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本理念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生本教育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强调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自愿参与,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自觉学习、超越学习,在课堂中,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感悟学习的真谛,抓住学习的本质,探索并拓展其思维。在当前课程背景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与应试教育如何接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体现?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从以下方面来论述:

一、探究生本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我们深入课堂,研究梳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问题一,教师考虑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多。

问题二,教学面面俱到,预设的浅层次问题多,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及习惯得不到培养。

问题三,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学习需求、认知规律等学情方面的研究,致使教学目标不符合学生实际,对于教学活动学生兴趣低,学习收获少。

问题四,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泛泛的预习活动多,研究学生预习,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预习活动少,课内教学活动与预习紧密联系的更少。

问题五,教师教学走教案、关心自己预设的多,关注学情,积极利用生成性资源的少。

问题六,单调枯燥、以教师为主而没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多,丰富、有兴趣的、以学生为主的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少。当今课堂是以教师为本的课堂,这样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的是课本局部的资源,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好教,学生得不到发展。

二、寻找生本课堂教学实施中主要教学行为研究

将突出探索“以生为本”理念与课堂有效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行为达到有效,我们把教师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显性教学行为进行列举,并对每一个行为采取行动研究。

(一)充分深入“先学小研究”的设计是基础

设计先学小研究本着“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先学小研究”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有效的交流。

1.先学小研究的设计策略

(1)目标定位要准确。在布置小研究前,教师一定要花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如果设计研究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内容一定要适中,考虑学生才接触小研究,顾及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同时有难度也要适中,要照顾全体,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一点,体味发现的快乐。

(3)小研究的素材要灵活。该活动要求我们灵活地选取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课后的习题提到预习阶段,充作课前小研究;根据文章的题材,推荐阅读书籍,补充阅读文章等。

学生在这样的小研究的引领下,自己阅读文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例拓展,对知识的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先学小研究的布置检查

(1)小研究的成果要尽量展示。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有所用,学生完成小研究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自信心。

(2)小研究的质量要及时评价。对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好的做法予以肯定,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对不能认真完成的小组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安排前置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作业的习惯。

(3)小研究的结果要予以指导,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对学生的小研究结果作个检查,学生的小研究完成的结论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订正,确保学生的交流有深度和实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小研究的情况。学习交流后,教师给予评分并累计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中。

(二)细致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要做的七件事情: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2.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4.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5.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6.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7.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三)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提高理解文本的平台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了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课文里介绍的潮水类型就是一线潮”;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潮的类型有交叉潮。一线潮还有回头潮,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是一种遐想。难怪有人说“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三、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思行为的研究

我们研究范围限定在“有效课堂”行为,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实现程度。如语文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数学课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自己会不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书本中的例子。小组交流中学生是否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在参与、思考、分享、收获、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尝试的可能性。就像过去的“情境教学”“读写结合”等很多教育实验一样,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仍然能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自如地运用它们,但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要不拘泥于生本教材,不必局限于生本的模式。这样,我们的课才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才是符合师生发展需求的,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

摘要: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知识论与价值论;多元性与主导性;转“知”为“智”、转“知”为“能”

作为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阐释的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样,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和建立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目前文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综观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思想解放,思维开放,充满了求变创新的激情与热望,各种以创新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教材层出不穷,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发展潮流中,也给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随着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被引入,并进入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而且在各种“创新”的名义下,文学理论教学也随着理论研究不断转向,忽而“向内转”,忽而“向外转”,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愈来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没了。二是随着这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不断被消解,以及愈来愈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性、自律性、科学性,愈来愈关注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体系、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等,这样文学理论也就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学科特性即人文性愈来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与上述问题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愈来愈远离文学实际,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也愈来愈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而更多满足于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内的自我言说或相互阐释。上述问题在当今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编著者的文学理论观念各不相同,所选择吸纳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这就有可能导致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学观念与知识系统几乎难以通约,给教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并不清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按教材逐章逐节把这些知识点宣讲一遍,如果换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教师就真的成了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接受一堆半懂不懂的文学理论知识外,实际上并不明白究竟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以及学了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教师在对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具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对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研究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确立比较明晰的教学目的,具有较强的处理教材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能力,并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效果显然就会不一样。近年来,笔者和我们的教学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研讨,我们逐渐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如上所说,随着一个时期以来对文学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的逐步消解,以及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引入教材和教学,文学理论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价值特性则愈来愈弱化。而我们认为,文学理论教学固然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这门学科的系统知识,但教学不能仅仅只是介绍阐述各种理论学说,学生也不能只满足于一些知识点的掌握。文学理论说到底是对文学的认识阐释,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对文学的认识阐释就不可能没有价值观念与价值判断,各种文学现象也不可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文学理论就不能放弃价值论。当然,当今对文学价值的认识阐释不能像过去那样单一和狭隘,但至少可以在“文学是人学”的意义上,从两个基本向度来加以认识理解,即文学对于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变革进步的意义价值,以及文学对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与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价值。在这个基点上,文学理论教学的知识论与价值论应是统一的。

