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竞争力;市场环境;企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47-03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也不断演绎着关于利用外资的争论。然而,这些争论大多仅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忽略了其对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影响。所以,本文尝试着从微观层面分析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根据国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产业经济学派和企业能力学派两个学派。其中产业经济学派认为,产业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企业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本身的能力决定的。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关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表述基本上是基于能力理论观点的。

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所谓主观因素,就是单个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它集中表现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而这些资源又外化为企业的各种能力,包括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品牌影响力,出口竞争力等。这些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反映企业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影响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也即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客观因素即为单个企业无法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因素,包括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状况、政策倾向等,统称为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各个企业因其企业性质,发展状况,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所以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本身的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既然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企业能力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这主客观两因素,那么分析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便可从这两因素着手。

一、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

无论从企业所面临的客观的市场环境看还是从主观的企业能力看,外商投资的介入都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来看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能力的正面影响。这方面的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一作用主要由跨国公司来实现。几乎所有在华有较大型投资项目的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立了培训基地,为在华员工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同时,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可以为我国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示范作用。尤其是当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到国内企业后这一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二,外商投资有限地推动我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技术、设备合资的企业,确实给本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然而,国外直接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避让关税壁垒,所以外商选择直接投资未必是以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来补偿其劣势的。另一方面,我国国内许多企业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这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大打折扣。

第三,外商投资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外商投资对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可从外商投资与我国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的实证分析中看出。

为分析外商投资与我国企业出口规模的关系,现假设出口增长仅与前期外商投资累计额和当期外商投资额有关,对1983―2004年间各年份的出口总额(EXt)与相应年份的外商实际投资总额(FDIt)和上一年外商实际投资累计额(AFDIt-1)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EXt=362、434+1、398FDIt+0、485AFDIt-1

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与外商投资有着较高的相关程度。在该模型的假设条件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FDI流入,我国出口相应增加1、398亿美元,而FDI存量每增加1亿美元,出口可增加0、485亿美元,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增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外资进入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1980―2004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90、1亿美元增长到5 527、7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了2004年的93、1%,大大超出了目前约7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由1985年的16、8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3 234亿美元,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6、1%,上升到54、5%,已经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3―2004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8亿美元增长到1 65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2%上升到27、9%,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对我国1983―2004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t)、初级产品出口额(EXSt)分别与相应各年的外商实际投资总额(FDIt)和上一年外商实际投资累计额(AFDIt)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EXMt=231、978+1、244FDIt+0、469AFDIt-1

EXSt=130、318+0、156FDIt+0、015AFDIt-1

在该模型中初级产品出口增长与外商投资存量(AFDIt-1)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而对制成品出口的回归分析发现,我国制成品出口与外商投资密切相关。在该模型假设条件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FDI流入,我国制成品出口相应增加1、244亿美元。所以,通过计量模型的建立研究可以看出外商投资通过扩大我国企业的出口规模与改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其次是对客观方面――市场环境的正外溢效应。这方面的正外溢效应较少,本文认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的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第二,外商投资促进了其在中国投资的相关和辅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产业部门,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产业空白,增加了市场供给。

二、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也是日益明显。这些负面影响同样可从企业能力与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能力的负面影响。上文提到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外商投资带来了正外溢效应。然而,这种正外溢效应往往仅为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的中国企业所获得。对于完全的内资企业来说,外商投资的介入仅仅是为与其争夺人才而被迫提升了人力成本。一般而言,独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往往高于本地其他企业,所以本地企业为留住人才只得被迫采取增加工资的手段。

其次是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外商投资引起了某些行业的垄断,造成了许多国内企业破产,构成了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外资企业凭借其技术、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市场形成经营垄断。比如,洗发护发用品,已经全行业被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控制,而且主要是宝洁一家公司的几个产品占领着国内庞大的市场。外商投资的经营垄断阻止了民族企业进入该行业参与竞争,使国内企业难以在这些市场上谋求发展。外资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还造成了我国许多国内企业的破产,尤其是对处于幼稚产业的企业而言。当一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已处于垄断竞争状态时,各外资企业就可依靠强大的财力,不惜起初亏本数年以实现其独家占领市场的目的。但国内的同行企业因为生产规模小、资金实力差、技术档次低、广告宣传不够等劣势而只好无奈地在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被迫出局。例如,中国的照相机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海鸥、东方、凤凰等国内名牌。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外商对照相机行业投资的增加,国内最知名的海鸥照相机的产量也已减少许多,许多企业已被挤出了市场。

第二,对外资实施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面临着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谓超国民待遇,即指东道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商投资者享有的这种高于本国国民的优惠的确有助于解决资本不足和外汇不足这两大难题。超国民待遇实质上是一种非均衡增长战略,也是现有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它虽然吸收了外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现代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为这种待遇不符合国际惯例,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国际资本的投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种优惠造成了中外资企业不公平竞争,间接损害了本国企业的利益,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已在事实上成为外资企业的经营优势。

