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1 栏目:写作范文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1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必须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等风险规避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是市场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强金融市场的安全性,采取一定策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业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1、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尚未完全解脱,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且国家对银行行政干预较多,银行经营自有时难以落实,这是金融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失控、紧缩、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市场的约束机制缺乏等等。

(2)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严格地说,即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其一,在宏观监管方面,还需强化各银行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另外,对于有的银行以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宏观监管也缺乏有效性,表现为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从而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二,在微观管理方面,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表现在制度建设滞后,内控体制不顺、权利制约失衡、会计信息失真等,较易发生银行风险。

(3)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力量薄弱。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对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顶风违章违规经营。从理论上讲,各金融机构应该成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主体,经营者本人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应该竭尽全力。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明晰,缺少明确的所有者代表,国家承担几乎全部的金融风险成本,经营者缺乏内部风险控制的动力和压力,很容易开脱和逃避承担金融风险成本。

(4)国际社会金融波动的牵动市场国际化必然带来金融国际化问题,而国际金融波动必然影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国际间的金融往来,在国家的计划安排下举借外债,引进外国银行,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波动并没有直接、同步地牵动我国的金融,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最终作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2、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金融机构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应从过去只重视规模扩大转移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来,金融监管应从过去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转移到以风险监管为主上来。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强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尤其是应注重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稽核,建立健全风险的预警系统,通过设计一套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加强对风险的事前控制。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在规范证券市场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为企业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并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组改造,使其真正成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从而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

(3)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授权、授信制度等一系列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本身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对于制度性的金融风险,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防范信贷风险,这是因为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大和最具有威胁性的风险。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复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借款合同、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的文本,特别是要注意完善贷款担保制度,签约前要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实效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实行信贷管理与信贷经营相分离,调查与审查相分离,审查与审批相分离,改变信贷人员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的贷款风险制约机制。

(4)切实加强领导,实施监管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调控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逐步向混业经营发展,我国政府应基于渐进方式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思路,结合混业经营的具体进程,建立适应这种经营趋势的监管体系,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监管和控制。各职能部门要明确监管对象和监管内容,要把所有金融日常监管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并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重点监管对象要明确监管人员或监管小组专门监管。要探索建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等级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活动和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规范化。同时,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降低金融风险的有效途经。

(5)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保险机制,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同时金融保险机构对投保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风险,可以更好地维护银行的经营安全。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即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向金融机构收取一定的保险金,对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实行保险,以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困难时存款人的挤兑行为,使银行有机会通过调整渡过难关。例如,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以贷款为标的直接向保险机构投保。属于保险范畴内的原因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收回的本息可由保险机构补偿,银行将贷款本息的追偿权转移给保险机构,以此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当然,保险机构要行使对投保金融企业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2]温丽、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J]、中国审计,2000、

[3]何信,张世英,孟利锋、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4、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2

一、农村地区主要的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点

风险点一:农村地区金融监管缺位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金融监管有着明确的范围界限,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混业经营已渐成趋势,分业监管已有些“不适应”,金融监管的缺位很容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地区没有保险业监管分支机构,农村保险市场近几年却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保险机构鱼龙混杂,正规的保险分支机构和非正规的保险机构并存,五花八门的农村保险分支机构令农村居民颇感眼花缭乱,根本分不清真伪优劣。若选择不慎,当需要理赔时就得到城市或外地办理相关手续,而且勘察现场也费时费力,非常麻烦。再加上,由于保险业务产品不断丰富,部分保险营销人员只顾个人利益,不能全面细致地向农村居民推荐保险品种,刻意隐瞒部分保险条款,出现了营销时理赔没限制而真正需要理赔时却遭遇严格的条款限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为农村保险市场埋下了隐患。二是农村地区证监业分支机构缺位,时有出现企业乱发行债券融资问题,甚至出现了部分地下证券交易市场,有些不明白真相的农村居民卷入其中,风险不可小视。三是农村民间借贷市场近几年比较活跃,民间借贷的利率和操作方式差别较大,“高利贷”问题严重,而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监测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职能部门负责,导致长期监管缺位,农村民间借贷风险暗潮涌动。

风险点二:农村地区金融监管者身份尴尬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是人民银行县级支行、银监会的监管办,这两个监管分支机构由于受法律或行政法规及其自身运行的限制,在履行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处境有时比较尴尬,不能有效履行监管职责,也容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是人民银行县级支行仅能自主履行一些国库资金、支付结算等监管职能,虽说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有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能和因维护金融稳定可开展一定检查监管的职责,但这些往往由其省会中心支行决定,县级支行没有决定权,当发现有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就得层层上报,等上级行安排批准时,可能会贻误时机。同时人民银行法也规定人民银行可要求银监部门进行一定的现场检查,银监部门也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回复人民银行,但这在两个不相隶属的部门间执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时就会因职责限制比较尴尬。二是银监办本应处于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第一线,但一方面由于其人员较少,一般县级监管办只有3-5人,不能有效开展监管检查;另一方面银监部门仅能监督检查银行业的业务,对于保险业、证劵业以及银行机构的保险、理财业务等不能开展监督检查,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时也表现出了尴尬。三是近几年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咨询投资公司等新兴类似金融机构的公司在农村纷纷成立,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了“新鲜血液”,但这些公司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说是金融机构,却由政府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说不是金融机构,却从事贷款等金融业务。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由于不是审批人,仅能作为监管的一个参与者,这样多头监管自然也就出现了“多个和尚无水吃”的问题,其不规范经营的风险得不到“理会”。

