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2 栏目:写作范文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1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建议及对策

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它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恐怕他们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失败的经验而不是成功的足迹。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外界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是受人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之外,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外部使用者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投资者亦或是政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上市财务报仍然不甚完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试图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具体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至少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以及附注。如上面分析所示,上市公司及时、公允、完整的定期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于保护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秩序、实现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内容不合理,不能充分披露企业相关会计信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超载的问题屡次被提及,所谓财务信息超载是指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内容过于复杂、无序,使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造成理论界的一种困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只有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囊括丰富的表内信息和大量的表外信息,这样才能使信息更加全面,但是这样一来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此多的会计信息和难懂的专业术语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带来了困难,使其难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种矛盾在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明显,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会仅仅披露该公司各关联方的基本情况,却不披露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的重要信息;再诸如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预测信息等层面的东西,在财务报告中却体现很少,因此造成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很大,有用信息却十分有限,内容显得很丰富,但真正能读懂用上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2、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是静态的,对于动态信息缺少相应的披露

现在会计理论上会计分期是一个基本假设,是对于会计活动在时间上的一个基本限定,它将企业的存续作为基础,按人为划分的期间来计量费用收入等,这样的基本假设下,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是企业财务方面的历史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历史价值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未来生产经营的预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但是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下,使得上市公司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从根本上缺少相应的时效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3、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口径不甚相同

在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很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就导致在很多经济事项中,不同企业的处理结果产生差异,尽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中企业会给予详尽的解释,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信息超载现象一样,繁琐冗杂的信息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很多误读,导致财务信息出现市场反应不一致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企业面巨大的信任风险。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与企业交易活动不直接相关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等类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上未得到反映;其次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于企业的相关非财务信息缺乏相应的披露;再次现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重点关注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理资产,忽视了企业相关智力资产、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等信息的披露;第四是缺乏对于企业未来经营信息的预测性披露;最后对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时效性差,明显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状况

从财务报告本身来看,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会计历史信息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年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而伴随着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使用,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 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上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帮助其及时抓住商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保护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利益。显然,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间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上市公司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必要且恰当地改革。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剖析

上面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微观层面的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宏观环境中的深层次原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内部成因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首先,制造有利于企业的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益;其次监管部门制定的处罚措施有限,使得对于企业造价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会顶风作案;最后对于企业行为的监管不严还来自于地方发展、税收、就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考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甚至存在个别地方政府采用各种保护手段和措施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2)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取得的效应之间的矛盾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市公司固有的机制,企业管理当局把披露信息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手段,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只有在信息披露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才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披露本公司的财务信息上。

(3)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在多数公司中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造成事实性的内部人控制状况,内部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这会直接导致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外部成因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企业的会计规范存在问题,相关会计准则修正的速度较慢,具体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而具体会计准则也存在着表述内容上的不严谨,部分会计准则的规定原则性太强,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滥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贯彻独立性原则。

(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无论是类型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创新当中,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复杂的经济业务无法纳入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同时企业会计人员在法定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是并不严谨,导致出现某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粉饰财务报告。

(3)证券监管机构的体制不够完善,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证券市场的自律机构,证监会在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证监会一般只有在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后才开始调查相应的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证监会的监管能力,导致财务报告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监管,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

(1)整体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体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在重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而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与人才对于企业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更加详尽;加强未来事项的披露,编制相应的预测性财务报告,满足投资者需要了解的,在公司现状基础上的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注重实时性报告系统的建设,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

(2)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效、高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企业信息若不能获得及时披露,就会变成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上面提到的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滞后性成为一种很大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的披露时间已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试图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解决这一矛盾,即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应以定期披露为主,辅以一定的实时财务报告。换言之,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只需对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简要的汇总与评价,重点突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至于具体数据等方面信息,可以借助实时报告提供的网络进行在线实时查询,以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互联网财务报告语言日也会很快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使非常详细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取得和交换变得更为快速、成本更低。

(3)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

扩大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争取做到充分提示风险,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上市公司整体信息等,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上市公司前景的判断。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背景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上市公司发展目标等;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

