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能力的评价(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现状;可行性

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加强师资力量,推动科研发展,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有效的激励手段,开展教师绩效评价,以有效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确保学校科研成果质量的显著提升。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

1、绩效评估注重短期目标,指导思想缺乏战略导向性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估的指标存在定位不明确、绩效评估指标与学校战略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在教师绩效评估的指标中,学校的使命与发展方向没有明确。教师绩效评估指标脱离学校的远景战略目标,导致学校的绩效评估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校不仅要注意短期工作重点,也要兼顾高职院校长期战略目标。绩效评估系统要做到短期与长期的平衡,评估指标一定要与长期目标相适应。如果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指导思想缺乏战略导向性,就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质量,不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

2、科研评价体系单一化,难以实现客观、公平和公正的评价

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考核,不同的学校标准不同,每个高职院校的评价指标都比较繁琐,不同专业有不同指标,每一级指标又分为不同层次,不同指标。在进行科研业绩考核时,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以刊物的级别确定指标权重的标准,课题的级别与刊物的级别相一致,这种机制,在没有监督机制的保障下,很容易导致学术低水平的重复严重,降低学术刊物的水准,权威、名人控制学术刊物,并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科研绩效评价,不管对教师及科研人员评价目的是否相同,科研项目评价手段普遍采用论文、著作等评价形式,这种以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很难反应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忽略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导致许多教师在情感上抵触科研绩效评价考核,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同一种评价制度来评价,不利于科研的发展,也难以实现客观、公平和公正的评价。

3、评价重数量轻质量,行政化倾向严重

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量评价,一种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对客观,并且方法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定量评价。但是,在使用定量评价过程中,量的标准并不完全正确,仅凭字数或数量的多少去评定科研成果有失公允。论著字数、数量的多少,与科研成果的优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科研评价的利益导向机制应倾向于科技创新和学术创新,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将这一导向机制简单化了,进而影响到了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另外,评价行政化倾向严重也是影响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有效性的一个因素。一些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考核,考核周期过于频繁,有的学校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有的学校考核周期更短,甚至三个月考核一次,这种考核机制,不仅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科研成果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在科研方面的业绩成果,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其价值。如果在考核科研业绩时过于频繁,行政化倾向严重,就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科研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对策

1、明确评r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评价目的,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评价的宗旨应该放在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上来。绩效评价重点,应该是注重教师学术研究的创造性,激励广大教师踊跃的参与科研绩效评价,科研绩效评价要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的科研绩效成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等,所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放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上来。高职院校如果在奖励机制上,倾向于教师的课时费,教师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相对来说,对于科研工作的精力投入就会减少,因此,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而提升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2、实行多层次分类评价,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实行科研活动多层次分类评价,评价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首先,为有效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不同类型,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按各个层次教师的特点,实行科研活动多层次分类评价,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要弄清不同类型岗位评价方法,进一步细化具体指标,确保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另外,科研绩效评价,还要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科研评价要以质量为核心,科研评价既要看工作质量,同时,也不能够忽略科研成果的价值,要积极促使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使科研人员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着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采用新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产学研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明和、高校社科科研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0(3):25-27、

[2]刘开源、高校科研工作量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5(3):37-38、

[3]冯敏、普通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4(3):84-85、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2

Abstract: The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it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new knowledge into new products, new processes and new services、 Based on the data provided by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 using entropy weight, and giving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地区;熵权法

Key words: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region;entropy weight method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06-02

0引言

区域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日益显著的决定作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区域创新体系中各科技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整体能力,是一个区域科技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反映,它涵盖了区域科技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及产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在现有科技资源条件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开展的科技活动及其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效能的考核,来衡量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建设高效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和有的放矢地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先决条件。学术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黎雪林等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谭清美等从人才投入能力、财力投入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2];还有一些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多数是从企业的角度,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区域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比较复杂,不同学者做出的度量和评价往往取得不同的结果。本文对山东省十七市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可以使各区域科技创新优势一目了然,为地方政府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决策;通过对山东各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和评价,不仅有助于山东各地把握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状况,也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1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出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创新的观念、创新资源投入与产出、创新激励与保护等一般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知识的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制度和政策的影响效果以及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这种系统性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知识、技术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对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准则,才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准则应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层次性、定量定性相结合和可操作性,按照这些原则,本文在参考《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地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阅了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成果,结合山东省的现状,提出以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行为能力、产业结构演化能力四个分项指标、十六个基础指标,运用熵权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山东省十七市地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方法

在绩效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权重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差。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较好地测度各评价对象的绩效[3]。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如下。

2、1 评价指标调整设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评价指标值,由于反映评价对象绩效各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可度量性,在进行指标度量时,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得新的指标值为yij。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一个被评价对象有n个评价指标,得到原始评价信息矩阵:R=[rij]m×ni=1,2,3,…,m;j=1,2,3,…,n。

3、1 原始数据资料的来源为全面反映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山东科技统计年鉴(2009)》[4]、《山东统计年鉴(2009)》[5]、山东统计信息网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部分相对指标通过计算得出,各统计指标的具体解析参见有关统计年鉴。限于篇幅,十六项指标为消除了信息的多重共线性后得出。

