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1

一 、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探索氛围。

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主要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其次,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地把原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并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生动活泼,而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充满情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三,要改进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实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中,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加以保护和引导,要让他们勇于探索,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要支持和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式、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还需要逐步进行,否则就是放而不问了,效果会适得其反。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自主探索的前提。只有心里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激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着重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分"。

出示例题:把8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1)、想一想,分一分。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2)、说一说,演一演。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3)、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讨论分的方法的异同。

在此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议一议,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尝试、比较、分析,从而自主探索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操作方法。

3、创设挑战性情境,体验自主探索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传统的练习,问题情境也是以封闭的形式呈现问题,只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题目只有一个答案,不是错,就是对,没有异议。而现在,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创设开放性的题目,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答案。

例如:传统的口算题,9+4=13。改变题目为+=13。这样的问题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又如:18÷5=3……3,改变题目为÷=……,提问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你能填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在学生摸索填数时,自然也就在自主探索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

这样的题目起点低,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出一两个答案。但层次多、答案不唯一,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验、去验证。比如,可以采取"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孩子去自己探索。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2

2003年秋季,福鼎市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不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尤其在教学方面,开展以农村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试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以基层调研为前提,正视问题,把握农村课改工作突破口。

福鼎是县级市,地处闽浙交界,人口总数是56万。目前小学在校生人数达52092人,其中38492人分布在偏远的农村乡镇小学,占到74%。本着“做中学”“做中改”“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我市课改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一批教研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学校展开全面调研。三年时间,我们先后走过50多所学校,其中有千人规模的中心校,也有9个教师百名学生的乡村完小,还有交通极端不便,办学条件低下的边远海岛小学。调研的内容与形式:听随堂课、现场对话与指导、教学质量检测与现状分析、校本教研情况分析与引领、农村课改现状调查与研究等。其中福鼎市进修学校教研员三年来随堂听课不下2000节。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我们着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农村课改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办学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滞后、课程资源单一、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层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观念更新不够,新教材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准,仍然存在以知识为本位“满堂灌”的现象,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仍然以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重结论轻过程,课堂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发现问题更要正视问题,我们意识到理念的更新,教材的使用,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谈得上有实效的发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尽管学校改革的外部环境有不少问题,但学校内部是有须改革和可改革的空间的,……而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学校内部,才可能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的影响,才可能进入到培养理想新人的实践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立足课堂,把对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的研究与探索作为开展农村课改工作的突破口,提高了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片区教研为平台,研讨对话,加强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三年,我市拟订完备的系列活动计划,围绕课堂教学,广泛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新课程优质课评选、送课下乡、听随堂课及协作片研讨活动。其中“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协作片教学研讨活动已经制度化并经常化,而且深入人心,效果显著。首先,我们确定4所课改基地校(3所城区小学1所乡镇中心校),然后把其余18所中心小学划分成4个区域,分别与基地校捆绑。同一协作片区内的几所学校轮流做庄,每学期举行一次片区教研活动,开设多学科公开课,教研员和片区学校的教导主任及课改实验班老师同时参加观摩研讨。21场协作片活动,公开教学100多节,参加研讨教师达3000多人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采取“上课听课——说课反思——研讨对话”的教研一条龙活动,紧扣“课堂教与学”的探索,谈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谈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谈师生怎样互动交往,平等对话;谈怎样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这之中,有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更有校际横向交流时的同伴互助。很多老师由衷地说:“这样的协作片活动我们非常喜欢。听完课之后,我们围起来共同探讨,不仅能听到专家高屋建瓴的点评,我们自己也可以谈我们的困惑和看法。”还有的老师说:“通过这样的看课议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有很强的操作性。”

借助协作片研讨这一平台,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课堂教与学的变革进行研究和探索,很好地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生存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点面结合,推进课堂教与学的探索。

“以科研促课改,以课题带课改”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研究课堂教与学,怎样让日常的教学研究变得更加科学有序,并能不断深入?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及时与中央教科所接轨,确立“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为研究课题,以一定的理论指导老师们的研究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改深入进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搭建三个课改教研平台,促进课改实验教师深层次研究课堂教学。

第一研究平台

实验教师的实验平台在课堂,要求全体实验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课题实验教学与行动研究,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备课。要求做到“三个主动”:主动研究发展性学习目标;主动研究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动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其二,上课。要求做到“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实验课要体现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新理念、新措施和新方法。

其三,反思。要求做到每课一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十种意识”:自觉意识(自觉反思的行为与习惯);问题意识(能围绕自己的教学问题展开);研究意识(能理性思考,对教学问题认真研究);对照意识(能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与他人案例对照反思);过程意识(能注重教学的前瞻性反思、教中的调控性反思、教后的批判性反思);对话意识(能主动与同伴对话、共同探讨);创新意识(能大胆尝试与探索、改革与创新);学习意识(能自觉坚持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意识(能对改进后的教学实践再次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改进);完耕意识(能勤于笔耕,写好教后感或反思日记)。

第二展示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的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有:市级公开教学;市级优质课观摩与评选;向中央教科所专家做课题汇报课。

第三交流平台

借助交流平台开展的活动有:课题研讨会,;实验研究阶段总结及成果汇报会;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课件交流会。

