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标准化进入壁垒

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转贴于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5.垄断市场的全球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2

论文摘要:文章论迷了在知识经济的祈时代,图书馆如何认清形势、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用新型的甘理和服务及自身建设等问题。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清晰,知识经济的显性化是其最为重要而明显的特征之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向我们准确地展示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交织作用下,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第二,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及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延续,知识经济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经济特征的正确概括。

1.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基础上的知识经济一体化。也就是说,通过知识、信息和经济的紧密关联、彼此渗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过程,使得经济的知识化趋向更加明确、知识和信息的经济功能日益明显,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人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就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就是在线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社会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经济。

2.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己经开始积极关注知识经济,德鲁克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乔·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和功能,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传递,离不开对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务,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

由此可见,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无比重大。

二、圈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中最为明确的就是知识和信息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资本,知识和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在变革中的信息服务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成为联结信息管理大系统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中介和桥梁。

1.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畜、层次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合理,知识管理和服务发展成为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城中的热点和亮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凸显信息资源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图书馆如何开发、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焦点,知识管理将信息管理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奋发学习,博学多能,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在对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即知识交流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消费、吸收方式的评价、选择和运作,发挥各种类型知识管理工具的作用,保证知识“广、快、精、准”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为读者,为社会服务。

2.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经营市场化、集约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智慧型知识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社会信息产业的“朝阳”产业。

知识经济它包括了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的知识,是相对于物质和财富而言的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晶,是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和信息基础设施加以有效传递和交流的知识信息。显然,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与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构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层次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机会。伴随着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市场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智慧型知识产业必将成为社会第三产业中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而且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

三、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对策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格局,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信息大环境,图书馆工作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正视现实,回应挑战。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制定出准确而实际的对策,以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对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

由于传统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知识管理和服务井未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而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必须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务观念,突出现代信息管理的知识性特色。通过有效收集和分析社会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从中萃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紧密关联的适时性,发展性,功能性知识信息,真正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突出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知识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强信息的知识内涵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知识信息及其交流的社会组织体制、内在结构特点、具体活动方式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具体运用于知识管理和服务之中。

对于信息管理和服务来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至为紧要的就是要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形成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知识创新观,并以此形成服务为本、面向社会、注重效应、追求卓越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思路。所谓知识创新观,即以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为创新资本,科学汇集,合理组织,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识和信息资源,把知识管理和服务作为促进知识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赖以形成不断提供,相互交换知识信息的社会知识大同盟,专门性知识管理和服务机构,将成为社会知识大同盟中的关键性配置力量。转贴于

2.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

要把握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知识经济向我们昭示,外延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内涵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和信息积累的时代已经结束,知识和信息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技术时代已经结束,高新技术时代已经到来,单一功能时代已经结束,综合化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框架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更加突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知识存储器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储藏并形成快捷,方便,多途径的检索机制,成为“人的外脑”。第二,知识集成者功能。即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大量积累和有序化组织的基础上,融人知识管理人员的智慧,使原有知识和信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凝结为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功能性更强的知识和信息。第三,知识交流机功能。主要以网络为条件和基础,通过知识的交流和联结将相关人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特定的知识共同体,以期人们在相互交流知识盅得到发展的新机会。第四,知识导航员功能。即运用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内容分析,多元统计,人工语言,搜索引擎等支持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知识定位系统,知识获取系统和知识反馈系统于一体的“知识导航仪”。第五,知识加油站功能。即力图建立超越传统信息系统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管理知识系统,以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方法,确保知识的公开性,可获得性和开发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上述社会功能,为各类图书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文爱.构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选择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03.270一72页.

[2]何剑峰.图书馆创新模式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2003.360一61页.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

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文献情报学:研究有关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研究

1引言

科学技术正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都在加速发展,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新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的经济特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的经济和信息环境对文献情报学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作为现代社会三大支柱(能源、材料和信息)之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传播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倍受重视,信息服务业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变革了文献情报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加工、传递的效率,为文献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也给文献情报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要求。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正在不断变化,文献情报工作的手段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深入,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需要创新,信息专业人才还未能满足文献情报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关于在知识经济和新信息环境下文献情报学发展的研究,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出发,分析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进而探讨文献情报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使命。

2知识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1篇4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它突出知识的使用与创新,面对着新的知识经济,企业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更加重视知识技术和人员素养对企业增长的作用,在增加信息技术成果利用的基础上,重视人的效能,让人财物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中迸发出创造性。

一、知识经济简析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驱动。其概念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首先是马克鲁普提出的“知识产业”,其次是奈比斯特的“信息经济”再到布拉马提出的“知识经济”,最后是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正式采用的“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以知识与创新为基础,不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否定,相反则是对工业与农业经济的根本性超越。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及企业管理的转型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涵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内涵也会发生新的深刻的改变。首先企业考虑的不仅仅是所要投入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与技术,或者更具体的是知识性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上,企业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资产则是知识资产,这些知识资产主要体现在:第一,企业的经营理念,良好的信誉,周到的售后服务,鲜明突出的品牌等。第二,企业所发明的专利,注册的商标,以及出版的版权等智力资产,或者说是知识产权。第三,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文化以及所采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等内在驱动力资产。