4结论

4、1 上述分析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325到0、176之间,是比较高的;其次是烟台、潍坊、淄博、泰安、东营、威海六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6到0、04之间;济宁、临沂、聊城、滨州四市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35到0、021之间;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用值在0、019到0、007之间。可见,如果把山东17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分为四个区域的话,其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五市与青岛济南相比,科技创新能力相差悬殊。此外,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城市除泰安外,其余7个全在半岛城市群内,这说明在山东省做出发展半岛城市群规划后,经过几年的投入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泰安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排在前列,与泰安市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以及受济南的辐射影响有关。而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城市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以及滨州、聊城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较低,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也是比较差的,其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较低,差距明显。

4、2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强西弱、强弱分明的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科技强则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强则科技竞争力强”、“科技弱则经济弱、经济弱则科技不强”的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属于“双强型”;而莱芜、德州、枣庄、日照、菏泽均属于“双弱型”。另外,泰安、济宁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高于地区经济实力位次,是与其境内大学有着直接联系; 东营、威海的科技创新能力位次靠前,是由于沿海区位优势加上半岛城市群政策带来的影响。

4、3 建议:政府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核心,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心。因此,缩小胶东半岛城市群和中西部市地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提高山东省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应当第一: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到中部和西部去创业,在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等方面创造条件;第二:建立人才流动和人才退出机制,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第三:利用西部有京九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优势,大力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为西部的产业发展提供学习机会。第四:鼓励中部的莱芜、临沂、枣庄、泰安和半岛城市群中的城市产业有关联的企业开展虚拟生产,让这些市地提供相应资源或半成品,使这些市地变成沿海城市的“资源供应地”或“半成品加工厂”,将使中西部这几个市地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雪林等、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49-51、

[2]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

[3]陈黎明等、基于熵权的大型项目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分析[J]、预测,2003,

22(3):65-67、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专利分析;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05-04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要素的主要集聚地,而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区域科技资产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专利的拥有量既能反映出该区域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又能折射出这些成果的市场应用潜能,它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一个城市拥有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与水平,是城市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关于以专利信息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国内学者[2-7]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研究结论。本文拟依据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有效量及职务发明创造等指标,对包含青岛市在内的15个全国副省级城市2001-2010年公开的中国专利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预处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这些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和特点予以概括,并评估其科技创新水平。

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活力,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专利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资料的调研[8-14],以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构成要素为基点,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专利数量、质量和价值层面,“量”与“率”相结合,构建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

(二) 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所需的相关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年报2001-2010》;人口、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由于专利授权和实施具有滞后性,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我们选取2001-2010年的中国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预处理得到专利指标数据。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提取的专利视角下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样本数据见表2。

(三)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表2的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其步骤为:(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2)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R。R表征各指标间的相关状况,即指标间的信息重叠度,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因子之间重叠的信息也较多。(3)求R的特征根及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见表3)。由于前四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91、148%,信息损失仅为8、852%,所以取前4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阵。(4)对因子载荷阵施行最大正交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计算结果见表4。

对因子载荷阵施行Kaiser 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旋转后得正交因子表矩阵。由此有:

由表4可见,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据此分类。从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

F1中,专利有效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有效量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每亿元GDP发明专利拥有量等9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这9项指标中有8项是专利的各项绝对量,说明 F1是从总体上反映专利的量的状况的综合指标,表征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和创新贡献力。

F2中,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占比、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授权量占比、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占比等3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说明 F2 是反映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合力。

F3中,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授权量占比、专利有效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占比重、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有效量占比、专利授权量增长率等7项的载荷量比较大,7项中有3项是关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3项是关于专利年均增长率,说明 F3是反映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和专利年均增长率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

F4中,专利授权率、发明专利授权率等2项的载荷量比较大,说明F4是反应专利授权率的指标,表征城市科技创新实力。

总体上看,F1、F2、F3和F4从专利的绝对量、专利的增长率、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及专利授权率相结合的角度对原有指标信息做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特别是重视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相关的3项指标。

由F1、F2、F3和F4及其方差贡献率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0、4195F1+ 0、2378F2+0、1870F3+0、0672F4,得到1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F,依据F1、F2、F3、F4等四个因子的得分,对15个副省级城市采用最近邻元素法进行系统聚类,因子得分排名结果及聚类结果见表5。

(四) 评价值及聚类结果分析

从表5中的综合评价值及排名可以看出,排在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深圳、杭州、成都、广州、宁波。其中,在因子F2和F3上,深圳得分最低,排名在最后,表明深圳在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所占比重和专利年均增长率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即其在创新合力、创新潜力上处于相对劣势,但是在F1和F4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却是最高且占有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专利的绝对量上和专利的授权率方面,深圳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最后的综合得分上,深圳遥遥领先排第1位。杭州、成都、广州等3个城市在F1、F2、F3上的得分和排名相差不多,因此综合得分也相差无几,综合排名分列2、3、4。宁波在F1上排名第5,在F4上排名第2,表明宁波虽然在专利的绝对量上稍逊色一些,但其专利授权率上有一定优势。南京、武汉、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等7个城市综合评价得分处于相似水平,其中武汉、济南、青岛3个城市在F4上排名相对靠前,表明这3个城市在创新实力上相对成绩较好。大连、青岛、沈阳、哈尔滨、厦门、长春等6个城市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综合排名在后面,但这6个城市在F2和F3这两个因子上得分在前6名,表明这6个城市在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上优于其他城市。

