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7 栏目:写作范文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

近年,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现状令人忧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通过本次暑期调研活动,归根结底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及不能正确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解决此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目前的就业现状有所改善。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期,复旦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0余名的大学生中有176名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很了解,但却不到总数的10%,有34%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定义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说过,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的竟然高达52、5%。种种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从而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准确的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

自我定位就是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我能做什么?”以及“我最擅长什么”等。自我定位准确的同学与那些自我定位意识淡薄的同学相比,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较为明确思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在上述被调查的2000余名的大学生中,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都非常明确的占总数的35%,对自己喜欢的职业和不喜欢的职业都非常明确的占16、3%,对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非常明确的占11、7%,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10、3%。多种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的现状下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自我定位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能正确地规划和设计,无法正确协调好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毕业时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造成了就业困难和频繁跳槽等现象。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准确认识自我,做好自我定位

高校的扩招与普及使大学生的社会优越感渐渐丧失,竞争越发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势在必行。目前,现在大学生中学习兴趣低、没有热情,上课逃课、缺课,生活无规律、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择业时,不仅欠缺竞争力,而且也很盲目,往往对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定位意识淡薄、自我认识力度不够。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兴趣、性格特征等有一个清楚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深入剖析自己和社会需求以及什么能力还需要自己不断加强、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要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

3、1、1 性格的探索

性格决定职业方向,做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职业,就容易取得职业成就。要了解性格和职业内在的关系,长期从事与自己的性格不匹配的职业,就会出现职业困惑、厌倦,影响自身职业的健康发展。

3、1、2 自身优势和劣势

成功的大学生求职,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特长优势,大学生找工作,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放在参于竞争的第一要素,那是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3、1、3 价值观的探索

有人看重通过个人奋斗、个人拼搏来获取成功;有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人觉得平平安安有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这其中的差距就是各自的价值观不同。

3、1、4 自我最擅长技能的探索

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去工作,就更容易成功;用自己最差的技能去参与职业竞争,就毫无竞争力而言。

3、1、5 职业兴趣的探索

兴趣越大,动力就越强。有明确的职业兴趣,才会有满足兴趣而源源不断地付出动力。

以上这些自我分析,旨在认识个体差异,深入了解自身,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自身优势,同时这种认识和分析还要全面、客观、深刻,这样才能合理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和“我擅长干什么”的问题。

3、2 大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也就是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我能力,从而能清楚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或“自己想干什么”等。职业方向的定位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然而目前绝大数在校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等问题,多数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为毕业时的那一纸文凭而学习。深究导致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规划,那么他们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去根据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或者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所以,从一进大学开始,大学生要时刻关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并结合自我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规划。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高水平的教师专业素质是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是推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从决定教师专业素质关键因素的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入手,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我国高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由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的。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深人了解把握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t、1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合理性和落实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道路发展相比于国外而言相对较晚,但种种迹象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所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已经没有教师怀疑要不要进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www、133229、CoM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这个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解决,接下来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迫切需要全体教师投人到自我发展中,改变我们整个教育的尴尬局面,尽早走上民族的复兴之路。

i、a教师专业发展主体的主动性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学校的事情。因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校才会进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我实现是教师内在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如马斯洛所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假设,人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趋向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这种自我实现包括了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等,它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完善,是教师在个人教育经验、教育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实践活动”的核心思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关注点逐渐回归人本身,注重个体的主体性。

1、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终身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分阶段建构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颇多,众说纷纭0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富勒首先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阶段模式,即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70年代末,伯顿(burden)提出了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求生存阶段、高速阶段、成熟阶段。80年代末,伯林纳((berhner)等人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论,即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训练阶段、专家阶段。司德菲也通过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理论,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都必然要经历职前、人职和在职这三个特殊的阶段。而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在职阶段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分阶段连续的过程,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它是阶段性与终身性的统一。

