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经济贸易全球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界定,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通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加强。而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超越国界流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作用显赫,从而导致各国经济活动高度相关,世界经济整体化和一体化空前突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但同时我们在考察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效应时,应该注意到其两面性。

一方面,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可以使其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加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对于单个国家来说,可以更为有利地利用自己具有比较利益的要素,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此外,经济全球化利益所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必将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它可能导致国家的经济及受到威胁,加剧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剧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的垄断以及加深经济被动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过程中,其民族工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1)世界各国经济内部结构发展水平事实上存在不平衡。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级差。从目前的状况看,发达工业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存在固有的技术级差。由于这种技术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在转移技术时,一般都是在这项技术到成熟期时才开始转移。这种级差技术转移的结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世界市场引导国际产业的转移,由于事实上已经存在着产业级差,必然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市场利益引导有害产业的转移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仍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使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利润,把有损社会利益的污染产业、色情业及业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数量增长,被迫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转移,致使其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下降。

3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3、1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在自由贸易理念流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比旧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发展。

(1)贸易保护倾向并没有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公开转向隐蔽,由固定转向灵活,由单个国家自我保护转向区域集团集体保护,由通过贸易政策保护转向寻求国内产业政策保护等。《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的生效,使得像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越来越难以发挥作用,非关税壁垒开始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工具。诸如对反倾销条款的使用、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安全、卫生防疫、技术标准等较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变和隐蔽,从而更能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还要将劳工标准、环保标准纳入世贸组织谈判议题,其目的是打着人权与环境的幌子,借机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保护其传统产业。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出现则使贸易保护措施添上了集团的色彩,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外则形成统一对外的市场机制,对非集团成员实行贸易歧视。其贸易保护手段主要不是关税,而是诸如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等形形的非关税壁垒,这给集团外国家向集团内成员出口设置了障碍。

(2)通过产业政策对一国贸易实施间接保护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又一特点。这是由于在制定贸易政策上,各成员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共同的国际准则制约。国际准则由国际性贸易准则和区域性经济运行规则组成,它是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而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些制度性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国借助贸易政策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各国政府或贸易集团便把贸易保护措施转向不受国际贸易规范制约或者制约较少的国内或集团内经济政策,其中产业政策日益成为一国或贸易集团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3)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非关税措施都是针对特定国家的。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通过各种歧视性非关税措施使国内工业避开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手段促使本国产品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3、2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的原因

(1)世贸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可是各国在世贸中仍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考虑因素。从经济全球化的属性上看,经济全球化虽然有贸易自由化的一面,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无视国家的存在,而是尊重国家,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内在属性为一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政治和伦理基础。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贸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其演变趋势是取消保护,最终走向贸易自由。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还将继续并存,这种并存性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

(2)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决定了贸易保护上的针对性和歧视性。在经济全球化下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开放程度的相对平等性。具体表现为在世贸组织内发达国家之间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或者快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区域性贸易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非成员等。所谓平等只是集团内成员之间的平等,但对集团外非成员而言却无权享此待遇。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虽然整个世界贸自由化程度提高了,但这种贸易自由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绝不是绝对自由。

贸易自由上的相对平等性必然决定贸易保护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歧视性。这种针对性和歧视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集团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公平竞争的政策,对外实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政策。二是发达国家在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仍在不断地针对发展中国家大宗产品出口设置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领域通常是其具有绝对优势至少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相反,发达国家对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别通过放慢市场开放程度,开展反倾销调查,甚至上调关税税率等手段加强保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行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不仅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也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虽然,目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国内外都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但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我理解,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指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它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使各国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在国际经济领域,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迎对这一世界潮流,无疑是中国当今乃至未来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为此,笔者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之发展;为题,从中国贸易发展这个侧面谈谈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现代国际贸易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二战后,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发展速度,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至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相当于当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的25%,这一比例数还在逐年提高,使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世界贸易新的增长点。工业制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和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绿色环保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

2、产业内部贸易比重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在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3、区域内贸易扩大,全球贸易向自由化方向发展

由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在各地区的相继建立,使自由贸易区内部关税将最终消除,生产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因此,在一体化区域内部贸易量将迅速增加,同时将减少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使贸易更多地在区域内部进行。在多边贸易体制另一侧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区域贸易自由化正成为全球现象。

4、世界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大国摩擦此起彼伏

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放在世界市场上,为了发展经济,都要扩大出口,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各贸易大国竞相扩大海外市场,必定会加剧它们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国际贸易体制的改变,发达国家往往打着合法的旗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政策。

