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8 栏目:写作范文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1

关键词:直接融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后发展指明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对搞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做好今后资本市场各项工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国内融资市场的现状

(一)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均衡发展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金融体系风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合理配置资金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仅有10%左右,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占90%,这造成金融风险的压力过分压在银行身上,使银行不堪重负。优秀的企业不能以低成本获得资金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也不能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健全起来;另外,大企业、优质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使中国人不能从资本市场中分享中国的大型优秀企业的发展成果,制约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副资渠道无法满足不同主体的投副资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股票融资增长较快,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在配置全社会资金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直接融资在企业总体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16、6%,而英美等发达市场超过80%,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超过50%。现有的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中的份额还比较低。目前,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资本市场如何满足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其发展壮大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同时,还有众多股份制公司希望通过适当的平台实现其股份的流动。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和扩大,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需求日益强烈。

(三)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础,也是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已不能适应融资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债券市场的总量仍然偏小。2006年,我国市场发行的金融债(不含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企业短期融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总量为3 068亿元,占我国去年gdp的1、5%。而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度报告的数据,多数成熟市场国家的企业债券发行量与gdp的比例在50%~100%之间,即使是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也达到了20%。可见,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相对较小,债券发行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我国债券品种的结构尚不合理。2007年3月底,银行间市场包括央票在内的各类债券存量已达10、23万亿元,交易所债市的存量约为3 000亿元。而在这中间,政府信用和准政府信用债券的总量约占95%以上,以纯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公司和企业债券的总量占比不足5%,只有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才能发行企业债券,而且每年融资规模有限,被允许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也很少,市场交易极不活跃,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如何发展企业债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国内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上市资源流失海外

由于国内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近年来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数量大幅增加,上市筹资额也大幅提高。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有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有84家,筹资金额111、51美元,约为中国内地市场的3倍;2005年有79家中国内地企业境外多家交易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约200亿美元,远远超出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集约100亿美元的融资额;2006年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首发融资44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首发融资额的2、5倍。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是现实而经济的选择,但这也造成部分优质上市资源向境外流失,国内投资者无法享受到这些企业的盈利果实,使利润大量流失境外。

二、多渠道促进直接融资发展的对策

胡锦涛在十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针对资本市场,提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与我国过去一直倡导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同,报告首次提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观点,这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性的指导方向。

(一)稳步发展股票市场

2006年,我国股市出现转折性变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股市融资功能得以恢复。数据显示,2006年沪深两市共有70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 642、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超级大盘股发行成为当年焦点,单家融资额过百亿的有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银行等。上市再融资同样写下新纪录,当年共有69家公司实施再融资,募资1 106亿元。2007年以来我国股票ipo明显加快,截至9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达1 517家;2007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融资约4 779亿元,创出历史新高。

(二)加快发展债券市场

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债券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的战略要求。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可从如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创新企业债券品种。认真贯彻《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的有关规定,推动企业债券的交易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债券,上市交易。创新企业债券品种,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第二,建立健全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管理,加快修改《破产法》,督促企业履行债务,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第三,规范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独立、公正和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体系逐步建立后,企业要推出不同信用等级的债券,比如民营企业债券等,使作为信用风险补偿的收益率水平拉开距离。第四,引入短期融资券发行备案制,逐步放松发行管制,稳定债券发行,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提供充足的市场流行性。

(三)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贯彻十七大关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论述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还难以有效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证监会将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形成更有效率的场外交易市场,稳步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第一,进一步大力发展主板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使主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一批大市值公司相继上市,中国船舶、中国铝业等大型公司重组购并后整体上市,不仅市场规模大幅扩张,上市公司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第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设立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制度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11月23日,中小企业板已有196家公司发行(其中188家已经挂牌上市),市值达到7 889亿元。第三,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业板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和支持创新的产物。加快创业板市场建设,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是资本市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直接融资领域

市场经济越成熟,民营经济越发展,民间资金必然以一定的方式进入投融资领域,充分引导整合民间资本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第一,民间融资是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补充,有利于改善融资市场环境与结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有效的资金资源,缓解融资市场资金供应紧张状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当地金融机构的巨额存差,也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压力和分散金融风险。第三,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状态,对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创新产品、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起到促进作用。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民间资金理应受到相当重视,然而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远看,只要我们的资本市场持续、有序发展,民间资金也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五)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

