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1

一、企业税收筹划的范围

1、筹资过程中的筹划。(1)资本筹资决策中的筹划。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是通所有者投入和负债取得,股权和债权两种筹资方式的税收待遇是不同的。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权益方式筹集自有资金,虽然风险小,但为此支付的股息、红利在税后利润中进行支付,不能起到抵减所得税的作用,企业资金成本高昂。倘若通过负债筹资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支付的利息可在税前计入费用,从而抵减企业的税前利润,使企业获得节税利益。从税收筹划角度,利用债权筹资越多越好,但如果债务过大,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中要进行税收筹划。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形成最优资金结构。(2)融资筹资中的税务筹划。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是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正式申请,由出租人融通资金引进承租人所需设备,然后再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长期租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承租企业通过支付租金可迅速获得所需设备,不用承担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对所租赁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将其当作自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计入成本费用,且支付的租金费用也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计税基数减小,从而少交所得税。同时,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改良支出也可作为递延资产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可见,融资租赁作为企业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税收抵免作用是明显的。

2、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1)投资组织形式选择中的税务筹划。现代企业对外投资可以选择多种投资企业组织形式,从有限责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中选择一个适当的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法规定的税收待遇不同。(2)投资地点选择中的税务筹划。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步,为了促进经济的整体平衡,国家对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正是由于税收政策的地域性差异,为企业选择投资地点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企业可选择税率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3)投资行业选择中的税务筹划。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意图,我国现行税制对投资于不同行业的纳税人给予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反映了对某些行业的税收倾斜。国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行业给予减免税优惠,而对于不符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规划、对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业则征收较高的税率。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向时,还应对不同行业的税收政策进行测算比较,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进行税务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税务筹划。(1)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税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和领用可在上述方法中任选一种,这就为企业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空间。对于企业而言,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存货价值不同,成本不同,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缴纳的税款也不同。企业应选择有利的计价方法,将存货计价作为调节利润进而调节应纳所得税的工具。(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筹划。固定资产在企业属于资本性支出,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应按期计提折旧,将折旧费用分别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折旧金额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从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角度看,折旧具有抵税的效用。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每期计提的折旧金额大小取决于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

二、税收筹划风险成因分析

近年来,税务筹划活动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但企业往往忽视了税务筹划过程中的风险,使之收效甚微甚至失败。从税务筹划风险成因来看,税务筹划主要包括以下风险:

1、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总体看,税收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首先是政策选择风险。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企业自认为筹划决策合理、合法,但实际上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其次是税收政策变化的风险。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项目的选择到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若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使得原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税收政策将会不断地被改变乃至取消,因此一些政府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这会导致企业长期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

2、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的风险。从本质上说,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在于它的合法性,现实中这种合法性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确认过程中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无论哪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且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及其他因素影响,其结果就可能为企业税收筹划带来风险。

3、对税收筹划基础认识不足的风险。税收筹划的基础是指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人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程度,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企业涉税诚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如果企业管理层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搞关系、钻空子少纳税或是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容易产生风险。

4、投资目的不明确导致的风险。税收筹划活动是为了税后利润最大化,而实现纳税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是它的最终目标。因此税收筹划要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服务。纳税人往往因税收因素放弃最优的一种方案而改为次优的其他方案,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理财秩序,将导致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紊乱,最终将招致企业更大的潜在损失风险的发生。

三、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

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全盘考虑风险因素,防范风险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说,企业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1、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提高税务筹划风险意识。税法常常随经济情况变化或为配合政策的需要,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修正次数较其他法律规范更频繁。通过学习可以准确把握税收政策,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纳税方案的风险,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成功的税务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这就要求纳税人在准确把握现行税收政策的同时,时刻关注财税政策的变化,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

2、保持筹划方案的相对灵活。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国家的税制、税法、相关政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会不断地调整或改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保持相对的灵活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新审查和评估税务筹划方案,适时更新筹划内容,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使税务筹划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

3、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税法制定不同类型的且具有相当大弹性空间的税收政策、而且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不同,税务执法机关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企业应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税人的认可。在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上,进行税务筹划。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2

关键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税收管理和税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合理避税”、“税务筹划”等词语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一项工作要求,但是,由于对税务筹划的本质特征、局限性和风险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认识税务筹划,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税务筹划的本质特征

税务筹划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应用现有行的税收政策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具有合法性、筹划性、目的性、符合政策导向性。

二、把握好税务筹划与偷税、避税行为的本质区别

税务筹划是一种合法行为,是在企业纳税义务发生前事先通过筹划安排规避部份纳税义务,无实际上的纳税义务。而偷税是纳税义务实际已发生,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违法行为实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违法行为。税务筹划实现减少税收成本的活动是合法有效的,不属于违法行为。

认识税务筹划与避税的区别。税务筹划与“合理避税”容易被人们相混淆,甚至等同一起来,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税务筹划与避税都以减轻税负为目的,但税务筹划的过程与税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应用税法规定的一些税收政策导向性的优惠、减免政策等实现少缴税款的目的,它不影响税收的法律地位,也不削弱税收各种功能的发挥。而避税是本着“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的原则,千方百计钻税法的空子,利用税法的缺陷与漏洞规避国家税收,它是与税收立法精神背道而驰的,并且随着国家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

