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古典文学的特点(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7 栏目:写作范文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1

《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制)《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102课时),《维吾尔民间文学》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将《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提编著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因这本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性、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语言学》和《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行。《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笞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比如,要安排“为什么说维吾尔文学是用多种语言文字表达的?”、“‘乌古孜汗传说’中提出什么样的社会观点,其当前的表现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能够产生‘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等名著?”、“‘福乐智慧’中的知识、伦理道德、法律观点在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等题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2

作者:王艳威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瑜伽舞蹈”教学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实践探讨及研究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闭幕式文体节目第二篇章“冰雪情韵”将瑜伽、太极和中国古典舞身韵三者相融合,成为国内首例,成为了高等体育院系瑜伽教育内容的首创教学内容之一,瑜伽舞蹈及身韵二者同属于东方文化元素,同样的韵律及呼吸,瑜伽教育内容之瑜伽舞蹈有着千年的印度文化,而中国古典舞身韵以独特古典文化着演绎中国的历史,身体与韵律的融合更有效的推动了瑜伽舞蹈的成长,推动了体艺的连接及文化的链接;体艺的链接使整套瑜伽舞蹈更加统一完整化。例如:“冰山雪莲花”的开与合设计,古典舞动作将瑜伽舞蹈充分连接,瑜伽舞蹈演员双臂展开同时结合瑜伽基本坐姿“雷电坐”,伴随古典音符微微响起时,手臂伴随音符及呼吸向上将雪莲花含和打开。不但遵循了瑜伽教育体式安全原则,而且使瑜伽舞蹈贯穿了浓厚新颖的艺术气息。雪花飘洒的冬季舞台微微可见一群圣洁的“冷傲冰艳瑜伽仙子”洁白清心祥和而坐。哗哗啦啦的水声由远至近,朵朵盛开的雪莲花在洁白的雪中开始绽放,。古印度瑜伽练习者就已在冰雪中完成强体练习,而导演依据吉林天气地域特点将舞蹈33名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演员编排成“雪莲花”在雪花飞舞的舞台中一次次盛开;LED的冰雪画面结合吉林天气地域特点播放,教师将瑜伽教育特有的专项技术特点;融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舞“身韵”连接瑜伽教育体式及整套舞蹈队形变化。将雪中瑜伽舞蹈推向新时代体艺文化的最前沿;共同演绎着东方古典文化元素、体育元素和艺术元素。创作新时代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健身表演产物。

“瑜伽舞蹈”教学中印度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的转换音乐是舞蹈内在的灵魂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风格及文化不同讲述着表演着不同的生活故事,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特色元素的琵琶音乐“琵琶语”,情意绵绵成为我国新时代创作的“瑜伽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首选;琵琶声将每一个人带入中国古典文化意境中,随着音符的连动,演员结合瑜伽舞蹈有的魅美及中国古典舞身韵优美古韵的舞姿,感受演员带给我们体艺美得每一次舒适的呼吸、每一个美媚表情、每一份浓郁的情感;呼吸伴随音乐的起伏连动身体韵律;巧用舞姿链接琵琶的古美音符,把圣洁冷傲的瑜伽仙子变成了中国古典瑜伽仙子;使体育新兴项目“瑜伽舞蹈”更具社会创新性和欣赏性。“瑜伽舞蹈”教学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内容的制定“瑜伽舞蹈”教学过程中,瑜伽舞动基础体式以瑜伽教育为基本教育内容;瑜伽教育是一项新兴舒适、优雅的体育养生运动,社会现象表明瑜伽表演形式多被体式展现或印度舞蹈所占据,丢失了古典文化体育艺术表现形式,使观众领悟和感受不到其中的舒适祥和优雅的内涵,表演中存在动作连接性差和动作单一等因素;失去了古典文化艺术观赏价值;现今瑜伽舞蹈教学融入中国古典舞身韵真正打破了中国瑜伽舞蹈传统的表演及表现形式,首次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文化元素融入体育专业教学中;打破和打造了新时代瑜伽舞蹈独到表演形式。使瑜伽舞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中国古典舞技术技能;提高授课学时,满足社会需求;突出项目特色;瑜伽舞蹈演员用更多艺术的表现形式讲述着“瑜伽舞蹈”的文化内涵。使瑜伽舞蹈更具有舒适性、观赏性和艺术性。