风险点三: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农村居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此时农村地区并没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或虽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旦农村居民金融消费产生的纠纷和矛盾处置不当,则容易引发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一是近几年随着媒体的持续报道及农村居民觉悟的提高,农村居民逐渐关注起了银行收费问题,由于银行收费长期不透明,再加上银行收费宣传还很不到位,农村居民对银行收费开始有了一些看法。当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解释不当时,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推行一些新的业务产品时或在办理一些业务时,如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没有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或虽告诉了但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全面推介,报喜不报忧,故意隐瞒其中的潜在风险,当结果达不到农村居民预期时或与办理时的承诺有较大差距时,也容易产生纠纷和矛盾。三是由于以前年度金融机构大量从农村地区撤并“瘦身”,造成留守的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欠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虽然近几年金融机构也开始“返乡”,但那些长期养成的毛病还不能一时改正,服务态度不好有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矛盾。

风险点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操作偏差的风险。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由于地处偏远,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反应不敏感,老认为金融风险离他们很远,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是监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的一些不良做法容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是为了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单位,不顾国家三令五申一再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注水”,其风险不言而喻。二是为了眼前蝇头小利将贷款发放到国家限制行业或产能过剩产业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而微小企业贷款却得不到满足,贷款投向严重偏离了“三农”,不仅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政策效应,而且为贷款收回埋下了“定时炸弹”。三是隐瞒不良贷款占比,通过以贷还贷或以贷还息等手段“倒贷款”或人为调整不良贷款形态,表面看形势大好,其实风险重重。四是办理或一些不具备开办条件的新生业务如理财、基金等,由于人员素质或产品设计与农村“水土不服”,对表外业务关联风险认识不足或操作不当,容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五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使部分贷款流入国家限制行业,部分贷款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容易受外部风险传染,形成自身贷款的风险,进而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六是金融机构内部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形成案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风险点五:农村地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联动机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联动机制,在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上不能有效合作,缺乏比较科学完善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也缺乏风险评估机制。而且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也不畅,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式的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很难有出色的表现。同时,对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处置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及司法部门、财政部门、发改部门、统计部门等的通力合作。这些部门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形成合力、整体发力,有待进一步努力。

二、采取措施,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建议之一:厘清职责,形成合力,筑牢防范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火墙”。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厘清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是关键。一是加快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的实施步伐,尽快将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合并成立金融业监管委员会,统一负责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及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投资咨询公司等所有金融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增加新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人员编制,每个县(市)人员至少在10人左右,以便有足够的力量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在新的金融业监管委员会分支机构没有设至农村地区时,先由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负责对辖区保险业、证券业及小额贷款公司等的监管,解决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监管缺位的问题。二是加快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立步伐,将民间借贷监测监管的职责交由其履行,这样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又增添了一道屏障。三是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中的主导地位,由人民银行组织牵头做好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职责交由人民银行履行,各县(市)支行也必须成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地区金融矛盾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再者要加大县(市)支行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工作中的自,赋予县(市)支行一定的现场检查权,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好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建议之二:提高认识,合规经营,构建防范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免疫体”。 防范农村地区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也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提高防范意识,依法合规经营是前提。一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主要负责人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防风险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其实更是为他们自身经营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其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而消除他们对防范风险的“思想雾霾”,自觉投身到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中去。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的有关规定,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好贷款投向关,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及就业、助学、农民工创业等民生信贷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不发放“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严格控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严禁以贷还贷和以贷还息,严禁隐瞒或人为调整贷款形态,确保贷款形态的真实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保全信贷资产。同时要强化贷后检查力度,及时监测信贷资金流向,避免信贷资金流向民间借贷市场或地下证券交易市场以及国家限制行业,形成信贷资金的损失。四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制度操作,按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始终保持案件高压态势,防止案件的发生。五是要在深入调研、试点先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谨慎开办新兴业务,对于新兴业务操作人员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培训,真正让他们了解产品尤其要了解产品的风险,从而向客户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推介,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让农村居民自己选择使用各种新兴业务产品。六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信息披露力度,扩大披露范围,增加披露内容,特别要对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公示和披露,真正让农村居民明白消费、放心消费。七是要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当客户不明白不清楚情绪激动时,更要心平气和、不愠不火、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工作,用诚挚的感情感化他们,避免纠纷的发生。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经济