进行税务筹划,要能把握好税务筹划与偷税、避税的本质区别,防止将合法税务筹划与违法偷税行为、避税行为相混淆。

三、正确认识税务筹划的局限性

税务筹划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不是所有企业纳税义务行为均可进行税务筹划。

一是税务筹划受税收法律、法规的约束,税务筹划活动应符合国家税法的规定,进行税务筹划只能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内,通过应用法律、法规规定的对纳税人的基本条件、优惠税率、税项的扣除、税收的减免等条件进行税务筹划。否则,税务筹划就可能变为偷税、避税的行为。

二是筹划人员业务技能的制约。税务筹划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活动,对税务筹划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税务筹划人员应精通税法,熟悉财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并全面了解、熟悉企业整个筹资、投资、经营的活动过程,综合应用这些知识,才能结合企业情况进行事前的筹划,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并且因税务筹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协调处理好关键业务环节,并取得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方能使税务筹划工作顺利天展和实施。

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约束。税务筹划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目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考虑,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不能为了局部的税收利益而在整体上损失了企业整体利益。

四、充分考虑税务筹划的风险

 税务筹划是经济业务发生前的一项事前设计筹划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预测性的特点,由于政策法规变化、市场环境等变化的不确定性,使税务筹划和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存在着风险的问题,风险的存在可能会抵减税务筹划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税务筹划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风险。主要是国家政策、税收法规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调整税收法规,原来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或失效,使得企业进行的税务筹划失去法律的依据。其次是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环境、商品的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税务筹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会影响税务筹划的效果。二是企业内部风险。主要是过渡考虑税务筹划的,使企业投资偏离了原定方向,带来投资扭曲的风险。在没有考虑税收的情况下,纳各人可能准备投资于他所认为效果最优的经济项目,但政府对这种经济行为或结果进行征税时,该纳税人往往被迫放弃“最优”而将资金投向次优的经济项目。由于课税而使企业放弃“最优”而选择“次优”这种扭曲的投资活动必然给企业带来某种机会损失的风险。

由于上述的税收筹划的本质特征及其固有的局限性和风险,我们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充分做好分析平衡,熟悉各种相关的法律条文,深刻理解税法的精神,使税务筹划合法有效。同时,企业的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进行税务筹划应从全局去考虑问题,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以求得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并充分考虑此税务筹划活动对其他财务活动的影响,避免与其他财务活动的目标冲突,要着眼于降低企业整体的税负,而非仅仅减少某一环节的、某一税种的税负。其次,进行税务筹划时还应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其经济上才是可行的税务筹划活动。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宏观的经济环境、税收政策、企业的自身条件都在变化,所以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在考虑收益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趋利避害,争取最大的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高金平税收筹划谋略百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新税法;运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税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只要发生了应税行为就应该依法纳税。企业迫切希望进行科学合法有效的税收筹划,达到降低实际税负的目的。于是,如何运用税收筹划,为企业创造价值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新焦点。要想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就应该在了解熟悉相关税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税法上的优惠政策或者其他对企业有利的规定,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及特点

税收筹划指的是企业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对纳税人的投资、筹资、日常生产营运活动以及其他理财活动,达到节税或避免税收损失的一系列行为。大的方面来说,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整体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按筹划所涉及的具体活动环节划分,税收筹划可分为投资活动税务筹划、生产运营活动的税务筹划、筹资活动的税务筹划等。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税收制度法规也在不断修订完善,尤其是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对企业税收筹划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税收筹划作为一项企业特殊的财务管理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合法性。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畴内进行,以不违背法律为界限,不能超越法律的规范,与偷税避税有着本质的区别。税收筹划是国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行为。第二,前瞻性。企业的税收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第三,目的性。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通过选择低税负或者滞延纳税时间而取得税收利益。第四,普遍性。由于各税种在纳税人、纳税对象、纳税地点、税目、税率、减免税及纳税期限等方面的规定一般都存在一定差别。这给纳税人提供了税务筹划的机会,同时也决定了税务筹划的普遍性。

税收筹划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方式,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和增加后续税源。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税收筹划。

二、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开始关注税收筹划,但我国企业的税收筹划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具体纳税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企业税收筹划认识不够,税收筹划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企业的纳税意识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往往未能真正认识税收筹划的实质,片面地认为税收筹划仅仅是为了少缴税,不仅如此,不少企业还将税收筹划等同于偷漏税款,甚至是采用诸如偷税、漏税、抗税等财务违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的“税收筹划”。所以税收筹划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多偏差和误区,使得纳税筹划的功效大大减弱。

(二)企业税收筹划水平不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筹划

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更关注于短期甚至仅仅只是当期的节税效果,考虑的仅仅是不同方案的税负差别,甚至只是初步的规避额外税负,常常为了眼前的税负降低而游离于违法与偷税的边缘;缺少全盘考虑的长期纳税筹划,未顾及到企业的长远利益,更谈不上通过呼吁、引导等方式积极争取对自身有利的税收政策等高级的税收筹划。

