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金融科学专业(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金融科学专业篇1

一、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

基础英语是一门公共课,教学对象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基础英语的教学比较注重语音、单词的讲解,句式和结构的分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金融英语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学生通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不少词汇,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以提高,为后续的金融英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融英语课程一般是在金融专业大三时开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整合起来完成的。它不是单纯的英语课,而是涉及到经济金融领域的各种理论、各种业务流程和有关术语。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通过用英语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金融英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开拓学生专业视野的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基础英语的学习为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两者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与金融学科双语教学的关系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市场运作规律更加复杂、金融工具形态更加多元、风险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促进了金融知识和金融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学科教学在专业内容上,必须立足教育国际化平台,致力于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随着国内高校国际交流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国外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的平台。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科教学不仅引进了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而且也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用双语进行教学。金融学科的双语教学,涉及到金融学的诸多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关英文原版教材的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的相关英文表达,借助双语工具来强化专业教学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说的金融学科双语教学,是金融学科若干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总称。相对于这些分工明晰的专业课,金融英语是一门工具课,它显然无法涵盖金融专业的全部,只是有选择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突出基本词汇,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进而为进一步开设金融学科相关双语课程奠定基础,在这方面它体现出了明显的工具性色彩。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是个手段,不能解决工具的全部问题。它仅仅是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手段,不是从全局着眼,谋求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英语是一门准专业课,介于专业课与“公共课”之间。我们既需要重视其专业内容,更应该重视其工具意义。

三、与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教学的关系

为了同国际金融学科教学更好地接轨,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国外金融发展动态,知己知彼。综观全球,当前金融学科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金融学科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国外金融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方向;国外金融市场上新的交易工具和交易品种层出不穷;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如金融与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融合等。

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很多,而且很多的案例都是基于国外的情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实行“拿来主义”,而忽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有所取舍,重在学习理论框架,要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开展金融英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外的英文教材,阅读英文的专业杂志。在了解和应对国外金融发展动态上,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失真”。

如果说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教学是演绎西化的原著,那么金融英语就是“荟萃”了。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四、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关系

金融英语教学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规律,走自己的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金融英语教学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两者互有关联。一方面,金融英语教学活动的目标可以不必局限于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另一方面,金融英语证书考试是目前惟一的部级行业英语证书考试,其证书可作为在金融涉外业务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外语水平证明,因此,对于金融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初级,也称为银行综合类考试,旨在测试并认定应试人员的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水平与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业务的能力,初级考试中客观题偏多;而中级考试,包括银行业务、经济学、会计和法律等四门,主观题比重大,必须四门全部通过,才能拿到中级证书。不仅所有的教材都用英文编写,而且考试中答题,包括报表的编制等都要求用英文。由此可见,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范围,不仅涉及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金融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包括会计、法律和经济学的内容。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以上相关领域,却主要是围绕金融学科内部的几大主流分支来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英语证书考试是执业等级考试;而金融英语的教学是教学活动,两者显然不同。从涉及内容看,金融英语证书考试,宽泛到金融学科的边缘,而金融英语教学内容的触角,虽然可以延伸到金融学科的方方面面,但近似“蜻蜓点水”。

金融科学专业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科学专业篇3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企业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训实习、金融仿真,以满足金融数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建设;产学结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19

[中图分类号] F830;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19- 03

0 引 言

应用型本科应该包含全部的教学型大学和部分的研究型大学,其特点是在注重专业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在职场上的职业适合性。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一般普通院校传统专业由基础性向应用性过渡,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内涵分析

1、1 应用型本科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纯学术型、研究型、理论型高等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具有实用性、社会适应性、技术性和技能型等特点。

所谓实用性,主要是指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以行业需求为前提,突出应用,具有实用性特点。所谓社会适应性,主要是指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从传统的高等教育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的,具有社会适应性特点。所谓技术性和技能性,是指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外,尤其注重对学生应用型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以满足行业职业需求和适应社会需求,毕业走向社会时具备足够的技术和技能。

学者潘懋元把应用型本科概括为: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和开发性的研究;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可以面向地区和全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也可培养少量研究型人才;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适当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

1、2 金融数学的内涵分析与发展趋势

金融数学又称数理金融学、分析金融学。它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是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结合。它主要以经济为背景,以数学为工具,以金融为例证且服从于经济的一门应用数学。其研究对象是在对金融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

