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0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1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动机;特点;建议

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是科学研究、知识与技术创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对研究生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确保研究生高质量的就业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就业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的就业动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研究生就业动机有哪些,这些动机有哪些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调整动机以更好地就业?是本文致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就业动机的理解

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包括升学、出国等有单位接收人事关系的毕业去向类型,狭义的就业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1]本文的就业取其狭义,包括的就业形式有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不包括升学、出国等。

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原因,心理学家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人们行为原因进行描述。[2]动机源于拉丁文的“Mover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心理学中“动机”(Motivation)一词正式在书名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3]有关动机,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种理论,它们各有千秋,对人们的某种或某几种活动具有较强解释力,其中期望理论、需要理论和归因理论对就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期望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取决于他对自己成功C会的估计和对成功价值的评估。提高成功的概率或者提高诱因的价值都能提高动机水平。[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是需要理论的代表。马斯洛认为,人活动的动机来源于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是缺失的需要,是人生存必备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人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是成长的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人适应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2]这些需要其实对应于期望理论中的“成功的诱因价值”。归因理论认为可以从控制的位置和稳定性程度两个维度认识动机,控制的位置分为外部和内部,稳定性程度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因此,动机可以被分为四大类:内部且稳定的动机,表现为能力;内部且不稳定的动机,表现为努力;外部且稳定的动机,表现为任务的难度;外部且不稳定的动机,表现为运气。其中能力是部分可控的,努力是可控的,任务的难度是可控的,运气是不控的。[4]归因理论探讨的内容对应于期望理论中的“估计的成功的概率”部分。

研究方法

1、 随机取样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对北京市某高校2016年的一项问卷调查。为了取得足够有效的样本,该调查采用随机的方式,利用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的时机,发放问卷,此时调查对象已经基本确定就业去向,对自身就业动机已较为明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数据覆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和哲学10个学科门类的毕业生。

2、 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结构化问卷。由于填写问卷时,被调查对象已经基本确定就业去向,问卷在设计问题时倾向于被调查者的主观想法,而非客观结果。

3、 数据处理

剔除无效数据后,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约为4∶6,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比例约为3∶7,生源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约为4∶4∶2。被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与当年该校研究生毕业生的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2、 择业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研究生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较为看重工作的舒适程度,为38、5%;其次,看重接受这份工作能给自己确立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为32、7%;最后,看重的是工作所能带给自己多大的经济收益,为21、2%;较少毕业生将政治地位列入自己择业的标准,为7、6%。

3、 地区选择

毕业去向的选择方面,东部、中部、西部生源毕业生的选择基本一致,首选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地区,其次选择回家乡就业,也有少部分毕业生愿意去二线城市就业,仅有个别毕业生愿意选择其他普通城市安家立业。其中,家在中部地区的毕业生期望去二线城市的比例高过回家乡的比例。(见表1)

4、 单位性质选择

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研究生毕业生的选择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基本一致倒向体制内单位,其中想当公务员的比例最高;期待进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的比例大体相当,居第二位;科研机构次之。真正自愿到体制外企业就业的比例仅占到16%;其中外企占大多数,打算自主创业的比例最低。(见表2)

5、 期望的起薪

在就业收入方面,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生希望起薪在5,000元~8,000元之间,超过两成的毕业生认为起薪超过3,000元即可,只有一成多的毕业生期望起薪能达到8,000元~10,000元,只有不到1%的毕业生能接受3,000元以下的起薪。

6、 就业优先考虑的因素

在对就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排序时,多数毕业生把个人发展放在首位,工作地点、薪酬福利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其余因素依选择的人的多少依次为工作单位性质、兴趣爱好、专业对口、家庭意愿和工作环境。(见图1)

7、 基层就业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60%的研究生愿意参加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其中大部分选择参加大学生村官项目,少部分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其他项目。(见图2)

讨论与建议

1、 研究生就业动机的特点

一是要求工作的保障性较好

研究生毕业生在就业时明显倾向于体制内单位,这类单位的突出特点是高稳定性、高社会保障和高社会地位。这也说明研究生毕业生在就业时偏向稳定,这可能与他们年龄较长有关。保障性的需要基本对应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前四种需要:生理、安全、从属与爱、自尊的需要。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需要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因此成为他们就业最基本的动机。