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基金、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截至2007年9月底,专业机构持股市值已占上市a股流通市值的三成多。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创造了条件。而如何拓宽直接融资也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投资者只有优化投资者结构,建立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才能适应直接融资发展的需要。培育健康和高效的机构投资者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投资者(其中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基金、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都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为了提高法规的质量并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可考虑对现有的法规进行一次彻底的综合审查。同时,有必要充分协调对投资顾问服务及进行投资决策的从业人员在包括投资分析和资产组合管理等专业领域的资格认定。第二,为了实现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队伍以及在公平竞争环境中引进包括外资的新进入者等目标,机构投资者的股权多样化和私有化也是不可少的。第三,为了放松投资限制,以及建立合理的、协调统一的投资法规。特别是对投资长期基建项目债券,只要符合有关的信息披露标准和风险特征要求,就应该允许所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随着投资品种的多样化,需要对风险和预期回报方面的信息披露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 孟慧,杨秋玲、浅析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比例的失衡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2

的收益。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对整个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我国企业债券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从1984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发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收益的现金流量预测,自主决定发债规模、债券期限、利率等。因未得到有关部门许可,当时发行企业债券被视为破坏经济和金融秩序的乱集资。

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国家开始对企业债券进行统一管理,实行总额控制、分级审批的制度,改变了企业债券发行的无序状况,从此,企业债券市场真正开始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的使命。这一阶段的企业债券市场充满了很多非理性成分,许多企业借发行债券之名,乱行集资,干扰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企业债券(特别是地方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的问题,使刚刚步入相对规范的债券管理制度受到冲击和影响。

为了加强对企业债券的管理,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8月2日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条例规定,由国家计委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拟订全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报国务院批准,明令未经国务院同意,任何部门不得擅自突破企业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

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债券的管理,规范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1998年4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这一阶段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实际上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为国家批准的大中型项目筹集资金,实际上已将一般大型和中小型企业排斥在发债行列之外。

2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来引导其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成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资本市场发育与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适应,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政府干预过多。

企业债券在我国从被纳入管理渠道开始,就有着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企业对企业债券是否发行、发行数量、发行价格等方面无权自行决定。政府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以及证券市场发展等需要对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作出总量安排和结构控制,并具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在发行额度之外,即使企业有债券融资的要求,也无法利用这种融资工具。

2、2市场结构不合理,交易不活跃。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品种只有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四个品种。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抵押担保债券、资产担保债券、附新股认股权公司债券等,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运用。企业债券品种少,导致企业无法选择适合本身筹资要求的品种来发行,同时,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要。我国企业债券的交易目前只能通过沪深两个交易所完成,缺乏场外交易市场,这与发达国家债券市场以场外交易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为辅、其它交易市场为补充的成熟交易市场体系存在明显差异。

2、3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比例较少,而中小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就更难。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措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依照本法发行公司债券。该法律条文明确了对发债主体的限制:在所有制上基本为国有企业;在行业方面大多为基础性行业;在企业规模上主要是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因素阻碍了众多经营良好的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进行融资。

2、4中介机构运作不够规范。

债券融资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承销商及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其中最主要的是信用评级机构。目前,我国缺乏对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监控的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得有些中介机构对企业债券的评级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更有甚者,中介机构与部分企业串通起来欺骗投资者,向社会制造和虚假信息,为一些不具备发债能力的企业创造了发债机会,潜伏了兑付的危机。

3发展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建议

要拓展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发展债券融资,就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因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改变金融风险过多地集中在银行的状况,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1发挥政府在企业债券融资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要求政府的管理职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使政府管理的职能逐渐从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调整到以经济管理手段为主的位置上来。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实现宏观管理,通过改善宏观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更多地采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管理经济。改变对企业债券的错误认识,改变现存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制度,改变对企业债券融资的政策性导向,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监管。

3、2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法律法规。

市场化融资主体的培育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横向信用体系的建立要求社会在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包括政策、法律、制度和信用评级等多种手段。但最根本的是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只有经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后产生的我国公司制企业和公司制金融机构,才能拥有真正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也才能成为真正理性的“经济人”或市场主体。另外还须建立一套企业债券偿债保障机制,加强债券风险制度建设,约束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确保债务本息能够得到正常支付。为此,要以制度创新为基本手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事中风险监控机制、事后清偿保障机制。