(4)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从根本上防止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建设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因为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而要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就要求上市公司合理、有效的设置自己的相关会计机构,同时建设内部制度体系,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岗位轮训制度,完善内部员工的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制度建设都有利于促进内部员工严格主动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从而保证企业有效控制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风险和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蒋顺才、刘雪辉,胡鞍钢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问题改进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

反映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情况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

(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

(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

(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

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

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

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

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

拥有的资资产。

(五)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必须接受客观、公正的审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政府行政当局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社会公众、立法机构等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由于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与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立场不一致,政府行政当局提供的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会受到使用者的怀虑,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或其他社会审计机构以其公正、中立的身份通过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鉴证报告,使政府财务报告取信于使用者,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审计报告,借以保证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丁鑫、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的弊端及完善建议、财会通讯、2006年第10期、

[2]林华、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3]王庆成、建立全面的政府和单位财务报告制度、事业财会、2004年第5期、

[4]河南省财政厅《、非企业会计改革问题》、项目组、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意见、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年第9期、

[5]李建发,路军伟、对政府会计改革两个问题的看法、预算管理与会计、2006年第1期、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3

二、就准则体系的内涵而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兼顾了会计记录的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规范会计记录,而由企业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自行处理。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比如,什么是资产?判断资产的关键是能否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是资产。什么是负债?负债强调现时义务,也就是说,某项义务形成企业的负债时,表明企业一定承担支付义务。什么是收入或费用?收入或费用突出日常活动,只有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才构成营业收入或成本,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属于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净资产,净资产体现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利润的实质是净资产的增加,亏损表示净资产的减少,等等。会计计量解决的是定量问题,即在确认的基础上确定金额。会计确认和计量构成了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报告是确认、计量的结果,是连接企业和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载体和桥梁。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充分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等。

财务报告具有特殊作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基本准则单独规定了财务报告一章,具体准则大都规定了披露要求。这些披露要求与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每股收益等报告类准则,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2002年开始,将国际会计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①,是从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立场出发,向投资人等提供反映企业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确认、计量结果的财务报告。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没有称为中国财务报告准则,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发点和理念是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到应用指南,其核心是围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加以规范的,从而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涵上的统一。

会计记录是在确认和计量基础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运用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我国以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加以规定,其中涵盖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融为一体。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这种传统做法,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从而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作为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附录中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不再涉及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内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涉及会计记录,主要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科目由企业自行设计并进行账务处理。我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缺少对会计记录的规范,这样设计和安排,能够使会计准则更具操作性,便于准则体系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

三、就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项目的对应关系而言,不仅整体架构保持了一致,而且大多数项目做到了相互对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由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解释公告三部分构成,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整体架构一致。

我国的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内容。

我国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正文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部结构相同。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主要规范了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的操作性规定。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将以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形式陆续印发解释公告,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中的解释公告相互对应。

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将保持相对稳定,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新业务需要制定新准则项目加以规范时,我们将根据基本准则并遵循既定的程序制定必要的具体准则,同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

2005年下半年,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完成之际,我们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名理事和技术专家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问题进行了数次全面深入的研讨,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2005年11月8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联合声明主要强调三点:一是中国将趋同作为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目标之一,旨在使企业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同,趋同的具体方式由中国确定。二是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②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三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从全球会计趋同的情况看,大都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比如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我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创新模式,贯彻会计国际趋同“四原则”,走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的道路。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的极少差异

1、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国际准则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为关联方,所发生的交易作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中要求充分披露。这一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较多,如按国际准则规定,大部分都是关联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如果没有投资等纽带关系不构成关联企业。因此,中国准则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披露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同了中国的做法,并借鉴中国准则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2007年2月2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布了该准则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计划在年内完成;如果顺利,届时此项差异将随之消除。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国际准则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的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按照资产减值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后,价值恢复的可能极小或不存在,发生的资产减值应当视为永久性减值,所以中国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的规定表示理解,希望我们关注国际准则与美国准则的趋同进展,因为美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于部分非流动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也是不允许转回的。

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不同但不构成差异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准则只明确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我国实务中,因特殊的经济环境,有些企业合并实例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不对其加以规定,就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所以中国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和实践将为国际准则提供有益的参考。

