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风险预警的概念(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财务控制方法

前言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在经历着深层次的改革。高校财务在享有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我管理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财务风险。面对高校扩张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为了保证学校在高速发展和重新组合中取得竞争优势,高校纷纷投入巨款建立新校区,出现了许多学校举债办学的现象,导致高校财务运行风险增加,财务危机突出。

在此环境下,全面、系统、有效地分析高校财力资源配置情况,建立专门的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分析判断自身的财务风险情况,了解内部财务运行中隐藏的问题,及时准确检查、检测、预测、控制高校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并利用财务控制方法加以防范、控制,不仅是高校财务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也是决策管理层的需要。

一、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文献回顾

财务风险的概念最先定位于企业,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入和预期收益发生了偏离,因此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由于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高校发生财务成果和预期成果产生的差距。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高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因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及日常运营所导致的某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指借助高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来识别高校财务状况的判别模型。目前国内外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单因素风险模型

它是利用单一变量、个别变量来判断财务风险的。单因素模型研究起源于1932年,美国的Fitzpatrick教授以38家破产和非破产公司为样本,对比进行了单个变量的破产预测研究,他采用一项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最具判别能力的单个财务指标及其临界值,提出了单因素风险模型。

(二)多元线性风险模型

该模型运用多个变量、多个财务指标来判断财务风险。属于这一类的有Z计分模型,它是由美国奥特曼(1968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对企业整体风险影响作用也不一样。他在该模型中以5个财务比率为代表,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为

Z=1、2X1+1、4X2+3、3X3+0、6X4+1、0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X4=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X5=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该模型主要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分析,在我国也有学者将其相关指标进行修改,应用于我国高校财务预警分析中,借鉴企业的标准,一般认为Z值大于2、675时,表明高校财务状况良好,无风险;Z值小于1、81时,表明高校财务状况堪忧;介于两者之间,则说明高校财务状况不稳定,需要高校及时找出对策加以防范。Z值判断综合考虑了高校的资产规模、变现能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运用于商业的Zeta模型和Z计分模型对于企业破产前一年的财务风险识别的准确率很高,可达95%,应用广泛,但不足之处是这种方法进行横向比较效果较差。而且,企业破产前两年内利用该模型准确率较高,超出两年准确率较低。同时,要求选择的样本空间以及财务指标变量服从正态分布。F值判断模型是我国学者(周首华,1996)对Z值判断模型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F值模型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加入了部分现金流量预测变量,弥补Z分值的不足。

(三)多元逻辑概率预警模型

这种模型利用多元统计数学的方法和原理,预先设立判断标准,根据已知因素的实际数据计算事件概率,再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属于哪一类。多元逻辑概率预警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综合了其他类预警模型的优点,并具有在复杂环境中判别的准确性。

二、 多元逻辑概率预警模型理论

多元逻辑概率预警模型是通过判断准则和建立已知分类的判断函数,将未知分类的函数值带入相应的变量,再根据判断准则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判断未知分类的个体属于已知分类的哪一种的方法。

(一)判断的函数和流程

多元预警函数组表达式为:

式中:n为预警函数的个数;bin是第i个个体对应的第n个预警函数;amn是第n个预警函数的第m个系数;xim是第m个自变量在第i个个体的取值。

识别一个新的函数属于哪个预警标准,就要依次比较每个预警函数计算出来的临界值的大小,哪个大,就属于哪个预警标准。其流程见图1。

(二) Fisher预警模型

Fisher预警模型是按照各类中方差尽可能小、不同类中的均值尽可能大的原则获得预警标准函数。两个组的基本函数表达式为:

F(X)=S(W1+W2)-1(X1-X2)

判别标准:F(X)≥d存在财务风险;F(X)?仔d不存在财务风险。

其中:d=[F(X1)+F(X2)]/2;X1,X2为两组的均值向量;W1,W2为两组的协方差矩阵。

对于多个总体的Fisher预警模型的基本思路:m个总体b1,b2,……bm,假定具有相同的协方差矩阵,每个总体的特征值都是p个,相应的p维均值向量和p*p阶协方差矩阵分别为:u1,u2,……,um,V1,V2,……,Vm。

对于任意新给的样本x=(x1,x2,……,xp)T,考虑其线性函数:Y=uTx(其中,u为p维向量,Y为一维随机变量)。

在x来自Gi的条件下,Y在各类中的均值和方差为:ei=E(Y|Gi)=uTui(其中,ui是Gi的均值向量,i=1,2,…,m;

σ2=D(Y|Gi)=uTViu,i=1,2,…,m,以上两个量均是数字。

设C0时Y在各类中的均值ei的离差平方和为:C0=

通过计算Y=uTx来判别x的分类。Y离哪个总体Gi的均值uTu近,x就属于那个总体。

三、实证分析

笔者以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为样本空间,以其近两年的财务资料为相关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预警指标:现金流动、偿债能力、运行绩效、收益能力、发展潜力等5个方面设置变量:G1=现金支付率;G2=潜在支付率;G3=自有资金余额与年末货币资金率;G4=资产负债率;G5=流动负债率;G6=现金负债率;G7=已获利息倍数;G8=年度收入支出比;G9=赤字与事业经费比;G10=总资产收益率;G11=净资产收益率;G12=教学科研收益率;G13=投资收益率;G14=资产权益率;G15=未来3年招生增长率。