(三)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税收筹划的专业人才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税收筹划是由企业的纳税人员、财务人员甚至只是一般的行政人员来负责,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知识更新较慢,业务素质较差,无法满足税收筹划工作人员所需具备的财务、税收、管理、统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由于缺乏能够胜任税收筹划的专业人才,企业即使有心进行税收筹划,恐怕也难以落到实处,无法满足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的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缺乏税收筹划风险意识,忽视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就带来不利的后果。特别是当税收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补充时,政策不定期的变动将对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尤其是长期性的税收筹划带来巨大风险。加上企业自身并未充分认识到纳税筹划中的风险,没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未对纳税筹划中的风险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往往影响到纳税筹划的整

体效果。

三、新税法下如何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

在新税法颁布实施后,要想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更应该针对新税法改革的特点。新税法改革中对纳税主体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对税率进行了变动、明确了应纳税所得的范围,并且总体上减少了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在熟悉新税法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才能让税收筹划更好地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本文将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投资活动、日常运营、筹资活动三个环节进行税收筹划。

(一)企业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对内对外投资以及调整资本结构,有效筹措资金的一系列活动。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是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选择最佳的企业整体资本成本以及有效管理筹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的筹资活动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来影响企业的最终价值,所以说,企业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进行筹资活动的税务筹划,企业进行筹资活动税务筹划主要应分析资本结构的变动会对企业业绩和税负产生怎么影响;企业应当如何安排资本结构,才能在节税的同时实现所有者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应该如何管理筹资活动的税务筹划风险。筹资活动的税务筹划就是通过通常兼顾的方式,采用最佳筹资组合,合理安排财务结构,规避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筹资渠道,不仅会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而且会形成不同的税前、税后资金成本。企业的筹资活动除了希望能够筹集到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外,还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不同方式筹集的资金不仅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成本,同时还影响到企业税负的高低。具体来说,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通常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租赁以及利用企业的保留盈余等途径取得。其中权益性资金,不能在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企业的利润应先上缴企业所得税,才可用于股息、股利分配等,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权益性资金不需要企业偿还,所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债权性资金则不同,债权性资金所带来的利息支出在税法上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有抵税的功效,但同时由于债权性资金需要企业进行偿还,所以也给企业带来了财务压力。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权益融资和债权融资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进行筹资,它是介于权益融资和债权融资之间,通过将出租物的所有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方式,既可实现融资,又可到达节税和优化财务结构的目的。不同的筹资方式会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以及相应的财务风险,也为企业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考虑到风险和收益的相生性,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税务筹划时,应比较进行收益和风险的综合评估,权衡利弊得失,才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企业经营活动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活动,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税收筹划主要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合理分摊费用等方式来实现。其中会计政策方式的选择包括但不仅限于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等等。固定资产折旧指的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期内,采用确定的计价方法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额进行系统性的分摊。比如将固定资产折旧的损耗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中。目前税法中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主要包括平均使用年限法,加速折旧法,产量法等。由于折旧有着抵税的作用,折旧的多少直接影响成本的多少,利润的高低,及应纳税额等。同样的道理,企业存货计价的方式也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也会对企业纳税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特点,选择最有利的折旧方式和存货计价方式,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此外,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合理分摊费用进行纳税筹划。这里的费用主要指的是生产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由于费用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当营业额一定时,成本增加,利润就会相应地减少,利润减少就使得税基减少,最终导致应税金额的减少,达到节税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个时候企业的利润也是减少的,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到纳税的减少,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企业投资活动的税收筹划

除了企业的筹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外,企业的投资活动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合营联营等,可能涉及跨区甚至是跨国的投资活动。由于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地点、不同的投资核算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税负水平,这也给企业的投资互动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机会。企业投资活动方面的税收筹划主要包括选择恰当的长期投

资核算方法(成本法或者权益法)进行税务筹划;通过推迟开始获利年度,延长经营期或者利用税前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进行税务筹划;通过保留低税率地区企业的税后利润不予分配转增资本等方式进行利润分配的税务筹划;通过选择直接投资建厂方式或者通过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进行投资来进行纳税筹划,从而达到减轻投资方税负负担的目的。

四、结束语

企业的税收筹划要符合国家的税收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起到减轻纳税人负担的作用,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不仅能够实现税收成本最小、企业财务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内在价值,更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捷径。因此,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正确地去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高丽萍、企业筹资中的纳税筹划研究[j]、财会文摘,2009(5)、

3、翟继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4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人类主观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收集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包括人类生活在内的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法准确预知未来,使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都难以准确地把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并最终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差预期结果。同时,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运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因种种原因所引起的社会冲突乃至战争,再加上人们的过失行为等因素的存在,所有这些都将人们置身于一种不确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使其面临风险的威胁。

“随着全国市场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形成,不少经营风险较小的企业却因财务管理失败而被财务风险所葬送。”(郭复初,2000)美国学者大卫b、赫茨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性:明白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就是明白了关键的经营问题和关键的经营机会。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财务专家都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余绪缨,1996)

企业所经历的经济风险均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对企业的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型管理领域——风险基础财务管理(risk-based financial management),就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最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这一概念直观地表明了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性特征,强调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是一种风险性活动,要求管理当局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同时,“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强调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并将重心落实在财务管理上,由此,它将成为企业一项富有成效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风险说到底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了企业财务的基础,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管理,就是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的”(余绪缨,1996),于是,企业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纽带,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