2、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中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现象。因此,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同中国的做法,并将如何在新兴市场经济中应用公允价值问题列入其主要议题加以研究,还表示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3、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在固定资产、财务报表列报等相关准则中采用其他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们的做法。

4、设定受益计划

《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对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的离职后福利规范了会计处理。由于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类似设定受益计划方面的规定,会计准则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等类似于国际准则中设定提存计划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趋同的。

5、恶性通货膨胀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规定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要求。我们认为,中国在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没有必要制定这一准则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完全赞同我国不制定该项准则,但提出在中国准则中,应当明确境外经营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我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建议,在外币折算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规定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要求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或地区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一般物价指数进行重述,再按重述后的报表进行折算。

三、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准则项目上作出了更加合理的安排

中国会计准则在某些项目的安排上作了适当调整:一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分解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金融资产转移三个准则项目,将复杂的金融工具业务进行细分,以更好地指导实务;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两个准则项目,对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了比国际准则更加详尽、系统的规范;三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联营中的投资》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的权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既符合中国会计实务多年来的习惯,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准则内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们的上述安排表示赞赏。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等效

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会计准则等效是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等效还涉及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是认可的。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财政部就开始研究并启动与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相关工作,而且进展较为顺利。

一、中国与欧盟的会计合作

中欧会计合作是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欧经济合作是双赢的。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已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以来,双方开展了密切的会计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年11月24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欧盟代表就建立中欧会计合作工作机制、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认为,鉴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所取得的成效,在2009年之前,欧盟将考虑把中国作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家对待。如果实现等效,中国企业在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认可。

二、中国与美国的会计合作

中美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和双边对话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美国在安然事件以后,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对话和趋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双方加强了会计领域的联系和沟通,随着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工作的进展,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和解决中美会计准则的合作与等效问题。

三、中国与日本、韩国的会计合作

从2002年开始,中国、日本和韩国在会计领域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三国会计准则会议,沟通三国会计准则的进展,并就会计国际趋同问题进行磋商。2005年,在我国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三方签署了会计合作备忘录。2007年3月15日,韩国正式宣布了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也正在进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工作。以上进展为中国与日本、韩国会计准则实现等效创造了条件。

四、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会计合作

澳大利亚同样是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与欧盟的情况相同,目前都在研究和总结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中的问题。中澳在会计准则方面已经建立了联系和沟通,澳大利亚财政部和会计准则理事会非常关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实施情况,以及会计国际趋同的进展及所取得的成效,中国将进一步加大与澳大利亚会计合作的力度。

五、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合作

香港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6年5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在香港签署两地会计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中国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将有助于两地企业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2007年以来,我们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问题举行了多次技术会谈,一致认为,实现等效是两地的共同愿望,应当加快工作进度,尽早完成等效工作。内地与香港加强会计合作并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和会计领域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实现两地企业、会计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共赢。

此外,我国还将加强与俄罗斯、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2005年,财政部派出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财政部和会计准则理事会,双方都表示了加强中俄会计合作的愿望。2006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加大了中非合作的力度,会计应当积极配合,开展会计合作。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得到了有效实施,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从而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有利于贯彻“走出去”战略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4

【关键词】会计财务报告 局限性 解决措施

现阶段,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存在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效率低、会计财务报告信息缺乏完整性和及时性、会计财务报告设备的局限性等问题,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措施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对此,本文主要对会计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一、当今会计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分析

(一)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效率低

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的关键工作,通过这些数据能够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发展决策给予数据支持,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1]。但是,就当今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来说,整体工作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引起这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会计财务报告数据信息还存在一定的披露,非公开化的数据统计过程可能会引起数据的不真实现象。

(二)会计财务报告信息缺乏完整性、及时性

众所周知,会计财务报告是对企业阶段经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中,这些数据也将起到关键的决策作用。但是,就当今会计财务报告信息来说,存在信息的不完整性、滞后性等,不能及时将分析的数据提供给企业,而且提供的数据中还不够完整,这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带来极大的影响,例如,固定资产消耗报告数据的不及时、不完整,导致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固定资产存在模糊性。