在课题实验研究期间,我们共举行了38场次的市级课题教学研讨活动:三次市级大型课题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实验教师做公开课100节,参加教学观摩研讨的教师达1000多人次;三届市课题教学录像课评选活动,从中选送8节优质录像课参加全国评选;三届市级课题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评课共95节,每次评选活动都融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综合素质测评为一体,从中选送徐象党、李红和江琦老师先后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优质课评选活动;21场次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公开教学100多节课,参加研讨的教师达3000多人次;市级课题培训6次;实验教师课题学期汇报会6次。

目前,课题已通过中央教科所结题认定,但研究还在继续。农村课堂教与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构建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结构模式和实施策略。

“五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学习回顾、评价体验——开拓时空、课外延伸。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引入阶段。

借助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架起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与具体之间的桥梁。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中心阶段。

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围绕探索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探索。在这其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学生探索,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得感情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合作交流,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分析,与组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促进达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结论。

在合作交流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同时要重视学生在互相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氛围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合作意识,发展交往能力。

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的发展阶段,是前面的中心探索的发展与提升。

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将探索学习活动中所学到、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在探索中解决简要的实际问题。这里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实践过程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拓展创新,组织发展性、开放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学习回顾、评价体验: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学习回顾反思评价阶段。

学习回顾,是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回顾。评价体验是让学生在回顾中、反思中、互动性评价中体验成功,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时空、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是自主探索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的一种冲破。

时间的拓展体现在课内与课外,空间的拓展体现在校内与校外,将自主探索时空向课外拓展,作课后延伸,不局限于课堂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在校外大课堂中进一步探索学习。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的教学策略:

⑴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

策略之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立足点在“用好”、“用实”、“用活”、“用宽”、“用新”。

策略之二: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素材性课程资源。如,本市畲族山村有畲族山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海岛渔村有海岛渔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大山村寨有大山村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都要很好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是农村孩子身边的课程资源,他们容易接受,用了它可以拉近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能很好的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

策略之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是开发利用农村当地教学媒体。如海边的学生可以用捡来的贝壳做学具,为他们可探索学习服务,既经济实效,又感到亲切。

⑵创设自主探索学习情境的策略。

创设学习情境要从“五处”入手,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六性”。

从联系生活实际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新旧知识内联系系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抛出挑战性内容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教学直观手段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从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不论从何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都要紧扣一个中心,那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同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探索方向。

“六性”即:问题情境的现实性;问题情境的障碍性;问题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活动性;问题情境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互动性。

⑶启发诱导自主探索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教师要以富有感染力的启发性语言吸引与启迪学生;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参与水平;教师要以成功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

其次,适时启发,适时指导。

什么时候启发,什么时候指导,教师要认真思考,体现必要性与适时性,做到恰到好处。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再次,关注差异,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

⑷组织互动的策略。

首先,要组织好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小组;

其次,小组讨论的启动与调控;

再次,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中的普遍一员,作为一个合作者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群体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学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以这种角色、这种氛围、这种关系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⑸促进发展的策略。

首先,为学生施展自我、发展学习搭建平台;

其次,组织好开放性、发展性练习活动;

再次,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曹裕添教授、纪晓村、阎桂芳两位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专家组,对我市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进行鉴定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该子课题的选择与确立有独到之处,显现出课题的特色与创新。”“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有创新性、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特别对农村地区更有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推动农村课堂教与学改革取得成效: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3

(一)正规性科学活动占绝对主导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类: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多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开展,强调教师的计划和预设,儿童被动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序进行活动,探索过程中儿童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注重集体性和纪律性对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活动。对科学区角幼儿的活动难于适时适宜指导,忽视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许多教师往往为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而打断或遏制幼儿的新奇想法。以下是某公立示范园大班一学年开展科学活动形式的比例构成。幼儿兴趣与需要占主导的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相对被忽视,而兴趣与需要是科学家必备的素养,是维持幼儿探索欲望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非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构正确的科学理念,培养幼儿的程序递进能力以及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偶发的科学活动捕捉儿童的兴趣点,由此生发主题,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提升。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受狭隘的课程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教学和上课,忽视了其他教育形式;其次,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物质材料缺乏,限制了非正规科学活动的开展。比如科学区角材料、主题单一,园所没有单独设立科学发现室。因此,教师应对三种科学活动形式的价值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丰富科学活动的形式,重视非正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为科学区角、科学发现室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