2、对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在丰富企业内涵时,同时也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传统的管理讲究的是机械的控制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知识经济则是创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依靠寻找人们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策略的联系。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所采用的是金字塔管理模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采用网络型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广泛采用,管理的层级减少了,所以加速了企业中信息的传递反馈的速度,而且也减少了一些以前管理中存在的消极因素。

3、对企业人员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与技术,需要高素养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知识型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大,所的得到的报酬也会越来越多,成为管理企业的主体,成为改变经济产出量的杰出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白领阶层要比蓝领阶层人数要多。

(二)企业管理转型的新特点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初期中的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经验管理,随着竞争的压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管理做到现代化,规范化。面对着知识经济的大的形势,企业管理转型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企业结构的柔性化,也就是说企业管理的层级将显著减少,结构更扁平化。其次是组织界限比较模糊,像虚拟企业的产生,界限的模糊有利于企业的视野的拓宽,也使得企业之间开展更是为广泛的合作。再次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知识型企业,更注重企业信息的传递,加大了信息化设备的突入,有些企业不仅建立自己的内部网,而且与别的企业合作,构建了专门的通信网络。

三、企业知识管理内容及模式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不仅是编码,加工,存储,检索企业工作中的信息流,而且也对员工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检索。企业有意识地创建一个员工之间的知识相互交流,达到技术与知识创新的目的,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生命,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2、与传统职能管理的区别

与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相比较而言,企业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将知识与技术渗透在产品中以提升附加值。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相比较而言,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信息管理的更高阶段。

(二)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面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交流意识与责任共享意识,使员工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建立知识网络平台,以适应交流合作的文化氛围。带领员工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与条件,进行技术与知识创新,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要保证企业资源的不断扩大,以及将其融合到生产与服务的管理过程当中。

(三)kerp知识管理模式

kerp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是以kms与erp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该模式通过erp系统中的采购,制造模块,分销模块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知识战略管理中心实施综合战略的管理,来自erp与因特网的信息,通过检索进入知识库达到共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及其产生的背景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基本行为特征作了详尽描述。他认为,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这种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基本心理动机就成为一切经济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内在动力。

就经济技术水平而言,斯密时代的英国已经开始了革命,这就给世人造成了一种真实的“错觉”:似乎在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追求都是一致的,行为动机是相似的,价值取向是统一的,通过自由竞争,完全可以达到“均衡”和实现“自然理性”。斯密也正是在这种真实“错觉”的基础上抽象出了以自利心为最佳行为动机和一般人性特征的“经济人”假设,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出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该体系的实质可以理解为用“生产自由”来取代“权力自由”,通过反对政府的“妄为”和“管制”,反对经济垄断和行为约束,来塑造一个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因而也是“永恒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二)后斯密时代“经济人”假设的修正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马歇尔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修正

在探讨经济学对象时,马歇尔尤其强调心理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学应该着重考察人的心理和动机。

为了解决“理性经济人”假设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马歇尔对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人”的定义进行了彻底修正,他说:“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或‘经济的’人,而是血肉之躯的人。”同时,为了回避在界定一般人性特征时可能面临的麻烦,马歇尔特意在概念上进行了转换。他把功利主义中的“快乐”和“痛苦”换成“满足”和“牺牲”,认为这是支配人类经济生活的两种根本动机。

对于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中内含的自由竞争理念,马歇尔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他说:“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即当建设性的时候,竞争也没有合作那样有利”,“‘竞争’这个名词已经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别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2.凯恩斯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修正

凯恩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将个人的行为动机分类进行了系统归纳。在深入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心理因素时,凯恩斯将其背后隐含的行为动机划分为四种,即“所得动机”、“业务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在这些动机中,凯恩斯尤其强调利得动机。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中内含的“收益最大化”行为原则,凯恩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设今日之决策可以未来,则此种决策(不论是个人的、的或经济的),不能完全依据严格的冷静盘算,——事实上也没有作此种”,“理智在各种可能性之中,尽力设法挑选,在可以计算之处,也计算一下;但在需要原动力之处,理智不能不依赖想象、情绪或机缘。”鉴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间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能力存有很大差异,凯恩斯彻底放弃了亚当?斯密基于“理性主义”和“经济人”假设前提下提出的“自由放任”的观点,转而提出了“管理人性”的概念。这也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莱宾斯坦和西蒙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修正

1966年,美国哈佛教授哈维?莱宾斯坦首次提出了“X效率理论”。在分析个人行为动机时,莱宾斯坦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从表面来看相互矛盾的两种人格倾向影响,一种是在决策时坚持标准,使用“严格的”决策程序,进行精确的计算,努力追求最大化,这种人格倾向被称为“超我功能”;另一种倾向是本能地不愿受约束,使用“松散的”决策程序,不计细节,不用心追求最大化,这种人格倾向被称为“本我功能”。这种人就被称为“有选择理性的人”。

赫伯特?西蒙也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中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展开了批判,在西蒙看来,“理性经济人”假设中所含的“完全理性”是不现实的,相反,“有限的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现实,追求令人满意的利润也比追求最大利润更接近于现实,由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和“寻找满意的人”的假说。