(三)会计财务报告设备的局限性

在以往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主要以手工抄写的方式,数据都是记录在纸张上的,而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快速发展之后,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也逐渐应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相比于传统工作方式来说现阶段会计财务报告工作的效率更高。但是,现阶段会计财务报告工作需要相应的设备作为支持,而有一些工作岗位上却缺乏这样的设备,或是设备存在故障,严重影响到会计财务报告的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会计财务报告数据信息的丢失现象,使得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会计财务报告局限性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制度

现阶段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存在数据不真实、数据的非公开化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会计财务报告的工作效率,也使得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制度上的缺陷,对此,要不断的完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制度。首先,要完善会计财务报告的工作流程,针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分析,完善一套合理有效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流程。其次,在平时会计财务报告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人员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召集相应的谈论会议,有针对性的解决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完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流程。再次,要对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打破传统非公开化的工作原则,要将会计财务报告数据公开进行,这样可以让企业其他员工对会计财务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有效的提高会计财务报告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挣脱了传统会计财务制度的约束。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确保会计财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通过以上对会计财务报告局限性的分析得知,会计财务报告信息存在不完整性、滞后性等,不仅对会计财务报告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决策,造成这方面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岗位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对此,要加强会计财务报告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会计财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首先,应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尤其是在市场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要了解财务报告数据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确保每个会计财务岗位人员都具备对数据分析的能力、对市场的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职责等。其次,要提升会计财务岗位人员的时间观念,确保会计财务报告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另外,应加强财务岗位人员对财务报告数据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要确保各项数据的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会计财务岗位人员奖罚机制,对于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表现较差的人员要按照给企业带来影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督促会计财务岗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有着督促的作用,不仅能够保障会计财务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更能有效的提升会计财务报告的工作效率,打破传统会计财务报告观念的约束。

(三)完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所需设备

设备是保障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效率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一些企业会计财务报告受到设备的影响,造成会计财务报告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作效率不高,对此,要不断的完善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所需设备。首先,要根据会计财务报告工作的内容、性质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财务报告中都需要什么设备,再完善工作中没有的设备,确保设备的齐全。其次,要对现有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应用的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一旦发展存在故障或是需要更新的设备,必须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各项设备运行正常,这样才能避免会计财务报告受到设备的约束,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财务报告工作的有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影响到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效率,对企业做发展决策的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会计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解决措施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今会计财务报告工作中的局限性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升会计财务报告工作效率给予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问题改进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向国家权力机关、决策机构、资源提供者、社会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财务信息的书面文件。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可靠、透明,能够充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使政府财务报告既能够为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决策机构宏观决策服务,又能够为政府管理服务,同时还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而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从其披露内容上来看不仅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差甚远,而且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改进。

一、我国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三大报体系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附表等报表组成;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报表说明书等报表组成。这一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在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开始实施的,与当时的形势是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组织,这样一套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我认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披露内容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

反映政府所承担的债务情况的财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

目前,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级政府承担的债务情况的项目主要有三个:“借入款”项目反映的是按法定程序由中央政府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数额举借的国内和国外债务,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国务院特别规定举借的债务;“与上级往来”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本级财政对上级财政形成的债务;“暂存款”项目反映的是在预算执行期间财政对预算单位形成的债务。这样看来,目前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政府债务范围过窄,没有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长期以来,我国着重强调政府财务报告是为政府的预算管理服务的,因而一些与政府的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债务信息被忽视或遗漏,如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承担的各种借款、国债的未来还本信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支出,对于这些情况,不仅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也缺乏准确的了解。

(二)没有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的核算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教育等事业单位会计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内不计算成本,对外也不报告成本,因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不能帮助使用者评判政府的运营成本,特别是有关的服务成本,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目前就众说纷纭,社会公众很难从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权威的评判信息。除了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运营成本外,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也没有如实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和受托责任,如政府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这一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一个完整披露,这和当前我国强调的公共绩效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公共绩效管理的开展与政府受托责任的强化。

(三)不能如实地提供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目前,这一改革在全国已基本完成。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导致国库现金大大增加,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既没有提供现金流量表,国库对外也没有公布“国库现金日报表”及“国库现金月报表”,这就没有如实地披露政府国库现金管理方面的信息,如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存情况,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采取了何种运营方式,取得了怎样的运营绩效,制定了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机制等,社会公众知之甚少。

