影响资金增值程度,最终将影响企业的信用水平。一般说来,高水平的经营效率,能减少资金的占用,生产更多的产品,产生更多的资金增值,最终会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提出假设:

H4: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指标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正相关

企业偿债意愿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但是偿还意愿难以直接观测,因此企业过去经营失败和违规的纪录对评估其信用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假设:

H5:企业经营失败或违规记录会对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二)变量定义和指标的选择企业盈利能力、自有资金水平和流动性、经营失败或违约记录、企业经营能力和外部环境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有关,本文选择了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销售利润率在内的指标体系。由于资产重组是解决企业财务困境的首选方式,因而观察企业是否出现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行为,也能反应企业过往是否有过经营失败。指标如表(1)。信用评价的核心目标就是判断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特别是可能出现财务困境或违约的概率)的高低。由于Z计分模型和ZETA计分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数据需要服从正态分布和协方差矩阵相等),因此,周首华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型信用评分模型——F分数模式,该模式使用ComputetatPCPlus会计资料库中的4160家公司数据进行了检查(而Z计分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在预测变量的选择上遵循Donalson的理论,因而能更为准确地预测出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困境。一般情况下,F分数值越高,公司违约或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信用风险也就越小,企业信用水平则越高。本文将先利用F分数模式计算样本企业可能出现违约或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以代表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并将计算得到的F分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检验上述指标与F分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判定所选指标在评价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有效性。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本文对截至2011年底已在深交所中小板块上市的,包含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有关数据记录的中小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共抽取了359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本研究数据主要以2011年度有关数据为主,为了提高F分值预测的准确性,采用了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的F分值均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数据库、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等。在分析过程中对缺失值、异常值的处理采取了列删法。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将2011年样本公司盈利能力有关指标数据与连续3年F分数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除了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其余指标与F分数的相关系数检验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指标均与F分数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假设H1获得证实。但是净资产收益率与F分数的相关性较弱,说明该指标在帮助判断企业信用水平上的作用较为有限。而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则有助于判断企业信用水平高低。将2011年样本公司资本结构、流动性有关指标数据与连续3年F分数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表(4)、。通过检验发现自有资本水平和流动性这个两个层次上的有关指标与F分值的相关系数检验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相关系数r均大于0.3,说明自有资金水平指标和流动性指标与F分值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假设H2,H3均被证明,有关指标有助于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

将2011年样本公司自身经营能力指标与连续3年F分数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存货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与F分值的相关系数概率P-值虽小于显著性水平,但是0

(二)方差分析将企业违约次数和资产重组有关记录数据与F分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表(7)、表(8)、表(9)。样本数据均通过了方差齐性检验,适合进行方差分析。企业违约次数和资产重组记录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证明了企业违约次数和资产重组行为会对F分值产生显著影响。由于F分值代表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因而假设F5得到证明。

五、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自有资本水平和流动性水平与其信用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有关信用评价指标有助于合理判断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不断扩大自身盈利能力、增大利润留存比率,不断扩充自有资本,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以防范并降低中小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能力主要反映企业在生产环节中的效率,而生产环节居于资金增值的中间环节,其作用于资金增值最终结果的传递链条较长,因而对资金增值结果的反映效率较低,导致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相关性较弱。而作为传统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能由于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性因素或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使得该指标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经营情况,最终使得该指标无助于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虽然企业过往的违约记录和资产重组记录只能反映过去的信息,但是仍然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相关指标也具有评价有用性。无违约记录(或无资产重组记录)的中小企业F分数均值要高于有过违约记录(或资产重组记录)的中小企业F分数均值。因此,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诚信意识,规范中小企业的信用行为,建立中小企业诚信记录体系,也有助于中小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永平、梅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4期。

[2]管晓永:《中西信用评价技术发展的逻辑及其比较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7期。

[3]周首华等:《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8期。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经济;产量;生产经济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着人类对于物质的不断追求,生产类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使得社会对于生产类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生产类企业的如下特点:

1.1需根据客户订单或预计市场需求制订生产计划影响其生产计划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生产能力、客户的订单、季节变化因素、行业变化因素,等等。

1.2生产过程的控制极为重要由于不同产品是的品种和数量生产过程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设备、生产人员、生产管理有较好地配合度和灵活性。

1.3成本管理是关键问题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数量,采用什么流程进行生产,这都与成本管理息息相关,它是一个关系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1.4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市场是一个生产型企业出奇制胜的武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工艺的采用、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开发出满足日益丰富多彩的新产品,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5更加重视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做大做强的产业化格局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生产型企业不是过去为生产而生产的企业,而必须把视野放大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同时,只能逐步积累,不断地做大做强企业,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而不被市场所淘汰。鉴于生产类企业的特点,对于其来说,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运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量是其获得最大利润,在市场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于企业制定生产计划上,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对多种生产方案进行量化研究,对于其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问题的分析

关乎生产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对于生产的控制是一项关键。而产量作为生产控制可呈现的指标数据之一,是一项关键性的衡量指标。

企业使用一定的工艺进行产品生产,但随着科技发展、市场规模扩大,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自身的生产工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收益,才能使得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多的发展。而新工艺的投入,即意味着新的机遇与商机,但同时也饱含层层危机与挑战。因此对多生产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极限经济产量是在盈亏平衡原理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生产类企业改善工艺应考量的关键评价指标因素。

