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青少年独立思考(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8 栏目:写作范文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1

我到过一所省重点高中,学校把他们师徒结对的做法得意地予以推介,其中对青年教师的上课有如下规定:青年教师上新课之前,必须先听师傅的课,然后再备课、上课。学校对此要求还有详尽的考核办法。初看此规定,师徒结对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制度的保障,有考核推动,规定确实是落到了实处,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我尝试着问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字“累”。

这一师徒结对的规定存在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首先,从工作时间上看,青年教师初到学校,一般是安排满工作量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整个过程相对生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熟悉教材,了解学情,如果每次上新课之前都要听师傅的课,则意味着一般情况下,语数外老师每周要听师傅4节课,数理化老师要听3节课,政史地老师每周要听2节课。这就挤占青年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加上生疏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青年教师用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时间就很少了,而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从自主发展的空间上看,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个性化的教育,更呼唤着个性化的教师,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把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教育教学有机的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需要教师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上新课之前,青年教师都要先听师傅的课,听完之后再备课上课,这就要极大地干扰青年教师的独立思考,加上时间紧张,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就容易模仿师傅的设计思路、授课风格来进行,这就挤占了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就会被师傅同化,这对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极为有害的。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2

作者简介:王淑华(196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务处副处长,讲师;孙利生(1945-),男,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研究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有其特殊性。本文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出发,试图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选人渠道,聘用制度,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培养等问题提出看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资;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正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全国各地利用公办高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资金,试办了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以下简称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不仅快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缓解了本科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适应了社会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至2004年底,全国已办249所独立学院,在校生达68万多人,占地面积12万亩,建成校舍1160多万平方米,专职教师3万余人,购置教学仪器设备42亿元。实践证明,独立学院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公办高校优质资源与社会资金的双优结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选人渠道,聘用制度,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培养等问题进行思考。

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教育部8号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固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也明确规定:生师比18:1、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为合格。教育部上述文件对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有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职称结构)的要求。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置一定数量专任合格教师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独立学院发展较快,办学形式灵活,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其教师总量无法适应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因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湖北省29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独立学院立足建设自有专任教师为主体,聘用社会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为辅的模式;另一种是独立学院借用举办高校的师资为主体,聘用少量自有专任教师。第一种模式的独立学院必须有一整套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并为专任教师提供相应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如住房或住房补贴等)。两种模式均是专兼结合,所不同的是教师结构的主体比例有别。独立学院自有专任教师与公办高校专任教师的概念是一致的,即教师的人事组织行政关系在独立学院,学院与教师之间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责任,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独立学院的兼职教师是学校根据教学任务安排,从社会上(主要是公办高校)聘请来校讲授课程的教师,其个人的行政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

目前独立学院自有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老年教师(指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主要来自公办高校即将退休和已退休的教师;中年教师(指35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青年教师(指35周岁以下)主要来自高校近期毕业的硕士生,早期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及国外留学归国人员。独立学院兼职教师的来源则与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有关。若独立学院立足建设自有专任教师为主体,则兼职教师的来源与专任教师来源相似,兼职教师呈多元化结构。若独立学院以自有专任教师为辅,兼职教师为主,则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举办高校(即独立学院的母体),一元化结构特征明显。

二、独立学院师资主要问题

(一)教师总量不足,教学工作量过重

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师比为18:1。若按规模1万人的独立学院计算(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需要教师总量为555人。对于以自有专任教师为主的独立学院,按专、兼职教师比例为7:3计算,则需要自有专任教师388人。目前,湖北独立学院中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这个标准。对于以举办高校(母体学校)教师为主的独立学院,由于教师在母体学校已有很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再超负荷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已感力不从心。因此,独立学院的专、兼职教师大多教学工作量过重(一般周学时超过12学时),备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课外辅导学生。教师往往是早上赶班车来上课,连续上四节(甚至上六、八节)后,中午(晚上)赶班车回家,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的身体也长期“透支”。

(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教师团队、梯队难以形成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实行了真正意义的聘任制,即“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专任教师中老教师大多作为学科、专业、课程带头人,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在独立学院发扬光大。但随着年龄老龄化,他们会逐渐退出。专任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要接受真正意义上的考核。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认真,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会继续聘任,而那些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较差的则解聘或聘期满后不再续聘。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时时在流动,月月是变数。兼职教师的流动性更大,一旦教学安排与专职出现矛盾,随时会出现“临课换人”的状况,再加之兼职教师大多有雇佣思想,以劳动换取合理报酬,按市场行情(独立学院课时酬金的差异)选取学校,以旁观者身份出现在独立学院,很难融入独立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

教师队伍不稳定,使得系、教研室很难形成教学传统和特色,教学过程连续性很难得到传承,教师团队、梯队、合作氛围也难以形成,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这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队伍结构主要指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指标中规定: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为合格。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规定: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占30%,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超过50%(C级标准)。前面两个30%的比例,独立学院领导决策层只要高度重视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均能达到。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是一所具有15000学生的独立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比例已达到39%,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也达到31%。