(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有关报表的项目设置不科学的内容很多,这里笔者重点谈谈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问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

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显然不科学。从国外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项目设置均不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因此,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在项目设置上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没有与我国企业会计接轨,同时还与收入支出表中的项目造成毫无意义的重复。

(五)没有包含审计报告,降低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很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的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审计监督,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另外,某些政府部门长期大量违规使用资金,国家审计署近几年每年都审计出高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违规资金,如2005年审计署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时,披露了中央部门违规资金高达90亿元。对社会公众而言,不包含审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改进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同其他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的债务

我国政府的债务目前主要包括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坏账,社会保障支出缺口,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这些债务有些已按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条件,在会计上得到确认,并已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我国政府向外国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借入的债务,而更多的隐性债务在会计上没有得到确认,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也没有予以披露,如国债的未来还本付息负担,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等。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市场经济国家能够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也应改进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对于符合权责发生制基础下负债的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的政府债务,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予以披露;对于不符合具体的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债务,应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以全面、系统地披露政府所有的债务信息。

(二)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

从2000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但目前的绩效考评主要是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是为预算管理服务的,如在预算管理中引入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但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明显示滞后于财政绩效管理改革,不能真实地提供政府的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这方面的信息,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借鉴外国的经验,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

(三)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在进行预算会计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是否增加现金流量表意见不一。但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增加现金流量表,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在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现金的流入、流出数量及余额大大增加了,为了加强对国库现金的监督管理,政府财务报告必须全面、真实地披露国库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及政府对国库现金余额的运营信息。

第二,随着我国政府履行的受托责任越来越广泛,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年度的现金流量情况是他们进行分析评价和作出各种决策必不可少的信息,特别是今后我国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度变为权责发生制后,这方面的信息更为重要。

(四)资产负债的项目列示

资产负债表应是反映政府某一时点静态财务状况的报表,而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都列示了收入和支出项目,这就说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动态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有必要删去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改为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新的资产负债表,仅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建议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在资产类项目下增加列示政府投资资产、对内贷款、对外贷款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资产;在负债类项目下不增加列示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借入转贷资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承担的债务;在净资产类项目下增加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贷款基金等项目,以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所

拥有的资资产。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6

摘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下的必然产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会计准则、会计处理基础、资产计量和处理、财务报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会计改革进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热点及难点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反映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公共部门财务收支及资产情况,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重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活动及财务状况要求。因此,会计改革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以及会计活动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改革难度远远高于企业会计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仍存在许多热点及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

1、会计准则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能不同,两者存在根本差别。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别代表政府和代行政府公益事业职能的纯公益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本质差别造成两者的预算和收支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进而导致在会计准则改革问题上存在分歧:既使用统一会计准则或分别制定会计准则。一方面,统一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有利于减少改革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也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但是不利于区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差异,需要制定若干具体准则加以区别。如果分别制定会计准则,可简化执行,但是容易造成准则过多问题,会导致重复改革,增加改革成本。

2、会计处理基础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监督财务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预算管理内容及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已经无法全面有效的反映财政结余和预算执行情况,也无法科学评价政府部门运行效率,群众也无法通过财务信息监督政府的财务工作。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提高财政的透明度、管理效率以及提高财政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如何实施权责发生制成为会计基础改革的重点。

3、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极为庞大,其计量和处置也成为会计改革的关键。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资产计量和处理问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账实不符、资产使用效率低、整合程度和共享程度不高、资产流失风险大、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混乱等。企业将公允价值应用于计量和处置处理企业资产,并设置了相关条件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解决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计量和处置问题而言,是否可以参考企业应对方法,适当将公允价值应用其中成为当前的难点。讨论的焦点在于根据谨慎原则,公允价值可能与国有资产管理相违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应用公允价值的要求;最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性也容易导致公允价值无法发挥作用。

4、财务报告问题

在我国改革大背景下,财务报告受公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报送至上级主管部门,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向内部职工公开,但是均不向大众社会公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及形式都成为会计改革的重点。但是财务报告改革存在许多问题,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需求者不确定、财务会计内容不明确、如何利用财务报告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不清。更重要的是,审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成性方法缺乏。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建议