我国的高等金融本科专业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规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数学的研究与应用也随之发展起来。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研究项目。随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又有一批金融数学专业建立起来。如何完善、开拓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建设,培养金融与数学兼备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金融数学专业建设宗旨与培养方案

2、1、1 总体宗旨

金融数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学生能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力求探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新型金融人才。

2、1、2 培养目标

根据已有院校开展金融数学专业的现状来看,其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具备开发、设计、操作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和数学处理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业务性、技术性以及管理学工作,胜任在企业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等工作。知识结构方面,主要以金融、数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具有运用扎实的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应用统计软件。

2、1、3 师资队伍

大学的根基是教师,一所大学的水平最终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师资缺乏,往往精通数学的不精通金融,精通金融的不精通数学。给金融数学专业学生上课的教师也主要分为数学教师和金融学教师。因此,需要我们通过引进、培育学科交叉型教师,用“引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2、1、4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必需、够用、应用。学科基础课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常微分方程、微^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必修课如: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学、金融衍生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数学、金融计算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专业方向选修课如:证券行业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统计软件(SPSS、Eview、MATLAB、SAS等)、金融交易技术分析、计算实验金融、经济模型与实验、期货行业数据分析、运筹学、互联网金融等。

对这份课程设置菜单,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努力开设具有既满足课程体系又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2、2 金融仿真实验室

金融仿真实验室是用于对金融市场发生的交易进行模拟操作的平台。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模拟股市操盘、期货期权交易、银行业务办理等一系列的仿真活动。授课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布置相应问题,并指导学生现场分析解决。形式上可以类似开展模拟炒股大赛,制定投资方案,安排风险管理措施等,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仿真实验室起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平台。

要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模拟工厂”构建,开展“模拟金融市场”教学。根据专业方向,精心设计一系列基本训练课程,每个课程都有一个编号,一个课程训练内容介绍,一个训练大纲。这种仿真实践教学的延伸,拓展了学校实践教学的缺陷和条件限制,将最先进的生产力(金融创新与金融模拟实践)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第一手的核心科技,提高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性,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极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2、3 实训机构建设与完善

金融仿真实验室毕竟不是真正的实践机构,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在实际中去学会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去开辟企业实训机构。当前在上海,各类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有与日俱增的态势。充分利用地方社会办学资源,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企业等签订合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这些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应率先开展和强化实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毕业前亲身实习,不仅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毕业后进入这些机构工作的机会。

2、4 双师型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像高职那样,重视“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企业、金融机构引进优秀的金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深入金融机构第一线进行锻炼,使教师不仅提高科研水平,还提升相应的技术实践能力,最后,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高校教师队伍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达到全面培养的目的。

3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3、1 以市场观念来明确专业特色定位和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要根据市场状况来形成特色定位与错位发展,逐步打造和树立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品牌。

培养目标要定格在:以普通大多数学生职业化教育为中心,以向金融、保险、投资、证券等部门从事金融分析、策划与管理服务培养服务型人才为重点,切实把握市场供给与需求,突出投入产出与效益,彻底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走应用服务型、职业化教育路子,大力推进应用型金融数学专业的大众化教育。

3、2 以客户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将自己推销出去,就不但要严格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学标准,重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必须以市场的客户标准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方面打造学生,使他们踏上社会就能符合市场、客户的要求,能够以市场的通用规则、职业操守来从事工作。

3、3 以市场导向来架构课程与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需以市场为导向,开设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与内容。一是要充分考虑金融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将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算法、建模等交给学生。二是要开设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三是要结合考证的课程,把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到社会资格认证与职业考证中。

3、4 以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欣交叉的专业,主要为金融业提供投资分析、理财分析、风险控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对金融数学而言尤为主要,要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要与时俱进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验课程、仿真实验 ,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与相应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签订办学合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固化校外实践基地。使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通过验室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4 结 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金融数学专业,首先要清楚专业内涵与发展趋势,同时要对专业的建设宗旨和培养目标、金融仿真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有个清晰的思考,此外,在专业建设上要不断创新与探索。作为应用型本科,特别要把职业适应性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添加职业教育元素,增强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科学专业篇4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科学专业篇5

1、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含义

金融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金融学理论基础和金融学前沿知识,同时具有较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金融学硕士具有交叉学科,如: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现代计量分析能力、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并综合运用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法律体系、会计学知识、税收等理论解决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又具备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的金融学硕士既了解和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动态,又能够密切联系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实践。既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又具备创新能力,可以适应和胜任金融管理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能适应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部门的工作。