综上,虽然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量日益扩大,但是忽视了吸引外资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还是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客观上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三、引导外商投资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上文从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能力的影响及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这两个主客观角度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现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及服务功能以引导外商投资产生正外溢效应。从上文的阐述中可看出外商投资带来了许多正外溢效应。而目前原本期望产生的技术方面的正外溢效应还不明显。因此,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信息咨询、政策诱导、法律服务作用,对我国引导外资产生正外溢效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有效发挥国内企业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作用。技术转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结果往往取决于东道国自身的技术水平。我国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研究和开发能力,因此,迅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防止垄断格局进一步恶化。产业垄断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并会导致处于幼稚产业中的企业无法生存,所以当前应尽力防止垄断格局进一步恶化。具体措施可分为如下两点:第一,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通过鼓励投资多元化以防止市场垄断的形成。

第四,以投资环境的改善取代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外资。各国的经验表明,吸引外商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外资优惠政策,而是该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迅速发展和政局稳定,市场的开放度和规模,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性以及宽松、稳定、规范的投资环境。因此,我国仅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改善投资环境,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和加大市场开放度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讨论了外商投资对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本文建立了评价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即客观方面的市场环境与主观方面的企业能力。在市场环境方面,外商投资的介入主要起到了负面影响。而在企业能力方面,外商投资对不同类型企业有着不同的外溢效应。虽然政府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大力引进外资,可引进技术的成果并不理想。所以,今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做些改进以使得利用外商投资更能促进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炳才、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1998,(1):13-17、

[2] 王军、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引进技术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1999,(5):48-51、

[3] 孙纲、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02-103、

[4] 徐娜、后WTO时代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新态势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3):51-52、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2]厉以宁,曹凤歧著、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3

关键词 石油企业 海外投资风险 对策分析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不能保证石油的供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将无法真正推行。历史上,很多政治冲突都与石油能源有关,保障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安全,能够避免国家之间爆发政治冲突。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将石油能源的供给和保证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安全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分析

我国自1993年开始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石油资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需要依赖外国进口。截至2014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高2014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在达到59、6%,中东进口石油占比51%,如果中东以色列、沙特、伊朗等国发生战争,波斯湾封锁将导致石油运输中断,中国仅能正常供应石油74、8天,即两个半月,这一点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并不稳定,很多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爆发战争的可能,不同信仰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种族势力之间频繁的爆发武装冲突,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投资风险。

(二)政策风险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很多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政策,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并不稳定。这也是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风险之一。

(三)自然风险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地震灾害频繁,飓风和洪水也是影响这些国家石油开采和加工的重要原因,另外,传染病也对石油企业的员工构成威胁,这些都是我国石油企业所要面临的投资风险。

(四)经济风险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失,很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一些国家频繁地调整利率。[1]还有的国家存在着劳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都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经济风险。

(五)管理风险

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石油企业赴外国投资,必须按照该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建立自己的企业制度,但我国一些石油企业对外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我国的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管理方面的风险。

(六)海外竞争风险

石油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能源,目前,世界上参与石油竞争的力量越来越大,很多发达国家对石油开采技术和专业人才采取垄断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竞争压力。

三、国家政府方面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加强石油外交,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我国政府要将石油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内容,将促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的外交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加强对石油合作国的经济合作,使两国在经济领域拥有更大的共同利益,避免政治冲突的产生。

(二)制定完善的国际石油合作法律

我国立法机构要借鉴外国的石油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对接,我国政府也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进行投资合作保护。

(三)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有关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要尽可能放宽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理,使我国的石油企业能够拥有很多的外汇。[2]我国政府还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保持密切沟通,避免多重征税。

(四)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

我国政府要领导建设石油企业的海外风险基金,当石油企业遇到投资风险时,可以利用这一基金进行补救,等到石油企业渡过难关再用盈利资金偿还风险投资资金,以达到维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稳步进行的目的。

(五)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政府要同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领导建立石油投资统一协调机制,避免不同国家的石油企业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竞争不公平,及时化解不同国家石油企业的竞争矛盾,保证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

四、石油企业方面的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的石油企业要组建专门的法务部门对石油合作国的法律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石油企业投资的全过程进行法务指导。[3]如果发现公司的合法利益受损,要尽快利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切实保障石油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决策研究机构,预测风险

石油企业之间要进行决策研究机构的建立,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将以往的投资经验作为依据。[4]对石油海外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保证石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风险。

(三)选择前景良好的项目,降低风险

石油的勘探工作如果失败,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石油企业要选择石油储备较为充足的地区作为投资的优先选择地点,保证石油企业能够开采到石油资源。

(四)签订外部仲裁条款和风险保险,减少风险

石油企业要加强对风险保险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外部仲裁虽然可以避免一些经济纠纷,积极化解石油贸易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风险保险额度,以便在出现自然风险的时候不会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五)加强国际合作,分散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认识到,石油是当前世界所有国家工业生产的必需品,从而加强石油贸易国之间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能仅仅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开采技术落后的劣势,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本国情况十分了解的优势,进而提高石油企业的中标率。

