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财务转账流程(精选8篇)

时间: 2023-07-09 栏目:写作范文

财务转账流程篇1

关键词:无现金报账;财务管理;高校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高校财务部门每日现金流量不断增大,学校应逐步改变传统的现金收付方式,借助银行卡、网上银行等先进手段,大力推行资金收支业务的电子划转,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流动,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作为高校财务部门承载着经费核算的重任,尤其到年末和学期结束前,财务现金收付流量每日达上百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如何预防和降低现金周转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推行无现金报账的方式势在必行。

一、无现金产生的背景

货币电子化是国际潮流,无现金结算是发展方向。无论从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角度看,还是从个人使用资金安全方便的角度看,电子货币必然要取代现钞。货币发展史告诉我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货币,货币的形式首先是现金,由于现金在流通、结算、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种种不便,人们又创造以支票为代表的转账货币,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形式——信用卡。信用卡的转账功能进一步减少了现金在社会上的流通。从物物交换到使用现金,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电子流代替现金流,这是一个更大的进步。现金从产生到发展到消亡,这也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无现金报账的会计核算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无现金报账的明确性,在不改变会计科目总体框架的情况下增设相关明细科目。例如:某学院购办公用品,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

贷:银行存款/?菖?菖校区/无现金

三、无现金报账的业务流程图

四、无现金报账与传统报账方式的区别

通过银行卡结算取代以往的现金结算,未改变原有的财务报销审批制度。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1)传统报账后领到的是现金,采用无现金报账后,钱款直接打到了领款人的银行卡上。(2)由于报账方式的不同减少了经办人携带和管理现金的风险。(3)在传统报账方式下,为保持合理的现金库存,财务处与银行一样实行大额现金支取预约制度,比如提5万元以上须提前一天预约。采用无现金报账后,财务部门与银行合作,采用的是与银行一样的转卡系统,已经确认的报销转卡金额由现金出纳通过转卡方式支付,一般在五分钟内即时划入指定银行卡中。(4)每日报销工作结束后,在传统报账方式下,出纳须盘点核对库存现金;采用无现金报账后,出纳只需核对当日无现金转卡支付清单及汇总表,与有关银行支付汇总金额进行核对。

五、无现金报账的优点

无现金报账是指在报账过程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现金收付方式转变为银行卡转账方式,不到现金出纳处缴、领现金就完成报销的一种报账方式。财务人员在办公室即可实现资金的划转和报销。因此无现金报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1、优化财务报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缓解报账人员排队拥挤的现象,缩短了报销人员的等待时间。随着高校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财务报销业务日益繁忙,师生员工普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办理完业务。使用无现金报账,能有效地改善此现状。

2、减少相关的现金风险,加强内控机制。采用无现金报账,可以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减少现金流量,保障资金流动安全,规避涉及现金的各类风险,如出纳配款的差错风险、保管现金的风险以及假钞风险等,同时也减少了前来报销的师生员工携带和保管现金的风险。

3、不必提前预约现金,随时确保教学科研业务顺利进行。由于无现金结算不涉及现金,是通过财务系统与银行网络对接实现资金划转,所以采用无现金报账则无须预约,支取大额现金报销款项直接打入银行卡,确保教学科研业务的顺利进行,师生员工无须事先预约现金,可以直接到财务办理报销业务。

财务转账流程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会计核算;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79-03

原《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于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对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等学校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原《制度》已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2012年4月1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以下简称《规则》)正式施行。与《规则》修订相适应,财政部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有部分高校已采用新《制度》,大部分高校还在观望之中,为了做好新旧制度的对接工作,有必要做好以下科目的账务处理。

一、基建账处理

旧制度把基建账与学校本级账是分开独立核算的,新制度要求在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应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把基建资金并入高校会计制度核算是为了理顺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关系,高等院校应适应《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的要求,增设了“基建工程”和“在建工程”两个资产类科目,分别反映基建项目和非基建项目投资,这样可以使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成为学校财务核算的一部分。对基建工程专项借款应计提应计利息,分不同情况处理: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属于应计入财务费用,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的,属于应资本化计入基建工程成本,这样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

高校基建账中有“设备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等科目余额,为了体现了基建账与事业账的顺利对接,实施新制度时要将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基建账中的余额并入学院大账,会计分录为:

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若基建账中有“交付使用资产”等科目余额,则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若基建账中有基建借款,则应将“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余额,贷记“长期借款”;按照基建账中的“基建拨款”科目余额有归属于财政补助结转的部分,则贷记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按照基建账中其他科目余额,分析调整新账中相应科目;按照上述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具体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应收账款

贷:应付账款

长期借款

财政补助结转

事业基金(或借方)

高等学校执行新财务制度后,应当每月将基建账中的相关科目发生额在学院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二、固定资产账户处理

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新制度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近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产核资,全面、准确地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将为高校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需要对学校所有资产进行核实确定,做到账实相符。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资产归口部门全面清理,掌握真实、可靠的资产数据,完善资产明细记录,必要时可以聘请资产评估公司介入。对于用途交叉的固定资产,需要与归口使用部门协调,共同确定分摊比例,以便成本归集。清产核资是新旧制度衔接时的基础工作,牵涉范围广,难度大,费时长,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提前做好工作安排与计划,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衔接。

(二)确立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

1、计提折旧范围的选择。六类固定资产中的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除此之外,已提足折旧资产和提前报废资产也不需计提折旧。

2、折旧方法的选择。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用工作量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还是采用年限平均法为妥,关键就要确定工作年限,参照企业的做法,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通常为二十至三十年;设备的折旧年限通常为五至十年;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折旧年限三至六年。对各类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要持谨慎、务实的态度,折旧年限的选择,直接影响费用的列支,故而也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本。所以折旧一经确定,在以后各期会计核算期间应当保持一致,就不能随意变更。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

