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险的基本特征(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5 栏目:写作范文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1

该基金除了延续银华基金分级产品结构的诸多优势外,还以自身三类份额的鲜明特点迎合了不同风险收益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了类固定收益的稳健收益类基金份额(即“银华转债A份额”),类期权的杠杆收益类基金份额(即“银华转债B份额”),以及可代表可转债风险收益特征的母基金份额(即“银华转债份额”)。

将类期权工具引入二级市场

可转债作为债券投资的品种之一,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其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得公司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基金在产品结构上首次将转债的双重属性进行剥离。

在份额结构设计方面,该基金将场内母基金份额按照7:3的比例分拆成两类子份额,即“转债A份额”和“转债B份额”,以实现将转债中的纯债部分和期权部分进行分离。转债A份额具有类固定收益属性,而转债B份额具有类期权属性,两类份额均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进一步丰富了场内投资者的交易工具。

“攻守兼备”收益更稳定

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基金投资的标的指数是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下称“中证转债指数”),该基金采取跟踪指数的增强型投资策略,便于投资人通过清晰的投资策略和透明的投资组合进行判断和操作;同时,基金经理将通过适时选取转股时机等优化策略进行适当增强,力求为投资人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收益。

中证转债指数的样本由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可转换债券组成,以反映国内市场可转换债券的总体表现。该指数基日为2002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点,指数代码为000832。

中证转债指数历史收益率与A股市场主要股票指数非常接近,但其波动率显著小于股票指数,因此,其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更高。

一只基金、三种工具

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基金为客户提供了三种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工具,即母基金份额具有可转债风险收益特征;转债A份额具有低风险、收益相对稳定的特征,相比于其他永续型股票分级基金A级份额,银华转债A的“久期”显著缩短,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更短的时间收回本金,在收益率相同的前提下,银华转债A更具吸引力;银华转债B份额具有高风险、高预期收益的特征,且具有期权属性,在特定条件下(如股市上涨,成份券转为相应的正股的条件下),具有更强的弹性特征。加之基金管理人可以进行诸如主动选择转股时机等的指数增强策略,可以提升母基金收益及银华转债B份额收益。

工具1:银华转债份额

功能: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其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转债本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银华转债份额将跟踪中证转债指数,进可攻、退可守,具有攻守兼备的功能。

特点:在没有增加投资者成本的前提下,该份额内含分拆套利期权,提供额外交易功能。同时,指数化产品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明确,投资者更易把握。

客户定位:需要做资产配置的机构或个人;时间紧或投资经验不足,认可转债投资价值,并希望获取转债市场平均收益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工具2:银华转债A份额

功能:银华转债A可以满足偏好固定收益和稳定现金流,且只愿承担较低风险的投资者的需求。银华转债A年约定收益率为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3%,每年12月第一个工作日将进行该基金的定期份额折算,将收益以母基金份额形式分配给投资者。

特点:该基金的“上拆”与“下拆”阀值分别为母基金份额净值达到1、500元,转债B份额净值达到0、450元。由于该基金相对于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股票分级基金降低了上阀值,提高了下阀值,同时增加了初始杠杆倍数,因此,相比其他永续型股票分级基金A份额,银华转债A的“久期”显著缩短。

客户定位:保险公司等低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追求资产稳定回报的个人投资者。

工具3:银华转债B份额

功能:银华转债B可以满足偏好较高杠杆收益且能够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的需求。

特点:由于转债A份额与转债B份额的份额配比为7:3,因此,该基金银华转债B的初始杠杆倍数达到3、33倍,存续期内平均净值杠杆倍数远高于股票分级B份额杠杆倍数;银华转债B份额具有类期权属性,在特定条件下,弹性更高、进攻性更强。

客户定位:具有较高的风险收益偏好,对证券市场有较深刻的理解,对转债市场走势有着良好的判断能力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综上,银华中证转债指数增强分级基金以转债为投资标的,引入分级机制,类似实现转债价值中期权价值与债券价值的分离、为投资者提供了三类风险收益特征各异的工具,便于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各取所需。

一是标的指数清晰透明、风险收益特征明确的银华转债份额。该基金采取被动的投资方式,有利于以较低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和换手率降低投资者和基金的投资成本;而且该基金标的指数——中证转债指数呈现出较好的进可攻、退可守的特征;此外,银华转债份额内涵分拆套利期权,相对于普通的转债指数基金额外增加了一份期权价值。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云计算 产业链 融资策略

一、引言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根据赛迪顾问最新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到606、78亿元,到“十二五”末,产值规模将突破万亿。随着我国云计算的产业化快速发展,从知识创新到产业化的各阶段都产生大量而持续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金融机构对云企业认知不足、融资标准缺失、融资风险难以规范等诸多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对云计算企业的接受程度较低。与此同时,学术界针对云计算产业金融方面的研究也大都偏向技术应用层面,涉及企业发展根源的融资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云计算产业链的细分为基础的融资策略研究思路。在深度剖析云计算产业链特征、资金特征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找出能与云产业特征相匹配的阶段性融资策略,旨在为我国云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思路。

二、我国云计算产业链细分

目前学术界常用IaaS、PaaS以及SaaS这三个层面概括云计算产业链。然而IaaS等仅仅只是云计算产业的三种服务模式,没有包涵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生产以及衍生产业的环节。为了有针对性地剖析云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特点,本文重新对云计算的产业链进行了划分,如图1所示。

三、云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分析

充分把握产业链每个环节的资金投入、运行、回笼周期,有利于企业在选择融资策略时提高针对性、有效性以及准确性。通过以上对云计算产业链的细分及各阶段的业务形态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层次云企业的融资需求特征。

(一)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融资需求特征

云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资金需求主要环节包括基础设施研发、产品产业化和市场推广三方面。在交付使用方之前,基础设施提供商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来承揽项目垫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造是对大量高技术设备的组装和配置安排,在技术层面上门槛较低,同时基础设施商还拥有厂房与设备等实体可作为抵押物资融资。这些都使得基础设施提供商具备较好的融资基础,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可控性较强。