由于亚当?斯密本源涵义的“经济人”假设与不断修正后的“经济人”假设在内涵上的巨大差异,我们认为,与其在形式上继续沿用“经济人”假设的概念,还不如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的根本目的出发,将后斯密时期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硬核统一界定为“管理人”假设。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派已经开了先河。

(三)马克思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及“自由人”假设的形成

针对“经济人”假设中强调的自利心,马克思认为,这是个人自身发展还存在着“物的依赖性”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行为特征。

关于人的行为动机,马克思则始终坚持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视为探讨人的本质、一般人性特征以及个人行为动机的指导原则。马克思指出,虽然“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但“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仍然要“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的决定作用是可以统一的,正如他所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简言之,就是要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结论均可视为马克思“自由人”假设的主体。

二、当代西方人性假设的及我国学范式的重构

(一)当代西方管理人性假设的发展及其产生的背景

福莱特认为,组织应建立在团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她指出,除非在群体交往中得以释放,否则,个人潜力依旧是个人潜力。原因在于“人是每一个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性的动物”,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会发现,只有在顾全团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证。这即是“社会人”假设的主体内容。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伴随着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提出而问世。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个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个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就是说,人们除了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各种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

“复杂人”假设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提出的人性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间可能具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的管理方式。在上述假设前提下,要求主管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个人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

纵观西方学术界有关一般人性特征及个人行为动机理论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资产者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和文化地位的变迁,他们关于人性及个人行为动机理论的探讨逐渐带有了“思辩色彩”,而展开科学研究的欲望却在逐步消退。不过,这种情况在马克思人性学说以及个人行为动机理论诞生之后,又有所改观,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的西方管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西方管理科学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学术成就,而这些成就又往往可以在马克思那里寻觅到理论渊源。相对于管理科学的理论创新,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显得大为滞后,思辩色彩也愈加浓烈了。

(二)以“知识人”假设为基本硬核,重构我国经济学研究范式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基础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还是后斯密时代的“管理人”假设,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正在接受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严峻挑战;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马克思“自由人”假设所强调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对人类行为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性假设以满足实践需要。一般来说,不同时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人性特征深受该时期特有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制约,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行为特征产生了特殊。这就为以“知识人”假设作为基本硬核,构建当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创造了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6

论文摘要: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特征和要求。文章就新经济的持征、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就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进行了论述。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这种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征,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更替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先进技术,而不再是由资本规模和劳力数量决定企业竞争的胜负。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由于新经济具有以上特征,所以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所以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转方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协作,没有人与人在企业运行过中的相互协作,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不会产生1+1>2的效果,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认定由于人们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有人获得创新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和创新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拉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3.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分配中只强调效率。公平是社会的功能,例如社会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企业讲效率,社会讲公平,最后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为基本内容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1.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损。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近几年来,企业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这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所以企业的兼并、联合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20世纪末最成功的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大、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再到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有关”。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3.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将更注重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成企业的公众形象。良好的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企业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就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力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和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1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体系,未来社会的经济活动大都可以网络上全方位、多渠道、高速度地进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展,我国经济成份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偷、逃、避税的手段也日趋呈现高技术、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税收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加剧了征纳双方知识的较量和信息的竞争。为此,税务机关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高速、准确的信息处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控。按照新征管模式要求,税务干部必须从单一的技能型向会征管、能稽查、善管理、懂微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造就一支在征管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宏观上能科学调控,微观上可正确处理,思想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税务干部队伍,才能在征纳双方的激烈竞争和较量中站稳脚跟,牢牢掌握主动权。就目前我们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基本还是“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单一、被动的教育培训模式,缺乏主动性、超前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以至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强,干部队伍技能单一落后、知识狭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工作失误、效率低下、服务不周等影响税收任务完成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人才培养问题在事关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要有危机感。当前以Internet(因特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大有取代传统商品交易形式的趋势。这种全新的商务模式打破了商品流通的传统格局,无论的企业与企业(B-B)或企业与消费者(B-C)之间的商务活动,商品都不再是有形的或可触摸的,作为交易主体的人,也无须参与交易活动的各个环节。面对这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其税收问题是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不尽快解决人才知识结构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以传统的工作方式去管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商务税收,无疑于用长矛、大刀去对付飞机、大炮,届时国税工作将在知识经济的大潮面前处于束手无策、十分被动力的局面。因此,税务干部要切实增强“丢掉算盘换键盘,不会操作丢饭碗”的危机感,变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更新知识,不断“充电”,否则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而被知识经济时代所淘汰。

(二)要有紧迫感。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正逐步实现现代化,日趋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已在税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依托作用,标志着税收工作对科学技术依赖性将越来越强。仅从__分局的情况看,现已有计算机__x台,人均x台。成熟的局域网和广域网进行高速、准确的信息处理,在征管、申报、稽查选案等税收业务工作中发挥了强大的保障作用。计算机成为税务工作中必不可少工具,其应用技术也成为税务干部基本的业务技能。现代化的工具需要高技术的人来掌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但目前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基本还是以专业人才为主,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则相对缺乏,特别是精通税收专业、具有一定宏观研究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无论是当务之急,还是长远之计,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培训模式改革,加强对在职税务干部的智力“培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税务工作的要求。