2、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较低

商科院校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设置应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仍占较大比重,这说明公共基础课仍是金融学硕士专业教学的重点部分。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例占全部课程的20%左右,金融学硕士专业课所占比重较低,使得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掌握金融学硕士专业知识的比例偏低,对于金融学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中有一部分跨学科的学生,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发现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拔高,从而使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程度与本科生课程趋同。导致一些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深度不够,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反映不了学科前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注重金融学硕士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同时注重启发性。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很多专业中均表现明显,但在金融学硕士专业上表现得较为严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使得很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有些课程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学硕士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实际上金融学硕士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却很严重。当前金融学硕士专业教育应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同时,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金融学硕士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是衡量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前提基础。

2、3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评职形式与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评职大多数看科研水平,使得许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或多或少轻视了教学工作。虽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但是搞科研活动所用的时间多,自然用于教学的时间就会减少。教师投入于课堂教学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进行科研活动获得的回报,因为科研活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使得部分教师对于科研活动过于重视,导致教学这部分有所欠缺。

2、4 开设数学类课程较少

金融学硕士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金融学硕士专业开设的一些数学课上,如: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微分方程、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但目前来看,这些课程开设得很少,只开设了其中的几门课程。使得学生具有的数值计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3、改善金融学硕士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金融学硕士专业的课程建设

目前,金融学硕士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金融实践领域对专业人才知识与素质的真正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增加团队学习、进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金融学硕士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教师根据金融业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和更新教学内容,在原有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前沿的符合金融学硕士专业并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内容,同时要增加一些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来源于基础课程内容的延伸,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也可在实验室等地进行,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以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断地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加实验课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实习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在完成相应的理论课讲解后,通过让学生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身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金融硕士专业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作为引进人才的一个标准,来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校层面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参与并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努力钻研业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起点。

3、4 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

金融科学专业篇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然而,地方高校现有专业建设中,大多存在课程设置不当、培养目标不准、培养体系不优等问题,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鉴于此,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前提保证[1]。无论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说到底都取决于专业建设水平。对地方高校而言,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实现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必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只有尽快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2]。所以,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是高校发展的龙头,专业建设,则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方向、学术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是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首先,专业是高校存在的基本元素,也是高校发展的着眼点。高校的专业建设一般包括专业的划分、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方向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基本环节,专业建设直接承载着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完成。其次,高校只有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出色的学生人才。师资力量决定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则打造学科梯队。最后,只有培育了专业特色,才能突出学校特色。特色是标志,是存在的价值,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对高校来说,特色就是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2]。然而,办学特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办学特色的形成渗透在高校职能实现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成果上,而专业建设又是高校职能实现的具体承担者和各项成果的创造者[3]。因此,专业是高校特色的直接载体,通过专业建设进行特色培育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

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首先取决于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教育和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和学生的定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专业的定位。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准确定位,首先依赖于该专业培养的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其次要了解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金融决策者还是操作层面的普通金融工作者;同时也要确定培养的是金融专技人才还是万能的通才;。地方高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不应该也不能按照985;211;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进行定位,而应该根据地方高校自身服务地方经济需求的特点来决定培养的金融人才;应该是技术应用型;的一线人才,并非通才,并且这些一线人才;首先从事的仅是简单的经验性工作,待经验操作性技能熟练后再慢慢培养策略决策方面的能力,最终成为既有熟练操作技能又懂决策理论的管理者。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定位。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金融理财、投融资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各种金融工具的开发设计、综合运用以及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战略策划,能在企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多学科交叉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学科本身来看,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与同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横向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通过教育联盟的方式共同培养应用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

2、理论、实验加实践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强实践性;决定了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验与实践环节。尤其是对地方本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而言,因为自身薄弱环节较多,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分析模式;的教学方式,要真正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因而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更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形式多变的金融市场相结合,恰当选择教学案例,开展金融实务操作环节的教与学。

四、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我们提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选择如下:

1、转变观念,精准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专业建设,观念是先导、定位是向导、规划是保证。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是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4]。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才能有序推进并取得成功[5]。地方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要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制定,确保专业建设方向正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适应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思想观念上转型。邀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专业建设探讨,确保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在办学类型上准确定位。