中年教师严重不足,“两头大,中间小”是独立学院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的主要矛盾。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来独立学院“落户”,但成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公办高校的政治地位、事业空间、学术氛围、环境条件等,独立学院暂时还无法提供,光靠经济待遇还不足吸引真正的人才。

三、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实行“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以兼为主”是当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两种模式。两种模式虽是一字之差,(即“专”或“兼”),但反应独立学院决策者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大多距母体学校10多公里以上,且按“五独”运作,即“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招生(颁发文凭)、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管理”。从办学行为的短期考虑,从人力资本的经济核算,“专兼结合,以兼为主”肯定是有利的,但从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从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和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来看,建立一支总量适度,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自有专任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是独立学院决策者们应选择的师资队伍建设主体模式。它不仅是决策者科学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决策者规范办学行为的昭示。“专兼结合,以专为主”,这“专”的比例多大,应根据独立学院发展趋势和独立学院所处的地域位置不同而不同,我们结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实际,专兼比例建议控制在7:3或8:2比较理想。这既保持独立学院自有专任教师的主体性,有利于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传统和学风,同时也能广泛吸纳社会优质教师资源为我所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让学生感受多种风格的教学氛围。

(二)健全教师职业准入制,拓宽选人渠道

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是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主要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选聘定位应以“双师型”为主,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要改变从学校出再进学校的单一模式,必须拓宽选人渠道,从企(事)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聘用各类人才,形成多元化的用人格局。在选用教师过程中,要坚持公开招聘、资格审查、“准入”考试、教学试讲,领导面试五个阶段。在注重业务水平的同时,要特别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要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重点从公办高校招聘退休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从社会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公办高校招聘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并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高校与社会联手的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梯队,为独立学院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聘用制度和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师聘用制度。在教师试用期满(一般是半年),经考核合格后,学校与教师双方应签订聘用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聘用合同一般是一至五年,学校与教师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人员流动,优胜劣汰,形成开放式竞争用人氛围,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

独立学院还应本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原则,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文氛围。首先,要构建新型的薪酬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建立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的薪酬,鼓励引导教师干事业、干好事业。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教师发展的薪酬制度,基本工资、教龄工资、课时酬金、质量酬金、人才津贴、业绩奖金、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和购房补贴、节日、生日、结婚礼金等,让广大教师真正体会待遇留人的实惠,体现干好干差的区别。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制定合理、公平的考核体系,构建以学生评价为主,同行、教学部门、教学督导、各级领导协同考评的体系。教师学期考核的结果与课时酬金等级挂钩,与业绩奖金挂钩,教师年度考核不仅与待遇挂钩,同时还与是否聘用关联。对那些责任心差、教学不负责任、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要予以解聘或期满不再聘用(含兼职教师),真正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人数较多,教学工作量较大,要从战略发展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首先,要严格岗前培训,从职业道德、思想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独立学院办学实际。同时,利用独立学院中丰富的公办高校老教师的资源,建立教学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其次,要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竞赛、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倡导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向上的事业氛围。再次,要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的在职培训提高,学成归校,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独立学院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确定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机制,建设一支总量适度、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就能确保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确保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汉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3

论文摘 要: 青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工作,使青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兴旺强盛、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新时期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困境入手,进行原因分析,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朝有效化发展。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团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各种传统方式收效甚微,以致青少年思想教育有失控的倾向。面对这种状况,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成为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状况与困境

(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学校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结束的学校教育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样板,主要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政治课(又叫“思想政治课”)、高校的“两课教育”及党课、团课、组织生活等。

根据对目前初中、高中政治,大学两课教材的内容研究,总结出青少年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的四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教育;三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我于2009年作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56人,把问卷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青少年学生,主要是中小学生,另一组是社会青年,主要是青年农民、工人、教师等已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87%的学生认为参加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培训是为了入团入党,10%的学生认为真正领会了一系列理论的内涵和实质;就社会青年群体而言,有95%的人从来不主动参加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86%的人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对工作、学习和自身发展没有帮助,在受访教师中,88%认为政治课、团课难教,真正的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在全部被调查青年中,82%认为理想信念和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空洞、语言枯燥,难以形成兴趣。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越对理想信念呈现漠视态度。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难度最大,收效也最不理想。我侧重于从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上加以分析、研究。

(二)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1、教育者缺乏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

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教育工作没有兴趣,导致进行教育时不够认真、走形式,使思想教育流于空泛,而且往往只顾按自己的意思进行宣传、说教,很少顾及接受者和教育的效果。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育主体(比如家庭、学校、社会)之间,也存在一种混乱的现象,这表明各教育主体对于怎样进行思想教育、教什么存在困惑和疑虑。

2、思想教育内容对青少年没有吸引力

对青少年来说,当前的思想教育更多的只是体制强加给他们的东西,其实质内容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他们往往只是把授课内容作为应试必须的知识;在组织生活中做表面工作,走过场、走形式;在组织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中只是凑凑热闹,或出于强制要求才勉强参加。因而,思想教育虽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但效果很不理想。