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为依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从横向上可分为三类: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知识。《指南》指出了学前儿童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可见,让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让自然奥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的提升。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在触目皆是科学探究的产物的世界,每个人都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每个人每一天都有不少事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每个人都需要有能力有见地地参加就牵涉科学技术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公开讨论和辩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领略一番因领悟和探明自然界的事理而可能产生的那种兴奋之情和自我满足感。[5]所以应该注重幼儿对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却是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方法的掌握,比如以下几个活动方案中目标的表述:活动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活动目标: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水是幼儿极其喜欢的物质,引导鼓励幼儿发动各种感官感受水的特性,了解水的用途,不失为一次环保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到水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联,以此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态度和意识。活动二: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转起来》活动目标:1、尝试和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2、关注生活中转动的现象,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幼儿总是对灵动的物体特别感兴趣。让幼儿探索转动的原理是根据幼儿兴趣点生发的有益活动。活动目标强调幼儿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转动的事物,并理解转动的原理方法,其实在该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应该还有幼儿从操作各种物品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对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是幼儿坚持、专注的前提,当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幼儿对探索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小小科学家们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完全主导科学活动主要表现在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预设、组织;区角科学活动中教师完全介入;偶发性科学活动中幼儿表现出的兴趣被忽视。一般而言,正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预设、组织,需要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把握全局,但是在区角活动中,应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我们应当明白“区角不是教学的延伸场所”,而是教师为儿童创设的,充满丰富材料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案例1:早晨自选活动期间,5岁的成成(中班)兴致勃勃地跑到靠窗的室内种植区角摆弄起吊兰盆里的蚯蚓。成成用自己的小手不停地抚摸蚯蚓,时不时又用两个指头把它夹起来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想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赶紧在花盆的泥土上挖了个小洞,把蚯蚓埋了进去。停顿了一会儿,又赶紧把土挖开,看见蚯蚓不见了,赶紧在原来小洞的附近开挖,不一会儿又把蚯蚓找了出来,这时孩子欣喜万分,嘴里嚷嚷着“哈哈,找到了找到了,看你往哪儿跑。”孩子的乐呵引起了教师的关注,老师走过来,看见成成手里捧着蚯蚓,双手、胸前的衣服因为泥土而脏兮兮的样子,立刻耸拉着脸责怪道“脏兮兮的孩子不会受欢迎。蚯蚓在盆里好好的你去挖它干嘛…赶紧放回去,去把手洗干净,我们准备用点心了…”成成失望、害怕地睁大眼睛望着教师,满脸的委屈和不甘。该案中,教师的不适时介入打断了幼儿的探索,阻挠了“科学家”的工作。成成已经对蚯蚓的外观特征有了直接经验,发现了蚯蚓在土里的运动,然而当他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受喜悦的时候,却被教师泼了冷水。我们都倡导让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历成功,从而获得自信,科学区角本就应该成为孩子自由自主探索的场所,但教师“超越职责”“滥用权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案例2:散步活动过程中,5岁的鸿鸿在花坛的一株月季花旁边发现了一条蚯蚓,他惊奇万分,大声叫到“老师,快来看,是蚯蚓!”孩子们开始骚动了,纷纷围过去争先恐后地要看看蚯蚓,教师眼见场面有些失控,立马拉着脸吼道:“不要去动它,多脏呀!宝贝们赶紧过来排好队,我们该回去午睡了。”大部分孩子听到老师的指令跑回来排好了队,但仍然好奇地往后看,少数几个孩子对蚯蚓更是无比留恋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满脸的失落与不甘心,成成则蹲在花坛旁边不肯移步。这时教师发火了:“大家看成成是不是好孩子呀,不听老师的话。成成你要是不走的话我就请你的家长过来带你回家,以后幼儿园可都不欢迎你了!”成成无奈,噙着眼泪满腹委屈地小声念叨“我就是很喜欢蚯蚓,我想养一条蚯蚓…”本案中,教师扼杀了幼儿偶发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蚯蚓是一个不错的科学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开展一个关于认识蚯蚓的活动,把孩子们对蚯蚓的好奇深化为探索蚯蚓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与周围动植物的关系等,从而引导发展,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总而言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教师传统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下受限。如何引导儿童由“被动的接受者”到“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究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成为小小科学家

近年来,在科学教育领域,人们已经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应成为儿童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儿童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学习科学是儿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想让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方式中,体会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真谛,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与品质。如何做才能真正让幼儿成为小小科学家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宣告

你现在是科学家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应当大声向幼儿宣告:“你现在是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勘探家/建筑师等)了!”让幼儿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身份,从而有意识地去践行该角色应表现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又是怎样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爱护自然生命的,怎样使用探索工具譬如小铲子、量杯、导管等等。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Howard老师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活动之始,明确告知幼儿“你现在是生物学家了”,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意味着什么,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去户外与平时去户外玩耍有何不同。并向幼儿解释:生物学家是科学家的一种,他们是探索大自然中动植物奥秘的专家,他们在寻找不同的动植物的过程中,谨慎而小心,不损坏他们的家,不打扰他们的生活。还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生物学家所使用的探索工具,譬如探索棒,让幼儿实际接触并演练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被探索生物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师相信

你就是科学家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探索身份以及学会探索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后,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自主探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做“牧羊人”“旁观者”,对幼儿的活动放任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适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确定干预必要性,把握干预时机,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方法。

1、在决定是否要干预幼儿活动之前,教师应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幼儿在干什么,有必要干预吗?我的干预会影响或打断幼儿的活动吗?会不会抑制他们的独立探索?会丰富幼儿的活动经验和学习吗?如果我不干预,又会怎样?干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选择干预时机的时候,要遵守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等待。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去操作、探索。爱德华曾指出“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等一等,忍一忍,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以自身为媒介(游戏者、旁观者的身份介入);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三)教师践行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4

叶子老师是一所大学的专业课老师,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总是觉得倦怠,工作提不起精神。尤其是这半年,她对工作没有一点热情,在生活中觉得也没有自己特别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平时除了上课,很少与其他人交往。她一度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本来计划去看心理医生,恰在这时,她收听到了市广播电台关于职业、职场方面的节目,才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不是心理问题,而是职业问题。

带着职业困惑,她接受了职业规划师的指导。在职业规划师的指导下,叶子老师对她自身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认识,也找到了自己职业困惑的根源。从叶子老师接受职业咨询的整个过程来看,解决她职业困惑的关键,是职业规划师引导她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自我探索,即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以及擅长的职业技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自我探索,叶子老师真正明白了自己最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从而顺利地摆脱了职业迷茫,重新有了人生的目标和职业定位。

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像叶子老师一样的职业人,他(她)们饱受职业困惑的煎熬,但自己却没有能力、思路和方法解决职业困惑问题。这些职业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摆脱职业困扰呢?

