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特别是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地质所研究员王文祥,多年来呕心沥血,矢志于研究地震临震预报,自筹经费和其课题组的全体同仁协力攻关最前沿的临震预报科研课题,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临震预报——MDCB法,用事实显示着令人叹服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改写了当今世界所谓“地震不可预报的历史”。
1990年,王文祥便从事地震临震预报研究,1992年,他研制的MDCB—1型地震前兆监测仪通过了由陕西省地震局组织的地震系统专家鉴定,认为居国内先进水平。1993年3月上旬,他研制出MDCB—2型8方位侯风地震仪,3月下旬因填写了中国地震局预报卡片,预报最近几天国内3个方向将发生5级左右地震全部得到了验证。为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中国日报》英文版都做了报道。之后,他还相继研制出DYL型地应力探测仪、MDCB—3、4、5、6型地震前兆系列监测仪器。
1997年,在各省、市地震局领导的要求下,征得中国地震局有关领导同意,由王文祥牵头,于1997年4月7日在西安成立全国电磁波联网预报地震协作组(简称MDCB法,即煤炭系统电磁波中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由他担任秘书长。在协作组成立大会的头一天,即1997年4月6日举办的临震预报培训班上,现场教学、现场结合最近几天震情,其课题组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起现场做出最近几天国内伽师和琉球群岛将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预报,当天晚上就得到验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了伽师发生6级地震的新闻。2002年7月10日,同样在黄岛举办地震培训班时,王文祥研究员课题组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起现场预报日本东京和台湾两个地区最近几天将有5级和5、6级地震发生。结果7月11日台湾发生6级地震,7月13日日本东京发生4、9级地震。
对于MDCB法地震前兆监测仪联网监测、预报及其DYL法地应力普查确定地震危险区的独特技术,在1997年安徽省地震局对淮南市地震局所立《淮南及其周围地区地应力普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科研项目组织的地震专家评议会上,中国地震局首席科学家张国民认为 “在探测地下不同深度的物性、构造和应力相对集中区等方面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因此,其研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自2003年9月底之后,全国MDCB法电磁波联网预报地震协作组于每周三由3名工作人员负责做出下一周内国内外哪些地区将要发生4、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每次预报意见均发给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有关省市地震局、MDCB法协作组成员单位和国内外一些地震研究者。在近8年期间,他们已经连续做了国内外地震预报430余次,对国内地震补充预报近150余次。到目前为止,对地区预报成功率目前基本控制在80%左右,预报方向成功率基本控制在90%左右。
运用MDCB法做出的临震预报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其原因在于MDCB法仪器监测是地震所有前兆中的共性——来自震源区内岩石发生微破裂、小破裂、大破裂时,破裂面附近岩石分子、原子产生的脉冲电磁波。目前我国地震系统广泛应用的地震前兆手段有几十种,如地下水、地电、地磁、地光、地声、水化学、放射性、地温、降水、旱震、气象云图、卫星云图、电离层、行星运行轨道等等。但对于这些地震前兆,哪些是属于地震前兆的共性?哪些是属于地震前兆的个性?对于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人员来讲,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MDCB法从研究地震形成的机理——地下深部地应力的变化入手来研究地震预报。得出的观点是一个地区地下深部地应力不发生变化,当地就不会有地震发生。这一物理机制并不复杂。当地下深部地质体在地应力作用下,震源区内的岩石都会发生微破裂、小破裂、大破裂,都要在破裂面附近产生脉冲电磁波,这种脉冲电磁波即有远距离方向性的强辐射、也有近距离无方向性的漫(弱)辐射,而这种直接来自震源区在地震发生之前的脉冲电磁波就是所有前兆中的共性。无论这种地震的震级是2、3级、4、5级,还是6、7级、8、9级,在地震在发生前后,都会遵从这样的模式
震源区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裂破裂时产生脉冲电磁波
对于那种有方向性的强辐射电磁波前兆可传播很远乃至全球,对于那种无方向性的漫辐射,只有近距离台站可以接收到。MDCB法使用的MDCB—5型地震前兆监测仪、MDCB—6型临震信息监测仪就是监测这样两种直接来自各震源区内的地震前兆——脉冲电磁波,来反推某个地区地下地应力变化的大小。通过对监测到的这种电磁波信息幅值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异常图形特征、变化规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方位、地点和震级大小。
*市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目的是:通过监测与评估,科学、客观的评价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地区、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支持与服务。
实施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在于:1、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把握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监测与评估,引导学校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学校创新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科学决策的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学质量。3、通过学习质量监测报告和及时的反馈与反思,促进教师进一步了解、研究学生,尊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建立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成效。4、通过学习质量监测的评估报告、学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报告,引导全社会逐步形成主流的、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环境。
目标任务
建立科学的、适合*地区实际的义务教育学习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一支具有科学评估学习质量能力的骨干队伍,为中小学教学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义务教育质量报告;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提供质量监测服务。
依据原则
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适宜*地区学生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
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方面的各自不同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评核方法与评核工具。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不仅要注重评估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导向性原则。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为指导,将有关精神与要求贯穿于学习质量监测评估的全过程,通过监测与评估把这些精神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
实效性原则。制定科学的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标准,研制有效的方法与工具,对学生学习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学习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形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激励性原则。把评估作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动力,坚持目标(标准)参照,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提高,使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不断获取成功的经验。
