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教师的课堂教学(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地位转变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深入地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师生互动平台

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指导学生准确学习

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引导学生学会钻研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七、与学生共同学习

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

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

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

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

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2

巧妙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巧妙?结合本节课,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先进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可以建立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科教兴国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法)的获取。

(2)对教学内容(结构、难点、重点)的准确把握和处理。本节内容为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知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前夜。这一时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引起了双方力量对比的逐渐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17~19世纪70年代间的发展简况,特别是英国、美国的发展简况,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的认识,以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为此,我设计了“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教材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知识点多,琐碎而且重复。如果按教材顺序逐一讲述,不但耗时,而且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及原因的规律性。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二是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归纳琐碎的知识点。为此。我为课前学生的预习设计了两道问答题。一道为“英法、美德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启示”:一道为“联系我国政府当前的经济发展政策谈谈你的认识”。前者的解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者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生活的学习习惯。本节课的难点是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教材在介绍这一问题时。简明扼要。但是,因为其中的名词生涩、深奥,如托拉斯、容克、高利贷等,学生不易理解。我的设计是从国家特点的形成原因人手,将国家特点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一些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3)符合学生情况的学法指导和教学方法。高二年级文科班学生,以高考升学为目标。这决定了教学的要求是:既要讲清知识点、历史概念,还须弄清知识点间联系的方法和对历史规律的总结、认识。本节课的学法指导,我概括为:找规律,教方法。建立联系。“找规律”就是依据史实得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加剧的根源”、“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认识。“教方法”主要是针对重点、难点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方法,我推崇的是眉目分明的列表法。“建立联系”就是通过导入、习题等环节。建立由外而中、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的联系和联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实施

有了巧妙的教学设计不等同于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是生命个体之间在特定情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非常优秀而又有经验的老教师,也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体现自己教学设计意图的情况。

本节课在我提出“回顾17~19世纪70年代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发展概况”这一问题后,就出现了意外。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感到迷惘,因为他们尚未养成纵向、横向联系知识的思维习惯,对大跨度问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方法。这让我感到为难。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必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而这一问题又不是本节的重点。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课文中“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结论的理解就不很完整。我决定调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付出了25分钟的代价,以至于在处理本节的重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原因”时。显得仓促,而本节课的难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国家特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是有心而无时间了。

三、课后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一节课内,教师未能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对此,教师们往往有两种无奈的处理办法:要么不顾学生感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拖堂将问题讲完:要么教师带着遗憾离开讲台。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顺利地实现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

(1)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也会考虑全体学生及个性的差异,但是,较少去考虑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化。每节课学生们的情绪和思维会因为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教学的情景、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3

第一,讲授能力。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接触的职业学校教师反映学生不爱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讲授清晰流畅、语言有感染力,能把很难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还带有一点幽默感,教学效果肯定就好一些。

第二,示范能力。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都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使用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开展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训练其基本的技能。职业学校的所有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各种生产工具的性能和操作程序,谙熟相关专业的生产工艺,而且都应该熟悉技能形成的规律,了解多样的技能训练方式。通过自己的示范操作,有效地指导学生操作,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第三,互动能力。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学活动不纯粹是语言上的交流,还包括实践行为的塑造。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手段,因此,互动能力是职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互动教学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或者让学生讨论某个话题,它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灵活组织,实现师生在思想上的交流,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领悟教学内容。

第四,拓展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一定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对专业课,应在课中直接引入新方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等,但对基础理论课(含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有相对稳定性,而它们都有新应用,所以应该着重做好应用更新。同时,讲课内容还要充实丰富,有足够的信息量和广博的知识点。

第五,启发能力。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要富有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冲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实行启发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知识宝库门前,门内琳琅满目、光彩照人的宝物,让学生急于登堂入室、一探究竟。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有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技能。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4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志着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逐渐落实到课程的层面。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的基本理念

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广义上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特指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其一,育人为本。课程标准指出:“……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其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其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同期,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意见指导如下: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1、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呈现空泛、抽象化,远离师范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不切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状况。

2、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体系缺乏有质量的安排与指导,并与理论学习脱节,太过薄弱。

3、许多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早已开始了一些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三科现象。因此增加多门教师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更广泛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提供机会。然而开设的很多课程结构繁杂臃肿,内容交叉重复,导致学生得到的知识零碎和片段化,理论学习负担更重,实践的机会更少。最后的问题是教育类课程改革虽如火如荼,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教师不愿进行教学改革,仍满足于上课就着教材讲理论,考试就着考纲考理论,简单熟练地进行着知识的位移工作。很难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014年,我校被列为湖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根据其要求,所有被列入其中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我院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论课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面向所有师范生的“课间五分钟自由表达”、“十分钟故事课堂”的微实践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主要就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重点在于鼓励师范生开展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师范生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先由任课教师设计出某教学内容的学案,和学生沟通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教材,也可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然后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或是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带入课堂,由教师进行点播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不仅是讲解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学生一同成长。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传递给师范生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儿童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能动地学习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教师预先指明学习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释疑、课后指导学生反思并迁移等。