根据相关的数据得出以上15个财务指标的均值、标准差,见表1。

通过表1计算、分析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15个财务指标的相关性,从中找出了相关性较弱的5个财务指标:G4 、G5、G7、G8、G11,并将其重新定义:G1=资产负债率;G2=流动负债率;G3=已获利倍数; G4=年度收入支出比率; G5=总资产收益率。

由此可以计算出5个财务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在此基础上分析5个指标在3个不同组中的平均数的差异情况(见表2)。

在均值差异检验中F值越大,λ值越小,平均数的差异越大。根据表2可以知道,G2 G3 G5的类内均值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分别是0、073、0、229、0、605,其余2个变量类内均值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说明5个变量的类内均值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判别分析。

协方差检验结果如表3:

表3中,检验协方差的M值为294、981远大于0、05,表明在显著水平0、05下各类协方差矩阵相等,显著性概率为0、00,远小于0、05,表明显著判断是显著的,错误率将会很小。

进行预警模型的判别,计算函数的特征值和λ值,分析判断函数的有效性。经分析,表4给出了通过计算的预警函数的特征值。

由表4中可知,此样本有两个判别函数,特征值分别为7、356、0、526,方差百分比分别为95、6%、4、4%,方差累计百分比分别为95、33%、100%,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456。

依据特征值在参考λ值来进行判别函数的显著性检验。表5列出了两个预警函数的λ值,其中第一个预警函数的λ值(0、085)非常小,统计量的λ值为147、51,自由度为14,显著水平为0、000;第二个预警函数的λ值(0、756)较大,统计量的值12、573,自由度为7,显著水平的概率为0、046,可以认为第二个判别函数不如第一个有效。

由此可以建立3类高校的Fisher预警模型函数:

Q1=2、815G1-0、016G2+0、583G3-1、559G4+0、039G5+

0、358

Q2=8、017G1-0、11G2+1、101G3+1、878G4+0、95G5+3、772

Q3=2、056G1+0、486G2-0、593G3+78、6G4-3、195G5+50、016

通过判别计算得出结果如表7。

再通过对真实会计数据的分析,并通过监测财务预警风险指标以及时发现高校财务状况是否恶化及恶化原因,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使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使财务制度规范化,系统化,风险最小化,从而为高校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四、对策分析

针对预警模型发现的问题,笔者从财务控制方法的角度出发,对如何进行防范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是通过制定高校财务活动规范而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包括高校筹资活动、资金投放活动、高校内部分配活动中的财务控制,使每一项高校财务运行都有可以依据的制度。同时,还要提高制度的合理性,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高校的财务活动。

(二)计划控制

计划控制也称预算控制,即通过编制计划(预算)来确定计划期的控制目标,并规定达到计划指标而需要的途径与采取的措施和步骤。在具体实施中,要及时接受受控环节所反馈的信息,以补充调整原定的控制程序,并根据需要改变原先的计划指标。

(三)责任控制

责任控制即高校的财务活动、会计核算及经济责任有机结合的一种控制方法。按责任控制法控制高校的财务活动,需要以责任会计制度所确定的责任中心为对象,以各责任中心考核指标为依据,对高校的资金运行进行监督、考核和调节。

综上所述,可以高校财务预警模型为基础,判别出高校财务状况的危险程度,再结合财务的控制方法防范相对应的薄弱环节,从而保证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佳、财务控制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1)、

[2] 赵玉梅,李亚婕、我国高校财务预警的应用现状及管理问题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4)、

[3] 钟冲、Fisher判别法在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4] 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2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控制企业内部风险的两大系统,二者能否统一在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之中是所有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两大系统理论研究过程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企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从而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耦合。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危机预警 耦合

引言:企业风险是使行为结果偏离初始目标的所有不确定性因素,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它直接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恰恰因此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的普遍关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形象的说明了不及时发现风险,不及时控制风险的严重后果。故而,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有效应对,使其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控制企业风险的具体方法细化到管理理论即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一、企业风险控制理论存在的认识误区。

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任何重大决策都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又不能因为惧怕风险而裹足不前。这就需要我们依赖企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但是,人们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分开讨论,很少讨论到他们之间的共性。[1] 其实,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风险系统的两大方面,而不应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两个单独的分支。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进程