可行性原则。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研制方法、技术和工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基本内容
学习质量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应该是一个综合指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思想道德: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公民意识等。
文化知识: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体育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卫生等。
审美表现:音乐、美术等。
个性发展:意志品格、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
上述内容仅仅是一般性的指标框架,在具体操作中,将对上述指标进一步分解为明确可测的评价标准。
实施方式
为获取对全市学生学习质量的分年度的整体评价,要依据科学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学校的学生,对其学业成就水平、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等进行测量、问卷和访谈调查,并辅以实地考察、文献调查等多种方法,以求得最终判断。同时还应设计可行的科学方法调查中小学生的道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
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主要方式有:
1、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测试
围绕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及《*市初中、小学学科学习质量评估标准(试行)》的要求,采取单科与综合测验结合、口试与笔试及其他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情况进行测查。
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用问卷及访谈法调查来自学生、教师与学校方面的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表现,从中分析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问卷调查包括:
教师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研修情况、学科教育教学具体方式及相关因素。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教学内容的感知、学习动力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情况。
学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校的自然特征与学校教育资源条件与管理情况。
随着教育统计测量方法的普及和评价技术的提高,要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促进学习质量监测技术更趋科学化。
组织管理
全市范围内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由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学院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区级范围内的监测与评估由各区市县教育局牵头,会同当地教学研究部门组织实施。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组建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学研究、评价测量和项目规划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工作机构,具体研究与规划监测体系的网络建设和运作程序。
实施步骤
一、组成以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的研究、实施队伍,依据本方案制定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二、建立各学科学业质量评核常摸。
三、依据监测与评估细则中确定的实施内容和程序,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
1、抽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城区、城镇、农村(小学分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三类不同学校类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学和中学,每所学校1-2个教学班,学生的数量不低于每类学校学生数的5%。
2、制定影响学习质量诸因素的调查问卷和学业水平测试问卷。
3、进行调查问卷和学科测试的试测,根据试测结果修改学科试题和调查问卷。
4、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业水平测试。
5、评阅试题,登记、录入和统计分数,录入与统计调查问卷。
6、撰写学科试题评价报告。
7、深入学校,实地调查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就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8、个案研究。根据年度学习质量监测与评估细则的重点,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问题,对一些学校、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关键词】 基层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报告
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1]。但药品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一面——药品不良反应。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紧迫性
为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认识,但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尤其是新药在上市前不可能全部完成这项工作。大量事实说明,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十分重要,因为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汇总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参数、基数规模的档案,对于有关机构综合分析这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2]。
2 某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高校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查阅当地相关 文献 资料,到各个医疗卫生单位实地调查研究。并以该市医疗卫生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为研究对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2 调查结果 某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一个重点开发开放城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有市人民 医院 及其市级专科医院共6家。此外,乡镇及街道定点医疗卫生机构12所。
2、2、1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公布的有效不良反应报告表633例[3]分析 从上报的633份adr报告来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常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中成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占45、7%,而片剂和胶囊剂等口服剂型在报告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
2、2、2 某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目前该市医疗设备、整体规模最好的一家医院,又是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单位,自从成立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监测网以来,各科的科主任、护士长为监测网成员,药剂科和临床药学研究室共同承担日常的具体工作,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收集,药事宣传,临床查房,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血液浓度及不良反应监测,出版《药讯》季刊。