一、财务经济学中的风险观及其运行规律探索

认识和界定风险是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风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2)风险是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某一不利事件将会发生的概率(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3)风险就是不确定性;(4)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

比较分析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

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i种结果(effect);

pi:第i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

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任何风险,从其成因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直至产生的实际结果,都是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在此过程中,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期望和风险结果等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成为风险构成的四大要件。就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通常主要表现为物资流动、资金运动和信息运动三个相互交织的运动过程,但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企业上述三大运动过程可能在时间上出现间断,在形态转换中发生停滞,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实际结果可能偏离企业的预期目标,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发生经营总风险,并具体表现为物资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向德伟,1995)。但物资流风险、信息流风险最终都从财务风险中反映出来,故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总风险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企业经营总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角度阐述企业经营总风险的管理问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多种类型,在不同理财环境、不同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财务风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对财务风险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

财务风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要求管理当局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管理。我们认为,(1)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应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不断增强风险意识,而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对风险视而不见,否则将会受到它的惩罚,故以风险为基础进行财务管理已成为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2)财务风险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表明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采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风险、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3)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性和偶然性,说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使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大。(4)财务风险的可识别性和相对性,说明财务风险在其发生之前,人们还是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识别,企业管理当局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把握财务风险的运行规律,以动态的观点辩证地对待特定风险,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切实可行。(5)财务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关联性以及财务风险的差别性和激励性等特征,明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以及加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因为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紧密相联,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灰色系统”的透明度,便于企业管理当局主动地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未来结果。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和概括,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按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王庆成、王化成,1995)。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可定位在“财务成果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两个方面。企业只有在财务上追求“财务成果最大”和“财务状况最优”,才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谋求长足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笔者进一步认为“财务成果最大化”应具体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为按“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股东财富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依据,同时考虑了投资风险程度的大小,无论从涉及的时间长度还是从包含的内容看,都比短期的利润指标具有更大的综合性,能够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经济效益问题,因而它是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分部目标,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由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营运资金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收入管理目标和利润管理目标等共同组成(郭复初,2000)。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一般分别根据风险事件在其发生前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予以确定。上述基本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共同组成了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体系,它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企业的财务活动应以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为中心,以促进和服务于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主旨。

(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

为实现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目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管理程序,这些程序的结合与协调,形成了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风险预测、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风险损益处理五个管理阶段,它们共同构成了风险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企业首先应通过风险预测这一环节,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地识别和恰当地估量,把“未知”变成“已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测是企业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决策、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基础。财务管理部门需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采取何种态度,准备冒多大风险去实现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从而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风险决策之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选定的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事件朝着有利的方面发展。为实现风险基础管理的目标并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和评估,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然后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并合理分配风险收益。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上述五个基本环节,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图暂略)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基本方法

在上述管理环节中,企业将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施各项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这些方法主要有风险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损益处理方法等。

风险基础财务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企业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企业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风险决策的方法较多,在各个财务环节所运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进行决策时,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决策者拥有的信息量;二是决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案对决策者的效用。

企业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三大类型。为避免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回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但它却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预防控制方法。当企业对风险进行预测决策之后,如果认为某项经济活动非进行不可,而企业又无足够财力来承担其风险,或者企业承担风险所发生的成本要高于收益,企业则可以考虑能否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当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风险回避或转移时,便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企业决定自担风险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自行加强管理以预防风险;(2)进行风险隔离或风险结合以降低风险对企业总体的影响;(3)自行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4)提取各项准备金以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如何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最佳,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应是管理措施能否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一般可通过计算和分析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后作出具体评价,从经济效益看,使得风险管理效果系数达到最大的措施才是最佳方案,故企业在进行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时,应从预计风险管理效果系数大于1的所有方案中,选择该系数最大的方案。

企业对风险损益核算的原理如同一般会计核算,无论是风险净损失还是风险净收益,均应在财务上做出相应的处理。

上述五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方法还会产生。

三、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实施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筹资活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筹资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的起点。我们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筹资后由于不能按既定目标取得资金使用效益,企业无法按原定要求履约以满足资金供应者预期结果的风险。为识别和估量筹资风险,企业管理当局首先应分析筹资风险的成因,然后收集有关资料,判断企业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并计量与测试其大小。(1)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可采用比率分析法,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偿债保障倍数越小,说明企业偿还债务利息、本金的压力越大,筹资风险越高。(2)对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筹资风险的识别和估量,主要通过计算和分析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比率以及相关资产的周转率进行。(3)对源于资金结构方面的风险,可通过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或筹资杠杆程度进行粗略估量。在投资风险不为0且保持不变时,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然而,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根据筹资杠杆程度的大小来估量企业的筹资风险水平。筹资风险与资金结构、筹资杠杆程度和投资风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可用下列模型表示:

筹资风险=每股收益的变化系数(即企业总风险)-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系数(即投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1)×投资风险