二是要求工作能提供较高品质的生活

多数人找工作都有一个最基本的目的:经济独立、养家糊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697元/月,而大多数被调查的研究生毕业生期望的起薪是5,000元~8,000元。研究生毕业生相对其他求职者而言,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工作收入对他们来说不仅要能够解决温饱,还要能够满足他们追求一定生活品质的需要。同时,有60%~70%的研究生毕业生希望将工作地点选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充满了新鲜的事物,让他们有机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到新知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最能够满足他们认识、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三是自我实现的动机较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金字塔的顶端,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大多数研究生毕业生把个人未来发展前景放在首要考虑的因素,正是有自我实现需要的表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生的就业动机还是很全面的,基本涵盖了需要层次理论中各个层次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且还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要求。因此,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动机是比较健康、向上的。

2、 引导研究生调整就业动机的建议

我们应该看到,通过调查能得出的只是人主观上的动机,或者说是理想的动机,实际上,动机除了受人意识的控制,还受成功概率的影响。动机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动机=估计的成功的概率×成功的诱因价值。如果一份工作很吸引人,收入高、环境舒适、又极具发展前景,但是即便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也不太可能应聘成功,那么应聘者可能就会放弃应聘,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成功的概率受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如果更看重努力或者任务的难度等可控因素对求职成功与否的影响,他就可能通过加倍努力或者调整任务难度去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如果更看重专业水平等短期内难以提升能力的影响,就可能不会有太大动力去挑战难度较高的工作;如果更看重运气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就可能表现不积极。因此,引导毕业生合理归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提高能力水平是根本

与就业相关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求职能力等方面,其中多数能力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给自己创造锻炼能力的平台,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临近毕业时,还要虚心请教,提高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求职的技能。

二是客观的自我评估是基础

希腊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着:“人,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一直提醒着世人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就业时若自恃过高,则高不成低不就;若妄自菲薄,则难以实现个人价值。只有准确地自我认识和评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快速、嗜氛业绞屎献约旱墓ぷ鞲谖弧

三是合理归因是关键

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对求职成功与否的影响程度,是会随着求职目标的改变而变化的。不同的归因往往会大大影响将来求职的态度,如A学生在简历等求职技能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可他却将失败原因归结于自己求职目标定得太高,不断降低目标,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职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选择,研究生人生经历尚浅,面对求职作合理归因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分析。因此,这也是就业工作人员应当重点关注和引导的一个方面。

就业动机是影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它既受主观想法的影响,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从主观想法上看,在本研究的调查范围内,研究生的就业动机是比较健康、合理的,但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往往会通过影响就业成功的概率对研究生的就业动机产生不小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要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 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亚玲、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2

【关键词】就业 心理障碍 调适

随着我国1998年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和1999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到2009年增加了400多万,达到619万人。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遭遇我国高等教育去精英化、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做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

1、大学生主要就业心理障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大学生在对自我、就业和社会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现象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攀比心理不明显,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比较乐观,77、1%的人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观念。但是他们依然存在较多的就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认知障碍。

1、1、1 自我认知不准。调查中,只有7、9%的人有比较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72、1%的人有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没有做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这就导致,当问到自己存在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时,46、7%的人认为是自己能力难以胜任社会、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与此同时61、0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和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匹配。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期望和认识的矛盾,势必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是产生他们就业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社会认知不足。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做到“知己”,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在“知彼”方面做得也差强人意。他们比较轻视能力的重要性,注重“门当户对”。在对“您如何看待就业过程中专业是否对口问题”的回答中,有50、89%的人选择了“最好是专业对口”。而在问到毕业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排序中,人际交往能力被放在了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前面位居第一。因为对社会认知不足,大学生产生了怯懦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方式的调查中,“愿意上门推荐自己”的只有13、7%。这种消极等待的思想使很多人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1、2 自卑心理。调查发现,100%的学生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另有58、18%的人认为自己承受了较大的竞争压力,求职时不够自信。能力不足成为困扰自己就业因素中仅次于“信息量少”的第二位因素。在择业中,因为缺乏自信心和勇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应聘时畏畏缩缩,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个案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人的陈述是“神情紧张、举止拘谨”,更有甚者说当时“心神不定、面红耳赤、谈吐失常”。在求职的关键环节,自卑使大学生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1、3 自负心理。与前面谈到的自卑心理不同的是,61、0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和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匹配;56、5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结合前面的数据,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保持着相对乐观的心态,虽然他们只有7、9%的人有比较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对自己的就业期望比较高。这是比较明显的自负心理的表现。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很容易脱离实际,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以幻想代替现实,“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自负心理导致的就业挫败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以跨越的重要障碍。