2、2、3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市级专科医院没有专职的临床药师,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临床药学室,但有兼职人员。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由医生登记已发生的不良反应,然后由兼职药师统计、上报。调查发现乡镇医院以下的卫生室、站、所,规模小,医护人员少,对不良反应也了解,但一般不注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街道(乡镇)卫生院平均每年1-2例,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不良反应报告率极低,有的甚至没有报告。
2、3 结果分析 市人民 医院 领导重视,相关科室、临床药师、医生、护士能较好地参与到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之中。其实,全国70%的农民生活在基层,药品在基层农民中使用的数量是巨大的,理所当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就非常多。基层医院是发现和监测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dr报告意识较弱、报表数量极低,有的甚至是零报告,与真实的adr发生率严重不符,除外新药的原因之外,还与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有关。如药品生产 企业 、经营企业因害怕影响药品的销售量和企业形象而不敢做出正确的报告;医院医生因害怕被认定为医疗事故,承担责任也不及时上报。此外,还与广大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普遍相信中药等有关。
3 干预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在调研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干预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宣传 教育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的工作力度。通过这些措施期待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工作有进一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地质工作的成果,似乎也被这场巨震摧毁。如同灾区重建,中国的地质科学以及地震预报,不得不在检讨的基础上重新起步。
作为一个典型,耗资数以亿元计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以下简称“深部探测专项”)在2008年后启动,成为中国地学史上最大的科学项目,也是新中国投资最大的基础科学项目之一。
科学家们希望,它能够“开启中国地学新时代”- - -其中自然包括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
根据对龙门山断裂带南部的监测结果,“深部探测专项”早就对芦山一带进行了异常预警。四川境内建设的十余口深孔测量井显示,“从2009年以后,映秀以南的区域一直处于高应力状态。”已经赶到灾区的“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告诉本刊记者。这代表着,深层地下的岩石受力持续加剧。
“此次地震不是意外。”承担“深部探测专项”相关子项目的石耀霖说,即使地震发生后,“似乎还没有释放出这100公里断裂带内积蓄的能量”。
汶川地震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特别是地学的认识。
一直以来,中国人更愿意用板块运动理论来描述地震成因。然而,震后笼统的定性总结并不能预测下一次地震。石耀霖说,这需要更严谨的定量分析。
由于国家层面的支持- - -“深部探测专项”已在灾难多发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建立了深孔井监测网络,石耀霖的设想正在强力推进。
抵达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深度,并非“深部探测专项”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国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启动项目,5年来,超过1500位科研人员在全中国推动这项计划。
对中国地下最深刻的认识,将对中国的资源战略、防灾减灾规划产生根本影响。“这次芦山地震以后,将会更有力地推动地球科学的基础研究。”董树文说。
依赖“异象”的地震预报
4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芦山地震研讨会。中国最权威的几位地学院士分析交流了龙门山地震构造带东南部、宝兴等地的应力监测数据。
应力是一个力学专业词汇,通常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其中,地应力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一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形成。
地应力施加于岩石将产生应变- - -作用在深层岩石上的地应力一旦超限,岩石就会破裂,发生地震。
几位院士会商的结果是,地应力动态变化与地震孕育发展存在密切关系。
“深部探测专项”目前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北京周边地区建立的观测站,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地应力监测网络之一。它的子项目之一,就是“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实验研究”。
据石耀霖介绍,过去5年间,“深部探测专项”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共建立了28个应力应变检测台站,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北京的地应力监测数据中心,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其主要科研设施,是位于四川境内的十余口深孔应力测量井,“最深的测量井有800米深,主要用来测量地球应力的调整规律。我们发现汶川震后,2009年开始,映秀以南区域一直处于高应力状态。”董树文说,位于宝兴县境内的测量站也很典型,“应力的微小变化都反应出来了。”
2011年,经过持续监测,科学家们将该区域应力较高的数据资料报送国家地震部门。
时间回到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媒体对地震原因的解释几乎相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龙门山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发生地震。
“这种说法对不对?应该说没有错误,但很不够。为什么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之下,而不是更东或更西?为什么发生在十余公里深的上地壳底部,而不是更深或更浅?为什么西南段以逆冲为主、而东北段为右旋走滑?定性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定量的数值模拟。”石耀霖说。
中国地质学家一直希望对地震进行有效预报。1953年中科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由李四光、竺可桢分任正、副主任。
而在石耀霖看来,之前的地震预报基本属于“前兆”预报。一些被公认的可能前兆包括地磁要素、地下水位、地电、生物、气象等方面的变化。
它的理论前提是:有某种异常后就会有地震,没有异常就没有地震。
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宣称曾成功预测这一地震的依据,就是提前观测到某种前兆。而后来,所谓“鱼鳞云”还在很多地方引起恐慌。
但是,早在1997年,西方科学家就宣布,在经过100多年研究后,仍然未能确认可靠的地震前兆。理论工作表明,导致地震的断层运动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庞大地球内部任何不可测量的微小因素,都可能引爆一场强烈地震。
直到2008年,中国仍希望建造更多的观测站,通过及时发现“前兆”来预报地震。
不同的地震预报方法,其实质就是依据不同的“前兆”。而“最权威”的是综合预报:将各种“异常”的时间变化综合分析,找出与地震的关联。
这些方法虽然成功预测了海城地震,但对于汶川地震,无论中长期预报还是短期预报,都没有发现任何“前兆”。
从“前兆预报”到“物理预报”
在通过经验统计预报地震的同时,在地震发生后,也缺乏对其原因、过程的数字描述。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地震学家许绍燮表示:“主流的观点都认为是板块碰撞。南边的欧亚板块、东边的太平洋板块等相碰撞导致此次地震,但这样解释还有很多不足。”
2008年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成为地质科学研究的焦点,“下地壳隧道流一度成为一个主流观点。这个观点认为青藏高原板块不断向东方向扩散时,下地壳是软的,由于温度高,流动速度快,下地壳的物质涌上来,在龙门山地区就能看到很多下地壳的岩石。”董树文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理论陆续被提出。“深度观测系统并不太支持这个观点。有的研究人员提出,龙门山一带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以侧向滑动为主,挤压是局部的,侧向滑动是主体,这就挑战了原来主流的下地壳隧道流理论。”
在这些宏观描述之外,当时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几乎整个龙门山断裂带都发生了破裂,但是西南段的约100公里没有破裂。
这一段落会破裂吗?破裂规模会有多大?什么时候破裂?