(六)组建自保公司,承保风险

石油企业的自保公司需要在母公司的领导下建立,所有子公司必须参与自保公司的建设,要积极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模仿西方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对自保公司进行建设。

(七)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

要定期组织公司员工公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尤其要提升员工对石油贸易国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聘请贸易国语言讲师开展专题演讲,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经验对石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石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结束语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是保证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分析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政府和石油企业两个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案,对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合理性,避免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明洪盛、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的政治风险分析及管理[J]、当代经济,2014(11): 65-68、

[2] 赵振智,赵松、我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4,25(9): 33-35、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4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

进入21世纪,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ODI)持续增长,2002-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4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增6、2亿美元,达565、3亿美元。[①]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一位。[②]

依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还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1977)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认为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是,运用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企业的ODI行为,因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ODI行为是否需要以所有权优势作为基础,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如何表现,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通过对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首次提出运用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此后经过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约翰逊(Johnson,1970)、卡夫斯(Caves,1971)等学者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差异性、商标、专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运用这种特殊的独占性优势抵消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1976,1977,1980,1988)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1976)的内部化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加上区位优势,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 Paradigm),认为只有上述三种优势同时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这其中的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扩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法解释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何也有能力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对其母国市场环境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技术、民族品牌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ll,1983)通过对印度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适用于母国及东道国的技术,其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要素需求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应。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行业等因素,再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来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

海默的垄断优势与邓宁的所有权优势都属于绝对优势,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则运用相对优势,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如果说前四种理论都强调优势的内生性,那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上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中都包含所有权优势的内容。本文沿用邓宁所有权优势;的提法,但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使之拥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优势

1、技术优势

在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技术优势是所有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先进技术领域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面竞争的优势。但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企业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再结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所有权优势。

2008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比2007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比2007年的1、44%有所提高。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3381、7亿元,比2007年增长26、1%;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增长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90、2亿元,增长24%。[③]从行业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行业有九个[④],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正利用不断积累的技术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但来源于自身原创性研发,还来自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地方化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者,为了维持技术垄断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内部化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人员流动等,都会使原本希望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被东道国企业所模仿。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建立生产、研发机构,加上中国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不免产生局限。中国企业具有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多年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东道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地方化。

2、金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资本流动,不但要求企业有可用资金,还要求这些资金具有成本优势,并能按需要自由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良好条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又一所有权优势。

在中国,利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在近年来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利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仍然高于中国,这为中国企业获得资金成本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获得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家族成员低息或无息借款等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产生了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所有权优势。

2003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从制度上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中国对外贸易多年保持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6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而急需外国投资的现实,使中国企业的金融优势得以发挥。

3、文化认同优势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倾向于首先向人文环境相似或具有族裔联系的东道国进行投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语言优势、文化背景相近等优势,获取市场信息、稀缺资源、市场准入,并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对外投资实践表明,华裔族群文化相近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对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所有权优势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及华裔族群分布广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加上他们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联系广泛,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2009年,中国企业对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为356亿美元和26、9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比重63%和4、8%,位列中国企业投资目标国(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位。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开始向北美、欧盟、非洲转移,这些东道国华裔人口比重不高,但利用文化认同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利用这类关系资源克服不熟悉东道国市场的缺陷,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使用的所有权优势。

4、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似的优势

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具有相似性,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将母国的经营经验运用于东道国市场,从而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所有权优势。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超过80%的份额流向亚洲、非洲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状况、人力资本条件,使得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熟悉经营环境的所有权优势。此外,中国企业在适应制度环境方面也具有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本国多年经营中也形成了应对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完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技术、金融、文化、经营环境等方面,中国企业具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乃至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既要把握现有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1]Dunning, J、H、 The Eclectic (OLI) Paradigm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1, 8(2): 173-190、

[2]Hymer, 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D]、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0

[3]Lall, S、 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 [M]、 New York: Wiley, 1983

[4]Wells, L、T、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三大经济圈;动机

中图分类号:F83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2-0045-05 收稿日期:2008-09-26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其GDP、外贸、FDI均位于全国前列。在GDP、外贸、FDI处于全国前列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不管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还是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而言,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但与GDP、外贸、FDI相比,OFDI来源地的多元化趋势却非常明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统计资料显示,从投资流量上看,三大地区的对外投资流量占全国比重从2003年的21、5%下降到2006年的10、06%。这说明,OFDI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下降,在总量不太大的情况下,各省市的OFDl分布相对比较平均,这与GDP、外贸、FDI等相对集中的情况形成对比。从投资存量上看,这三大地区的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占全国比重为9、82%,2006年占全国比重为14、48%。长三角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是增加的趋势,除2006年度投资流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是增加的;而且存量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珠三角地区对外投资流量也一直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06年度比2005年度增加约2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国比重维持在5%以上。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直接在2003年出现一个高峰,其后年度出现巨幅下降;2006年流量仅占全国流量的2、02%;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维持在3%的水平上。