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理论进程。自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内部控制思想受审计的不断影响而逐渐产生,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等因素的变化而有所转变。“内部控制”一词最早以审计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这一系统,并把它基于某些理论之下进行解释。如最初外国的学者就曾使用全变理论对其做出过解释,国内的杨雄胜、陈志斌、林钟高、刘明辉等也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到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受系统论、控制论的深入影响而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概念的三个层面,即环境层面、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到了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具体体现在: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和目标,将强调风险意识摆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企业成本与效益原则。正是对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才使得内部控制的概念被界定为“它是市场主体满足所有者利益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内在的接受监督并引起和保证企业行为规范的制度和机制。”它由“内部牵制”逐渐发展变迁到“风险管理”,并成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涵盖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隶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变迁。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就是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而对企业(或企业集团)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它最初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对于定性这一层面,除了经营失败、无偿还能力外,还包括违约和破产,在这个层面上,国内外的学者几乎“英雄所见略同”。但是对于定量这个层面,国内外的学者则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国外的学者认为企业的财务危机的标志为根据破产法的规定提出破产申请;国内的一些学者则根据1998年中国证券监管会颁布的通知中提到的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殊处理的公司来判别企业的财务危机。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多将注意力放在财务指标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上,并以某种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的单变量破产预警模型到复杂的多变量综合分析模型的过程。但正如我们目前所发现的研究误区一样,所有的学者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时,始终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境况,对二者的研究始终处于独立的状态、隶属于各自的领域,而未将二者放置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没有将二者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两个不同层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

三、契约理论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耦合

由于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的契约而出现风险,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都是为了有效应对企业的风险服务的。这就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等5个要素以及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投资、融资、经营、增长因素等进行全面分析,分别把握每个因素对这两大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二者的耦合加以研究。故而,我们需着眼于现有条件下的可控内容来有效防控企业风险:一是通过授权制度防止草率的投资行为、融资行为,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制度来约束企业经营行为;二是合理控制企业的增速,要通过环境控制对企业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决策程序、经营风格加以约束。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制度是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的重要保证,二者在这一范畴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将二者构架在契约理论之下对他们进行耦合分析,才能确保二者在控制企业风险方面发挥合力。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非常重大的意义。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3

一、数据挖掘概述

数据挖掘是一种知识发现的过程,它主要基于统计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分析数据,做出归纳性的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并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以辅助决策者评估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企业而言,数据挖掘有助于发现业务的趋势,揭示已知的事实,预测未知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数据挖掘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式的发现。(1)分类分析。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它代表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一般用规则或决策树模式表示。常用的分类模型有决策树模型、基于规则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2)聚类分析。与分类分析不同,聚类分析的输入是一组未标定的记录,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划分记录集合。聚类分析和分类分析是一组互逆的过程,因此在很多分类分析中适用的算法也同样适用于聚类分析。(3)关联分析。如果两个或多个数据项之间的取值之间重复出现且概率很高时,它们之间就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建立这些数据项的关联规则。一般用“支持度”和“可信度”两个阈值来在筛选关联规则。(4)预测。预测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变化规律,建立模型,并用此模型来预测未来数据的种类,特征等。典型的方法是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

二、数据挖掘技术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根据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求以及系统分析的原理,尝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一)数据准备工作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所需要的数据源,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两者均可通过企业的ERP系统获取。生产经营数据主要包括企业存货种类、数量、单价、周期;客户名称、购买产品名称、数量、时间、单价、总金额等。财务数据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负债、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外部数据主要包括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

(二)数据预处理 确定好目标数据之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抽取、转换和装载。抽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别从企业ERP系统或外部数据源读取源数据,及时捕获变化数据以及抽取数据到数据准备区。转换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源数据及分析任务,清洗并增补列的属性、数据结构、数据规则、业务规则等,一致性处理业务标签、业务度量及性能指标,去除重复数据,将一致性处理后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准备区。装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不同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要的数据载人数据分析区。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从世界上成立第一家商业银行以来,关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问题就层出不穷。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的逐步深入,银行财务危机爆发得也愈加频繁,逐渐演化为一种全球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良资产过高、呆账过多、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较差、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加之现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通过借贷率差便能盈利的经营模式将被打破,行业内竞争压力加剧,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引发银行财务危机。并且,长期以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中,管理层更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通常不重视风险的事先管理,这无疑增加了银行财务危机爆发的概率。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显得非常必要。

1、2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是进行其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研究,建立相关风险评估模型,预先警示财务运行体系中隐藏的风险并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减小财务风险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中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于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及财务管理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构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目前金融发展迫切需求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负债经营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本身就是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特殊企业,而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其业务经营的全过程预测风险,把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其次,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的推行,银行经营环境将发生巨大改变,这将导致经济波动加剧,为稳定资本市场,有效控制风险,防范危机,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也是相当必要的。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恰当等而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或资本结构不合理,加之缺乏对相关因素的预测和分析,导致银行面临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存在差异的风险。

3、主要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类型

3、1单变量模型

Fitzpatrick(1932)最早开展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他通过对单个财务比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单变量模型中判别能力最高的指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这也是最早的针对初期单变量模型的研究。Secrist(1938)最早将单变量统计法引入银行风险分析,通过对美国1929-1933年间倒闭的735家银行和未倒闭的121家银行的近百个财务指标进行逐一单变量系统分析,试图找出倒闭银行与健康银行在财务状况上的差别。李秉成(2004)从财务困境形成角度、困境征兆角度,运用单变量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探讨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系统,提出了两类财务困境综合分析方法:财务困境加权分析法和象限分析法,通过分析危机预警征兆初步判断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水平