就行业本身而言,会计金融的风险性较高,也可能给企业与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链条,也影响了人们生活的稳定性。因此,构建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完善,也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1金融会计风险的种类

1、1金融会计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核算风险是指在信息核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完整、真实的将会计内容反映出来,并使得实务操作出现问题的现象。核算是金融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信息失控。例如:核查人员没有严格的履行工作,没有根据账簿进行仔细的查对,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另外,在会计数据变动时,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令信息没有得到更新。最后,现代的会计核算方式大多都是利用网络进行,但在运作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信息盗取情况出现,使得大量的资金被挪用[1]。

1、2会计人员风险

在金融会计统计中,会计人员是主要的操作群体。因此,会计人员的技术性与素质也成为了影响工作进程的重要原因。一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他们没有形成标准的工作理念,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票据、运用票据,进行灵活的分析,使得数据统计中出现了一些误差。另外,在会计人员上岗之前,单位没有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强,工作方式也不得当,出现了效率低下的现象,使金融会计出现了风险。最后,少数的会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以低迷的态度迎接每一天。使得金融企业在核对中出现了不真实等问题,也令一些违法分子有机可乘[2]。

1、3会计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是针对用户形成的,根据他们的支付方式提供一定的高质量服务。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往往会出现结算中的失误。例如:工作者没有按照相关的票据为用户办理手续,使得管理模式不健全。一些违法者利用结算问题挪用资金、贪污钱财。另外,会计结算中还有着一定的隐蔽性。一些会计人员在核算时并不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将财务上的一些漏洞尽最大可能隐瞒下来,为上级进行掩护[3]。

2我国金融会计防范体系的构建

2、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的真实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会计风险监督机制。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在外部上,应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行业间的基本准则,各企业和单位应该按照标准化措施执行。同时,要将会计金融监管工作贯穿到全部环节当中,实施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跟踪。在事前,要根据会计资产变动进行科学核算。在事中,应该提高监督的力度。在事后,应该确立二次核查机制,使金融会计人员树立好防范意识,加强其中的协调性。第二,从国家的角度入手,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政府应该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完善,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法令的有效规划。同时,对金融会计的内容进行细化。其中不仅应该包括会计信息盗取的惩罚措施,还要有对相关工作人员道德上的规定。第三,可以改进目前的折旧方法,转变原有记录中的手写方式,按照资产的实际配比进行规则的严格制定,以“固定资产”作为基本载体,确定核算中各资产数据的可靠性,将各会计科目进行详细的划分,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记录[4]。

2、2改进金融会计管理制度

金融会计管理制度的改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第一,要对金融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制定。在理论方面,主要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他们能够按照标准的执行程序进行运作。从法律与自身责任等方面进行教育。从实践方面,培训人员可以为他们设置典型的金融会计处理场景,教会工作人员在遇到突况时应该怎样面对。第二,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各企业应该针对本部门中会计核算出现的遗漏,确立监督对象,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一般在会计管理中,都会有会计信息记录人员、审核人员以及账套管理者。企业要加强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会计记录人员主要进行数据的输入,将形成的账目报送给审核人员,审核人员依照原始账单进行核对,最后交由账套管理者进行审核。这样会使得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减少,实现防范体系的建立[5]。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金融会计的风险种类出发,对风险防控措施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为了使会计金融行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国家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会计信息防范法律,以此来约束各企业以及从业人员的行为。企业也应该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加强人员的培训,强化会计监督机制,为金融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岚、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3]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4]杨进、动态审计预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4

关键字:金融;金融风险;金融法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7-01

一、金融与金融风险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具体地讲,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风险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普遍特征,是指由不确定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业当然也存在风险,金融风险是指一定的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机构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不同形式。其中不同的风险种类在金融风险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均等的。

二、我国法律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目前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法律主要有:第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监管的领域出台的大量的规范性文件。以银监会为例,自银监会成立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金融许可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在内的金融规章,以行政许可制度为基础,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管理。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单列了破化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对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三、我国金融法制存在的缺陷

(一)金融法制不健全

目前金融法制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金融法律不健全,尚有法律真空的存在,比如信托法、期货法等;另一方面,金融基本法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金融法的发展时间不长,也秉承了法律制定宜粗不宜细的原则,金融法的制定也是细致不够。

(二)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金融风险的防范主要还是要靠法律监管,而目前因为金融法制尚不完善,金融的监管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比如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及退出,对金融业务的监管,都是比较混乱的。

(三)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不健全

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直接关系到金融风险的事前防范与控制,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告诫人们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四、完善金融风险的法律防范

(一)完善金融立法

首先,完善金融主体法律。我国目前的金融主体法律并不健全,难以覆盖金融业的各个方面,原来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也因时代的发展变得不合适,因此,完善、更新金融法律是当务之急。其次,完善金融主体法的配套法律规范。金融主体法律因其规定的过于原则,在操作性上较差,而金融业的发展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要是法律规范跟上金融业的发展,必须完善金融主体法的配套法规。