对因子得分进行最近邻元素法聚类,15个城市在专利视角下科技创新力由强到弱可以分为4类。其中,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14个城市,排在第Ⅰ类,杭州、成都、广州、宁波列为第Ⅱ类。这两类城市中,南方沿海城市占多数,它们的科技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创新贡献力相对较强。南京、武汉、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列为第Ⅲ类,哈尔滨、厦门、长春列为第Ⅳ类。这两类城市中,老工业基地城市占多数,其科技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相对强势。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4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价值评估 方法 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测算模型

高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通过其优化来实现。但大量的、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地与社会资金资源相结合,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寻求根据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发展特点、及评估目的,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探讨一种建立适合高科技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和测算模型,使高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更趋于企业的客观价值,促进资金资源与中小高科技企业相结合,这对促进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内外早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有四大类: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以及期权定价法。

成本法是把被评估企业的各项资产按照其成本单独评估后,将各项资产的评估值相加得到。成本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有形投入,但它却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无形投入,包括人的智力、管理能力和知识。高科技企业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传统有形资源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地位下降,技术资产、知识资产、智能型人力资产在高科技企业资产中占主要地位,所以,成本法无法完全反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真实价值。

市场比较法是将被评企业与已知企业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出被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优点是评估价值能反映现时的市场价值。但由于高科技企业多属创新型企业,企业间差异较大,如创意不同、创业人员的经历不同、研发团队的结构不同等等,于是市场比较法很难找到可比较的已知整体价值的高科技企业,因而如果用市场比较法来评估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就会很低。

收益法是将企业现实情况下的实际收益以及未来净收益折现的评估方法。其优点是反映了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机会,是比较理想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但由于高科技更新速度愈来愈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的愈加动荡和不确定,以及高科技企业的R&D投入与产出的“非线性”特征,风险较大,因此很难准确评估R&D活动的生产率和预测未来盈利。

期权定价法具体的思路步骤是:把项目的未来收益机会看成一个买方期权,项目未来收益的现值即为标的资产的现价,未来的投资额即为期权的约定价格,投资时间即为期权的到期期限。然后运用期权定价公式求出项目未来收益机会这个买方期权的价值V。

此式中:S—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X—期权的执行价格;t—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r—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N(d1)和 N(d2)为正态分布积分函数的值;σ2 为标的资产价格的自然对数方差。

期权定价法是标准现金流贴现模式的变异,它融合了净现值和决策树形图两种方法的优点:从净现值方法中借用了估计风险值的观点;从决策树形图分析方法借用了决策结点以模拟灵活性。有期权特征的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可用期权定价法进行估价,但操作起来有一定复杂性。

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和成长发展模式,即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成长性好、风险大、投入产出的“非线性”等等。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四大类价值评估方法在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上都有些缺陷。

高科技企业全方位综合价值评估指标及方法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高科技企业是一个系统,是由资产、人才、技术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结合起来的有机体,其产品是科技成果。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基础,也是价值创造和转移的基础。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越强,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越高,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就越大,成长性越好。因此,高科技企业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企业现有的资产和科技成果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反映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出能力的价值。所以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应从企业资产、产品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全面着手,根据全面性、可测度、精炼性原则,建立能反映高科技企业成长性的综合全方位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构成和影响高科技企业价值的因素,建立高科技企业全方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一)资产层的价值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资产层的价值评估对象是高科技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1、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有形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有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采用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基于重置某有形资产为假设前提,其基本公式为:

固定资产评估价值Vm11=重置成本-实体性损失-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

高科技企业的流动资产Vm12主要包括短期投资、现金及存款。

2、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科技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主要包括其所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价值、以及正在研究的新技术价值。

关于专利技术价值评估方法有确定专利价值要区分自行研发出来的专利和购买的专利两大类。

对于自行研发出来的供企业自己使用的专利,可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研发费用视为为取得未来收益所进行的投资,直接进行资本化,即按自行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核算价值;另一种方法是如果能找到类比专利,则运用相对比较法,按计算购买类比专利价值的方法来对比求出。

对于购买的专利,按照缴纳的专利年费,专利距离保护期届满的时间,利用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Vm21专利价值,Ft为第t年缴纳的专利年费,k为贴现率,n为专利距离保护期满的年限。

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评估方法。为了较为准确地评估专有技术和正在研究的新技术的潜在价值,我们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2)。具体评价过程是:对于上述指标,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利用专家评分法,通过等级评分制使各指标给出评价分值。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分值。找一个已知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类比技术对象,设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综合评价值为P,类比技术对象的综合评价值为P’,价值为V’,则正在探讨的新技术的价值Vm22为:

(二)产品层面的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评估包括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和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