实现了瑜伽舞蹈“本土化”教学特点;同时也完成了地域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深化教学改革成果,也突出了吉林体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及专项特色,完成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突破点,同时提高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表演能力。同时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瑜伽舞蹈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全民健身运动引领先锋。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美学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74-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什么是“美”?就像歌德所说:“美如自然一样,丰富多彩。”也就是说,对于美的说法众多,且各不相同。但是都没有说到美的“本质”和“内涵”。科学的含义应该说:美是世界上自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切事物“好”的总和。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隶属于中国各类舞蹈艺术中,这一舞种最初起源于戏曲舞蹈,体系衍生于当代,最终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整理、加工、创造,以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华的审美与美学智慧造就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这里的“古典”并不是指“古代”,而是代表着“经典”,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最终积累形成的一种具有典范性的表演艺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们开始对中国古典舞蹈进行挖掘与恢复。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最早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并得到舞界响应由此传开。

中国古典舞集百家之长,即向艺术美学中的各类艺术之长处学习,提高舞蹈艺术的水平和质量。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大花园中,舞蹈艺术向戏曲艺术学舞蹈,向武术学习“精”、“气”、“神”,学手法、眼法、身法、步发、韵律、劲头等,使舞蹈艺术有了飞速的提高。创建者结合中国戏曲、武术的美学理论,概括了中国古典舞的新理论。创建者总结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四大基本动作要素――“形、神、劲、律”,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外部一切动作,包含舞姿造型及其动作连接路线。神,即内在的意蕴,以神领形,起主导支配作用。劲,即处理舞蹈动作长短、轻重、强弱、缓急等特点的力。律,是指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四大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经过劲、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最终确定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的美学规律。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意蕴与内涵

中国古典舞有明显的两大美学意蕴:一、回旋、圆转的形势美;二、在舞蹈动作的内在心动中体现和谐与协调之美。

(一)“圆”的形势美。中国古典舞内在的韵律感与意蕴可以用一个“圆”字概括。其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动轨迹都遵循着三种圆形在运动(平圆、立圆与8字圆),这就是著名的“三圆运动”的理论。

中国古典舞通过外部看得见的“形”与路线的“圆”来展现形体的美,演化出形形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形”作为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古典舞之灵魂。这种“形”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动作: 大小五花、穿手、云手、大刀花、风火轮、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等。表现了古典舞者丰富的身法性和鲜明的风格性,极具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古典舞“圆”的形势美主要表现为圆、游、变、幻之美,因此,中国古典舞又常以“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回婉转”、“闪展腾挪”等形象化的词语加以描述与赞誉。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有七大动作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些动作的贯穿与运用形成了“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欲纵必收、欲提先沉”的律韵之态势,派生出古典舞更丰富、更典型的“形”。

(二)内在的“心动”与意蕴美。舞蹈既可用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又能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在谈到艺术的主要特点时曾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

在中国古典舞中不仅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还可以运用演员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在面部直接表现出快乐、悲伤、忧郁等情绪特点,通过夸张修饰过的表情来配合舞蹈动作。中国古典舞中男女的动作是不可混用的,拥有各自不同的体系,从风格上看,男性动作展现阳刚之美,而女性舞蹈动作多表现阴柔之美,反差极大。这就是中国舞蹈文化在舞蹈动作的内在“心动”中体现出一种和谐、协调的意蕴之美。

如今,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已被世界所认可,具有独立的舞蹈审美价值。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的是状态,展示的是艺术,表达的是情感,蕴含的是文化。它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对中国舞蹈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有待我们每个舞蹈工作者更为深入的发掘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金浩、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审美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

[2]刘克宁、试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韵律特征[N]、文化艺术报,2006、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川剧;中国古典舞;行当;功法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中国古典舞概念,主张“从戏曲中保留下来的舞蹈入手去研究整理中国古典舞”,奠定了中国古典舞与戏曲密不可分的关系。80年代以后,李正一与唐满城二位教授在不懈努力之下,成功从戏曲中提取了身韵元素,编写了身韵教材,拟定了教学大纲,中国古典舞教学从此走上正轨,更加民族化、系统化、科学化。虽然现在中国古典舞学派多样,但新古典舞以它特有的身段形态、身韵风格在古典舞中独领,仍是各高校主要学习体系。由于本人从小居住在四川,因此对川剧尤为关注,同时一直学习和钻研中国古典舞,对一些成功运用川剧元素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深感兴趣(如《俏花旦》《百花争妍》《纸扇书生》等),坚信其艺术风格能为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川剧综述