1、教师提出要求。此处的“要求”,具体分解为课程学习的总要求、每章节与每课时的学习要求等,这些要求都表征为学习的目标。关于总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学以致用、先学后用、先用后结”等,每一章的目标结合具体章节内容而定。开课之初,教师向学生讲述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措施,具体介绍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并且带领学生跟随教师对教材的目录做系统全面的了解,理解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先行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和要阅读的参考资料等,使得学生第一时间对教学论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概览性认识。具体到每章的学案设计,力求做到紧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争取每课时设计一个学案,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范畴,指明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最大限度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过程”一章中关于教学三要素和七要素中“教师的作用”的相关内容,教师事先要求学生回顾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教师,然后分析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做展示与分享,最后一起来总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特质,学生最需要教师具备的品质有哪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思考探讨过的,到了课堂上,学生之间有了非常热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2、教师的教学应重在启发。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教材里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进行暗示或作一些提示,并提供给学生可以去参考的文献资料,使学生能独立、主动地开展自学活动。在学习“课程改革”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师上传的世界各国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资料,需要大家在阅读中解答提出的问题,并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后,对比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大量国内关于课程改革的学术论文,并要求学生详细阅读,了解观点与理论背景并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此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指明自主学习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在提学习要求时,告之资料阅读的方法,如略读与精读之处,注意知识的衔接关系,从而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重点与难点,带着相关问题进入课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微课堂”交流与讨论。此部分是关键的环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更要重视学生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力求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可留至下一环节。课堂十分钟“学生微课”就设计在此。在“教学环境”部分,学生分享了一个关于教师环境布置的小资料,大家初步对教室环境必须具有“教育”的功能达成共识。有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大家思考:“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环境布置应该具体考虑到哪些因素呢?”这个问题在教材里是没有解释的。学生自由讨论。由于已先修了儿童心理学课程,所以对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了了解,很快就得到了此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还有学生对一些家教学生家里的环境布置提出一些质疑和解决方案。

4、精讲释疑环节。这个部分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案设计的要求和针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或是课堂讨论活动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进行讲解。此时的讲解应有一定的深度,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全盘托出,而应注意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如能有学生解决,还应留给学生解决,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5

一、关爱、赞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关爱、了解每一位学生,然后对每一位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具体表现在:①尊重、关爱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关爱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关爱“留守”学生;④尊重、耐心教育有严重缺点和弱智的学生;⑤特别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在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切实做到不体罚、辱骂、训斥、冷落、嘲笑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专长、独特的创新;②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微小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喜悦;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出的疑难问题;⑤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口头语言。这样的教学行为能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帮助、引导学生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学生。职责在于: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②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有教无类的原则,就像医生遵循“救死扶伤”的原则一样;③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主动的选择,愉快的体验,还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⑤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⑥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促进反思;⑦帮助学生锐意创新,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上学习惯;②课前准备习惯;③课堂学习习惯;④认真完成作业习惯;⑤读书习惯;⑥仔细审题和认真计算的习惯;⑦勤学苦思,质疑困难的习惯;⑧保持愉快,遇事冷静,处事谨慎的习惯。使学生将对学习结果的兴趣迁移到教材内容上,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

三、呵护学生,转变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答对的,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要给予鼓励;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则老师要虚心听取。加强师生间在课堂的心灵沟通,敞开思想,坦诚以待,增加相互理解,呵护学生,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了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也再不是依据既有灌注现成知识,而更要应对学生学习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更为精彩的现实生活。通过沟通、交往,学生在努力超越自己,把老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老师期待的一致。

四、加强自我反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6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

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精心备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备课精细程度关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怎样科学、高效的备课?

1、备教材。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弄清教学重、难点,千万不要将二者混淆,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要明确教材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备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班级的构成、基础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共性问题,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学习情绪、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动态上了解学生,必要时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们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重点学习新课改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本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或者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做到有的放矢。要尽可能地使用幻灯片、挂图、动画、课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4、备教学资源。俗话说“学高为师”,要教好学生,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应立足做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也就是要求我们生物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广为涉猎天文、地理、文史、哲学等方面知识,只要对教学有帮助的都要看,宁多勿少。但要注意消化吸收,贵在运用。

三、课堂导入奠定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比较传统的导入,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师生问答式);以名人轶事或科学家生平导入,这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如影片片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导入的。但,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就好。

四、课堂小结与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和补充

课堂小结就像是一部电影的简介,尽管是重复,但它却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是重点的再现,是学生课下复习的导航。不同的教师课堂小结的方式是不同的,我欣赏多用线框、图表,因为过度连接是线,简洁流畅。

课堂练习题要精编细选,要有代表性,以求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五、既教书又育人,生物课堂教学才是真的有效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物理教学;自主探究