(三)要有责任感。近期我国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越快,一个面向国际开放的市场已为期不远。WTO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结构调整、扩大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出口的机遇,但也面临着税收理论、制度、政策如何与国际接轨,征管模式、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如何适应面向国际开放的市场等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税收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性、创见性的研究,形成或完善建立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税收理论体系,作为培训教育的基本内容,改善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因此,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尽快造就一大批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知识全面的复合型税收管理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必然,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税收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人。我们要从“素质就是税源,培训就是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按照知识经济对税收工作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训方式,加大教育力度,打牢干部职工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技能根底,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二、端正认识,更新观念,明确培训教育工作的大方向

未来国税干部培训工作,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端正思想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与方向,努力在提高国税干部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改革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着重在超前性、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上做文章。

(一)注重超前性。来势迅猛的知识经济大潮,肯定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必然的影响,由此而来对税收和其他各方面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对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深入探讨和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及税收管理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办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训内容,未雨绸缪,预先做好充分准备。__分局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和新征管模式中计算机对信息处理的重要作用,先后组织了x次计算机技术培训班。目前,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员以达__x人。实践证明,这项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既为征管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作出了基础性准备。因此,国税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二)加强科学性。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税收管理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网络发展,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成为税务工作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同时,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只有全面掌握好各种相关知识,才能做好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税务工作。作为跨世纪的税务干部仅精通本职业务远远不够,还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保证在下一世纪税收管理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所以,税务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必须向着科学、全面、系统方面发展。

(三)把握针对性。税务干部培训工作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门别类,按不同层次的开展。现有培训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分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专业结构,按统一的教材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问题,缺乏对各类人员文化结构、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针对性。对类似问题,江岸分局在干部培训中,注意把握重点、难点,确保实用、会用,针对新征管模式运行后计算机在税收工作的依托作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体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逐步改变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培养了一批会税收、能稽查、善管理、懂得微机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了征管模式的顺利转换。因此,必须大胆改革现有培训模式,根据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等情况,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四)提高适应性。知识经济时代的税企关系大量存在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知识竞争和信息竞争。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上平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律应该是更完善、更合理、更严格、也就更加平等,“人情”、“人治”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二是知识上竞争。按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税务机关必须加强硬件设施,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建立以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为依托的税收征管机制,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三是手段上抗衡。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工具,征纳双方在手段上的抗衡更具技术性、复杂性的明显特征。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国税干部的培训工作一定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税收管理工作建立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之上,才能有效地遏制偷、逃、避税现象,保证税收工作顺利进行。

三、明确思路,深化改革,实现提高干部整体素质的总目标

新知识带来了新机遇,新科技提出了新挑战,我们要树立“素质就是税源”新观念,教育大家牢固树立跨世纪的历史责任感和增强国家国力的使命感,把工作中的压力转换为学习上的动力,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以高度的危机感、紧迫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同时,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和教育科学的规律,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明确培训目标,改革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组织,调整培训内容,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益。

(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齐抓共管。邓小平同志说过:不重视教育的领导不是开明的领导。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教育培训工作服从、服务于税收任务,不是中心,但制约中心,不是重点,但影响长远。对此,__分局党委提出“素质就是税源,培训就是增收”的口号,把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保障、有检查、有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育培训工作需要有严密的组织安排、优良的设备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确实做到领导到位,保障有力,方法得当,培训工作才会有发展、有成效。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未来发展清醒的超前意识,把培养跨世纪的国税人才作为作为保证国税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工程,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确立为深化征管改革,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的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思想,坚持把学以致用、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着力点,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的总体思路,把教育培训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安排,定期研究部署,真正做到计划、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形成主要领导主动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共同抓,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在保证业务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抓紧、抓实教学设施、培训教材等基础建设,全面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创造硬件设施完备,学习气氛浓厚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国税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二)实行层次培训,促进均衡发展。首先,要重视学历教育,打牢文化基础。文化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培训对象的自身条件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因素。__分局以“学历教育打基础,教育培训促提高”的工作思路,“文化、业务两手抓,教育、培训同步走”的具体措施,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干部的学历教育,提高全体人员的文化水平,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达__x人,占总人数的__%,为加快征管改革,实现微机管理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也为更高层次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实践证明,要大力加强学历教育,提倡岗位成才,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大家参加与税务工作相关的各类自修学习,提高全体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提高业务技能,增强发展潜力打牢文化基础。