单变量模型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其分析结果过于片面,对风险的监测不够全面,且易于被管理层操纵,更无法判断危机爆发的时间,因此在现实中已很少被使用。

3、2多元判别模型

在单变量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以Sinkey(1975)和Spahr(1989)为代表的学者将多变量分析法引入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通过建立判别函数,综合统计分析各财务指标得出风险判断值。在我国,熊维平和朱红书(200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郑楠楠(2009)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背景入手,分析了上市银行财务风险的来源、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了平衡计分卡和EVA概念应用于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设置的探讨,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十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3、3线性概率模型

Meyer和Pifer(1970)最早使用线性概率模型来预测银行破产。他们以39家破产银行以及与之相配对的同时间、同地区、开业时间相似的正常经营银行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银行破产前一至两年,约有80%的破产银行可以被成功地预测出来,但是三年以上的预测能力就不太理想了。郑茂(2003)构建了财务预警评判指标体系,应用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层进行财务危机预测、信用风险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佘雪锋、杨瑾淑(2008)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线性概率模型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缺点,一是误差项异方差,二是概率的预测值可能在区间(O,l)之外。因此这种方法较少被采用。

我国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我国基本没有出现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内经济成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财务风险预警的探索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受到加入世贸组织、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急剧上升,其中规范性研究相对实证研究多一些,说明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没有很好地与国内经济实际结合起来,并且实证研究中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较多,针对商业银行的则一直很少。另外我国学者对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及分析方法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国外已有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创新之处很少,国外研究随日趋成熟,但由于各国资本市场环境不同、宏观经济政策不一致、行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等,因此,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研究成果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我们在应用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我国自身情况,创建出符合自己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楠楠、我国上市银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左淋丞、基于宏观经济影响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D]、长沙:湖南大学,2012、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产业 产业竞争情报 风险识别 预警

产业风险预警是宏观经济风险预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且对国际竞争环境及相关竞争对手不了解,我国部分产业经常处于劣势,屡屡受挫,对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产业风险预警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部分国家和政府也开始重视建设相关产业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国内外产业风险预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来看,目前国外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旅馆业和国际快递业等产业,而国内研究开始主要集中于农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电信业等产业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预警问题。在实践方面,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化肥、汽车、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2003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北京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了涉及十大行业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同年,易观咨询和通信世界联合推出了“中国电信产业景气指数”。截至2010年初,我国已建成9000家监测企业产业损害预警直报系统,监测行业覆盖汽车、钢铁、纺织等16个重点行业,我国产业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但是,目前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预警方法为警兆预警法和警素预警法,其预警体系构建也只是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以及减少贸易摩擦而建立的一种产业监测系统,难以应对目前产业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相关竞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异常情况。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全面、成熟的理论来指导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工作,规避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将产业竞争情报理论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产业认清发展环境、识别潜在风险,还可以帮助产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产业竞争情报的内涵

2008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陈峰研究员在中国科协第18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引起了情报界的广泛关注。此后,以中信所、中科院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对产业竞争情报的含义、要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峰等人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面向产业竞争系统、向本国或本地区产业链内的企业群体提供其所需的动态性、应对性情报的研究与活动。张立超等人认为,业竞争情报主要是指采用全球产业竞争视角,从产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间的相同或相似产业所处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实时监测,及其对影响该产业领域发展的相关情报要素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产业竞争战略,从而最终为该国或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服务。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以特定区域的某一产业为服务对象,通过跟踪、监测产业及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情报的活动。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产业竞争情报中,竞争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处于同一特定产业链中的企业集群,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的目的在于提高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和显著地正外部性。但是,由于产业竞争情报一方面是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的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又面向的是某一特定产业而非所有产业,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又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可排他性。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产业竞争情报可以表现为企业竞争情报的共性集成,也是政府竞争情报乃至国家竞争情报细化和具象的体现。它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企业竞争情报的范围,并延伸至全产业共同关注的内同,重点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布局、产业共性技术布局与突破、政策与法律法规,等等。具体来看,产业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与战略情报。

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2、1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

我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短板,另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对我国产业优势的强大压制。因此,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对完善产业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实现对产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实时监测,快速分析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程度,及时预警信息,对产业风险做出实时应对。产业动态监测是产业竞争情报的核心产品之一,即时或定期产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可以实时、动态监测产业变化,及时识别产业风险因素,快速进行警情,提出应对措施。

二是可以及时、快速地捕捉产业风险的早期信息,在风险对产业发生危害前提前进行应对,尽量降低风险对产业造成的损失。产业竞争情报不仅可以对产业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可以提业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报告,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环境的未来变化,在风险发生前对其进行识别,并将警情扼杀在萌芽之中,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可以降低企业风险预警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风险抗击能力。产业竞争情报作为准公共物品,面向的是整个产业链内的所有企业。因此,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及时、全面的产业动态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情报,为企业减少风险规避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具体应用