(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

首先,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但美国的次贷危机告诫我们,在探索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其风险的评估、防范。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更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其次,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自律机制。金融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靠社会的外部监管,更需要金融机构本身的自律,金融机构的自律更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风险,预防风险和化解风险;最后,协调各监管机构的权力。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认真负责,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和识别风险,给金融业注射一剂风险预防针。同时,应当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法等相关预警风险的法律,逐渐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5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 方法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他 经济 活动中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制度的风险

当前,尚有部分会计核算标准、规定不适应实际工作情况。例如,国内巨额贷款呆账积重难返,金融行业风险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 目前 国有银行贷款呆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已造成的银行贷款损失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冲销呆账存在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日、韩等国银行倒闭的事实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后患无穷。

(二)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因此,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贪图安乐享受,利用会计内控中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的资金,致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资产遭受损失。

(三)会计监督的风险

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薄弱。比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要求存款规模、讲究信贷管理,却忽视和放松了会计监督。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弥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攀比消费,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会计监督作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各项制度,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现象;有的应由会计主管审批的重大事项,主管人员并未对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只是在形式上盖章了事;有的虽然建立了事后监督制度,但流于形式,事后监督员只是对传票的要素进行简单地审查,并未真正起到对每笔会计账务处理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案件已经发生而很长时间发现不了,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二)会计监督职能比较弱化

当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作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表现在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缺乏有效地监督。

(三)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迅速 发展 ,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导致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思想参差不齐。人员的素质不高很容易发生会计事故和违法乱纪行为。从已发生的金融风险看,人员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许多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本身有关联。

三、完善我国 金融 会计 风险体系的措施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 企业 会计制度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6

一、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未来发展

金融会计风险是风险在金融会计业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风险的说法很多,存在多种不同的定义,如:1、可测定的不确定性损失;2、出现损失的可能性;3、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4、实际后果可能与预测后果存在差异的倾向等等。风险是与损失、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概念,如果损失的概率为0或l,即不存在损失的不确定性,那么风险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一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在这里作为风险要素的损失是一种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可用货币衡量的价值的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会计业务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即金融会计业务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

金融会计风险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按照现行制度安排,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可分为表内业务会计处理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两种方式。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从而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风险的表现及防范的也不相同。

表内业务会计处理要求对资产、负债、权益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都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具有规范性、连续性、透明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表内业务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十分宽广,除存款、贷款、外汇业务之外,大量涉及投资业务,如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租赁、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其中房地产和风险投资业务将可能成为跨世纪金融资本扩张的重要业务领域。

房地产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适度投资房地产是提高收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房地产投资业务具有数额大、周期长、周转慢、流动性差、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业务领域。房地产投资风险十分复杂,一般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等。这些风险普遍存在于房地产直接投资、借款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各种方式之中,应谨慎对待。

风险投资通常是指风险行业、领域、的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包括对一切开拓性、创业性和新兴产业经济活动的资本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仅指与高产业有关的创业投资活动。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由国家科委制定并实施的“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表明我国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开始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金融企业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一方面来自自身业务拓展,发展服务功能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使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需要,金融企业拓展风险投资业务在信息、知识经济尤为重要。它将是跨世纪金融企业表内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

风险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收益。由于高科技产品和产业都是建立在全新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新兴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需要经过工艺技术研究,产品试制中间实验,投入生产,上市销售等很多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失败甚至破产的风险,所以,它具有更高的风险性。而依靠风险投资形成的高新产品,又具有成本低、性能好、附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从而带来更大的收益,风险投资面临的高风险主要是指研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使用风险和不可抗拒风险。

表内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发展方向。如果把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作为表内业务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那么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未来重点也将转移到这些业务领域。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业务(工作)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即金融会计业务工作中,因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表内业务处理看,由于与制度的内在固有局限,各种会计假设(如主体假设,分期假设等)为会计信息限定了种种人为的前提,使信息与实际发生偏离;由于会计组织与管理的不完善,也增加了会计风险的发生;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利益驱使,不完善及职业道德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驱使着会计行为风险的发生。如此种种表明了表内业务的会计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

金融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将成为跨世纪防范制度风险的一种趋势。1996年7月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银行风险,并要求每年中多次进行风险评估。”(参见《会计改革与会计管理》97年l期)这种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建议,对防范制度风险显然是有益的。我国未来金融会计制度待世界援助我国金融会计项目实施后,将根据《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规范,以建立风险防范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未来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的重点将涉及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结算风险是利用结算管理的复杂性和不健全性的特点和弱点,通过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进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其手段隐蔽多样,涉及金额较大,是金融会计之主要风险。中央银行和金融企业通过自身职能,把整顿结算程序、加强账户管理、执行结算管理制度(包括结算纪律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结算岗位责任制度、结算质量考核制度)作为会计结算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点,以减少结算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计核算风险主要表现在凭证审查不严,账务处理不及时,账务检查核对不力,复核监管不利,电脑制约机制不全,以及核算方法不当造成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的机会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完善会计核算监管制度,强化监督手续,加强检查复核,严格账务处理规程和会计核算责任,通过不断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尽可能防范核算风险的发生,以减少风险损失。折算风险是指外币报表折算中国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及时反映和披露汇率变动信息,减少折算损失,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可见,表内业务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及其防范也将构成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一种趋势。