其次,要分层培训,形成梯次。在对参训人员的文化水平、年龄层次、岗位技能等综合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培训对象分为超前层、知识更新层及拾遗补缺层等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择教”,确保培训成效。一是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精通本职业务且年龄较轻的人员可作为超前层,以学习现代经济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重点着眼未来发展,提高对税收宏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税收工作中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具备大专文化和税收业务岗位工作多年且取得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作为知识更新层,侧重于学习与税收业务相关学科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三是其他人员则拾遗补缺,根据其岗位要求、专业经历,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要求。实行层次培训,既可解决原有培训模式中存在的“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问题,也保证了全员参训的“宽正面”和未来发展的“大纵深”。三种类型培训形成梯次,各种教育形式互为补充,为国税事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干部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力量。首先,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施行新的培训模式的关键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实行分层次的培训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培养出具有超前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骨干人才。长期以来,税务部门教育培训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本系统、本部门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可在培训中解决受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上的具体问题。但由于这部分师资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本人的实践经验,一般局限于本人业务工作的范畴,就税务谈税务,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同时,专业骨干兼职教员一般不懂得教育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仅仅能做到经验的传授,不可能实现宽正面、大纵深的教学效果。专业院校的教员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但由于不懂税收业务,往往脱离税务工作实际,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解决国税干部培训师资问题,应立足于本系统师资队伍建设,着眼于社会师资力量共享,专业骨干与院校教员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以取得最大的培训效益。一是要更新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可组织各分局和市局处室担任培训师资的业务骨干,采取进修、专门学习等方式接受更高级的培训,着重学习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二是在有关院校聘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主要讲授税务专业的边缘学科知识,解决超前层及知识更新层培训对象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问题。三是实行师资共享,对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成果显著的现有师资力量,应打破单位、部门界线,在市国税系统内统一调配,集中使用,使现有的教学力量发挥最大效益。

其次,教材是教育培训的基本建设和基本依据,对于提高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国税工作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可靠保证。从国税干部培训分层次、多元化的新的培训模式出发,在采编培训教材时,要注意成人教育的特点,紧密结合国税工作的实际需要,力求突出内容实、观点新、表述准,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此,可采取自编教材与外购教材相结合的方法,拓宽现有教材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对于理论性强、知识超前的教材,一般应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系统内教学骨干的意见,在现有院校的教科书中择优选用。应用性、操作性强的教材,可由税收一线有丰富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文字能力的同志,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立足当前税收工作需要,针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充分运用实际案例编写培训教材,着重提高受训人员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8

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将席卷全球,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必然对包括各国税收制度在内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知识经济与税制优化的内在联系,是目前税收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拟以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为背景,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国优化税制可能显现的新特征;讨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应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快我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进程。

一、对知识经济的几点基本认识

自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的概念以来,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涵义、特征及未来趋势尽可能地做出解释与预测。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其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存在显著区别。为论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并称为“发展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看,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

其二,知识经济具备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技术要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的投入,使得要素收益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2)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人们的交往范围,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其三,在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更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新趋势: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知识经济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从长远看,这一趋势将愈加强烈。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还未在全球正式形成。即使在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也仅有1/4~1/3来自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那种认为知识经济已独立于工业经济等发展经济而成为当前一种主要经济形态的观点是不客观和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当前我们既要保持现有的发展经济形态下的税制优化结构的稳定性、连续性,又要重视加强新的知识经济形态下关于税源、税基、税种、税收征管能力及税收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税制建设与改革既顺应我国具体国情,又迎头赶上动态发展的国际税制优化的、趋势。

二、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不断变化

80年代末以来,以斯蒂格里茨、米尔利斯为代表的优化税制理论逐步取代了现代新古典诸派税收理论的主流地位,对各国税制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优化税制理论究的是税收制度的不断优化、完善过程,强调的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在政府适度干预下获取税制优化状态的重要性与现实性,考虑的是在税制优化过程中税收效率目标。公平目标与收人目标的并重,并注意分析税制在不充分信息条件下对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的刺激作用问题。

具体说来,在已有的优化税制理论研究文献中,对税制不断优化过程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其一,从“市场约束”是否存在,即市场是否完全、竞争是否充分、信息是否对称等角度,将税制优化描述为“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不断迫近的一个过程。其中“理想优化”既是税制优化的目标,也是参照系。它是市场无约束状态下的税制优化,其主要特征包括税收完全中性、无超额税负损失、税收公平等,这些都是优化税制的目标集合。“现实优化”则指在现实市场约束下的税制优化。而由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迫近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约束逐步被突破的过程。现实优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约束集合的参数组成情况(如信息是否对称、竞争是否充分等)。其二,从优化税制的经济理论基础——“新政府──市场观”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诠释。该理论致力于重新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希望在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之间寻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平衡与结合点。例如,斯蒂格里茨强调一方面应像认识市场机制重要性一样认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应像研究“市场失灵”一样研究“政府失灵”。以这些思想为核心的经济学观点在西方税收理论中的代表性体现就是优化税制理论。因此,优化税制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致力于寻找包括税收工具在内的财税政策与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稳定平衡。

三、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新特点

将知识经济特征与优化税制理论思路结合起来,本文的立足点是结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实践的变化

,探寻与知识经济发展特征相符合的税制优化一般模式,并将此模式具体运用于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现实经济发展阶段、对我国税制优化进程提出具体建议与对策。具体分析框架可以概括为:“两块基础、一个问题、一种模式、一组建议与对策”。其中“一个问题”即指本文所期望解决的核心问题──寻找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共存条件下我国税制优化的思路;“一种模式”则指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一般模式;“一组建议与对策”则对应于这一模式中各参变量对我国税收实践提出对策与建议。而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建立在“两块基础”之上,即一是对知识经济的辩证理解及其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论证,二是对优化税制理论与税制优化进程之间关系的揭不。