这已不是观测“前兆”能够解决的问题,它关系着这个地区可能发生的下一次强烈地震。
石耀霖举例说:掰断一根筷子的过程,其实可以用筷子的强度和弯曲的速率来解释,也就是计算应力超过筷子强度的情况。这两个要素是破裂的关键。
同样,了解深层地应力和岩石的物理情况,也就可以计算后者破裂的时机。
据石耀霖介绍,在汶川地震后,学界的总报告中,就提到“逐步从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发展”。
这就好像天气预报,它以物理学为手段,运用高速计算机,通过对大气流体力学、热力学的一系列模型计算,了解未来大气的变化和大气要素的分布。
但是,如何了解地应力和岩石的基本情况?在某个时刻,地应力是多少,是否已经临近岩石的强度?
只有进行深部探测,抵达地下数百米、上千米乃至更深处,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
此前,石耀霖等科学家仅通过2003、2008 和2010 年在宝兴、康定等地区的4个钻孔数据就得到结论: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汶川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
同时,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最大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已经具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具有潜在大震危险,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当时他们在报告中说。
石耀霖表示,当时由于只有少量不深的钻孔应力测量资料,在数值预报探讨中还无法在芦山地震前作出确切预报。“雅安接近7级地震的发生,对于我们并不意外。但是,在没有地壳深部基于观测的应力实测资料、断层强度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没有充分的定量的力学根据,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
他说,就这两天见到的余震目录资料,目前芦山地震似乎还没有释放出这100公里断裂带内积蓄的能量,但是否有下一次接近7级的地震以及发生在何时,还缺乏资料作出评估。
也就是说,虽然监测已经实施5年,但由于缺乏长期积累,数据还无法支撑对地震进行更为详细的计算。
因地震启动的“大计划”
时间再向前推,早在2002年,地质学家曾提出预算30亿元人民币的“地壳探测工程”。但它立刻引来强烈反对,未能成功申报。
2007年,基于中国资源紧张的背景,中国地质科学院曾再次申报地壳探测工程,仍然未果。
第二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国人对于脚下大地的认识需求大大增加。当时财政部一位官员在与董树文通电话时偶然提到,领导们很关心为何“落地”的科学研究还没有结果。
董树文连忙告诉对方,自己这里就有个“大计划”。
于是,“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启动项目- - -“深部探测专项”得以实施。
作为一个“大科学”项目,“深部探测专项”要为“地壳探测工程”做好关键技术准备,包括研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立体探测的技术体系;在不同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深层、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实验、示范,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等等。
地应力监测网络只是“大计划”的一部分。在“深部探测专项”2012年年报中输入“龙门山”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分散在数个子项目中的49条结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宣华告诉本刊,过去5年中“深部探测专项”完成了6000千米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幅度提升了中国深部探测技术能力,在资源发现、环境监测、灾害预报、地球认识等领域取得诸多成果。
深反射地震剖面是通过人造地震波,通过计算获得深层地下的剖面数据。
在2008年之前的50年间,中国一共只获得了5000千米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虽然目前1、 1万千米的数字与美国的2、 46万、英国的2万千米尚有差距,但是已经与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超过1万千米的国家看齐,“由此,我国也跻身世界深部探测的大国行列”。
此外,易于被大众理解的,还包括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电磁探测阵列网。
总之,“深部探测专项”希望让中国人真正了解自己脚下的大地,并据此制定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
董树文告诉本刊,目前中国做的应力监测从200米到1000米甚至更深,“跟国际上基本处于相同水平”。
院士们对芦山地震的研讨中也谈到,地应力监测数据资料还需与其他地震监测手段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需要以数据为基础。石耀霖认为,目前地应力研究的瓶颈就是缺乏初始数值,虽然可以计算变化值,但很难了解绝对值。
这对于定量计算来说是巨大缺憾,还须经过长期监测才能获知结果。而“应力观测系统的改进必须有部级的部署”,他认为。
关键词:技术 水文水资源 领域 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33-01
1 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一些不足
(1)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技术落后以及理论不完善。近些年,我国对水文水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经费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水文水资源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跨度大,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费不足短期内将难以解决。一些全球性的水文问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所需研究经费巨大,目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此外,水文的研究还呈现出一种不平衡性,有些热点问题,聚集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而一些冷门领域,则研究项目少之又少。
(2)水文数据是水文资料研究的基础,目前我国用于水文监测的设备数量不足、设备也相对落后。先进的实时监测设备可以将水文工作人员将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在西方国家,这些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水文监测的各个领域,在我国,这些高效率、高精度、全自动化的监控设备,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大量水文数据还是通过传统人工方式获取,人工获取方式不仅效率地、而且容易出错。
(3)水资源日益枯竭、但与节水相关的制度、技术却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同过水总量来控制的,水总量控制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的实施却远非如此,这其中涉及到水量监测、用水模拟、节水治污的许多相关制度和技术,没有这些相关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通过水总量来节水就是纸上谈兵。
(4)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相对落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了许多非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如城市雨水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利用等,总体来说,我国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相对较差,相关的技术也比较落后。
(5)工业技术和城市生活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我国目前相关的工业、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落后、生态修复也差强人意。应该加大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并积极在生活和生产中节约用水,同时鼓励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相关领域的研究。