一、理论分析与模型假定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不久,但发展非常迅速。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项本武(2006)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创造型的,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进口替代型的。赵春明等(2005)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多的是通过获取海外市场和资源;通过向外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的发展来实现的,更多地体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对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章海源、王海燕等(2006)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积极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于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新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成本优势、商品质量优势和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更优越的营销策略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优势;但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存在规模劣势、市场秩序不规范、人才缺乏、投资环境风险、政府支持政策不到位和汇率风险等问题。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目标可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鉴别目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考虑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我们选择这三个地区共九个省市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在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FDI大量涌入我国,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份额。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所以,我们假定,随着进入我国的实际FDI增加,国内企业出于“策略型”竞争的目的,将增加对外直接投资。(Bhagwati,1987;Smith,1987;Compa等,1998;Ellingsen等,1999)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将考虑FDI的滞后1期。因为,根据理论的假定,国内企业只有感受到实质威胁时,才会实施OFDI,但这个过程中存在FDI形成实际生产能力和国内企业做出OFDI决策并付诸实施的时滞。

假定1:中国的OFDI的发展是“策略型”动机的结果。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三大经圈吸引了大量FDI,这些FDI形成生产能力对国内企业产生巨大压力,尤其是对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九省市。出于策略型投资的考虑,这些地区的OFDI会随着流入这些地区的实际FDI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邓宁(1981)的研究,一国经济发展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伴随着一国经济的成长,对外直接投资额将随之增加。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我国GDP总量为206417亿元人民币,以1:7、5的汇率折算得27522亿美元:人均GDP为超过2000美元大关。尤其是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人均GDP更高。据统计,北京2006年的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上海突破7000美元,天津突破5000美元,浙江突破4000美元,江苏和广东接近4000美元。按照邓宁的理论,我国刚刚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阶段,而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第四阶段。

假定2:根据邓宁对于经济发展阶段与OFDI关系的研究,随着中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为这些地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经济保障。即经济发展为这些地区储备了大量资金,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OFDI的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便是到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也可能存在威尔斯(1983)的小规模技术优势或拉奥(1983)的技术地方化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企业所具备的垄断优势仍然可以使其在发达国家站稳脚跟。如何衡量垄断优势是一个难题,我们需要找到替代变量来解决它。本模型选择两个替代变量: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以一部专利法同时保护三种不同的客体,是我国专利法的特点之一。在许多国家,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虽然也受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但不是在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内。在我国,“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产品的色彩与形状、图案或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由其定义可以发现,实用新型的技术含量较发明专利为低,而外观设计的技术含量又较实用新型为低。所以,考虑企业是否拥有垄断优势或垄断优势有多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一个较好的指标。而考虑到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优势或者拉奥的技术地方化优势,则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恰好就是这些优势的具体反映。另外,之所以选择申请量而不是授权量,主要是考虑到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一

般会经历一到两年的时间。而专利申请可以真实反映一国企业的“瞬时”竞争力。

假定3:利用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数量代表企业的垄断优势,当该地区企业的专利申请或发明申请增加,则表示其企业所有权垄断优势提高,从而导致该地区企业对外投资额的增加。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加,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3万亿美元。高额的外贸顺差造成了我国和主要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对中国频繁实施反倾销、反规避、反补贴、特殊保障条款,对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更是遭受贸易壁垒的重灾区。一些企业在这些贸易壁垒的重负下,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出路;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通过他国海关出口,可以降低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钟根元等,2005)。本文计量模型中我们选择了两个指标:出口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越大,对进口国竞争企业造成冲击越大,进口国会向政府施压,要求对出口国的企业实施贸易壁垒。而出口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越大,即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上升,很可能引起进口国政府的警觉,从而设置相关贸易壁垒。

假定4:出口越多,越有可能造成进口国与出口国的贸易摩擦。出于规避进口国贸易壁垒的目的,企业更有可能对外直接投资。

二、数据及模型设定

本文利用2003-2006年度三个地区共9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变量用ofdi表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专利申请变量用patent表示,专利发明申请变量用invent表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生产总值变量用gdp表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出口变量用export表示,进口变量用import表示。上述两个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的滞后1期变量用fdi_l表示,该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为保证实证分析的可靠性和便于解释,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值。

根据本文的理论假定,模型设定如下:

本文利用四个方程分别考虑专利申请、发明申请、GDP、出口额、进出口总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额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各变量的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在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可以控制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如获取自然资源动机等变量对OFDI的影响。显然,简单地使用横截面回归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可靠。在本文中假设获取自然资源的动机在各省市之间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动很小,这样我们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解决遗漏重要变量的问题,并得到较为可靠的估计结果。