1、现有科技成果价值包括已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现有科技成果一定时期内可能转换为生产力所能带来的未来未知净收益现值。

现有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所带来的已知未来净收益现值采取净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公式:

其中:VP11为科技成果的收益现值,R(t)为第t年净收益,k为贴现率。

对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由于科技成果未来未知收益很难直接估价,我们也选取一个子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技术的先进性、鲁棒性、简约性、不可替代性指标含义与前面相同。有效市场容量大小可以用潜在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规模及潜在市场份额来决定。市场亲和力可由同类产品群进入市场的障碍和竞争情况来决定。市场中其他新技术导入的频率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该技术的市场亲和力越差。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可用类比科技成果转化率表示。

对于上述指标,同样在分别得出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后,可以利用专家评分法对他们给出评价分值。然后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值。该综合评价值即可看成作为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的已知未来收益现值的调整系数E1,则现有科技成果所能带来价值的计算公式为:Vp12 =Vp11•E1。

如果现有科技成果还没有已知收益,则选择一个可比科技成果。设可比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值为E1′, 可比科技成果价值为V′,则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价值为:

2、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由于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的未来收益也是很难直接进行估价。我们仍采用与现有科技成果未来的未知收益现值的求解方法,利用表3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系数E2。与现有科技成果的价值比较,则正在研究的科技成果价值计算公式为:

高科技企业产品层的价值计算公式为:Vp= VP11 +Vp12 +Vp2=(1+E2/E1)(1+E1)Vp11

(三)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与评估方法

能力层面的价值评估实际上是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然后在其成长性的基础上预测出未来可能的价值增长。评价科技企业的成长能力主要从企业家素质与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入手。

1、企业家素质与能力。企业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核心领袖人物。他的素质与能力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具有素质高的企业家就意味着未来较高的价值增值。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7个指标,包括道德素质、勤奋精神、创新与洞察力、行业经验、教育背景、管理战略前瞻性和可行性以及管理方法先进性。

2、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可由科研人员比重、科研团队素质、R&D的生产效率等3个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比重用科研人员人数与全体职员人数的比值来表示。科研团队是科技企业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团队素质可以从科研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团队精神等几方面来考察。R&D的生产效率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D的生产效率一般可针对R&D科技成果预计能带来的收益与R&D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选择非线性拟合曲线、参数估计等方法来确定。

对于高科技企业能力层的价值评估:首先根据Delphi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见表4)和各指标综合评分,然后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其能力价值系数Sc。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即能力价值Vc=Sc•Vp。

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

综上所述,因为资产价值不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的整体价值,高科技企业产品—科技成果的价值虽然是企业收益的主要来源,但它只能代表高科技企业现有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获利能力,而不能完全代表高科技企业未来收益增长的潜力。按照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的能力是企业最具战略意义的基础。企业的产品只是企业能力的外在表现。企业的能力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的基础。因此,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要落在以资产和产品为基础的评估价值基础上,再以其能力价值系数Sc作为企业成长能力参数和预期收益的调整系数,对企业的科技成果价值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体现高科技企业的良好的成长型。

因此,全方位价值评价的数量化综合测算模型为: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5

[关键词]学科评价 文献计量 指标

[分类号]G353 G359

1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量化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科研评价也经历了从专家定性评价到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科研评价由部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到完全使用文献计量指标体系,再到使用高级文献计量指标,进而到有意识地进行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的有用性、公正性、透明度及指标使用总结的转变,开始了文献计量指标从使用到反思的过渡。澳大利亚REPP“科研评价指标战略评估”项目预示着文献计量科研评价指标将从使用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思阶段。国内科研评价还形成系统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理论研究,除《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了社会科学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和功能,较少见对科研评价之文献计量指标的系统研究和总结。

研究学科评价中的文献计量指标,以科研评价的第三层级学科评价为平台,明确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机理、评价功能,有助于科学地选择评价文献计量指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计量指标在学科评价中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利学使用。本文在为我国科研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基金管理人员在学科评价中科学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提供帮助,为国家科研知识创新工程的全面系统提供有效的工具参考。

2 研究样本及分析方法设计

2、1 指标研究样本

选取7套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计量评价指标集(见表1),这些指标集中①②③⑦指标完全用于学科评价、⑤⑥指标部分用于学科评价、④是通用指标。经过合并去重,选取了111项代表性衍化指标,以下的分析都是基于衍化指标。

2、2 指标分析方法设计

衍化指标是评价指标集中直接用于学科评价的原始指标。基础指标对衍化指标作了概念上的抽象。文献计量指标的识别标志是反映指标形式与内容特征的标志。其中,指标评功能是学科评价主体选择指标的依据,识别标志和基础指标是设计指标的依据。

按照指标分析过程(见图1),抽象衍化指标,站在宏观角度整理得到基础指标,为进一步提炼或拓展衍化指标做准备;基于基础指标,识别文献计量指标的本质特征,挖掘基础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得到指标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评价机理,总结衍化指标的评价功能;最后将整个分析结果制成识别标志一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集成图结构见图2)

