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科研成果转化(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8 栏目:写作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dustry and users, and bett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work、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3-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将既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摇篮,是加强和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笔者发现,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比较低,没有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研究和管理就迫在眉睫。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全国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已经在100万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全国科研力量的三分之一。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部属高校开展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本科教学优秀工程(以下简称“一提三优”工程)建设。自工程实施以来,各校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属高校建设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部属高校座谈会上,张德江副总理对部属高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给予殷切期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好“一提三优”工程实施工作,仍需要高校体系继续努力。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进程和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应当对转化问题进行共性研究,积极探索时间,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达到的转化率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即便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俞万项,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到二十分之一,这比起发达国家目前能够达到的80%这一数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也就是说,尽管每年我国在科研领域产生的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很少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不能在实际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十分紧迫。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思路的建议

3、1 提高有关部门重视程度 提升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任务。尤其是从国家的高度提高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认可以及相应的人员、资金投入,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以及相应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要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企业参与的结合度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促进科研;提升企业的前瞻性和对科技体系的吸收。

3、2 不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式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首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然后将技术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使这一技术具有规模化和产品化的效应。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侧近成果转化还应当创新的应用新的转化形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不断探索新的转化形式,在企业和高校的无缝对接中完成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3、3 科研选题要面向市场 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进行高校科研课题审核时,必须要求其面向市场,能够反映市场的最直接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督促科研人员树立市场意识,将这种意识贯彻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引领教师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把握研究方向。此外,高层也应不断把握和引领科研的热点和针对性问题,督促解决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问题。

3、4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当规范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体系看,客观公正的鉴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高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要紧跟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围绕产业化进行研究,重视科研经费的保障,综合考核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激励转化过程的实施和进展。

3、5 建立转化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高风险高投入的问题,尽管也会带来高回报,但是资金往往成为了限制其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时应当由管理者出面,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渠道,为科研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基金,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单技术成熟度尚不够高的科技成果进行适当资助,帮助其进行转化和推广工作。

3、6 建立转化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环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关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校企沟通机制和沟通过程,建立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有效信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建设工作,对这类机构进行认证和资格化控制管理,创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转化工作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必要时开设绿色通道,确保转化工作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完成,促进转化效率。

3、7 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政策法规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转化过程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力责任,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果归属问题,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规范市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8 积极开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校企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重大的科技成果在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多方的沟通的协作才能完成。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同目标体系的转化团队,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9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极其迅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上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合作互访,扩大交流渠道和交流深度,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的面向市场。

4 结语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每一所高校甚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高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凯,陆建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美国、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3)、

科研成果转化篇2

1、1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部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部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科研成果转化篇3

1 实验设计思路

将本课题组已发表的SCI论文“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5]改为本科实验,主要根据以下原则:

1、1 新颖性原则

螺芴类分子砌块具有共轭打断效应、刚性十字交叉构象和空间位阻效应,被广泛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太阳能染料敏化电池等领域[6],成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氮杂芴螺环芳烃由芴基螺环芳烃发展而来在继承螺芴的各类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氮杂芴基团的功能特性包括电子受体、金属配位、质子化以及超分子弱作用等。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9]。

1、2 可行性原?t

所选的科研成果的反应类型是最经典的傅克反应,与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课本紧密联系。通过实验预习、讲解、操作以及总结,进一步巩固与加深对傅克反应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该反应原料易得,合成步骤简单易行,无毒安全性高,可以在本科实验室开展。

1、3 综合性原则

氮杂螺芴氧杂蒽的合成操作涉及反应装置的搭建、TLC点样、柱层析等各类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重点学习TLC点样和柱层析。产品表征利用核磁共振。

1、4 环保性原则

目前氮杂螺芴氧杂蒽大部分合成方法具有如下缺点:(1)底物范围拓展的限制和前体合成的困难;(2)合成步骤的冗长。我们课题组发展了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反应过程中依次构建了C-C, C-O和 C-C三支化学键,并高效合成了氮杂芴螺环芳烃,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2 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一锅法合成氮杂螺芴氧杂蒽有机半导体材料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圆底烧瓶,回流冷凝管、电子天平、分液漏斗、锥形瓶、层析柱、核磁共振波谱仪。