利用STATA软件计算上面四个模型,每个模型都进行了固定效用估计和随机效用估计,并在表2最后一行给出Hausman检验的结果。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4个模型均不能拒绝固定效用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故本文采用随机效用模型的结果来解释。随机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一)无论是专利还是纯粹的发明专利申请,都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正影响 模型(1)、(2)显示,专利申请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三大经济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均约增加1、5个百分点;模型(3)、(4)显示,发明专利申请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三大经济区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加约1、3个百分点。这些结果都表明,技术进步会产生企业垄断所有权优势,进而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垄断优势论”至少能够部分解释中国最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自主创新,中国的一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增强。仅2006年,三大经济区的专利申请就达335585项,占全国比重为58、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4437项,占全国比重为40、1%,这些都反映出三大经济区内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在提高。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专利申请和发明申请对于三大经济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存在细微的差别,即专利申请对OFDI的贡献超过发明申请约0、2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三大经济区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优势或者拉奥的技术地方化优势。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论和发展中国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优势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优势在解释中国三大经济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是互补的。

(二)四个模型中,三大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均能促进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其中模型(3)和模型(4)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其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约1个百分点,这符合邓宁的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之所以经济增长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成长,企业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率不断提高,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也需要在逐渐开放的国际资本市场中追逐更高的利润。其二,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三大经济圈的企业相对国内其他地区的企业而言,其技术水平要高,技术基础要雄厚得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凭借其不断积累的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能够扩大市场,并可能获取高于国内的利润。

(三)模型结果显示,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额对三大经济圈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系数,统计检验并不显著 尽管在4个随机效应模型中,有三个系数为正值。我们并不能在统计上下结论说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会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在本文中,出口贸易额与进出口贸易额是作为贸易摩擦的替代变量出现的,那么这个实证结果就表明,在我国三大经济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摩擦风险的动机并不强烈。之所以统计上不显著,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容易产生贸易摩擦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的低廉:而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需要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而这些正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行业所欠缺的,虽然可以转移到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从事生产,但这些欠发达国家可能因为政治不稳定或制度不连续等因素导致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其二,国家相关的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或措施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制造业资本输出优惠政策以及关于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系统规定,而这些优惠政策对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规避贸易壁垒是非常必要的。

(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大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系数,统计检验也不显著 所有的模

型中,FDI_I的系数均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模型实证结果显示“策略型”投资的动机并不存在。以2005年为例,《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603、2亿美元,而三大区域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我国FDI来源地主要有两大板块: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优良避税地属于第一板块;另一板块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地区。前一块板块里面,来自香港地区的外资达到179、5亿美元,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外资达到90、2亿美元,来自开曼群岛的外资达到19、5亿美元,这三地的总和占我国当年吸引外资比重的48%,这些地区的FDI很可能是内资回流利用优惠政策的。而来自第二板块发达国家的FDI共182、4亿美元,占当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30%;而这一板块的FDI多数投资到我国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高技术密集型部门,这些部门发展比较滞后,竞争力也相对较低。因此。虽然每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巨大,但其不会对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大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6

关键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非现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59-03

一、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思路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以及日常监测分析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监管思路。

(一)宏、微观相结合

外商投资企业从最初的立项、设立到资金的注入、使用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获得利润、撤出等等看似微观、独立个体行为的发生其实都离不开国内外大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中应特别遵循的是“宏观背景微观现象宏观分析微观指导”的研究分析思路。也就是说,在关注、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理智、更准确、更透彻地去剖析每个微观经济主体所进行的个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而重新站回宏观的高度去分析、看待微观现象,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或建议,实现对微观行为主体的指导。使其遵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和规律进行合法合理的经营活动。

(二)点、面结合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往往体现出“面点面”的特点。即:常规思路是先从某一时期内、或某一特定行业内、或某一选定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全面信息人手,从“面”上做出整体分析和判断,再具体到要分析要研究的“点”,从个案深入剖析,挖掘深层信息、共性特征,再以“点”推“面”,升华高度,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三)静、动结合

静态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相关基础信息、业务数据等信息的一系列审批系统、监测分析平台、报表等信息资源渠道来对其进行非现场监管的手段或方式。例如,利用直投系统、监测平台等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结汇、支付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日常的、专项的监测分析一种静态监管。相对于静态监管这种“坐在家中办公”的方式而言,动态管理则是一种很好的有力补充。可以弥补静态监管中无法获知,不能深入、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缺陷。如现场检查、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都是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或手段。

(四)透过现象抓本质

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监测分析过程中,除大部分的常规简易业务外,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个案情况,而且时常同一类业务的个案情况之间还有很大区别,并掺杂着一些干扰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擅于深入剖析,擅于透过表面去找原因、挖本质,遵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原则。这样,分析结论才会更“实惠”、更“精准”,而不“拖泥带水”,不“牵强附和”。

二、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确定主要监管数据项目,并提炼出重点监测指标。

(一)主要数据项目分析

1 跨境收支。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基础信息。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企业外债流出、人整体情况;利润汇出的资金来源、行业分布等。

2 结售汇。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进行本外币汇兑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必要步骤。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