1、4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和模式的多样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一是校本研究,强调教师任职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注重发挥其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强调与大学的合作。比如美国的pds(教师发展学校)、英国的伙伴学校等。二是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三是评价与管理,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允许教师民主地参与评价。四是网络与教师合作。

1、5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是由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性指的是在每一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是相对确定的。

2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其它高校教师一样,其专业发展有着共同的特征,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所在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其专业发展又有其特殊性的影响因素。

2、1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

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教学目标的现实性。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及适应性,所以高职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目标上体现其现实性。②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而进行选择和组织的,它同时也要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人员为主的专门学校,更多强调的工作技能和经验。④能力培养的互动性。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发展自身能力和技能就成了学生的自主追求,对高职学生而言,其理论学习是为了技能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以后技术上的创新。所以,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突出。

2、2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进人21世纪,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准职业人和办学主体、企业主一样都需要更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以应对社会变化和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西方“工具主义”和东方“人本中心”渐趋融合。

2、2、1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依赖其的工作技能和经验而更少依靠系统的学科理论发挥其对社会的贡献。而工作技能和经验的获得不是通过知识的授受就可以完成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通过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来完成。他们的理论学习也是为了技能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以后技术上的创新。

2、2、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并且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的人才目标要按照社会市场的发展变化作出及时的调整。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制造业开始萎缩,同时,“高绩效”工作应运而生,企业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重视的人才应该是具备灵活掌握技能及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不断变化更新的意识,具有在生产一线和直接面对客户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既要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又要对现实的职业岗位要求有所超越,从而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相对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职业性人才,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适应职业岗位,贡献社会,赢得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改变自我、改变环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受教育者求职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2、3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教师区别于普通院校教师的另一方面是其对学术知识的占有量与研究能力的不足。这是影响其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此,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学科教学方面的探讨,即习惯于从经验中进行反思和研究,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高度。

2、3、1注重“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是既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又有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或五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的、或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与经验;具备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是一种静止的观点,忽略了教师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是一个永远不能划上句号的过程。

2、3、2高职院校师资来源单一。高职院校师资主要有三种:一是毕业分配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从企业、科研等单位调人;三是在社会和行业内聘任的兼职教师。

3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特征

3、1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均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应突出其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实践性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在实践中领悟他者的缄默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潜藏在自己行动中的缄默知识,这两方面的缄默知识在是课本上是找不到的,但它们对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又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从实践(企业实践)一理论(教育理论)一实践(教学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始终保持与企业最新职业情境的紧密接触,始终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跟踪学习,始终保持对教学实践最新改革的不断反思,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关心该职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职业前瞻性和敏感性。因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强调职业性。

3、2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主动教育,它“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顺从、是创造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诵书本和按照别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朗格朗看来,职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劳工运动的领导人并没有在努力工作的工人中培养那种自由探究的精神,培养那种善于提出问题的、富有独创性的看法,而这类看法正是对现实和行动都采取科学态度的标志,也是对思维和存在的认识成熟的标志”。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是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的一个方面,是每个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增加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升职可能性,适应现代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作为通用管理能力的一个基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却对职业群体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构建起到了基石性作用。所谓通用管理能力即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而管理自我的能力是管理者乃至每个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最基础的一项就是自我规划,包括个人的自我认知、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职业活动中,具备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有效地设计达到目标的步骤,规划自我活动和团队活动,控制自我行为与调控团队行为,组织和协调各类可控制资源。

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地实践,其教育量大面广,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主力军。面对国家越来越现代化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必然走向。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我国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长期把工作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为数以百计的职业(或工种)制订了国家标准,在近千个职业(或工种)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但是,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通用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事实上,新时代除了技术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归宿。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也要提高人的社会化能力和应变能力。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往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模式,高就业率是其稳固立足、不断发展的重要秘诀。也正是由于其直接面向就业岗位,更加需要有效合理地进行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培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对象的现实特点呼唤学校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往往是16——20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形成阶段。从心理成熟性来说,这一年龄层渴望独立又缺乏阅历、往往情绪动荡且草率,为增加自身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拉帮结派,从而形成一种团团伙伙的形式。从价值观成型性来说,青少年尤其是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模糊、道德观淡漠,这些学生不是比谁成绩好,而是比谁消费高,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表现欲。从文化素质水平来说,职业教育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往往会造成自身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人生观来说,职业学校所面向的对象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更由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能认真地进行自我规划和人生设计。