筹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在筹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去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点,以愿意接受的筹资风险去获取最大的每股收益。在综合考察筹资风险、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的基础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是:(1)在筹资成本(或筹资收益)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2)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或筹资收益最大)的方案;(3)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或筹资收益小)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或筹资收益大)的方案中,根据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投资风险;(2)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3)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4)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二)投资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投资的具体形式不同,每类投资可能遭受风险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风险估量和控制的方法均将有所区别。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等情况的变化,其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幅度和可能性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在风险基础财务管理中,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化系数等指标反映。但笔者认为,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同义语是错误的,因为从计算经营杠杆系数的公式可知,如果企业保持固定的销售水平和固定的成本结构,再高的经营杠杆系数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经营杠杆系数应当仅被看作是对“潜在风险”的衡量,这种潜在风险只有在销售和生产成本的变动性存在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詹姆斯。c、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

企业直接对外投资遭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共同影响到企业直接投资的风险,故在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或总风险已知的情况下,可近似地将其作为本企业直接投资风险。企业也可根据与直接投资收益有关的历史资料计算投资收益的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化系数等指标来预测直接对外投资风险,原理与间接对外投资风险的估量相同。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幅度和可能性来估量它们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当企业同时投资于一个以上的投资项目时,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券或资产所形成的集合,形成财务经济学中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投资组合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在数量上等于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投资于各种证券的资金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投资组合的风险一般通过该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估量。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投资组合总体的风险程度(以投资组合标准差反映)取决于三个因素:每一证券的标准差,每一对证券的相关性(以协方差表示)和对每一证券的投资额。随着组合中证券数目的增加,协方差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标准差的作用越来越小。故在进行投资组合决策时,必须考虑所选单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

夏普教授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大大简化了上述估量投资组合风险并据以选择有效投资组合的程序(william f、sharpe 1963)。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投资决策所需解决的问题。这种决策系根据投资风险与期望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

企业在识别与估量投资风险后,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独或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4)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5)积极采取其他措施,控制投资风险。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企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投资,都会面临能否收回投资本金及其收益的风险。但企业对内投资需要通过销售才能收回,而对外投资能否收回与本企业的商品销售无关,但若撇开销售环节,与这两类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问题基本相同,故论文只阐述与对内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其原理同样适用于与对外投资有关的资金回收风险管理问题。影响资金回收风险的因素主要有:(1)客户的偿债能力;(2)客户的信用状况;(3)企业的信用政策;(4)结算方式。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资金回收风险的估量可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进行。其中,反映应收货款回收时间长短的指标是应收货款周转次数或平均回收期,一般只需计算其中任意之一则可。应当指出,在具体计算时以应收货款回笼金额为基础,而不能按照现行制度、有关教科书或其他文献那样按赊销净收入来计算上述各项指标。此外,反映应收货款回收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应收货款回收率、坏帐损失率和收帐费用率等。

进行资金回收风险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风险收益权衡”原则,根据应收货款对企业获利能力和资金回收风险的双重影响,恰当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企业能否正确制定出与信用期间和现金折扣有关的决策并将其落到实处,已成为预防资金回收风险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企业还应采取下述有关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主要有:(1)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2)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3)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四)外汇风险的管理

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所决定,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深入,外汇管理体制也必须进一步改革。随着我国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在其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外汇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通过风险基础财务管理来防范与控制汇率的异常波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利影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汇率变化给那些从事国际经营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企业的外汇风险,或称之为汇率风险。进行外汇收支是外汇风险产生的前提,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是形成外汇风险的直接原因。由于汇率变动,一定数量一种币别的外汇兑换或折算成另一种币别外汇的数额会较以前为少或为多,从而使持有或运用外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不确定性。这些受到汇率变动影响的外汇金额被称为“受险额”。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可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有些受险额随汇率变动恶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遭受损益。显然,只有这两类“受险额”的余额(即“净受险额”)才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汇率变动只对企业净受险额产生影响”的客观规律为企业选用外汇风险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便于外汇风险的识别、估量和控制,可将外汇风险按其生成机制及对企业的影响对象不同,分为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为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每个从事国际经营的企业都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帐本位币,并将记帐本位币以外的业务作为外币业务,外币业务除了可能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帐外,为便于分析或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应在期末按特定的汇率折算成记帐本位币,由于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折算时的汇率与记帐时的汇率可能不一致,使会计报表中某些项目帐面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会计核算而产生,故称为会计风险。这种风险一般在会计期末(折算日)预计,用以衡量会计报表中应折算项目的最初发生日汇率与折算日汇率不同可能造成的损益,此风险在会计期末折算后即可解除,并在报表中列示为已确认的折算差额(或损益),以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一般而言,折算差额越大便意味着会计风险越大,但折算差额只影响企业帐面上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能力无实质性影响,其折算差额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差额的大小也因采用折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具体规定了我国外币报表折算的有关问题,但没有明确指出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折算,从具体要求看,更接近“现行汇率法”。汇率变动引起企业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不确定,进而使企业价值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变化的风险,属于经济风险。那些由于汇率变动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长期内都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风险为长期风险,反之为短期风险。