(二)云服务供应商的资金需求特征

云服务供应商分为基础、平台及应用三个方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在IaaS服务层面,云服务的提供商主要向用户或组织提供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的云计算资源服务,需在基础设施的购置及运维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基础设施服务是建立在企业用户对云平台的需求基础上,服务提供商将虚拟硬件作为服务租售给所需的用户并给予用户对这些设施的访问和控制权,因此对于该环节的企业来说,用户对服务的需求是可持续的。并且基础设施提供商已经在硬件设施上降低了基础即服务企业的开发成本与技术风险,因此该环节的企业风险偏好相对较低。

PaaS层面,提供商主要为满足用户某种特定需求而提供其消费的软件的计算能力。因此,服务提供商将会把大量的资金、科研人员投入到研发具有良好兼容性、扩展性和功能强大的云平台项目中,从而产生规模较大的资金需求。在平台研发期间,提供商面临着较大的时间成本和技术风险。同时,由于云计算的概念刚刚引入,还没有被用户普遍接受,研发出来的平台市场推广成本巨大。因此,该环节的资金需求风险偏好较强。

SaaS层面,使得研发应用程序的门槛降低,应用程序作为应用即服务的提供商的主要业务,其应用的种类和市场决定了应用服务提供商经营的业绩,于是提供商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应用产品的研发,资金流向单一,因此资金需求规模较小。由于应用即服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拥有众多的提供商,所以市场竞争激烈,服务提供商将面临强大的市场风险,会因为服务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而导致项目失败。并且,应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技术风险。

(三)增值服务企业资金需求特征与风险评估

与应用即服务类似的是,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资金流向大都集中在软件研发上,对于硬件设备的购置需求较小。且由于云计算增值服务商以自由企业为主,对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要求不受限制。除个别具有实力的企业巨头外,大多数增值服务的提供商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甚至是微型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费有限,研发项目单一,经营规模不大,因此资金需求规模也较小。但有别于应用即服务的是,增值服务的范围还涉及行业解决方案、规划咨询服务等内容,市场提供商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中小服务提供商面临较强的市场风险,成长和成熟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风险偏好较强。

四、基于产业链的云企业阶段性融资策略选择

云计算企业阶段性融资策略是针对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云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并结合各种融资渠道的特点,选择可行的融资形式。根据上述对产业链上云企业不同融资需求特征,可进一步提出以下阶段性融资策略选择。

(一)基础设施提供商融资策略选择

云产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风险低的特点。处于这个层次的云企业一般拥有大量生产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物理资产甚至云计算产业园的土地资产,这些资产都可以作为融资抵押或固定资产偿债,对于银行来说融资风险是可控的。所以抵押类贷款是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的传统性融资策略。同时,夹层融资策略能满足处于成长期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资金需求。从融资成本上来说,成长期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已经具有稳定增长的历史,企业通过引入兼具债权和股权性质的夹层资金,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总融资成本,促进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二)云服务供应商融资策略选择

云计算基础即服务(IaaS)提供商具有向用户提供基础设施租赁的服务,因此,融资租赁必然成为其首选融资策略。云计算基础即服务的提供商对于融资租赁的需求主要在于对云基础设施的购买上。云基础设施的购买,要花费大量的流动资金,若运用融资租赁则会减小云服务提供商短时间内资金支出的规模,有利于基础即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对平台即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模式和风险收益特征,比较适合该环节服务提供商的市场融资方式主要有夹层融资、知识产权担保等策略。目前我国处于PaaS服务提供商都是传统IT产业发展较好且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例如微软、Google、新浪等企业,企业在云计算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些条件都比较符合夹层融资的基本要求,因此PaaS服务提供商可以选择夹层融资来获取所需资金。同时,这些企业还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评估机构的评估,用知识产权作为债权担保以获取资金。

与平台即服务(PaaS)相比,虽然SaaS服务提供商也需要研发软件和推广市场,但是其提供商规模和研发难度都要小得多。当用户需要某种服务的时候,不再自己投资开发,而是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那里租用。比如从SaaS提供商那里租用CRM服务。根据软件即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模式和风险收益特征,企业可考虑使用天使投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担保等融资策略。其中供应链融资策略是SaaS服务提供商比较理想的融资策略。通过利用业务合作对象的资信实力,一方面有助于帮助中小软件提供商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SaaS服务提供商还可以通过这一融资策略来获取银行授信,以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赊购赊销中的信用能力。

(三)增值服务提供商融资策略

处于该层次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因此,云计算增值服务企业应坚持以灵活的市场化融资策略,企业可采取风险投资类策略、贷款类策略以及担保类策略相结合的方式。风投类策略方面,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风险投资的进入与当前云计算增值服务企业面临的高风险相匹配。据赛迪投资顾问统计,2010年至2011年10月,中国软件企业通过天使投资进行股权融资的案例总量为9例,仅有1例披露了股权融资金额,金额较小,且是一次性投入。贷款融资方面,供应链融资可成为主要模式。另外,互助担保、知识产权担保等担保类策略也为云计算增值服务提供商有效方法。虽然云计算增值服务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不强。但是通过互助担保等创新融资策略,不仅提高了该类企业的融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云计算增值服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企业拥有的是高新技术,缺乏传统融资担保标的,很难从传统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即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担保融资是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融资策略选择。

五、小结

本文从产业链角度把握住了各类云计算企业的基本融资特点,通过分析其业务特征、融资特征和风险特征,构建了能与其相匹配的融资策略框架,为不同层次的云企业在今后的融资实践应用中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但阶段性融资策略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本文仅进行了云企业融资策略的梳理,今后产业链每个阶段的融资策略都可以继续展开深入研究,并且还可以在未来的云企业实践中加强金融创新,实现云企业融资策略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R],2011、

[2]洪峥、雾里看花:云计算中的投融资机会[J]、国际融资,2011(01)、

[3]陈滢、谈本土云计算项目融资困境[J]、科技创业,2011(09):100、

[4]张纪元、云计算产业链和基本特征及电信运营商盈利模式[J]、广东通信技术,2011(08)、

[5]张建文,汪鑫、云计算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探讨[J]、华南金融电脑,2009(06):16-19、

[6]谢世清、论云计算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J]、金融与经济,2010(11):9-11、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3

中小企业融资不能完全依赖银行贷款,并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多样性,应构建多层次融资渠道。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分为经营性融资和资本性融资,并结合需求特征,以资金供需双方风险匹配为原则,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机制,认为经营性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依次是债权融资中的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而资本性融资应主要依靠外源融资,并依次选择债权融资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