药品:氮杂芴酮,对甲基苯酚,三氟甲磺酸,1,2-二氯苯,碳酸钾,二氯甲烷,无水硫酸镁,乙酸乙酯。

2、1 实验原理

该反应是典型的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简称傅-克反应,英文Friedel?CCrafts reaction,是一类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1877年由法国化学家查尔斯?傅里德和美国化学家詹姆斯?克拉夫茨共同发现。本实验在酸性条件下反应,首先通过氮杂芴酮与苯酚的傅克反应生成中间体I,紧接着脱水形成三正电型超亲电体II,由于电荷间的排斥作用,导致氮杂芴9 号位的正电荷会通过共振方式迁移至酚羟基上,活化酚羟基的反应活性。随后另一苯酚分子以亲核进攻的方式与中间体III 发生反应,形成醚键。紧接着分子内的质子转移与脱水过程在苯环上再次生成碳正离子V。最后碳正离子重新迁移到氮杂芴的9 号位发生分子内的傅克合环反应,得到最终的目标产物氮杂螺芴氧杂蒽。

2、2 实验步骤

2、2、1 氮杂螺芴氧杂蒽的合成

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入0、18克的氮杂芴酮,再分别加入2ml 1,2-二氯苯与0、8ml三氟甲磺酸。在室温下搅拌大约半小时后,向其中加入0、54克的对甲基苯酚。随后升高温度至 85度。通过TLC 板监控反应至氮杂芴酮反应完全。将反应降温至室温,用碳酸钾溶液淬灭此反应,之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收集有机相并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最后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氮杂螺芴氧杂蒽。

2、2、2 螺环氧杂蒽的结构表征

使用核磁共振(NMR)对所得到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与标准的氮杂螺芴氧杂蒽的氢谱和碳谱进行对比确认结构

2、2、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全面总结实验,特别强调实验结果的分析,并对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教学效果

3、1 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知识

体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在所设计的实验中涉及《有机化学》中典型的傅克反应。通过TLC板监测反应进度,有助于理解反应现象以及反应过程。通过核磁共振表征产物,可以了解核磁测试过程以及核磁共振表征原理。通过对氢谱的解析,理解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以及自旋裂分等理论知识。

3、2 科研和教学结合,强化创新思维

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把科?W研究的方法贯穿到教学实践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平台也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3 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致

将制备的氮杂螺芴氧杂蒽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存储器以及太阳能电池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详细说明每个操作与所学专业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精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报告的撰写,锻炼并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结语

科研成果转化篇4

【关键词】档案;成果;转化;社会化;方式;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档案的研究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且也集中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归结到底,这种研究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因此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当前档案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档案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文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化的功能。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保证整个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并且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平台。这种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应该是立足于科研成果最新转化这一基础的,而且应该与相应的体制机制相互配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保护体系,做好相应的平台管理工作。此外,这个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应该依据不同的类型对这些平台之上的成果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而且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避免研究成果的浪费。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地引导,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特殊机构,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性。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体系化的平台之下,档案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有组织依靠,这样也就不会偏离研究的方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顺着正常的轨道有序地开展,在最大范围内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转化。

(三)加强团队建设以及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档案的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最重要的前提保障就是需要有专业人才的加入。当前的学界专家应该积极转变科研观念,促进理论转化向科研成果转化演进。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斟酌、合理选题,精心设计、科学管理,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优化相关资源配置,大力突破学科界限,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团体。另外,就是要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建立相关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国家相关部门、档案部门等等都要加强对档案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投资经费,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经费予以提高。而且,还要积极合理利用经费,避免经费的不规律和不合法使用,积极保证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顺利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档案科研工作主要应该构建一整套的立法机制,并且构建一个相应的平台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就是组建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团队,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最终共同促进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对策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8(02)、

[2]吴广平・“两个体系”建设应避免的几种思想倾向[J]、档案学研究 ,2010(01)、

[3]王敏、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价值体现、黑龙江档案,2008(3)、

科研成果转化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创新;对策;云南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KI、ISSN1001-8611、2016、01、021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是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大动力,尤其对于云南边疆、民族、山区来讲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快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1、1云南农业在边疆民族团结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云南是一个对农业依存度较高的省份,云南农业对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农民就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是事关全省社会和经济发展、边疆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虽然农业占GDP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其与工业、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其地位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没有因此减弱,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就业与增收的支柱性产业。目前,云南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6、1%,农村人口为3711、2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80、7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3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0、43%,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24个百分点。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是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及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云南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低,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增加值较低,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增加值和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23%、49、45%和69、00%,位居后列。全省低收入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之首,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0、9%,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2、1%。全省机械化率低,农业机械化率比全国低20个百分点[1]。农业科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第一推动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它不仅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同时,在科学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育种创新工作和良种工程得到加强,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花卉、水果、蔬菜、药材等种植业领域和猪、牛、羊、鸡、鸭等畜禽业领域良种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强、良种覆盖率逐年提升,种苗生物技术扩繁、标准化种植养殖、设施化种植养殖、商品化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在广大农村逐步普及和提高。目前,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总产达到1860、7万t,位居全国第13位;畜牧业生产增长较快,位居全国生产大省行列;优势经济作物和特色经济林面积已突破733、3万hm2,烟草、鲜切花、咖啡、核桃等主要优势和特色产业在全国处于前列,具有重要地位。2)加大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化调整了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了专用作物种植面积,加快了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云南深化了对云南低纬高原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等特色和内涵的科学认识,发挥和集成云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重点打造了粮食、畜牧、淡水渔业、云烟、云糖、云茶、橡胶、果类、蔬菜、木本油料、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林下经济、蚕桑、咖啡等15类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而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构建了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增强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生产要素和合力,开放合作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拓展了农业多功能性,培育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体制。