2.1盈亏平衡原理盈亏平衡分析,又称量本利分析,反映的是产品成本、产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内在联系,它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假定产销量一致,根据产量、成本、售价和利润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预测、决策和不确定性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产量、成本和盈利之间的关系,找出方案盈利和亏损在产量、单价和成本等方面的临界点,以判断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

盈亏平衡点越低,表示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强,抗风险能力也越强。盈亏平衡点常用生产能力利用率或者产量表示。盈亏平衡分析有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两种,假设产量等于销售量,由于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是产量的线性函数,故盈亏平衡点分析可归结为产量的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根据盈亏平衡原理有:产品销售收入=总成本+税金+费用+利润产量线性盈亏平衡公式:价格×产量=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税金+费用

2.2经济极限产量依据盈亏平衡原理,经济极限产量是指工艺废弃时只能回收操作成本和税费的最低产量。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Qi为极限产量,万件/年;Cfo为固定成本,元/年;Cvo为生产可变成本,元/万件;Po为含增值税的产品价格,元/万件;To为产品生产税费,元/万件;Ro为产品商品率。

三多生产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研究

生产类企业对于原有产品的生产工艺与预采用新工艺生产该产品,在进行新工艺决策时候,对各工艺的技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后,将给予决策者一个系统的指标数据,为其未来如何管理及决策被企业的生产提供依据。进行经济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经济效益原则;②可持续发展原则;③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原则;④可比性原则;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⑥静态分析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动态评价的原则。

由于各生产方案各有优缺点,若单纯从某一个经济指标来决定选择一个方案作为最终方案显得不太合理,因此,需要对各方案进行财务综合评价,选择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的方案作为最终优选方案。多方案的综合评价的主要思路:首先选取综合评价特征指标,由于各个特征指标重要性并不完全相同,因而通过层次分析法把各指标重要性从定性转化成定量,由于决策方案的各个属性之间量纲不同、单位不同、数量级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不可能直接利用初始属性指标值进行比较和综合排序,因此,在对方案进行综合排序之前,需要消除这些不可公度量性,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比较和综合排序的指标,作为指标权重,再通过灰色-理想点逼近法将各个方案排出优劣次序,确定推荐方案。

根据生产类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综合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一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指标---总投资、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动态指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财务内部收益率。

正确评价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性,仅凭借评价指标的计算及判定是不够的,还须了解各方案所属的类型,从而按照方案的类型确定适合的评价指标,为最终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般可依据各生产方案的不同关系,分为独立方案、互斥方案、相关方案。相关方案又分为与现金流量相关、资金有限相关和混合相关。假设各生产方案间是是互相代替的关系,具有排他性,选择了其中任何一种方案,就意味着其他方案必然被排斥被放弃。结合以上综合评价特征指标选取的七原则和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方案总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回收期和预计增产量五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特征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定量的确定各个指标的指标权重。

3.1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特征指标权重

从技术、经济两方面综合评价各个方案。其层次分析流程如下:根据专家意见,选定了方案总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回收期和预计增产量为特征指标,构成层次分析模型,对方案进行经济评价。

①各指标按重要性大小排列顺序如下:

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方案总投资>增产量

按照层次结构图特征指标顺序,设ti为第i个特0征指标,构成权重矩阵为A=aij(其征指标ti比tj大则为2,相等则为1,小则为0.5)。

②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直接通过计算机语言编程求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找出最大的特征值和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一致性指标公式为CI=,就得一致性指标。

3.2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对象N公司,假设其评价对象集为B,建立对象集B中的相对优决策作为相对优比较的标准,以rij=f(ui,vj)表示因素ui到评判vj的模糊映射,于是得到模糊评价矩阵为:(2)

称(U,V,R)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隶属度概念一般情况下它具有两种类型:①“越大越优”型;②“越小越优”型。

指标隶属度矩阵为:

(3)

最优决策的相对性可由矩阵(3)建立标准优等方案的模糊集,作为优选比较的相对标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可按(4)、(5)式建立优等方案G的模糊集:

G=(g1,g2,…,gm)T

=(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T(4)

S=(s1,s2,…,sm)T

=(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T(5)

式中∨为取大运算,∧为取小运算。通过最小二乘法准则构造目标函数,并且令其导数等于零,求得系统的模糊优化理论模型为:

(6)

其中,式中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p为距离系数,若当p=1时,为海明距离;当p=2时,为欧氏距离。两种距离计算所得的结论通常是一致的。根据模糊优化理论模型(6)计算出n个备选对象的隶属度,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把计算得到的隶属度由大到小排序,即得到对应方案B={B1,B2,B3…,Bn}的综合优劣排序。

隶属度最大者对应的方案即为综合评价相对较高的决策方案。隶属度最小者对应的方案即为综合评价相对较高的方案。

四结束语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关键词:内部优化管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国家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优化办法;另一方面,2013年,我国投资类人群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作为投资者,更加需要依据企业财务稳健化管理和信息公布,进行自身投资策略选择。可见,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的财务风险控制,已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且财务管理风险始终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任一环节。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实现企业高效率盈利,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资产成本利益,构建上市公司科学发展观下的财务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陈雪浅指出,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大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和汇率等金融不稳定因素发生概率值,这种金融不稳定将会直接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不利影响。王团现指出,企业有序稳定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重要基础性保障措施,企业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可以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完善指导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和控制有机结合。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和财务风险融合,将会构建出企业发展可持续平台和体系结构性完善,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袁晓波选用回归模型上市公司中的ST为研究对象,选择公司连续5年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分析结构表明公司的盈利利润额度和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直接影响上司公司的ST概率值。上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也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和问题,即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预测性方面,应更加强调定性指标和非个人主观影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外部生存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企业必须要强调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值,制定更加合理的内部优化控制机制,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模糊分层方法,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以C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测和控制策略研究。