新制度“固定资产”科目标准已有提高,单位价值由500元以上提高到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由800元提高到1 500元以上),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存货(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

借:存货

贷:固定资产

同时,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借:固定基金

贷:事业基金

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

借:事业基金

贷:存货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进行如下处理:(1)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2013年度全面核查其原价、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并于2013年12月31日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自2014年1月1日起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2)对执行新制度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折旧并没有计入当期支出,只是冲减净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实质是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这也是高等学校会计与企业会计处理不同的地方。

三、无形资产财务处理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高等学校无形资产则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等,这些产权和权益与高等学校的主体利益构成密不可分的特殊权利。作为一类资产虽没有实物形态,但却是高校拥有的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制度也规定“高等学校通过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计价,及时入账。”具体到财务处理分三种情况:

(一)外购无形资产

1、高校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费用计价,购买时

借:事业支出———?菖?菖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同时,借:无形资产———?菖?菖无形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2、使用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的年限,采用直线法摊销,摊销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无形资产摊销

(二)自行研发

高校无形资产的取得绝大多数为自行研制而成,但在研制过程中并不能确定其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因此,在研制过程中按实际发生的有关费用计价,如材料、调研、注册登记费、专家鉴定费、律师费等,按普通的教学科研支出先行核算:

借:事业支出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通过鉴定和验收,拿到正式成果,形成无形资产后,再将之前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

借:无形资产——?菖?菖无形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使用时再按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的年限,采用直线法摊销,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无形资产摊销

(三)转让无形资产

学校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对于高校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获得转让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菖?菖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摊销(已摊销价值)

贷: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无形资产”账户核算的是高校初始取得无形资产时的入账价值,“无形资产摊销”账户是核算因摊销而减少的无形资产价值,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减,即为无形资产的账面净值。

同固定资产折旧一样,无形资产摊销实质也是“虚提”的做法,摊销金额不计当期支出,这种做法平衡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无疑是新制度若干新规中的一大亮点。

四、净资产类

净资产是指高等学校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

1、“事业基金”科目。事业基金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核算范围也较原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发生很大变化,不再包括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在该科目下也不再设置“一般基金”、“投资基金”明细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事业基金”科目所属“投资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并对所属“一般基金”明细科目的余额(扣除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数额后的余额)进行分析:对属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对属于新制度下财政补助结余的余额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将剩余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

2、“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高等学校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主要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但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高等学校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要将原“事业基金”下的“投资基金”科目余额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若原“事业基金”下的“一般基金”科目余额中有无形资产项目,则应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方余额。

3、“专用基金”科目。专用基金是指高等学校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助基金、其他基金等,根据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或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新制度也设置了“专用基金”科目,转账时,应将原账中“专用基金”科目的余额分析转入新账中“专用基金”科目的相关明细科目。

4、“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高等学校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与原账中的“事业结余”科目有很大变化。

5、“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科目。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高等学校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高等学校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高等学校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相当于原“事业结合”中的部分。

此外,新制度设置了“经营结余”科目,其核算范围与原账中“经营结余”目的核算范围基本相同。转账时,如果原账中“经营结余”科目有借方余额,应直接转入新账中“经营结余”科目。

参与文献:

[1] 财政部、财会[2012]22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

[2] 财政部、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

[3]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12)、

[4] 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12、

[5] 财政部、财会[2013]2号,关于印发《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S]、

财务转账流程篇3

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

财务供应链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也就是对供应链中从顾客下定单、单据核对,到付款给供应商所有与资金流动有关的交易活动的资金流的管理。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五个环节,即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其中财务供应链简单来说就是供应链三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中的资金流。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就在于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加速资金周转传统管理模式下,虽然电子采购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但资金的流动仍需较长时间。如在常见的交易流程中,卖方在出货时将商业发票给买方;买方的应付账款经理人核对发票和订单,将订单先交给收货人批准,再交给高层主管批准拨款;最后经核准的账单再送至银行转账。这种人工管理文件非常耗时,也容易发生错误,如价格不符、拼写错误、订单号码不对、送货错误等等,错误的发生无形之中又使交易的过程延长。一旦实现了财务供应链管理,财务供应链管理拥有一个高效的财务流程,使得资金可以快速支付,诸如接受订单、开立发票、发票审核、货款支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处理,以动态实时支持整个企业的财务运作。企业结合收支项目作较长周期的现金分析决策,从而能够对资金流有一个提前和相对准确的规划。

一般来说,资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一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交易平台,企业可以提前把订单转化为现金,这样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于应付账款,手工支付电子化以后,付款流程得到了充分地控制,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付款。如使用电子支付企业可以到折扣期或信用期最后一天付款。此外,有了电子支付工具,企业就可以及时、安全地付款,并且还能以缩短付款时间为由得到更优惠的采购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根据以上公式可知,财务供应链管理可使资金周转天数大大缩短,从而使企业流动资金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二)降低资金成本当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物流与信息流,很少关注资金流,然而随着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降到一定的程度再想继续降低却非常困难,原因就是在物流和信息流上挖掘成本缩减的潜力已经逐渐丧失。但如果把视角转向财务管理信息化下财务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就会发现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使企业的收付流程流线化,可以大大消除支付中多余的处理成本,减少营运资金占用,达到降低资金成本的目的。如电子出票以电子形式提品发票,减少了人工核对发票的时间,简化了交易流程,有效缩减交易成本。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的构建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管理战略相辅相成,企业若想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供应链管理模块,支持现代企业稳步持续发展,财务供应链应包括以下四大功能模块。