一、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新课程新在哪里?教师在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中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新的变化?教师必须明确,高中物理新课程是以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并由此确立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体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素养?物理素养的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疑问正是制约教师理解新课标、落实新教材的瓶颈。

教材只是教师参考的蓝本,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导演”。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是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无论是知识点的处理、内容的组织编排、素材的选择、活动和实验的设计、栏目的设置、问题和习题的编写,甚至图片的呈现,都体现出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外延的生动诠释,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设计范式,而如何进行教学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把握。面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和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我们应不拘泥于教材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导演”。

二、攀枝花市三中高一物理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和反思,经过多次全体物理教师开会讨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终达成共识,编写了如下六步教学学案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

第一步,预习。这一阶段主要执行完成者为学生,但教师需要制定好预习导学案。首先要求学生对所要上的新课进行预习(预习教材,完成教材试题,完成导学案作业),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明确一下几点:

1、新课所要学习的学习目标,那些知识点必须掌握,以及达到什么程度;

2、新课可能要用到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中有那些是以前已经用到过的,又有那些是新的;

3、新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要学生整节课都全部集中精力几乎不可能,学生明确重点这便于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4、新课的教学难点在哪里,在预习时有哪些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在课堂上来完成。

这些学生在完成预习后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教师检查预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配合完成。包括:

1、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包括教师提前检查学生预习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

2、课堂抽学生回答问题,同时检查学生完成知识点填空情况。

第三步,合作探究。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包括三方面的问题。

1、讨论交流:由教师设计(紧扣教材)物理问题,限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回答讨论问题的结果。

2、教师根据考点设计例题和变式训练,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得出结论。这非常重要,是教学的重点,尽量完全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完成,该环节共分三步完成:

a、学生就题目进行分组讨论,这时学习相对落后不会题目的同学可以向同小组学习好的同学请教;

b、在讨论结束后,小组确定一名学生展示答案(原则上每次上前展示的不应是同一人);

c、请展示的同学仔细分析讲解所展示题目的详细答案。这时教师必须认真关注课堂学生的反应,如学生讲解后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可及时补充点明;同时教师在点评时必须对学生的答题所表现的问题以及书写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和强调。

第四步,练习与评价。这一阶段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比如:检查教材作业)

第五步,巩固练习。这一阶段是进一步对学习进行复习巩固主要是学生在课后进行,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巩固练习进行批改,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对巩固练习的检查和处理,即是我们常说的习题课。对于习题课,它的合作探究方法与第三步是一样的,主要由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分析完成。

第六步,学生每节课后必须进行学习小结和学习反思。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合作学习单元来推动课堂完成学习进程。因此,该教学方法中看似教师的部分不多但实则教师任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传统课堂教学下的功夫还要多,教师必须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这一教学法是让教师的很多工作都由课堂上转为课后了,比如:对课堂问题的设计以及对习题讲解处理等。要很好的完成教学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也变得非常重要,我们的分组讨论,分组展示都是同一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在学习小组的划分方面需要做到:

1、性别平均。即是各小组男女生人数差不多

2、学习平均。即是各小组的优生、后进生都差不多

教师的课堂教学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物理课堂教学 方式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了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人教版新旧教材的教材内容、知识呈现方式、课程目标等方面从以下三点来探讨与思考新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新教材对教师的挑战

新教材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关于社会科技的新进展、新成果,增加了许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联系的内容。相比之下,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涉及面狭窄的现象显得十分突出。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而传统师范教育体制培养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综合知识不足。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学参考,如今的教学参考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之外,绝大部分只是启发教师的教学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参去教学了,而是必须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眼睛再不能只是盯着知识点,只顾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营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课堂教学由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究式、自主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蓄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的挑战不言而喻。

二、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标教材的挑战和机遇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是直接的实践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满怀激情地投身到这场改革中去。

面对新课标教材,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只有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很好地应对。还要拓宽阅读面,更新知识结构。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要求教师除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外,还必须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新教材中,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中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要求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新教材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活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关注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首先要有科学探究的教学意识,把探究式教学作为转变教学行为方式的重点。对于每一模块要求的探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学校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的规划。精心选择合适探究的内容,积极创造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条件,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的意识,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教师对探究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循序渐进。探究活动的要素从少到多、探究范围从小到大、探究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探究层次要求从低到高,逐步地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探究教学中,还要考虑课时的制约,把握开展探究活动的时机和时间,既要让学生能充分活动,又要避免活动费时过多,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和互动,还要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拓展;不仅要植根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还要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横向拓展,还要做纵向延伸;不仅要求拓展知识,还要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教与学的方法。

三、新教材教学中教师的思考

新教材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1)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2)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这些变化特点,当代教师的教学也要相应做出一些调整,当然这些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进行探索。那么教学中该探索哪些问题呢?首先,探索该教什么;其次,探索该如何教。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当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过程,使自己变得好学,从而到达乐学。

参考文献:

[1]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6、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故乡是北京教案欣赏课教学反思最新(精选3篇)
  • 下一篇:公务员历史常识(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