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产业风险预警的指导理论,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每个步骤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风险识别与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产业竞争情报是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其关注的重点内容不仅涵盖产业产量、共性技术等产业自身情报,还重点关注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产业环境情报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情报。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应从产业自身、产业环境和竞争对手三个维度来识别产业风险,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第二,情报收集与分析。在产业竞争情报服务过程中,产业竞争情报形成了涵盖各类产品的综合产品线,例如:产业发展态势定期监测产品;市场分析、产业政策等领域的深度分析报告;竞争对手、目标市场等相关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推送;等等。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产业竞争情报的各类产品对产业风险因素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并针对特定风险因素进行情报深度分析与风险评估,从而为产业风险预警及时、迅速、高效地提供情报支撑。

第三,风险预警运行机制构建。由于产业风险预警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传统的面向整个产业内企业群体的产业风险预警工作通常由非盈利性科研部门、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完成。实际上,尽管产业风险预警是面向产业进行的活动,但其受益对象不仅包括产业,还包括企业及政府。只有企业、政府及第三部门联合起来,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信息与资源,才能更好地规避产业风险,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供给主体具有多元化,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及营利性科研机构等多个部门,可以协同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情报。同时,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模式也具有多样化,可以由各个部门单独进行,也可以由政府或第三部门牵头、协同组织多个机构共同进行。因此,可以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运行机制中,协同组织多种情报供给主体,共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促进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实现有序的良性循环。

3、结束语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6

1、关于危机基本属性的争论。任何一门学科,支撑起整个理论体系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学者之间的理论争鸣归根到底是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国内学术界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但对于如何合理地界定“公共危机”,如何判断某种社会现象是否是公共危机,争论依然很大。公共危机的概念包含且基于危机的基本属性。关于危机的属性目前有三方面的争论:(1)危机是负面的还是中性的。如巴顿(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1]而史蒂芬·芬克(Steven Fink)则认为,危机的出现“不一定是坏消息,而只是一个事实”,“它包括产生负面结果的可能性,也包括产生预想、正面结果的可能性。”[2]1,15(2)危机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过程。持事件中心方法(event-centered approach)的学者认为危机是“低概率、高影响的事件”。[3]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危机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如乌里埃尔·罗森塔尔(Uriel Rothenthal)指出,“现在,危机分析者们将危机定义为过程,力图把握危机条件、特征和结果等完整的背景。”[4](3)危机是突发的还是常态化的。里宾杰(Lerbinger)认为“突发性是危机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5]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危机与人类历史发展相始终。[6] 1-2争论还在继续,但在此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辨识出危机的三个基本属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正如罗森塔尔的经典定义所言:危机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或价值规范所受到的严重威胁,它迫使人们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7]也正是由于这三个属性的存在,危机管理能力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重要指标。

2、公共危机事件的构成要件与判断标准。对危机基本属性的认识是合理界定公共危机内涵的前提,公共危机也同样具备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但必须指出的是,危机并不能自然地称之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涉及到如何合理界定公共危机的问题。除了危机的三个基本属性外,危机上升为公共危机还需要具备四个额外的必要条件,这四个条件也成为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重要理论指标。(1)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是“公共”二字,这里的“公共”并非指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公共部门,而是指危机管理的客体是某一区域内的多数或有代表性的公众。一个危机事件只有被公众广泛关注才有可能成为公共危机事件,诸如个人的困难、个别企业的风险等都不是公共危机,而是私人事务,它们不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也不应当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因为“政府只有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上才是权威,私人事务不属于它的管辖范围,在私人事务上政府不是权威”。[8](2)负面的社会影响。公共危机的本质是风险和危害,其标志则是负面的社会影响。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未必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它们可能是积极的、中性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积极事件和中性事件由于没有风险和危害性,不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不属于公共危机。比如公众对文娱或体育明星的追捧与崇拜只能表明公众对明星的广泛关注,没有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也没有对独立的第三方造成伤害,政府对这类事件可以顺其自然,无须过问。(3)公共利益受损。公众广泛关注且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事件未必同时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以“弃婴”问题为例,社会对此是广泛关注的,该现象也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但并没有公共利益因此受到损害,所以不构成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可以设置常规性的机构或处理程序来应对此类事件。公共利益受损意味着危机事件已经突破了私人空间,公众的生活秩序与社会规范受到挑战,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断层。这时,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介入其中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可以说,公共利益受损是政府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核心标准。(4)社会心理紧张。与公共利益受损相伴随的往往是社会心理紧张的出现,表现为焦虑、畏惧、恐慌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反应。从发展程度上看,公共利益受损只是公共危机的初始状态,社会心理紧张才是公共危机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意味着危机正在迅速蔓延和升级。若无恰当措施,所有公共危机事件的最终表现都是社会心理紧张,其本质是人类在危机面前因无力和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感。由于社会心理紧张会对公众的预期产生影响,导致常规性的政策调控失灵,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构成挑战,因此其成为各级政府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最后底线。