3 学科评价代表性文献计量指标

3、1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集成图

限于篇幅,截取指标集成图中部分指标(见图3)。图3是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的指标集成,各项指标从上到下严格按照识别标志―基础指标―衍化指标评价功能四个层次集成。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文献计量衍化指标、基础指标、指标评价功能、指标识别标志之间的联系。

3、2 学科评价文献计量指标参考集

从识别标志―指标一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衍化指标111项及其对应基础指标58项(见表2),作为学科评价重要参考指标。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代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代某一个学科,x指代任一科研基金。指标以科学产出中的论文为统计对象进行说明。

4 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

IMEC指出,文献计量用于评价,主要具备两类评价功能。①绩效评价。以科学产出和引用为基础,用以评价国家、大学、机构、个人等科研绩效水平;②科学映射。目的在于说明:A学科指被评价学科,x指除A外的各个学科,a、b分别指某一子学科,x指任一科研基金。

揭示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从识别标志-指标-评价功能集成图中,得到文献计量指标具有的学科评价功能如下;

学科群规律分析。包括:学科群中各学科相互引用情况,间接预测学科交叉趋势,选择凯德洛夫的当采学科理论,确定科学中心,计算科学中心科学兴隆期。

学科产出与影响力基本特征分析。包括: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对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被评价国家对学科国际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和对学科的贡献,学科二级子学科国际论文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被评价国家学科论文产出对本国论文产出的贡献,学科国际论文质量,学科被评价国家论文质量,学科国际论文影响力,学科国内论文影响力,学科被评价国家在国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学科中文论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学科二级子学科论文影响力,学科论文质量,学科高影响力论文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被评价国家发表国际的高影响力论文及对学科的贡献,学科老化趋势、学科发展阶段,学科对国外文献使用情况,学科列各类科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科科学产出类别(“被评价国家”可根据需要换成被评价机构、个人等实体)。

学科结构分析。包括:学科子学科产出规模及分布。

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析。包括:学科独立性、稳定性,识别学科的相关学科及其联系程度。

学科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包括:识别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子学科活跃研究领域,学科国际关注热门论文,预测学科各子学科交叉发展方向,追溯学科发展历史、预测发展趋势,学科国际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中国研究热点子学科,学科与其它学科分化、组合趋势。

学科内国家及地区分析。包括:识别学科主要研究国家。识别子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国际论文产出,学科被评价国家地区布局及论文产出,学科国际有影响力国家,学科被评价国家的学科影响力。

学科内机构分析。包括:识别学科发文机构类型,识别学科核心机构,学科研究机构的科学生产力、机构地位,学科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及在该领域活跃水平,学科核心机构的地区布局,学科核心影响力的机构,学科研究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分析,学科研究机构对各子学科影响力,机构对学科的影响力、机构论文质量,学科核心研究机构地区布局。

学科科研人员分析。包括:学科科研人员整体规模,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子学科主要科研人员,学科科研人员组织结构,学科核心影响力科研人员,学科被评价科研人员特征参数。

学科期刊分析。包括:学科主要研究期刊,学科期刊对学科的影响力。

学科基金分析。包括:学科可使用基金及其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学科基金产出对学科的贡献,基金在各学科产出,学科基金论文产出的年度变化。

学科合作情况分析。包括:学科合作率,国家的国际合作水平,机构合作水平,学科个人合作水平,国家合作伙伴分析,学科机构合作伙伴,学科个人合作伙伴。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6

关键词科研管理;绩效评估;内涵;原则;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1-0032-03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教育规划纲要对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等也作了重要部署。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做好科研绩效的管理与评估,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单位的科研进展、成果获得、经费使用、效益高低都会产生直接影响[1]。对科研绩效作出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培育创新团队的发展成效;有利于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的工作有一个科学的了解,为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连续资助等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也有利于创造一个公正的学术发展氛围,减少科研上的不规范行为[2-3]。通过绩效评估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对单位和自己重新定位,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科学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对于科研绩效的评估基本还是以同行评议为主。在同行评议中,如果所选专家正确,且专家能够实事求是地表达意见,同行评议是完全可以信服的。但现实工作中,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同行评价也受到诸如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和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而使同行评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搞好科研绩效定量评估,并以此作为同行评议的补充,将提高同行评议的准确性,准确、量化的考核体系对科研绩效评估工作至关重要。

尽管科研绩效评估已逐渐从尝试阶段走向成熟推广阶段,从局部应用向整体应用推进,然而由于科技劳动及其成果表达形式的复杂性和无形资产的多变性,至今未形成较为公认的评估体系。

1科研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研绩效评估是指在科研活动完成后,对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对科研活动的完成情况、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及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公正的分析,并为今后的投资或决策提供意见或建议[4]。科研绩效评估的单元包括研究项目、科技人员、研究机构等。

1、1研究项目评估

科研活动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将科研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三大类。基础研究成果强调其学术价值,即重在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其绩效表现形式主要为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因此对基础研究成果绩效的评价实质是对其产生的科学论文和学术专著进行评价;应用研究是针对具体的实用目标,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流程的研究,主要以应用前景为评价标准,即强调其技术性,其绩效表现形式以技术论文、技术专著和专利为主,但一般情况下,应用研究专利形式比论文形式更能体现其技术特征;技术开发研究是对实验室成果进一步扩大或具体化所做的工业性中间试验,主要以商业价值为评价标准,即强调其实用性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研究为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研究将所遇到的问题又反馈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分工,又有联系,构成整个科研活动。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些研究很难明确地区分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因此其科研绩效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定量时应综合考虑。