(一)川剧概念。川剧俗称川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流行于四川、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这五种声腔于一体,其中尤以帮、打、唱相结合的高腔最具特色。(二)川剧现状。川剧形成至今,其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多个阶段。由于本论文重点不在于此,仅简单说明一下它的现状。近十几年,由于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同时随着时代的日益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观念都有所改变,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打击,这其中不免涵盖了川剧。国办剧团大量解体,至今仍有所传承的川剧团不到20个;从业队伍急剧萎缩,老一辈的艺术家已垂垂老矣,而年轻一代对川剧并不感兴趣,人才断层极其严重,技艺濒临失传;传统剧目成批流失,历史上川剧的剧目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而当下能演的寥寥无几。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在2006年将川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保护,这足以说明川剧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及艺术风格是被全国认可的。近年来,川剧与旅游产业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有机融合,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每当游客来西部地区时,总不忘领略一下川剧风采,无不为变脸、喷火等高超技艺所惊叹,川剧已成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化标志。此外,将川剧元素融入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之中,也深受大众好评。如刘凌莉老师编创的优秀作品《俏花旦》《百花争妍》《英姿》,分别采用了川剧的花旦、青衣旦、刀马旦的形象,一登春晚,其新颖大胆的舞蹈创作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笔者坚信未来川剧定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发展势头将会再次复苏,其前景也会越来越宽。

三、中国古典舞综述

(一)中国古典舞概念。中国古典舞实为当代人所创,对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的认知,首先要从“古典”二字入手,“古”从字面上理解为传统的意思,“典”可解释为典范、经典。许多学者认为古典舞只能表现古代舞蹈,应极力将古代舞蹈复现,将“古典”与“古代”混为一谈。中国古典舞是在借鉴传统艺术戏曲、武术的基础上,遵循舞蹈艺术本体的特性和规律,结合当代人的审美特征,建立的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新型艺术样式。在20世纪80年代,不仅有以身韵为核心的新古典舞,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壁画、画像砖等文物为创造依据来还原古代舞蹈、揭露古代风貌的敦煌舞蹈流派和汉唐古典舞流派。“百花争鸣,百家齐放”这种现象是好的,我们应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但无论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分支有多少,它的表达内容都应着眼于“古典精神”,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二)中国古典舞创建发展历程。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可大致分为奠基时期、建设时期、升华时期、成熟时期。奠基时期及建设时期主要以欧阳予倩、崔承喜、叶宁为代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并进行艺术实践。这一期间最为重要的是叶宁带领成员于1960年完成了《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的撰写工作,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教材。这一教学法是在戏曲、武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整理,同时借鉴芭蕾舞蹈科学的训练体系,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80年代身韵的构建则是其升华期,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二者有机融合,令中国古典舞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统一,是李正一老师和唐满城老师历经30多年探索出来的训练体系。身韵使得中国古典舞彻底摆脱偏离于民族特性的纯功能训练的影响,它包含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等要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形、神、劲、律”这四个字上,同时身韵的外在形态则以“拧、倾、圆、曲”为其衡量标准,以三圆(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运动路线。90年代之前中国古典舞是从无到有,9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舞则是从有变多,逐渐步入成熟阶段。这一期间中国古典舞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剧目创作,都越来越完善,并逐渐得到国内和国际的认可,同时其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当前我国古典舞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是李正一、唐满城创建的新古典舞,孙颖创建的汉唐古典舞以及高金荣创建的敦煌古典舞。其中,新古典舞是对中国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汉唐古典舞致力于在古代文献与文物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语汇,同时将创作的视野扩展至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哲学等,以此来把握某一古典时期的整体文化风貌与美学精神,通过舞蹈呈现一种古典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怀;敦煌派古典舞的动作特征以壁画形象为依据,对壁画中静止的形象和造型进行临摹,并借助舞蹈的基本规律使得这些画像与雕塑流动、鲜活起来。由于“一体多元”的现象越发显著,反而令大家想要找到中国古典舞唯一的“核心”,对古典舞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是同源分流的必然结果,当下中国古典舞一体多元的发展模式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当代人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理解诠释的不同而呈现的多元化现象。而在这“一体多元”的背后就不免包含了中国古典舞与川剧的有机结合,虽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但已出现了不少的优秀舞蹈剧目,笔者坚信在未来它将会成为中国古典舞强有力的分支,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四、川剧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