以上四个标准是判断公共危机事件的必要条件,连同危机的三个属性共同构成公共危机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会等到公共危机的四个要件全部出现后才开始介入,因为公共危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具备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负面的社会影响”两个标准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初始端倪已经出现,防微杜渐、重在预防是政府的明智之选。

二、公共危机预防与预警的认识误区:与学界主流观点的商榷

1、公共危机预防的认识误区。公共危机预防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危机的风险,风险受到两个因素的直接影响:致灾因子(hazard)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减轻灾害风险术语(2009年版)》将致灾因子定义为:“一种具有危险性的现象、物质、活动,它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健康,导致财产损失、生活或服务设施丧失、社会和经济扰动、环境破坏。”[9]7-8简言之,致灾因子即风险源,它可包括自然因子、人为因子、技术因子等。脆弱性指公众承受和抗拒风险的能力,即公众相对于危机的易损性,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环境脆弱性等。由于风险是致灾因子与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就是:风险=致灾因子×脆弱性。因此,当前学术界关于公共危机预防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两点:一是防范致灾因子,二是减少公众相对于致灾因子的脆弱性。在防范致灾因子方面,比较常见的建议是开发危机预防技术、引进危机监测机制、开展风险预测、建立公共危机应急虽然从致灾因子与脆弱性方面认识公共危机预防问题是必要的,但却略显单薄。从根本上讲,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没有将公共危机预防视为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很少从危机预防的角度审视发展大局,如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环境等等。因此,社会公共危机的脆弱性不单纯是危机管理领域的问题,更是国家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阶段应予以全盘考虑的战略问题,公共危机的预防必须在整个社会文化、法制、体制和机制的有效配合下才能实现。否则,即使政府重点监控某一公共危机领域,但还是难以防范其他方面危机的此起彼伏。全面的危机预防不是某个点上的突破,而是社会整体危机的减少和公众危机感的缓解。可见,公共危机预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和足够智慧来系统考虑的综合工程。

公共危机预防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视角并不否认当前公共危机预防工作的价值,它只是要表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当从社会整体治理的角度统筹公共危机预防工作,认识到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公共危机的高发期,这种状况还将伴随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的综合调整而继续延续,其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社会整体的发展进度。因此,进一步全面推进社会转型与发展才是预防公共危机的根本之道,只有在此框架下开展的危机预防工作才有长远和长效意义。由此观点推演开去,当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强制推行行政问责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也略带片面性。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追究行政首长的责任固然具有法理上的依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考察清楚危机爆发的真实原因是宏观的社会综合治理因素导致的,还是由于行政首长的工作疏漏造成的。仔细考察已经被问责过的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发现,多数危机发生的背后总能找到社会综合治理缺失的原因。

2、关于公共危机预警的理论分界问题。公共危机预防与预警是前后相继且相互交叠的两个过程,但两者的侧重点却不同。预防是试图阻止危机发生,重点是消灭危机的萌芽或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预警则侧重于“解释清楚可能发生什么、如何行动才能避免事件影响的最坏结果”,[10]即危机预警通过增加公众采取响应措施的提前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主流观点认为,所谓“预警”,其本意就是“预先警报”,即在危机发生之前向公众致灾因子的信息,灾害发生之后的信息传递不能称之为“预警”。国内大量关于危机预警的定义也都提到“灾害之前”、“致灾因子转变为灾害之前”等关键词。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地震预报:地震分P波(纵波)和S波(横波),其中震动较小的P波速度约为7公里/秒,震动较大且破坏力强的S波速度约为4公里/秒。以震中距离受灾区400公里为例,若检测到P波之后马上发出警报,则可以利用P波和S波之间的时间差给公众提供30秒左右的响应时间。按照当前关于危机预警概念的主流观点,这种地震“警报”不能称之为“预警”,因为预警是发生在危机爆发之前的警报,危机发生之后已经不能体现“预先”的意义了。以危机的发生为分界点来定义预警是不科学的。实际上“预警”一词中的“预”不仅包含“预先”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预测”和“预估”。危机预警的三个关键环节为致灾因子预测、风险预估和警报的预先。可见,预警的范畴要大于且涵盖预报,先于危机发出警报只是预警的要义之一。如果地震发生前的警报才是预警,那么面对地震就不存在预警,也没有必要建立地震预警机制,因为地震迄今是无法预测和预报的。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 医疗风险; 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early risk warning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ilitary hospital to the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consult project,verify the problem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other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isk early warning

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的活动,它贯穿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而言,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医疗风险预控手段[1],因此如何利用军队医院自身的优势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已刻不容缓,这也是军队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1 风险预警的基本概念