关键词:

需求特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1503

近年来,大量相关文献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责任归咎于银行体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相关对策也大多重点提出应加大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是,银行信贷真的应该能作为中小企业合适的主要融资渠道吗?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能依赖加大银行信贷就能破解吗?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虽然各中小企业所处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各不相同,但平均而言中小企业整体应处于生命周期的高风险阶段,即中小企业这一需求方整体具有高风险性的主体特征;另一方面,银行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基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都是建立在银行系统基础之上的,银行这一金融基础角色要求其必须处于低风险运营状态,即银行机构这一供给方整体具有低风险运营的主体特征。因此,中小企业高风险特征的融资需求主要依赖低风险运营要求的银行这一资金供给方,显然是极不合适的。

实际上,基于真实发展需要,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融资需求是多样的既有基于日常经营性动机的融资需求,又有基于资本性投资动机的融资需求,甚至还有基于资本结构调整动机的融资需求。尽管通常中小企业整体而言在融资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是中小企业的所有融资需求都难以满足,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本身是有差异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各类动机下的风险水平、时效性要求、软硬信息显示度等特征不尽相同,其融资渠道选择机制应有所区别。然而,以往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大多是直接以中小企业这一融资主体特征入手,而本文拟以融资需求差异的微观视角,将中小企业融资分为经营性融资和资本性融资,并分别探讨各类需求的融资需求特征及其融资渠道选择问题。本文研究视角的进一步下沉,有助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并提高研究结论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1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分类及特征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基于实体发展而产生的融资需求都源于资产投资的需求,并在融资需求得以满足之后,资金最终都将转化为其资产。资产分为一年以内周转的流动资产和一年以上周转的非流动资产,对应的资产投资活动可以称为经营性投资和资本性投资。基于此,本文将基于实体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划分为经营性融资和资本性融资,具体概念界定如下:(1)经营性融资:指为了维持日常经营或扩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企业融资活动,如为购置存货、发放员工工资等所进行的融资活动,所筹资金投向在财务报表上通常不涉及非流动资产项目。(2)资本性融资:指为了长期资产的购置而进行的企业融资活动,其中长期资产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其他资产等持有期限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资产,所筹资金投向通常涉及会计上的资本化处理。

虽然经营性融资通常具有融资规模小、时效性强、筹资频率密集、使用期限短、风险水平相对较低等基本特征,多采用短期融资工具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本文认为,融资目的不同,其向市场各资金供给方所显示的财务状况、有无抵押等“硬信息”和管理水平、信誉、市场竞争实等“软信息”应有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目的下的经营性融资在融资渠道选择机制上有所差异(例如相对于为发放员工工资的周转型经营性融资,为采购存货扩大经营规模的扩张型经营性融资具备更直接的存货抵押物硬信息,也表明企业具有更低的风险水平,更易于通过商业信用融资)。

虽然资本性融资的资金投向主要为长期资产,融资项目风险水平高,中小企业这类融资最为困难。但是,本文认为,趋于有形资产投资动机的资本性融资与趋于无形资产投资动机的资本性融资在抵押品估值抑价程度、投向可控性等“硬信息”和项目成功可能性、市场前景、对企业战略价值的提升能力等“软信息”特征应有所不同,这些软、硬信息对于市场中不同资金供给方的可显示程度和可信度接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影响融资渠道的选择。

2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机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融资需求的风险特征与资金供给方的投资风险偏好的匹配性,使得各类风险偏好的供给方为相同风险特征的融资活动提供资金,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才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可持续满足。

2、1 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

理论上,中小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可分为内源和外源两类,各种融资渠道所对应的资金来源不同,即资金供给方各不相同。不同资金供给方的风险偏好、投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各不相同,直接决定了他们所能参与的企业融资活动不同,所满足的企业融资需求不同。例如,要求低风险投资偏好的银行机构去满足高风险特征的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融资需求,肯定就是不合适的。因此,下文结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分别分析其经营性融资需求和资本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选择机制。

2、2 经营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选择机制分析

根据定义,经营性融资需求主要是因日常经营周转或扩大经营规模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所融集的资金大多用于增加存货等流动资产项目或偿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流动负债项目。因此,经营性融资需求通常具有融资规模小、时效性强、筹资频率密集、使用期限短、风险水平相对较低等基本特征。

根据融资排序理论,企业融资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先债权融资再股权融资”。因此,对经营性融资需求可以先考虑内源融资。但是,内源融资渠道可提供的资金量有限,当经营增长率超过内含增长率时,内源融资就不足以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就需要转向寻求外源融资。

在外源融资应首选债权融资,即商业信用、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和债券融资等四种渠道。但是,根据经营性融资需求通常具有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应该排除面向社会公众的债券融资渠道;而剩下的商业信用、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基本都可以与经营性融资需求通常具有的融资规模小、时效性强、筹资频率密集、使用期限短、风险水平相对较低等基本特征相匹配。当然,这三种债权融资渠道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具体体现在:(1)由于银行信贷属于正规金融,有较为严格的审批程序需要履行,因而在时效性上相对于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要略差一些。(2)商业信用受限于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以及行业的竞争态势,所以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例如,如果所处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中小企业相对于上游供应商缺乏谈判优势,那么就不容易通过赊购方式购买存货形成应付账款,以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的方式形成商业信用融资;同样,中小企业相对于下游客户缺乏谈判优势,那么就不容易通过预收账款的方式占用下游客户资金形成商业信用融资,甚至受行来竞争所限还可能被迫提供赊销以促进销售,将进一步加剧其经营性融资困境。(3)民间借贷属于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渠道,具有比较好的融资弹性,但民间金融投资者承受风险相对较大,要求得到的回报也较高,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通过要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

股权融资的资金供给方通常承受比债权人更大的风险,因此会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即中小企业将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而经营性融资需求所筹资金通常投资在收益较低的流动资产上,所以通常不应该由股权融资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经营性融资。但是,当中小企业通过内源融资或债权融资实在难以融集足够经营性发展需要或处于财务困境时,也可能选择“不划算”的股权融资。同时,即使选择股权融资渠道,由于公开发行股票手续繁杂、费用高、时效性极差,也应排除公开发行股票,而只能选择向原股东或外部新股东定向私下出让股权换取资金。其中,原股东追加投资有可能会降低原股东的投资回报和股东价值,而向外部新股东出让股东融资则会降低原股东对中小企业的控制权,均有一定弊病。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应该首选内源融资,其次依次是债权融资中的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最后实在融资不足或财务困境时才选择向原股东或外部新股东进行股权融资中的定向私下募集。