从目前蕴涵川剧元素的中国古典舞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川剧与中国古典舞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新产物”深得业界的肯定与赞扬。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中总结成功的创作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于未来二者形成的“新产物”提供了一条有效快捷的道路。(一)从川剧行当入手创作人物形象。川剧有小生、须生、旦角、花脸、丑角这五个著名行当,而每一行当之中又有不同的分行。这就需要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并深入川剧院去体会其性格的不同,之后在舞蹈创作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才更具真实性,才可追溯其舞蹈形象“母体”是源自川剧,而不是京剧、昆曲等其他戏曲。所以在提取行当特点时,一定要找到其独特性,这一点是其他戏曲无法替代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属于川剧与中国古典舞二者产生的“新产物”。我们可以先从成功案例——舞蹈作品《俏花旦》中去找寻如何令艺术形象更富有独特性。首先是动作语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老师在创作该作品之前,先向老川剧家们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其特有性格及动作语汇,才形成了舞台上舞者那般争奇斗艳、不时地向对手发起挑战的场面,好像在说“你能吗?”那富有孩子气的“洋洋得意”的形象,不由得让人发笑。成功演绎了巴蜀少女之间美好的情谊以及她们不服输的品格,将巴蜀少女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升华到艺术境界之中。其次,在作品中巧妙地采用了川剧的翎子功,它不仅象征着花旦特有的身份,同时将花旦的内在情感借由翎子外化,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技与艺的结合,既提高了该作品的观赏性,令观众产生兴趣及油然的惊叹,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能引发观众与编导、演员的情感共鸣。最后,编导在音乐的选择上也极具地方特色,一出场就采用了巴蜀方言直接点明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还采用“肉锣鼓”来打出节拍,赋予整个作品欢快、富有乐趣的基调。音乐的有效辅助,表现出巴蜀妹子聪慧、泼辣、真善美的个性,给观众描绘了一幅地方性民俗特色的画卷。《俏花旦》这一作品在古典舞的基础进行艺术创新,融入了地方戏曲川剧的旦角形象以及特有的翎子功,打破了中国古典舞传统剧目创作的固有模式。该作品的产生有效地改变了川剧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窘境,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又没有丢失传统文化底蕴。这无论是对中国古典舞剧目还是对教学体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培养,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典范,形成了另一股分流,虽其流动不如其他三者那么汹涌澎湃,却蓄势待发,其发展势头不可估量。在川剧丑角这一行当,近几年也创作了《滚灯》舞蹈作品。从动作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是丑角,是小人物,所以整体动作的编排不需要多么的正派、大气,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动作特征及情绪心理。例如,剧目中有一组独特的动作是一群小徒弟捏着兰花指、扭着身体、跳着后踢步,在该作品中可谓点睛之笔,既有效准确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还令观众印象深刻。试想一下,如果在其他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看到一群高大的男人做类似的动作,可能会令人质疑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同一动作语言放在不同地方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大有不同。同时编导在对师徒二人的形象上也定位准确——是具有川剧丑角特色的师徒关系,不是京剧的,不是昆曲的,也不是其他任何川剧行当的师徒关系。作品为了体现徒弟与师傅的关系以及徒弟特有的年龄思想,通过表现徒弟在学艺过程中爱耍小聪明,与师傅“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滑稽场景。舞蹈《滚灯》在服装和化妆上也对川剧《滚灯》有所借鉴:在服装设计上,徒弟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肚兜、宽松收腿裤、腰扎彩绸、脚蹬绣球鞋;在化妆上,则是光头、白鼻梁、红鼻头、红脸蛋。[1]所以在古典舞作品中塑造川剧形象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它的独特性,那么如何富有独特性呢?首先落实在动作语言中,因为在舞蹈艺术作品中动作是传递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的有效途径;其次,在川剧中每一行当都含有自己特有的功法技法,可通过一些道具功法来有效塑造其人物形象;最后可借助音乐、服饰、妆容等外在手段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二)从川剧功法入手创新中国古典舞语汇。川剧的专用功法对于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动作语汇创新及行当形象塑造都起着有效促进作用。它是指一些行当或角色类型,为表达内心复杂的情绪情感,借由一些特殊技能和技法来有效传递给观众。川剧功法一般有翎子功、髯口功、褶子功、水袖功、扇子功、踩跷功、矮子功等。上文已谈到川剧的专用功法对舞蹈形象的促进作用,若将这些功法技法进行有效整理,与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相融合,形成新的古典舞语汇,也是隶属于二者的“新产物”。例如刘凌莉老师编创的《百花争妍》作品,其中的舞蹈语汇采用了川剧的水袖功,将川剧水袖功的表意性及技艺性特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将水袖异化为争奇斗艳的鲜花,表现出四川年轻女子如花般的年纪,散发其特有魅力以及骨子里透露出的不服输的气质。这一作品在动作语汇上也给中国古典舞服饰水袖课程带来了一定的思考,如何创作出更为丰富的袖舞语言?如何将袖技与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有机融合?如何使袖技更具表意性?胡岩老师编创的《纸扇书生》舞蹈作品,是以川剧折扇为道具创作的中国古典舞男子群舞。作品分为三部分,分别表现了雅致闲逸的仪节风度、妙趣横生的自娱态度和狂放不羁的逍遥气度等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特征。该作品的初衷是希望从不同角度展现一个立体全面的书生形象。作为一个编导,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眼光看待表面现象,而应以辩证统一的方式多角度地塑造一个艺术形象。因此编导着重从“趣”、“雅”、“狂”三个角度去塑造古代书生形象。“趣”“雅”“狂”既是不同文人之间迥异的性格特征,也是同一文人形象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态,更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下文人的不同情感诉求。[2]运用川剧扇子功的形式表现古代书生的形象,而并不局限于川剧中小生这一行当。该作品中部分动作编排与折扇技法的运用都借鉴了川剧,其源头可追溯至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王伟老师组织的一次川剧小生扇子功进修课,他们跟随著名川剧演员肖德美老师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肖老师不仅从理论方面细致分析了川剧小生运用折扇时的“手眼身法步”以及极具特色的扇子功法动作语汇,更重要的是把各种不同的扇子用法规范成扇法术语,并编排成短句进行教授。这次的学习极大引发了胡岩老师对川剧小生形象的喜爱以及对折扇技法的兴趣。之后北京舞蹈学院将折扇技法融入古典舞组合课中,丰富了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身法韵律、对多样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对古代传统道具技术的熟练掌握。技艺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为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发展和创作提供了宽阔的道路。随着对川剧书生形象逐渐深入的认识以及对折扇技法的熟练掌握,胡岩老师历经十年,最终明确了编创动机,希望通过该作品多角度去展现古代书生的人物形象,进而折射出古代传统文化精神。这一作品的创作历程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为以后中国古典舞从川剧艺术汲取养分提供有效参考。在2019年,胡岩老师还出版了著作《中国古典舞扇舞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折扇训练教程,为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课程又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因此,川剧专用功法不仅为舞蹈作品(尤其形成特有的古典舞语汇)增添了焕然一新之感,而且也为中国古典舞未来服饰道具课程的发展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五、结语