(一)采购与付款管理模块 采购管理模块服务于生产,在手工管理状态下,采购管理的任务来自于生产的需求,采购量则取决于对库存量的计算。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采购人员任何一笔采购都要在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里面形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要经过审批,仓库要根据订单进行验货,整个过程由财务进行监控,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库存原材料的储备情况,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结合财务现金流,准确地计算物资的采购计划,以达到对供应商选择、采购订单价格的确定和采购发票的处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实时控制,为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供支持。如企业在发出采购订单的同时,财务供应链管理系统会自动收集所有的采购订单,企业可以整合所有的应付账款,了解每笔账款的交易对象,根据需要决定付款顺序,给企业管理应付账款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存货与仓储管理模块“零库存”是许多企业迫求的目标。企业进行存货与仓储管理的目的实质上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传统的存货与仓储问题无不例外地进行库存成本优化,使之实现库存成本最小化。但在这个什么都讲求信息化的时代,存货与仓储管理应不仅仅考虑成本的优化,时间的优化也应作为库存优化的主要目标来考虑。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信息及时传递,使得需求信息不再是逐级传递,而是在同一时间到达各个供应商,以便整个财务供应链管理更能适应变化的需求,从而能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搜集供应商和客户的相关信息,不断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减少库存。库存水平的准确信息将会缩短供货时间,加快汀单的响应速度,使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取胜;信息的相互共享,使得企业能更准确地掌握库存、在途等信息,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同时,将现有的库存、固定资产、运输工具减至最低水平,实现以信息代替库存的企业目标。

财务转账流程篇4

【关键词】 网上预约报账; 高校; 财务管理

随着高校业务量的增加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高校财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也日趋常态化。网上预约报账是指基于B/A/S三层体系结构的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利用现有的高校财务软件平台,通过与网上预约终端、网银支付系统的对接,由报账人根据业务类型在网上进行业务申报并预约报账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将报销单据送往财务报账窗口进行票据审核、报销,从而实现对财务基础数据业务处理的一种报账方式。网上预约报账模式推动了财务报销流程网络化、物流化以及数据处理自动化,有利于合理安排、有效分流会计人员工作,避免了财务报账“排长龙”现象,优化了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打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一、网上预约报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突出价值

(一)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在实际工作中,大宗材料、设备、图书、工资、基建等业务金额大,约占教育经费80%,零星采购、差费、办公及实验耗材等约占教育经费的20%,前者业务较集中,后者业务较分散。在传统报账模式下,会计人员平时的主要精力都花在零星票据的审核、归集、录入、打印上,而网上预约报账的实施,既充分利用每个报账人的力量,开拓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前台部分工作转移到每个师生员工,让报账人自主参与财务部门主导的票据整理、单据的录入等核算环节,承担了记账、算账工作,又分担了财务人员输入数据的时间,减少了数据的差错率,使高校财务人员从繁杂的传统报账模式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网银支付系统,直接将报账款转给报账人,出纳人员也不必进行繁重的现金或支票支付,大大优化、整合了人力资源。

(二)财务关系更加和谐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经费业务量的增加,一方面,业务量与报账人员工作量不匹配,会计人员承受一定压力产生情绪;另一方面,报账窗口常常出现排长队现象,师生怨声载道,以致双方关系变得“剑拔弩张”。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支持教职工通过校园网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进行财务报销申请及预约,报账人员拥有对会计信息的搜集、处理、输入及历史数据查询、打印等功能,使业务处理规范化、透明化、程序化,会计人员重心偏向提供高效、优质、方便的财务服务和及时了解财务动态,进行事中监督、事后分析。通过这种人机对话,既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碰撞、磨擦,又实现了无等候报销,缓解或消除了“排长龙”现象,树立了财务部门良好的服务意识和风范,满足了报账人的一流服务和高效率的心理需求,构建了财务人员与报账人之间和谐的财务关系。

(三)预算执行刚性得到加强

预算管理是高校资源配置的手段,报账工作是预算工作的延续,预算控制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报账主要通过财务报账信息系统下达预算控制数及项目控制额度,对科研经费、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等业务实施报销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财务预算控制与财务报账控制相结合,对各项经费进行监督和日常控制,保证经费使用指标及各种款项正常使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以报账促进预算管理,以预算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增强预算管理的刚性,实现预算控制的全面性,突出预算工作的严肃性。

(四)财务信息更具对称性

传统的报账方式,报账人对信息范围、制度透明度把握不准,对于经费收支余掌握不及时,常常出现项目超支、串位现象。特别是一些省部级、部级项目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未能及时了解经费到账、项目额度等信息,造成未能顺利通过结题,给个人及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随着网上预约报账这个服务载体的创新,财务服务职能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与预算管理、财务核算、网络银行互通互联将每个单据的流程清晰进行展示,做到流程透明,使得相关权限的责任人均可适时对单据的流通进度进行跟踪,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结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提高了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以“网上预约报销”改革为契机,对财务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对财务工作流程进行流程再造,保证了财务工作的活力和科学性。通过报账人的申请,网上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了数据集中、远程动态、资源共享的现代网上办公财务管理新模式。财务人员角色也逐步由业务型向管理型蜕变,从记账、算账中脱身,有时间、精力进行对财务活动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事后的分析及对收入、支出、预算、项目需求、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提高了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网上预约报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一)财务信息的规范性方面

1、报账系统平台建设不完善

系统软件平台的规范建设,对整个系统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操作平台的上马准备工作繁重,前期报销系统模块设计工作量大,主要包括相关会计科目设置、范围的界定、登录人员权限、个人信息的录入及银行端口等财务功能界面设置。报销模块科学、精细的设计对编制财务决算表及高校财务管理密切相关。任何一项设置不完整,将影响后期的运营、业务处理、信息质量。