(6)水文水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相对落后。许多与水文水资源相关的决策、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建立在大量水文数据之上,但目前我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许多珍贵的水文数据由于没有相关信息化平台,许多水文研究人员、水文政策的制定者都无法获取,因此在我国有必要加大对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使水文信息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
2 现代科学技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利用
(1)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具有非常中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体到防洪抗旱,科学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古时候,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老百姓都是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当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在抗洪抗旱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水资源越来越珍贵,在节约用水方面,科学技术功不可没,要有效利用水资源,就必须把好两道关,一关是“开源”,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水的重复使用也有赖于过滤、净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另一关是“节流”,传统的农业灌溉、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该积极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3)人类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的破坏,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原先那种高能耗、粗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借助科学技术,加强各种水质的检查,及早发现污染的源头,避免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4)在水文水资源领域,数据是开展研究、制定决策的基础,水文数据共享是多少代水文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水文数据共享已一步一变为现实。水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涉及到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水文水资源数据共享。
3 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点推广技术
3、1 水文信息监测传输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
推广具有高灵敏度、操作方便和较高效率的水雨情、旱情、水质等实时监测和预警的设备和技术,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抗旱减灾目标的需求。推广技术包括高灵敏度、新型的水文信息监测传感器、信息采集、远程传输、数据分析、处理和管理的设备与技术、地下水水位和温度等自动监测设备与技术、河湖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设备与技术、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大范围土壤墒情实时监测分析的设备与技术等。现代水文预测预报技术的核心在于延长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度,为防洪抗旱减灾服务。
3、2 水文测报技术和调度技术
建设适应高山峡谷、高寒缺氧无人区自动水文测报站,需要研究和推广适应恶劣自然条件下的水文测报技术。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迫切需要推广适用于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水事件地区和环境恶劣、条件复杂下的水文应急监测自动测报装置,为调度决策部门的应急决策和指挥调度服务。推广技术包括重大自然灾害水文应急监测自动测报技术和设备、恶劣自然条件下水文测报技术、基于卫星遥感方法的水库库容/湖泊容积测量技术等。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实质是以统筹解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目标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应该建立和推广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技术体系,实现从单一水利工程调度到全流域或跨流域多水源的统一调配技术。推广技术包括流域工程体系多目标联合调控技术、跨流域应急输水与生态改善监测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地下水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3 结束语
农业干旱监测是全球难题之一。但由于植物-土壤-水分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增加了农业干旱遥感监测的难度,目前的农业遥感干旱监测的理论与方法,多是从土壤含水量进行旱情监测,部分模型在植被区无法适用,各模型的使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之下,都有其时空使用局限性。为更好地监测农业干旱,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1)农业干旱指标对比时,尽量使用多时相正常年份历史数据,减少单时相极端值对监测结果影响。(2)多种遥感监测方法结合,打破某一方法使用范围限制。比如可以在作物长势前期或裸土使用土壤热惯量法,在作物生长旺期,可以使用植被状态指数,温度状态指数温度植被指数等。(3)不同遥感数据源结合,弥补单一数据源弊端。如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结合进行农业干旱监测,利用微波遥感全天候全天时优势、光学遥感空间分辨率高优势,从而增加监测精度。(4)引入其他学科干旱监测方法或者构建遥感模型与其他学科模型相结合的多源数据综合模型。如采用数据同化方法、综合气象干旱模型和遥感干旱监测模型建立新指标,提高干旱监测准确度和精确度。
参考文献
[1]白淑英,徐永明、农业遥感[M]、科学出版社,2013:175-182、
[2]王丽涛,王世新,周艺,等、旱情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应用案例分析[J]、遥感学报,2011,15(6):1315-1330、
[3]随学艳,王汝娟,姚慧敏,等、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284-288、
[4]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3:445、
[5]Tucker C paring SMMR and AVHRR data for Drought monitor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89,10(10):127-138、
[6]杨涛,宫辉力,李小娟,等、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0(22):6264-6277、
[7]齐述华,王长耀,牛铮,等、利用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植被长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91-99、
[8]张清,周可法,赵庆展,等、区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方法研究[J]、新疆地质,2008,26(1):107-117、
[9]Price J C、 Thermal inertia mapping: A new view of the Earth[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7,82(18):2582-2590、
[10]吴黎,张有智,解文欢,等、改进的表观热惯量法反演土壤含水量[J]、国土资源遥感,2013,25(1):44-49、
[11]Idso S B,Jackson R D,Pinter P J,et al、Normalizing the stress-degree-day parameter for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J]、Agricultural Meteorology,1981,24(1):45-55、
[12]Jackson R D,Kustas W P,Choudhury B J、A reexamination of the crop water stress index[J]、Irrigation Science,1988,9(4):309-317、
[13]刘安麟,李星敏,何延波,等、作物缺水指数法的简化及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210-214、