本文从现有成果来分析和总结中国古典舞从川剧艺术中汲取养分的有效路径,希望能有效解决川剧(传播度与受众度)与中国古典舞(民族化与语言的匮乏)现有的窘境,同时能为西部舞蹈高校建设中国古典舞学科提供有效参考。笔者坚信在未来,将川剧元素巧妙融入中国古典舞教材建设与剧目创作当中将获得瞩目成绩。

参考文献:

[1]吕莹、浅析舞蹈作品<滚灯>[J]、齐鲁艺苑,2017、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5

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阶段来看,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他全新音乐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个性化的重要时期。从创作体裁来看,他的钢琴作品体现出一种不带任何感彩的音乐风格,钢琴曲的严格规范与现代音乐语言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他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作曲家的美学观点。

一、钢琴艺术语言的形成背景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人类社会需要某种全新的形式来诠释当下的变化与困惑,因此人们对艺术的要求和观念上所发生的变化,也直接反映在了音乐创作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作曲家以早期音乐的风格特点作为新的出发点,尝试创造新的音乐风格,并由此揭开了一场新古典主义的音乐运动,而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无疑是20世纪艺术文化史中珍贵的一章。

斯特拉文斯基受他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历经了几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由后浪漫主义和俄罗斯音乐风格逐渐过渡到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其后又发展至十二音序列主义风格,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艺术特点。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每一次音乐风格的转变都是对他以往创作的重新审视。

俄罗斯时期是斯特拉文斯基民族意识较为强烈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音乐风格继承了晚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与创作技法,大量融合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他创作了多种形式的钢琴作品。“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将近20首钢琴曲贯穿他创作的一生,有相当部分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当中有钢琴独奏作品、双钢琴作品、协奏曲或与乐器协奏形式的作品等。更有甚者,斯特拉文斯基自称有少量作品是为解释或解决作曲当中的一些问题而创作的。”①可见,在斯特拉文斯基手中,钢琴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媒介,被赋予了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以及内敛深沉的艺术价值。在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曲中,《#f小调奏鸣曲》《谐谑曲》《钢琴奏鸣曲》等作品代表性较强。这些作品见证了作曲家所经历的各个创作阶段,也体现出他与“传统”之间仍然保持着的或深或浅的联系――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更新了古典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建立了个性化的现代风格,并将这种风格贯穿在他所有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

二、钢琴艺术语言的艺术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作品在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观照下,极大程度地扩展出多样性的钢琴创作思维、演奏思维,将全新的创作因素引入到作品当中。在此基础上,他还参考了18世纪的欧洲音乐风格,并总结出这一时期曲式、织体、和声、节拍等方面的多种规则,而在他“游戏”般的新古典主义实践中,他所做的一切突破又正是针对这些“规则”而展开的。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中采用不平衡的节奏力度,形成了非常具有冲击力但有节制的气势,可以说在新古典主义的钢琴音乐语言中,节奏的创新运用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这也是他对20世纪全新音乐语言的引导和影响。