3 资金使用。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外进行本外币支付使用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关键核心。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在境内的支付使用,或直接对境外支付使用等。

(二)重点关注指标分析

1 外资流入增长指标。该指标是指监测期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出资额与撤资额之比。包括外资流入率、外资增长率、外资利用率等若干指标。其中。直接投资流入率为重点关注指标。一般而言,如果外国投资者看好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前景,会加大对本地区或所投企业的注册资本,资金流入会大幅增长。相应的清算、减资等方式的流出会减少,该指标值会大于1。

2 外资投资风险指标。该指标是指外资企业撤资汇出额与总汇出额之间的比例,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投资行业特点、投资地区结构等若干指标。其中,外资撤资汇出率为重点关注指标。某一时期,当该指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时。则说明企业对当前或未来经济形势不看好。继续投资热情不足,资金回撤意识增强。

3 资金支付风险指标。资本金结汇率是指监测期总的资本金结汇金额与总的资本金流入金额之比。对资本金结汇资金流向的行业分布、地区结构等需要予以重点关注。某一时期内。当该指标值出现持续增长时,则表示当期企业结汇意愿强烈,资金需求量大;若某一行业的结汇率持续上升,则需密切关注该行业的结汇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存在投机行为。

三、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流程设计

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跨境资金流动的非现场监管,是一个需要将看似零散无序的信息汇总整理,从中挖掘潜在价值,并不断提炼升华的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这除了需要周密严谨的研究思路外,还需设计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管流程或步骤,须有套行之有效、行得通的“路”去指引我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监管,这样既可提高效率,也可做到有章可循。进而避免了杂乱无序、顾此失彼、避重就轻、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的混乱思维和做法。

(一)确定监测项目

根据跨境收支趋势变动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监测项目进行独立的或阶段性的监测分析;也可普遍性的选择多项监测项目进行全面、整体性的监测分析等。例如,可选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这一单一监测项目进行阶段性、持久性的统计监测分析;也可对其某一监测期内跨境资本金大量流入的特殊时点情况进行独立的一次性分析等等。

(二)数据提取加工

1 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业务系统、监测分析平台(直投系统相应统计分析模块、数据综合利用平台等)将上述监测项目从“全口径基础数据、业务分类、行业类型、国别统计”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汇总采集数据,形成日常监测分析数据库。

2 数据加工处理。采取以“企业和业务项目相结合”为监测主体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统计分析指标进行二次数据加工处理,成为更有监测分析价值的细项统计表,一方面对重点关注的业务进行分类统计,另一方面对于热点行业和重点关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年度整理,形成了一套“重点突出”的监测数据统计表。

(三)总体监测研判

对基础数据库统计汇总的数据进行总体、全貌监测,如跨境收支的整体形势、结售汇趋势、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等,对监测期发生的资本项目收支进行总体判断,根据统计数据体现出来的特点初步确定需重点关注或需进一步跟踪调查的监测项目。

(四)重点核查落实

利用分析系统、监测平台等资源,有针对性的筛选出需进一步了解详情、深入核查的异常主体或指标,通过调阅业务档案、现场检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深入核实情况。从微观层面剖析个案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研究微观个体折射出的宏观层面的现象和深层次原因等。

(五)综合分析反馈

1 整体形势分析。通过对监测期的数据汇总、统计及加工,对监测主体做全面的跨境收支及结售汇形势的整体分析,对既有数据所反映出的特点做出初步判断。

2 重点指标分析。在整体形势分析基础上,针对监测期所反映出的特点、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微观、宏观原因。

3 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上述整体形势分析、重点指标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将微观主体行为动机与宏观政策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对监测期所反映出来的正面或负面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六)提出防范预警

通过综合分析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或问题,依据相关法规、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对异常或苗头性现象提出风险预警。针对所提出的风险预警信息。提出相应防范或解决的建议或措施。例如,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地区出现外资房地产企业数据或投资规模不减反增的情况,则应及时对该现象加以密切关注,在深入研究分析其微观行为背后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应及时对此问题提出预警提示及防范措施,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各有关部门。

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均衡监测管理制度

较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构建的政策保障。在严格贯彻均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对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实行全程监管,既要防止异常外汇资金流出。又要抑制不合理的资金流入,同时注重从整体上对外汇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法规清理”成果,研究制定科学的监测分析工作规范及非现场监测管理制度。例如,针对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人的特点,可根据其流量规模、频率、流向等特点制定出台大额资本金流入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并依托相应的统计监测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对异常资金流入给予及时、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外资以利润、清算、减资、转股等方式的撤资流出也制定出台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与资金流入情况做定期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防范建议等,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

(二)优化整合监测分析系统(平台),提升电子化监管水平

目前,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非现场监测系统及数据利用平台已基本满足非现场监测管理需要。但监测分析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而,在实施“资本项下业务系统整合”时,着重是将现有资源予以整合优化,使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彼此间搭桥互通,构建环型沟通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监测分析预警的整体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监测系统,在已有的统计分析功能基础上,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特点。设计专门的资金流入、流出模块及监测指标,设定出相应的预警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对外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态势做出宏观判断,以便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7

