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家庭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写作范文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1

关键词青少年 家庭教育 现状思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90(2009)000-0066-0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家庭教育则是哺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摇篮,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的特点,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道德品质修养的高低决定家庭教育的成效

青少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尤其是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站,具有其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人的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怎样为人处世,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成年以后的认识和行为。父母的身教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大凡积极乐观、有社会责任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大多具备此品质。有些父母品行不端,生活情趣不健康,吸烟,酗酒,沾染黄赌毒,家庭文化氛围不良,忽视健全人格培养,导致子女不能正常地融入社会,难免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因此,在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同时,父母必须注意学习和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问题、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多数家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上,但却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导致有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等到父母醒悟再想纠正时已为时太晚;还有的父母自己文化修养不够,孩子犯了错误非打既骂,这些妨碍子女健全人格形成的放纵型教养方式和权威型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放纵型教养方式,易致孩子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 权威型教养方式易使孩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事实告诫我们,教育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其实,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考100分还要重要。有位教育专家曾对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概括过这样四句话: “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会出危险品。”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人的首位。在谈到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时,孔子主张先“德”后“文”,德重于智。在他看来,有道德知识的人,才具有对善恶、是非、美丑、荣辱的辨别力。良好的道德习惯会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道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坏的道德习惯就象一颗毒瘤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据报道:近日沈阳警方抓获了一12人的抢劫团伙,最大的15岁,每天都到学校内向学生"收"钱,聚在一起吃饭、上网……近一年来,他们以恐吓和殴打的手段,向学生抢劫人民币6000多元、青少年能做出这样的事,本身是监护人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他们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亲情的呵护,父母和他们几乎没有沟通,在父母的眼里,他们都是“不听话”的孩子,早已辍学,在社会上闲荡,以至于最后成了危害社会的毒瘤、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个阶段,喜欢被人关注,一旦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学习、运动娱乐)被关注,就会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被关注,比如说打架斗殴等等、而作为家长,从孩子青春期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关怀、疏导,培养健全的人格,才不致犯罪。那些长期被欺负的孩子,其人格也有缺陷,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他们的性格要么一直懦弱下去,要么就会在某一突发事件中爆发,走向极端、由于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如何完善包括父母在内的教育者的人格,使其在教育人时表现良好的“社会遗传性”,家长如何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人格缺陷并积极给予完善,以及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弊端并克服它,都是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中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教子以德必须走好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生,人越年轻,习惯就越容易养成。所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对孩子今后良好性格的养成,以及整个成长道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好处,它可以促进性格、情绪等心理的健康,为品德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家庭生活和家庭常规,它可以为孩子遵守社会秩序、交通秩序、遵纪守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生活秩序混乱,很难想象孩子会有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难想像他会遵守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给青少年做好榜样。

2、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做一个诚实而又勇敢的人

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是培养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注意培养和爱护他们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芬兰父母的观念非常民主,他们很注意尊重孩子的天赋和特长、让孩子很小就树立起自信和自尊。虽然芬兰的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但他们并不像中国的父母那样,把读书学习当成孩子唯一该做的事情。在周末,父母会陪孩子尽情玩耍,轻松度假。在寒暑假里,他们不像中国的父母那样,热衷于送孩子去补习文化课等,而是替孩子安排户外旅游、游泳、滑雪等活动,或者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从小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庭是人类成长的摇篮,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从各界优秀人士的成长经历来看,促使事业成功的一些优良品质,都是在儿童时期扎下根,并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培育的、在孩子的教育上,芬兰父母的观念非常民主,他们让孩子知晓诚实是做人应有的优良品质, “为人诚实,重于干金”、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困难,使他们成为有胆量、有信心、有毅力的人、

3、 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教育孩子

家庭是孩子诞生之地,是有生以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鲁迅曾经说过: “文学家的孩子先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先认识斧锯、军事家的孩子先摆弄刀枪”。历代传诵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了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习惯的形成;二是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个别差异。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要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愉快的情绪环境;平等、互相尊重的文明环境;好学多问的智力环境,让孩子置身于文明的、有益的、和谐的、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当然,孩子的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家庭来完成,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需要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四、优化家庭教育对预防违法犯罪的意义