2、3 资本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选择机制分析

根据定义,资本性融资需求主要是因长期资产的购置或处置而产生的企业融资需求,所筹集的资金大多投向了非流动资产项目。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通常不经常发生且时效性要求不高,但它们通常具有融资规模大、使用期限长、风险水平相对较高等基本特征,这就要求资金供给方具有较高的投资水平和较高的投资风险偏好,因此大量低风险偏好的资金供给方就被排除在外,所以通常不易于满足。

对于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虽然根据“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先债权融资再股权融资”的融资排序理论,可以首选内源融资渠道,但是内源融资渠道所能提供的资金规模实在有限,甚至连日常的经营性融资需求都难以完全满足,因而用于融资规模较大的资本性融资需求更是杯水车薪,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应该重点依靠外源融资渠道。

相对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可以增大企业的财务杠杆,在投资项目收益能力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司和股东的价值。若企业有资本性融资需求时,不考虑债权融资而直接选用股东融资,则说明企业选定的投资项目收益能力有限,或财务出现问题而无法通过债权融资筹集资金,这样就传递出企业价值的负面信息,不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中小企业外源融资同样也应首选债权融资。由于商业信用是流动负债,属于短期资金来源,用它来进行作为长期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容易引发较高的财务风险,且本身融资能力受行业竞争态势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不适于作为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剩下的银行信贷、民间借贷和债券融资三种债权融资渠道均可适用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性:(1)银行信贷是间接融资渠道,作为正规融资渠道,审批程序严格,且其本身的低风险运营要求极有可能会将大多数中小企业较高风险的资本性融资需求排斥在外,当然这是符合金融体系的客观安排的,因此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作用有限,只能部分满足其需求。(2)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渠道,理论上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但债券融资是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资本性投资项目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而社会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未必能满足这种高风险的投资要求,因而监管部门必定会设定一定的门槛,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选用这种融资渠道。(3)民间金融也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同时也是非正规融资渠道,具有弹性好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都可以选用这一融资渠道,因而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应该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中小企业损害民间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引发社会问题。

股权融资也是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可以增强企业资本实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理论上可以从基础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公开发行股票或定向私下增发股权都不失为合适的股权融资渠道。当然,公开发行股票由于是面向社会公众融资,因而监管部分从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必然也会设立一定的门槛,并不是所有中小企业都能通过这一渠道融资;定向私下增发股权由于企业可以资金供给方进行谈判,因而具有比较好的弹性,理论上适合所有中小企业选用。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资本性融资需求的融资渠道应该主要依靠外源融资,并且依次首选债权融资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融资不足或财务困境时还可以选择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或向原股东及外部新股东定向增发股权等股权融资渠道。

3 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不能完全依赖银行信贷,而应结合其融资需求特征,尊重市场规律,本着风险匹配的原则为资金供需双方设计金融工具、搭建交易平台,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9)、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社保基金 财务风险 防范

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居民老有所养、病有可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及育有所补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受益人群逐渐增多,随之也引发出支付压力,加之某些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社保基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本应发挥的效能。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源头应从基金征缴环节存在的财务风险开始,进而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一、目前社保基金征缴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居民老龄化风险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结构日趋严重。为解决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岗位后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最早开征的基本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险种之一。这是一项缴费型保险,主要来自用工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参保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累计缴费十五年,即可按月领取退休金。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被保险人享受待遇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缴费年限,基金支出占征缴收入的比例基本呈增长状态(见表1),无疑将带来社保基金支付的巨大缺口。

(二)征缴渠道风险

从全国社保基金历年征缴情况来看,缴费单位局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而大部分私营、外资、乡镇所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虽然也被纳入征缴范围,但由于收入不稳定、福利状况不佳、经营业主参保意识薄弱等原因并没有缴纳或按时、足额缴费。伴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转制及经营不善、破产倒闭等因素,国有企业在职人数呈减少状态,使原本平稳的缴费金额也随之减少。而占半壁江山的农村人口,因收入水平较低、政策宣传不到位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参保积极性不高,导致基金征缴渠道较窄。此外,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也显示出:养老、医疗两项保险的参保人数居多,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与前两项参保人数相差悬殊。

(三)法律保障风险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无一例外立法在前。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德国,1883年《劳工疾病保险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保制度的建立;1935年美国实施的《社会保障法案》推进了社保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在我国历经十七年上报、审议的《社会保险法》于2010年10月终获通过。在此之前执行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大多以“规定”、“试行”、“暂行条例”、“通知”等形式出现,立法层次较低,不及法律具有权威性。作为社保基金征缴管理主要依据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与《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在1999年颁布。虽然这些制度的执行在相当长的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年来征缴范围、渠道发生较大变化,在此期间多起贪污、挪用案件已导致社保基金出现巨额漏洞,因此这些制度迫切需要更新、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四)基金监管风险

基于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建立了由“人大”监管、国家行政监管、社会监管和基金管理部门内控监管四部分组成的监管体系,实际工作的执行以国家行政监管为主。行政监管包括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政府依据所特有的行政资源行使监管权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它既负责征收、运营,还负责基金监管,执法权力过大容易滋生执法者个人的腐败思想。在整个监管活动中,由工会、公民个人及报刊、广播等舆论机构组成的社会监管显得尤其薄弱。从运行过程分析,基金监管工作分为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阶段。在我国现行的监管工作中,多为事后的纠错。虽然通过事后监督查处了一些违法案件,提供了警示作用,但存在滞后性的特点,使监管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已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全部追回。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社保基金征缴过程存在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综合性的风险,既有国家政策法规的缺失,也有经办机构及参保单位的因素。这几种风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二、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一)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原则

为了提高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应用效能,构建中应遵循下列原则:

1、目的性原则。构建的防范机制首先要明确用途,预计效果。通过制定一些策略、计划、方案等消除或减少足额征缴基金、安全保存基金这些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风险。