2、报销信息录入不规范

由于缺乏固定的或专业的报账人员,报账人员呈多元化,而财务报账政策性较强。传统报账模式下,习惯于当面交流,有错及时纠正。实行网上预约报账,操作相对较复杂,存在报账人申请、签批、审核的报账流程,个别人对新生事物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加之报账人非专业会计人员,因个人层次不同,操作流程不熟悉,对经济业务归类、审批等存在非专业性,易导致随意扩大项目开支范围、内容、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不按项目进度进行,导致支出结构不合理,预算执行严肃性受到影响,同时增加了报销退单的风险,重复递交,预约次数增加,网上审批次数增加、无形加大重复工作量。

3、培训不到位

教职工忙于教学科研,不可能集中在某个时间进行培训,加上对象的广泛性、层次性、分散性,由有限的财务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的工作量巨大,要对一个不懂财务的“门外汉”在短时间培训成一个熟练工有相当大的难度和压力,易造成培训的不到位、培训效率低等问题。

(二)财务安全性方面

1、网络风险

网上预约报账系统依赖于网络媒介,生存于网络环境中,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增加了网络风险,而财务数据具保密性、专属性,对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通过高校财务平台,实行内部局域网,财务网络与外网实行物理分隔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但由于与外网的联系,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破坏,比如黑客的攻击、病毒的入侵、系统的瘫痪,银行支付方面是否实行专线管理等,都将对财务安全性构成威胁。因此财务软件平台和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将影响网上报账顺利进行。

2、单据传递

实行网上预约报账,报账人不用排长队,通过网上预约后对单据采取柜台投递、投递箱等方式的传递都将面临资料传递过程单据遗失的风险。

3、人为因素

网上报账的业务处理过程中,若岗位职责分工不清,操行与审核、执行与管理、实施与维护等不相容职务未分离,导致网上修改数据不露痕迹、隐蔽性高,人为操纵舞弊风险增加;加上财务人员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对电脑知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若无专人负责网络维护,出现随意更改添加软件功能,导致执行风险、维护风险、记录风险、报告风险等财务风险增加。

(三)制度建设方面

由于开放式的网上财务办公环境,针对不同情形,对财务人员权限及操作方面规程、网络财务等配套制度的建设及相关监督体系必不可少,制度不完善,报销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磨擦增加,矛盾升级不可避免;财务漏洞增加,无法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

(四)空间制约性方面

网上预约报账系统使得报账工作在校园网这个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了由有形向无形、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变。对于住在校外的教职工,报账存在空间限制,无法在校外完成网上预约报账。

三、网上预约报账模式下如何完善财务管理

(一)重塑财务管理目标

随着教育市场化进度的加快,财务活动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财务日常管理中重视成本控制、目标管理等经营理念得到升华。在财务活动中,要以战略的眼光,加强财务管理及监督,将财务目标由过去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转移到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复合目标上,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由单一化、事业化转到多元化、经济化、产业化、绩效化,并逐步走上科学化、理性化、合理化的轨道。

(二)改变财务管理手段

1、实行“统一领导,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

在高校的统一方针政策下,明确权责利关系,落实领导权、财权、事权,由学校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实行一级管理:审核、监督、管理,让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挖掘;二级部门进行网上报账、会计核算,做好报账前的基础工作。只有考虑到资源配置方式的科学、合理安排,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设计是否优化才能在高校财务管理体现。

2、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会[2011]19号)中指出:要着力打造熟悉会计审计准则制度、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新模式下,财务活动不仅体现在核算、服务、过程的管理方面,更体现在监督、分析、预测、决策的综合型管理方面,因此要促进会计人员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服务理念,培养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加强自主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会计人员。

(三)健全财务制度体系

1、健全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措施,完整的财务报销系统需要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作为依托,做到制度全面化、公开化、完善化。在新的报销模式下,建立网络财务下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权限分工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等内控制度,加强对身份识别、权限控制、操作监控记录、信息加密等薄弱环节的控制,是财务基础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管理信息质量、资料安全的重要保障。

2、完善服务延伸制度

延伸网络使用的地域性及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对校内,通过校园网实现财务网络系统和办公、门户等功能进行信息对接实行一体化管理,为高校财务提供多元化信息。如:与资产设备部门实行网上对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现资产总账及明细账的一致性;与人事部门的人事劳资管理数据库对接,减少人员信息、工资重复录入工作量;与学院部门共享财务数据,强化预算执行。对校外教职工,通过INTERNET协议筛选端口或利用校内网络部门申请专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软件功能的拓展实现校外用户校园化。

(四)创新财务组织形式

1、建立矩阵型的财务结构形式

传统的财务组织结构形式通常包括财务会计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财务与会计机构分立的平行组织形式两种。这两种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规模的高校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由于新型报账模式的出现,报账员制应运而生,需建立矩阵型的财务组织形式进行管理,即一个报账员有两个直接上级,其中财务部门负责对报账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学院部门负责安排具体业务和人事管理的组织结构。报账员主要负责学院部门经费的报销及部门教职工报账的业务指导、对单据进行财务事前预审,报账员充当一个中间纽带,有承上启下作用,与财务部门沟通,同时处理好与职工、财务的关系,实现部门间的协作及交融。通过报账员的预审,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准确度,减少了退单处理的工作量。

2、合理进行会计机构设置

在网上报账模式及产生的新的财务组织结构形式下,财务前台后台分工模糊,前台功能弱化,后台功能加强,网上资金支付成为资金管理的焦点,会计机构的设置将体现财务管理的重心。财务部门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中心、资金管理中心三个中心进行服务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具体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审核、记账、培训,财务中心负责预决算及绩效考核,资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资金集中、调度、核对管理。