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会计行为紧密相关。它既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组织和领导行为。风险的诱惑效应直接影响会计行为,从而构成会计行为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会计固有的制度风险外(实际上制度也是人来设计和执行的),几乎所有金融会计风险都与会计行为有关。会计行为风险显然将构成金融会计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与防范完全可能成为跨世纪的主流,影响整个金融会计风险的强度,通常表现为会计人受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将构成会计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是会计行为的主要风险。因会计人的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导致技术风险,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加以防范,而道德风险的防范却较为复杂,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从自身的角度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改善会计执业环境,增强独立性,减少被迫提供虚假信息带来风险的可能性。防范会计行为风险不仅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趋势,而且是整个会计风险防范的长期使命。 二、表外业务风险与防范的趋势

金融表外业务通常指对银行产生收入或承诺,或有合约的业务,由于这些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不直接表内资产、负债和权益,仅作一注释或在线下予以反映,故称表外业务,或称“线下业务”,“或有承诺业务”,“无资产业务”,“无形业务”。

表外业务构成复杂,品名繁多,一般可分为两类近10种。(一)或有债权债务分类,包括贷款承诺、担保、衍生产品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四种。其中,贷款承诺又包括可撤销与不可撤销两种,前者有透支便利和信用额度,后者有发行商业票据,备用和循环信用额,正常存款协议,回购协议和票据发行便利等。担保业务通常包括传统的汇票承兑,跟单信用证,保单,票据背书和新开发的备用信用证,追索权销售,融资支持等。衍生产品业务主要指以利率、汇率变动为基础的远期交易(如外汇期权、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衍生产品业务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将可能是表外业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投资银行业务系证券承诺、证券交易、并购、财务顾问、资金管理等。(二)金融服务类,包括贷款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营与业务,支付业务、进出口服务等五种,其中,与贷款有关的服务主要指出借业务和贷款组织的转让;信托与咨询服务包括信托与不动产管理、有价证券管理、养老金计划管理、单位信托、信用债券委托、离岸金融服务等;经营与业务主要指经纪和,如股票与债券经纪、共同基金、人身保险经纪、不动产、等;支付服务系指数据处理,安排、清算服务、信用卡销售点系统,现金管理系统等;进出口服务则指服务、出口保险服务、贸易报单、补偿贸易交易等。

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和列报,对其确认、认量、列报和披露的方式和尚属开发之中,与表内业务相比较,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规范性不强,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我国银行表外业务起步晚,意识不够,涉及的具体业务不多,一般限于、担保、劳务服务和个别衍生产品金融期货交易业务。上海“327”事件表明,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期间,由于缺乏风险监管机制和有效监督的立法基础,缺乏制度规范,加上会计风险意识不强,风险信息簿弱,违规交易屡次发生,从而导致市场混乱,证监会于1995年5月不得不停止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

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滞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缺乏制度规范,其潜亏、潜盈对于在报表中体现、表外信息披露尚未形成统一要求,信息透明度低,这就决定了我国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的严重存在。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专业银行商业化,区域性银行的组建,外汇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涌入,随着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e)中作用的提高,以及日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等,都将加速表外业务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结汇售汇业务,外汇买卖业务,以及境外担保业务的发展,已显示出表外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因此,列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表外业务会计规范,将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机制。未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其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外表外业务制度建设的成果,参照国际金融界及其它组织,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商业银行会计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有关条款和框架,制定与我国金融市场相适应的表外业务会计制度规范,为表外会计制度风险的防范提供法规制度框架。

表外业务会计行为风险与防范与表内业务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表外业务多属创新发展业务,与表内传统业务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其会计技术风险更为突出,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表外业务素质,熟练把握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是防范会计技术风险的必然要求。

表外业务高风险的存在要求高质量的、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将带来风险损失的更大可能性。因会计信息不全或信息失真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会计信息风险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确保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是防范信息风险的内在要求。我国表外信息需求量大,信息质量要求高。现有表外信息披露,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补充揭示尚不能满足表外业务的信息要求,表外业务会计信息的完善和利用将是跨世纪防范信息风险的发展趋势。可考虑增设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包括表外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经营风险,以便为表外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使其尽可能减少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