3、3逐步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建设。

解除有关法规对企业债券利率的管制,推动企业债券发行定价的市场化。发债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各项重大信息,提高企业债券相关问题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及社会各界对发债公司的监督约束力度。作为发债企业,不但要在企业债券发行前对发行人基本情况、有关承诺以及投资者必须知道的条件等信息进行详尽的披露,还要定期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披露,另外在企业出现可能影响到债券到期兑付的重大问题时随时进行披露。

借鉴美国的做市商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考虑让证券承销机构充当“做市商”的角色,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加快企业债券品种创新,丰富企业债券品种,建立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的企业债券品种系列。根据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应当从发行主体、期限、利率、品种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

3、4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投资者结构。

一个成熟市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机构投资者的多寡和质量,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繁荣,加大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力度,也是保持市场活跃度的有效途径。机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的发展、规范和完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是专业化的投资,能够起到维护市场稳定和增强债券流动性的作用,没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

要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就必须放宽对企业债券投资者的限制。首先,要吸引银行资金、保险资金等进入企业债券市场,放开对商业银行投资企业债券的管制。其次,要考虑设立以企业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企业债券基金和企业债券类委托理财,利用其专业化的投资优势,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介入企业债券市场的便捷途径。

3、5完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信用评级机构。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3

论文关键词: 企业债券;品种创新;新兴产业

0 引言

最近几年,债券融资已成为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信用类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发行公司信用类债3、7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4万亿元。虽然企业直接融资金额在快速增长,但企业对银行的融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作为重要的直接融资工具的企业债在发行和流通环节上还存在流动性不佳等问题。这和制度上的约束,以及企业债券市场产品品种单一等原因不无关系。本文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从债券品种创新和制度完善的角度,为促进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提出建议。

另一方面,企业发行债券的相关政策将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引导作用。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如果能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国家扶持的新兴产业中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本文针对新兴产业的企业高风险、知识密集等特点,从债券品种创新的角度为其直接融资提出建议,这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1 文献回顾

债券品种的创新是学术界最近几年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不少专家学者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就债券品种的创新提出了意见。范飞龙的《企业债券品种设计创新方法体系研究》(2005)从还本、付息、债券分割及债权位阶、结构性债券等五个基本层面系统介绍了企业债券品种创新的方法体系,为债券品种创新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迪在《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2006)一文中通过总结美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提出发展本息可拆离债券和债券衍生产品可以达到风险的重新配置,活跃债券交易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推出本金和利息偿付随某一经济指标(如CPI等)变化而变化的指数化债券,既可以减轻发行者的债务成本,也能吸引部分重视购买力风险的投资者,实现投融资双方共赢。

纪敏的《我国需要发展高收益债券》通过分析我国发展高风险债券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和潜在的风险,就法律法规和防范风险等层面对我国发展高风险债券提出政策建议。

邹小?《国外专利权证券化案例解析》以耶鲁大学的Zerit专利证券化和日本首例专利证券化为例,阐述了专利证券化的过程,并总结了外国的先进经验。

2 我国企业债券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债券期限结构不合理,长期债券占比偏低 从期限结构上看,市面上的企业债券多为短期融资债和中期债券,少有10年以上的长期债券。根据上交所的数据,2005年~2010年,企业主要以短期融资券和中期债券市场为主,长期债券的发行比重日趋降低,2010年7月达到最低,仅为3%,短期债券和中期债券分别占72%与25%。这一方面导致企业无法通过发行债券满足对长期资本的需求,进而求助于银行,从银行获取中长期限贷款,使银行信贷资金的期限结构长期化,对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形成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企业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大多对资金量有较大需求,而其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并不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也有限。

2、2 我国债券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投资融资双方的需要 从债券品种上看,我国发行的债券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是固定利率,定期付息,到期还本的传统债券,由于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等偏好不同,对流动性和未来的现金流等也有不同要求,我国单一的债券品种难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要,对一些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不强。