[14]Kogan F N、Application of Vegetation index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or drought detection[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1995,15(11):91-100、
[15]Mcvicar T R,Jupp D L B、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operational uses of remote sensing to aid decisions on Drought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in Australia:a review[J]、Agricultural Systems,1998,57(3):399-468、
[16]韩丽娟,王鹏新,王锦地,等、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构成的特征空间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35(4):371-377、
[17]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ment,1994,49(3):246-263、
[18]齐述华,张源沛,牛铮,等、水分亏缺指数在全国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土壤学报,2005,42(3):367-372、
[19]王鹏新,龚健雅,李小文、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5):412-418、
[20]王鹏新,孙威、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干旱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导报,2006,24(4):56-58、
[21]Sandholt I,Rasmussen K,Andersen J、A simp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assessment of surface moisture statu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ment,2002,79(2-3):213-224、
河道勘测与测绘
GPS技术应用与创新1995年8月,引进了第一套GPS接收机———Trimble4000SSE。之后又先后引进了国外不同公司生产的各类GPS达50余台套。(1)为了适应三峡地区的特殊环境,探索出了GPS静态观测和快速静态观测相结合的控制测量方法。1997年,在全江率先发现并解决了DGPS延时问题,率先打破了传统人工观测方式,将DGPS应用于大比例尺水下地形测量,极大地提高了测绘作业效率。2006年,开展了TrimbleR3GPS小比例尺陆上地形测量试验研究,并成功地运用于中下游长程水道地形之陆上测量,取得较好的效果[29]。(2)应用GPS,开展了三峡移民界桩首级控制网(1996年)、三峡库区(涪陵以下)干支流控制网、向家坝至朱沱控制网等大量的控制测量(2011年);三峡水库蓄水区本底水道地形测量(2006年)及长江中下游长程水道地形测量(2006年)等大量地形测量、琼州海峡水下地形多波束扫测(2010年)、青海湖容积测量(2011年)等;宜昌水文站、黄陵庙水文站、庙河水文测验中用GPS代替常规测船定位;将GPS罗经数据接入ADCP系统开展水文测验,均取得丰富成果和成功经验。多波束测深系统及其应用2004年引进了SeaBat8101多波束测深系统,该系统能一次给出与航线相垂直平面内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深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水下地形的面测量。(1)通过SeaBat8101多波束测深系统在大水深、高边坡及河床起伏变化急剧等复杂条件下的河道水下地形精密测绘的应用 可行性研究,探讨了利用单波束测深仪率定系统精度方法、软件处理数据方式、系统与Hypack软件、CARIS软件结合的耦合性,以及与GPSRTK技术相结合实施高精度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的方式方法[30]。(2)该系统于2004年成功应用于天津海河口清淤效果检测,2005~2007年先后用于葛洲坝下游大江冲沙闸护岸大修水下测量、下游河床护底工程扩大生产试验水文泥沙监测以及下游河势调整工程的水文监测,2006~2008年涪陵-重庆段炸礁工程,2008年三峡坝前水下异物多波束安保监测,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175m对水沙特性变化的影响监测研究,2010年葛洲坝上游二江发电厂前集装箱探测,2011年江苏如东黄海大桥及苏通大桥主桥墩每年两次多波束监测等[31]。(3)该系统的应用研究成果《SeaBat8101多波束测深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于2009年获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学技术一等奖。应用该系统完成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床护底工程扩大生产性试验水文泥沙监测》成果获2007年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奖银奖。青海湖及琼州海峡等水下地形测绘新技术2011年,水利普查项目之一———青海湖容积测量及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水下地形测量中,采用了多项测量新技术,解决了以下技术难题。(1)青海湖周长360km,东西长109km,南北宽约40km,面积约4340km2,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沿湖边有GSM信号覆盖,但湖心区域及县界区GSM信号覆盖不理想。经研究,决定采用星站GPSRTK技术的一体化测量方案和有验潮测验方式,解决了青海湖容积的水深测量问题。(2)青海湖海心山水位站距最近陆地有25km,采用了青海省似大地水准面GPS高程拟合技术,解决了该水位站水尺零点高程接测难题。并采用中继站通讯技术解决了基准站差分信号的转发,扩大了其信号的覆盖范围[32-33]。(3)根据声速剖面仪监测及预测湖区某一区域的水温梯度和盐度变化,采用近似平均声速法改正技术,解决了青海湖水深测量精度问题。(4)测量期,常遇5~7级阵风和湖面高约1m的风浪,直接影响水深测量精度。采用波浪改正技术解决了青海湖容积测量中水深测量精度难题。(5)GPS差分测量可以非常精确地测定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差,小区域范围内,高程异常值是一个常数,通过该高差便可反算出流动站GPS相位中心的高程,该高程同基准站具有相同的高程基准面。然而,大于50km(特别是海洋或近海水域)则要建立一个高程异常模型,通过建立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水下地形高程异常模型,解决了该项目420km2水下地形测量问题。测深技术及测深仪无纸化技术针对三峡河段复杂地形对测深精度的影响,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回声测深仪的选型、测深技术和测深仪无纸化技术研究[34-35]。(1)测深仪无纸化技术是指测深回波模拟信号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图像方式储存,从而实现水下地形测量的无纸化。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测深仪在打印回波模拟信号时可能产生的机械误差、打印延时响应误差、人工判读误差以及回声纸存放后产生的模糊效应误差等,从而较大地提高了水深测量精度,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完成水深判读,从而使水深量校效率提高80%以上。(2)该技术在多个大型水下地形测量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并取得良好效益。(3)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经验,主编了《长江委水文局水深测量技术规程》(CSWH203-2011),并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是一种能代替人进行自动搜索、跟踪、辨识和精确照准目标并获取角度、距离、三维坐标以及影像等信息的智能型电子全站仪,也是现代多项高技术集成应用于测量仪器制造领域的最杰出代表。测量机器人通过CCD影像传感器和其他传感器对现实测量世界中的“目标”进行识别,迅速作出分析、判断与推理,实现自我控制,并自动完成照准、读数等操作,以完全代替人工操作。2011年3月,水文三峡局承担完成的三峡库区支流1:2000水道地形测量任务中,解决了大宁河等因山势陡峭无法收到GPS信号、也无法使用人工(经纬仪)观测手段收集地形资料的峡谷河段的水下地形测量问题。数字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系统是过渡到GIS系统的前端数据,EPSW98结合GPS应用于工程水文河道测量,极大地提高了水文勘测的自动化水平和测量质量。(1)1998年引进清华山维EPSW98电子测绘平台(数字化测绘系统),并成功应用于长江重要堤防工程测量。(2)该技术在2002年三峡导流明渠截流龙口形象监测、汶川地震和墨脱抢险应急水文监测中充分发挥了作用。(3)基于多年的应用研究,主编了《长江委水文局水道数字测绘技术指南》(编号:CSWH202-2011),并已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实施。
水文泥沙分析及预测预报研究