1、4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下岗失业人员人数增多。但是仍有73、44%的人将“京津沪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了自己就业的首选区域。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就业的鼓励和宣传,大学生对到西部就业的“感性”认识有所增强。当问到是否愿意到农村和西部就业时,有87、15%的人表示因为祖国建设的需要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这种“孔雀东南飞”和“扎根西部”同时出现的前后矛盾的结果,充分说明了多数大学生在求职时趋向于“热门”地区和“热点”政策,是从众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表现。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了对自己特长、特点的分析,导致就业屡屡受挫。

1、5 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消极被动地等待,坐等家长、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在就业方式的调查中,有58、76%的人选择现场招聘会和亲友介绍工作等“古老”的方式找工作。与此同时,有73、86%的同学在学校期间除了英语和计算机之外,没有考过相关的职业证书,有58%的人没有做过任何感到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兼职工作。这种存在依赖心理的同学看到那些主动出击的同学一个个地落实了单位,而自己没有着落时,就埋怨学校不行、埋怨专业不行、埋怨父母没本事、埋怨自己生不逢时等等。

2、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大学生就业出现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和职业要求,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行动上自卑和心态上自负的状态,以及盲目从众的心理。而“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想要感恩父母”和地方院校的教育理念落后、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不当,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能力锻炼等都从客观上造就了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甚至主体缺位。我国受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进行有效调适,需要大学生、家庭、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积极实践,知己知彼。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锻炼,在学好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要多参加各种有益于了解自己和社会的活动,尤其是积极参与了解和认识相关工作的实践活动。在此次调查中,大学生都能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有58%的人没有做过任何感到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兼职工作。大学生要学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自己的美好梦想扎根在社会的真实土壤中。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个明智的大学生。这需要大学生充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生涯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同时需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了解社会和相关职业的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2、2 增强自信,笑对挫折。“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要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增强自信,树立自信心就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大学生拥有了自信对就业本身就能带来莫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尽显才华,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增加成功的砝码。同时,拥有了自信,大学生才能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这需要大学生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有权威证书的资格认证等)的训练,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还应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学会将挫折当成成功的阶梯和完善自己的机会。拥有自信的大学生还会笑面挫折,顺利就业。

2、3 注重预防,加强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心理素质比较差。这就要求学校、家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列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家长可以通过与子女之间交换就业信息,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受挫折锻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主动深入学生,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重点跟踪和帮助,如有需要还应建立心理咨询档案,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开展心理咨询需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就业心理咨询;针对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

2、4 跟进指导,优化设置。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都有所加强,从大一到大四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接受个案访谈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自己早就忘记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对结合自己的就业实际进行具体的指导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此次调查中,有76、8%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满意。其中,最满意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在问及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加强的内容时,82、5%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就业体验”和“模拟面试”等具有实践意义的环节。学校的就业指导等课程需要在继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强化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和过程指导,避免大一的时候谈规划,大二大三谈就业,造成生涯规划和学习、就业“两张皮”,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纸上谈兵”的状况。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还需要加强“情景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同时,还需要注意邀请知名企业的相关人事做有针对性的讲座,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的就业指导需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课程开设、就业能力培养、就业心理辅导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跟进指导。

2、5 关注弱势,重点辅助。在具体的就业实践中,高校特殊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在就业时也成为了“弱势群体”。他们除了接受学校普遍实施的就业指导政策外,还应得到特别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女大学生、身体残疾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学生、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的特困生等。对于这类学生,学校要注意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要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做到扬长补短,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养。在就业的过程中学校还尽可能对这类学生进行重点推荐。有些高校举行的“女生专场招聘会”等做法也值得借鉴。总之,学校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辅助他们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方志成、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教书育人、2007(1):81

4 方志成、王胜、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 贺迎春、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1):6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考研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研究和实践情况

1、1前期准备

调研小组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考研的资料,并且进行了分析,决定发放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在校考研与就业意向,根据情况制定了试调查问卷,在与指导老师交流后,对试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随网上调查问卷并进行了问卷的发放调查工作。

1、2问卷调研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针对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共抽取148人作为本次调研的样本总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共22题,其中关于考研方面的有8题,就业方面的9题,发放160份,回收率98、75%,无效问卷10份,有效率92、5%。

2项目调研总结和收获

2、1总结

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如下:

上述数据显示:工程力学与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读研比例相当,约为35%,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考研比例约为5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可据此推测:我校工科专业考研比例较理科专业考研比例低,相反就业人数工科多于理科。这一结果和理工科类院校也是相符的。