5、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正在稳步上升

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已逐步改变了只生产和出口原材料的情况,发展了自己的多种制造业,且制成品出口日渐增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有较大进展的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正在大力发展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的改变。

6、各国外贸额相当于gdp比重大幅升高

1950年国际贸易占全球生产的比重为7%,现已接近20%。到1997年,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占gdp的比例都是1995年的两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1995年的三倍。这些特点将会导致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的增长。国际贸易额增加使各国外贸依存度加大,国际贸易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据预测,到2020年,贸易将占gdp的50%,世界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1、我国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事业开始全方位对外开放。随着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而崛起了。具体表现在: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地位不断上升。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迅速崛起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商品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2亿美元,增长40多倍。中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也不断上升,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25位,2001年则攀升到第6位,2002年第5位,2003年跃至第四位,成为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2007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进出口总额增加到217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贸易规模世界排位第三。

(2)外贸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是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进口依存度(即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2、6﹪提高到2003年的60﹪,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6﹪提高到2003年31、3﹪,进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6、6﹪提高到2003年的29、5﹪,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明显加深。但近几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这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2007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1~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

(3)贸易商品结构逐步趋向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规模的增长,中国外贸的结构也逐渐改善。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出口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外贸进口结构也出现逐步优化的趋势。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额为69、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34、8﹪,到了2003年,初级产品进口额虽增长到728亿美,但初级产品在当年进口额比重却降至17、6﹪。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呈稳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30、6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400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65、2﹪上升到2003年的82、4﹪。而且,现在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消费品的比重很低。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增幅继续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初级产品进口增幅继续高于进口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这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工业国地位日益巩固。比如,机电产品全年出口额7014、5亿美元,增长27、7%,比出口总额25、7%的增幅高2个百分点。2007年1-11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2177、9亿美元,增长27%,比进口总额增幅高6、5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2%。与此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和出口增幅在近两年均超过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增幅,又表明中国贸易方式的改善。

转贴于

目前,中国制成品已占到出口总量的94%,机电产品占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5年前的17、5%增加到现在的2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总额比重不断提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持续下降。中国正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链条当中。

2、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30年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然而还不是一个贸易强国。

(1)中国外贸绝对量虽然较大,但相对量特别是人均量仍然很低。

(2)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3)从进出口市场结构看,中国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区域多元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4)从资本流动情况看,中国吸引外资已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但对外投资额却较少。

(5)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贸易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 都还有巨大差距。

(6)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我国遭受的贸易调查表现出三个最多;:连续12年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目前世界1/3的反倾销调查是针对中国的;今年以来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02年以来连续6年成为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最多的国家。

3、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五难;、三多;。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近3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在强劲的增长势头之下,全球经济还面临着通货膨胀、石油价格风险等因素的阻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最近都了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警告;二是我国外贸持续高增长,贸易平衡压力还较大。目前我国已连续42个月实现贸易顺差,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万亿美元,虽然今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造成顺差过大的根本因素还存在;三是中国因素;影响全球,中国制造;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贸格局,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主要贸易伙伴的不安,不少国外媒体频频制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最近的中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威胁论;就是突出表现;四是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矛头直指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主张保护国家利益、反对外来资本入侵的声音抬头,美国、欧盟、俄罗斯等今年以来纷纷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南欧、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贸易的增长表现出担忧;五是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反补贴成为新热点。2007年1~10月,我国共遭受各类贸易措施62起,其中2/3来自发展中国家。美国自2006年11月份以来已经向我国发起地多起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的世贸争端解决案件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三)新贸易环境下我国贸易发展的战略对策

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总的来说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梦想。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不仅要顺利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分享参与国际分工的好处,其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外贸出口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因此,我们要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参与竞争的制高点,积极谋划扶持我国未来的战略产业。也就是说,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外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增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中国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是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 (替代国 )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 ,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 (轻工、纺织、工艺等 )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既要重视中国引资;,也要推动中国投资;,使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更好的转动起来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把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同时灵活的转动起来。

引进来;就是要通过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当今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各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走出去;,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出口,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

(1)优化出口结构。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出口结构,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①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②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③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④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完善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鼓励、限制和禁止的分类管理;⑤加强对出口商品价格、数量的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自主调节出口,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