一维水沙运动数学模型为了得到结合短期水雨情和水库调度信息的水库泥沙预报,以指导水库泥沙实时调度,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水雨情预报及水库调度信息的三峡水库短期泥沙预报模型,即以短期水雨情预报和水库调度信息为边界条件、适用于三峡库区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36]。利用2006~2007年三峡工程库区清溪场、万县和坝前的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率定的模型分析了2007年7月洪水过程的库区泥沙运动情况。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在库区沿程水力要素、悬移质含沙量及水库淤积量的模拟方面具有一定的精度。改变了过去水库泥沙预报均基于历史水文资料的中长期预报方法。该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用于三峡水库泥沙作业预报和水库淤积计算预测,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二维嵌套水流数学模型在水文泥沙科研中,除重点应用《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简称GEO)外,还引进开发了一、二维嵌套水流数学模型,先后应用于防洪影响评价计算、葛洲坝下游护底工程影响及工程措施效果分析计算、下游节点演变对宜昌水位的影响计算、设计洪水位及枯水位水面线推算等,均取得丰富成果(2006~2011年)[37-38]。水情自动测报技术(1)早在1983年就建立了葛洲坝坝区水位遥测系统,但因设备运行成本高未能坚持下去,这也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2)1996年引进SSA1-1型(气介式)声学水位计,开展水位自动测报比测试验。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后,1998年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及网站,并建立了超短波(无线数传)、GSM、北斗卫星、电话等信息传输通道,为水情自动报汛等提供了重要支撑。(3)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建立3个水文站,38个水位站(含8个基本水位站、30个一般水位站),除葛洲坝下游6个人工观测站正在建设自记设施设备外,其余均已实现水位自记,自记率达80%以上(含共建共管自动监测站);全部报汛站均实现自动收发报。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研管理 对策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1]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质监系统共有7个直属专业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以科研研究为主,科研项目管理是其进行科研研究的主要路径。而T机构又是质监系统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T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深入探究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注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近年来,为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质监事业单位首先是突出抓好机制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 技贡献奖励办法》,建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员工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方位跟踪”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研发、应用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构建了“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科研工作新机制。为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设立了“院自立项目”并定位为储备项目,按科技含量、工作难度等区分为大、中、小型项目,给予分类指导坚持“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发一批”, 鼓励技术人员在院自立项目的基础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T机构于2010年系统建成材料科学、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及机械电子四大类共26个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此外,充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T机构根据自主创新研发的实际需求,分别与省内外高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共20项,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院技术人员、外聘专家顾问组成的科技开发队伍,切实提高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检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二)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关系到质监直属事业单位的技术水平,为此,近几年来,T机构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与核心能力建设放在发展重要的位置。先后成立了29个“专业小组”,在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等16个“高、新、尖”的检验检测方面形成专项能力,并在其中的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埋地管道检测、导波检测技术、TOFD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起重机械寿命评估等8个检验检测能力和方法上形成较强优势。在总结前几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速度,2012年T机构还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所,重点将与核心能力建设有关的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及解决现场检验技术难题的项目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加大核心的能力提升的力度。
(三)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
为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与产业化的工作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产业,T机构坚持产品研发的公益性与提升发展形象相结合。2007年以来,以开发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需求的应急救援指挥车、特种设备综合检测车等产品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远程安全信息化监控的技术,研发了“电梯故障无线报警安抚和安全知识宣传系统”。此外,还坚持成果推广应用创新与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如应用超声波相控阵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钢结构产品非常规焊缝进行质量检测;应用现有的压力管道安全检验技术和基于风险检测分析评价技术,对水电站压力钢管进行风险评估等,为培育新兴的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依赖性高,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及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基于科研项目的这些特点,笔者研究发现,质监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质监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实行两级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简单地把科研项目管理理解为评审、立项、验收,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其次,评估专家具体应承担什么责任也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立项时,评估专家一般由单位内专家与单位外专家组合构成,专家们享有权利,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全凭当时所下的定论,过后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二)未能对资金的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质监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虽然有一套标准,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销环节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度,阶段性成果把控不严。其原因在于,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众多,科研项目繁多,一个个项目的跟踪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起来有诸多困难,科项计划与进度脱节,导致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的动态监控难以执行,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只能通过定期汇报会来进行监控。