二、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竞争外部环境激烈程度值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概率,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同时涉及到企业发展各个环境和步骤,两者之间产生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关系。可见,只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机制,评价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指标值,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并及时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将会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变量进行体现,即财务风险必然引起财务指标上异动,如企业资产负责率可以表示为企业的融资风险。

1.模型构建

模糊分层方法是将复杂化多指标问题转化为单一化问题,以多专家打分为权重标准,完成复杂问题的分层逐步分解,最后加权计算出各个指标对于某一事件影响状况。模糊分层法判断的相关步骤如下,一是依据所要评价的问题,构建出统一化独立分层体系结构模型;二是选择行业内多名专家,进行指标评价打分,建立模糊判定模型;三是计算出局部分层模糊权重向量矩阵,循环该方法,从底层指标逐层分解向上结算,计算出综合性权重向量矩阵;四是通过标准化处理公司表1中所包括的财务指标值,乘以模糊分层的权重指标值,即可获得对应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值。

2.财务风险评价计算

本文以C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糊分层方法财务风险评价性研究。C公司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募集方式建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控股股东为某汽车企业,占总股本的65%,公司现有上海、湖北和广东三个研发基础,45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通过该公司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获取表1中各项指标的实际值。本文对于C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共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法层。目标层即主要目标是通过下两次数值计算出公司财务风险程度;准则层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的传统和新增指标两项;方法层即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具体指标值。

3.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由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模糊分层权重指标计算可知,股权结构、盈利能力及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权重值较大,C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股权结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得分的缓慢增长也说明股权结构变化幅度较慢和成果不明显。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知,2011年,公司盈利规模性收入较高,但接下来两年出现明显下滑拐点趋势直接表明公司的业务增长和盈利实力不足,需要获得公司组织管理者高度重视,并选择合适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综上所示,通过构建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获取企业内部结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程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依据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研究,可知财务各项因素指标对于财务风险具有差异性影响效应,同时财务风险发生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是上市公司内部优化财务管理的长期坚持的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建设。

1.科学合理构建股权框架

通过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性评价机制可知,股权结构框架不合理将对公司财务状况起到严重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配置,也是公司内部优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可见科学合理构建上市公司股权框架,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一是合理设置高管股权指标,上市公司管理属于产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式管理,假设企业高管配置较少股权,将会增长企业的执行管理成本,公司管理层将不会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尽心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是转而为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运行模式。合理配置高管股权指标也就是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必要股权激励,将自身利益价值增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协同关系,形成一种博弈多赢关系,同时加大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性比例,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监督和管理权,一旦发现企业管理层经营严重偏离公司财务战略,将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时,起到及时纠正性作用。二是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如所选C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4%,这种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企业很多,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这也就直接说明公司的其他股东对于公司发展,不能起到均衡式控制作用,并且实际控股股东公司管理权行为不会受到某些限制。而构建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将会有效的抑制和监督,大股东对小股民利益蚀,对公司战略性决策需要各个股东之间,达成协同性平衡建议,能够实现一种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均衡。这里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假设大股东数量较多,将会产生利益持续性讨论,对于公司发展将会不利,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应控制在3~5个为准,将会更加有利益上市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决策不确定因素,减少企业经营性风险,提高上市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中小股民投资权益。

2.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对于企业财务风险产业必然性影响,降低盈利能力,增加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发生概率值,对应判定指标是主营业务增长率。上市公司盈利增长能力提升是企业内部优化管理和外部竞争一个综合性体系建设成果,建议选择以下两点控制策略。一是上市公司应规划出盈利能力战略性结构,即盈利能力配置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近期和长远利益协调,企业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应具有较强预测和敏感性探测能力,集合企业内部管理优势力量,确保核心业务所获取的企业市场有利空间和项目,减少企业市场被动性恶意竞争,以核心业务盈利增长带动潜力增值业务配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上市公司良性循环模式。同时,在核心业务和潜在业务设置过程中,要通过多元化信息获取手段,强调以信息流和责任流主导下的企业内部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组织者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和企业战略发展预判能力,能有效及时处理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建设的外部竞争,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盈利能力下降问题。二是科技产品创新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关键保障,上市公司企业在产业中竞争关键点就是产品、成本和优质服务协调控制管理,而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产业竞争,这就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创新产品技术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获取多元化渠道,上市公司应积极对于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进行借鉴融合式创新技术产品模式,不断形成新产品和技术的市场与时俱进效应,有效避免地价格竞争,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群体需求,扩展市场占有率,同时产品创新的主要推进力就是科技人才,上市公司应加大高素质创新能力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优秀人员管理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搭建良性发展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和提升企业科技产品创新能力,服务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浅.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2]王团现.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

[3]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

[4]董育军.内部控制与公司财务风险的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3(14).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7