(五)加强会计监督体系

1、健全基础管理机制,加强财务信息的风险防范

在知识经济的网络时代,财务数据依赖于网络,网络的稳定、高速也是会计监督工作的一个方面。在监督体系方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督体系,充分利用财务分析数据,采取财务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措施,防范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在会计人员方面,通过建立岗位分工、授权审批等约束机制,更新风险理财观念,防范财务内部人员风险;在网络安全方面,通过利用WEB服务器、数据加密、防火墙等对网络安全维护,防范外部风险。

2、财务信息控制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相结合

预约报账单据填写的规范化、业务审批流程化、财务审核的透明化与信息质量息息相关,网上预约终端、财务处理系统、网银支付系统三者的规范对接,使经费预算控制由管理货币资金到管理网上银行账户,由控制预算到控制信息,由管实到管虚。通过建立项目查询、制度查询及报账温馨提示等网上信息查询系统方便报账人进行经费预算控制,以预算强化财务报销,以财务报销促进预算管理。

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实行网上预约报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重大项目和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督及经济责任的监督、审计;接受师生及社会对物资采购、招标“三公”原则的再监督;随着银校通业务及公务卡的推广,从源头上杜绝不真实的业务活动产生,增强信息透明度,减少腐败现象。

(六)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以经营为理念、预算为核心、绩效为着力点、教育经费为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缓解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间的矛盾,将有效资源的配置与绩效考核目标挂钩,实现绩效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的融合,由管理资金到提高资金的绩效。绩效考核体系主要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定量方面包括教育经费结构配置比率、教育经费投入产出率、资产利用率、人力资源成本率等财务信息指标;定性方面包括师生满意度、科技创新、风险控制等非财务信息指标。通过拓展财务工作的空间及财务管理的内涵,获得管理者的支持与报账人员的信赖,让财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财务转账流程篇5

关键词:财务报账系统;通信线路维护工作;应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47-03

财务报账系统以优化财务报账业务处理流程、提升处理效率、加强过程管控、实现自动核算为目的,其核心目标是落实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理。

山东省长途电信传输局维护着全省长达40多万皮长公里的线路,人均维护量居集团同行业第一,维护好线路,确保通信质量,为市场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支撑,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省100多个分局多数分布在县及乡镇,“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是该局的工作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成本费用管理历来是该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进一步做好预算管理和成本费用的归集工作,提高成本管控效能,是其长抓不懈、努力探索的课题。而财务报账系统的推行,为其工作带来了突破的契机。

一、财务报账系统在山东省长途电信传输局的推广应用情况

山东省长途电信传输局财务报账系统于2011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并于2012年4月完成了系统升级,实现了财务报账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工程建设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其他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初步实现了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管理。

该单位推广财务报账系统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第一阶段是全力推广财务报账系统,确保财务报账系统独立正常运行;第二阶段是对财务报账系统进行优化,同时与预算管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ERP子系统对接,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机制;第三阶段是深度挖掘系统功能,将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融入系统,做好通信线路维护工作的有力支撑。

(一)第一阶段

在单位原有核心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单独设置财务报账系统,将系统外人工审批流程纳入系统审批,同时将会计核算系统的制证、复核职责前移到报账系统,从经济业务报账发起环节到生成会计凭证,全部在报账系统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初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化,加强了成本管控力度。

1、财务报账系统与原有报账模式的衔接方面

原有报账模式为传统的手工审批报账模式,即原始单据必须经过各个环节手工审批签字后方能报账;财务报账系统则按业务类别设置报销审批流程,将各环节的审批工作纳入系统内,相关人员通过系统的身份识别后,才能进入系统进行审批,当前环节审批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审批完成后系统内流转到财务人员环节进行报账处理。

本环节的关键点是审批流程的设置。通过对现有流程的搜集与整理,同时根据财务制度与内控管理需要,进一步理顺报账流程,对各级单位的报账流程进行了统一,并在系统内固化下来,从而达到规范、优化审批流程,贴近生产,服务线路维护工作的效果。

2、财务报账系统操作知识普及方面

财务报账系统要求业务经办人作为报账审批流的发起人,一些财务信息必须由发起人填写,本环节的难点是非财务人员作为起草发起人时如何正确录入财务信息。解决办法:可根据本单位常用业务制作简易的财务信息对照表,同时加强财务环节的审核与沟通工作。

其次是做好系统操作全员培训工作。报账系统的用户涉及全体人员,包括业务经办人、各级审批人、财务人员等,保质保量的全员培训是该项工作的难点。该单位采取包干负责、逐级培训的方式,先是重点培训一部分骨干,再由这些骨干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培训,同时辅以有针对性的典型业务辅导,发放操作手册等方法,将系统操作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员工。

3、财务报账系统操作规范方面

制定财务报账系统操作规范,使大家有规可循。如事由填写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摘要填写的规范格式、付款信息的准确性,供应商选择的注意事项等,都做了具体要求。

(二)第二阶段

总结第一阶段财务报账系统运行过程的经验与不足,对财务报账系统进行优化,同时与预算管理、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ERP子系统对接,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相辅相成、相互制约机制。第二阶段引入全面预算系统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化管理,夯实成本管控力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1、财务报账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关联,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行滚动预算管理模式创造了条件。报账系统每月可报账的各类成本费用的额度为预算管理系统每月初设置的当月预算控制额度。每月初,根据年初批复的全年预算额度及每月预算安排,在预算管理系统释放当月成本控制额度,从而控制报账系统每月可报账的各类成本费用的额度。

2、财务报账系统与物资采购系统关联,进一步夯实了物资采购与库存的管控力度。物资的需求、采购、入库、出库等,全部通过物资采购系统进行严格审批控制,报账系统不再手工录入物资采购报账信息,而是直接对物资采购系统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报账与结转处理。

3、财务报账系统与工程建设系统关联,确保了在建工程项目系统全过程控制。工程建设系统对在建工程的立项申请、批复、决算、审计等审批流程及信息进行管理控制,报账系统不再手工录入在建工程报账信息,而是直接对工程建设系统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报账与结转处理。