二是坚持多元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不仅各种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各种文学观念都充分多元化了,这既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如果说过去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在于理论知识过于贫乏和文学观念过于单一,造成了这门学科的僵化,那么当今文学理论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则是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追逐理论知识与文学观念的丰富多样和新潮前卫,遮蔽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忽视了对应有的主导性文学观念的建构,造成了理论的丰盈与观念的困惑之间的矛盾。笔者看来,在当今文学观念多元混杂的情况下,有必要确立“多元主导”的教学思想,即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当今各种文学理论的观点学说,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可能都有某个方面的合理性,从而拓宽知识面和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掌握和确立主导性的文学观,既在学理上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说明解释文学现象,又要切合当今时展要求的理论。比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然这里的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对这一主导性理论观念的理解把握,从而用这种理论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文学观,为他们观察认识文学现象和以后进一步接受比较各种文学理论观点建立起一个平台,这对那些还处于理论观念和知识结构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应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力求转“知”为“智”,培养人文精神。这是我们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理念所获得的启示。冯先生认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应当注重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冯契先生毕生的哲学研究,所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目标。我们感到,这种转“知”为“智”的理念,对于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也是非常富有启示意义的。当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文学理论时,这些理论学说在我们眼里可能首先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我们首先是把他们当作知识来看待和了解接受的。但是,文学理论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是一种智慧,或者说在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当中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智慧。文学是人学,文学理论也应当把文学当人学来认识和理解阐释,理应包含着人文智慧在内。事实上,一定时代的人们在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阐释时,总是表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与人生的理解,蕴含着他们的生存智慧。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不能只是把文学理论当作知识进行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从“人学”的意义来理解文学,通过对文学的理论思考来理解人生与社会,不断增长人生智慧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四是努力转“知”为“能”,实现“双向提升”。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论知识转换成为一种能力,这既包括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也包括运用理论知识解读文学作品和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所谓“双向提升”,就是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提升观察分析文学现象和读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可以说是这门理论学科不同于一般知识性学科的特殊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应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

建立了一定的教学理念,那么就可以比较明晰地确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材和面对什么样的知识系统,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处理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法。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包括了解当今文学理论的各种观点学说,尽可能拓宽理论视野,在比较辨别中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导性的文学观念,为使他们正确认识判断和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二是努力引导学生从“人学”的意义来理解文学,建立起以人学为基点的文学价值观念,通过对文学意义价值的理解与思考,进而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的丰富意义,不断增长人生智慧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三是通过加强教学引导与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理论思维能力,以及锻炼读解分析作品文本的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相适应,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能够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布置学生阅读文学理论教材的同时,也向学生印发教学参考资料,把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提示出来供学生思考把握。比如,一是关于文学存在论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存在方式如何,文学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何在,等等。二是关于文学价值论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文学活动,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文学活动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作用;历来的文学理论是如何认识和阐释这些文学功能价值的: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还需要以及在什么意义上需要文学,文学活动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还有,文学教育在当今整个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它对于当代人的健全人格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此外,需要提示给学生,对于文学的意义价值,可以从人学的基点出发,分别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的维度来认识和理解。三是关于文学特征论方面的问题,如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相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历来对于文学的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表达情感,有人认为是用形象说话,有人认为是虚构想象,有人认为在于“文学性”,即语言表达自身的形式技巧与叙述策略等等,你是如何认识的;各种文学类型与文学体裁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点;当代文学出现了哪些新类型,与传统文学类型相比,这些新的文学类型具有哪些新特点。总之,需要提示给学生从多种维度来认识文学的特征。在对上述基本问题进行提示的基础上,教学中也要相应地加以重点阐释问题,这样既突出了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知识重点,也加强了价值观念的引导,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导向作用。

生本理念论文范文篇3

1.1案例教学法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而言,由于经济学所涉及到的往往是一些并不贴近自己的实际生活,甚至可以说是较为抽象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引入案例分析法。提及案例分析法,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他们所要达成的目的就是要更多地激励和鼓励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与案例相关的讨论中来,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基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个体差异,以及经济学的特殊学科性质,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案例的选用在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道路拥挤、交通阻塞到底是谁的错?通过收取拥挤费的方式,是否可以改善这种现状呢?由于道路的拥挤与交通的阻塞可以说是学生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甚至也是一件令学生们为之苦恼的事情。教师设计这样的案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实际案例相关的讨论中来。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际的讨论中来,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2情境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和有效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与其他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等方面可能略有欠缺。为此,教师更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水平和个体差异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经济学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教学思考的重点,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大胆尝试情境教学法。例如,在进行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实际的拍卖场,并且拍卖一些东西,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拍卖中来,进而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但是,在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致。第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教师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尤其是把握在什么样的时机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而保持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1.3多媒体教学法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接触远多于前几代人,除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实现人机互动,这也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人机互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问题环节的设置,通过“友情提示”或者“帮助”功能进行内容分解,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将符合的教学设计或练习加以利用,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学习实效。事实上,通过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教师可以更好地渲染课堂气氛。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除了上述教学方法以外,还有很多教学方法,例如讨论法、模块教学法、课题演讲法等。

2结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教师慰问信四篇
  • 下一篇:中秋节吃月饼的作文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