违法犯罪,是多因之果,对多数违法犯罪而言,人格缺陷是主要原因。一般来说,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失败。所以,优化家庭教育,对预防违法犯罪意义特别重大。

性格良好、人格健全,就能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协调好人际关系,不易违法犯罪;而性格不良、人格有严重缺陷的人容易违法犯罪。因此,培养健全人格,就成为预防违法犯罪的关键

家庭作为人类性格的培养基地,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人社会化的首任老师,家庭教育为人格培养奠定基础。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良心”的培养是从小形成的 “条件反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在此过程中,父母言传身教的人格示范作用特别重大。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学校教育的偏失能及时矫正、补救;不良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于相互协调配合,甚至相互掣肘,严重妨碍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协调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动,可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良性互动,推动家庭成员自我完善。优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通力协作。社会要多颂扬高尚人格,不崇拜权钱;家庭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学校应高度重视对“问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过家庭,社会,政府三方面的分工合作,共同给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M]、群众出版社,1991、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2

案例一:夏A,由于从小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上学,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年龄小,没有独立意识。上初中后,独立意识增强,叛逆意识陡升,不爱学习,离校、离家,父母在找人未果的情况下,多次求救于广州警方才将人找回家。于是夏A被父母从广州转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监管降级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开始能做到按时到校,能基本完成作业。但自控力差,上课讲话,影响他人;消费过度,很有人缘;缺乏劳动意识,轮到他打扫卫生时,人早已“逃之夭夭”;到后来,在不告诉爷爷奶奶的情况下他把爷爷奶奶用来买空调的3000元钱自作主张拿出1000元买手机来玩。

案例二:何B,因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在原班初一年级时因基础差又无人管理,初一未上完就转到父亲打工的福建学习,后又转回降级学习。因父母关系的问题,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父亲看问题偏执,他认为整个社会对他不公。孩子做的任何事与自己没有关系,都是学校没有教育好。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进步,在班上也爱帮助他人,人缘还不错。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务工。后来,因其堂弟与同学的争斗他尝到了甜头,尤其是其与成人的争斗得胜。加上父辈的推波助澜,暗地里,他就吆喝几个人对全校学生收取保护费,叛逆达到顶峰。

案例三:王C,原班班长。由于到初中后,多了竞争对手,难免会失去独占鳌头的机会。学生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愧不如人。于是,面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者虽及时给予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但家庭引导出现缺陷,父亲在外地务工,只能利用电话引导;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时不时地到校来做一些过激的事,难免丧失孩子的自尊。本来是学习不错的孩子也产生了叛逆心理,做出叛逆的事。

案例四:夏D,与贪玩的同学走得较近,拒绝父亲的教育。

案例五:李E,由于学生本身基础一般,初中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在小学有所下降,缺乏自信心。在家里,由外婆照顾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再婚。虽然长辈都爱他,在经济上都能满足其要求,但都缺乏心理的沟通。于是渴求更多友爱,开始早恋。

从以上几个案例看,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家庭教育中的第一环节——父母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亲密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飞跃,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他们在心理上出现成人感,独立性也增强;他们开始讨厌老师、父母对他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因此,家长既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但又不能不教育。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心理上远未成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处于人生第二次叛逆的高潮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既应当讲究教育方法,更应讲道理、摆事实,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孩子只要从内心信服了,教育效果才是良好的。

二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1、纵容放纵祸害无穷

这几例父母除一位带病的母亲、另一位同学的父亲在家外,其余都不在家。由于父母缺乏对学生的管理,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在到校的途中,不正当的交友,学习或模仿社会生活中不良青少年的行为,染上某些恶习。这也是学校教育很无奈的地方。

2、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的修养对于孩子的影响深远,一个好的父母应当具备一定的修养,要培养“爱”的修养,要具备良好的品格修养和文化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修养,让兴趣去感染孩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孩子有了兴趣,才会接触和了解自己所关心的事物。孩子有了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全神贯注地观察它,详细地了解它的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来逐渐认识它。