由于外汇风险的生成机制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具体管理部门也有所区别,会计风险和短期风险一般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而长期风险涉及企业供应、生产、销售、财务多个领域,应由整个企业有关部门共同负责。企业对这些外汇风险管理的目的均是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和尽可能地减少为控制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如何确定二者之间均衡点的问题,使外汇风险管理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企业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外汇风险的管理。其具体步骤为:(1)确定恰当的计划期;(2)预测汇率变动趋势;(3)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确定净受险额;(4)根据预期的外汇风险损益程度确定是否采取行动;(5)选择正确的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便是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尽可能地降低为减少风险所支付的成本,即寻求符合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条件的最优解。但这里的最优解并非单一解,从理论上讲,有两个极端方法,一是风险最高、成本最低时的措施,一是风险最低、成本最高时的措施。企业的最终选择取决于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企业对减少风险所支付成本的承受能力。

从计算预期外汇风险损益程度可知,企业因汇率变动可能蒙受损失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受险额和预期汇率变动额。因此,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时,也应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其策略主要有:(1)选择好计价(或结算)货币;(2)执行货币保值条款,提前或推迟结汇并尽可能进行差额结算;(3)投保货币风险保险;(4)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5)利用金融工具(特别是期权、互换等创新金融工具)转移风险;(6)实施多角化策略等。

总起来考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所面临的风险将比其他任何经济制度中的风险都要复杂,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盈亏自负和风险自担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也是促使其迫切寻求防范风险措施与对策的强大原动力。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风险以及保持市场竞争能力的财务机制,有效实施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顺利实现企业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绪缨。1996企业理财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郭道扬。1997、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机制转换问题。财会月刊,4、

3、郭复初。2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王庆成,王化成。 1995、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系列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向德伟。1995、博士学位论文《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

6、林义。1992、风险管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美]詹姆斯。c 、。范霍恩等著,郭浩、徐琳译。1998、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程德兴。1998、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alan c、sharpiro 、 1992、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allyn and bacon、

10、c、arther williams jr、and rechard m、heins、1989、risk and management(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pany、

11、david b、hertz、 1964、risk analysis in capital investmen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

12、eugence f、brighan and louis c、gapenski、1987、intermediate financial 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the dryden press、

13、eugene fama and kenneth french、 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47),july、

14、f、modigliani and gerald a、pogue 、 1974、an introduction to risk and retur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30),march-april、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5

【关键词】集团化运作,融资约束,财务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那么就会面临着优胜劣汰,就会存在着风险,而在财务运作中,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组织形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是集团公司,虽然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但是企业财务风险会不断加大,并且还会提高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几率。

1、公司集团化运作中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是筹资风险:企业在从外部筹集资金方面,主要采用的是两种方式,分别是债权筹资和股权筹资,有很多的政策都会限制到股权筹资,因为需要较高的筹集费用,那么就存在着较大风险。为了对资金成本进行降低,债权筹资就被企业所采用。因为债务的还款期限、利率以及付息期限是固定的,那么如果债权筹资是超限度的,企业不能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就会得到增加。同时,从企业股东角度上来讲,因为财务杠杆的影响,降低息税前利润之后,也会很快降低息税后利润,那么就会损害到股东的效益。

二是投资风险:收益风险、购买力风险以及变现风险等都是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收益风险指的是投资者不确定是否能够获得投资收益,在投资活动中,最直接的风险就是收益风险。在企业投资活动汇总,还会经常遇到购买力风险和变现风险,前者指的是如果存在着通货膨胀,那么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就会降低收益的实际价值,从而降低这部分财产的实际购买力。后者指的是在一定期限内,无法收回投出的资金,这样很多投资盈利机会就会丧失掉,并且会影响到投资的机会成本。

三是利率和汇率风险:其实,在筹资和投资风险中就包括了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但是在财务风险中,这种风险十分重要,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财务学在研究时,就将其作为单独的专题。在金融市场中,十分主要的两个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不仅市场会影响到资本和外汇的价格,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就十分不稳定,这样对于筹资成本和投资收益就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2、公司集团化运作中财务风险的管理

一是对理财思路进行创新,优化资本结构: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财务工作都是和会计工作结合起来的,会计工作包括着财务管理,这样财务管理就不能够独立起来,财务管理内容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只是管理那些营运资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就需要对这种财务管理理念进行转变,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对理财思路进行大力更新,对财务管理足够的重视,并且促使其规范化,结合确立下来的企业目标,来对企业经营方略进行有效把握,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对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比如财务预算、管理营运资金等等。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科学合理的筹资。筹资分为两种,分别是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相对而言,债务资本的成本较低,这是因为权益性资本不能够抵税,并且不能收回。企业需要克服保守倾向,不能对权益资本筹资过于依赖,不能够忽视财务风险,过度追求较低成本,需要对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进行合理调整,对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进行综合权衡,优化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二是进行公司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财务风险识别就是对企业所处的两种经济环境进行周密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会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未来收益。要将财务的不确定作为出发点来识别财务风险。风险的识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公司财务类型进行辨别,另一方面是将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查找,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是定型分析的方法。因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不确定存在的,那么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度量财务风险。首先要识别财务风险,然后度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采用统计学方法来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估计和预测,这样就可以对风险的高度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确定。