1、3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将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及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2]。尤其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云南从过去改革开放的末梢转向开放前沿。随着新形势发展的变化,云南将利用与越南、老挝、缅甸长达4060km边境线等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同时,要充分利用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优化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相关学科或领域科技集成和创新,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2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总量不足,支撑不力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00多项科技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产生,但最终转化为商品的科技成果不到5%。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3]。云南每年约有200项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且成果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存在总量和整体上难以支撑全省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一是全省特色农业发展迅猛,成果超前研究与储备不足。近年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结构调整速度、特色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境友好型技术、循环经济发展及创意农业技术等储备不足,大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林业、水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等研发相对滞后[4]。二是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脱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定式和管理模式影响,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计划性、行政性特点较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导向型农业科技需求存在严重的错位,管理上只注重研发管理,而缺乏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技术上只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和突破,缺乏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不能形成科技链对产业链的完整支撑。

2、2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原因,云南产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服务内容单一,从事推广种植技术的人员多,而农产品高附加值加工等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少,服务侧重产中,而产前、产后服务较弱,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对关键生产环节的科技服务需求,且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更新慢[5]。另一方面,云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全省土地流转率近20%,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60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3、36万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万人,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社会组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弱、病、残、少”留守群体的农业生产技术革新能力不强,广大山区、民族地区靠传统经验和传统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

2、3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与引导不足

目前,农业科技工作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动力活力不强等问题,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存在队伍建设不完善、生产项目补助不匹配和社会服务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6]。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公共品属性,是云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虽然近年来云南财政投入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有所增加,但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35%,而且多用于研究,真正用于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的经费很少,尤其在县、乡,用于为广大农民直接提供推广技术的经费更为紧缺[7]。目前,云南乡镇农技人员除基本工资保障外,每年每人只有2000元的“人头费”,根本无力支撑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从政策来看,一方面,政府购买成果等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成果知识产权有效保护力度不够,指导农业技术市场培育的制度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成果保护政策不健全,造成许多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和中试阶段,有效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只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忽视了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激励,尤其当前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改革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存在不少弊端,客观上造成成果转化和技术收益分配制度缺失,新一轮“大锅饭”现象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促进云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对策

3、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

当前一段时期,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云南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更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点必须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及产业链延伸的巨大需求,围绕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大品牌目标,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科技成果创新,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向,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8]。

3、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和载体

各级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以及农业科技支出和农技推广资金逐年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加大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保障水平,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及成果交易市场等成果转化载体,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良种繁育工程等重大项目示范带动,在重大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3、3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增强成果转化动力

按照当前农业发展一体化、产业化、市场化、绿色化等要求,以及科技链支撑产业链的思路,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创新[9]。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一是要重点建立省、州(市)涉农科研机构紧密型合作关系,推动省内涉农科研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和重大产业联合攻关,以产业或项目为抓手,建立省院(所)与州(市)院(所)、州市院(所)之间的横向协作机制,解决当前力量分散和低效重复的问题。二是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多元推广主体。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技术团体等积极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切实加强成果应用示范力度。三是要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农民需求变化和农业技术推广规律,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10]。尤其要充分把握“云南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机遇,充分利用“12316”、“农技110”、“三农通”和农业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以及推广普及“互联网+”农业科技模式,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远程服务,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4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管理创新,释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关精神,将农业科技成果以适用技术或物化成果形式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等方式应用于生产实践,实现农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活、用活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要用好、用活存量资源,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以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实施好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服务等参与收益分配制度,取得合法收入。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实现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奖励等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挂钩,把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参加扶贫服务等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鼓励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乡、村、社或农户直接挂钩,创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体;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大学等院校有志于服务“三农”工作的毕业生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大力鼓励在“三农”领域就业、创业。