1、完善改革的基础及准备工作

对于会计准则改革问题,财政部需要组织理论研究,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财政部还需要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做好基础工作和准备工作。就现阶段而言,需要经常性开展资产核算调查工作。财务部可针对会计准则改革拟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再组织社会各界针对改革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会计准则改革初步方案。再选取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改革,分析其中的利弊,试点实行成功后再正式大范围颁布推广。

2、实行渐进式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现有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理,有选择、有步骤的使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就国外成功经验来看,我国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引进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要求财政部需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渐进式改革,保证正常预算秩序,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实现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3、探索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

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涉及多个方面的制度,如公共管理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公共财务制度等。从财务报告制度内容涉及范围来看,重点应该将群众纳入财务报告制度范围,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体系,真正体现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基于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应该加快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研究,以满足公共财政和民众监督的需求。

4、加强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

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财务报告问题改革的重点,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政府建立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以国外为例,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过独立审计部门审计,再向社会披露,我国企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财务报告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也可适当借鉴国外和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审计监督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纳入审计范围。

三、结语

任何改革活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它受到我国的政体、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建设以及国际会计改革的影响。因而我们需要正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遇到多问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马洪滟、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4,(10)、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7

日本会计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反观其演进历程,其实际是在保持原有经济社会连惯性的基础上有步骤地趋同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日本会计准则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与发展。

(一)日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及其内容 日本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大藏大臣的咨询机关企业会计审议会制定的。企业会计审议会是以大藏省组织令第87条的内容为基础,企业会计审议会在1964年证券局创设的同时,被称为证券局的主管。企业会计审议会作为日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C)的全面改组,2000年3月,日本设立新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代替企业会计审议会。日本的公认会计师协会将新的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存在方式阐述为:第一层次为财团参与的会计准则运营委员会,作为准则制定的主体;第二层次为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的讨论与制定,经过主题的事先调查、讨论,将有关问题交由第三层次的专门委员会,专职委员20~30名,非专职若干名,来自各界中对会计理解较深的人,他们共同负责对新会计史台、实务的调查,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包括IASC)进行交流。

(二)日本会计准则的修订 日本会计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相当于我国的会计准则)自1949年7月制定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修订。第一次是在1954年,该次修订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原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原则注释》;第二次修订是1963年;第三次修订是1974年,这两次修订主要是围绕着商法计算规定相协调进行的,增加了对资产评估、递延资产和特种基金的规定;第四次修订是在1982年,明确了计算的公开原则,规定了会计方针、会计方针变更、后发事件、偶发事件公开的规定;第五次大规模的修订是在1998年前后,先后出台了税收效果会计准则、金融商品会计准则、研究开发费会计等。但经过五次修改。企业会计原则中的七项一般原则一直未变,基本上保持了会计原则的相对稳定性,有效地指导了会计理论和实务。

二、日本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及问题

为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日本的采用,日本金融服务局(日本的证券监管机构)于2009年2月13日正式了一份咨询文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日本的采用》,向公众征询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6日。该咨询文件回顾了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及其他国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进程,全面分析了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趋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从2010年开始允许符合条件的日本公司自愿选择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在2012年前后决定是否强制所有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路线图。

(一)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进程 作为制定日本公认会计准则的法定机构,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在2004年7月公布的文件――《会计准则理事会中期运营方针》中,明确了日本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方针。2004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向ASBJ提出了双方共同努力减少国际报告财务准则与日本会计准则之间差异的议案。2004年10月12日,ASBJ和IASB就以上议案举行了非正式会谈。2005年7月,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在对第三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会计准则的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后,发表了相关技术性建议。其中,CESR认为日本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中的26个项目有必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改,具体是: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合并范围(含特殊目的主体)、境外子公司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费用确认)、企业合并(交易日)、企业合并(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企业合并(负商誉)、存货会计(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关联公司会计政策的一致性、固定资产的减值测试、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处理、农业、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企业合并(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企业合并(分阶段实现的合并)、保险合同(或有事项准备)、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法)、不良债权、废弃费用、养老金及退休福利、企业合并(使用外币进行的商誉计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资产减值、资产退废义务(ARO)、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