【关键词】 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

从近几年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实际情况看,投资最终成功与否与投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多种潜在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政策等都会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产油地区和国家对外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各国之间贸易、投资壁垒进一步削弱;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与很多产油国家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投资机会较多。可以说,总体的投资环境对我国石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但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对外经营兼有资源开发与海外投资的经营内容。国际石油市场又常常与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再加上美国、日本等国家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在世界能源市场频频限制、阻挠我国石油企业的投资行动,并加紧对石油等资源的争夺,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

一、政治风险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源和资本,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国际投资大部分投入到石油的开采领域,如非洲四个主要外资流入国安哥拉、埃及、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外国企业对石油的投资分别占其吸引外资的93%、64%、94%和90%。一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局势却十分动荡,恐怖主义、反政府武装、地方势力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国际投资的石油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型石油企业往往成为各种势力为解决其内部矛盾,或者与政府讨价还价,或者吸引国际关注的工具。“9・11”后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等非传统风险因素凸现,成为对外投资安全的一个重要威胁。的袭击已经演化成一种工具,其目的可以是政治、军事和经济,只要能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其袭击的目标。石油企业的投资一般地处偏僻区域,政府疏于防护,极易成为或地方武装势力攻击的对象。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针对美国盟友之外的国家公民的袭击包括对我国工程人员的袭击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恐怖袭击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石油企业人员安全的最主要威胁。

国有化和征收是政治风险中的另一主要风险来源,主要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当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政治独立后更多地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经济。如今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争得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与大国抗衡的能力有时以自己的资源作为筹码,只是形式有所改变,例如一些政府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外资比例,或者通过税收歧视和立法歧视来实现其目的。

二、外汇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通常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币,或持有外币债权债务,或以外币标示其资产、负债价值。由于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加上各国之间货币汇率经常变化,在与他国的国际经济往来中,在国际收付结算的时候,就会产生外汇风险,导致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资金流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石油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以外币作为经济业务的计价单位,任何一桩经济行为都是以当日的汇价进行核算,对未交割的业务,交易日与结算日之间存在着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会使企业发生外汇兑换损益。如已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应收款项,像石油企业出口商品、提供劳务、收取投资项目利润,在款项尚未收取之前,如果发生外币贬值或人民币升值,或者东道国由于外汇不足、战乱而实行外汇管制或停止、限制外汇兑换,可能使企业最终收取到的人民币货款减少,造成直接损失。

另外,当我国石油企业向海外客户报价时,从报价到达成购货协议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有时报价时有利可图,到订货时由于汇率变动,已经无利可图或者利润降低了很多,这就是报价风险。从订货到完工交货之间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期间由于汇率变动造成的风险叫供货风险,在交易风险中只有这一段是石油企业自己能够控制的,可以通过建立灵活反应的生产体系,加强内部产销的协调与联系来进行管理。第三个阶段的风险是收款风险,是从买方拿货到实际交付货款之间这段时间所面临的收益变动风险。石油企业国际投资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旦汇率变动,就可能引起国际投资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比如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等,导致业务现金流发生变更而产生经济损失。如当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时,对本土企业而言,用廉价的人民币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口时实现的是高价值的美元,出口会增加,企业利润会增加,对在美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则是相当于用昂贵的人民币来作为生产成本,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

三、经营风险

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经营风险有着鲜明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为勘探风险、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石油企业国际投资在勘探阶段对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然而勘探的结果往往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在国际上将其称为风险投资,说明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勘探风险具有内在属性。一些发展中国家勘探技术落后但又急于开发本国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在该领域大量引入外资进行投资合作。我国石油企业目前在陆路勘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加之工程报价具有竞争力,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然而勘探风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项目的前期可行性分析稍有疏忽就会导致重大损失。

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矿产作业区远离城市,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气候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如非洲的气候炎热干旱,疾病泛滥。我国在非洲一些国家(如赞比亚)从事作业的工人60%以上都有过感染疟疾的病史。其他国家如俄罗斯、蒙古等国气候严寒,暴风雪成灾,恶劣气候大大增加了施工的风险。此外,石油资源的操作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如井下作业操作不当、安全防范设备与措施不健全等都会成为重要的经营风险来源,如果是在国外发生安全事故(如在2004年赞比亚发生的矿井爆炸)还会引发其他连带风险如政治风险等。

除了上述一般的经营风险外,我国石油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风险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风险集中体现出一个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和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性。这些中国特色的风险首先体现为淘金思想严重,低成本竞争,表现在忽略对员工的健康和操作安全投入足够资金,不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对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视,各国立法趋于严格化,忽视环境保护法律很可能导致当地政府采取关闭矿井和停止项目的决定。我国石油将对外投资作为响应政府“走出去”的政策号召,外在推力大于内在动力,缺乏长远的投资规划,对外投资只是权宜之计而非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些短期和政策行为造成石油企业国际投资思想准备不足,成为诱发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玮、我国企业境外投资风险与对策[J]、商业时代、2007(28):31~32