3、青少年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出现问题

目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青少年整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处于失范状态,反常现象增多,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比如信誉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等等。当代青少年在思想品德、价值观等问题上似乎失去了有迹可循的规律性和基本的原则、坚持,完全是随意的、不可预期的。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不真诚、潜规则、“现实”似乎完全成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法则,社会道德规范似乎面临可怕的状况。

二、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人们对思想教育的忽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处于急剧变动期,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见证了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20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20多年里就基本完成了,时空压缩极为明显。这使得我们在价值观的总范式上是“以结果为中心,仅仅兼顾过程”,实用主义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只顾当下等大张其势。人们的行为更多地被结果、效益这样的价值观所指引,科学理性所引起的工具主义对投入和产出比的重视、对针对结果而言的成功的有效率的行动的重视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的评价标准,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寻找“关系”的热心就成为时代的流行趋势。这必然引起社会普遍的对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的忽视、不满和无动于衷。因而,思想教育在内容上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对思想教育产生影响

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一个“忙”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人们不仅没有时间反思和体会生活,而且无暇顾及和自己切身相关的生存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迷狂的、甚至发泄式的“简单化”(发泄)的娱乐生活取向。因而,思想教育问题也就远离了我们的视野。人类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了一个匆匆过客”。

(三)网络和传媒的兴起对思想教育形成冲击

网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使得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独立专门的信息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人们面临更多的可选择性,这一状况使得多种相互竞争的价值观的接触成为可能,使得思想教育本身的缺点更容易暴露,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容易受到其他同类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加大思想教育的难度,使得思想教育变得更加复杂。

这表明人们性格之间的差异和多样化及其变化将得到空前加强,这为把人教育成某种趋向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由于可选择的机会多,可变的机会多,人们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期,很难坚持某种单一的倾向。因此,在这种“真正无物常驻的时代里”重新去寻求某种统一性,而不是继续坚守传统社会的简单的统一性,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教育的迫切任务。

(四)传统的思想教育违背独立时代的精神

对于广大新时期青少年而言,独立时代的精神是以主体性为显著特征的,它具体表现为独立自主,反对灌输、强制、说教。独立时代精神要求我们从人们的本己性,从人们的情感、现实中引出思想教育的合理内容,并使它们成为启发式的、引导式的东西。这一点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结果,它表明理性的崛起,是社会的进步。  然而,无论从团组织还是教育部门来看,思想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还是以“说教”为主的,其基本句式是“应该……”。它必然要表现为灌输、强制,基本上把思想教育看作是一个把外在于接受者的东西塞给他。这与独立时代的精神是相矛盾的,难以被青少年接受。

三、青少年思想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内容研究

1、变革话语体系

目前的思想教育最直观的表现是:只要有谁一提起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一套话语,人们就会轻视和抵触,而更难顾及其具体内容。因而,受欢迎的思想教育首先必须改变话语方式,解决普遍存在的话语抵触前见。新的话语形式必须是和传统对立的,基本上放弃传统话语,否则就是无效的。

2、变革内容体系

要用全新的方法重新考察问题,比如道德的起源、根据等,必须从当下的真情实感和“不可违抗的坚持”直接出发,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习俗出发。它注重分析隐含在我们身上的本己的优良品性,注重的是疏导,而不是围堵。另外,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而言,它的总体特征都应该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情感性的,例如通过组织青少年参与“雏鹰争章”、志愿服务、“手拉手互助行”等走访式、互动式教育活动,增强接受效果。

同时,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具体的、实例式的、贴近生活的。价值观体验的最高层次正在于崇高、美和艺术,它是一种和最大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的高级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团组织应该注重通过影视、娱乐节目、体育、网络及网络游戏等导向作用巨大的媒体活动加以引导。它们不仅是目前青少年的主要娱乐方式,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其影响波及方方面面。因而,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转化到这些方式中去,成为这些方式的自然的内容,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完善队伍建设

1、思想教育专职化

思想教育的难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知识教育,因而如果真的要加强它、改变它,就必须把它交给少数有这种能力的人,这就要求使思想教育专职化。专职化是提高思想教育的效率,增强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的前提条件。就目前来看,应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制度和团组织的教育职能,使之更加专门化,并与学校教育相呼应、互为补充。

2、明确教育的重点

思想教育者应加强对教育对象具体的、实在的关怀、帮助,真正有效地进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进行日常教育。日常生活的关键就在于它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人和利益获得机制为核心构成的动态结构。我们应该使教育者成为接受者日常生活的极重要和密切的内在组成部分,以切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对青少年进行切实的关怀、帮助,这样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培训和考核

对教育者进行职业培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使思想教育教师本身成为思想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它能把思想教育的变革和它在教育中的实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团组织可以通过举办经常性、常规性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对团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业务能力培训,引导被培训者参与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并切实加强培训、研究工作的考核、落实,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教育者队伍。