必须指出,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对于广大经济研究工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件新生事物,对其的研究与讨论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研究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这一探索本身就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它既体现为对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一般过程理解的逐步加深,又表现为对知识经济下我国税制优化的不断实践。在深入探讨之前,应该承认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本身还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将试图通过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回答两大部分,在给出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具体研究方向的同时,力求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税制优化的发展趋势。

四、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指导思想

一般而言,税制优化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提出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与指导思想,为税制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发展方向;二是具体考察税制结构的优化内容,即税制要素的构成、组合及安排如何更好地实现税收原则。

首先,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在内容上必然具有历史延续性与继承性,在理论基础上也存在其相通性。从税收经济学角度看,完全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判断标准是,税制的优化是否有利于税收原则的实现;是否有利于促进与引导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否有利于公平税负、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否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税收的效率、公平、收入诸原则是税收实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概括,具有各种经济形态社会税收活动的共性。以其来判断知识经济下税制的优化程度,在理论上是可靠的。

其次,应将优化税制理论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征相结合作为优化税制的指导思想。以前述的优化税制理论的思路为分析框架,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可表述为:完全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过程仍应该是税制由现实优化向理想优化不断迫近的过程,迫近的目标与参照系也仍然是理想税制,制约这一迫近进程的仍是现实的约束集,只是在知识经济下,税收优化的目标集除了原有的纯市场条件(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对称等)之外,还应加入完全知识经济这一重要条件(如信息流动占据相当重要地位,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等)。这是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理论依据的新特点之一。新特点之二在于制约税制优化进程的约束集合中所包括的参数情况,在知识经济下,还应增加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长期共存这一现实情况对经济发展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这样,在上述税制优化理论依据与新特点基础上,知识经济下的税制优化过程既要符合知识经济下税收中性的要求,又要兼顾现实两种经济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税收其他目标的制约。

五、知识经济下税制结构优化问题

首先,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优化。我们发现,在世界上人均收入处于695美元左右的国家中,其平均税负分布于18.2%~36.6%之间,且总体显现上升态势。这说明,在目前条件下,决定一国税负水平的因素主要在于该国国民收人水平及政府支出规模,这也反映了一国税负水平的可能与需要的统一。从这一思路出发,研究知识经济下世界各国税负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在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目前影响国民收人水平与政府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存在,这些因素有无新的表现形式?如果原有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有没有增加新的影响因素?新因素对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规模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具体表现包括:(1)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支柱产业的转换,信息产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2)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政府职能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下政府参与市场调节的度是否与发展经济存在区别?如果存在,这种区别是否体现为参与的范围更广泛,力度更深刻?(3)在这一过程中,支柱产业转换,生产方式改变对gdp增长的贡献与其对政府支出规模改变的要求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弹性关系?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优化问题的理解。结合现有的发展特征及趋势,笔者认为,知识经济下随着主导产业转换与生产方式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将获得很大的提高,但同时,由于经济的知识化与全球化,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重要交换产品的流动性、公共性、外溢性将不

断增强,这些都要求政府支出规模必须相应提高,而且在一定时期,这种提高幅度会更先于、高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贡献程度。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税负水平有一个提高的趋势。当然是否还存在某些导致税负水平下降的因素,也值得研究。

其次,知识经济下税种结构优化。税种的构成、组合及主体税种的选择是税制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税收种类按照税收主体(纳税人)与税收实际负担者是否相同等标准划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两类。目前,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间接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税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另一方面间接税由于其具有的税基大、税源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又在不少发达国家有受到重视的趋势。那么在知识经济下,税种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主体的改变与商品流动形式的转换——即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流动成为重要的商品流动形式。随着主导产业与商品流动形式的变化,间接税内部结构是否会产生变化?间接税是否会成为主体税种?直接税的主体作用是否会继续上升?等等。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从理想的角度看,在完全知识经济下,出于征管损失最小化、税负公平与提高效率的目的,传统意义上的间接税的作用将下降,而直接税的主体作用将有所增强;而在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共存的现实约束下,由间接税为主向间接与直接税并重这样一种双主体结构过渡还是符合税制结构现实优化条件的。

第三,知识经济下税收征管优化。税收征管优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税收征管损失最小化。在现实中,税收征管损失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征管手段是否先进,税种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税负水平是否适当等。在完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税收征管手段全面电子化,随着税种结构的更加优化,税收征管构成的优化必然要求税收征管损失趋向于零。然而,在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共存下,税收征管手段电子化相对于交易电子化的发展具有不对称性,并且相对网络交易而言,税收征管收益的增长远落后于成本的增长。因此,就现实而言,应加强对知识经济下交易形式多样变化的研究,探寻一套与交易电子化相适应的征管手段。

第四,知识经济下的税收国际协调。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必将对税收国际协调内容与形式提出更高要求。从理想化角度出发,完全知识经济条件下,伴随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税收完全一体化显然是最符合税收效率原则的,这也是税收国际协调优化的一个终极目标。然而,在现实中,当知识经济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当主权国家与区域合作组织同时并存时,税收国际协调的优化不仅要考虑效率原则,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考虑国际税收的主权原则与公平原则。这样,在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共存的约束之下,税收国际协调现实优化主要指:在充分尊重主权与公平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逐步参与国际协调与合作,从而逐渐减少由于税收政策在各国间的不协调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六、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税制优化