(三)缺乏的有效的项目申请竞争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的申请与具体执行承担未能有效分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为借用专家的权威或高层管理者的权势,许多项目更愿意让“专家”、“领导”挂帅,而项目立项评估时,也会受此影响,忽视项目具体执行者的资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二是“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没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一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更多的是公开征集,而非定向征集,科研项目缺乏领域预研,未能摸清该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导致科技攻关方向杂乱无章,不能朝着同一方向钻研;三是工作研究不够规范。科研项目借助外协的力量成了一种潮流,申请者为单位员工,具体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可否认,与外部机构的联合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研效率,但当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由外部科研机构执行时,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却大大降低了。
(四)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环境,员工参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科员人员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研究前景具有未知性,需相对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均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既要承担本职工作,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疲于应付。在一项“你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调查中,仅约35%的人选择同意,具体见图1。
图1: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
此外,用人机制及科技评价机制也导致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意识。朱兆斌(2006)用人和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缺乏团队意识。[2]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
科项立项评估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关,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需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通过运用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专利地图法等技术预见方法分析,科学地遴选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技术和支撑。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即科研项目需不需要做,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应排除在外;科学性,科研项目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间、空间的性质特点;可行性,即科研项目可落地,而不是天马行空;合理性,包括项目合乎法规,经费预算合理等;预期效用,即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见图2
图2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采取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缺乏科学、完整的科研立项评估方法与程序。可选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基本评估法、同行评估法、领域评估。各个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各单位可视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项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立项评估。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
刘永成等(2011)认为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共有4种方式,包括会议、书面汇报、口头报告、现场督察等。[3]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且均没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促使科研项目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有诸多好处。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校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促使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可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其次,建立 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
(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各相关主体职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质监事业单位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员工,而科研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分管科研管理的领导。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更科学,关键在于落实各级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科研计划,引导员工往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及时加以宣贯培训,尤其在涉及经费申请与报销方面。陈颖姣等(2010)认为在科研立项阶段,管理部门促成协作,组织协调重大项目的申请,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标率。[4]其次,要明确专家组或专业评估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建立项目评估负责制,改变以往光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现象。此外,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以适应参与科研的员工,将细分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培训、晋升等政策适当向这类员工倾斜,以激发其创造性及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房卫东, 张为, 汤羿、 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6月: 30-34
[2]朱兆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6年12月: 512-514
[3]刘永成,毛兵、 军工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航天(英文版)、 2011年 9月: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