所谓预警,就是对那些可能出现的极为不正常的情况或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和测度,并据此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以及提出防范或消解的措施[2,3]。风险预警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预警系统是指为防范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或可能出现风险而建立的报警系统。广义的预警系统则是由4个相互关联、关系密切的子系统组成,包括预警咨询系统、预警决策系统、预警执行系统和预警监督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涵盖了从确定预警指标、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准确及时报警、确定警情应对措施以及排除警情并收集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从上述概念中,可以得出,医疗风险预警就是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事件或医疗风险进行监测、汇总、分析、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4,5]。

2 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

相对于其他高风险行业 ,国际医疗界对于医疗风险的研究与管理起步要晚得多,而且缺乏成熟经验。建国 50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建立了一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有效制度,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但这些政策条文散放在各个不同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中,没有形成专门体系[6]。总体上讲,我国深层次的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业内公认的、完善的、全国性的医疗风险监控网络体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研究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全面的医疗风险管理相关数据,难以及时对医疗机构的医疗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更无法通过相应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7]。

3 现阶段军队医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医疗界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系统,因此军队医院的风险预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而借鉴其他行业较成熟的风险预警模型则成为最好的研究方法[8]。通过研究参照其他行业已实际应用了的风险预警机制模型[9],并结合医疗风险特点、种类、成因,军队医院可以建立如下的预警机制:

3、1 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

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是由外部支持系统、内部决策系统、数据信息处理系统、预警结果输出系统等分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预警系统是建立在对医疗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科学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是未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了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构框架(见图1)

3、2 医疗风险预警的简单流程

把能反映医疗风险程度的敏感指标构成主要指标集,然后将其输入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到数据的风险等级,并用一定的方法显示出来。风险管理者参照风险等级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方案,并对应对方案进行评价[10]。根据此预警流程(见图2)构建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模型。

3、3 医疗风险预警的分析工具

3、3、1 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由于医疗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传统统计预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统计理论依据,对复杂的医院预警系统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医院医疗风险预警的实际需要。所以,选用将模糊优选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结合起来,以实现对军队医院医疗风险的预警评估。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医疗风险预警原理是:以BP神经网络为基本构架,先应用BP神经网络对医院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测,得到新的预警数据;然后引入模糊理论,利用模糊优选模型测评医疗服务的风险状况,得出的优等相对优属度的值即风险程度评价值[11]。

3、3、2 概率计算——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元逻辑回归(logistic回归)可以用来计算在一段时间内军队医院医疗风险发生的概率。如果得到的概率大于设定的可调控的基本值,则立即对其预警。多元逻辑回归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建模来完成,在建模之前可以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取得代表绝大多数信息的主成分因子,然后对取得的主成分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医院发生医疗风险的概率,通过结果显示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3、3、3 结果显示——信号输出图 结合国家检测经济预警的做法,风险标识可根据风险值与预警数值的比较,依照确定的区间,以绿色预警、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信号表示,分别代表正常、轻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重度风险[12]。如绿色预警表示风险极小,可以进行医疗活动;蓝色预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静态监控即可;黄色预警表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卫生管理机构应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可能化解风险;红色预警表示风险已经很大,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医疗机构应处于警戒状态,将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4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军队医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需要注意两点:①军队医院在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体系时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包括:患者人群为军人与地方老百姓,专业特色更偏向于创伤或部队常见的疾病,管理能力强但难度也大。军队医院应普及和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病人安全意识,支持和开展病人安全相关研究;建立医院检查审核制度和医务人员的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②建立预警系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预警系统需要充分的物力、人力、财力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且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决策判断。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就诊人数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属于稀缺资源,卫生投入有限,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风险预警体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医疗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的责任亦将越来越重大,开展医疗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的研究将变得越发迫切。作为军队医院,要有比地方医院更强的责任感,要牢记自己作为军队人员的使命。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将会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事故发生、减少纠纷形成、保障患者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坚勇、关于建立医疗风险机制的思考[J]、浙江临床医学,2005,7(3):335335、

[2] 黄冠胜,林伟、王力舟,等、风险预警系统的一般理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3:9l1、

[3] 覃红,戴燕玲、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130134、

[4] 霍志勤,罗帆、空中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6064、

[5]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4:265266、

[6]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9、

[7] 云从、我国医疗风险检测预警机制开始建立[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3335、

[8] 罗帆,余廉,平芸、民航机场灾害预警管理系统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6):4144、

[9] 罗帆,佘廉、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4:1015、

[10] 许苹,孔令曼,秦婷,等、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1):911、

风险预警的概念篇8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的概念进行释义,分析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提出针对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管控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与防控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国际上承接的工程项目与逐渐增多。很多的企业虽然重视国际项目的风险控制,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对于风险的预警机制的建设与管理却不到位,这样在国际项目的开展与建设过程中就很难有效防控风险,本文主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风险预警管理的概念分析

1、1风险管理的概念分析

风险管理是针对相关的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评估进而更好的认识风险,深入认识风险后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或者降低风险放生概率的措施来化解风险或者分散风险,进而保证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1]。通过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项目的损失。风险的管理对于风险的转化或者是风险的转移都具有重要意义。