从2005年开始,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工作即围绕这26个项目展开。2006~z7月,日本金融服务局计划和协调委员会了一份标题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报告,旨在鼓励各利益相关方推进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2007年8月,ASBJ与IASB联合签署了“东京协议”,旨在加快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步伐,并密切关注欧盟对第三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等效评估。在东京协议中,双方达成的协议包括:正常情况下,欧盟等效评估(26个项目)中确认的主要差异将在2008年底前消除;除上述主要差异之外的留存差异到2011年6月30前消除;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制定的会计准则预计在201 1年6月30生效,当这些新准则生效时,有关机构将推动这些准则在日本的采用。在ASBJ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努力下,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进展顺利,按东京协议预定的项目时间表,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2月了最终决议,宣布日本公认会计原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至此,日本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已经被消除。

财务会计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政府会计环境 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政府会计一系列改革引起了全球会计界的广泛关注。在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政府会计研究也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十一五;规划以来,政府一直都在提政府会计改革,其核心就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社会公众对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关注度日趋提高,财政部的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做着积极的探索。自2010年全国两会;起,公众对出台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热议就一直在持续升温。2010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又一次提及研究构建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让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可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研究政府会计、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离不开对政府会计环境的考量。美国会计学家杰佛里•S•阿潘和李•H•瑞得堡就曾指出,在分析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所有的环境因素;。本文正是基于对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分析,讨论其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期望能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展有所帮助。

二、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现状

政府会计环境作用于会计实践,影响着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方向。早期英美关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政府会计环境因素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的关系。德国的Lüder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结合行为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建立了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李建发通过政府会计的历史沿革,对比中外政府会计,提出了政府会计的环境性前提与规范性前提概念。对于政府会计环境范畴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研究需要,将政府会计环境划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大类。

(一)国内环境

在政府会计领域,政治因素是会计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管理体制和政治态度往往决定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集权制国家政治管理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会计往往作为国家经济管理工具,会计职能导向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非集权制国家,国家对经济干预较少,会计职业化较发达,较多体现为独立性和市场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体制也在经历从高度集权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

法律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会计的存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整个会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会计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在成文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一部分。比如,法国、德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以成文法为特征的欧洲大陆法系,其政府会计原则受法律的影响既广且深,关于政府会计和报告的规定,在法律中制定有详细的规则。与成文法系国家不同的是,习惯法的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一般不通过立法对政府会计原则做具体规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对政府会计的要求,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政府会计原则一般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各有关方面联合组成的专门机构主持制定。我国《预算法》仅对政府预算作了相关规定,《会计法》则对会计核算、监督、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性的原则规定,而且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针对政府会计的法律规定。

经济因素是影响政府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一个国家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水平已突飞猛进,近来更是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会计改革进程。

(二)国际环境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半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在其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实施了完全应计制的政府会计和预算,美、英等国建立了一套以修正的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改革自身的政府会计,准备向应计制政府会计过渡。这些政府机构旨在通过实施改革,建立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新型政府会计模式,为提高政府财务信息质量、增强财政透明度,最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度创造有利条件。针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国外无一例外地将公众作为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是为了报告和解除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

三、政府会计环境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关系辨析

前文对我国政府会计环境作了简要分析,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环境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推出的土壤,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密不可分。

(一)政治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立法机关、管理部门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立法机关(人大)和政府提供财政预决算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方略。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方面,为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主动退出不该管;的领域,实行政企分开,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公务员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日趋完善,同时积极介入公共事务,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政府权责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稳步扩大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问责机制、监督机制日益常态化,这些举措实实在在地保障并增进了人们的政治权利。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人人参政议政,是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为我国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众参政议政,不仅需要了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更需要理解政府整体的综合财务状况。#p#分页标题#e#

(二)法律规范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保障

法律环境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政府为实施政府会计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有独立的政府会计准则作为依据;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在立法方面所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改革得不到保障,具体政策措施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对企业财务报告从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方面都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因此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得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未来方向是向企业会计靠拢,适应公共财政、新公共管理需要,将工商管理的一套技术方法引入政府财务管理。那么,立法授权规范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便相关机构制定规则才能有法可依挺直腰杆;,具体实施时能掷地有声;,从而对之后的理论研究、实务工作也能形成导向。