因此,在职业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人生、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和团队、组织的沟通技巧。面对青春期阶段和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要给予其行之有效的引导,纠正其偏离正轨的社会心态。使学生在步入职业轨道之前,已经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赢在起跑点。

社会对职业教育理解的误区迫使学校培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带有浓烈的专业性特点。只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对口性很强的一线从业者,这类教育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职业教育生产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学生乃至家长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的社会需求性,认为职业教育只关注就业,学生所具有的技能、技术应该是其毕业之后社会上急需的技能、技术。同时职业教育教师也往往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就业,就业代表一切的社会误区一直存在。

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承担着学生人格养成和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素质本身就相对较低,就更需要大力培养其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反思,每一个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其首要目的都是能获得一份一线技术工人的工作,而往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有了一份一线技术工人的工作之后的发展呢?能否快速适应一线生产工人的角色转变?难道一辈子都在某一个岗位作一线工人?难道不管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作一线工人?这些问题往往学生、家长乃至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职业教育阶段并未深入思考。同是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一线工人,如果在教育阶段就能培养其良好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教育阶段就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必然大大加强了其就业之后的工作适应性和升职空间。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理解的误区,必须大力加强自身规划、认识和管理能力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完全胜任一线的生产工作,也有足够的心理建设胜任管理工作。

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要求学校培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1、个人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大多数从业者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管理者开始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从业人群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深入分析面向21世纪的七种人才特质——融会贯通者、创新实践者、跨领域融合者、三高(iq+eq+sq)兼高者、沟通合作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乐观者,更多的是要求从业者的通用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性。随着社会效率化和多样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已经转变为以综合性能力素质为基础。这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化能力培养才能养成,且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职业领域。

2、企业需要

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淘汰也更加残酷。如何使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管理层必须具备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却也关系着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如今的企业管理往往不仅仅依靠管理层的直接领导,同时也强调每一个员工自身和团队的管理能力。国内众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大大加强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拥有通用管理能力尤其是个人和团队管理能力的职工,更有终身从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于直接面向就业一线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附带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赢在就业的起跑点。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也更适应于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

3、政府需要

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与人事部整合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目前通用管理能力成为国内第一个以管理能力水平为导向的部级认证体系,强调了我国企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实用化。政府对通用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更加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自身管理能力的加强。

因此,职业教育中引入和加强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青少年正确、积极社会心态培养的必要条件,是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只面向就业、只重视技术的思维定式的重要因素,是适应国家和现实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karenholems,corinneleech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译、个人与团队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展、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浅谈[j]、科技信息,2008,31:243、

[3]孟令臣、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6:23-24、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5

在国际上成人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是指以成人为特定对象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它既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高或更新受教育者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培训学员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一、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产学结合,促进成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产学结合是把成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把成人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成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到了80年代新加坡全国经济委员会相继发表了《中期经济报告书》和《经济报告书》,提出了实施第三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在90年代开始执行《经济策略计划书》,确立经济发展目标,注重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把成人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轨道,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发展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及时对在职培训提出新要求,有重点、有计划地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服务。又如加拿大实行教育与生产交替进行的合作教育;,学员在工作学期时要到对口企业、公司中顶岗劳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劳动岗位与技术操作项目随之变化,最后进行全部技术项目的实习。企业、公司通过学生的顶岗劳动考核其素质,择优录用。现在日本、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成人职业学校也都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加强立法,保障成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从整个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加强立法活动对成人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对成人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成人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在职人员培训期间的待遇。如美国,自从1862年的《摩雷尔赠地法》以来,直接针对成人职业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形成了一整套法律体系,从教育培训对象、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与运作等方面予以规定。按1990年职业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另外美国还将财政预算的3%用于就业服务。1998年,克林顿政府又通过了《人力投资法案》,强化了联邦的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服务的角色,并规划了人力发展策略,有效地加强了成人教育和人力发展方案。另外,联邦政府干预职业培训的途径还有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1994年依据《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由劳工部和教育部共同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联邦政府还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旨在将行业的技术标准变成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以通过行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适应市场需求,确保成人职业教育针对性