笔者认为,请教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职业指导师,借助成熟的自我探索的技术和方法,从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自我探索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种种原因,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析,就可以最终达到解决自己职业困惑问题的目的。

什么是自我探索?

1、自我探索的概念。所谓自我探索,就是借助先进的职业发展理论,使用比较成熟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量化评价和分析,更科学地、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技能又是什么。进而清晰地确定自己喜欢且又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自我探索常用的测评工具。自我探索测评工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地进行量化评估的职业测评(或职业评估)量表或测试。职业测评或职业评估工具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种是正式测评工具,一类是非正式评估工具。

正式测评的主要工具有:霍兰德兴趣测评、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测评(MBTI)、北森朗途职业规划测评、卡特尔16PF 测评、职业锚测评、北森能力测评、北森智维通用人才选拔测评等。

非正式评估常用工具有:分类卡、工作清单、人物访谈、生涯彩虹图、生涯自传、生涯生命线等。

3、自我探索的方法和步骤。专业的自我探索一般分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正式测评。通过量化的正式测评,找出以前自己不曾知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以及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步:非正式评估。用非正式测评的结论,进一步验证正式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正式测评中有异议的内容,对其进行进一步非正式评估和澄清。

第三步:评价和分析测评报告的结果。测评的结果是咨询师的重要参考,也是咨询者对自己作出最后的准确评价和清晰定位的主要依据。

第四步:准确的职业定位。结合自己的职业梦想,确定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自我探索技术在解决职业困惑中的应用实例我们以叶子老师的咨询案例为主线,通过这个案例的咨询过程,来说明自我探索在解决职业人职业困惑中的具体应用。

叶子老师前来咨询的原因:对教学工作,既不是不喜欢,也不是太喜欢;自己也说不清楚;希望换个工作,但又不知道换什么工作;工作出现倦怠,对未来的发展没有目标和信心。

希望解决的问题:能找到自身在职场中的问题,并能有效解决。

下面就是职业规划师带领叶子老师进行自我探索的全过程。

第一步:进行标准化的正式职业测评。为了帮助叶子老师更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职业规划师根据叶子老师的实际情况,向她推荐了职业兴趣、职业锚和朗途职业规划等三个正式测评。

1、职业兴趣测评。根据职业兴趣测评,得出的分值是:A-艺术-57,C-常规-36,I-研究-34,E-管理-28,S-社会-21,R-操作-22。霍兰德代码组合是:ACI。根据霍兰德六角形理论,A-艺术型与C-常规型,在六角型中是对角线分布,相距最远,相关性最低。另外,通过与叶子老师对A、C 两值的分析,她认为在C 值方面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因为她不喜欢坐班制,喜欢比较自由、时间由自己支配。根据这个分析,测评得出的霍兰德代码ACI 中应该排除C 值,这样重新组合后得到的霍兰德代码应该是:AIE。即艺术型、研究型和企业型。她对职业兴趣代码中的A 和I 值还是比较认可的。

2、郎途职业规划测评。朗途职业规划测评后得到了三份报告:基本报告(即性格报告)、职业发展报告以及职业环境报告。根据基本报告,她的性格类型属于INFJ-博爱型,其分值为:内向:26;直觉:0;情感:4;判断:7。对性格测评的结果,她不是很理解,对与世界相互作用方式、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两方面特别提出了异议。

3、职业锚测评。她的职业锚测评分值是:自主独立型-6 、84; 生活型-5、75; 安全/ 稳定型-4、87; 服务型-4、48; 创造/ 创业型-3、69; 管理型-3、04; 挑战型-2、08;技术/ 职能型-0、8。

测评结果说明,她的主职业锚是自主独立型,说明她最看重的是独立、自主;次职业锚是生活型,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个结果与她的性格类型ISFJ-照顾者型的特征,也是一致的。

分析:通过上述三个正式测评,叶子老师对从没有接触过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以及职业锚类型的测评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三个测评中有异议的内容在职业规划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分析和澄清,对她来说,三个测评使她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等有了更多的以前不曾有过的认识。

第二步:进行非正式测评。用非正式测评的结论,进一步验证正式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正式测评中有疑问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在叶子老师做正式测评之前,职业规划师曾给她布置了四个作业:

(1) 列举10 个人生经历中最值得骄傲的成绩,然后围绕成绩,分析这些成绩的取得她付出了哪些努力。

这个作业主要是引导她对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回顾,目的是引导她找出自己的优势和曾经获得的辉煌。

叶子老师只写出了6 个值得骄傲的成绩,这说明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她的进取心相对来说还是有所不足的。在6个成绩中,关于教学工作的有两项,个人能力方面有四项。从她的六个成绩中,可以看出:她比较顾家、对工作有责任心、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做事有毅力。

(2)写出自己的十大优势和十大劣势。

从她写出的十大优势和十大劣势中,可以明显看到,她的优势不显著,劣势挺具体。主动性差、上进心不足,懒惰,人际交往少等,这便是她对未来职业发展比较迷茫的重要原因。

(3)如果你的生命还剩下最后一天,你将做什么?为什么?