(2)积极扩大进口。完善进口政策与制度,积极鼓励进口,优化进口产品结构。①清理各项限制进口的政策,对不合理的限制进口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②恢复进口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的进口潜在需要为实际可操作的进口需求;③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④利用贴息和政策性进口信贷鼓励进口高新技术产品、重要装备、能源和原材料;⑤扩大国内有需求的肉制品、奶制品等食品进口,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积极有效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改善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区域和双边的经济合作,能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只有积极有效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才能利用有关规则维护中国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正当权益。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与双边合作,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5)加快经贸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贸制度环境

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现有的经贸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经贸体制改革调整和完善对外经贸的制度环境。我们既要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涉外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定统一、规范、公平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又要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

(6)提高参与国际定价和应对贸易磨擦的能力

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统一、协调的多双边反应机制,多渠道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①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增强应对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②抑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要从源头抓起,加快能源、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提高出口产品的环保成本;③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④适当扩大企业和商品储备进口,分散国家集中进口的风险,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石油、棉花等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储备;⑤规范、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地运用期货贸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中介机构间分工合作的产业安全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3

【关键词】球体经济一体化 农业 贸易 政策

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监管农业贸易行为,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我国制定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贸易发展予以了促进,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农业贸易政策,对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提升。

一、农业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贸易面临的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农业贸易实际情况与贸易理论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较为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非常多,但是在土地资源方面处于一个紧张状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数量比较少,因此我国在农业贸易发展方面应当重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予以出口;但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受到了贸易壁垒的限制,在出口贸易方面受到了阻碍,导致贸易逆差状况发生。

就目前来看,我国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如薯类、植物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造成严重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发生,阻碍了农业生产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对大豆生产方面的影响。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经济效益并未达到预期增长,一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受到了阻碍,如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水产品等,而主要出口国为美国、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往来上实施了贸易壁垒政策,导致我国在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农业贸易政策。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与解决措施分析

(一)农业补贴、反补贴法律政策的制定

对于我国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我国应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选取农业发展保护政策措施,对各个国家在农业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优秀经验与方式进行学习与借鉴,制定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实施的补贴政策,我国必须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农业反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贸易的稳定发展予以保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应当重视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农业生产补贴保障转变为农业收入补贴增加,即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对合理的流通环节补贴予以保留,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在对资金成本予以运用的时候,应当对重点问题予以着重处理,对资金补贴效率予以提升,对重点地区、产品以及企业予以突出,进一步提升农业贸易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不足对农产品出口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需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即:①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加速,通过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生产效率予以提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对农业生产竞争力予以提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对科技予以合理应用,对专业加工粮基地与大型商品粮基地予以建立,改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此提升农业产品的专业化、商业化水平。②加大农业生产力度,对粮食品种结构予以合理改善,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升农业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升农业粮食的总体质量,在消费方面对农民予以合理引导,确保粮食结构的稳定性、平衡性。

(三)重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与事业农产品产值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产品产值还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业二、三产业在国有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还比较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缓慢,没有一个统一的产业链条,造成农产品增值难度增大,农产品的安全维护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加工链条,对农业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改善,进一步促进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农产品管理水平予以合理改善,鼓励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选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质量,使农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农业贸易政策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同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特点对其予以合理制定与完善。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结构含义予以明确,然后确定农业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立足于法律制度对农业贸易的发展提供合理保障,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补贴,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此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资金成本,对农业生产规模予以扩大,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贸易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岭,高芳、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3、

[2]王丽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贸易政策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5、

[3]杨晓英、全球一体化经济作用下的农业贸易政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4

关键词:服务业 服务贸易 经济全球化 国际竞争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出现,服务贸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持续超过了货物贸易,而且它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一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服务贸易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在各国产业转移和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各国国际收支平衡中发挥着良好的缓冲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利润丰厚的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各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水平的提高,大大刺激了高质量的服务要求,这些都使得世界服务贸易有了惊人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1 世界服务贸易额持续增长,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速大体同步

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的统计资料,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435万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2006年又增加到了2、71亿美元(见图1)。从长期看,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不过是710亿美元,1970年到2006年,出口额从71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36年间增长了37倍,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如此惊人的。