4参考文献

[1]余保祥、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J]、云南农业,2004(6):30

[2]本书编导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刘洪对,汪宝卿、完善科技评价引导创新方向促进强院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3(2):29-31

[4]李学林、准确把握云南现代农业新常态[J]、社会主义论坛,2015(2):7-8

[5]徐宝明、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6]王馨,郑戈,林祥明,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重构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新疆县乡农技推广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2):5-8

[7]张海翔、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技术支持体系[J]、云南社会科学,2013(4):83-87

[8]陈良正,王云美,冯露,等、加快推进云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8-142

[9]杨志雷,李国治,张邦朝,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7):345-346

科研成果转化篇6

关键词:科技中介 科技成果转化 角色和定位

1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 迫切需要大量新的技术和新的成果,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成果相对而言比较丰厚, 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影响科技成果市场实现的诸多因素中,技术中介环节的不健全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明确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更好的发挥科技中介的沟通粘结功能,咨询服务功能,协调重组功能等,成为扼待解决的问题。

2明确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

要让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其作用,首先要明确其充当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2、1要有清晰的职能界定

目前,国内许多科技中介之所以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我职能界定不清晰,很多科技中介成为了“第二政府”,只有监督管理,没有服务,成为企业新的“婆婆”,自然不被社会认可。WWw、133229、CoM众所周知,在wto法律框架下,政府只能做法律授权的事,此外都不能做;而企业除了法律禁止的事,其他都能做。这样,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一条鸿沟,因此需要架起沟通两者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否则就会断层。这个桥梁就是中介机构,它需要在科技与经济、政府与企业中间扮演“红娘”的角色。因此,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成为科技中介的重要职能。

2、2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凸显绩效优势

国外成功的科技中介组织在发展中多强调企业化运作,股份制和合伙制是运行比较成功的组织形式。我国的科技中介组织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机构设立带有浓重的“官办”、“半官办”色彩,经营手法单一,缺乏市场意识,不是积极主动的跑市场、找项目,而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故难以成功壮大。只有采用多元化投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主动为企业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才能深受企业的信赖。

2、3应对症下药,破解中小企业发展之瓶颈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技术设备落后、创新不足、信息不畅、人才匮乏等发展瓶颈,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西方国家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技中介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群,只有采取“政府扶植+中介服务”才能推动广大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才能达到提高经济竞争力、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要抓住了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致力于为中小企业铺路搭桥,扫除前进中的障碍。只有形成技术创新、信息网络、质量检测、人才培训、资金担保、科技创业等服务体系,才能涵盖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

2、4做科技——经济联姻的红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科技成果大多来源于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他们大多不擅长经营管理,奉技术成果为宝贝,过分强调科技成果的重要性,难以接受来自企业的经营管理或者担心在合作过程中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主要的出资方,始终将资金的运作管理看得比较重,自然也难以接受或者不放心由技术人员掌控资本。因此,这种先天的行业隔阂,致使双方难以找到平衡点,合作的机会非常小,就更谈不上产业化。时下,许多科技中介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借用有关红娘的俗话“不仅要结婚,还要包养儿子”来形容科技中介的角色。这种新的科技中介观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际市场化运作成功率并不高。在这个问题上,更应该有大胆的创新,不仅要完成传统红娘的“不仅要结婚,还要包养儿子”的任务,还开创性的将“优生优育”在实际服务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扶植一个、壮大一个,就市场化一个,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5资源共享,贴心服务

在培育新的企业或产业过程中,还要对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公司进行跟踪服务,针对有关共性的问题,积极解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如为解决中小企业在生

产过程中设备缺乏,自购成本较高且易导致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为中小企业出口产品提供及时便利、快捷低价的服务,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综合成本等。

3深化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当前金融危机的考验,作为科技中介机构,明确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政府的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如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树立科技中介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科技中介的作用:

3、1关注科技中介对外开放的问题,努力走出去

科技中介要做得更大更强,形成知名品牌,必须实施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出去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走出地市,辐射全国。科技中介不仅仅是为某个地区服务,还要争取作为部级示范基地,担当更大的社会责任,要将服务辐射全国;第二阶段,要走向国际,提升品牌。中国持续扩大开放需要构筑更多的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中介机构将是中国通向世界桥梁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化和国际化的中介机构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沟通信息,改进观念和生产方式,紧随科技和产业化潮流,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引导产业发展,提升品牌。