斯特拉文斯基也常以模仿和解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为创作动机,他的《钢琴奏鸣曲》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从特定角度来说,《钢琴奏鸣曲》代表了斯特拉文斯基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典型创作特征,它将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对钢琴音乐的探索结合在一起,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曲的创作面貌。总体而言,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反馈了当下时代的音乐理性精神和艺术审美,他独有的创作理念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产生了与19世纪“浪漫主义”相悖的创作特征与美学观念。

三、钢琴艺术语言的艺术特点

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作品常以不断变化的乐思作为音乐发展的主线,在形式、结构、和声、节奏以及音乐素材上采用大量的非传统的织体形态,运用全新创作手法拓展出新的复杂节奏和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音乐的美学思想,并以其特有的美学观点和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可以说正是在钢琴体裁的创作和诠释过程中,他的音乐美学观点和总体音乐风格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他的每一部钢琴代表作,不仅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传统音乐形式所惯有的认识,而且从音响上彻底改变了欣赏者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钢琴创作中,坚持不断地展示他的较为典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除了表现它本身以外,根本无力表达任何东西,如情感、内心观念、心理情绪、自然现象等,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固有的特性。”②对他来说,音乐并不是主观表现,它只能是客观存在,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自律论“美在形式”的观点――作曲家出于对音乐形式美的追求,探索在音乐创作技法上的不规则与统一。斯特拉文斯基是在理性的掌控下,将音响作为主要创作媒介。在他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创作中,这些美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大多数作品也因此具有更多的突破,体现出一种美学观上的艺术哲学。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与他的总体音乐创作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他的创作又始终与新古典主义有所关联,因此,在探究其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时,对新古典主义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术语的界定视角来看,“新古典主义”是新的“古典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的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前者来说,‘新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古典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再发展;对于后者来说,‘新古典主义’尽管表面上和‘古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个全新的现象。”③以前者作为研究基础的学者,用传统的音乐方法探索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并与传统的古典音乐相比,来看他的创新与变化;以后者作为界定基础的学者,则不再关注他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用全新的音乐分析方法探究他的“新古典”主义。

从目前学术界对这个术语的界定视角来看,具有“简明、清晰、节制、纯粹”等特点的音乐能够较为准确地诠释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也有学者将之总结为“简洁清晰”“有机合成”。④但更重要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钢琴作品与传统之间存在某种外在的、形式结构上的联系,借助于这种解释,他的新古典主义则有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因此可以说,最理想的“新古典主义”首先应具有“简明、清晰、纯粹、节制、反浪漫”等美学特征;其次,这种音乐风格应与传统保持着相应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唤起对传统的记忆。

如此一来,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成为具有多层次内涵的音乐,它既可以被称说成是对欧洲传统作曲技法与风格的继承与否定,也可以解释为以独特视角、风格和方法来继承欧洲传统的古典作曲艺术。将这种“矛盾”上升到美学观念层面上看,在这种关系之中,新古典主义对于传统古典主义音乐的技法与风格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既可以是继承、复兴传统,也可能是为了彻底打破传统。

结语

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西方现代艺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典型现象,而以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曲作为研究基础,可以从中体验出新古典主义所特有的艺术品质,并且对他所创造的全新的音乐语言有多方面、更深层的理解。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产生和发展深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它同时也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物质与精神世界提高的产物,它崇尚理性,追求严密的逻辑、结构等艺术特征,这也正是那个时代不同社会因素的种种反映。诚然,纵观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特征,形式美的自律论美学成为他的主导美学思想,而“纯器乐”的钢琴曲将他的美学理念与其对新古典主义的探索结合在一起。

从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创作来看,他既是传统音乐的革新派,又是对传统最“留恋”的继承人。他对于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把握,是他作为一个现代派作曲家的主要标志,他所秉承的创作原则不同于以往的“古典主义”,也许用“继承与创新”能恰当地表达这一创作风格的本质特征,概括而言,在寻求现代音乐的创作方法上,他是一位传统主义的革新者。

注释:

①宰、从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风格多变性看他的钢琴练习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1)、

②朱琴、浅论斯特拉文斯基的美学观及其创作风格[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1(2)

③④纪露、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的内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2)、

参考文献

[1]龙德云,从斯特拉文斯基的《钢琴和管乐协奏曲》走进新古典主义结构中的微观世界[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9(3)、