为了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各国都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成人职业教育职业型、应用型、实践型和技能型的特色,面向市场办学,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培育企业急需的职业型员工。这主要体现在成人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方面。如日本,企业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都是依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及课程;美国各州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例如,芝加哥是个以炼钢、炼铁为主的工业城市,该地区职业技术学院便开设炼钢、炼铁专业,大量培养这方面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一致,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培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并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投资。这样企业就能够培养和挖掘企业职工的潜在能力,其内容涉及面也比较广泛,从识字扫盲、各类补习课程、学位课程以及高层次的博士培养,还有博士后水平的课题研究。

(四)积极筹措,确保成人职业教育经费充足

政府加大对成人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合理提高成人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成人职业院校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单位等的办学投资,社会机构及个人的赞助,创办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的创收来补充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德国,成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不仅靠国家拨款,而且经济部门、生产部门都积极参与,使成人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经费来源,从而保证了成人职业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德国成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国家及企业;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所交学费和自愿捐款。例如,1997年用于继续教育的总支出为260亿马克,其中联邦、各州和各地区支出32亿马克,联邦劳工局支出88亿马克,私立企业支出104亿马克,私人支出35亿马克,工会支出1亿马克。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集,是促使德国成人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严格把关,实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般是与其建立的成人技术考核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各国实际出发,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与考核发证,和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健全的制度,这种制度,既是必需的,又应是多样的。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日本、韩国等,由国家考试发证。(2)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德国、瑞士等,由行业协会、工商联合考核发证。(3)民间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爱尔兰等国由教育工会、皇家艺术委员会考核发证。(4)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法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学员毕业授予的证书即是职业资格证书。(5)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英国苏埃民船检验等公司是对职工培训考核后,颁发岗位合格证书。

二、发展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一)着眼于经济发展,开展产学结合;的成人职业教育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实行产学结合,把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在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脱离实际的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为我国目前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成人职业教育改革:(1)进一步加强产学结合;的成人职业教育的模式,学;的目的在于产;,产学结合;是保持成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2)成人职业教育院校要加强教育内容改革,使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围绕社会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内容。(3)成人职业教育进一步注重用;这一环节的改革,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实习环节的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真正结合。#p#分页标题#e#

(二)着眼于法制保障,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作为支撑,使成人职业教育的经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法律保障。目前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立法,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成人职业教育立法大大滞后于蓬勃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依法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地方、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和少数执法部门中,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仍然比较突出。(2)成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法律保证,财政上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真正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并不多,一些企业没有依法承担对本单位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费用;另外,其他法定经费如农村科学技术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等应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的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落实。我们要学习国外有关成人职业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以及相关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在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同时,不断加强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为改善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理顺发展机制、保证成人职业教育经费的充足并得到合理使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社会发展需要是开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之所在。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仅仅围绕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成人职业教育,注重成人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可以说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是成人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前提,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针对目前我国成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是我们努力的重点。(1)我们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使成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在重视岗前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这是企业提升员工职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优秀职员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3)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注重职业性,这是由成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成人职业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内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职业性;展开。

(四)着眼于经费保证,多渠道筹措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资金

充足的资金是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经费不足是整个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经费不足也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借鉴国外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积极筹措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财政拨款必须有所保证,国家的财政拨款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今年国家出台了对每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补贴1500元的政策。(2)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争取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办学资助和个人赞助,多渠道筹措成人职业教育资金。(3)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单位要挖掘自身潜力,利用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创办校办企业,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资金,从而保证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断改善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6