此外,我国债券市场上绝大部分企业债券评级都在AA以上,缺乏包括垃圾债券在内的高收益债券。2011年,美国高收益债券发行规模达3248亿美元,占比当年债券发行总规模的1/5。与美国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集合票据、集合债等高收益债券,不足200亿元的年发行规模小的可怜。高风险企业债难觅踪迹,原因之一就是管理层对企业债券利率上限有着严格的规定,即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40%。在收益率有限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债券难以吸引投资者。而且监管部门对于发债企业的债券余额不超过净资产40%的规定也限制了其债券的发行规模。高收益债券品种的缺失导致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企业为了资金周转的需要,不惜以极高的利率从地下钱庄融资,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

2、3 我国企业债券交易不活跃 企业债券流动性很差,在交易所挂牌的债券品种很多一天只有一两笔成交,有的甚至连续几天无成交。据2012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统计,2011年,我国企业债券平均余额为40564、30亿元,而全年企业债券总成交额只有8257、15亿元。流动性不佳一方面使得不少投资者放弃债券投资,尤其是长期债券的投资,进而又加大了债券发行与流通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使得债券的价格容易纵,不利于市场发挥其价格发现功能。

当然,中国的企业债券还存在其他问题,同样制约着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制约着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一一列举。本文的重点在于针对这些问题从债券品种创新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3 企业债券品种创新及政策建议

中国企业债券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本文认为,债券品种单一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对发展企业债券有一定推动作用。针对企业债券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兴产业风险大,企业需要大量长期资本且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等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发展高收益债券,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高收益债券是指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信用级别低于投资等级的债券。虽然高收益债券具有较高的违约风险,但由于比起一般信用等级的债券,它有着更高的收益率。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如果能够进行较好的组合,就可以把风险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并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正是高收益债券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另一方面,高收益债券也拓宽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了资本支持。发展高收益债券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小企业对地下钱庄的依赖,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此外,发展高收益债券,也是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同时,通过对高风险债券的政策引导,支持新兴产业的企业发行高风险债券,并通过提供利息收入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吸引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国家扶持的产业,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虽然发展高风险债券无论对于投融资双方还是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在我国还是存在一些障碍,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法规上的约束外,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的缺乏以及风险定价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对高收益债券的投资热情。另外,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不强以及债权人权益保护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因此,尽快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风险隔离机制,健全债权人保护机制是当务之急,如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抵押,发展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产品,设立偿债基金等,以吸引银行、保险公司等较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独立的风险评级机构,实现合理的风险定价。由于评级机构的收入不能与被评级者的评级相挂钩,因此可以考虑由投资者支付评级费用。例如,可以采取相关费用由发债人垫付,并从投资者每年的利息收入中扣除一定比例进行支付的方式来实现评级机构与被评级企业的制衡。有关方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行业规则使评级机构能客观地评估债券的风险,强化其责任感和公信力,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级机构诚信体系,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3、2 发展本息可拆离债券,增强债券流动性,缓解长期债券发行困难的问题 本息可拆离债券是指持有者有权将持有的附息债券的每笔利息支付和本金偿付拆分成若干只可独立持有的零息债券。投资者可按照自己的流动性偏好,对未来现金流的要求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到期期限的零息债券,也可以通过拆分-复原进行套利交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券的流动性,有利于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限债券的发行,从而改善现有的债券期限结构,实现企业短期融资靠银行,中长期融资靠债券的良好局面。

从我国的债券市场上看,虽然目前企业很少发行这种债券,但本息可拆离债券在我国并非没有。从2002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就发行过本息可拆离金融债券。但由于银行间柜台交易市场只能通过适合大宗交易的询价谈判交易,且拆分后的债券不能复原,只能单向套利,拆分后的债券金额又比较小导致大宗交易谈判时间过长,成本过高,导致流动性受到限制,交易没有预期中活跃。因此,在发展本息可拆离债券同时,也应该尽早建立场内场外交易市场,引进做市商制度,既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能购参与其中,让拆分后的小额零息债券也能有较好的流动性,降低机构大宗交易的成本,从而活跃整个企业债券市场的交易。

3、3 发展可转债和可分离的附认股权证企业债 由于附认股权证的债券在未来权证行权时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投资者会适当降低对利息报酬的要求。通过发行可转债,发行方能减少利息支出,从而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同时,又存在着未来将长期债务资本转换为永久性权益资本的可能。投资者也可能获得着潜在的股权投资收益。因此,这类债券能实现投资方与融资方的双赢。