以ERP为例,目前国内ERP实施周期平均为3.7年,比发达国家长,多数企业的ERP实施是走样的、搁浅的,有效实施成功率不到3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如客户单位复杂多变、管理软件系统不成熟、系统实施队伍经验不足等,但核心的问题是在IT建设中并没有与企业实际及其管理体系较好地结合,没有实时有效地建立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尤其是IT盈利管理模式;IT投入难于把握监控,使IT建设步入“叫好不叫座”的鸡肋状态,甚至陷入“IT黑洞”。这也使CIO陷入很大的职业风险,如履薄冰。

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效果与企业预期之间常存在着巨大落差与矛盾,促使CIO不得不重新审视、评估信息化的效用与价值。于是,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评价IT部门绩效、衡量企业信息化投资成果的综合评估体系,尤其是创建IT建设盈利模式正成为一个备受CIO关注的重点话题与使命,也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然而IT的属性决定了信息化投资的复杂性、不可比性和收益无形性等特点,并且信息化的绩效显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近过程,所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与盈利模式的制定困难重重,真正能建立起检验IT成功标准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

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寻找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绩效评估体系与盈利模式?CIO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盈利模式的再造,以突破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取得丰硕的成果?

做好投资分析决策,监控每笔IT项目。

对一套十万元左右的OA、CRM、HR软件,企业也许可以不必太计较,但对一套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ERP、BPR软件,实施周期长、耗时多、涉及人员广,企业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如何科学进行大型IT系统的投资回报率分析与决策是CIO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CIO在准备启动信息化工程之前,必须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精细分析,监控每笔IT项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粗放式投入。以ERP为例,具体的投资分析如下。

(1)分析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管理基础是否规范,是不是到了该应用ERP系统的阶段;(2)如何构架企业ERP系统,认真分析哪种架构系统的性价比最好;(3)编制ERP系统总体成本的投资预算,计算出每个软硬件产品、每项服务的具体成本。将成本与绩效联系起来,通过项目的运作表现决定资源分配。一定要具体列表细分,单独测算成本,实时监控,万一投入超过,要马上找出原因及时控制,确保每一运作步骤都在数据分析框架中得到体现和掌控;(4)编制ERP系统投资回报率,也就是带给企业的收益分析,通过财务计算方法来分析初期投资的回报。较常用的有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回收期(Payback)等,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需注意的是,在IT财务分析上不能只计算IT带来的有形收益,应把无形收益也考虑在内,也一定要具体列表细分,实时监控;(5)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费用分析,也要具体列表细分。

谨慎分析信息化建设周期、权衡投入产出比是CIO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所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考量IT建设成效。

运用定量或定性的IT评价工具,建立科学有效的IT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营销、管理、服务、后勤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系统的业务流程等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考量,以对信息化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提高IT建设盈利率,这是CIO创建IT建设盈利模式的必要过程与举措。

这里以企业实施CRM系统为例进行阐述,CRM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大类。

CRM定性指标体系包括:对企业业务流程创新的贡献、对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科学化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文化环境改善方面的贡献、对于企业整体管理思想提升方面的贡献、员工素质提升方面的贡献、企业形象提升方面的贡献等。

定量指标体系包括:客户满意度、渠道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单一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客户流失度、员工满意度等。具体可以涉及到市场销售、服务、渠道运作、财务、企业信息流等业务流程层面。

笔者建议,可结合参照ITIL体系,借鉴BSI5000标准体系或标准体系IEC20000,以建立起企业IT建设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性价比最优的IT建设盈利模式,提高IT盈利率。

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方式:购买通用软件、自行定制开发整套软件、SaaS(或ASP)租用系统平台。

以CRM为例,中小企业要自行定制整套软件需要花费较高的开发经费,而且风险比较大,高投入不一定带来高回报;而不同的行业对CRM的要求千差万别,如果不考虑行业特色、企业自身特点,易在推广应用中导致失败,因此通用软件在很多情况下也不适用。

中小企业CIO不妨多考虑SaaS租用模式。首先,此种模式的进退成本较低,前期投入几乎为零;其次,中小企业不需要承担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不用派专门的IT人员维护软硬件设备,只付少量月租费,减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

采用信息化咨询,降低项目风险。

企业由于受认知水平、IT条件的限制,与软件商的信息十分不对称,常常导致IT建设受控于软件商一方,企业常陷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开始进行信息化尤其是选型时就要及时引入真正中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帮扶企业,努力提高企业对信息系统应用的认知度、熟悉度和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降低项目风险。

另外,CIO也可引进项目监理制,以进一步保障IT项目成功率。传统的项目管理有各种各样的弊端,譬如:不科学、质量不保证、进度难控制、监督保障不到位以及遇有问题双方相互扯皮等,引进这种社会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可以解决传统管理的弊端,以保障项目成功率。

采用信息化咨询与实行项目监理制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实力选择,既可采用单项,也可两项同时采用。