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金融产品工具是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业务领域。可以预见,跨世纪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和重点将逐步转移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与防范上来。注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工具的风险信息,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成为未来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重点研究和主要发展趋势。(参见拙文“金融工具创新与财务会计改革”《学家》1998年2期)三、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整个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除了对其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外,还应特别注重会计对整个金融风险带来的。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使一个具有悠久、雄厚实力和良好信誉,被称为“女王的银行”,竞毁于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交易员里森之手。里森越权投机日经225指数的期权和期货交易,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亏损达6亿美元,巴林银行被迫宣告破产。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部管理不严(审计失效),会计风险信息不灵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里森利用临时账户越权经营,隐瞒亏损的手段并不隐秘,而巴林银行总部对新加坡分部所作的多次审计检查,却未能发现,截至1993年12月,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已造成的和账面存在的损失约1900万英镑,而公司报告上显示却是利润900万英镑。新加坡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Coopers&Lybrand,1994年12月的审计报告中却认为,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令人满意。1996年2月2日大和银行事件,使其全部停止在美业务,并罚款3、2亿美元。大和银行负责债券业务的副总裁井口俊英,利用非法手段买卖美国30年期的国库券以及2至5年期的国债票据,造成ll亿美元的损失。井口俊英的非法操作手段并不高明,却长达11年之久而无人知晓。纽约联邦银行、纽约州银行政府,以及日本大藏省,日本银行的历年检查也未能发现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任何问题,这种监管乏力的事实不能不是造成大和银行事件的原因之一。巴林事件、大和事件乃至东南亚和亚洲金融风险的不少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它表明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将是跨世纪面临的重要改革趋势。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和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框架,改变分散的、孤立的、静态的风险防范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从总体的视角考察,我们认为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对象()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其一、整体性。各组分系统、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均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看待。这种整体特性根据“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的原理,产生一种新的整体功能。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造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能够获得任何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中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效果,这就是整体性结构能够实现风险防范最佳效果,从而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其二、层次性。这个系统结构具有按层次逐级分解和衔接的特性,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层次、内容层次、职能层次和方法层次逐级分解为若干相互衔接的系统层次,从而构成一个多层组织、多层内容、多层职能和多层方法的结构体系,并通过风险会计信息的流动和互补,把各级层次联系起来,以发挥会计防范的最佳功能。

其三、关联性。这种特性包含两层意思,一为系统内部各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为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关联的系统结构,这就有利于特定职能作用和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

按照系统结构的特征,我们把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放到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就能够立足整体,注重整体和部分、整体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联中,去和考察会计防范系统,从而达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相互协调地去实现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组织分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子系统、金融会计防范子系统和审计防范系统。

(一)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

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它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本监管系统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征。其监管的对象(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

表内业务的风险监管,主要运用《财务状况分析法》和《法规、制度监督法》。中央银行会计通过风险分析,审查资产结构和不良资产的比重,风险资产比率,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以及风险的潜在因素,及时向领导和金融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指导信息;通过表内结算、支付业务和账户管理,并与央行稽核监督、调研信息密切配合,以发挥监管的“窗口指导作用”。如果金融企业“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金融风险”则表内业务风险监管便具有更为集中,更为可靠的信息基础。

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将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表外业务均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反映,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会计监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风险信息主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方式提供。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事务工作中,因法规制度、机构和人员的因素导致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会计风险监管主要是指对风险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监督与管理。中央银行实施会计事务风险监督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通过完善和实施风险的会计法规制度,健全组织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以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及时处理;其二是对金融会计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管。

(二)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

金融企业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是指防范金融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它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础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析子系统。

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是会计防范的基础。它通过会计核算在表内、表外的列报、揭示和披露,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我国金融会计定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表内业务风险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会计反映和披露方式有待完善。

风险的会计监督系统既是会计防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会计监管的基础。它按照监督的时间定位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监督的形式定位可分为单项监督和综合监督;按照监督的标准定位可分为合法性监督、合理性监督。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风险会计监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前后贯通的会计监督体系,它具有全时性、全面性的特征。

会计预测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事先测算风险损失大小的过程。它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风险识别,大体辩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风险的会计分析子系统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其它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研究分析的过程。会计分析子系统除运用一般的会计分析方法,如对比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外,还可采用风险分析的其他方法,如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

(三)审计单位审计防范系统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金融风险 防范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政策之后,金融对经济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把利率定价权交给金融市场,用市场均衡利率取代既有的管制利率,最终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推动经济增长,而防范金融风险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把利率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它们自主按照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控制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间接调控利率,传导国家的政策。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有利,能帮助提高运行金融系统的效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潜在功能[1]。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微观经济基础、宏观经济环境都较薄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更大、更复杂,探究并防范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增强自身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分析、预测、规避利率风险的能力。一是尽快以效益为中心建立起协作的、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按照客户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期限长短、信用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的大小、资金筹集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合理定价金融产品,构建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二是在市场利率的导向下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内部利率是调节金融机构内部资金流向的一个重要杠杆,一旦和市场价格偏离,就极易误导各机构的经营行为,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不利;三是改变采集利率信息的方式,重视研究、预测市场利率的走势,适当建立衡量利率风险的系统,真正发挥出利率在优化经济结构、配置金融资产以及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等领域的基础作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二)稳步推进改革进程