(1)对职业发展认同度高。高职教师是一个高素质阶层,他们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注重自身的价值实现和未来发展,他们对新事物、新理论的接受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很高的认同。

(2)各阶段发展规划差异性大。在各阶段高职教师生涯规划的重点不一样:适应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上讲台”;发展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稳讲台”;创造期的规划的重点是如何“站好讲台”。

(3)学科专业发展凸显重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更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专业技能职业化,要求高职教师更关注市场变化,专业技能要同步于现行的技术工艺,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二、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1)自主性有限。多数高职教师反映,个人职业发展的主动权有限,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脉络等都不十分了解,个人规划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规划,如果得不到学校和政策的支持,发展空间和机会也不多。

(2)处于被动性。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使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日益繁重,很多高职院校重视科研,从政策导向上将职称晋升、津贴待遇等与科研挂钩,使得教师在这方面投入大量时间,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发展、教研教改等,主客观上都阻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使其处于被动状态。

(3)具有偏差性。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教师为了适应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教学需要,必须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任务,无法就某一个专业深入钻研,忽视了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使得教师的职业生发展出现偏差。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1)能促进教师专业结构不断更新。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教育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素质的构成更具复杂性,除了必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外,还必须有实践经验,能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每位教师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潜在的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理想,明确学科专业的优劣势,有效地发挥专长,不断地对专业发展进行纠正和更新。

(2)能帮助教师找准发展方向。一些年轻教师的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有上进心,学习工作热情高。但在面对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消极想法,在学校发展、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上不会权衡利弊,分不清主次。这就需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规划,教师可以发掘自我的潜能,理清各个阶段重点发展目标,找准发展方向,可以有计划地下企业锻炼,掌握前沿的工艺技能和实操能力。

(3)能有效地解决高职教师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而产生发展停滞或倒退的现象。解决此问题的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计划。教师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更加清晰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性格、兴趣、优势、不足,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使自己能在职业的不同阶段对职业保持新鲜感与活力。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性化理念 人资源管理 策略

人性化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渗透、确立,强化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明确要求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当前,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之下,应着力于资源的开发、使用,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企业与职工构建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本文立足于对人性理念的认识,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践行人性化理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确立人性化理念的重要性

1、以人性化管理理念为导向,深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企业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的科学开发,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点,在于如何确立人性化管理理念,以人性化理念为导向,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人性化理念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推动者。人力资源开发尊重“人本位”的基本原则,以职工的切实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多样化的发展渠道。通过职工职业教育途径的开辟、职工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让职工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以人性化理念为发展契机,优化企业内控管理的内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性化”理念的渗透、确立,强调企业要牢牢抓住“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内涵、内部环境,都强调人性化理念的渗透,引导职工正确的思想行为。人性化管理强调企业要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和尊重职工,在良性的关系建立中,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积极向上的企业凝聚力、艰苦奋斗的企业拼搏,都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与调整,让企业发展的基础性更牢。在人性化理念的确定之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导向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践行人性化理念的策略

1、关注职工切实需求,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职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的受益方。如何更好地践行人性化理念,关键在于关切职工切身需求,两者构建命运共同体。首先,经济待遇“稳中有升”。职工生活好,是职工价值创造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建立完备的职工薪酬体系,并基于岗位设置需求,形成“梯度”薪酬制度,在激励职工价值创造的同时,也确保职工的经济待遇“稳中有升”;其次,“政治待遇”进一步提升。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提高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动性,是让职工更好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能够让基层一线职工的心声传达到企业管理层,让职工用用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让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归属感”;再次,以职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做好员工职业规划。为了确保企业发展的持续性,也为了职工更好地发挥职业创造力。企业应制定“职业阶梯”文件,对职工晋升渠道、所需的能力具备和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罗列,让职工能够更好地在工作中以此为发展导向,提高职工价值创造的主动性。