三是对公司风险规避和控制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风险规避和控制在风险管理流程中,主要是选择和实施方案,分析和评价风险,然后进行风险决策。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集团公司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风险规避和控制,一方面是外部监管体系,它包括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对防范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集团化运作,这种组织形态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会加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将外部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革新财务管理理念,规避财务风险,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明亮、煤炭企业发展中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营销学苑,2009,2(2):123-125、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由财务管理实务与财务风险管理两部分构成。从实践中来看,财务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的任何企业、组织都必将面临的风险。非营利组织在开展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导致其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特征,也因此而存在资金损失的可能性。怎样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出发,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营利性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保障。

一、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一)非盈利组织的概念和财务的特点

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非营利性性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就是指支持或者是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事件或者是议题。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资源配置

任何一个组织都拥有人、财、物等多方面的资源,只有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能发挥出资源的作用。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其最主要的业务活动就是筹资与资金支出,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就是将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2、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与活动开展的有序

不论是组织内部环境发生变化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让组织陷入财务困境或者出现经营混乱,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安全。因此强化非营利组织的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保证非营利组织在筹资、资金支出等方面健康有序,确保组织管理的资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利于企业财务的稳定与活动开展的有序。

3、有利于降低财务危机成本

财务成本是任何组织与企业都需要承担的经营成本,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其财务成本都是受控的,在组织与企业可承受的幅度内发生。但是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则会加大财务成本,引发损失增加。通常情况下,损失并不单单指直接的财物损失,还包括了间接非财务性损失。

4、有利于组织收益的实现

非营利性组织要实现持续活动,就必须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与经费保障,确保实现组织收益。如果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则其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也必定较弱,很难实现资金的安全,也无法让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则能够确保实现组织收益。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类型

1、筹资风险

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所面临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筹资不足的风险,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计划都是按照组织的发展规模设计的,如果筹资计划落实的不好,则很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不能连续筹资的风险,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具有连续性,因而要求其筹资也具有连续性,一旦筹资出现中断,则很可能影响到组织的正常活动;三是筹资成本过高的风险,筹资总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利息、股息等,如果筹资成本过高,则可能造成组织不堪负担,陷入困境;以上这些风险都可能让该组织偏离目标。除此之外,在筹资过程中,还面临着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激烈竞争,因为社会资源是固定的,比如,一个人要捐款,那么他是捐给红十字会还是捐给希望工程?无论是红十字会还是希望工程,要想获得该笔捐款,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与绦辛Α4幽壳拔夜非营利组织筹资来源来看,大部分依赖政府拨赠和捐赠。对于捐赠者来讲,要捐多少钱,捐给谁,以什么方式实现捐赠,都完全凭借捐赠者的个人意愿决定,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获得多少捐赠完全是不确定的。

2、用资风险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其所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公益活动的开支,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的实际资金支出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支出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来源于捐赠者怠于监督而出现的资金使用出现偏差,比如捐赠者捐款10万元是为了要救助一名贫困学生,但是捐给希望工程后他就充分放任,任由希望工程使用,这就可能存在该笔捐款不用于救助贫困学生而改变用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支出风险;二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也没有有效的制度来规范资金支出,因而出现资金支出风险。

3、会计风险

非营利组织聘用的会计也可能会因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做假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会计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会让人们怀疑该组织的可信度,损害组织的声誉,进而影响到组织的持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出现会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有意造假,这部分会计信息通常比较隐蔽,甚至连组织的监管者与负责人都很难发现;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组织负责人的授意而造假。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支出主要是公益活动支出与组织的行政支出两部分,有时候,组织的负责人会为了提高组织的公信度而有意夸大公益性支出的比例,减少行政性支出的比例。此外,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风险层出不穷的原因,比如,当前实行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对于基金会的行政性支出设定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额度,即不能超过10%,事实上,按这一额度有时候很难满足组织的行政需要,组织要想维持发展下去就不得不去扩大行政性支出的比例。再比如,我国现行的《民间非盈利组织制度》对于确认捐赠收入以及计量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假如捐赠者的捐赠是以提供劳务的方式实现的,或者捐赠者还只是一种口头承诺的捐赠,此时,所接受的劳务与承诺的捐赠还不能计入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以上原因,都是非营利组织出现会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实践中,要注意防范会计风险。

4、其他风险

除了在筹资、用资的时候可能存在财务风险之外,非营利组织还存在着其他的财务风险。一类是人为原因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地震等自然灾害原因以及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属于此类损失,比如因失火造成财物损失等等。再比如,因自身管理不当等原因致使非营利组织在一个时期内筹资锐减,引起较大的财务波动。总之,非营利组织也应当重视对其他风险的防控。

三、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国家层面

1、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有两类,一类是适用于企业的,一类是适用于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适用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与事业单位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该准则已经无法满足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管理活动,比如,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捐赠。因此,我国应当在立法层面上健全非营利组织法律体系,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制定单独适用的会计准则,为非营利组织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健康稳定的会计运行环境。

2、强化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质量的高低。当前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人员素质并不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比如,普遍年龄偏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再比如,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还不是很掌握。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会计管理的不足,引发财务风险。因此,要继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一要继续提升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不断提高会计业务水平,丰富其理论功底,增长其实践经验;二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修养,并且强化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遵守法律与会计职业道德底线。