2、1、1大学生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1)想继续考研深造;(2)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考研。各行各业相继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3)通过考研究生脱离自己本科时不专业领域,转换到别的专业;(4)逃避就业。

2、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先找工作到社会上去锻炼一下,有了工作经验后再考研,这样读研更有针对性;(2)考研压力大,不想考研;(3)考研需要成研需要时间,三年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是一样的。

2、1、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几点建议

(1)考研还是就业,应该从实际出发。(2)“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3)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要适应社会发。

2、2收获

(1)大量的数据及其分析要求我们熟练运用相关软件,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对word、excel、PPT这些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变得得心应。(2)上网查阅资料时,学会了有针对性的搜索和筛选,而非盲目的大海捞针。(3)考虑问题、设计表格学会了从多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注重细节,充分研究其科学性与合理性。(4)对大量数据的统计与处理,磨练了我们的细心与耐心程度,锻炼了我们对数据的敏感程度。(5)通过这次项目的实施,我们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开展工作前先对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制定工作安排表;开展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保持每个星期写工作总结等。

3研究中的不足和思考

3、1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调研范围略小,样本容量不够大,数据不够多,分析起来略显艰难。因为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难免受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但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2)在数据分析时,没能很好地进行地域、性别之间的比较。(3)在调查过程中配合的不够协调出现了时间浪费,没有很好的统筹兼顾。

3、2规划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无论是实地调查还是问卷调查工作开展之前,项目组都会事先做好工作计划与分工,这样,每次实施起来,所作都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每次调查统计好的数都按照要求及时记录并且做好整理工作,这样后期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工作量就能大大减少了,处理起来也会更方便。

3、3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因为是调研类项目,对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而言要求较高。团队合作难免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要我们以团队为重,为项目主,全身心投入,并充分尊重团队中的成员。同时,在面对庞大的数据统计工作时,应该合理分工,高效率的完成统计工作。当项目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分工合作和讨论,问题也总能迎刃而解。

4结束语

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方面,项目组成员听从姚禄仕教授的教诲,逐渐培养了严谨的思维和周密的逻辑能力,遇到问题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创新方面,明白了灵感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创新问题最终都归于实践。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4

【关键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生培养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武玉红(1978―),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团委书记。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5

关键词:研究生辅导员; 研究生就业; 研究生会; 就业适应性; 心理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深的教育工作者。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中逐渐衍生出研究生辅导员这支队伍。研究生辅导员从事研究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肩负着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重任。关于就业问题无论是有关本科毕业生的还是关于硕士研究生的,都是近年来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1、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一般较本科生而言具备较深而细的专业知识,受专业限制更强,就业面却更窄。

受当前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的影响,硕士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各所高校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大部分实行导师责任制 , 也有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就业的。按照学科及专业的一般要求,硕士生毕业后可到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但是现在这类机构门槛越来越高,已将学历提高到博士研究生甚至是具有留洋背景的学有所成的博士研究生。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已是渴望而不可及。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只能选择和本科生一样考公务员、选调生和一些单位的人事编制,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进入企业工作。

2、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了越来越大。

由于国家总体规划,缓解总体的就业压力,将本科毕业的就业压力适当减小连年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据有关统计我国硕士研究生十年扩招3、6倍,2010年招生数达到140万人。现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焦虑四大压力,陷入从未有过的群体困境。研究生一次就业率每年下降10%左右。传统吸纳研究生的单位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专业技术岗位逐年减少,而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提高,已经从2000年招生39、7万人,到2010年提高到140万人。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10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个条件较好、适于自己生存,又利于发展的稳定工作。这样使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多数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多数同学为自己毕业后的去向焦虑,吃不好睡不着,精神压力很大。研究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心理与认识方式受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许多研究生在学业上是佼佼者,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人格上存在不完美和缺陷,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和帮助,就会发生心理危机,弄不好容易走上极端。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研究生个体突发事件,已经反映出,解决研究生心理危机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促进研究生就业的有利措施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为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做好铺垫。

1、建立健全学院研究生会。

研究生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群体小;二是因普遍跟随导师做课题,日常活动及分布较分散。三是年龄差距相对较大,有应届本科生考入的也有工作后重新考研的。单凭辅导员一人之力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建立健全研究生会显得尤其重要。第一,健全研究生会可以通过研究生会的分工与合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及自我服务的意识。第二,健全研究生会可以最大程度的锻炼每一位同学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研究生考博、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等就业的面试有于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三,建立健全学院的研究生会也可以方便学院领导和老师对研究生进行整体管理和指导。