2、谨慎性原则。谨慎性要求在基金征缴业务办理中,经办人员应当谨而慎行。既要充分考虑可能引起征缴基金数额增加的途径,又要慎重确认每一笔支付业务、严格把关。

3、及时性原则。该原则要求经办人员对于符合征缴范围的业务,及时征缴到位以满足支付的要求;及时处理基金征缴信息以满足账实相符的要求;及时传递基金征缴信息以满足财政、审计等单位对于基金监管的需要。

4、易操作性原则。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是针对现实开展的征缴业务而设计的,因此应结合征缴业务办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可操作程序,使工作人员易于掌握、灵活应用。

(二)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1、制度风险防范机制。该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保障社保基金足额征缴到位及安全保存,预防潜在财务风险的出现,维护参保者合法权益而设置的规章制度方面的约束机制。

(1)国家法规制度层面。从国家法规制度层面防范社保基金征缴过程的财务风险,关键是建立起一个以《社会保险法》为核心,兼顾征缴条例、信息披露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为依托的法律体系。以法规为依据预防缴费主体不缴、少缴、漏缴,严惩非法挪用、侵占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些法规制度应结合社保基金征缴范围、渠道等的变化更新完善、适时调整,以应对基金征缴新形势的发展,并做到严格、公正执法,杜绝“法外人情”、“权大于法”等现象的出现。

(2)地方补充制度层面。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等原因致使社会保险的覆盖实施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遵循国家统一立法的前提下,各地有必要结合自身人口结构、工资水平、就业状态制定适合本地区社保基金征缴的相关法规。例如:针对私营企业设置较多的发达地区加大对私企职工社保基金制度的制订;针对相对落后地区人员外出打工现象频繁,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社保基金制度的制订;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地区则应加强社保基金短期交费及转移制度的制订,从而解决国家立法不便集中解决或暂时不宜解决的问题。

2、保存风险防范机制。保存风险防范机制是规范征缴到位基金在收入户和财政专户分账核算、专款专用,杜绝基金“体外循环”的一项约束机制。

(1)征缴到位基金存入收入户的防范。用工单位以支票或现金办理缴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必然会使经办人员涉及大量的货币资金,而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财政部下发的《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规定:征收部门应在国有商业银行开立收入户,每日终了征缴的各险种基金必须交存收入户进行管理。银行的加入有利于征缴基金“日清月结”及“钱账分管”制度的实施,有效杜绝了经办人员一手遮天、私自挪款的可能性。而这笔款项的存储无疑也给银行带来了利益,成为各家银行拓展业务的重点。因此,在基金存入收入户的防范中,除社保机构与银行建立业务对账制度外,监管部门也应组织部分征缴经办人员、缴费单位及参保职工定期或不定期对银行资质、业务效率进行评价,划分等级确定存款数额及时间。此项竞争方式的引入,势必会促使银行带动基金征缴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

(2)征缴到位基金划入财政专户的防范。《社会保险法》规定:征缴到位存入收入户中的社保基金最终应转入财政部门开设的财政专户。但在实际工作中仅靠基金划入财政专户并没有真正实现确保基金安全完整的目标,社保基金的保存问题还需在财政专户管理环节进行防范。其原因在于:各地财政部门国库科掌管着含社保基金在内的各项财政资金,它们都被存入国库科开设的同一银行账户。这一账户就好比一家商业银行,社保基金就是其中一个储户,这些储户无法获知属于自己的存款是否被银行贷了出去以及可收回的几率。因此,要借助定期与不定期对账和预算管理制度对财政专户进行防范。对账业务的参与者除款项往来单位外,还需邀请第三方见证,对账过程要有书面记录,结果需参与各方签名盖章以明确责任。而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有利于鉴别社保基金流入和流出的准确性、合理性,以便发现和识别财务风险,及时制止征缴到位基金被挤占、挪用。

3、内外稽核风险防范机制。内外稽核风险防范机制是以《社会保险稽核办法》为依托,制订切实可行的核查方法,分别从缴费主体和经办机构内部堵塞征缴财务漏洞,确保基金应收尽收。

(1)外部稽核。外部稽核是征缴人员针对缴费单位及个人缴费工资基数、险种、数量、参保人员身份的核定。具体包括:由两名以上既懂社保法规又了解财务制度的稽查人员根据日常稽核、重点稽核和举报稽核的业务特点确立被稽核对象,并提前3日将需要准备的资料通知被稽查对象(特殊情况也可不事先通知)。采取现场查阅、录音、录像、复制等方式对被稽查单位提供的用工情况、工资收入情况、相关账册、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审查,防止和纠正不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为了确保稽核工作执行的准确、公正性,对被稽核对象的稽核情况应当做好笔录,笔录结束分别由稽查工作人员和被稽查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被稽核个人签章。遇不配合者,要注明拒签原因。

(2)内部稽核。内部稽核是内控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社保基金在征缴部门的安全为主线,由社保经办机构内设的稽核科对本机构经办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基金预算执行、基金核定、征缴、支付、上解、下拨调剂情况、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等方面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的自查。为了防止出现内部稽核执行人员和被稽核科室及人员同出一室影响稽核结果公正性、查处举报落实难度大的问题,也应采取委托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内部稽核工作的方法,以第三方立场重点稽核社保基金的财务管理状况。

4、现场确认防范机制。基于社保基金扩面征缴、严格控制支出的目的,采用现场确认机制进行财务风险防范非常必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与被检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进行会谈,到财务部门、车间实地走访能比较详尽地了解缴费单位业务经营状况、银行账户资金周转情况、人员规模、年龄结构,查处一些财务报表和呈报资料中很难发现的隐蔽性问题,并对检查单位的资产财务状况和遵守法规政策情况做出客观评价。通过对个体参保人员申报资料的现场认证,审核提供资料的真伪性。现场确认是审核缴费人员所提供信息真伪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与填报信息逐一比对,虽然有些费时费力,但有着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保障条件

1、财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建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日常业务处理也逐步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处理。以社保基金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为支撑,建立社保财务综合管理平台有利于对基金征缴工作实现以下动态监管功能:(1)实现数据处理标准化与规范化。财务平台的开设提高了账务处理的效率,节省信息储存的空间,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任意篡改数据的现象,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实现数据大集中部署。财务平台将指定区域财务数据集中保存,工作人员依据分配的权限,远程登录统一管理平台,进行基金财务的核算处理、报表编报、银行对账等工作。通过数据集中管理做到主管单位动态查询下级单位财务数据,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3)实现关联部门数据互通。借助财务平台打通传输通道,消除信息孤岛,确保征缴部门与财政、银行、支付部门数据一致。通过对账程序,各部门之间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实现“事后被动管理”向“事前事中主动管理”的转变。