财务转账流程篇6

[关键词]应收账款;存在问题;管理企业;资金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32-02

1应收账款的含义

应收账款指该账户核算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有以下功能:增加销售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少企业库存量,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但应收账款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应收账款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极易导致企业周转资金不足,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可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延长营业周期,增加企业的总成本,导致企业经营成果失真。

2出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用销售前资信评估薄弱,执行力度不够。企业在信用销售前应先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资信程度,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未贯彻执行,事前资信评估薄弱且不规范,信用考察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决策和判断层面上,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强。

(2)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无明确的权责分工,应收账款账龄不断增长,导致大量呆账、坏账的产生。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未设立专职部门或人员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管理,应收账款辅助管理工作不到位,日常控制不规范,没有针对性的确定相应的结算方式,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资金外流状况突出。

(3)经营活动的资金紧张,财务风险增加。因物价上涨,出版企业外购的原材料、产品的外包加工、制作及生产投入所需的资金量大幅增加。为防范货币贬值和纸张涨价,定期大量采购纸张需要占用资金。同时,新华书店等经销商也面临资金紧张,往往采用延期付款等方式以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使出版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货币资金的回笼速度减缓,造成经营活动的资金紧张。在付款和收款的期限上,中小出版企业由于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影响力不强,上游的供应商通常为6个月,而下游的经销商一般为9~15个月,存在收款和付款的资金缺口,加之通货膨胀下经营活动逐步扩大的资金缺口,使中小出版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4)融资困难,资金供应渠道有限。中小出版企业由于注册资本不大,融资渠道一般为自我积累、银行贷款、吸收社会资本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受资产规模、管理水平、编辑资源和产品品牌支撑等条件所限,中小出版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如引进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比较有限。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为大型国企上市提供融资服务,虽然国家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但对于中小出版企业而言,在体制机制、业绩约束和资本要求等方面尚不具备上市条件,存在上市成本高、上市时间长等不确定的风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几乎为零。

(5)体制、机制需要创新。转企改制对中小出版企业来说,意味着由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所属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体制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小出版企业围绕企业的架构和目标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等,在经营管理和人才资源方面要加大资本投入,并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

(6)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监管薄弱。财务人员缺乏对应收账款的重视度,定期清查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应收账款的定期定向清欠工作被长期忽视。另外,财务部门内部未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7)应收账款跟踪控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财务与业务部门不能及时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应收账款增加,且账龄不断老化。②企业未实行应收账款定期对账制度,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的传递、记录等都可能出现差错。

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31加强应收账款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企业应收集客户信用信息,全面调查分析其信用状况;二是根据客户不同的信用状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和结算方式。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当将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者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提高企业利润。

32健全规范应收账款核算办法和管理制度

为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应严格规定应收账款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强应收账款监管力度,按内部牵制原则,财务部设立财监察小组,对营销往来的每一笔应收账款进行核算和监控,保证账账相符,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②改进内部核算办法。针对不同的销售业务和客户信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和结算方式,加强管理。③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将应收账款回收指标作为业绩考评的依据,调动员工对应收账款催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在赊销业务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督力度,可定期召开应收账款分析会议,针对每一笔应收账款形成原因具体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3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防范资金链断裂

(1)建立现金流预算,合理控制净现金流出现象的发生概率。按照出版行业产品的出版周期和销售回款的季节特点,根据现金流入情况,分别建立日常经营现金流预算和临时大宗采购现金流预算。中小出版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每周应编制日常经营现金流预算,及时、动态地反映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合理安排日常经营结算的资金量,量入为出,使净现金流入成为资金管理的常态。同时,每年应编制临时大宗采购现金流预算,即在产品销售回款旺季时,做好资金储备工作,以备大宗采购纸张等原材料资金流出的需要。

(2)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清理应收款项,最大化地回笼资金,缩短应收账款的周期,降低在外资金的占用时间。另一方面要提高出版效率,缩短资金在编辑、出版和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占用时间,使产品尽快推向市场,加快资金周转,创造更多的现金流量。

(3)加强资金使用的全过程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做好资金使用的全过程控制,审核资金支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减少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保证资金投入获得良好的回报。同时,加快资金循环,降低财务风险。

(4)做好投资理财,创造货币价值。通货膨胀时期,为应对物价上涨,国家会不断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加息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商业银行的资金紧张势必成为常态。为吸引资金,银行会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情况,不断推出投资收益预期较高的短期理财产品或外汇结构产品等。企业可关注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动向,多方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在保持合理的经营资金需求结构的框架下,做好投资理财,创造更多的货币价值。

(5)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为扶持企业转企改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扩大企业投资、融资渠道,继续给予财政补贴和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等,缓解应收账款压力,并建立国家出版基金和文化产业基金,对国家重点的出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向重点的出版资源实施政策倾斜等。在行业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小出版企业要积极利用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主动转变体制、机制,尽快适应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行模式,建立持续、稳定的赢利模式。

(6)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重点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针对不同客户,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详细记录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和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账龄等财务信息,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债务人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有效防范坏账。财务部门应该重点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工作,定期对应收账款的结构、账龄、拒付状况、坏账损失率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信用对策,督促客户付款。另外,应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进行分析,以确定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通过以上指标,综合评价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实施状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应收账款管理的科学方法。

(7)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规范对账制度,转化应收账款形式,减少呆坏账损失财务部门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在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严格执行往来款项的对账制度: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明细账与有关客户单位往来账的核对。同时可通过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建立应收账款保险制度,参加商业保险等方式转化应收账款形式,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率,减低应收账款风险。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应努力预防和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对于逾期应收账款加大催收力度,积极有效地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规避应收账款分析,保证企业的正常周转资金。这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艳,杨思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促进货币资金回笼[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2]寇红玉、做好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3]葛苏剑、浅析应收账款管理中内部控制的流程[J]、中国市场,2011(1)、