参考文献: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4

论文摘要:关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且以消极否定的居多。本文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其积极层面尤其应得到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以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逆反心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较大障碍的问题更是引起了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对逆反心理涵义的不同理解

由于不同的学者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对逆反心理的定义也众说纷纭。比如,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判而表现出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这种观点将逆反心理既归结为一种态度。也归结为一种对抗行为。该定义肯定了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却未将两者有效区分。错将他们等同起来。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当事者有可能产生逆反行为,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外显的逆反行为。逆反心理是产生逆反行为的内部机制,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两者并不是等同的,也并不必然同时发生。如性格内倾型的人,即使产生了逆反心理,也并不一定会外显逆反行为。

另有学者从思维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是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这种观点倾向于将逆反心理归结为逆反思维。该观点承认了逆反心理对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进行逆反思维存在积极作用,正确地揭示了逆反心理是逆反思维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在多数情况下,逆反思维只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并不一定起因于逆反心理,两者存在于不同的范畴领域,有联系但并无必然联系。如科学工作者在探索新知时,常常会进行逆反思维,但是他并非是对某事某物有抵触而产生逆反心理所导致,而是一种探索新知的有效思维方式。

还有学者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把逆反心理定义为“人生的某些阶段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协调性或衰退性,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被认为违反常规的心理和行为”甚至有学者直接将逆反心理归结为青春期特有的现象,认为其实质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这种观点指出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体分布面、以青少年居多,这是正确的,但由此理解逆反心理就只是强调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而忽视了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原因或教育不良等客观因素,是对逆反心理的一种片面理解、因此这种理解也是有失偏颇的。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话语体系中,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一种反控制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受教育者产生某些同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情绪和言行、即引起一种负向要求和行为,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烦、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

由上可知、不论是其他学术界的观点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界、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将逆反心理界定在消极的层面,持否定的态度。而笔者认为,逆反心理除了消极作用外,还有其积极作用、且后者的地位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尤其重要。因此,对“逆反心理”的界定,应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进行。从消极的层面来看,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在受到刺激时,对刺激本身并无任何判断与评价,就条件反射似地产生抵触和对抗心理。这种心理并不关心刺激本身对自己或群体有益还是有害、只是盲目地否定和对抗,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常常在行为上表现为、被要求往东,他偏往西、而不管往东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地按相反的要求去做。从积极的层面来看,逆反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在受到与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相悖离或者与现实的情况相悖离的刺激时,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而产生的抵触和对抗心理。这种心理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刺激本身首先进行了价值判断、只有当个体确认刺激本身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时候,才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其目的常常是为了以此来引起刺激者的注意,从而纠正错误、或者表现自己对刺激内容的不满、希望能够因此使得刺激内容得到改变或进一步完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层面

我们并不否认逆反心理确实存在着很多消极的作用、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效或失败的症结之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对独立和创新的追求

当教育者还在把青少年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的时候,浑然不觉他们的自我认识已悄悄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少家长和老师似乎是突然发觉,这些小孩或学生忽然之间就变得不听话了。他们不再像童年时候那样,对家长和老师的话唯命是从,开始对不理解、不如意的事情进行独立思考。不管成人如何看待他们,他们自己已经有了较强的成人感,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尊重,而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外显为逆反行为以期得到注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体现了青少年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开始要求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并已经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标准。这种对独立性的追求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所以对于他们由此而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无疑是有助于其成长的。除此之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青少年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出强烈的渴望创新立异的愿望。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会反对常规;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会逆向思维,此时教育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对常规与传统的突破,对经典和权威的挑战,敢于进行反方向思维的勇气,往往引起创造性思维的灵感。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只要教育者正确认识这一点并加以引导,青少年由于对创新立异的追求而产生的反常规的逆反心理、对于他们的成材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为每个教育者都明白,创造力向来是一切人才的根本特征。

(二)青少年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

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只宣传好的一面、甚至有意无意地夸大好的一面从而遮蔽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然而,青少年已具备了相当的认知能力,并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观察社会,当他们发现自己所观察的与被教育的并不相符,有违事实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诱发逆反心理。比如,当我们在宣传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时、偏偏在他们的周围就存在着个别领导干部大吃大喝、讲排场等奢侈浪费的丑恶现象。于是,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就会由对丑恶现象的愤恨,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怀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然而,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他们逆反的实质并不是针对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本身、而是为了表达与对立于优良传统的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由于他们的力量弱小,虽然强烈不满与痛恨,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对正面的宣传教育的逆反,便成为他们宣泄的方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这种逆反心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青少年对政治的敏锐度,坚定了他们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正义立场,促使了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也就是说,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年青一代,从而扭转社会不正之风。