2、优化与调整职工管理方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管理方式的优化与调整,是践行“人性化”理念的着力点。因此,企业一是要强化“情感管理”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职工为主体、为利益中心,为职工创造一种富有温馨、充满人情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管理强调柔性因素的渗透,注重情感投资在人性化理念中的落实;二是抓好“信任管理”,为职工的价值创造、自我发展,创造更加多元化的自主空间。企业与职工之间要相互信任,在相互发展中,提供各自的创造价值;三是培育职工“责任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职工一方面要履行好自身岗位的职责,同时也要在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之下,更好地激发创造力,满足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在职工开发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岗位基本职能有效落实,也要大胆任用,对优秀的职工可以破格任用,创造更好地发展平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践行“人性化”理念,关键在于明确人性化理念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职工为中心,切实做到:关注职工切实需求,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优化与调整职工管理方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玲、人性化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中外企业家,2015(8)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篇8

【关键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是人才大国,但是如果将人才负担转为人才优势这却是我国正要面对的重大难题。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却是要得到社会的更大重视。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属于探索阶段,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却能很好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那么怎样在要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呢?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义

1、总的来说,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的形式。职业教育培养人的技术应用型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在技术应用型方面的工作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技能的导向性,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其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了适应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的技能需要,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使得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2、简答说,职业教育就是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人才的问题。现代社会型的人才分为技术型、技能型、学术型和创新型。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出技术型、技能型的人才。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现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是一个由大量劳动者组成的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却是发挥经济上劳动力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更是重中之重。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响应国家人才需要的必由之路。职业人才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1、 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在初中毕业的基础上,这会造成对学生的过早分流,使其受到专业的限制,不能充分实现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调整办学模式,突出服务功能,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受到十四大教育成为重大发展任务的号召,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得人才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简单,是在立足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模式,学制固定,培养周期长,文化课与职业课程并进,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后进行职业教育。正因为如此,此阶段的人才培养一般来说要受国家计划的影响。从专业到学生数额都是相对固定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受到起初的办学简单,适应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旧模式影响,使得形式单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变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既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又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从而将我国的人才负担转化为人口优势。尽管是借鉴外国的经验,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能够适应其本身职业教育发展的。

四、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缺乏科学性。与社会上普通存在的普通教育,我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忽略职业教育,但是普通教育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就业,提高就业率。加上有的学校办学定位不准,追求大规模,并没有很好的提升自身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有的学校则重视应试性的理论教学,文化类基础办学缩短,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有的学校办学思想封闭,对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发展、工作的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导致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高,就业适应能力不强。2、专业设置存在“跟风”现象。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不是盲目跟风,跟着其他学校的设置。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得普通劳动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工作,劳动者素质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鉴于这种专业设置存在的“跟风”现象,需要得到更好的改善,适应市场发展,使得人才在收到职业教育后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投入社会。

3、职业教育内容缺乏职业性。我国很多的职业教育培训都没有很好地强调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之所以区别于普通教育就因为其存在的职业性。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普通的高等教育内容,甚至深化到本科教育内容,还是不能很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让人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五、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我国可利用的经验

1、 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学教育以外,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体制。全国性的教育机制,可以更好地保障全国人才可以受到很好地教育,甚至可以保证大部分人才都可以投入到工作中。除此以外,全国性的教育还可以使得全国的职业教育内容得到统一,为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蓝本提供方向。

2、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分为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就是使得普通的人才受到大学本科的教育,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学习内容会比较全面,适合人才的全面发展。高等专科学校,就是对某些专业的技能深入学习的学校,为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好地环境。专修学校就是专门学习某些技能的学校,可以培养出技术型人才。

3、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概念。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性,我们需要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培养出开放式人才。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因此东部地区需要在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部地区,应该适量培养一定的高技能人才,重点还是放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除了发展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外,还应该培养更多能够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的第一产业人才。

六、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所有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质量控制策划方案(精选8篇)
  • 下一篇:城市规划解读(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