只有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改革中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继续简化管理贷款利率的档次与种类,增加金融机构定价贷款利率的权力;二是研究促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形式,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问题,是金融机构管理资产与负债的前提,须放宽对起存金额的限制,促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三是对利率的结构和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利率关系理顺,优化计结息方式,逐步靠拢国际惯例;四是积极推出利率衍生产品,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利率互换市场,促使市场主体能通过有效的手段管理金融风险,增强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五是完善存款征信制度、保险制度,确保金融机构及存款人的安全、利益,促使银行体系自担风险,改变社会信用现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竞争过度的局面,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保驾护航。

(三)健全金融市场机制

利率市场化要和丰富金融产品、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金融市场是集散资金交易信息的主阵地,是市场的参与者、调控者对市场信息的主要获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对激发市场供求有利,能为有效的、真实的市场利率的形成以及市场的参与者、调控者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要建立起完善的、统一的货币市场,并不断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影响力,形成能真正将市场资金供求反映出来的利率信号。相对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2]。最近几年,债券回购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快速发展,人民银行凭借它们调控公开市场的业务,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接下来则应注重票据市场的发展,因为票据市场对银行、企业有很强的关联性,拥有连接和管制市场利率的优势,中央银行应基于对票据市场管理的强化,加大调整再贴现率的频率,使其和市场利率更符合,并将其视作重要的市场利率反映指标。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增强它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为金融机构、投资者提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资产结构调整机制,从而拓展证券市场的广度、深度,提高金融机构管理的流动性及市场筹资能力,建立起统一高效、品种丰富、竞争有序的证券市场,这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一是持续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成员的广泛性,推动社会资金的高效、充分、广泛地流动;二是增加市场交易工具,满足投资者的个性需求,丰富金融市场内涵,尤其要适时推出衍生交易品种,丰富金融风险防范工具;三是大力建设市场中介制度,推动市场发展经济业务,增加市场流动性;四是大力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交易系统的运行效率,尤其要注重债券柜台交易系统的全面推广,以扩大市场覆盖面;五是推动交易市场与银行市场的相互融通,促进大额存单市场、票据市场等的均衡发展,完善成本约束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四)有效实施金融监管

完善并有效实施金融监管是基于利率市场化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转化成商业银行,很多工商企业也不是真正的企业,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机制还有待完善。如果在这样的形势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却没有有效的金融监管,那么金融风险不可避免。所以应坚持整顿并维护市场金融秩序、调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率、充足率、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一步规范利率主体行为[3]。一是以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为契机,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接轨国际标准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依据金融的市场化运行要求,规范金融监管,建立起符合国情及国际惯例的法规体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三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对利率的风险程度、敏感度加以计算和分析,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同时结合专项稽核等手段全方位监管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四是选拔并培养监管人员,打造高素质金融监管队伍,有效提升金融监管水平,全面防范金融风险。

三、结语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将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标志。在实践中,务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克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有效建立监管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为持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供保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逯新红、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改革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5(03):61-63、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篇8

为了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处理,金融风险预防保护系统必须得到建立健全。本文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得到提升、完善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风险;预警防范;防护系统;措施

1 当前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督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决定了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的金融管理系统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督管理协调体系没有得到妥善正确的建设,而对金融风险预警这一问题进行关注的时间也并不长,就使得目前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出现了问题,也难以进行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协调主体不明确

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金融防范预警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预警指标机制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实例检验方面,1997年在亚洲各国家中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可选作样本进行查验,将“信号法”作为检查的主要方法,另外,像信息体系方面的办法以及多元性统计法也是可采取的方法。不过,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立方面、风险信息控制预测方面,却很少有人运用到动态法进行决策。若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当监督管理的职能进行分化后,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进行建立完善是新的挑战,当前正在对此工作进行研究探索,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得到建设。而另外一些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例如证券市场以及商业性银行,目前的研究重点依旧是对预警防范的系数进行划分、对预警指标进行选取,对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根本实现条件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政府经济部门以及金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就造成了这些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的管理、预测、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预警机制不健全,合理分析方法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各方面的突破。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及地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体系进行了建设、完善,使得信息获得方法更加高效、科学、安全。另外,在对监督管理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数学模型建立以及数学统计方法、人工智能科技、金融工程建设技能等先进技术得到了运用,使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对问题的剖析处理上仍旧较为落后,不具权威性和高效性,仅仅以监督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以及判断技能作为对风险进行预测的主要方法。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上的使用,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给决策带来了影响。

1、3 风险配置系统不够完善

在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的基本配置机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政府的周期性抑制以及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积累问题的出现。另外,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金融风险扩大化的潜在危险是金融体系革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不合理的改革工作又会使金融风险增加。由于二元金融机制在我国金融革新工作里得到了建构,就造成了合约进行交易没有安全的制度环境。而金融风险在配置体系方面的缺失也受到金融合约者个人素质、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风险超过了主体的预测范围,不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就不愿承担过多的风险,这样一来,势必会给金融风险的配置体系造成影响。[1]