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达到优化资金分配,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效率的目的。它有4个层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公正、严格的评价,将政府的有限资金集中在可行的重点研究领域;二是通过对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的开放、灵活和竞争的学术环境;三是从整体上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塑造科学研究的机制观念;四是积极公布评价结果,使公众理解和支持政府的科研投资,强化对政府能力的信任。

1、2科技人员评估

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进行跟踪和评估,并对其结果进行反馈,从而促进科技人员绩效的提升和科研管理水平的改善,达到优化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本单位整体绩效水平的目的。它有2个层面的作用:一是及时发现科研院所中每位科技人员的客观绩效,让科技人员明晰并认可自己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其他管理活动提供依据;二是让科技人员了解单位对自己的评价,明晰自己在单位所处的位置,使科技人员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自我评价,以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工作潜能。

1、3研究机构评估

根据研究机构的性质划分为科研型研究所、公益型研究所、科技型企业三大类。科研绩效评估通过对科研院所绩效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促进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它有3个层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公正、严格的评价,对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和综合能力给予正确评价;二是通过工作绩效的考核,对研究所的发展潜能和团队建设进行恰当评价;三是通过绩效考核,改善研究所的内部管理能力。

2科研绩效评估的原则

2、1鼓励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绩效评估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强调数量而轻视质量,结果造成由于创新的难度较大而导致数量的产出较低。相反一些平庸的“成果”由于创新难度和投入的成本较低,出现了一些泡沫绩效。因此,在绩效评估中要坚持“鼓励创新,减少平庸,拉开档次,计量有据,褒贬分明”的原则。

2、2公开公正原则

所谓公开原则是指在绩效评估当中一定要公开其权重设计的依据。公开是公正的基础,也是改进绩效考核的唯一前提。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并接受监督,才能使人们对考评产生信任感,自觉接受考评结果。

2、3分类分层管理原则

应根据不同研究类型、不同岗位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确定不同的考评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考评办法。评价指标要体现可比性,标准要统一。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指标体系选取必须建立在对额定的科研活动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如同样是“绩”,对管理人员是以其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满意度来衡量;对科技人员是以其主持和参与课题的等级、课题经费、的水平、科技成果等来衡量,对科技开发人员是其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成果推广能力及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等来衡量。

2、4定量定性相结合,量化易操作原则

在制定绩效管理评估体系时,既要针对不能量化的内容设置定性考核评价标准,又要有针对能量化的内容设置定量考核标准,所有的考评项目和考核指标清晰明了,易于采集,便于操作,尽量减少主观干扰。科研院所的考评应以其定量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充分体现考评的客观公正。

3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3、1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绩效评估系统的基础。选取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的基础。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严格按照农业科研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单位实际,尽量选取能真实、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指标,科学确定其权重。二是引导性。科研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承担科研项目、科技论文、专利和科技著作、奖励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对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成果、高层次的论文等给予较高的评估分值,引导科研人员投入到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

3、2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指标体系的制定要适应现代科研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科研院所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立足于科研院所的战略经营计划和对科技人员的工作进行岗位职责分析,并予以界定与说明[6]。因此,优化评估指标,完善评估内涵非常重要。

3、3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

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主要是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跟踪。绩效考核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估。科研单位应坚持科研、开发、精神文明并重的原则,绩效评估围绕科研绩效考核、开发创收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分别进行考核。科研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科研能力。结合工作实际选取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专利和专著、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为一级评价指标;二级指标逐级细化。科研项目根据项目级别和到位经费设置不同的量化系数;科研成果划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科研论文划分sci论文、核心期刊和普通刊物;专利按申请与授权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当量。

3、4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对科研机构来讲,一是以其科研实力、发展潜能和科研团队建设为主要内容。因此,对项目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价。科研团队是完成课题的重要保证。三是是对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进行评估。这关系到科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四是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绩效评估对科技人员来讲是以科技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努力过程和工作态度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和发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3、5绩效反馈及结果应用

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绩效管理必须对影响绩效提高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工作得以改进。通过绩效反馈,促进管理者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地提升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水平。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关系到整个绩效管理的成败与否。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效率,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议制度和评价方法,形成符合现代科研院所管理要求的制度体系,必须通过后续的评估结果反馈和绩效改进,才能确保评估的结果能产生影响,使评估结果能得到贯彻落实。

通过绩效评估使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在绩效评估中对单位和自己重新定位,及时调整科技计划和研究机构的方向,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有利于表彰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保持奖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发现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4建议

4、1不断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

绩效评估应充分考虑科研机构属性上的差异,采取灵活、渐进的推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使绩效评估的结果更加科学、客观、真实,具有说服力。