[2]郝维亚、百年经典 世纪回眸――斯特拉文斯基与新古典主义[J]、人民音乐,1999(8)、

[3]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内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3)、

[4]苏珊・菲勒,吕常乐、“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4)、

[5]陈蕾、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新古典主义在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1924)中的体现[J]、音乐生活,2008(7)、

[6]尚国强、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简析[J]、音乐天地,2010(8)、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舞表演;神韵

0 引言

古典舞在博大精深的舞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便备受观者的推崇,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社会我们崇尚古典舞,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是传承古老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第二是在新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对古典舞进行革故鼎新,使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展。伴随各种各样新的舞蹈形式的衍生,古典舞被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下就古典舞的神韵,我们将古典舞表演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有机融合并进行分析指导,为表演者提供参考。

1 古典舞表演神韵的概念与意义

1、1 概念

古典舞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对舞蹈神韵的重视与突出表现。神韵即舞蹈者本身想要展现给观众的,在演出中透过舞者的肢体抒发出来的艺术性和韵味。身法则是舞者的肢体动作与对音韵的表达。舞者在演出时,透过舞蹈表现出来的内蕴有很多,除了手、眼、身、法、步,还有形、神、劲、律等。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重点,才能充分展现出古典舞的精华和无穷魅力。

1、2 意义

对于古典舞的表演和演出,要想深层次理解其中的内蕴和表达的内容,完美地诠释对古典舞的表演,必须把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法、必须把握舞蹈演出的神韵。神韵是舞蹈表演万万不可忽略的重点,它对于舞蹈者熟练把握技巧、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有指示作用,能让舞者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只有牢固掌握对神韵的理解与作用,才能深入体会到古典舞的深刻魅力,为古典舞的继承与发扬、摒弃与创新提供动力,通过时代新要求进行再创造。从而不断提升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为更好的服务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古典舞表演神韵的体现与展示

2、1 古典舞线的流程

线即在进行表演时舞者形态与动作的连贯性、流动性,常常和刚硬、缠绵的形象相交融,带给观众一种流畅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从线的流程来看,古典舞在表现线时通过空中的流连缠绵,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古诗词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大抵就是描述线的美吧!古典舞与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艺术有着相同之处,可谓博众家之长。像武术、戏曲、书画、杂技等,都和古典舞同气连枝。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他的每一幅画均一笔成型,线条流畅。作画过程中他早已将身体和画笔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人笔合一”的境界。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伴随每一个字由点到线的运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的整体性,感受到书法铮铮有力的流畅与圆滑。线在书画界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幅优秀的书画都会将线条的流畅表现得完美,古典舞中线的流动恰恰与此不谋而合。在神韵的表现上,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表演和训练时,一定要做到点、线清晰,这样才能给观者带来刚劲有力、清脆错落的美感。

线被用来诠释连结动作的韵律。在古典舞中通常用线来表现和展示韵律,也是用线来达到各个动作的联结。像《爱莲说》古典舞演出时,舞蹈者要想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充分展示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清丽姿态,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线的表现力。在表演古典舞时,要用线将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姿态联结起来,表现出莲花的美丽与柔韧。而伴随着舞者对动作的完美结合,更展示出莲花动静不同特点的美感。在错落有致的音乐配合下,舞者随之翩翩起舞,动作张弛有度,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拍有机融合,打造出唯美的氛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身心共鸣。而在舞者表演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不明显舞蹈动作能表现出充斥在内心深处的矛盾,缓和流畅的动作则能使观者切身感受到古代女子温婉如水的神韵。这样整个舞蹈表演不仅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更带给观众行云流水之感,大大提升了舞蹈自身的艺术魅力及演出效果。

2、2 古典舞圆的形态

有着划圆艺术别称的起承转合,是我国古典舞显著的特性。舞蹈演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动作过渡中,可以将古典舞的神韵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推动舞蹈情节的延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发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古典舞又以圆作为中心思想,推崇舞蹈的流动性及空间感,且有着兼容并包的内在。细说之下,古典舞中圆的又成分有仰、移、靠、冲等。

圆的内在与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舞表演中,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基本功练习到舞蹈剧目演出,圆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圆最基本的内容有八字圆、平圆、立圆三类。从这三大类衍生出转、翻等基本功练习,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而“云间转腰”作为圆的一个动作,做起来非常困难但又必不可少,它和戏曲需求息息相关,在古典舞动作练习中非常重要。它除了可以锻炼舞者腰肢的灵活柔软程度,更是平圆所有系列动作的来源,舞者要想具备能充分展示出古典舞艺术感染力和神韵的能力,得到观者的认可和赞赏,必须熟练把握“云间转腰”这个动作的舞蹈要领。