3、2引入中介期权机制,完善经营手段

在引入中介期权机制的情形下,中介组织通过订立远期合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远期合同能给科技成果成功转化预留一定的时间,能保证买入科技成果期货的中介在已设定的到期日收到合同签订的货币数量,能有效促使科研单位研究出更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也能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这一过程既满足了成果使用者——企业对成果的需求,也化解了成果所有者——科研单位担心成果转化不出去的风险,还满足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投机欲望,更重要的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3深化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未来的科技中介要能够为其服务的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知识产权评估、成果包装、企业注册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大幅度提高各项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这不仅能为企业切实解决创业难题,还促使成果转化大大提速。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

科技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济从业人员大多具有理、工、商、法至少两种专长。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是中心走得更远、更快的有力保障。

科技中介在科技的发展征程中,实现了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之路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罗守贵,高汝熹、我国技术中介的地位与出路[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59-62、

[2]娄成武,陈德权、国内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5):105-109、

[3]赵定涛,魏玖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77-80、

科研成果转化篇7

[关键词]研究所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62-01

一、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及研究所的使命

1、1 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

目前社会还是以传统技术为主流,例如发电技术、汽车发动技术和喷气式飞机技术等等,真正的革命性技术创新非常罕见,及时这些革命性技术的诞生了,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普遍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迄今我们仍然在分享着20世纪的科技成就,20世纪科技成就主要在实际应用上,解决了新产品发明所必需的工程技术、材料和制造工艺问题。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的是革命性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如今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可以分为发现、发明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三个层次。发现的目的在于揭示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责任和工作重点。发明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研制成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发明主要是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

1、2 企业研究所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载体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科技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它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对于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当采取需求牵引,工程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化分工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研究所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这一个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化分工,社会化分工是指充分发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研究所的的分工与协同。不仅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发挥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所和企业的优势,实现技术集成。

二、研究所科技成果机制探索

2、1 加强政府的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的作用

在促进研究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因为研究所所进行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关乎着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研究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政府应该要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为企业研究所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通过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为未来对研究所进行技术投资的信心。政府还应该要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应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和提高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建立科学、形成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运用共享的机制推动科技资源的社会化。最后政府还可以实行促进企业增加研发的财税政策,准许企业以某年度的研发费用抵销以后年度的盈利,以减少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的部分税款。或者是企业可以从收入总额中提留3-5%的技术开发准备金,技术准备金可以不纳税,但三年内必须用于技术研发。

2、2 研究所清楚认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以市场换技术,是指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二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三是技术存在代际差异。研究所必须要清楚认识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优劣之处,其中它的积极作用有与发展中国家最初的技术和产业起点相比,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研究所一定要看到以市场换技术的弊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更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以市场换技术还可能形成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排斥和抑制。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历程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所在国企业的技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对技术引进起决定作用,而决定技术差距的不仅包含自主市场的开放程度,而且包括东道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扩散的速度。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技术转移的更有效的途径。因此,研究所在探索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时候一定要认清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必须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研究所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科技队伍的主体主要集中在研究所内。我国科技创新仍处于发展较慢的阶段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落后,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首先要认清科技创新的不同层次,并清除认知研究所的使命。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时必须要处理好研究所与政府的关系,并认清不同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促使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本国、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06(04)、

科研成果转化篇8

近年来,中国草业虽然产业发展迅速,但作为畜牧业的上游产业,仍然处在“总量有缺口,质量有短板”的初级形态中,优质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长期依赖进口,国产苜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畜牧生产的需要,推动草业提质增量,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产业政策。

草业联盟由草产业骨干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及生产经营者组成,以构建“自主合作、优势互补、企业问诊、专家开方、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联盟发展新机制为宗旨,不断提高草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和草业发展水平。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草业联盟顾问团主席任继周说,草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草业迈上新台阶。产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农业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农耕农业向草地农业的转化,完成过渡要靠产业的推动,一切科技理论、技术都是由产业引起的改变。

任继周指出,我国草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是按照现代草业标准来要求,有一定差距。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草产业产能和质量还有很大的距离,数量和质量还不足,草业理论和技术还需要很大的提升。草产业科技创新的原则,是针对草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前瞻性、关键性技术,以草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以契约关系为核心和纽带,推进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围绕草产业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创新。

作为草业联盟的发起单位,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称,当前草产业提升仍缺乏标准,应该加快完善行业标准。草业联盟应该平台化和小草化,2016年,蒙草自建的种质资源库收集了10万份土样,全部依靠农牧民,成本又低效率又高,说明搞科研并非只靠科学家,可以广泛凝集各方面力量。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高效节能灌溉(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