(4)如果你现在有100 万,你准备怎么去花?为什么?

最后两题主要是引导她进行价值观的探索。在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她对父母和家庭还是比较看重的,这与她的次职业锚的类型:生活型职业锚是一致的。

通过引导叶子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和职业测评,逐渐帮助她找到了引发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即她从上大学时起,就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加之性格偏内向,交际圈小,没有什么爱好能调动起她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参加工作后,对枯燥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逐渐感到厌倦、倦怠。针对她的现状,引导她对职业产生热情和激情,是下一步自我探索的主要任务。

针对她希望自己换个职业的想法,职业规划师进一步指导她对目前自己擅长的职业技能以及自己生命中最看重的东西进行深入探索。

擅长的职业技能。非常熟练,并非常愿意使用的技能:时间管理、在线收集信息、执行、教导培训。

非常熟练,并比较愿意使用的技能。书面信息获得、质询、归类、计算机技能、处理数字。

不胜任,并很不愿意使用的技能。机械使用、应对模糊情景、娱乐表演、引导变革。

最看重的价值观。总是重视:精神信仰、时间自由、工作――生活平衡性、保障、稳定的居所、家庭、有益社会、环保。

常常重视:工作节奏平缓、刺激性、合作、独立性、诚实正直、风趣幽默、审美。

从不重视:压力下工作、快节奏、专业地位。

通过对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进一步探索,叶子老师对自己目前职业发展过程中最擅长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生命中最看重的东西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探索对她最后的职业定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步:测评结果的评价和分析。从叶子老师做的正式测评和非正式评估综合分析来看,她的价值观导向、比较擅长的职业技能等,都表明做老师对她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从职业兴趣来看,她的霍兰德代码是:AIE。即艺术型、研究型和企业型,I、A 值是做老师的重要特征之一,A 值高,说明她对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和做事风格还是比较看重的。

从职业锚来看,她最看重的是独立自主,希望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高校老师在这方面无疑是最为适合的。

从性格的分析来看,ISFJ-照顾者型的典型特征是友善、负责、认真、忠于职守、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有奉献精神,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这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

从价值观来看,她比较看重没有压力下的职业,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缺乏一定的期盼成功的主动性和热情,这是她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但在对“利润获得、专业地位”等的选择上,她选择了“有时重视或从不重视”,这说明在职业成就方面,她缺少成就事业的动力。

分析:叶子老师的职业倦怠与她的职业动力不足是有很大联系的。动力的不足,源自对职业目标的迷茫;没有

目标,就很难有实现目标的动力;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详细的职业规划。所以,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但正式测评和非正式评估的结果,都显示出她比较适合做老师,但她对“专业地位”却是从不重视,这给人一种互相矛盾的感觉。所以,她的职业定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她对今后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定位还是不够清晰。根据这个情况,职业规划师继续引导她从曾经有过的人生梦想和职业梦想入手,进一步进行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探索。并给她布置了两个作业,希望通过这两个作业,激发她的职业梦想、职业兴趣以及爱好,并找出能引发自己付出热情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作业1:生涯幻游――我未来生活的典型一天。

通过“未来生活的典型一天”的幻游,叶子老师的心得是:“很美好的幻游,要努力去实现它”。在她对未来生活的典型一天的“梦想”作业中,可以看到她希望的未来的生活画卷是这样的:工作方面能够按照计划做事,拥有轻松自由但又讲求效率的环境;在生活中,向往美好、充实,比较看重家庭的和谐。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对她来说,老师这一职业无疑是目前比较适合她的工作。

作业2:十项最重要的工作价值因素。

列出在你今后两年的教育/ 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10项价值因素,根据你的直觉来描述它( 见表1)。

分析:在叶子老师最看重的十项工作价值因素中,对工作关系的重视相对更多一些,即非常希望能在一个和谐、高效的团队中工作,这正是她对职业环境最重要的要求。

而大学老师,相对来说,基本上属于单兵作战的个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逐渐对枯燥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倦怠。

通过和她一起开展进一步探索,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她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教学经验和技能。如果现在想换职业,她还没有其他方面的核心职业竞争力,也就是说,目前她还不具备向任何一个职业方向转变和调整的条件。所以,教师仍然是目前她要继续的职业。

关于团队的问题,在高校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但由于她不善交际,所以想真正融入其中,在目前情况下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四步:职业定位。根据职业测评、非正式评估以及职业规划师与叶子老师两次详细面谈的结果,她对自己的职业倦怠原因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在整个咨询结束时她告诉职业规划师:目前自己转行、换工作,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虽然从她的霍兰德代码AIE 来看,教师职业并不是最适合的,因为做老师最佳的代码组合是SIA,而她的兴趣测评结果中S 值比较低,对专业地位她也是“从不重视”。但从她的职业价值观以及目前具有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来看,五年的教学工作积累,无论从经验还是能力,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而且,对她来说,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取代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她当前的职业定位仍然是继续做大学教师。

专业的自我探索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第一,专业的自我探索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