2、3 古典舞韵的内核

古典舞的审美观念和别的艺术形态大致相同,都崇尚气韵生动原则。例如,古典舞表演中非常显著的方面“线”与“圆”,这两者的内核思想均为气韵。气韵作为展现舞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练习上要求有的放矢地用动作来指导语言,而非毫无目的地训练。这样有利于把古典舞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每一次舞蹈动作的练习和每一个细小动作的联结,均发挥着审美和展现神韵的作用。神韵在古典舞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与韵的表现一定得从情感、练习、琢磨中把握,进而挖掘出古典舞的魅力之所在。在表演中,需把神韵和肢体动作、神态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悠远、浑厚的境界,展现古典舞的艺术美,展现古典舞的精髓。

韵律之美。古典舞典型代表作《扇舞丹青》,该舞蹈的表演形式即凭借纸扇来延伸手臂的作用。此外,这个舞蹈更表现出书法作品的韵律和谐之美。舞者在舞台上从每个动作的一张一弛,配合栩栩如生的韵律,给观众奉上一种端庄、典雅、饱含文化底蕴的艺术表演形式,将古典舞与书法、纸扇、剑器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更给人以和大自然相交融的感受,打造出行云流水的恬淡与闲适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舞蹈中配合剑舞、扇舞,用闪、转、挪等动作,把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舞的内核与灵魂即韵。神韵追求一种精神与肢体的交融,表现出人们对古典舞的敬仰,展现出古典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因而古典舞练习要推崇神韵,从而使其思想与核心内容得以展现。

3 结语

要进行舞蹈表演、提升古典舞的舞台效果和魅力离不开对神韵感知。在古典舞的表演和练习中,要充分掌握古典舞的神韵,培育舞者对神韵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古典舞的表现力,稳固古典舞在观者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2007,26(2):110-112、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教学方法;研究

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形式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当前流行中的一些舞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具有一些相同之处。在古典舞教学中具有较多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和领会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以及特性等,进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不能把握古典舞中的真正内涵,最终不利于古典舞中的传播发展。本文将针对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古典舞概述

对于古典舞是以传统民间舞蹈为基础,由一些舞蹈学家进行整理以及创造等,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流传下来具有特色风格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在中国古典舞中凝聚了民族艺术中的精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舞蹈中的魅力,在整体上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伴随着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出现,展示出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尊重,对于古典舞来说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

二、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具有良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舞姿与技术相结合,同时还应将节奏以及舞蹈动作结合开来,进而能够表现出表演者内在修养。对于基训来说是古典舞中的一种训练方法,而身韵是规范舞蹈动作的一种标准。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节奏韵律,就能找到中国古典舞蹈中蕴含的节奏韵律,同时还能找到古典舞创作中的灵感。因此对于身韵训练来说不仅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独特风格,还能表现在创作舞蹈动作语言方面。在实际古典舞身韵运用中和其它的舞蹈艺术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身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在实际训练只能够控制还身韵的时代性是成功时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当前古典舞教学中运用身韵应该突出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能够让身韵和人们精神面貌达到统一。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发挥的审美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是较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在整体上应该把握韵律以及节奏等,还应体会到在舞蹈中表现在内涵以及情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在舞蹈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而才能更好的将古典舞中的美展现出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与传统舞蹈中的相关步法统一结合起来,进而能够更加生动的演绎出来,不仅能够表现出神韵美,而且还能利用舞蹈表现出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对于古典舞来说是传统戏曲以及杂技和武术等相关艺术形式结合开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大体上并没有局限于某种艺术形式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标志,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展现出的古典舞中的独特魅力。在古典舞中的神韵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总结一些艺术经验最终衍生出来的,在当前已经成为古典舞学习者学习中的主要内容。在古典舞中身韵是重要的灵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等相关的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古典舞身韵在课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同时能够在古典舞中展现出来,进而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古典舞身韵教学方法研究

(一)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在整体上明确古典舞教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展开教学。在古典舞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规范性等相关要求,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进而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二)注重“形神兼备”

在古典舞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应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技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韵。对于古典舞来说应该具有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技巧,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身韵自身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并真正的融入在舞蹈动作中来。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形神兼备”发挥的重要性,老师对学生加强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加强学生的训练,在基础环节上入手,进而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在实际表演中能够展现出来。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在教学中的互动,进而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学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形神兼备古典舞动作形态中,将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掌握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在实践中展现出来,对古典舞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艺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J]、音乐生活,2016,02:78-80、

[2]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53-54、

古典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www、133229、cOm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载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论丛》,1989(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幼师实习心得(精选11篇)
  • 下一篇:国际贸易和经济(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