盘点、评估当前的IT建设盈利模式,完善IT建设。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8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讲,其所指的是通过对目前所具备的的一切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来进肯呢个的帮助企业得到最大的利润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盈利能力是每一个部门共同经营的成果,也是一个企业经营水平的一种有效反映。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的话,那么,这一企业的利润获取水平也就越高。那么,反过来讲,利润获取能力就越差。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只有通过对盈利能力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企业对未来的经营状况,对自身的发展前景等等做出预测,才能够帮助决策者们更好地做出决策。所以,针对盈利能力,本文以X企业为例,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对于层次分析法来讲,它最初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由美国的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来的。这是一种对定性问题,做出定量分析的决策方式,这种方式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针对某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划分,通过某种联系的相关顺序,有层次性的将其更合理化,按照一定的客观现实的主观结构,来把专家的意见,和分析者的判断结果做出对比,在经过了两两比较之后,在按照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来做出定量的描述与分析。在这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方式,来把能够把每一个层次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反映出来的权重值计算出来。最终通过总的排序,来把各个元素的相对权重计算出来,并最终对其做出排列。本文的研究,就是通过对层次分析法的充分利用,来对X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出分析和评价,具体可以从经营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另外,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来看,主要包括了五步,第一步,就是要把层次结构模型构建起来;第二步,就是要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判断矩阵构建起来;第三步,就是要进行层次单排序,也就是说下一层的所有要素能够对上一层的某一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做出排序;第四步,就是要实施一致性的检验。第五步,就是要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也就是说要把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要素对最高层要素的优先顺序排列出来。

二、X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1.基于层次分析的企业盈利能力模型的构建

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这一模型主要可以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总目标层、子目标层以及具体指标层,我们分别用A、B以及C来将其表示出来。上述也提到了,最主要的是要对经营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这四个方面做出分析,而这四大指标,又可以进行细分。首先,对于盈利能力指标来讲,又可以将其分成营业毛利率指标、营业净利率指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这三个类别;其次,对于资本盈利能力来讲,又可以将其分成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资本收益率指标、每股收益指标以及市盈率指标这四个类别;第三,对于资产盈利能力来讲,又可以将其分成总资产利润率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以及总资产净利率指标这三个部分;第四,对于收益质量来讲,它主要就是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来衡量的。具体来讲,A毫无疑问是总目标,在子目标B这一方面,主要包括了经营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四个具体指标,分别用B1、B2、B3、以及B4来表示。在具体指标C这一方面,在经营盈利能力上,又可以包括营业毛利率、营业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三个指标,分别用C1、C2以及C3来表示。在资本盈利能力上,又可以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这四个指标,分别用C4、C5、C6以及C7来表示。在资产盈利能力上,又可以包括了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及总资产净利率这三个指标,分别用C8、C9以及C10来表示。在收益质量上,只要就是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用C11来表示。

那么,对于X企业,本文的研究,主要选择了2009年至2013年,这三年该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的运用,来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最终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X企业在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当中,从其盈利能力来看,在2009年的时候,是最强的,但是在2013年的时候是最差的。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该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C2、C4以及C1,即也就是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营业毛利率这三个因素。

另外,从上述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我们还可以知道,在X企业,其营业净利率以及营业毛利率所呈现出的趋势是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同时,在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也是逐年递减的趋势。从中所体现出来的是X企业在成本费用的这一方面,呈现出来的是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该企业的利润却呈现出了逐年递减的趋势。更深入体现出来的是,X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所以,对于这样的结果,对于X企业的管理层来讲,他们在今后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要把目前的财务状况加以改善,要尽可能的把产品的销售渠道予以拓宽,要尽可能的把销售收入提升,同时,要最大限度的把那些不必要的开支节省掉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把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总的来讲,X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还是比较强的,在今后的经营过程当中,该企业如果能够切实的把上述几点做好,能够把对资产营运能力的提升力度强化的话,可以说,该企业还是存在比较大的上升空间的。

三、结语

总之,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在财务分析工作当中常用的方法,它具有了全面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等等方面的优势,所以这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状况评价方式。在本文对X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评价过程中,通过这层次分析法的充分运用,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质量这四个具体的指标入手,来做出全面的分析。可以说本文所得到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层次分析评价方式,仍然存在着很强的专家评价主观性,所以,这或多或少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在关于层次分析方式的改进方面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层次分析法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测度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03:98-100.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9

内容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使用者做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会计准则

会计盈余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盈余及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会计盈余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会计盈余是企业所披露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利润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指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最有利的信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作用。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个人,并且应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会对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综合,于1980年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构图。

(二)国外相关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美国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原则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指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公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汇总与分类,使用者能力要求;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了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所涉及的信息质量标准共计二十条。

盈余管理及其动因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大。吴连生等(2007)的研究显示,1998-2004年期间,占亏损公司60.73%的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王婷等(2009)的研究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普遍运用应收账款、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较大。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减弱,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密切相关。张雷(2009)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江苏省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而且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各不相同。上述已有的研究说明,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大。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

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从契约和财务报告两个方面来看。从契约角度看,在合同为刚性和不完全时,盈余管理是一种低成本的用以保护公司免受未预期状况的影响的方法。从财务报告角度来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公司的股票价值。盈余管理可以视为管理层用来传递内部信息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机制。

然而,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会滥用盈余管理。从契约角度看,管理层可能投机性地运用盈余管理,以牺牲契约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财务报告角度看,可能记录过高的费用,或强调盈余的构成而不是净利润。因此,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1.分红计划。希利(1985)发表题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文章,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层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2.其他契约动因。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层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以及政治成本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动因也来自于隐含契约,也被称之为关系契约,它产生于公司与股东(股东、雇员、供应商、贷款者和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代表一种基于公司过去业务的期望行为。

3.政治动因。很多公司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包括巨型公司、战略性生产行业、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这些公司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这也使得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使净利润最小化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

4.税收动因。所得税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因之一,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纵的空间。