同时,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在多数年份上快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在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以后的那几年中,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货物贸易,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又增加到2、71万亿美元,增长11%,占世界贸易的18、7%。但是近年来,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例如,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4、7%,稍高于服务贸易的11%的增长速度。但是,总体来说,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1、2 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是主体,全球服务贸易的85%左右都集中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兴工业区,他们是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出国和输入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仍处于劣势,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极不平衡。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国、荷兰、印度共占出口额的53、5%,其中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其他的都是发达国家。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贸易进口排名前十位的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荷兰、爱尔兰、西班牙占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的52、6%,其中除了印度和中国以外均为发达国家(见图2)。

图2 2006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2006)

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水平。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速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其整体上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先进国家。所以,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2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服务业从而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居民消费,缓解了就业压力,服务业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2、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1991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34、57亿美元,1995年上升到431、96亿美元。2003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九大世界服务贸易国,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3、5%,其中,出口额为914、2亿美元,增长23、7%,占我国贸易出口比重的10%,进口额是1003、3亿美元,增长20、6%。

从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变化都是可观的。1995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是除了印度以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远高于过去10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6、5%的增长水平。2006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达29、11%,出口更是年均增长率达30、34% 。

2、2 新兴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

随着全球新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新兴贸易服务部门的增速加快,也超过了其他部门。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项目的出口额都分别增长了54、6倍、130、9倍、53、4倍。2006年,新兴服务行业中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和咨询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52、2%和47、2%,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分别提高了1%、0、1%和1、4%。

2、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但内部出口结构不合理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的最大优势,从服务进出口行业结构对比来看,我国出口依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所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运输,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中,旅游占37%,运输占23%,其他商业服务占21%,相比之下,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服务等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程度较高的服务活动所占比重就比较低,都不到5%,因此中国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商贸、电讯等领域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此外,除了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有明显顺差以外,知识与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呈逆差。

2、4 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

首先,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就目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为45%―55%,而我国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3、6%,2005年提高到4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而言,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65%,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平均比重为43%,而我国近几年来就业平均比重不到30%,这说明落后的服务业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18、9%,而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6%,在十二个国家中居末位,不到美国的1/3。英国、西班牙、印度、爱尔兰占比重分别为33、5%、32、7%、37、8%、37、2%,相当于我国的三到四倍。(见表1)

表1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06)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贸易总出口的3、4%,位居世界第八,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3%,是中国的4、2倍;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占的比重均高于中国,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贸易越来越广泛地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内行业界和国际服务贸易总体进行比较,努力改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环境,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1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我国的服务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逆差,而且近几年来其逆差有着持续扩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明显增大,到达96、9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11、26亿美元。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改变了近几年来一直快速增长的势头,比2004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89、1亿美元,比2005年下降3、9%,延续了2005年逆差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低下,并且在逐渐下降,主要依据在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服务贸易各项竞争指数为负值以及占有不足3%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导致了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表2 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2002-2006)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INTERNATIONAL TRADE STA-

TISTICS 2006》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也是衡量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的是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数值在-1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竞争力”。

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TC指数低于除德国以外的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从200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竞争指数平均值来看,美国为0、158、英国为0、098、法国为0、126、中国为-0、077、德国为-0、232,而我国是-0、067,这说明我国的TC指数平均值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见表2),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劣势。

3、2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行业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弱的,但是从主要的服务贸易行业来比较,TC指数差异较大,因此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也不尽相同(见表3)。

表3 2002-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行业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2006年,从各个具体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一直在保持正数状态,而且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了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服务、咨询、电影和音像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均为负值,这就说明我国在这些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比较差,但是近年来运输业的TC指数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通讯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服务、广告与宣传服务等服务行业各年度的TC指数有正有负,这反映了这些服务业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动的不稳定性。

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基本保持不变,仍为-0、05,这就说明我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依然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然都是正值,但都比较小。逆差主要是来源于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其中专用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指数2006年接近于-l,说明它基本上是依赖于进口,同时电影音像TC指数于2006年首次出现正值,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4 中国服务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劣势,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4、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

第一,服务贸易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而且服务贸易持续逆差。“2006年,中国运输逆差133、5亿美元,比2005年略有扩大。由于进口增长较快,保险服务逆差规模也继续扩大。2006年,保险服务逆差82、8亿美元,增长24、6%。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逆差64、3亿美元,增长24、5%。金融服务虽然逆差总额较小,仅为7、5亿美元,但进口增长迅猛,比2005年增长456、9%,而且进口额是出口额的6倍”。第二,地区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因此各省份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和现代的服务业,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等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他们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非常不发达,急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4、2 我国长期“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客观上造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采取了先鼓励发展国内制造业和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出口相结合的政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忽视服务贸易,因此,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并且长期处于逆差状况。同时,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4、3 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第一、二产业开始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开放的比较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优势等方面的原因,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开放进程。我国的服务业比较脆弱,属于较敏感、难度较大且较滞后的部门,许多服务业,如金融、海运、专业服务等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九十年代才开始试点,有些部门如电信至今仍未对外开放。