2、加强学生自身从业素质的培养, 增强就业适应性。

现在聘任单位聘人时均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基于“要成才先成人”的信念,除专业能力外,着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感召力、沟通亲和力、机遇洞察力、挫折忍耐力作为毕业生的基本就业素质。可以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下意识的锻炼学生的与领导、老师、同学等不同人群的交际能力;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现在的就业形势基本上是入门必考。无论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还是有些机构和部门的人事编制招人,均要求参加笔试及面试。而对研究生在考试中不再设立特别的优惠政策。这就要求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对研一新生进行角色转换和适应性教育,杜绝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毕业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正确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尽快渡过适应期。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避免学习盲目性和被动性。使学生毕业生时能合理评估自己的价值、技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当暂时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时,可以采用“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

4、不断加强学风建设,鼓励学生考博。

对于部分有一定的志向和抱负,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应时常关心和了解,不断培养加强其专业意识,鼓励其不断进行学术专研,考取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样一方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网络、老师、学校等各个渠道收集有关学校和博士点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相对于学生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而言,学生考博得成功率还是要高的多。

在指导研究生就业中,辅导员若能运用多种就业指导形式和指导方式,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搭建信息平台等措施,诚心诚意为毕业生做好服务工作,协助毕业生找到个人发展方向,就一定会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辅导员的层面进行就业教育和心理疏导,培养研究生良好职业素质,将更加有效的推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光林、 浅谈毕业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J]、 职业教育研究, 2004,(11)

[2] 陈均土、 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09)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6

>> 安徽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研究生就业调查与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调查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挫折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贫困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公务员压力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下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探析 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健康塑造机制 技校班主任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研究 某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压力现状分析 当代研究生就业心理探究 高职体育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研究 研究生就业压力以及应对策略综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RADLOFFI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2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0-202、

[3]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1981,(1)、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高职生择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对择业心理的研究获得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国内研究进行了疏理和述评,按照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高职生择业心理及原因分析、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以及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力求理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

关键词 :高职生;择业心理;国内;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0-02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逐步受到重视。从现有研究的内容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和教学建议;从研究方法来看,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的定性分析,另有一部分学者采用的是基于实地调研的实证分析;从研究视角来看,有些学者从高职生择业的整体视角进行研究,也有一些学者从性别差异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疏理,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学者观点予以综述,希望借此厘清高职生择业心理方面的研究脉络,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章顺来、王桂芳(2005)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因素应当包括:职业认知、自我职业特征认知、职业决策、职业理想四个方面。[1]田梅(2012)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包括气质、人格、兴趣、能力四个方面。[2]郭晶晶(2012)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择业认知、择业理想和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以及择业实现途径。[3]傅特艳(2007)的研究认为影响高职生择业心理的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效能感三个方面。[4]

二、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定性分析

在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都是长期高职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这些学者以自身教育实践为基础,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对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章顺来、王桂芳(2005)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高职生择业自主意识增强,但职业认知程度不高;第二,高职生自我职业特征认知较为模糊;第三,高职生就业决策的自主性不够,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不强;第四,高职生择业是表现出自卑、怯懦等心理特点。[1]金莱(2009)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自卑、自负、抑郁、偏执以及“啃老族”心理。[5]刘志刚(2010)的研究认为,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两个类别。[6]

(二)定量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选择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高职生在择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孟祥俊(2005)针对通过调研发现,高职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表达自我,择业取向倾向多元化,十分关注个人利益,择业的自主性较差,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择业过多考虑地域因素,择业的主动竞争意识较弱,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对自我认知不全面不深入甚至不了解。[7]易晓敏(2010)通过对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的1800份问卷调查,得出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占被调查学生的40、3%。[8]郭晶晶(2012)在对秦皇岛市某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43、3%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少量学生看好目前就业形势,而70%的高职生对国家和省内的就业政策不熟悉甚至不了解,这造成了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3]

三、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

从研究视角看,大部分研究没有对高职生进行有区别的划分,只有少部分研究将性别差异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将高职女生作为研究的焦点,并得出如下结论:黄小露(2008)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求稳怕苦心态、等靠依赖心态、自卑怯懦心态、焦虑盲目心态。[9]尹小玲、孙凡(2009)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自卑自负心理、攀比从众心理和功利性心理。[10]赵晓兰(2013)的研究认为,高职女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有:学历、性别导致的自卑心理,传统观念导致的依赖心理,求稳安逸导致的失落心理,怯懦逃避导致的胆怯心理,盲目攀比导致的从众心理。[11]倪倩、王映兰、杨彦(2013)通过对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调研发现,高职女生的择业目标较多集中在收入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上,而关注个人价值体现的人数极少。[12]