(二)组织层面

1、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非营利组织应当按照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风险防范是否有效的基础。一个组织只有对其潜在的风险作出了明确清晰的识别,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医生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检查,什么部位病了都要了解清楚。风险防范也是一样的,一定要了解清楚非营利组织在哪些方面存在着财务风险,预判出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性。非营利组织进行财务风险识别的出发点在于准确掌握各类财务风险的状态,并对每一类风险的大小以及损害程度进行初步的预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在这个阶段,就要查找出财务管理中潜在的筹资、用资等不同的风险,建立风险辨识库。通常的风险辨识方法有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Delphi)等。

(2)风险识别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就是要对前一阶段建立的风险库进行分析,比如,对于某一项筹资风险,就要认真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风险。具体方法上,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风险预警指标,通常情况下,各种途径收入的占比、各种支出的占比以及相关会计评价指标(资产负债率、现金储备率、流动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等都是常采用的评价指标。其次要对采用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采取纵向(本组织的各年度指标之间的变化)分析、横向(其他非营利组织同类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原因。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医生在分析病人生病的原因,在医生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以后,医生就知道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比如,对于感冒病人,医生在辨识阶段,首先确定了病人是“感冒了”这个结论,那么,在风险识别阶段,医生就要分析确认病人的感冒原因,是伤寒引起的,还是风热引起的,医生必须做出一个分析判断,以便为下一环节的诊治提供依据。

(3)风险控制

非I利组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就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做好风险控制,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到“对症下药”,其根本目的是避免风险发生或者降低风险损害程度。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就要完善制度;是人为原因就要强化对“人”的监督;是筹资、用资计划不恰当的原因,就要及时调整筹资、用资计划。这实际上就是医生开药方,是风寒感冒就要开治风寒感冒的药,是风热感冒就要开治风热感冒的药,否则就可能出现药方失效,治不了病的后果。在风险控制阶段,一定要注意锋范措施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是万万不可取的。

(4)风险评价

在对风险采取措施防控之后,非营利组织还要做好风险防控效果的评价反馈工作,也就是医生常讲的“复查”阶段。对风险防控效果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方的时候,也总是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开,在疗程结束的时候要看看治疗效果,效果好了,继续下一阶段治疗,效果不好,就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营利组织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也要做好效果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

2、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非营利组织还要注重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一要完善内部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对筹资、用资等重点业务、关键岗位在全覆盖的前提下进行重点防控,比如,可以建立资金支出的授权审批制;二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比如,要建立《财务岗位操作手册》、《现金管理制度》、《财务报表编制指引》、《收付款业务流程指南》等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人,以制度来管理人,同时以制度来防范风险;三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做到财务管理及时到位、财务信息准确无误;四要从财务管理的特征出发做好会计业务,比如应当预留一定额度的风险准备金,一旦风险出现之后,非营利组织可以按照一定的使用流程与使用计划合理使用该笔准备金,以便充分发挥风险准备金的补救作用。五要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每年度都要制定计划定期培训,以便提升会计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最后,还要建立多元化的业务监督机制,比如,应当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再比如,可以建立筹资、用资公开制度,要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结语

非营利组织已经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财务风险,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非营利组织一定要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性;其次要在制度上规范其财务业务活动;再次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总之,要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防范财务风险对策,非营利组织只有做好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才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雯雯、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分析[J]、投资与合作,2011(12):78、

[2]蒲虹、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浅析[J]、管理学家,2012(18):52、

[3]马立群、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探索,2012(5)

[4]陈晓春,等著、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周B红、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

[6]张雪峰、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财会学习,2012(7)、

[7]陶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践――以J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

[8]唐兴、浅谈企业法律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2)

[9]徐小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与防范策略[J]、中国商贸,2014(33)、

[10]曹晓云、企业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2)、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7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篇8

关键词: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税收筹划

股份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途径是提高报酬率和减少风险,公司报酬率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又决定于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筹资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要的资金:股利政策是指在公司赚得的利润中有多少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有多少留在公司作为再投资,股利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保留盈余决策,是公司内部筹资问题:投资决策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有密切关系,筹资数量的多少要考虑投资需要,在利润分配时加大保留盈余可减少从外部筹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三项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所以,当公司面对众多的投资机会,应如何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投资中的税收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实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投资收益都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取得的,在当前资金运用所处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成败和效益,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从2004年爆发的中航油事件来看,中航油最大的失误就是涉足不熟悉的石油指数期货交易,同时又没有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措施。如果中航油能够准确评估石油指数期货头寸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与资本对应的最大风险限额内,就不会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中航油事件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总风险限额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就应将这些风险控制在总风险额度范围内。从而达成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想有效地控制每一项投资中所蕴含的风险就应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用管理、内控管理和绩效评估五个部分组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将总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二、科学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中,准确识别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大小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质量。但是,与单独实施的新建项目不同的是,公司投资的项目总是与本公司现有的经营业务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费用和效益往往不易直接确定,这使得项目现金流量的识别工作变得非常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遵循实际现金流量原则和增量原则来识别公司投资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正确区分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相关费用和非相关费用;正确处理折旧费、税金和融资成本;合理解决费用分摊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后,剩下的任务就是按照常规做法和税收的规定,分别估算项目的增量年经营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和所得税,然后编制现金流量表。

三、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铁路专业自荐信
  • 下一篇:廉政建设实践(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