5.首席执行官的变动。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的时期,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都可能会出现。例如,分红计划假设预测,首席执行官即将离职时,会采取使报告期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同样,业绩差的企业首席执行官会使盈利最大化,以防止或者推迟被解雇。

6.首次公开发行。克拉克森、唐顿、理查德森和西弗斯克(1992)发现的经验证据表明,盈余的预测信息作为公司价值的一个信号,会引起市场的正面反应。这说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1.洗大澡。这种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主要是指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层会夸大这一亏损额。因为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企业亏损不会对新任管理层造成影响,所以,企业会注销资产,把未来发生的费用列支在当期,以及“清洗甲板”。

2.利润最小化。这种方式类似于洗大澡,但没有那么激进。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利的年度,一般会采用利润最小化的方式。使利润最小化可以采用快速注销资本性资产和无形资产,费用化广告支出和研究开发支出,采用成功成本法处理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等方式。所得税因素也是促使管理人员达到利润最小化的诱因。

3.利润最大化。管理层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净利润达到最大,只要净利润不会超过分红计划中规定的盈余上限。

4.利润平滑。管理层为使企业利润稳定地保持在盈余下限和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方法。由于分红计划的限制,一部分利润会暂时或永久的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风险规避型的管理人员会希望奖金收入保持,因此,他们会采用利润平滑方法来确保自己的奖金收入。此外,管理人员也可能采用利润平滑的方法以降低被解雇的可能和违约风险。公司为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也会平滑报告净利润。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战略投资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散公司控制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2.完善外部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外部独立董事持有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能给其提供代表股东利益的激励,进而有效地监督公司经理层。独立董事一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并尽量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价值,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3.董事会应保持合适的规模。上市公司应当适当控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过大,经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也越低。公司在选择合适的董事会规模时,需要考虑诸多相关的因素。

4.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增加透明度,妥善处理中小投资者的投诉等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并提高其质量

针对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应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及冲回时间,对预计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的选择应加强规范,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强化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盈余管理的难度。建立企业信息库及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

(三)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改变有关法规过于注重盈余水平的评价标准,建立更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是经调整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可以避免会计利润存在的局限,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在财务报告中应引入“综合收益”概念,要求公司编制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比利润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四)加强审计监控以健全盈余管理的外部约束机制

应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检查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2.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柳木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国家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化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优化办法;另一方面,2013年,我国投资类人群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作为投资者,更加需要依据企业财务稳健化管理和信息公布,进行自身投资策略选择。可见,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的财务风险控制,已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容易受到来自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且财务管理风险始终贯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任一环节。不断优化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实现企业高效率盈利,确保企业和投资者的资产成本利益,构建上市公司科学发展观下的财务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陈雪浅指出,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加大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投资和汇率等金融不稳定因素发生概率值,这种金融不稳定将会直接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不利影响。王团现指出,企业有序稳定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重要基础性保障措施,企业的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可以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完善指导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和控制有机结合。上市公司内部优化管理和财务风险融合,将会构建出企业发展可持续平台和体系结构性完善,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袁晓波选用回归模型上市公司中的ST为研究对象,选择公司连续5年的财务数据和指标,分析结构表明公司的盈利利润额度和公司股东持股比例,直接影响上司公司的ST概率值。上述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但也有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和问题,即在财务风险控制的预测性方面,应更加强调定性指标和非个人主观影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发展外部生存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企业必须要强调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值,制定更加合理的内部优化控制机制,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模糊分层方法,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以C上市公司为例,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测和控制策略研究。

二、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竞争外部环境激烈程度值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概率,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同时涉及到企业发展各个环境和步骤,两者之间产生更为紧密协同发展的关系。可见,只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机制,评价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因素指标值,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风险判断,并及时进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将会直接通过企业的财务变量进行体现,即财务风险必然引起财务指标上异动,如企业资产负责率可以表示为企业的融资风险。通过文献查询分析,现将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为传统和新增两项。

1.模型构建

模糊分层方法是将复杂化多指标问题转化为单一化问题,以多专家打分为权重标准,完成复杂问题的分层逐步分解,最后加权计算出各个指标对于某一事件影响状况。模糊分层法判断的相关步骤如下,一是依据所要评价的问题,构建出统一化独立分层体系结构模型;二是选择行业内多名专家,进行指标评价打分,建立模糊判定模型;三是计算出局部分层模糊权重向量矩阵,循环该方法,从底层指标逐层分解向上结算,计算出综合性权重向量矩阵;四是通过标准化处理公司所包括的财务指标值,乘以模糊分层的权重指标值,即可获得对应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值。

2.财务风险评价计算

本文以C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模糊分层方法财务风险评价性研究。C公司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募集方式建立交通运输设备公司,控股股东为某汽车企业,占总股本的65%,公司现有上海、湖北和广东三个研发基础,45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通过该公司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获取表1中各项指标的实际值。本文对于C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评价共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法层。目标层即主要目标是通过下两次数值计算出公司财务风险程度;准则层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的传统和新增指标两项;方法层即是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具体指标值。一是选用群组决策,进行上述财务公司指标的权重性和各层的权重值评价,即对指标变量和层次进行比例化处理,获得相应的、各层模糊判断矩阵,并按照模型构建步骤进行权重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二是依据C公司所公布的表1中财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算法如公式(1)所示,将实际值转换为的范围值50~100;三是计算出C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指标值,计算结果数值为2011年64.40、2012年63.89、2013年65.79。通过百分比值划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防范。YJ=50+XJ-XminXmax-Xmin50(1)