可分离的附认股权证企业债是可转债的一种创新。由于债券和认股权证可分开交易,分别持有,对于一些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来说,可以将认股权证在市场上卖出来弥补低利率带来的损失,提前锁定一部分收益。因此相比起普通的可转换债券,可分离的附认股权证企业债不但能同样吸引风险爱好者,也能吸引一部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更有利于其发行和流通。

3、4 推进专利证券化 专利权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通过向被授权方收取年金或转让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获得现金流。发起人将这种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期现金流的专利(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基础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后出售给一个特设机构,由该机构以专利的未来现金收益为支撑发行证券融资的过程就是专利证券化。专利证券化能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能较好地解决因信用评级低带来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其信用增级作用还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将专利证券化,企业加快了技术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收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并规避了专利收入不确定性的风险,这也有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通过中介机构SPV,投资者得以间接投资于新兴产业企业,在争取高收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

虽然专利证券化有着诸多优点,但作为基础资产的专利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专利证券化的难度比传统基础资产支持证券大。首先是专利证券化基础资产上的权利人及其法律关系相对复杂使得专利证券化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其次,专利面临着法律风险,如专利可能在证券化过程中被宣布失效等。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专利即基础资产可能贬值。第四,难以对专利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较为精确的评估,这就为其定价增加了难度。

从开展专利证券化的条件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资本市场还不很成熟,资产证券化也刚刚起步,开展专利证券化还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而相比起其他资产证券化产品,专利证券化无论是从技术难度还是风险来说都比较大,客观上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必要信用基础,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只有依靠政府强大的资金实力,才能够建立一个庞大的资产池以降低投资风险。此外,政府通过扶持专利证券化融资,又能更好地贯彻我国的产业政策,推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我国发展专利证券化,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专利证券化公司,并适当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收购专利并对同类专利进行基础资产组合后转移给有资质的信托公司,再由信托投资公司以这个专利池产生的现金流收入为基础发行信托凭证,向分散的投资者募集资金,从而实现投资者对企业的间接投资。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4

关键词: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对象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市场,正确认识风险同收益间的平衡,根据自身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投资者而言,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认真分析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来承受债券投资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3]张明哲、透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J]、中国邮政,2016,06:36-37、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5

(20__年6月26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中国债券市场论坛”。中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近8年多来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主体的场外债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债券市场成为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平台。随着金融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功能的不断深化,债券市场必将在金融企业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想简单回顾人民银行近年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所做的工作,分析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始终坚持市场化和规范化原则,按照债券场外市场的模式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已成为面向所有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场外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人民银行以推动市场产品创新为重点,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规范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债券发行量继续增长。20__年初至20__年3月末,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5617亿元,比20__年末增加15357亿元。截至20__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达到52143亿元,比20__年末增加18592亿元,增长35、65%。从20__年初至20__年3月末,市场总成交量为15、4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快速增长,类型日益多样化,截止20__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5596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类型的机构,比20__年末增加1613家。

二是产品创新取得了较大突破。一年多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发行主体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包括:批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有力支持国务院批准的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实施;推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扩大券商融资渠道;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债券市场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近期,我们还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在企业直接融资领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随着发债主体的扩大,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也逐渐丰富。积极探索并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为推动银行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促进金融创新。在市场发行方面,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促进了其资金来源的市场化,推出具有新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投资工具;在市场交易方面,我们批准铁路建设债券等部分企业债券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为债券借贷和远期交易等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创造了市场条件。

三是市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市场建设,培育与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法规制度建设。包括: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制订并了《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开办货币市场基金业务,目前已经设立12只货币市场基金。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以及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起草并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解决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机构投资人发展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在双边报价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除商业银行外,首次引进2家证券公司为做市商,目前做市商数量达15家,做市商制度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中央债券综合系统“三期”顺利上线,完成了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联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实现了先进的券款对付(DVP)交易结算方式。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交易工具不断出现的需要,我们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比如,为规范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流通管理,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为解决买断式回购业务的法律适用问题,制订了《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等等。