[4]张永成、浅论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J]、中国市场,2011(9)、

财务转账流程篇7

一、传统手工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的缺陷分析

(一)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没有集成,不能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许多重要资源无法用货币计量。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单一,难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信息使用者更强调未来,强调数据的相关性和灵活性,更多地关注非货币数据,希望从多层次、多视角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信息就明显不够。

(二)信息处理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对经过“筛选”的会计数据,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及总账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严格的处理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即该过程只是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映,从中看不到每项经济活动发生、执行与完成的全过程 。

(三)信息输出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单一化的信息披露模式,将全部会计信息存放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三张报表提供给特定的使用者。然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单一的信息披露模式已不能满足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需要。

二、手工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与电算化会计业务流程差异的分析

(一)是否反映账务处理全过程的差异

由电算化来处理会计业务后,需要手工来做的工作就只剩下汇总原始凭证了,其他的除了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和指令外,大部分原先需要手工核算的部分可全部由计算机来完成。电算化在自动处理上与手工处理有着差异,例如:手工核算时如果出现书写的错误,可以直接改正后盖上个人并标明责任就可以了。或者如果在账目登记上有差错,可以自制一个说明,然后签章标明责任后就可以作分录冲销。但是电算化程序本身一般都提供记账结账的逆运算,即如果出现差错操作者通过向软件输入特定的指令就可以恢复到记账或者结账以前的状态,在将错误改正后便可以重新记账、结账。这样操作下来从账面上根本看不出任何修改的痕迹,但是会计核算本身就是一个处理的过程,即账簿应该真实全面地反映账务处理的整个过程,即便是有核算或书写上的错误,也应该将其更正的过程反映在账簿或凭证中。

(二)保障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上的差异

电算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精确度远远超出了人工的核算,一般除了自身程序或者输入指令错误而造成的计算失误以外,不会再出现其他计算上的错误。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依赖网络,这同时也对电算化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共同特点是本身没有任何网络屏蔽功能,也就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会计信息的泄露。而手工的会计业务操作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会计业务的计算有没有失误、会计账簿的保存情况等由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决定。

(三)财会人员处理会计信息过程的差异

手工会计会计信息与业务过程相分离,只采集存储和加工业务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子集信息,会使财会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之间产生隔阂,可能导致业务过程管理与财会工作中不必要的流程,从而无法有效地起到会计控制的作用。而当前的业务处理新流程,使财会人员从日常繁杂枯燥的信息处理流程中解脱出来,从核算角色转变成管理控制角色,并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的过程。

(四)会计处理程序上的差异

手工会计核算形式本质上是采用直线式数据处理流程,而在电算化会计中通常采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对数据采取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五)相互牵制方法上的差异

在手工会计中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之间的职责分离来实现相互牵制,而电算化会计的会计信息由计算机进行集中化、程序化处理,会使手工处理系统中某些职责分离,使相互牵制的控制措施失去效用。

三、信息化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变化

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起初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完全模仿手工业务操作流程,把计算机作为一种通过快速计算来帮助人们降低劳动速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此后会计电算化不断得到发展,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会计软件仍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手工会计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别。概括地说,其区别除了体现在前面所说的差异以外,主要变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记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账簿记录实际上就是将记账凭证按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汇总。手工记账时必须将它们重新抄写到各有关的账簿上。但电算化后,记账凭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将当月的输入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记录转存到已记账凭证文件中,使经审核的输入凭证成为正式的会计档案;二是对科目的余额、本期发生额和累计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由于手工系统存在不同的记账程序,各企业要根据业务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大小以及经济业务的数量,相应地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账务处理程序。而电算化下的记账凭证是指计算机账务处理的形式和相应的内部数据流程,显然一般只能固定采用一种账簿处理程序,而且其含义也不同于手工的账务处理流程。例如,当系统不设永久性日记账和明细账时,记账就只是更新总账中的科目发生余额和当前余额,尤其当连永久性总账都不设置的时候,记账其实只是对凭证状态的一种确认。手工系统的记账是一个信息分类的过程,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分类往往不在记账阶段,而是推迟到信息的输出即需要输出时才临时对信息进行分类。 转贴于

(二)对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对账是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账是否正确以及账簿是否平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手工会计中,对账主要包括账证、账账、账实和对三个方面。账证核对是核对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账账核对是核对不同账簿是否相符,包括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辅助账、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保管明细账与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账实核对是指核对会计账簿记录与财产等实有数额是否相符。通过对账达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的要求,用以确保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电算化下,由于实行计算机记账和平行登记已经失去了意义,记账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只要记账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账后各种账簿都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是由于非法操作或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时可能出现某些数据被破坏的情况而引起账账不符,同时对网络化系统来说总账和明细账是由总账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分别管理,由于不同系统业务处理时间可能出现不一致,就难会出现不符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可以使用对账功能由系统自动核对,而账簿与原始凭证的核对则必须由会计人员人工进行。

(三)结账的含义发生变化

在计算机环境下,结账的功能主要用于结转各个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同时结束本期的账务处理工作。在这里结账是一个批处理的过程,其处理的内容是将本期所有的期末余额数据结转到下一期的期初余额,并清除本期的所有借方和贷方发生额数据,最后对本期业务执行封账。而在传统手工处理程序中为了使账簿达到账实、账证、账账相符,会计人员需要做一系列对账的工作,相比较之下电算化系统的处理程序显得更加简便易操作。