(三)经济增长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增长更是突飞猛进。根据各年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仅2001年至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就翻了近10倍(如下表):

年份 全国财政总收入(亿元) 全国财政总支出(亿元)

1991 3582、81 3793、87

1996 7366、61 7914、38

2000 7584、33 10182、54

2005 31627、98(不含债务收入) 33708、12

2010 83080、32 89575、38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整理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对政府提出了加强宏观管理、迅速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同时反映出纳税人、利益相关者等广大公民了解国民财产状态、资源配置使用效益的诉求。政府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要求政府会计提供更富有信息含量、更透明的财务报告。因此,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正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经济增长则对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文化教育、科技进步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平台

中国千年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民习惯于墨守陈规;,普遍缺乏创新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动力。现行教育体系下也难以彻底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我国政府会计人员一直以来习惯于按现金收付制记账,普遍缺乏对企业会计的了解,与企业会计人员相比,他们接受的会计专业培训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而高校政府会计教育,虽然也从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但相对于政府会计改革需求而言则显得供不应求;。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是当今会计界讨论较多的话题,特别是在实务界。企业会计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日常会计处理和结果报告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而近来国际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更是吸引了诸多眼球。早在2000年初,财政部就注意到XBRL对财务报告编报的革命性影响,并于2010年10月19日了XBRL通用分类标准。正如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所指出,XBRL有效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处理,大幅提高了信息利用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不仅在财会领域单一应用,更可以不断拓展到财政管理、税务管理、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管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众多方面。

因此,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需要人们改变传统观念,在保证专业会计知识应用的同时,辅以电子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和支撑。

(五)国际改革成果与趋势是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建立的导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变革的浪潮中,许多西方国家在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多数已建立了统一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美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较大的改革,其最大特点是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放到首位,充分显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第3号公告,要求建立全新的报告模式,从高往低囊括了总缩总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按基金类型编制的联合财务报表、以及单个基金及账户组报表。相对于美国而言,英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可能更激进;,政府的所有活动均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形成了应计制会计与预算体系。新西兰是首个采用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国家,其1989年的公共财政法案要求政府编制合并报表。澳大利亚第31号会计准则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编制应计制基础的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从西方各国改革经验看,主要体现了三大特点:一是不同程度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二是强调信息的充分性,政府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日益增多;三是日益注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效率性,要求政府财务报告提供更多的关于政府成本和效率的信息。毫无疑问,西方各国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方面进行的探索与积累的经验,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四、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

笔者通过简要介绍政府会计环境,分析环境各因素与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构建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当前我国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本文最后简要探讨关于构建制度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政府会计环境改变促进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出台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还没有编制过真正的政府财务报告。现行的做法是各级政府官员、主管财政和计划的官员于每年召开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分别作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其中,仅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涉及财务信息,即有关的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总体上很少提供财务信息,外界很难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政府会计环境的改变,使得政府财务信息使用者范围急剧扩大,不仅立法机关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有社会公众(纳税人、选举人等)、政府债权人、政府企业投资者、国际机构以及其他资源提供者、财务分析师等,均有知晓政府预算执行和政府财务状况的需求。政府要像企业一样,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需求的同时,向纳税人、债权人等政府以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务报告,全面披露政府的综合财务状况,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最终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因此,适应当前形势,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无疑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p#分页标题#e#

(二)构建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结合政府会计环境,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问题:

1、立法保障问题

建立制度,立法先行。寻求立法授权支持,可以说是建立报告制度首先应当考虑的关键点。企业财务报告制度之所以日渐完善、与国际趋同,就是因为法律规范方面很健全,有法可依。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同样也需要法律法规对各方面做出原则性的规定。

2、技术支持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建立制度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借用先进的工具也非常重要。可以借鉴企业会计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经验,比如将XBRL技术选择性地引入报告制度构建。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先进的技术工具支持,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精选8篇)
  • 下一篇:计算机安全教案(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