3.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由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模糊分层权重指标计算可知,股权结构、盈利能力及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权重值较大,C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股权结构得分较低,说明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分析可知主要原因在于高管持股比例较低,得分的缓慢增长也说明股权结构变化幅度较慢和成果不明显。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可知,2011年,公司盈利规模性收入较高,但接下来两年出现明显下滑拐点趋势直接表明公司的业务增长和盈利实力不足,需要获得公司组织管理者高度重视,并选择合适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综上所示,通过构建基于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获取企业内部结构财务管理影响因素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程度。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依据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研究,可知财务各项因素指标对于财务风险具有差异性影响效应,同时财务风险发生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是上市公司内部优化财务管理的长期坚持的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建设。

1.科学合理构建股权框架

通过模糊分层方法的财务风险性评价机制可知,股权结构框架不合理将对公司财务状况起到严重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配置,也是公司内部优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可见科学合理构建上市公司股权框架,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一是合理设置高管股权指标,上市公司管理属于产权和执行权的分离式管理,假设企业高管配置较少股权,将会增长企业的执行管理成本,公司管理层将不会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尽心尽力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是转而为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运行模式。合理配置高管股权指标也就是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必要股权激励,将自身利益价值增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协同关系,形成一种博弈多赢关系,同时加大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性比例,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监督和管理权,一旦发现企业管理层经营性行为严重偏离公司财务战略,将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值时,起到及时纠正性作用。二是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如所选C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4%,这种持股比例在上市公司企业很多,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这也就直接说明公司的其他股东对于公司发展,不能起到均衡式控制作用,并且实际控股股东公司管理权行为不会受到某些限制。而构建上市企业大股东合理化持股,将会有效的抑制和监督,大股东对小股民利益性侵蚀,对公司战略性决策需要各个股东之间,达成协同性平衡建议,能够实现一种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均衡。这里也就产生一个问题,假设大股东数量较多,将会产生利益持续性讨论,对于公司发展将会不利,因此上市公司大股东数量应控制在3~5个为准,将会更加有利益上市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决策不确定因素,减少企业经营性风险,提高上市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中小股民投资权益。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1篇11

关键词:CEO声誉;盈余管理

在当今世界,声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声誉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驱动力。CEO俨然成为了企业的代言人,他们的声誉关乎着企业的声誉,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反过来企业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CEO的声誉。这就暗示了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会与经理人的声誉存在着某种联系。

本文梳理了有关CEO声誉及盈余管理的含义、度量及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

(一)CEO声誉的含义及度量

Johnson(1993)建立了CEO声誉评价模型,将CEO的声誉划分为内部声誉和外部声誉。Jenniferetal(2008)认为CEO声誉是通过CEO的个人能力特征、工作业绩树立的总形象,同时提出比较难得找到CEO声誉的替代变量。吴笛(2009)认为CEO的声誉是社会大众依据CEO的品质、经营能力和业绩、职业道德等的表现,所形成的评价。

衡量的CEO声誉可以从媒体报道CEO的频率、CEO受演讲和采访的频率、实验问卷法等方面着手。一般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媒体报道CEO的频率。Milbourn(2003)用CEO的在职期限、任职方式(内部选任还是外聘)和CEO在相关行业刊物上出现次数作为CEO声誉的替代变量。Jenniferetal(2008)采用媒体对CEO的曝光频率作为其声誉的替代变量,还增加了CEO年龄和前期任职情况等个人特征作为声誉的控制变量。相对中国学者而言,吴笛(2009),待凤(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管理时,用百度新闻搜索平率来度量CEO的声誉。

(二)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度量

盈余管理和伪造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手段,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和调整应计项目使公司利益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目前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的定义是RM.Healy和J.M.wahlen(1999)提出的,是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和构造交易编制改变财务报告,用以是隐瞒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影响利益关系人的决策

目前,盈余管理计量要有三种方法主:应计利润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测法。这里具体分析应计利润法,该方法是将总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两个部分,总应计扣除可操作性应计就为不受管理者控制的应计利润,以此来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目前应计利润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基于应计利润法的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等。Healv(1985)将企业总的应计利润分为可操纵性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eAngefo(1980)采用期初的全部应计利润来度量当期的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Jones(1991)基于Healy的模型基础,将销售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引入模型中。

(三)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不健全的治理结构,使经理人有机会运作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敏感性动机、CEO变动动机。

(1)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Holthansen(1981)认为管理者操控盈余的主要是因为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相矛盾。Watts和zimmerman(1994)的债务契约认为管理层操控会计利润的目的有一方面在于是债务契约。

(2)政治动机与盈余管理。目前在政治敏感性动机的研究集中在反垄断调查和金融管制两方面。cahan(1992)以48家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为样本,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发现在被调查当年,这些公司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盈余操作行为。Makaretal(1995)也研究得出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会有意的低在受调查期间的会计利润水平,使得超长超额等超正常收益不被发现。

(3)CEO的变更与盈余管理。有些CEO为了有更好的晋升空间,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财务报表。DeFond和Park(1997)指出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管理层会平滑盈余。贾婷(2012)分析得出:在变更当年,高管变更带来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而且相较于总经理变更,董事长变更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更为显著,另外非常规变更会比常规变更引发更为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