[2]孙文杰、浅议企业投资风险[J]、商业研究、2002(8):15~16

[3]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8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飞速发展,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17、6%。中国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我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本文以研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优势和劣势为主线。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进行深刻剖析,以趋利避害,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开展对外投资。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对外投资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的大型跨国公司。例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华润集团,海尔集团,宝钢集团,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大型的企业集团。这些公司资金雄厚,信用等级高,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这些公司在国际上进行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资金优势。总的来说,大型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道路。

(2)部分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海默的垄断优势论,扩大经营必须要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它可以包括对有形资产的独占和对无形资产的拥有。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上拥有一些特色技术和传统技术,例如我国的古典园林和中医中药技术,这些技术一般很受世界上国家的青睐,而这些技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3)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巴西、印度、非洲的一些国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很受这些国家的欢迎。如轻工业制造、纺织、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这些国家投资办厂,一方面可以利用东道国有利的自然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注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发展中国家普便存在的就业问题。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规模经济劣势。一是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投资主体的平均规模普遍偏小,对外投资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偏多。即使是拥有多年对外投资经验的大型公司,与其它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相比,仍旧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大部分到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比较小,因此对外投资风险较大。

(2)技术和品牌劣势。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企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是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难免会出现步履维艰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缺乏跨国投资经验,对国外市场了解不够,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企业本身严重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是品牌弱国已经是无可厚非,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国仍旧还是发达国家的制造工厂。

(3)缺乏跨国经营经验。首先许多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自身的生产经营计划和发展战略。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及时,在跨国经营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其次,我过海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难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很多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还停留在国内经营的层面,既然公司已经走向“国际化”,那么从公司的制度、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向国际化靠拢。

(4)人才瓶颈问题。在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经营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还要熟悉外经贸规则与国际惯例。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

(1)充足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由于受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额涨幅减小。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8213、2亿美元,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积极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来保障和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出一批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既是我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强对挖投资与国际合作,才能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赢。

(3)国际社会的合作需求。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迫切希望与我国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比如巴西、智利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对于这些国际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些国家开展投资公司,在拉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国家的就业压力。

(4)可以有效规避各种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越来越多。贸易摩擦问题的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而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在东道国进行生产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贸易摩擦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威胁

(1)竞争性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偏小,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较低。而境外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巨大,实力比较雄厚,在资金筹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产品销售渠道广,具备核心产业技术。我国跨国企业面临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政治局面稳定与否,历来是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时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国际经贸合作发展快速,中国在国外的经济利益、企业和侨民越来越受到国外政局动荡、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和恐怖势力活跃等因素所牵扯,涉及中国公民在国外人身安全事件频发,如2014年3月8日从马来西亚飞往中国的MH370航班的神秘消失,此航班载有157名中国籍游客,如今海外华人的权益保障问题突出,针对中国人的抢劫、绑架等社会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企业在外投资。

(3)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变革。自2005年的汇率改革到201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现不断升值的状态,升值幅度超过了25%。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然而,在2014年初,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大幅贬值,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贬值达到3、5%以上,人名币汇率的突然逆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出口价格出现优势,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出口;另一方面为我国企业对美国开展投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兴起之后,欧美国家兴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出现在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并刺激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印度、土耳其和东欧国家。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区域仍集中在发展中国家,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在发展中国家的蔓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本国产业,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难度加大,不利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的贸易环境。

三、促进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为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我认为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政府层面

(1)促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政府在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要大力支持在国内发展态势良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迈入国际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开展跨国投资与经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联合逐渐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公司。

(2)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专门的机构为个人或组织进行信用评估,以便根据信用评估结果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的信用评估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因大力倡导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国内各大高等科研院校,风险评估专家共同合作,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的状况、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产品进出口政策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定期发表东道国的风险评估报告,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差异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预警报告。以便于我国企业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2、企业层面

(1)建设对外投资的人才支持体系。企业一方面应该大力培养适合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对企业家和企业领导层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利用这个交流平台,分享自己的见解,对如何更好地经营跨国公司进行经验交流。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行人才本土化,只要是有能力的四海英才都可以为我国公司所用,人才是没有国际界限的。

(2)选择多种投资方式。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要全面考虑企业整体情况,以及了解清楚行业状况。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进入合适的海外市场。综合考虑在对外投资中所遇到的瓶颈,从企业自身出发,通过海外合资方式进行投资,还可以通过海外并购,集群出击海外市场,还可以单独出资,这几种途径能很好的缓解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还可以提高对外投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不断把创新融入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把创新的优势无限的放大。一个企业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提高创新意识,利用东道国有利的资源,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来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形成中国品牌。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收集市场营销营销计划范文6篇
  • 下一篇:工程施工劳务合同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