自我探索过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专业性特征,需要有职业规划师或职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自我探索的技术性要求,就决定了不是每一个职业人都有能力实现对自身的自我探索。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职业人知道自我探索的重要性,但却没有能力和方法真正实现对自己的自我探索的原因。

第二,专业的正式测评在自我探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正式测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一般来说,职业人对自己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技能等的了解多是凭借传统的评价方式获得的,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又很难从深层次对自身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评价。所以,专业的正式测评在职业人自我探索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学使用正式测评和非正式评估的结果。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对正式测评和非正式评估的结果要科学地对待。任何一个正式测评的结果,都不能作为评价职业人的唯一依据和结论,而应该作为职业规划师或职业指导师的重要参考。对正式测评报告中有异议的地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指导师要与咨询者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分析,以便澄清咨询者的所有疑虑,这样才能保证测评报告的科学性。

第四,要充分利用好非正式评估的补充作用。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软件测试;测试方法;探索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引言

面对当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软件测试技术也取得了不断的发展,探索性测试逐渐登上舞台,受到了软件测试人员的重视。探索性测试是一种新的测试思维方式,应该是测试人员必须掌握的。探索性测试是软件测试领域比较前沿的理论,特别适用于那些事先没有能够进行详细测试设计或者要求在短时间内发现被测软件一些重要缺陷的情况,使用探索性测试能显著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1,5]。

探索性软件测试具有强大的缺陷发现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其得到众多青睐的重要原因,如微软就建立了专门的探索性测试团队,探索性测试也是微软官方的验证测试方法之一,部分第三方软件如果需要取得微软的兼容证书,必须通过微软的探索性测试[2]。

2 探索性测试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2、1 探索性测试的概念

探索性测试的定义很多,探索性测试的创始人James Bach 对探索性测试的定义为[2]:了解被测软件,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同时进行的软件测试技术。简单点说就是事先不进行计划和设计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测试,由有经验的测试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凭借自身的测试经验和对系统的认识来进行测试,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往往能帮助测试人员在测试设计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缺陷。

2、2 探索性测试的基本思想

探索性测试强调系统软件学习、测试设计和测试执行的同时进行,这样对传统测试方法中要求测试文档(计划、设计)必须非常详细和明确、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必须依赖开发文档、测试执行的过程必须依照测试用例的设计等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探索性测试强调的同时性是相对于传统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先设计,后执行”来说的,测试人员通过测试来不断学习被测系统,同时把学习到的关于被测软件的更多信息通过综合的整理和分析创造出更多的关于测试的注意。传统测试方式强调设计完善的测试用例,测试人员严格按照测试用例执行测试,而探索性测试是一种新的测试思维,强调的是测试过程中要有更多的发散思维,这也是与传统测试方式的最大区别。探索性测试并不是孤立的测试方法,我们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使用它,比如当开发人员修改完一个缺陷后,我们在进行确认时,一些有经验的测试人员不仅仅是对该缺陷进行确认,他们会进行一些额外的测试来探索修复该缺陷是否对某些功能产生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探索性测试,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自身测试经验、提高敏锐性,才能够在合适的测试项目、适当的时机引入探索性测试,达到测试目的。

3 探索性测试的特征及优缺点

探索性测试事先没有明确的测试计划,也没有详细的测试说明,要根据测试的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设计出测试用例,它是测试人员依据测试任务进行主动的、探索式的测试。这意味着探索性测试的开展要比传统测试具备更多的测试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要具备更强的测试用例设计能力,此外,还需要很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1 探索性测试的特征[4]:

探索性测试强调软件系统学习、测试设计和测试执行同时进行;测试人员在测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被测试系统,然后再根据学习的内容来指导测试,是一循环过程;探索性测试的重点是创新和主观能动性。

3、2 探索性测试的优点:

比传统的测试方法灵活;测试文档可以不充分;能够发现测试设计以外的缺陷;增强了发现难以发现的缺陷的能力;可以激发测试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3 探索性测试的缺点:

事先对测试工作没有一个整体规划,不利于测试的标准化;测试可能存在重复性,不能确定哪些测试已经被执行过;难于驾驭,测试结果难以评估,难以在软件测试工作中大量普及应用。

4 探索性测试方法与传统测试方法的比较

4、1 传统测试方法

以V模型和W模型为代表的传统理论的软件测试,要求在软件设计开发的同时就引入软件测试。例如在V模型中,如图1所示[3],在软件开发的系统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阶段分别需要引入系统测试、配置项测试、部件测试、单元测试。这些测试都要求事先设计好测试用例,写好测试脚本。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测试工程师花在测试设计和报告填写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真正的执行测试时间。

4、2 探索性测试方法

如图2模型所示,使用探索性方法进行软件测试,首先在了解软件需求和开发文档,了解测试任务、软件运行环境、测试环境制定测试计划的同时,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对被测试软件进行初次的测试用例设计,利用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进行探索性软件测试执行。将测试的执行结果,一方面反馈到设计好的测试用例中去,对已有的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利用对测试过程及测试结果中的信息,加强对软件系统的学习了解,设计出新的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完成原先设定的测试目标。

图2 探索性软件测试模型图

5 探索性测试的应用

5、1 实验数据分析

首先通过两组实验数据来分析探索性测试在实际工作的应用,被测软件是一个大约3万行的零售行业软件,预埋缺陷24个。

通过这两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三点:

(1)在传统测试方法中,结合使用探索性测试方法,缺陷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的使用传统测试方法;