3、多表扬、多激励,少冷漠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由于生计所迫,自己要务工挣钱来养家糊口,于是,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管理,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未能履行教育责任。而隔代教育带来的是孩子所期望的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就缺失了。孩子所感受到的似乎更多是一种冷漠。

4、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

孩子犯了错误,要让他明白是非。有时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都可给以警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家里对孩子的错,父母的外出务工或因挣钱的忙碌而缺乏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这无异于增加了孩子对自己犯错误的肯定。

5、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其实,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要让他们快乐学习。家长首先提出的目标应是“跳一跳,能摘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孩子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如果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到,就会望而却步。其次,培养孩子快乐学习,要因人而异,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因而孩子的气质就不同:有的文静,有的张扬;有的内秀,有的急躁。在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的过程中,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培养孩子们学会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快乐中逐渐克服畏难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要求,要随着他们能力的增强来逐步提高。

6、多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家长(或监护人)与教师的沟通十分必要。既可电话联系,也可指定相邻同学把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反馈给老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在家里,没有人与之交流,好学生难免也会有心理障碍,何况是问题学生呢。

7、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觉得孩子很难管,“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换位思考,让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贾改莲认为,孩子说自己很听话,经常理解和顺着父母的意思,也有对的地方。出现双方认知的偏差,主要是由于角色不一的沟通问题所导致。“家长忙着干事业,忙着应酬,却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贾改莲认为,这就是一个是否拥有高质量的“陪伴”问题。其实,除了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不协调外,还有母亲与孩子的矛盾问题。在传统教育里,妈妈负责内部的生活教育问题,而父亲往往“板着脸孔”承担外部大事。小时候,孩子会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感觉与妈妈更亲近。但是,长大后,他们会认为这其实就是“唠叨与啰唆”。而父子的“疏远”问题,主要是父亲的“粗线条”教育所导致。“孩子喜欢父亲不过多过问其生活细节,也反感父亲的直接和粗心。”

8、推荐好书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3

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责任;结合;目的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够优势互补,进而使学生能够从这两者中终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怎样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怎样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为双重身份(教师兼家长)的我有如下几种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1、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2、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所以,承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大系统中,是居于基础地位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者个人身上,并通过个体的发展来体现。但是,因为二者在教育主体与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以及主体所关注的领域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家庭与学校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相关教育的作用力常常会产生分歧,导致教育效应的降低甚至消解,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构建教育合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主要问题;对策

青少年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工程,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彼此协调统一共同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它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所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把家庭的重心越来越多地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社会性、全面性、早期性、权威性、感染性、灵活性、针对性、及时性、长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文明的发达、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的增多,都给现代家庭和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与此同时,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广大家长,这些使得当前家庭教育充满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功利和现实的冲突与选择,反映出一系列带共同倾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远不能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将着重分析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身心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内容、方式、行为,并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家庭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主要是来自传统思想中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谓“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产生了潜在的深远影响。这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家本位”价值观把儿童看作家庭的附属品、私有财产,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其作用仅在于对家庭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都变成了对家庭的义务,家庭对他们的教育自然地就变成了监督他们实现对家庭的价值的过程,一旦儿童不理解这种义务或不能很好地尽义务,家庭教育就有变成家庭伤害的可能。在传统“家本位”思想的作用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前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表现和做法了,诸如一些家长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缺乏民主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自由,方法简单粗暴,“逼子成龙”“逼女成凤”,或过度保护、过度教育、期望过高等等。

2、家庭教育内容上的偏差

由于传统观念的偏颇、教育资源的限制、舆论导向的偏向,目前,我国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家庭教育的中心完全转到技能与智力的训练上,而对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不够。

(1)忽视良好品德的培养

为了提高成绩,很多家长会倾其所有给孩子请家教、买辅导资料、参加各种辅导班,而对其品德培养不闻不问,不愿花费心思。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不用专门管。更有甚者,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正如2001年江苏某市一暴力犯罪的高中生所说:“只要学习好,我犯什么错误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