4、2绩效评估与科研机构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

以长期效益为重,避免科研机构追求短期成果或表面效果。科研活动具有探索性、长期性、风险性和累积性的特点,因此,在对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中,如果只关注即时可见的短期成果指标,致使科研机构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这对国家科研事业的长期发展极为有害。单纯地统计数量等,只能鼓励研究人员去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而忽视对真正有价值研究的投入;对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强调则可能导致忽视对研发人员能力的培养。评价不应只看一年的绩效,而应往前滚动若干年,看过去几年的累积表现。

4、3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重视专家评议机制的使用。科研绩效要力求可衡量和量化,但对科研绩效完全量化是不现实的,必须与定性的专家评审结合起来。量化可以得到一些客观的数据,但量化指标无法完整呈现研发成果,因为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都不具备均一的价值,因此结合专家评审是一个比较适合于研发绩效考核的方法。只有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依目标结果管理模式,由各方面专家参照其定位及研究方向,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以及对科研机构的深入了解,才能对科研机构的绩效作出综合的判定。

4、4提倡互动、参与式考核

使考核过程最大程度地得到研究所和科技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采用自评估与专家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专家与受评单位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让考核专家与科研机构负责人能一起研究前期的工作总结、成绩和不足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与目标,提出意见,这样有助于考核结果的反馈利用。

4、5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

以科研机构绩效考核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严格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从机制上保证绩效考核得到实效。

5参考文献

[1] 李庆贺,崔凯、绩效评估方案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础科学,2010,12(3):52-54、

[2] 刘莺、关于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绩效评估的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9):17-18,29、

[3] 彭博文,何涛、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现状、矛盾及解决原则[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4):52-53、

[4] 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114-117、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7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打分评价操作性较差

以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综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和成果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为研究类型,设计类型相对较少。论文评价主要从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3个方面进行考查,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参考评分标准。传统的打分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论文成绩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观因素干扰、操作繁琐等,它要求评价者十分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等情况,严控人情分,否则容易产生评价偏差。

1、2 过分依赖系统

近年来,学校为防止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抄袭现象,启用了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如规定重复率超过30%者不允许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一举措引起师生高度重视,客观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不过有一点应当注意,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重复率与论文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之间关系,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和将评价方法简单化等问题。

1、3 毕业论文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的权重较低

目前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主要在论文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诚信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但对论文的科研价值、创新性权重的稀释作用明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量明显不足。论文质量评价本身不应拘泥于平时表现和答辩过程的外在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培养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为量化评价毕业论文质量的创新性,可参考“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体系中设计创新素质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尽量提高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在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权重。

1、4 分类评价存在不足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工程工业设计等类型。相同或相似类型论文的质量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其培养学生效果亦不同,两者之间的论文评价极易出现偏差。学校针对不同专业设计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缺乏普适性,评价内容较为粗放,对专业特殊性的针对性不强,倘若专业内部能按研究类型进行分组评价,则评价效果更好,更能体现专业特色。

另外,指导教师情况、学生现状、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均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因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论文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2、对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认识

一些学者认为,要构建良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应从毕业论文选题、过程、答辩到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毕业论文实行全程跟踪评定。有的学校将平时表现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是对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虑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探究精神、获取文献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选题能力、技术分析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能等同于论文成绩评价。

由于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存在多样性,很难制定专业性极强的统一标准,因此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困难。在制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时,应突出多层次指标和有精准明确内涵的专业性评价,要克服评价指标宽泛、以偏盖全、内涵不明确等缺陷,不能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做成“论文成绩评价”。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紧扣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从基础理论、应用设计等方面考量,制定出适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3、1 定性评价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同行评审专家(或教师)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定,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操作简便,但误差大、可靠性差。为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我们将权重引人指标体系,对评审专家的各项标准打分进行加权平均。这种评价方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量方法,加权平均结果仍受评价专家主观思维的影响,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2 定量评价

为得到对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结果,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所有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并对层次间指标进行排序,该评价方法具有客观、科学、可靠性强等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多层指标的模糊集合进行分析,属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有效地减少了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在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定量评价实践中广为应用。

4、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肇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评分标准》,主要对论文成绩进行评价,包括评分标准、论水水平和答辩3部分。其中论文水平评价部分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研究成果、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结构与文字表达等内容。笔者基于该部分设计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5、结语

科研能力的评价篇8

【关键词】 高校 教师评价 胜任力

高校教师是大学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教师,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对比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将胜任力理论引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变

大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大学受到时展的影响相适应的是大学内部的活动,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特征。

1、1高校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中世纪的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单一,要么是前来听讲的学生,要么是学者对教师进行资格鉴定。19世纪的德国,对大学教师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其科研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主体有同行专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领地,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自己权力意识的不断觉醒,利益相关者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解、监控,大学教师的评价问题己经不再仅仅是学校校园里面的事情了,教师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样起来,学生、同事、教育机构主管者,甚至政府和社会都参与到教师评价的过程当中,都充当着教师评价的主体。

1、2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大学的职能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教师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不同类型。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只要获得教师入职资格和学位,从事教学即可。而到了以柏林大学为开端的近代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和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美国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为社会服务也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包含的内容已远非中世纪大学及近代大学教师所能相比。