1、2风险预警的概念分析

风险预警主要是指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检测,发现工程项目在实践操作与施工过程中的建设状况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将项目存在的这个差异与项目预先设定的预警的范围进行相关方面的比较于分析,对于项目中超出预警范围的部分进行预警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预先对项目进行的风险进行有关方面的评估与分析,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优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2、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分析

2、1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的原理

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的工作原理是:对于测量国际工程项目先设定一个警戒线,对于项目在进行中如果偏离了这个预先设定的禁戒线的话,预警系统会发出相应的信号,预警系统会及时校正项目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种偏离状态并且先关人员根据预警系统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化解风险或者转化项目的风险。风险预警主要是对国际化的工程项目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项目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预先防范风险并且及时控制风险,让项目工程人员依据风险预警体系来作出及时科学的判断,作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来降低风险给项目带来的各种损失,甚至化解风险,保证国际工程项目的完成[2]。

2、2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构成要素

国际的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主要由: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警、风险的预控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风险的识别是对项目有关的风险事故进行原因以及结果等方面的分析与调查。风险的预警主要是指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进行检测,发现项目的实际的建设状况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将项目存在的这个差异与项目预先设定的预警的范围进行相关方面的比较于分析,对于项目中超出预警范围的部分进行预警控制。风险的预控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超过预先设定的警戒线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校正,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来规避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而降低事故的风险方面的损失,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预控的实质目的是实现项目工程的风险规避,在企业中或者项目工程中建立适宜的风险预控的方案,实现对风险的管理与防控[3]。

2、3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是对风险管控的第一步,只有及时有效识别了风险才可以做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有效的风险识别对于风险预警的评价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识别了工程项目的风险,才可以有效实现风险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日常监测工作中更好地监测工程项目的事故风险。由于国际工程项目会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在风险识别上也会面临多种多样的困难,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例如,我国承接的缅甸某公路建设的工程项目中,海外的工作员工不仅要适应热带的工作气候,还要适应缅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另外,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当地的缅甸人会在深夜或者工作人员不备时悄悄偷取工程项目的柴油。对于这种偷盗事件不仅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也会增加工程项目的开支,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中方人员与缅甸当地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话,很容易引发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有一次中方在处理偷盗事件中不慎将一个缅甸当地人打伤致死,导致中方工作人员被缅甸政府按照当地的法律处以监禁的处罚,至今这个中方工作人员都没有出狱。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发现国际工程项目在风险识别上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工作环境,风险的识别对于风险的管控与风险的预警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

3、国际工程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3、1制定后备措施

对于国际工程的项目风险防控不仅需要建立相应的防控措施,还需要建立更多的后备措施,对于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找出更多的有效的后备措施,完善风险管控体系,这样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工程人员不会因为事故的突发性以及特殊性而手足无措,可以根据后备措施及时处理风险事故,降低事故的经济损失,保证工程项目的完成。例如,针对中方人员与缅甸当地人在处理偷盗事故中发生的意外死亡事故,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外交交涉以及在法律体系上完善海外工作人员的权益保证措施,进而更好地实现风险管控。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通过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防控机制来及时发现工程风险,项目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风险的转移,进而降低工程建设的经济损失,降低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在风险转移中需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出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风险的转移。例如,我国在非洲承建的一个工程项目中,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国际局势紧张以及周边环境发生恶化,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工程项目打算暂时撤出非洲某地。但是,在撤离过程中项目的多种复杂的工程设备无法及时撤出,由于工程设备是一笔巨额财产对于项目工程至关重要,冲突发生的话容易损坏设备,针对这个突发事故风险,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转移事故风险,保住工程设备。通过工程管理人员与当地的酋长的友好沟通,非洲某部落的酋长出面在酋长势力范围内寻找一处地方,将设备物资集中堆存,并在设备四周挖出深宽均达2米的深沟,拆除主要设备电路板,带项目复工后再行移走设备。这个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就很好的转移了风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外部人员的帮助转移了工程项目的风险。

3、3制定应急预案

在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防控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这样对于多样的应急事件可以有效的处理,化解风险,提高对于工程的风险管理水平。例如,在非洲的某一个铜矿项目中,在平时工程项目的大多数当地员工的工资均是按时发放,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的某一些特殊原因,工程款项没有及时发放。由于工程项目的财会人员对于当地人的工资滞后了一周发放,却没想到引发了当地工人的罢工事件,而且由于当地工人的罢工时间造成了工程项目现场的混乱,还致使一名中方员工死亡。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紧急时间,需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在预案的指导下,结合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如:制定谈判措施化解矛盾,也可以拿出工程的预备款,及时将拖延的款项进行发放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控风险与化解风险。

4、结束语

国际工程相关项目的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防控措施的施行,转化风险或者化解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完工。

参考文献

[1]柳钧钓、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之友、2012,(15):13-16、

[2]鲍东升、浅谈国际工程合同管理[J]、现代商业、2011,11(2):133-136、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会计记账借贷关系(精选8篇)
  • 下一篇:税务一体化监督建议(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