(四)CEO声誉与盈余管理

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声誉机制和CEO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相互约束效果,steven和susan(2004)检验了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自身声誉的影响,得出对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显著的影响其声誉。Malmendie和Tate(2007)论证了声誉较高的CEO为了呈现出漂亮的财务绩效而进行盈余管理。Jennifeetal(2008)用联立方程验证了CEO声誉和盈余质量的相互影响,他们用媒体对CEO的曝光率作为声誉的变量,用修正的Jones模型和DD模型分别测量公司的盈余质量水平,得出CEO声誉与盈余质量负相关的结论,即高声誉的CEO,盈余管理程度也高。吴笛(2009)以盈余管理程度为因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研究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CEO声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引入股权结构发现,在国有企业中,CEO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其个人声誉。张淑惠(2010)以制度分析、契约理论为分析工具,基于声誉的盈余管理监督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基础,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在考虑真实世界中委托人与经理人的关联博弈或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应建立“声誉机制”来防范经理人管理盈余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五)总结

目前,盈余管理的评价比较成熟,尽管现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大力投入对CEO声誉的分析研究,但从大体上而言对CEO声誉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衡量CEO声誉的定量评价体系。研究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研究盈余管理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也能使利益相关者更加深入的了解CEO声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评估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投资损失。(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ealyP.M.Theeffectofbonusschemesonaccountingdecision[J].JournalofAeeountingandEeonomies,1985,7(1一3):85一107.

[2]DeAngeloL.E.Managerialcompetition,informationcostsandcorporategovernance:Theuseofaccountingperformancemeasuresinproxycontest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eonomies,1998,10:3一36.

[3]JONESJ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eh,1991(29):193一228.

[4]王乐.CEO声誉定量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4.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1篇12

本文将立足于中小股东的需求,在信用评价和盈利评价的基础上,融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共同构建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信用评价;盈利评价;非财务指标

国外学者对企业评价的研究相对较早,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评价体系也较为成熟。但是无论是运用平衡计分卡还是等级制度,无论是单一指标或是多个甚至综合指标,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事后评价的不足,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时不够完善。且国外的评价方法建立有其特殊的背景以及企业的特性,所以我们在建立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时不能照搬照用,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实际的社会经济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与特点,来建立评价体系。对于构建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无论是国外研究者还是国内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的观点,构建各自不同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关于以信用评价与盈利评价结合为基础而构建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有少数人提及过其中部分内容,没有形成体系整理成资料。鉴于此,本文在对比信用评价体系与盈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选取合理不重叠的指标,综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共同来构建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一、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对企业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实质上就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揭示和判断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必须是使评价结果有效且具有可比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一)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经济市场的特性与企业的特点。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二)综合性原则。在体系构建时,应该是从各个角度考虑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确定选取的指标构建本体系。且指标体系应该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综合。

(三)重要性原则。在此体系中应体现这些指标的重要性、代表性,而不是选择过多的指标甚至是带有重叠作用的指标。

(四)独立性原则。在进行企业综合评价时,选取评价指标应考虑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尽量避免指标各个指标之间在内容上的重叠性和在统计方面的相关性,保持各个评价指标的独立性。

(五)可操作性原则。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应使所选指标易于量化或定性,还应严格控制指标的个数,对内容重叠的指标进行一定的合并或选择,易于实践操作和评价结果的对比。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构建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时,参照5C信用因素分析法与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以及影响较大的信用评价体系、盈利评价体系,现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企业素质等方面来揭示企业的综合状况,力求通过此指标体系可以帮助中小股东更好的了解企业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

(一)信用评价指标部分

在信用评价指标部分选取的指标,主要从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企业基本素质等几个层面着手,共选取13个指标。

1、财务指标

第一,偿债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资产营运能力。企业在进行资产营运决策时,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资产营运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包括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现金流量管理等。而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保证,也是投资者或债权人能够按时获得回报的保证。通过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利用的效益及挖掘资产利用的潜力。

第三,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潜力是指企业在未来可预计的价值生产能力,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来预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速度,企业的主营业务的前景和生长的发展阶段是决定企业是否有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

2、非财务指标

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运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的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能够有助于评价者对企业更加全面的了解,可对企业的真实信息和履行承诺的意愿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所以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有必要加入非财务指标。本文选取领导素质、企业规模、技术人员比重和行政处罚这四个非财务指标,是从企业的基本素质到未来潜力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考虑,展现企业的全面状况。

(二)盈利评价指标部分

在本文中,盈利能力是指广泛的盈利能力,包含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两个方面。因为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一种反映。

在财务指标中,本部分选取的指标从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情况反映出企业当期的生产经营状况,着重通过对企业盈利指标的分析来得出企业当期发展状况的结果,以此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非财务指标中,本部分选取的是市场占有率和研发技术投入率,分别反映了企业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企业为将来的持续发展的投入。

三、不足之处

在构建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由于学者自身知识局限以及主观认识影响,在指标的选取上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我国没有统一的指标选取原则,在进行指标选取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毛道维,企业综合评价的趋势及理论,经济体制改革,2001

[2]吴德胜,梁,杨力,不同模型在信用评价中的比较研究,预测,2004

[3]张晓阳,浅析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决策&信息,200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高血压活动总结(6篇)
  • 下一篇:汽车协议书模板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