2、高素质征缴队伍的建设。(1)以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做实业务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分为岗前培训和拓展培训两大项目,岗前培训侧重日常业务知识的掌握,拓展培训则应侧重前瞻性、防范性的业务延伸。在培训时间上结合业务需要及人员工作时间,采用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两种方式。学习手段除集中授课外,也可借助网络学习系统选用远程培训形式。(2)定期开展岗位流动,合理优化资源。在恰当的时间周期开展岗位轮换制有利于规避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而滋生的腐败现象;有利于打破科室之间的隔阂和界限;有利于工作创新。(3)加强勤政廉洁作风建设,构建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通过媒体、会议对违规案件、涉案人员的惩治报道及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不断增强基金管理人员的法纪观念,始终保持警钟长鸣。坚定理想信念、消除拜金主义、树立廉洁奉公的工作态度是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必要保证。(4)结合财务平台的建立和实施,搞好权限管理。社保财务综合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出错率,系统权限的管理防止了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职权不清的现象,也有效地防范了社保基金被恶意挪用的几率。

三、总结

社会保险制度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一项基本制度,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出发,未来数年仍会持续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缴费政策。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社保基金征缴财务风险的类别和成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将被动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控制,保证社保基金按时足额征缴,征缴到位基金安全完整、运行平稳规范。X

参考文献:

1、阚月敏、浅析现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融资担保;内部控制;风险特征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特征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特征基于业务特征产生,存在特殊性、不对称性、相对可控及追偿性四大显著特征。融资担保行业属高风险行业,在不同项目中风险也不同,规律性较差,如担保费率、金额、期限等难以准确量化,反担保实现措施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风险特殊性特征。第二,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融资性担保公司客户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在扶持政策的影响下,企业通常难以获取与风险等量的收益,存在不对称性。第三,担保债权属于债,有依附性,追偿要在获得代偿后才能开始,滞后性、被动特征较为突出。第四,风险在一定程度可控,需要担保公司密切关注担保对象经营规模、资产核实、财务规范状况等经济信息,避免风险系数过高。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要点

(一)企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下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贴合企业情况。内控建设过程中,要提高战略计划控制的严谨性,根据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目标细化内控指标,风险系数超标时及时进行风险调控。

(二)担保费率控制

担保费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获取利润的基本途径。由于项目性质差异,各类项目的担保费率存在不同,这就需要公司实施担保费率控制,通过构建评估标准来确保担保费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公司运作稳定。

(三)资金风险防控

资金基本贯穿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所有业务,实现有效的资金循环与配置,应当从具体比例指标入手。一方面,从风险抵抗出发,融资担保公司内控建设应当重点关注资本结构比例、资本充足比率等。另一方面,从经营结构出发,要针对不同担保业务进行比例指标设置,如单项担保限额、差异化担保业务人财物比例等。通过资金控制,避免高风险业务的产生,从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政策性风险控制

当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策体系及配套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国家会针对市场状况随时调节政策指向。因此,融资担保公司必须密切注视政策变动,留足管理弹性,按照相应指示开展业务活动。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要点

(一)内控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基本土壤,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组织结构体系、人员素质结构与企业风险文化四大方面。制度建设上,融资担保公司应当首先构建明确的审、保、偿、监分离的制度体系,在总经理负责制基础上,构建详细的担保业务报告及担保记录制度,完善审批流程,强化内部稽核,通过离任审计实现追责,从而形成制度闭环。组织结构体系建设工作中,企业应当重点强化董事会职能,尽可能按照需求设置监事会,构建制衡的权利机制,独立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资信评估部门级业务担保部门,通过合理、制衡的职责分工优化内部控制基础结构。素质提升上,应当重点强化管理层素质,持续提升职工职业道德,从管理出发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工作能力。最后,企业还应该持续培养风险文化,可借鉴银行机构风险控制的管理经验。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

风险识别及评估应把握全面、全过程、全员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化解机制、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两大板块。风险化解机制建设上,当前企业可用风险化解方式主要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及风险补偿三大机制,以风险补偿为例,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代偿准备金提取、呆账准备金提取等手段进行补偿,还可以按照规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从而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建立期间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应当从强化信用理念意识、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体系、构建奖惩激励机制三方面入手,通过这三个环节,实现内部、外部资信掌控,以激励奖惩避免失信问题发生,从而控制风险。

(三)动态控制活动

动态控制活动的建设,应当首先实现职责分工控制,在此基础上,将授权审批流程、会计系统严格化,以全面预算控制实现资金流动、资金监管控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担保业务不同,担保业务中的受保对象、担保期限、受偿率及违约率等内容差异较大,变动也较为明显,因此,企业有必要构建高效的运营分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强化审批流程、会计系统、全面预算的基础设施,实现实时分析、动态分析,进而降低风险系数。

(四)信息交流与沟通

首先,要构建信息收集与加工机制。从内部来看,信息收集与加工应当通过业务活动、会计资料、内部传阅文字、音像资料等实现,利用信息系统,分析内部信息。从外部来看,企业应当通过行业协会、市场调查等方式获取申保企业、中介、对手等信息,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以实现科学决策。其次,要在担保公司内部构建健全的反舞弊机制,保护举报人或投诉人信息,杜绝控制空白或控制失效问题的发生。

(五)内部监督

首先,要从内部监督入手,在垂直领导、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职权划分实现各岗位的持续监督。其次,要构建高度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着重关注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保障财会制度的有效执行。第三,要强化全员监督意识,在反舞弊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持续监督,让员工敢监督、敢举报,防止舞弊行为。最后,要建立监督质量评价及改进机制,通过考核,配以奖惩,保障内部监督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杜浩铭、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顾海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塑研究[J]、南方金融,2011,04:8-12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6