二、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将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在金融结构调整、金融宏观调控以及金融企业改革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改善金融结构对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银行贷款占全社会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0以上,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比例高达70。这种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不仅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改善融资结构已经成为金融界的共识。要改变当前的融资结构,关键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使企业能够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使投资者能够通过市场直接投资。在推动股票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改变上述不合理金融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善融资结构的迫切需要,为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传导机制对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需要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顺畅的金[,!]融市场。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迅速发展,为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以及宏观经济的自主调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传导机制的需要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继续拓 展,特别是目前市场的交易品种、交易工具还不够丰富,市场的流动性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建设、丰富市场产品和完善市场功能,才能更好地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和传导。这是新形势下金融调控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的新任务,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金融企业改革对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企业改革速度的加快,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间债券市场不仅应为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提供投资的便利,还应提供主动负债的工具、灵活调整资产的手段以及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渠道。银行间债券市场还要为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多的手段、更丰富的工具,为金融企业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完成自身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金融主体。

三、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本思路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金融市场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我们需要遵循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依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金融产品创新作为突破口,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力度、发展速度和市场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一是以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为了满足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需求,为市场成员提供进行主动负债工具和避险工具,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尽快推出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并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一般性金融债券发行。在继续做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提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工具,改善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状况。

——继续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尽快发行。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抓紧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前期准备,指导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细化资产支持证券(A)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的试点方案,保证资产支持证券尽快推出。

——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根据已经公布的《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做好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与交易流通管理工作。

——大力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在出台《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首批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上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规范发展,逐步改变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供给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面。

——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加大宣传和正面引导,促进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招标发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逐步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为提高市场流动性,为市场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要根据市场发展逐步推出债券远期和借贷业务,确定债券远期产品和借贷业务的运行模式和制度框架;修改相应法规办法,为两种产品的出台提供法律依据。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也已公布,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试点工作,争取尽早由试点商业银行正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同时,为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我们还将逐步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如亚洲债券基金(ABF)等,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

三是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各类新型金融产品的顺利推出,需要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技术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规章制度。在已有各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做好《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具体细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明确债券发行和交易的重要原则。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实施券款对付(DVP)相关的规则、协议和系统开发工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券款对付(DVP)的路径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制度安排;协调簿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连接所涉及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问题,推动簿记系统与交易系统的尽快连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信息管理。要进一步改进做市商制度,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做市商为核心,经纪商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众多非金融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完善的银行间市场运行架构。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6

关键词:利率定价 债券

一、原有的管制利率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

过去我国实行管制利率政策,较低的存款利率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收入,但也限制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作用,不利于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尽管我国的利率改革开始于1995年,但至今关键利率仍然受到管制。我国的管制利率政策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债券发行利率并不完全是债券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体现。央行控制了零售市场(金融机构吸存和放贷市场)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债券发行利率的一个基本决定和比照因素,并且债券发行方式中采取的单一价格招标方式、确定招标基数和利率上限等规定都与利率管制的基本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利率管制下的债券发行利率不是债券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

第二,管制利率下的金融结构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和市场规模。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因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低,竞争优势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全社会近60%的金融资产。这严重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债主体的结构,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占债券市场的绝大部分。

第三,管制利率淡化了利率的资金价格指示功能,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政策性风险,使得控制和对冲利率和信用风险的衍生产品如利率期货、信用违约掉期等缺乏市场,这又反过来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能力。因此,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仅限于现券和回购。这就造成我国债券市场过分突出筹资功能,导致分散资产组合功能、规避风险功能等市场功能的缺失。

二、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波动性为主,这是因为微观主体尚未来得及适应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相关的风险防范、管理工具也尚未完备,因此市场将在波动中成长。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以系统性为主,微观主体对自身投融资行为进行调整,并反映在债券的产品、价格和量等方面,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变化,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债券市场底部收益率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善国债长短端利率的割裂状况。目前我国国债短端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但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利率传导机制,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存在割裂。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结构,使得长期国债的交易性需求占据主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债长短端利率传导的割裂问题。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基准利率提升,这会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投资证券的要求收益率,迫使金融机构更多地选择高收益债。金融系统的风险偏好将会被迫提升,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发行债券的机会,信用债的比例会有所增加,推动一级市场收益率走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通常会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整体上浮,回归均衡水平。

再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这会削弱银行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能力,增加市场对信用债券违约风险的预期,进而改变信用利差与基础利率同向变动的局面,信用利差的变动将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