(三)青少年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的质疑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深刻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已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他们会因为所接受的理论与实际不符而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客观上产生抵制倾向性问题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逆反心理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比如,青少年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自己的亲身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对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不讲效率的教育方法等等,极易产生逆反,并且外显为逆反行为,从而促使教育者反思,不断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而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又如,上世纪末,有人在大学的讲坛上公开漫骂共产主义、马列主义、集体主义,报告过程中,有些学生愤然离开,尔后又给党中央写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做出了弘扬主旋律教育的决策,以使青少年不迷失政治方向。不能否认,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逆反心理,并外显为的逆反行为,客观上强化了对正确思想的坚守。不管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是否是主观认识上达到此高度的结果,却不可否认地在客观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积极引导

虽然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存在上述积极因素,但是不能否认这种积极因素是自发产生的。对于青少年所处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这种自发行为难以为他们自身上升为自觉行为。因此、若不及时对他们的逆反心理加以积极引导,他们难免会因为自身许多方面的不成熟,使那些本来应发挥积极作用的逆反心理难以发挥正面作用甚至走向反向。若不积极引导他们对倾向性错误的抵制,很可能会使他们逐渐由对具有倾向性错误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转变为对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若不及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不满而产生的逆反、则易使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信任,对社会现实悲观失望,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若不正确引导他们对独立性与创新立异的追求,则易使他们难以正确认识和维护自己的自尊,把必要的批评和教育看成是对自己尊严的损害而拒绝接受;认识不到自己看问题存在的偏激与片面。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积极引导、这样积极层面的逆反心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一)启发受教育者正确地分析问题

青少年思想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社会阅历的缺乏又极易让他们难以正确地去分析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此时,教育者一定要把握教育时机,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比如,当青少年发现教育中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而严生抵制的逆反心理时,教育者要启发青少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自己产生抵制情绪的原因、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且,对于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想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客观地去面对这些问题,坚定自己的立场,并用正确的言论和行为促使教育自身的错误得以更正。当然,教育者在引导的同时,更要对教育本身的缺陷进行反思,多与青少年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这样,也可以重新建立起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

(二)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说服

教育者一定要坚持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坚信真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如当青少年由于对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的不满而对正面宣传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时,教育者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正面说服,用正面的事例向青少年说明为什么所宣传的内容是正确的,是他们所必须接受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是好的,不能因为个别丑恶现象而对整个社会进行否定。还可以用一些党和政府惩治腐败,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例向他们说明,这些丑恶现象最终会遭到法律的制裁,使他们的困惑得以明朗,不满得以宣泄。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理解

教育者在教育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如青少年创新求异思维较强,不愿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甚至会沿着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把握问题,此时教育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这种思维,在大的方向性原则性正确的前提下、不妨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独立思考。同时,也不可对他们放任自流,适时引导他们掌握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以防止他们由于过于偏激、而使得创新思维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团员意识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形势下增强团员意识教育的意义

胡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①从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青年的关注和重视,也看到了共青团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团员意识是团的基本主张在团员头脑中反映,是团员对团的理性认识。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是提高团组织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保证,也是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体现出团组织在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共青团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以及组织、引导、培养、服务广大团员青年及推优入党等方面起到突出作用。在高校重视团员意识教育活动,能活跃全团工作,引导团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进一步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2 独立学院团员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团组织先进性、自身凝聚力及号召力不足

(1)据调查,独立学院团员数占学生总数的95%或以上。团员比例高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在中学时代整体素质较高。但是,部分团员在中学时没有参加过正常的团组织生活,没有完整地学习过团章,导致了高校团员素质先天不足。(2)独立学院团的组织优越性不强。独立学院属民办性质高校,有的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学生活动经费缺乏,学生活动场地较少。部分团员因课时紧,考试、考级、就业等压力,无暇顾及团支部活动。因此,团的形象在广大团员心目中变得可有可无,组织号召力不足。

2、2 团员政治意识、模范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团员总体是爱国且积极向上的。但真正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团员较少。有的团员对履行团员义务和权利感觉无所谓。再有,受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增强。部分团员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政治意识淡薄。团支部很难树立威信,许多团员和一般青年没有两样,在青年中根本体现不出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

2、3 团员意识教育在独立学院关注度不高

独立学院往往受母体学校管理理念及体制影响,注重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就业率、本科教学评估、学位授予权评估等事关学校发展的指挥棒的指引下,部分学校将英语、计算机、课程学习作为学生教育的重点来抓,一味注重学风建设,共青团工作并未得到学校各部门及教师的支持,专职团员配比数量少,从而使团干和团员对团员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降低。

3 关于独立学院增强团员意识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和改善独立学院团的自身建设

(1)巩固和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当作高校团建工作的重点。“多种模式,多重覆盖”是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从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等多种新型模式建团;多层面多角度地覆盖,建设动态流动型团支部,以适应高教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2)加强专兼职团干部的培养,建立健全团干部考核评优体系。基层团干部是团组织骨干力量,是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加强对其培养及人文关怀,积极为其工作提供平台(下转第111页)(上接第68页)及晋升途径。建立健全团干部考核评优体系作为团干部工作评定、表彰、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