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税制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1)应逐步适当地提高我国的平均税负水平,特别是实际税负水平。目前,我国的税负水平是相对偏低的,如果再考虑知识经济发展趋势下税负水平提高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则应该逐步提高目前的税负水平,使其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满足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大的要求。(2)根据知识经济下税制理想优化与现实优化思想的要求,抓紧对知识经济与发展经济条件下税收领域出现的新间题的研究。目前要着重研究网络贸易、电子交易是否应征税及开征何种税、如何征税等问题,鉴于这一交易行为在我国总体规模偏小、征收技术要求高、征收成本大等现实条件约束,同时考虑到运用税收工具保护新兴产业的目的,暂时不对网上交易行为开征税收为宜,日后这一税种是否开征,如何征收都应视这些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定。(3)加强涉外税收协调与合作,制定独立的税收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协调,以适应经济区域一体化对区域税收一体化所提出的新要求。特别要重视从税收协调上减少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力流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影响,探寻利用税收政策减轻这些不确定风险的对策与措施。

主要参考书目:

(1)邓力平《优化税制理论与西方税制改革新动向》(《税务研究》1998年第2期)。

(2)邓力平、郭庆旺《知识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涉外税务》1998年第9期)。

(3)j.a.米尔利斯《最优税收与信息》(《财政研究》1998年第二期)。

(4)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优化税制结构的理论思考》(《税务研究》1998年第5、6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做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1.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2.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3.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4.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1.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2.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地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3.创新营销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市场营销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形式进行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市场营销管理,应基于企业营销的传统管理体系,完善市场营销监管运行机制,构建市场营销的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协调管理。规范市场营销行为,提高营销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一般特征;社会性;自主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基层出现了分化,并从中产生和发展起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六类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在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多样性的群体特征。

一、社会性特征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它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结果,是社会不断演化和进步的基础,具有社会性特征。一是新的社会阶层来源于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个体户大多来源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刚毕业的学生、退伍军人等。私营企业主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层次,几乎囊括了社会上的任何职业。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分子,也有来自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归国留学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多数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及刚从学校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既有来自各专业部门的,也有来自企业的,还吸收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二是新的社会阶层具有社会人性质。新的社会阶层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业领域广阔,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体制内”人士,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具有明显的“社会人”特征。在经济领域里,由生产到流通,有一般性商品到公共事业部门;在社会领域里,联系到政府和个人、企业与个人,遍布司法律师、资产评估、审计、舆论宣传等各个领域,在组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实现正常、有序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性特征

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和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许多人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一是层级流动性。新的社会阶层在职业和身份上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他们经常从一个公司转向另一个公司,其身份也就从一个阶层转向另一个阶层。特别是目前我国改革正在深化,新的社会阶层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或在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级、阶层之间流动,或在新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但其发展趋势是新的社会阶层人数将越来越多,并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阶层。二是地域流动性。地域流动性对于自主择业分子最为明显。他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也可以随时改变。哪里能够充分发挥才能,获得最大效益,他们就可能出现在哪里,这种流动基本上遵循着由经济落后地区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规律。

三、自主性特征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在体制之外,活动不受限制,因此,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是产生和发展的自主性。市场经济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和发展的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是个性化的,是自主的。其从事的事业、选择的职业都是自主选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不受任何行政组织的控制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限制,不受任何组织和任何人的干预,完全是根据利益分配情况来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二是对社会和国家的较低依赖性。新的社会阶层往往是在党政体制和单位体制之外存在和合自主发展的,从本质上与传统社会、传统体制相疏离,与传统体制的联系相对较少,对政府、对原有体制依赖性较弱,而与高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如竞争意识、拼搏意识、效益意识、风险意识等。三是思想的相对独立性。新的社会阶层不受传统的清规戒律的束缚,不盲目追随主观意识形态观点,思维活跃、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勇于开拓,常常以独立思考和理性眼光评判社会经济、政治现实,敢于跳出固有圈子,寻找一条发展自己的道路。

四、独特成长性特征

一是新的社会阶层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我国目前的非公有制经济大体划分为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六个新的社会阶层则分属于这三种不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中,其中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属于外资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大体属于私营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大体属于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二是新的社会阶层是时代的产物,伴随着时代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新时代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新时代催生出了新的社会阶层。三是快速成长。新的社会阶层是年富力强、学士较高、开拓创新精神强、勤奋努力的一个群体。作为社会进步的新事物,新的社会阶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占得主动的优势日益明显,拥有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加厚实,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实力较快增长,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也很快提高。

五、内部构成的显著差异性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1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非货币性信息等。通过联机实时系统(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

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2

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探索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应从“产权”的经济内涵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比较研究。

从财务角度讲,产权即“所有者权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产权可具体分解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应表现为对人力资本价值自身的补偿。它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权力——工资收入。它属于人力资本价值补偿的范畴。

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表现为劳动者自愿在某一行业工作的自主择业权。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是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派生形式,它将会贯穿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部进程。当人们回顾整个经济改革的历程,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人力资本的权力、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人力资本的使用重新认识和重新重视的过程呢?理解为市场经济发展,应当遵循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规律呢?