在评价方法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也开始借助于科技的相关成果,力求量化,一致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用数字说话。定量评价是从统计学发展而来,而统计学乃由国家概念衍生而来,统计成为与国家权威且具有科学理性的统治工具。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在现代高校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高校教师评目的由评估教师向促进教师发展转变。

在教师评价活动中,人们对评价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评价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不断加强这两个因素,使得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反思,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对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的总结来看,在评价活动中强调人的主体性,重新阐述评价工作的真正意义、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进行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化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由简单走向丰富、评价取向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逐渐走向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过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当今的高校教师评价活动中必须予以重视。

2、 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国家、社会、大学对大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介绍,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2、1国外高校教师评价

2、1、1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在美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完整而严谨。首先,从评价目的来看,评价首先给管理者和同事提供信息,即评价结果作为晋升、续聘和增加工资等参考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本人用来帮助其改进教学和科研。

其次,从评价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在美国的高校中,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学术职责在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本人独著或主要作者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是科研评价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在美国,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评价在其也占有一定比重。每位教师应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其中无学分课程、专题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可根据它们所吸引的参加人数,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做出判断,其它类型的服务可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对推广或扩大服务而提供的目标达成的程度来评估社会服务活动。

最后,从评价信息来源看,对教学质量评价按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也有一些使用很少的项目如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对教师社会服务评价,评价者包括系主任、系统内学生、同事、教师本人和委员会。

2、1、2日本高校教师评价

在日本,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分为教育活动评价、科研活动评价、社会活动评价、校内管理活动评价四大领域。在教育活动评价中,评估者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学生,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科研活动评价中,除了论文、专著等发表和出版外,十分注重教师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演讲及组织工作,科研经费的获得与管理也是评价的内容社会活动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在校外的服务活动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结果是否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价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等。

2、2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启示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上强调多样化,以及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不是上级一味的进行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处理上,与高校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并未简单的直接挂钩,而是作为教师工作的鉴定,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3、 “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不论是高校教师本人、高校还是社会,都在呼唤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将胜任力引入其中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3、1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往往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在评价内容上,往往偏重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主要以公开刊物为衡量指标,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潜能等方面的评价在指标选择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要么是纯粹的定量评价,要么是单一的定性评价,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化研究,使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3、1、1评价目的错位。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给教师“排名次”,评价结果通常与评定职称、评优选先、工资晋级等挂钩,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对教师分等排队,考核成绩好的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成绩不好的教师受到批评或经济处罚。评价很少关注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及其可能,更忽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增强,这就使得原本作为手段的评价逐渐蜕变成目的,教师的工作都围绕评价而进行。

3、1、2评价导向异化。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这二者却是矛盾重重,像论文等科研成果是显性的,而教学效果则是隐性的,由此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这种导向,反映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具有操作性的就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课题多少等。于是,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成了高校教师考核的硬指标。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

对高校教师有科研要求并无不妥。但对此做太多严格的硬性规定,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中,强调科研数量的多少,它不仅形成了对学术道德的冲击,而且误导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所以,如果对教师所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及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师不能全面地履行职责。

3、1、3评价标准偏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高效教师评价的两种不同技术量度,但是,这二者各有千秋,只有将二者科学的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现实的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事事都以量化标准来衡量,特别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方面的某些内容勉强量化,结果导致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教师的思想、动机、情感等因素是很有价值的评价内容,需要凭主观判断而无法用量化指标测量。如果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将会从一开始就将教师限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严重阻碍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再者,过度量化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氛围,甚至产生学术腐败。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会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种情况是习惯于采用定性标准,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左右,模糊笼统,难以精确把握。定性评价是以假设评价者都是客观公正为前提的。当前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审专家遴选机制不完善,考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的话,最终的考评结果可能变成由考评者的个人意愿或与考评者的人情关系来决定。这种完全定性化的评价体系一般是不宜用来评价教师的。

不恰当的评价目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是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顽疾,把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师朝向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注重的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较短时期内教师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外在表现,更关注教师与工作有关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将会涵盖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科研能力、价值观、责任感和归宿感等最后,评价不会片面的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而是使二者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因此可以说胜任力评价是关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把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3、2将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性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强烈意愿,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手段和方法巫待转型,需要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高端知识、信息的获取,需要高校能够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供优秀的高校教师来对社会服务。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恰恰能满足所有这些需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是天职,科学研究是基本任务,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份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教师,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承担着通过科学研究发展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任务。科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此外,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发展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文教的信息咨询,参与信息市场。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不能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呼唤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加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高校组织机构中的人事部门,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负责教师选聘培训、发展评价、教师资源储备、留职与辞退等重任,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因此,开发本土化的教师测评与甄选工具,服务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成果开始介入教师评价研究,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高校中,而只有一流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费用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及学生都希望享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优秀学校接受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学习,高校有必要提供高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有很大一部分由高校教师完成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胜任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大学教师聘任制是把双刃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

[2] 王光彦、美、加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49、

[3]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41、

[4] 陈石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2004(6):414-144、

[5] 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消防安全相关知识(精选8篇)
  • 下一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设计(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