3、2 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制度建设

(1)为每个基层团组织配备相应的《工作手册》及《制度汇编》,有利于工作的规范并做好定期检查和督促。(2)完善并创新团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强化团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增强团员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规范团的活动仪式,如举行各种集会和工作会议时,使用团旗,唱国歌、团歌,团员和团干部必须佩戴团徽。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引导团员对照团员标准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团员意识淡薄、不履行团的义务、不参加团的活动的团员,要视情节轻重,按团内有关规定给予一定处理。将团员在团内的表现与各项评优、毕业鉴定联系起来。

3、3 党团共建,切实做好推优入党工作

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的过程是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的工程。学习小组负责人应与团支书共同开展党团学习活动。将积极分子的培养锻炼进行指标量化,明确积极分子应积极参与团内活动,定期考核,团员监督,使其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提高。还应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到各基层团支部担任“党带团联系人”,对团支部的团日活动、推优、民主评议等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联系人与该团支部的党员、积极分子组建“党带团工作小组”,共同协助团支部工作的开展,也是对团支部工作的监督,便于及时纠正团支部的不足,保证团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3、4 学习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报道

“典型教育”是团员意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以评促建,抓先进、树典型,促进团员先进性的发挥。加大对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利用广播、手机、报纸、宣传栏、网络新媒体等宣传阵地, 及时报道团的知识及活动、先进典型的事迹,让广大青年团员随时随地看到团的信息、听到团的声音,使他们自觉加入到团的建设中,并提高团员意识。

3、5 拓宽团员的实践平台,增强团员的社会责任感

(1)完善开展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并提供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2)鼓励团员青年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团员积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3)坚持把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专业知识和道德提升相结合。(4)高校团组织应对团员青年的社会实践提出严格要求并细心指导,做到活动前有计划,活动中有汇报,活动后有总结及表彰。

3、6 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组织开展活动的首要原则。高校团员意识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发挥思想引领,服务成才的作用。活动主题设计应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及学院大局,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又要兼顾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活动载体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活动形式和内容要彰显特色,推陈出新,打造品牌。高校团组织在学院党政受重视程度得以加深,同时在基层团组织方面得到响应与支持,上下联动,团员意识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达到最佳效果。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6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中心;想象观众;个人神话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55-1、5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个体极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受我国“应试教育”和“独身子女”现状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群体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对几所学校的中学生调查研究发现,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19%,从具体的心理问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关系紧张、自我中心、焦虑、强迫等问题,其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较为普遍,并作为一个问题源,间接引起了其他一些不适应行为的产生,从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本文探讨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结构、特点、原因及其危害,将有助于从根源上了解和改善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现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引起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一、自我中心的概念

自我中心的概念最早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处于2-7岁的儿童,其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尚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所以此阶段个体常以自己的想法推断他人的想法,皮亚杰把这种思维的发展特点称为自我中心。20世纪60年代,D·Elkind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概念,他认为青少年在面对一些事物的时候,尚不能很好的区分自己所关心的内容与他人所关心内容的异同,因此,也表现为以自己的想法推估他人想法的特点。D·Elkind认为青少年自我中心主要有两个特征: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前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并没有这样的众人存在;后者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全能的、独特的、不可毁灭的。

二、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对于想象观众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首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他们不但可以思索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都具有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往往无法区分他人所思维的对象与自己所关切的对象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从而误以为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焦点,且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因此,产生了想象观众。另外,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上的突然转变,使得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被身心变化所困,导致青少年过渡关切自己的外貌特征、身体形象,以及在他人眼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而在脑海中虚构出一群观众在注视着他们的仪表与行为,使得他们不但认为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同时也是所有人注目的焦点。又由于青少年在思想上主观与客观缺乏分化,以及在过渡高涨的自我意识的情形下,便构建出想象观众。

由于青少年认为自己是被别人关注的焦点,并期待他人给予自己认同与肯定的反应,导致了他们过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的过分关注,以及在真实与假想的情境中去预期他人的反应倾向,以致个体无论在服饰、发型,甚至外貌上的微小瑕疵都特别的在意,这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但是另一方面,持有高度想象观众倾向青少年,为了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良好的形象与行为,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从而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更严重者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羞怯或社交焦虑等,从而阻碍他们正常的社会行为。

对于个人神话产生的原因普遍认为: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不但开始注意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思考方式,这对个体的成长来说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但一些个体却不了解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认知,因此,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思考的内容是与众不同的,其他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全能的、不可毁灭的,进而产生一种自我中心现象,即个人神话。个人神话就是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没有人可以了解他的想法、问题和经验。这使得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趋异性,过分地将自己的感觉与他人分开,忽略了与他人之间的相似性。