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表现为劳动者不仅要求得到人力资本自身价值的补偿即工资收入,而且应该得到剩余价值部分的分配权——利润分配。人力资本的收益权,源于人力资本的产权,它属于收益性分配范畴,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遵循人本管理规律的具体体现。

人力资本的处分权,表现为劳动者是否自愿继续工作的自主支配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的拥有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劳动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必然要寻求最能发挥自己作用的工作空间。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知识经济时代,遵循“人本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方式创新

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特征建立在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的理论基础上,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组成的和谐的经济实体。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特征将改变,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的要素、会计方程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1.对现代会计理论的挑战

第一,对会计方程式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站在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角度,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的企业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反思。首先,这个方程式是以工业经济时代“两极分离”为时代背景的,方程式左边体现经营权,方程式右边体现所有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现行的会计方程式无法反映。其次,现行的会计方程式,是“股东权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既是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的经济实体,又是各种利益的关联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劳动者(含企业家)等组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者。而现行会计方程式未反映“劳动者的权益”,仅反映“所有者的权益”。

第二,对“会计要素”的挑战。现代会计中的“资产”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偏狭,确认和计量不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现行的会计要素中的“资产”要素,按历史成本原则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无法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本这一宝贵的资产,迄今为止,未纳入“资产”要素的核算内容。

第三,对“分配方式”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剩余价值的分配领域将出现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以人力资本为产权特征的企业比以资本雇佣劳动为产权特征的企业将更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分配领域,既要承认按物力、财力的资本份额分配,又要承认按人力资本份额的分配,这场或迟或早将要发生的分配领域里的革命,必将对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带来历史性的挑战。

2、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模式设计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的会计核算模式,涉及到一系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仅对人力资本

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框架模式,发表一些拙见。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框架模式的设计,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的确定过程,就是企业的剩余价值,在政府、投资者、劳动者之间再分配的过程。

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薪酬会计核算模式应包括两部分:一是人力资本产权自身价值的补偿;二是人力资本产权应得收益性分配。

第一,人力资本产权自身价值的补偿——工资制度。物力资本的价值补偿是折旧,人力资本的价值补偿则是工资收入。工资收入不仅包括生存资料,而且包括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和培训费用。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习惯不同,工资制度亦不同。美国实行等级工资制度,日本则实行“年功序列职务职能工资制”,德国实行岗位工资制等等。虽然各国工资制度有差异,但工资的决定因素大致相同,不外乎工作业绩、工作技能、工作责任等。怎样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出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工资水平和工资变动幅度呢?

首先,应将企业的员工划分成几种类型:如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知识型高级技术人员、在岗普通工作人员、待岗人员等。在上述几类人员中,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边际影响最大,就刺激谁,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贡献最大,就奖励谁?毫无疑问,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影响和贡献最大。

其次,关于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及幅度的确定。知识型关键管理人员,实行竞聘绩效年薪制。以业绩定功过,以绩效定年薪。年薪定为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八倍以内为宜,副职为正职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为宜。知识型高级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制,薪酬定在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四倍以内为宜。在岗普通工作人员,根据劳动的责任、强度、技能、贡献等考核指标,核定在岗人员的工资。其平均工资水平控制在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两倍以内为宜。待岗人员的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人力资本产权的应得收益分配——利润分享制度。收益性分配,涉及到资本份额的确定。由于人力资本计价按现行会计理论有操作上的具体困难,因此,可将人力资本计价理解为劳动者的专有技能和专用知识对企业的投入,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根据无形资产占投入资本份额的有关现行政策的规定,将人力资本的股本份额定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这样净收益的分配,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即收益分配的利润分享制度。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均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发放部分;二是留在部分。物力资本的收益分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发放部分的“应付股利”;二是属于留存部分用于再生产的“盈余公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人力资本的收益性分配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发放部分的劳动者个人股利;二是属于留存部分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公益金”。为了系统核算人力资本产权的应得收益分配,应在现行会计核算帐户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帐户:一是增设“利润分配——应付劳动者个人股利”帐户,其提取比例和发放办法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二是增设“利润分配——分配管理者股票胜利”帐户,根据管理者超额完成业绩的指标,结合年薪制有关考核办法,经董事会讨论后,作出详细规定。

与此同时,逐步实施员工持股制。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从产权角度逐步落实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三、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征,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要求,我们应主动修正传统的业主权益理论,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企业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共同所有理论。当然,知识经济对现行会计带来的理论上的挑战和会计实践上的许多难题,有待于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作更深层次、更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唐唯超:企业劳动者收入决定机制初探,《会计研究》1998年10期

2、刘俊学:剩余收益分配的新思路,《财会月刊》,1999年1期

3、李心合: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财经研究》1998年12期

4、李鹰:人本的资本市场发展现,《中国证券报》1998年12期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护士长年度工作计划12篇
  • 下一篇:电脑合同模板集锦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