4、4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扩大和服务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的立法步伐,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立法尚未形成体系;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存在差距。有些立法上的矛盾和实施中的困难已严重影响到了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世界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迅速地发展,各国取消服务贸易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服务的国际间自由交换,这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同时也会使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1 服务贸易自由化给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5、1、1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吸引外资

我国开放服务市场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及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国内市场,参与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外来的竞争者会对我国的服务业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为其他的产业带来更多的国外资金,有助于国内服务业获得外国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建立国内目前尚未出现的现代服务行业,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使广大的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好处。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外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国内的服务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吸收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与经验、营销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走向世界市场。外商的投资可以弥补和缓解我国服务业投入资金的不足,对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带动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有外商投资引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服务技术,强化了竞争和服务意识,带动了整个服务业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5、1、2 有利于我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劳务输出以及旅游等方面。在旅游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旅游曾创汇收入高达141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我国以其多元文化、悠久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服务贸易自由化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都会有所加强,旅游的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而旅游业吸纳的就业量与会不断增加,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劳务市场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我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可以缓解国内沉重的就业压力,换取巨额的外汇收入,而且随着这些劳动力自身技能的增强,国民素质与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普遍的改善。

5、2 服务贸易自由化使我国服务业面临新的挑战

5、2、1 人才流失的挑战

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服务业开放后,人才竞争就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当今,世界上大部分的跨国公司都在实行一种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策略,即雇员本地化,外资企业中的大部分职位都由所在地区的员工担任,从国外派人来的话,工资成本就要高很多,而在本地招聘,只要给的工资比当地水平高就可以吸引到很多人为他工作。同时,国外来的人对本地的具体情况不十分了解,就地找人的话,很多都是业务骨干,可以很快地熟悉本地情况,而且会带来一批客户,对手的削弱就是本身实力的增强,这使得我国的服务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本身的竞争力就不是很强,加上人才的流失,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2、2 发达国家垄断市场,造成国内服务业的巨大压力

我国相对拥有出口优势的服务部门,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项目,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产业则是弱项。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例如保险、银行、通讯、信息、咨询、法律、数据处理,广告,金融服务等,都是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而发达国家一向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我国在这些行业的基础比较薄弱,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那些基础实施和设备陈旧、经营机制不合理、人才严重短缺,垄断经营突出的服务业将无法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的服务部门经不起发达国家的冲击。

6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一国政府正确的战略、政策,对于提升一国服务贸易在全球中的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临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

6、1 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

现代服务贸易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生产,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服务战略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正在全力推动以资本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朝着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变,开始进入以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对于我国来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扩大服务出口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各种服务部门效率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服务部门的纽带和核心,为制造和基础产业部门提供技术更新的手段,信息化服务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使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2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人才

一国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在服务贸易中,服务贸易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目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应该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基础,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改进教育和培训,引进国际同业顶尖人才,促进国际间人员流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资格认证工作带动企业发展,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同时,可在现有的各高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培训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6、3 加强政府促进服务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才能促进我国服务企业改进自身运作,提高服务贸易。政府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扶持国内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第一,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逐步取消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加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立法工作,尽快形成协调一致的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第三,建立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其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加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关税制度,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提高劳动素质和科技水平。

6、4 实行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对外开放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的服务业也逐渐对外开放。由于我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因此对外国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之中,服务市场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近期内无法和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相抗衡,进行自由竞争。所以,现阶段,我们应对我国的幼稚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服务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实行服务贸易适度保护政策,防止因国外服务提供者进入太多,过度竞争给国内的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避免国内服务市场的动荡,服务贸易的开放只能以“渐进自由化”的方式推进,分行业、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坚持适度、稳妥、有序开放,保持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7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升级调整与市场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也逐渐加大了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投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积极充分的准备,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主动参与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循环和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李小牧、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郑吉昌、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消费经济,2002,(3):154-158、

[4]高静、全球化时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85-86、

[5]王翠、WTO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J]、北京经贸,2003,(6):37-38、