青少年个人神话的观念,一方面可能会拉大其与社会、学校、家庭和同伴等主要社会关系的距离,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他们较其他学生会失去更多应有的教育资源、关爱和保护。另外,还可能使某些青少年产生过度自信的表现,这又容易导致一般的教育活动很难对他们产生作用。而这些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偏离正常的轨道,出现各种偏差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根源。青少年自我中心现象的出现,固然会促进个体发展潜能,改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和不适行为。因此,对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相关理论

传统的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传统的自我中心理论认为青少年自我中心与思维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产物。该理论认为,青少年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经历着巨大的转变,他们往往对自己格外关注,但是其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使得他们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所思考内容的不同,由此产生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Ellind等学者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分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随着形式思维的建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不断减弱。他们通过想象观众与现实的不断对比,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关注东西的差异,从而想象观众得到减弱,而个人神话随着埃里克森提出的“亲密感”的建立,也逐渐得到克服。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从“社会观点采择”的角度来解释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产生和消退,认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的产生可能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上的结果。10到15岁的青少年,能从第三者的角度同时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并且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这又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独特感和无所不能感,进而导致了青少年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产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的获得削弱了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随着青少年有能力通过思考,协调多个第三者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观点,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的观念开始逐渐消失。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新视点”理论。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时期的“分离-个性化”过程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分离个性化是指个体建立家庭关系之外的自我,同时保持与家庭成员亲近感,这是是青春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他们认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在青春期与父母分离的心理焦虑。想象观众能够促使青少年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有助于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而个人神话强调的个人独一无二和无懈可击性,有助于缓解青少年与家庭分离的焦虑心理,并在家庭关系之外发展个性,建立新的自我。“新视点”理论强调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以该理论较前两个理论模型逐渐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四、展望与不足

首先,目前自我中心对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释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但是其理论和研究结果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提出,而我国本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较少,因此要想准确了解中国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现状,需要增强进一步的本土研究。其次,我国缺少本土化的自我中心量表,目前相关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大多是由我国学者翻译外国已有量表后修改而成的,这使得测量结果不能很好的代表我国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所以应该增加相关量表的编制工作,以便准确获得我国青少年自我中心特点参考数据。再次,已有研究显示,自我中心倾向在解释青少年一些极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冒险行为、偏差行为等方面,而对青少年一些发展中的一般问题研究较少,如自尊、自恋、自卑、自我意识、社交焦虑、羞怯等,建议增加相关研究。最后,目前的研究结果对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的实证支持尚不够充分,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可以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好的证实已有理论观点。

五、研究意义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冲突和行为问题的多发阶段。而自我中心作为我国青少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此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已有研究的不足,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正确、全面、及时、深入的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且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明辉、青少年自我中与偏差行为之关系[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研究所,2001、

[2]曾育贞、刺激寻求动机、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的相关研究[D]、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2002、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7

作者简介:刘婷婷,女,籍贯:山东滕州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快速发展和发展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困扰,例如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处理好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青春期 ;不良情绪

青春期在人生中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使青少年从儿童的特征中脱离出来,变得成熟。青春期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理的变化。在青少年阶段,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般青少年通常会在两三年内完成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达到身体的成熟水平。但青春期更为重要和神秘的是心理的发展,在青春期,人的心理也得到尽快的发展。但是心理发展是一个平稳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心理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的不成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往往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困扰。

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认知、知我以及自我同一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认知方面,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青春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脱离现实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从青少年期开始,人开始逐步掌握各种辩证逻辑思维的准则,一般到了高中阶段,主要思维系统开由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认知逻辑思维转变,辩证思维开始在思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讲,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自觉性都比童年期儿童提高了一大步”。在自我发展方面,青少年进入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开始探索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次关注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第二次的发展。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其对自我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开始学会内省。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到达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也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虽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提高,但是心理应对机能和监控机能都还没有达到完善水平,这时,青少年为了强调自我以及寻求自我关注,往往会采用一种消极的反抗态度,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叛逆。这个时期的人们很有可能对父母的要求、学校的纪律和社会的规范采取拒绝的态度,否定以前认定的良好品质。这种消极反对很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问题。

其实,青春期也是一个负重期。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主动的或被动的都会逐渐的承担一部分成人的工作。随着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就会感受到必须要抛弃幼稚观念的压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是其心理机能的不成熟,还不能使青少年很好的处理这些要求,从而这些要求会变成一种压力。

三、青春期的不良情绪

到达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对情绪的理解、表达和自我调节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和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在现在的社会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自卑感、焦虑、抑郁和孤独。

(一)青春期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萎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现[2]。青少年感到自卑感是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这与青少年刚刚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与义务有关,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他们时常会感受到他们在往成人的转变过程中还是存在欠缺,但是往往他们又不会承认这些,对外装坚强。这些都与青少年的自卑的特点有关的。

青少年的自卑感一般有以下特点:(1)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本质表现,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貌或能力的评价过低。(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很容易泛化到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一个女孩因为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进而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3)敏感性与掩饰性[2]。这是青春期少年自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不足非常的敏感,青少年这些自卑的特点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关。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这时候的人们再一次高度重视自我、强调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要求,要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他们对于完美要求的很高,只要出现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对整体都不满意。为了达到对完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掩饰。整体来讲,青少年的自卑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重要的联系。