(2)探索性测试能发现更多测试设计以外的缺陷;

(3)进行探索性测试时,测试人员的经验、态度、思维方法等方面都会影响测试的效果。

该实验目的不是去证明探索性测试与传统测试方法哪种更优秀,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测试活动都适合使用探索性测试,只是希望在进行传统测试方法时结合采用探索性测试。探索性测试一般适合在以下一些场景中使用,比如:需要快速了解产品质量;需要在短时间内发现软件的重大缺陷;测试设计以外缺陷的检查;已进行过传统测试,需要对某一特定类型缺陷再进行测试;功能较为单一的小规模软件;大型项目的回归测试等,探索性测试并不是孤立的测试方法,我们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使用它,比如当开发人员修改完一个缺陷后,我们在进行确认时,一些有经验的测试人员不仅仅是对该缺陷进行确认,他们会进行一些额外的测试来探索修复该缺陷是否对某些功能产生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探索性测试。

5、2 探索性测试的管理及步骤

那么,我们在进行探索性测试时如何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的,通常情况下根据测试主管在测试项目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进行[6]:一种是由测试主管分配需要测试的模块,他不参与具体的测试任务;测试人员来完成这些模块的测试,并且将测试中的问题进行报告;测试主管根据测试情况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另一种是测试主管和测试人员一样参与某些测试任务;测试主管在测试过程中实时的根据测试质量和测试进度调整测试策略;测试主管持续的了解整个测试过程,与测试人员一起探讨测试策略。

这两种测试管理方式是目前国内外都普遍适用的方式,在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下进行探索性测试,测试主管和测试人员都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软件系统的目的,了解该软件系统测试的重点及要达到的目标;

(2)识别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梳理出整个软件系统的需要进行测试的所有模块;

(3)识别软件系统潜在的不稳定区域,与开发人员及测试人员讨论,筛选出缺陷可能出现较多的模块;

(4)在探索软件系统的过程中记录关于软件的信息和问题,记录好测试步骤以便进行下一轮回归测试。

6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探索性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并阐述了探索性测试的优缺点及能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是说用它来取代现有传统测试方法,它只是对传统测试方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它适合在某一特定环境和要求下进行。探索性测试要求充分发挥测试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测试人员有很好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把自身的经验技能及对系统的学习认知作为参考,灵活地经行测试设计和执行,只有在适合的项目、在合理的时机引入探索性测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才能够显著提高软件的测试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人杰、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4~37、

[2]James A、Whittaker、探索式软件测试[M]、方敏,张胜,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9~15、

[3]练荣政、一个基于探索性软件测试理论的测试用例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4]谢经纬,吴昊、探索性方法在面向故障软件测试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921):145~146、

[5]段念、探索性软件概述[EB/OL]、http://,2006,07、

[6]高翔、探索性测试进度控制的方法 51测试天地,2010,04、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索 启蒙教育

一、概述

幼儿科学探索启蒙教育,实际上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善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等品格。它是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的事物中,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索的喜悦。

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幼儿科学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鼓励,支持,针对他们的好奇心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帮助幼儿在丰富的科学活动中,获得从自身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它将帮助幼儿认识,理解周围世界,从而提高适应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关键要提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内容和探索材料。这是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必须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质量。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活动的空间,定期为幼儿的活动提供材料,不断的丰富活动内容,并适当控制活动的人数,使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二、幼儿科学探索的心理特点

幼儿由于年幼,知识贫乏,而且天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惊奇。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幼儿科学探索的特点,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1、幼儿的科学源于“玩”。

玩是幼儿的天性,玩具是幼儿的伙伴,幼儿只有通过自身与玩具的交互作用,才能真正达到玩具的使用价值。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唯有玩,在玩中才能进行创造。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如果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力,那就等于扼杀了一颗创造的童心。所以我们要给幼儿提供玩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的玩,创造性的玩。

2、幼儿的科学探索是零碎的,粗浅的。

幼儿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粗浅的,对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幼稚的。我们成人应是幼儿的理解者,支持者,并能根据情况给予恰当的帮助,或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成人是同意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从而产生安全感,就会专心他们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探索敏感于成人的态度。

幼儿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种种好奇和发现,总要向成人述说,甚至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而此时成人的态度尤为重要。如果这时成人的态度是厌烦的,不耐心的,那么幼儿即使在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也会终止。相反,如果成人对幼儿的科学探索持积极的态度,不仅使幼儿感受到成人在支持,在鼓励,还会让幼儿增添无穷的快乐,激发他们继续探索。

鉴于上述的特点,我设计了几个关于幼儿科学探索教育的主题:

三、幼儿科学探索教育主题活动

1、利用自然物探索

让幼儿尝试插花活动;秋冬季节和幼儿一起采集干草和干果,玩印花;夏季也可以采集一些麦秆进行制作。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激发幼儿对自然物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成功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创设环境,提供幼儿与各种自然物接触的机会。幼儿在操作中碰到困难,不能替代解决,要让幼儿自己解决困难,这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机。

《有趣的麦秆风车》就是让幼儿利用麦秆的柔韧,轻便的特性,尝试制作小风车,并对自然物的探索产生兴趣。本活动适合于中大班幼儿。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激发幼儿对自然物的兴趣,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成功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创设环境,提供幼儿与各种自然物接触的机会。幼儿在操作中碰到困难,不能替代解决,要让幼儿自己解决困难,这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机。