四、高职生择业心理调适问题

孟祥俊(2005)的研究认为,调适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高职生择业心理教育内容及方法,开展高职生职业意识教育,加强高职生择业准备期间的心理教育,加强高职生适应社会能力教育,加强高职生职业能力和择业能力培养训练,加强高职生抵抗挫折心理教育,加强高职生择业心理指导,以及加强高职生求职技巧的心理指导。[7]程玉(下转223页)(上接220页)英(2006)的研究认为,破解高职生择业心理障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鼓励学生人情就业形势,用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求职;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正确对待择业挫折,增强择业受挫时的心理承受能力。[13]田梅(2010)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要做好择业心理调适需要从心理问题调适、自我调适两方面入手。心理问题调适方面,要针对自卑、怯懦、依赖、焦虑、急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自我调适方面,要鼓励学生采取倾诉法、转移法、补偿法、自我激励法、求助心理咨询法等多种手段进行调适。[2]

五、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对高职生择业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已有的定量分析也仅仅局限于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误差较大,不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第二,问卷调查多,访谈调查少。目前针对高职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较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没有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择业心理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第三,研究角度单一,忽视了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上的性别差异,对性别歧视等造成的男女学生择业心理的差异缺乏体现和深入研究,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章顺来,王桂芳、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 田梅、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J]、时代教育,2012(2)、

[3] 郭晶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傅特艳、影响高职专科生择业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金莱、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6] 刘志刚、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7] 孟祥俊、沈阳市区职业学校学生择业心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易晓敏、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查分析与对策[J]、河南教育(中旬),2010(9)、

[9] 黄小露、高职女生就业心理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0] 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11] 赵晓兰、高职女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就业指导对策[J]、教育观察,2013(2)、

[12] 倪倩,王映兰,杨彦、高职女生就业心理现状研究——以盐城高等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研篇8

【关键词】医学专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复杂化、心理危机日益凸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各类压力,医学本科生能否合理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对象:对湖北医药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2012年4-11月,随机抽取23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涉及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66人,护理专业70人,药检专业26人(药学专业13人,检验专业13人),麻醉专业18人,口腔专业54人。

1、2 调查项目:按职业心理调查研究问卷的项目,参照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和调节能力,如: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目标等(2)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共涉及20个基本知识,可客观地评价个人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评价打分:不符合0分,符合1分。

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文献法。调查问卷当场发放,由被调查对象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将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并采用Ⅹ2检验,统计分析医学生心理状况和受影响因素。

3 调查结果

统计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压力、个人目标等基本信息。问卷第二部分应答总得分为20分,最高项目为“善于找出自身优点(自信心)”,平均0、84分,最低项目为“制订了职业规划并严格的执行”,平均得分0、36分。得分占总计分的50%为7个。表1

除护理和麻醉医学等其他专业学生,多数人都对考研问题关注热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就业与考研的两方面平衡上:一方面毕业生考研而放弃的实习,耽误了业务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聘单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看重,因而又有一定程度焦虑感,这样的情况对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因而,针对就业状况的多样化,心理问题的复杂化,有高达95%的医学生的承受压力也会升高,甚至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多数具有该状况的医学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压力较高的原因[1]。

4 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集中:面对生活学习、学历需求、招聘指标等,诱发焦虑指数升高,并且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平衡的较大的压力;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4、1 就业与社会环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其专业就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1社会环境因素: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2]2培养机制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与社会因素有关,也与学校行为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3]

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考研,但多数由于五年的生活中没有做或没有做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存在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变化要求,就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4、3 个人经历与期望值: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4]。应届毕业生都有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

5 建议

5、1 调整个人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当前,高校急剧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要谋求理想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5]。

5、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合理的教学。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刚入学的新生应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宣教,保障良好的就业心理,并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对各年级组织定期检查,对焦虑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引导。同时学生自身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要有高度的重视度。

5、3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重视高效的培养。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高等院校多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适当的调整就业的模式,以便他们更好的就业;改革医学生培养制度,争取达到高效地培养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学生的目的。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不局限于提供给学生文化知识,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内化,并最终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医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更关系到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米绍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J]、校园心理,2012,4,10,2:23

[2] 夏甘霖、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院,中国市场,2010 35,129

[3]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6,134,69:10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2022傅雷家书学生读书笔记
  • 下一篇:有关典礼的演讲稿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