(二)青春期的抑郁

上面有说到青春期的自卑,与青少年自卑相联系的还有抑郁,自卑常常是抑郁的表现,但是自卑又和抑郁不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是抑郁的普遍表现,青少年的抑郁还具有其典型的特点,例如故意回避熟人、人前情绪淡漠等特点。

(三)青春期的焦虑

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常遇到的焦虑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至学习,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在上学,为了满足自我和父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所以当考试或者测验来临时,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的焦虑是来至适应困难。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不段成长,青少年要适应这些成长,也要适应这些成长带来的社会要求和责任。同时,由于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改变,例如学习环境的改变等,这些都需要青少年来适应。如果适应不良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四)青春期的孤独

在青春期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那就是升学。升学之后青少年面临的都是新的同学,新的面孔,以前在小学或者初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到了高中,由于学校或班级的不同,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这时候的人不再把很多的时间用来朋友的沟通,这样青少年这个阶段很容易就会出现孤独的情绪。

四、总结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不良情绪很有可能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同的人出现不良情绪的种类或时间多少也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时候人的心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残留一生。所以应该及时的发现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状态,并且积极的予以疏导,帮助其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毕鸿雁 卫垌圻《考研心理学备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8

[2]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6

[3]David H、 Barlow 《异常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4]简、卢文格箸,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01

青少年独立思考篇8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到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泛滥、博客披露他人隐私、网络“恶搞”挑战道德底线……欲解决所有这些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担忧的问题,我们需要千万个罗新安。

罗新安,何许人也?他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罗炳辉将军的儿子。1943年,他于战火纷飞中诞生。建国后读过军校,当过无线电技术员,担任过各级职务。但是,我关注的,可不是他这些个人的传奇历史。他值得公众关注的,还是多年来业余潜心研究青少年问题,尔后在研究实践中涉足教育心理学、青少年犯罪问题等。尤以近年来的工作即预防、治疗青少年网瘾,而卓然成家。当着本世纪我国成网瘾的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学生网瘾患者高达270万人的关头,他出版了研究心得《网瘾怎么办》,走出去作过数十场青少年教育专题报告,使百余名青少年脱离网瘾走上正道。

为何需要罗新安?本来,操作电脑的是人,事在人为——文明不文明,道德不道德,理智不理智,还不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一个孩子,欲戒除网瘾,还不是必须自个儿下决心去戒?当然,这都是的。然而,对于一个已经在自我放纵的轨道上滑得很远很深的青少年而言,欲令其转过身、猛回头,义无反顾地跑回来,谈何容易。尤其是刚刚回转之际,他在新的轨道上心理还陌生,步履尚蹒跚,一步三回头,“行步迟迟,中心摇摇”——当此时也,有个合格的师长在一旁抚之翼之,监督之,鞭策之,那么他的归来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网络治理如同社会治理,亟待召唤志愿者。而且,务必是臻于一流的,亦即知识乃至素养复合型的志愿者。以帮助戒除网瘾而论,志愿者需要多少新的知识。你连电脑常识尚且阙如,上网都不会,怎么跟网瘾患者沟通,让他信服你呢?不仅该会上网,用罗新安的话说,“网瘾主要有几大成因:自我中心性格较强;自我控制力弱;认知偏差;独立需要得不到满足;少年期生理性缺钙以及不良环境等。要解决它,至少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教育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多种学科”。你看,竟须有如此丰富的学识才行!

除此之外,还得有牺牲精神,你得准备他思想再三反复,你得周旋到底才会笑在最后。罗新安接待过一位从甘肃专程赶来的中年女子。她的儿子好不容易考入了浙江一所大学,可网瘾使他茶饭不香,不思学习,大把的钱花在了电脑前,生活费用完了就借钱上网,后来他干脆连考试也放弃了。罗新安告诉对方,孩子迷恋上网,这是因为他们的独立愿望得不到合理满足。追求独立是12岁以上孩子共同的愿望,而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压制独立。在网上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的独立愿望很容易得到满足。例如,在网络对话中,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满足独立的愿望;在电脑游戏中当英雄、成老板,孩子能成为控制一切的独立“主人”,独立感、荣誉感、征服感油然而生。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渐渐摆脱网瘾,你就要放手使孩子独立,让孩子确立自己的责任感,不再“为大人读书”……根据这个意见去做下来,这位母亲打来长途电话:“儿子终于参加考试了,但好几门课不及格。”罗新安又耐心开导,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从不考到考,这就是进步,不能急,要慢慢来。"罗新安告诉记者,那位孩子的母亲后来很久没来电话了。孩子转化的过程是很复杂的,有时一句不恰当的唠叨就会前功尽弃。而近两年来,罗新安已经接待过的家长、孩子竟多达二三百人,有时应接不暇。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初中数学微课堂(精选8篇)
  • 下一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