继承与创新:完善现场检查重点和改进分工方式

风险监管的程序主要包括六个步骤:了解机构、根据已有的非现场资料评估机构风险、计划并安排监管活动、明确和实施检查活动、报告检查结果、跟踪检查。而其中的现场检查与合规性监管的现场检查相比,还需要增加两个检查重点:一是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风险偏好,这对结合检查数据进行风险评价至关重要。二是信息系统的充分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包括其经营战略的系统支持、运行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数据的恢复能力等方面。信息系统的充分性关系到其提供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也是商业银行本身识别和控制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现场检查的重点和监管的中间目标发生变化后,要求对检查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我们认为,如果是全面稽核,可按流动性、盈利性等风险监管要素进行分工,信贷组可在检查信贷方面是否有违规后,负责资产质量;计划组负责流动性分析;组负责盈利性分析;内控组负责管理能力分析等。但各组中必须配备有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检查更是如此。

反思与实践:提高非现场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要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首先,要重新界定非现场监管概念。非现场监管决不仅是季末索取会计报表和相关的资料,简单分析后上报的一项工作,而是基于原来对被监管对象的了解,由被查单位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公众反馈信息或必要的实地考察,借助主观判断,进一步确认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然后认真汇总数据、科学分析风险和公正评价经营,通过监管报告形式加以记录,并在现场检查和以后的非现场监管中逐步校正。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行的主动性,多开展基于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针对性强的现场检查,防范和控制区域性金融风险,同时也能促进其对非现场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非现场监管的质量。第三,人民银行总行要尽快开发出按行别划分的非现场监管分析程序,避免各基层行重复劳动或低效率付出。第四,今后的监管工作要善始善终,非现场提示、现场检查、处理或预警、整改落实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持续监管的要求,不能人为阻断。第五,在监管报告中增加风险矩阵。

借鉴与:运用特征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运用骆驼群评级体系对被检查对象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且成效明显。但是,在,基层央行应用这种方法的时机还不太成熟,因此,短期内可考虑用特征评价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中已有论述)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评价,以避免因缺乏个别的评价要素而阻碍风险的评价。所谓特征评价法,是指根据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风险特征与风险水平,将商业银行判断为基本正常机构、关注机构、有问题机构和危机机构。

基本正常机构的特征是:不良贷款比率、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比率、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盈利水平等定量指标都控制在人民银行确定的正常水平之内,在国内同业及国际同业中也处于较好水平,同时其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比较完善,能够依法合规经营。关注机构的特征是:个别指标已明确超过人民银行确定的正常水平,也超过同业同类指标的平均水平,且其风险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有问题机构的主要特征是:多项指标严重超过正常水平,已面临流动性困难。危机机构的主要特征是:已经陷入严重的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并已严重资不抵债,内部管理严重混乱,而且难以通过救助措施加以挽救,而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使其稳妥退出市场。

要保证实行特征评价法的质量,就必须力求客观、全面地进行检查,科学、公正地进行评价。就中国监管人员的总体素质情况来说,特征评价法不难理解、便于操作,在短期内推行是有质量保证的,而且是可行的。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状况;融资模式;信用风险

报告将以广东省内科技型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其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挖掘、信贷风险评价、评价模型构建和融资模式优化为研究目的,在关注科技型小企业财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把企业特征、股东特征和合约特征等因素引入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范畴,构建科技型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然后基于“客户”、“交易”和“债权”等三种典型融资模式对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优选出能显著缓解其信贷风险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最后提出缓解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

1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目前,现有的理论研究局限不但制约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实践,导致科技型小企业融资愈发困难,也使得有关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测度、影响因素挖掘、评价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的需求。鉴于此,报告通过深入挖掘出影响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核心因素,突破过去学者主要依赖于财务指标的局限,构建了包括财务状况、企业特征、股东特征、合约特征等四大类因素在内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丰富了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广度和内涵,有助于构建专门面向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式。

2广东科技型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省科技型小企业在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其总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具体如下:①在运营能力方面,出现逐年轻微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8年后,出现了大幅下降的现象,表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②在盈利能力方面,科技型小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总体均接近20%,企业赢利水平表现平稳,赢利能力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明显冲击。③在偿债能力方面,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而长期偿债能力有逐年增强的趋势。④在发展能力方面,出现逐年快速下滑的趋势。国有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明显不如非国有科技型小企业,同样,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能力也不如广东省内其他地方的科技型小企业。股份制企业和非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能力相近。⑤在融资模式方面,在广东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传统融资模式占主导地位,平均融资占比高达80%,而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占比约为20%。近几年来,供应链融资占比在逐年缓慢提升。⑥在信用风险方面,总体上,科技型小企业的信用水平逐年略有下降,并出现少数科技型小企业信用水平出现恶化并违约情况。

3广东科技型小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①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通过提升科技型小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将能显著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另外,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地经济水平高,说明企业置身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其信贷风险的作用,而处于第二产业的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要显著低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此同时,获得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其信贷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一般类型的科技型企业,这说明类似“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荣誉,不但体现出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是企业信贷风险较低的一个信号。②在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越丰富,其企业信贷风险越低,这进一步说明创业股东是科技型小企业的灵魂人物,其自身素质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更影响了企业的信用资质和信贷风险。③在融资模式方面,相比传统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因此,对科技型小企业来说,应该进一步提升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占比,尤其是基于“债权”的融资占比来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在担保方式上,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有助于降低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而其他担保方式(以保证或信用为主)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银行应该要求科技型小企业应尽量采取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来获取资金,以间接降低其信贷风险。④在财务特征方面,相比科技型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其盈利能力(以总资产报酬率为代表)与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增强科技型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提升其信用资质、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

4关于广东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价及其融资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风险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072-04

引言

科技型企业一般是指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根据2008年我国出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本文将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企业界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第一,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第二,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经费不低于年总收入的3%;第三,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第四,技术性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综合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并推出多种新型融资模式(如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①)。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集中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存在如下局限:研究对象多以上市科技型企业为主,忽视了未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侧重于企业的财务指标而忽视其非财务指标(企业特征和股东特征、融资模式等),注重企业的表内信息而忽视其表外信息(供应链融资、担保方式)而忽视新型融资模式在缓解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以未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就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全面挖掘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关键因素来探索提升其融资能力、降低其信贷风险的新途径。

1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企业特征与信贷风险

国内外不少学者就企业特征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学者将企业特征归结为企业销售规模、注册资本、经营年限、企业性质、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变量,大部分研究结论认为企业销售规模、注册资本、企业经营年限等变量与其信贷风险负相关[1~5]。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信贷风险与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政策扶持力度密切相关,主张在分析企业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时,应该考虑所处行业特征及其政策扶持等因素[3,6]。根据以上文献,提出研究假设:

H1a: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1b: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年限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1c:高新技术企业比一般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风险小。

1、2股东特征与信贷风险

股东特征包括股东从业经验、个人资信、专业能力以及对企业债务的风险分担(即担保与否、担保程度、连带责任或一般责任)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科技型企业股东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能力[7],从而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水平。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产较少,而类似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相对较多,往往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品或质押品,而需要采取包括股东担保在内的第三方担保。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股东特征对其企业的融资过程及其信贷都有重要的影响。尹志超等[8]的研究发现,抵押对贷款违约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后,抵押对违约的影响是不同的。郭文伟等通过研究发现,创业股东的从业经验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股东担保比例却与信贷风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中可知股东特征(如创业股东的从业经验、债务担保程度)对企业信贷风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上述文献,提出假设:

H2a: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2b:创业股东担保比例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1、3融资模式与信贷风险

银行贷款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本文的研究范畴只局限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模式。这里将其融资模式分为三大类(基于“客户”、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第一类为传统的信贷模式,后面两类为基于供应链的新型融资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基于“客户”的融资模式时,往往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面临融资难且融资贵的局面。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基于“交易”和基于“债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在供应链中找到一个较大的核心企业,并由这个企业向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或担保。这不但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为其信贷提供了担保能力,从而达到增信的目的;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模式相比传统融资模式更能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国内学者罗齐等[9]较早提出了利用“融通仓”(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认为这种融资模式有助于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张秀萍等[10]、严广乐[11]均认为,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由于融资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方式往往依附于企业的信贷合约,近年来开始有学者研究合约特征对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合约特征包括融资产品、期限、定价的安排等内容。任兆璋等[3]、陈泽鹏[4]、郭文伟等[5]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企业信贷风险与合同期限和担保方式显著相关。对此,通过适当的贷款合约安排能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其信贷风险。因此,分析融资模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时,需要重点考虑信贷合约特征中的非财务因素。根据上述文献,提出假设:

H3a:供应链融资模式比传统融资模式更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H3b:基于“债权”的供应链融资占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3c:贷款合同期限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d:信贷合约中的抵押或质押担保方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1、4财务特征与信贷风险

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至今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成果也最为丰富。其研究结论主要认为:企业的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息税前收益/利息成本、现金流动负债率、净资产应收款比率、现金流负债比率)、发展能力(销售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资本累积率)与其信贷风险负相关[1,2,4,5]。综合以上文献,本文提出假设:

H4a:科技型中小企业营运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b: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c:科技型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4d: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能力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实证研究

2、1样本说明

根据前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本文选取了160家科技型企业。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很难获得长期的平衡型面板数据,对此,本文只选取跨度为3年(2008~2010年)的样本数据。样本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8、75%、81、25%,股份制和非股份制企业分别占23、13%、76、87%;从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的企业占32、51%,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粤东、粤西和粤北)的企业占67、49%。样本数据来自某国有银行广东省分行的中小企业客户数据库。本文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7、0和Stata11、0。

2、2模型变量说明

2、2、1自变量

采用37个备选的自变量涵盖了企业特征(所处产业、企业规模、经营年限、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股东特征(创业股东控股比例、创业股东担保比例、创业股东从业经验)、融资模式(三种融资模式的融资占比、贷款期限、供应链融资模式)、企业财务特征(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采取逐步判别分析法对37个备选变量进行筛选(设定变量进入模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10)。经过分析后发现有14个变量先后进入了模型,而且各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各组间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判别分析。

2、2、2因变量

目前国内银行对信贷风险采用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本文将正常和关注类归为正常类,将后面三种归为不良类,从而将样本企业的信贷风险等级分为两类:正常类和不良类,则2008年、2009年和2010年160个样本企业中正常类分别占68、13%、66、88%和67、50%,而不良类比例分别为31、88%、33、13%和32、50%。

2、3基于Mixed-logistic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研究数据为“截面大、纵向短”的平衡型面板数据,而且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的二分类变量,因而需要建立离散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Mixed-logistic模型进行二分类模式实证研究。

2、5研究假设检验

由表2的估计结果可知: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注册资本、销售收入、经营年限、净资产这4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研究假设H1a和H1b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越大、经营年限越长,其信贷风险越小;从企业地区分布上看,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要明显小于次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说明当地经济越发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越低;从产业分布来看,处于工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要显著小于处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于企业。

本文将获得“广州市级或广东省及以上高新技术型企业”资格认定的样本企业统一归入“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一类,实证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显著小于一般科技型中小企业,假设H1c获得支持。在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假设H2a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股东从业经验越长,其企业信贷风险越小。在融资模式方面,基于“债权”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H3a和H3b获得支持;这说明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基于“债权”融资)能显著降低企业信贷风险。贷款合同期限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假设H3c成立;这说明科技型企业贷款合约期限越长,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就越大。在贷款担保方式方面,以抵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最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而以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研究假设H3d不成立;同样,以信用为主或以保证为主的担保方式也未能起到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特征方面,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信贷风险越小,研究假设H4b获得支持;而衡量企业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方面的指标均未能通过模型变量筛选,没有进入模型,因此,研究假设H4a、H4c和H4d均不成立。

3结论

本文采用Mixed-Logistic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融资模式与其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通过提升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将能显著降低其信贷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地经济越发达,其信贷风险越小;处于工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显著低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一般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与其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融资模式方面,相比传统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在担保方式上,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有助于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而其他担保方式(以保证或信用为主)不起作用。在财务特征方面,相比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最能减低自身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Edward I Altman, R Haldeman, P Narayanan、 Zeta Analysis: 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77(1):29-54、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46-56、、

[3]任兆璋,杨绍基、商业银行信贷违约风险测度的SBP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27-134、、

[4]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贷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107、

[5]郭文伟,陈泽鹏、基于Mixed-logistic模型的小型企业信贷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30-35、

[6]刘方根、商业银行贷款违约风险和追偿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5-47、

[7]李映红,黄晓晔、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成长的多维因素分析:基于对安徽省样本企业家的实证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1):142-146、

[8]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2011(9):121-132、

[9]罗齐,朱道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物技术专业求职信集锦7篇
  • 下一篇:保安服务实施方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