1、4 金融风险防范预警缺乏良好的信息基础

首先,在金融风险预警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规划处理工作较为缺失,复建的情况比较多,已经建设好的信息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主要是数据口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同分享。其次,信息的搜集整理缺乏规范性。主要是由于数据接口、指标系统的不一致,造成信息采集工作重复,缺乏效率,也就使得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风险预测管理了。另外,数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会因为信息搜集整理的间断、拖延而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口径方面还是在数据的指标方面,都不能达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工作的标准。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的信息数据公开程度低,人民群众对其缺乏了解,也就给数据指标的统计带来了不理想的社会预警效果。

1、5 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

对金融市场主体的经济收益来说,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非常重要,影响的程度、范围都很广,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也会受到其影响。比方说银根如果抽紧,金融活动里面的信贷量就会产生波动,继而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不稳健的银行来说,就会有流动性危机的产生,而非金融企业就将面临债务问题了。另外,金融资产的价格降低是由利率的增长引起的,继而会使许多企业的资产遭到缩水情况。由此可见,政府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的信贷能力、支付能力以及资产流动性都有影响,调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不合理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增大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1、6 监管部门的合作衔接工作不足

首先,金融监管在工作理念上就存在问题。在监管部门的工作里面,主管和管制替代了监管和市场。其次,金融管理监督的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机构的审查批准工作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金融机构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规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目的,而没有对其中的风险进行防范、管理。再次,分业监督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金融方面的完整管理,分业监管难以进行掌控。金融市场出现了混合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划分不清,监管工作也就出现了真空情况,效率十分低下。最后,金融监管的法律系统没有得到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缺失,不具合理性、可操作性,也就造成了监督机构无法顺利进行工作。[2]

2 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2、1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主要是从三个层面上建设出先进现代的监督管理系统,而这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就是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对于全国性金融风险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检测就是宏观层面的预警体系,同时也对中观、微观预警体系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导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方便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解决。而局部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是中观层面预警体系应完成的事。接收来自宏观层面的指导,然后将处理风险的措施输送到管辖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并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地区性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就称之为微观预警。依据银监局通知的监督管理指示,对管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预测监督管理是微观预警的主要任务。之后也是将各种处理措施输送到管理范围内的各级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里面去。三层面预警系统的完善建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工作帮助非常大。将其他国家应对金融风险的措施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不同层面的预警机制相互协调帮助,央行、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都要加入到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中来,使风险监督管理机制得到完善。[3]

2、2 金融风险预测管理模型的研究

在依据前一时期金融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防范模型进行建立和完善,给日后一段时期的金融风险预测提供依据,也就是对金融风险做出管理、预警。为了使金融风险预测管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就需要运用到一些措施,比方说:数量模型的建立。也就是依据变动的模型来对未来时期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把风险发生之前的所选变量情况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一组经济变量进行监督观测,如果其中一个变量超出了临界范围,那么就可将其作为预测的金融风险信号了,这也就是信号法。

2、3 金融研究体系的合理构建

对于金融研究机制的完善建立,有不少的变量能成为预警指标。那么,对风险类别的剖析、研究就决定了对变量的选取、对风险原因的确定。对金融风险的预测识别来说,预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指标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首先是综合性,即意味着监督预测的指标在设计上要拥有全面涵盖性;其次是规范性,即需要依据国内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预警管理指标来对指标系统进行设计选取,使其具有安全性以及科学性;再次是互补性,也就是说各项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补充,对金融风险的问题与状态做出全方位的显示;而后是灵活性,意味着所选指标需要具有灵活度,能对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做出细致的观察预测。最后就是可操作性了,也就是说在金融风险防范指标的系统里面,各指标都可以从繁多的金融数据里取得科学可靠的资料,获取较为精准的数据,具有可操作性。

2、4 提升技术保障和制度安排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完善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还要关注到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操作子系统的建设,使之分别从监督管理组织系统、制度管理系统以及预警防范措施方面发挥作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下面的子系统需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使风险预测管理技术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具备合理正确的组织系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安排,使其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法律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即预警的目标、方式、指导、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另外,为了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更好的运行,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框架,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也是建设风险预警体系的重要步骤。因为在预警的体系里面,有大量的指标得到了运用,而指标也将进行回归、分析处理,但复杂繁琐的核算工作仅凭人工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开发、设置相关的计算处理工具,使得指标的计算工作得到妥善处理。[4]

3 总结

当前,金融管理运行工作存在许多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市场金融活动,给各类金融投资带来了损失,也严重侵害了金融防护系统。面对这种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菁、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J],2013(04)

[2]刘霞,陈小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J],2013(01)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网络安全的地位(精选8篇)
  • 下一篇:个人读书计划(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