(四)期末转账的的含义发生变化

财务转账流程篇8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基建核算; 并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基建账务处理实行单独建账核算,与财务核算相互独立,基建数据一直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因此备受诟病。2012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出台,要求事业单位以定期并账的方式,将基建账务数据纳入财务核算,解决了这一问题,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大突破,但在并账的具体账务处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一、基建数据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是旧制度受到质疑的焦点之一

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实务中,事业单位基建核算一般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5年)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2004年),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独立编制报表,相关数据不纳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这种“一个单位、两套报表”的做法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

(一)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基建项目中形成的流动资金、债权债务、在建工程、基建拨款等应归属于事业单位的资产和权益未能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导致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完整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不符合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的质量要求。

(二)为事业单位规避监管、转移风险提供了可能

两套核算体系的核算方法、监管要求等有所差异,这就为事业单位在两套账簿之间人为调整,规避监管、转移风险提供了可能,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法掌握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

(三)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带来不利影响

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已与日常经费一起纳入部门预算,采用两套报表模式,与部门预算口径不符,不利于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和监督。国库集中支付要求一个单位的资金全部通过一个“零余额”账户反映,基建独立核算的账户基础已消失。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这一“功能分类”,转而在“经济分类”中单列,实际已将基建支出与行政事业经费支出融为一体,继续采用两套报表模式已不符合实际。

二、基建并账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制度规定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这一做法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一)兼顾新《制度》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要求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单独建账,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建设项目正确进行建设成本核算;而定期并账将基建数据纳入新《制度》下的财务核算体系,在财务报表中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权益状况,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对事业单位的全面监管

基建数据纳入财务报表,消除了事业单位在两套账簿之间人为调整的动机,监管者能够得到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有效性。

(三)符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

并账后的财务报表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并账后“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相关账户能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正确对账;财务报表中的支出项目符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支出分类要求。

三、现行基建并账方式有关规定存在不足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有关基建并账的具体账务处理另行规定。目前关于基建并账具体账务处理的规定,主要见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3]2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

其中:“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及“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是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和预付工程款的合计数;财政补助结转是基建拨款中属财政拨款的金额;事业基金是对各账户分析并账后借贷方的差额。笔者认为《衔接规定》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将“预付工程款”余额纳入“在建工程”及“非流动资产基金”中核算是否合理?

新《制度》规定,“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已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而“预付工程款”反映的是向施工单位预付的工程款,从成本核算角度考虑,尚未形成工程的实际成本,不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账户性质考虑,“预付工程款”是事业单位的债权,并账不应改变其性质。

问题二:《衔接规定》要求将基建拨款中的财政补助并入“财政补助结转”,将全部科目分析并账后的借贷方差额记入“事业基金”,是否符合新《制度》中权益类账户核算内容?

新《制度》规定,“财政补助结转”余额反映的是财政补助收入减财政补助支出,且不属财政补助结余的金额,即已经支出的财政补助不应在“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余额中反映。显然,在基建项目中,财政补助资金已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费用等形式逐步支出,再将其全额纳入“财政补助结转”显然不符合实际。

“事业基金”核算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滚存的主要来源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中已完成项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部分。按照《衔接规定》,“事业基金”反映借贷方分析并账后的差额,实质是权益类资金来源(本案例为2 350万元)扣减建设投资(2 250万元)后与转入“财政补助结转”金额(2 000万元)的差额,其经济含义不明确,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非限定用途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与科目核算内容不符。

四、相关建议

(一)重新界定纳入“在建工程”及“非流动资产基金”核算的科目范围

建议按照“并账不改变资产负债的经济实质”的原则,将“预付工程款”及“预付备料款”等属预付债权性质的科目纳入“预付账款”核算。按照新《制度》,“预付账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按照购货、劳务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等符合“预付账款”定义;“在建工程”及“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只反映“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形成在建工程成本的科目余额。

(二)重新规划权益类账户的并账方式

权益类账户如何实现从基建账到财务大账的对接,一个基本思路是,假定基建账务不单独核算,而是在财务大账中一并核算,其财务报表的结果应当与单独建账按期并账的方式结果一致。若在财务大账中一并核算,当发生基建投资支出时,一方面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另一方面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账户(视资金来源性质而定),贷记“银行存款”等。“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最终将导致“事业基金”、“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等权益类账户余额的减少。因此,并账时应当以“基建拨款”等权益性资金来源减除已发生基建投资的余额来确定应记入财务大账权益类账户的金额。

从新《制度》中权益类账户的设置来看,反映未完成项目结转资金的科目主要有三个:事业基金、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转。其中,财政补助结转反映财政补助资金结转金额;非财政补助结转反映非财政专项资金结转金额;事业基金反映非财政、非专项资金结转金额。因此,应当对权益性资金来源性质进行分析,减除已发生投资后,属财政补助的计入财政补助结转,属非财政专项资金的计入非财政专项资金结转,其他计入事业基金。

一个难题是基建资金来源一般有多项,不仅有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等权益性来源,也有长期借款等负债性来源,在实际中很难像其他开支一样清楚界定每一笔支出的资金来源,甚至可能发生权益性来源小于已发生投资额的情况。此时说明作为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财政补助和非财政专项资金已全部消耗完毕,因此并账时不应再记“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专项资金结转”,而应以投资额大于权益性来源的差额全部借记“事业基金”。若已发生投资额小于权益性资金来源,建议按照各项权益性来源的占比进行分摊,计入相应权益类账户。

按照调整后的方法,本案例应计入权益类账户金额为150万元(权益性来源2 350万元减已完成投资2 200万元),其中:应计入“财政补助结转”金额128万元(2 000万元/2 350万元*150万元),应计入“事业基金”金额22万元(350万元/2 350万元*150万元)。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S]、1995、

[2]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1997、

[3]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S]、2004、

[4]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201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父亲节感恩促销活动方案(精选5篇)
  • 下一篇:社区管理现状的调查(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