2、面向产教融合,凝炼学科方向。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要求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6],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主导方向,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邵阳学院一方面主动对接邵阳本地中长期科技、产业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组织教研人员参与《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邵阳市双清区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写,组织学生加入企业实践,从而找到金融工程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通过产教融合,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兼顾,汇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能力高强、学术与实践兼顾的人才团队是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是地方高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保证。要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提高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地方高校而言,就需要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出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6]。这支队伍既有高精尖人才发挥学术引领与应用提升作用,又有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实践创新和技能推动作用,还有骨干教师发挥推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和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由此形成一支由学科理论专家、技能行家组成的合作型队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保证专业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为提升专业整体实力,推进专业发展,邵阳学院除了大力引进金融工程专业的博士、硕士外,还聘请当地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做为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

4、强化应用导向,完善专业建设制度。系统完善的专业建设制度对于专业发展具有导向、规范、监督和激励作用,有助于确保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这需要突出应用导向的学科制度体系来推进[7]。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专业建设制度要有助于保障专业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专业团队成员形成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专业评估和奖惩制度要有助于学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有助于引导学科团队更加主动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邵阳学院为了整体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专门制度了《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方案》,加强学校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和邵阳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出台了《邵阳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办学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结束语

文章以邵阳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并从学科专业的定位出发,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策略途径,以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郭建华 单位: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莎、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147-149、

[2]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72-74、

[3]彭贞贞、转型发展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析[J]、知识经济,2016(10):178-179、

[4]解梁秋、地方高校转型期学科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6-59、

[5]赵荷花、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6):15-19、

金融科学专业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办学定位的高校,目前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近30%。与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院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界早已展开应用型本科建设方面的研究,经过十余年的争论与实践,目前对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所开展的研究以应用为主,以服务地方为主。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政策和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在理论方面提供更多支撑。

一、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作为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其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金融学越来越实证化、工程化和微观化,金融学研究对于研究方法的注重促进了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创立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学研究视角日益微观化,使其成为金融市场管理和指导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金融学科的发展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同时具备熟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够运用金融学一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金融学科更多地需要培养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当今社会,除了需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精英型金融人才以外,还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这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金融学教育现状反思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正逐步被应用型教学模式所取代。坚持文化引领,由书本走向应用,由课堂走向实践,这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时代要求。然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金融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许多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偏离,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课程学时较多,实务课程学时偏少,理论课程中所学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课程加以巩固。单纯的理论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过多强调本学科内容的重复性记忆和复习,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过程,并形成了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练习、模仿和背诵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课程设置上仍然遵循传统的主体脉络,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结果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际运用,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金融学教材

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对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而言,这一规律具有更为突出的指导意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岗位又多是一线工作岗位,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熟练度、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关键要看他们所在的学校是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制定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金融学教材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流行较广、口碑较好的精品教材大多出于研究型大学之手,理论性较强,实务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偏重于实务讲解的教材则受编者自身研究能力所限,出现内容简单雷同、语言晦涩、讲解不细致等问题。教材选择余地不大及选择不当进一步导致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不合理,使人才培养偏离了预定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现代金融学的特点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具备专业的技术性和实用的技能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讲解为主,照本宣科,知识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讲解中,既缺乏生动的案例教学,又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培训,教学过程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考核,但目前高校在课程考核制度上还有欠科学,主要表现为以期末考卷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考核目标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试卷题型主要以识记型知识为主,忽视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三、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学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就必须具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外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将这种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首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精简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不去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内容重复较多、理论难度较大的课程进行精简,用更多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注重实用型课程,如开设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各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出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确定上,要求精求实,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各类教材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首先,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注重采用启发式与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在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小组,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重视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和电子化教学手段,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首先,通过将平时考察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可适当丰富平时考察的方式、次数及其在整体成绩中的权重,避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努力,临近期末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减少学生的投机心理;其次,丰富期末考试内容。期末试卷中不能只对名词解释、简答等识记型知识点进行考核,还应适当增加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改变学生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第三,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社交能力、经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各种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积极探索将计算机引入期末考试,通过电子化的考试手段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借此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辉,周海燕、“习明纳尔”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

[2]周建胜,蔡幸,蒋立宏、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部教学工作思考[J]、市场论坛,2010(7)、

金融科学专业篇8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消防隐患安全排查(精选8篇)
  • 下一篇:豫见青年主题活动心得体会(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