2、学用小工具探索

教师和家长可利用小工具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使幼儿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让幼儿使用小工具,进行动手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探索的兴趣。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切忌替代,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3、学用材料做玩具

幼儿好奇又好动,任何材料在他们手中都会变成爱不释手的玩具。让幼儿用这些不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设计自制自己喜欢的玩具,使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迁移和创造。

4、激发好奇多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必须为幼儿提供可持续探索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多变的,新奇的活动材料,并加强个别的指导,给予幼儿积极的鼓励,捕捉他们“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我来做个不倒翁》就是从蛋的小孔中灌沙,再在蛋壳上绘图和装饰,教师要及时提醒幼儿操作时认真,细致,以免蛋壳破碎。教师还要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不倒翁

5、发明创造多尝试

幼儿的创造主要表现在遐想,想象,属于幼儿的表达式创造,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下进行的,简单而初步的实践和创造。因此,培养幼儿积极的个性和适宜的环境,是幼儿尝试创造发明的营养剂。

《金点子大王打擂台》通过组织幼儿观看“仿生学与科技发明”多媒体课件和少儿小发明丛书,提供各种玩具和材料,启发和引导幼儿进行尝试发明创造,学会关注周围的发明创造,对发明创造感兴趣。如看录像故事《鲁班造锯》。

四、幼儿科学探索启蒙教育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幼儿期正处于创造力的萌发时期,但是幼儿的创造力又是及易被压抑和挫折的,所以,幼儿科学探索启蒙教育,应该要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萌芽的创造力,有利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培养科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

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幼儿好奇心所驱使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索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将对幼儿以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主动性,自信心和创造性等品质的培养。在幼儿期,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幼儿自己内部感受。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探索 辅导员引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连续、系统的过程,应随学生年级的升高及变化显现出渐进的动态调整,根据学习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包括自我探索、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实施、评估与反馈等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无疑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自入学起,就应当做好其职业生涯规划路线的前期自我探索工作,在高校辅导员等专业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运用先进的、适合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理论知识,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对自身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评和分析,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为将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他步骤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我探索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思索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自我探索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有清晰的科学规划,就自身的兴趣、性格、职业技能、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地自我探索,将自我探索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当是兼顾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主体需要的,既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需要,又要同时兼顾自身的发展需要。因此,有针对性的自我探索,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科学树立目标,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树立信心,有助于大学生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创造性发挥。

(二)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即指,大学生从象牙塔里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远离学生阶段的单纯、幻想,实事求是、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变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大学生要正确的做出职业选择,就应当适时转换角色,不能将亲友、家庭、学校的关爱、呵护作为社会对自己的最终认可。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估,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实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

(三)自我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期待

职业期待,即指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和需求。每个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都渴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的职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职业期待要变成现实,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取决于个人能力素质、专业、社会需要以及机遇等条件外,还取决于自身对职业期待值高低。因此,进行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职业目标后,不断调整职业期待值,使其达到最佳。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前期的自我探索过程中。那么,辅导员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呢?

(一)借助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辅导员可以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进行自我探索。例如,我校引进了北森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每位新生进校后都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测评,内容涉及兴趣探索、个性测试、优势劣势、职业选择倾向、职业能力测评等,最后生成一份完整的测评报告。辅导员可以借助同学的测评报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兴趣岛游戏,运用霍兰德理论确认学生的兴趣代码,找出与其兴趣代码相一致的职业。性格方面可以通过MBTI个性类型测试等,或是在辅导员自身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同学评价、家长访谈等指导学生探索其个性特点,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类型。在价值观方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需求和职业目标。在学生通过测试和自我探索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

(二)依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分析

根据对学生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等的测评结果,辅导员应运用相应理论知识,对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测评的结果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综合情况,准确的解读和科学的分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这四个方面与职业生涯发展相匹配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适应、调整、平衡,尽可能发挥和谐、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应避免因辅导员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或是测试水平缺陷而导致结果误读。

(三)评估、决策

在对学生测评结果的分析解读基础上,辅导员应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探索结果,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通过最后决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迷信测评结果,这只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工具,不能以探索结果决定一切。此外,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学生还应当适时对自己进行再评估。我们应当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为职业生涯发展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职业规划。

四、结语

自我探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应当借助正式和非正式的测评工具,引导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根据测评结果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评估、决策,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当然,职业生涯规划并非一锤定音,而是根据时间和经历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改变,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深入探索自我,根据现实情况的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自主探索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既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开展,也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有效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促进语文课堂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整个语文单元的高度来连结知识点,实现单元训练目标。与此同时,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语文探究学习空间,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做好探究活动准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语文学习资源。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整合语文学习资源,以画面影像的方式强化理解,发散语文思维。例如,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在这堂课上所要关注的就是语文教学的探究性特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课堂评价特点。《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和军事故事性,而《草船借箭》作为其中的经典故事,极具吸引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关于《草船借箭》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激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课前的预习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在哪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根据课文来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能“识人心”“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并以课文为中心,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进行发言。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始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过程,让他们感受探究学习的魅力,并注意探究性学习中的评价方法的运用。

二、运用多媒体,锻练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如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力交易的方式(精选8篇)
  • 下一篇:妇产科发展建议(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