(2)情感教育不足

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是个体必须从小着手才能培养起来的,因为它更适宜在家庭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获得,尤其从父母之处获得。但是很多家长并未对孩子情感方面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在生活中不向或者不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些家长则对儿童的情绪冲动及其行为严加管教,使儿童情绪宣泄的渠道阻塞。部分大中小学生情感淡漠,折射出当前家庭情感教育的不足。

(3)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思潮的泛滥使得青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裹足彷徨不知所措,这个时期青少年更需要健全的心理健康辅导。家长们由于忙于生计,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越来越少,致使各个学龄段的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一个个冲动或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3、家庭教育能力上的欠缺

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着“重教不懂教”、“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好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技巧和方法掌握得不太多,不多或很少,他们仅依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族中留传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教育孩子。家长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辅导的更多地是集中在人际关系问题、文学历史知识、作业中的一些难题等方面,而当孩子表现出心理疾病、沉迷于网络、甚至违法犯罪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既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又没有好的技巧方法。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工作

目前世界不少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确保家庭教育顺利实施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尚无家庭教育的专门性立法,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律条款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不够系统,与国家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法制进步相比,家庭教育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家庭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确立,基本上仍然只是被视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无论管理体制还是在组织形式、物质条件等诸多方面,并未得到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这种状况与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极不协调,成为阻碍我国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立法的更深层意义就在于用法律手段干预当前不良家庭教育所导致的基础性人才培养的阻滞,使家庭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此必须将研究制定家庭教育法列入立法计划,确认家庭教育的立法宗旨和目的,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原则,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部门、机构及职责,规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共同责任,加强对家庭教育活动的监管,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2、树立现代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突出儿童的地位、权利、价值等根本性的问题,其出发点首先是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与保护者、教育者享有同等权利,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人来看待,只是由于其暂时的弱小与不成熟,才需要来自成人世界(包括家庭)的关怀、保护、教育,它不因儿童弱小而蔑视儿童,而是把儿童看作拥有“权

利”并可以行使自己权利的主体。家庭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是帮助儿童成长起来,强大起来,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享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过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现代儿童观的集中反映,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家庭作为儿童权利保护和教育的第一阵地,应努力克服“家本位”的消极因素,把儿童作为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进行有效的教育,依法做好儿童权利的保护工作,通过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

3、家庭教育内容要科学化

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其任务不是造就各类人才,而是为子女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基础,先做人,再成才。父母的首要职责,就是要让孩子练好做人的基本功。因此家庭教育要防止片面性,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为孩子提供有益于其全面发展的一切必要条件,从思想道德、知识智力、身心状况、审美情趣、劳动态度等方面施以教育和影响,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热爱学习、独立自强、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培养成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事的健全人,从而使其得到整体提高、和谐发展。

首先,家长要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培养孩子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智力开发。这里要注意不能把家庭中的智力开发“学校化”,不需要学到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激发,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智力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第三,重视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心里品质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家长要多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当他们出现异常情绪时,要积极沟通交流,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教育,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缺陷。最后,注重子女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目标、抱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应该引起家长高度的重视。

4、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血缘关系造成的特殊感情,家长的言行对子女有着超越一般的感染力,家长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等无时不刻地影Ⅱ自着孩子。同时,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家长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艺术性地处理其中的难题。为人父母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学会,并且终身不用再学习的一件事情,父母是终身的学习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正确的言传身教才更具说服力。大量事实也表明,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教育思想,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家长要摒弃家庭学习主体是子女的传统观念,形成家庭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学习主体,跟随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明确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增强教育责任感,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必要时,还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获得正确的、直接的帮助。

5、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教育子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这漫长的艺术性教育过程中,层次再高的家长也是需要获得支持的,更何况我国的家庭教育本身已问题多多。随着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成功教育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层次,因此,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要积极行动,互相配合,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家庭教育科学、持续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6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转贴于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曾国藩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后来,曾国藩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单亲家庭 教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跟他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提高。2012年9月,笔者在任教的学校作了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有204个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认真研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大课程。

一、单亲家庭学生定义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单亲家庭学生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不深,心智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看到同学们有健全的家,有父母双亲的爱,自己的处境,却是困难与痛苦,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不良心理表现随之出现,进而导致消极行为的出现。