[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大众科技,2005,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5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及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越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而且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另外,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也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国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和国际分工,提高交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国际贸易对科技产业化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及技术创新的作用 1、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劳动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2)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力度,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长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全方位跟进,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正逐步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和谐发展基础渐渐得以夯实。 (3)在技术方面,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加工贸易差额占贸易总差额的70%左右。这种简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吸引了国内大量资源,也带动了国内投资。现阶段应该考虑我国发展战略、体制、激励机制的转型,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型社会、集约型技术为基础,创新科技为动力的制度体制。 (4)在市场规模方面,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今后即使年均增长10%,到2020年消费规模也将超过30万亿元,空间巨大。因而努力扩大内需,对实现内外贸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未来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x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对外贸易 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及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越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 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而且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另外,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也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有赖于一国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和国际分工,提高交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市场空间,国际贸易对科技产业化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及技术创新的作用 1、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形势 (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劳动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外贸出口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2)改革开放30年,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加大了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力度,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长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的全方位跟进,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问题正逐步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和谐发展基础渐渐得以夯实。 (3)在技术方面,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5%左右,加工贸易差额占贸易总差额的70%左右。这种简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吸引了国内大量资源,也带动了国内投资。现阶段应该考虑我国发展战略、体制、激励机制的转型,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型社会、集约型技术为基础,创新科技为动力的制度体制。 (4)在市场规模方面,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近五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13、1%,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今后即使年均增长10%,到2020年消费规模也将超过30万亿元,空间巨大。因而努力扩大内需,对实现内外贸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未来我国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2、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今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增加。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1)今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一方面将增加中国的进口成本,构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2)今年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等国内因素对出口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除了采取扩大内销等方法外,应对外贸环境变化的最根本途径只有一条:拿出自己的创新产品。 (3)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加已是大势所趋。采取税收和配额等手段,严格限制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品出口,鼓励环保节约型产品出口,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4)由于在一些低端产品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替代性和可转移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会有所增加。中国需要在对贸易摩擦发展趋势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制定中国的贸易摩擦应对战略,完善多方协调的应对机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效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三、技术创新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意义 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有一个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这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劳动力及环境资源成本的逐步提高,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环节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绝不可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走技术依赖型的发展道路。面 对这种国际发展大趋势和自身基本国情,中国只能走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发展道路。那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推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更新,以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企业改造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以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战略,对于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黄静波: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骏:技术创新的国际互动链[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企业性质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海关统计,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且呈逐年扩大趋势。(2)从贸易方式看,总体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200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整体贸易顺差的贡献均达到100%以上。(3)从贸易国别(地区)结构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巨额顺差与巨额逆差并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并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由于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4)从商品分类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在160%以上。其中按原料分类商品、机械设备、杂项制品对总体贸易顺差的贡献较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顺差增长迅速。

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在对外经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净出口这一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加速前进。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1)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来。(2)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自加入WTO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且FDI对出口的贡献率也超过了50%。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7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院校都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这样,学校就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渠道、主途径。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2]白玲、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经济贸易全球化篇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紧跟世界的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国际新的形势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若干能够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不断发展,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排名不断上涨,贸易额不断加大。随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于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1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缺乏整体竞争力

2007年,在世界15个经济体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列第7位和第5位,其规模较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服务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位居世界第7位,与美国、英国和德国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而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44%,在15个经济体中居于末位。按照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自1992年以来基本为负数,且变动幅度不大。

1、2中国服务贸易知识含量不高,结构缺乏合理性

2008年上半年,运输和旅游收入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支出的33%和23%,收支合计占服务贸易总规模的56%。而对于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专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占比重很低,呈现出贸易逆差。

1、3中国服务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较低,导致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过于集中,出现东强西弱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在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所占份额较大,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同时服务贸易收支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2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1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现阶段,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且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有影响的战略产业与行业。要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等行业,从而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2积极稳妥地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

有研究表明,政府管制总体上是不利于竞争的,政府管制对竞争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大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力度,改革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不高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可以吸引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创新动力,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现状,最终将有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3加快服务贸易立法

针对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中国应客观地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找出在各个服务贸易领域中现存的基本法律法规缺位和不足的部分,在保持与服务贸易基本法原则相一致、与服务贸易现行法律规范相对应、与现行非服务贸易的法律相协调的基础上,根据服务贸易领域中现行行政法规、规章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确保我国的服务贸易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稳定的发展。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精选8篇)
  • 下一篇:帮助感谢信范文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