由于一些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更加促单亲家庭学生的极端表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观察归纳出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份溺爱型。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都认为,由于家庭的破裂,歉疚了孩子,出于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本以来无私的付出去唤起孩子的感恩,认真做人。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通常会因为父母的过度满足,孩子只会知道他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只会不断的索取,最终形成其以我为中心,不尊重和体谅别人,不懂得换位思考,没责任感,不会感恩。

(2)放任自流型。现在很多人对待婚姻是“一见终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离婚后,子女成为一个包袱,谁也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其放任自流,孩子像一只流浪猫、流浪狗、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人生失去了目标、生活失去了希望、学习失去了动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传。”所以许多单亲家庭家长不向学校、教师主动反映情况,更加上教师沉重的教学教育任务。所以不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家庭的情况。使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事态严重时,再作教育跟进,学生基本上就难以转化、挽救。

作为教师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应主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可从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既可从当事人了解情况,也可以从同学当中了解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始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做好跟踪教育并详细记录。

(2)教师应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了去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应以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感召力深入到这类特殊学生当中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及困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教师的人格包容学生,促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我们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不放弃、不抛弃。当你尊重了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水到渠成。

(3)教师应营造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我们教师不可帮单亲家庭学生复原完整的家,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集体的力量弥留他们的情感需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单亲家庭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生活快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家庭教育的思考篇8

幼儿家庭教育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渗透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产生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时俱进,努力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方能争取主动,使家庭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一、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

家庭生育抚育功能层次的提高,出现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导致不少孩子个性极强,自私,孤僻、任性、生活能力下降等畸形发展趋势。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在城里,基本实现了,一对夫妇一个孩。年轻的育龄夫妇,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拿到重要日程。使早期教育得到普遍发展,有的从胎教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优育是现代家庭父母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少父母,鉴于他们曾经失去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避免子女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就抱有一种补偿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都强加给孩子身上,来实现,以求得心理平衡;有的父母还持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恐怕培养教育不好。这样就使家庭教育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出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非常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给孩子制订了不切和实际的智商开发计划和方案。扼杀孩子的童心。这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计算机的储存器,输入了他们给设计的各种程序。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摆布。不仅大大地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使孩子大脑常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了孩子负担过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是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关键

一是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在困境之中树立信心,让他们记住“我能行”、“我会成功”,帮助他们树立成功意识,激励孩子进步,使孩子在认识自己,解放自己,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家长要做一个合格的园丁,对孩子的教育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各个环节。因此,要求我们作家长的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学会暗示、学会引导、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提醒、学会激励、学会督促,使幼儿在一个比较好的空间里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二是合理的智商开发,是培养孩子成材的重要举措。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好切入点对孩子进行智商开发至关重要。首先要及时开发。切勿错过最佳契机。一旦错过教育的良好时机,效益递减。其次要合理开发。不要违背教育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从低级东西开始学起。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三是选择开发。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不要脱离孩子的自身素质的客观基础,不要教儿童智力难以接受的知识。要选择对孩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内容。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要求刚解决温饱家庭,购买昂贵的钢琴对子女进行智力开发。因为,社会是一部大机器,人才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孩子的培养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有从众心理。

四是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认知、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关于三大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机构幼儿认知成绩的独自贡献量一般占总贡献量的比例比较高。三大因素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家庭对幼儿园幼儿个性发展的独自贡献量占总贡献量的比例高于幼教机构。

四、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个避风港,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温暖,一下子把他推到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庭温度太高,只能养成孩子懒惰思想,并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进取心,使孩子永远都不能单独地迎接社会严峻的挑战。只看重学习成绩,弄得孩子头昏脑胀,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孩子长时间过度紧张,产生心累和厌恶学习的情绪,以及造成孩子内向、压抑、情绪焦躁。

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平时对孩子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的了解,不要只关心的物质方面的嘘寒问暖,经常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获知孩子的最新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的做出反映,避免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同时,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拥护者和保护者,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替代的。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力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精选8篇)
  • 下一篇:高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