最后,债券收益率波动性也会发生变化。金融市场联动性加强,价格传导机制增强,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的传导性更快、更广,基准利率波动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也越大。

2加大对信用债券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投资需求。一方面,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脱媒”逐步深化必然推动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及投资业务。债券市场不仅是银行最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也是银行拓展包括承销、理财等中间业务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推动债券收益率走高,将提高债券对非银行机构的吸引力,增加此类机构的债券需求。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将推动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占比过高、投资者交易风格趋同等问题,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3加大中低评级债券供给

利率市场化也将为债券市场带来更多的供给,吸引更多的发行人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利率债与信用债的发行都有望增多。如1974―1983年,日本间接融资比重由94%下降至72%。对利率债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增强央行间接调控的力度,政府信用债券的货币政策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对信用债而言,由于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受到牵制也将上升,随着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敏感度加强,融资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来解决。对大企业而言,由于信用资质优良,通过债券融资可以获得比贷款融资更低廉的成本,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高品牌认知度。对中小企业而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创新,将使目前存在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有进入到正规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融资)的机会。

4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大幅发展,仅从交易量上来看,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宽刺激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的提高。

表1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时点

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评级公信力

利率市场化后社会信用风险将发生变革,进而使得债券信用风险的定价更为复杂。风险加大则要求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趋于完善,信用债市场也将因此得到改进。现阶段,评级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目前信用债市场发展,市场表现出对信用评级体系不信任,一旦出现信用环境恶化,市场就会表现出非理性恐慌,就像2011年底的城投债危机,直接抑制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需求。利率市场化可促进信用债评级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趋于完善。

6加快债券市场创新进程

利率市场化将为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发行人主体,商业银行与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均会提升。这将直接给债券市场带来创新动力,出现适合不同类型发行人、满足不同投资需求的产品,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债券远期、期货、互换在内的创新性产品将面临大好机遇。

三、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需要发达的债券市场辅助,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利率结构

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改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不平衡状况,从利率结构、利率形成机制、微观主体行为、货币政策传导等多个方面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金融环境。2005年以前,我国企业信用类债券品种十分有限,期限多在5年以上,中短端产品缺乏。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推出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使得资金在长、短期债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间得以自由流动,促进了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利差的形成。

2优化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债券市场提高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参与度,推动了企业和银行等微观主体行为的市场化。在2004年之前,企业信用类债券余额占GDP比重不足2%。债券市场由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导,微观主体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利率并不能代表资金的真实价格。但自2005年以来,企业信用类债券占比逐年上升,丰富了债券市场也提高了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使得资金分配更加有效。

在债券市场开启之前,企业只能被动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2005年以来,随着债券市场发展,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随着直接融资的增加而提升,逐渐形成了利率的市场化反应机制。债券市场的市场化机制对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促使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债券市场将利率与实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必将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企业债券融资对银行贷款具有替代效应,对银行的盈利形成压力,促使银行逐步走向多元化服务和市场化经营。特别是信用债的大规模发行将促使银行业产品、结构、业务模式、风控系统的改革和提高。此外,银行机构作为企业信用类债券的主要投资人,也将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3改善货币政策传导,优化中央银行调控方式

随着债券市场发展,银行信贷在融资总量的占比降低,针对银行信贷的货币政策效果将逐渐减弱,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公开市场操作将逐渐增加。债券市场的发展为货币政策执行提供了有效渠道,改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也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积累了经验。

4产品创新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保障

利率市场化将使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市场参与者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利率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控制和转移风险提供了产品基础。未来可能会推出的国债期货、利率期权、利率联动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随着固定收益证券品种的日趋丰富,利率衍生产品的发展将推动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也往往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四、债券投资中的利率风险衡量和利率风险防范

1利率风险衡量

宏观经济变动、货币政策调整、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引起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波动,利率的变动进而会影响固定收益证券的价格和利息收入的再投资收益。所以如何衡量利率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对冲,是债券投资的关键主要的衡量方法包括久期、凸性以及情景分析。

久期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重要指标,用于估算市场利率发生某一给定的小幅变动(通常小于1%)时,债券价格变化的程度。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和有效久期。但由于对利率期限结构平坦且收益率曲线是平行移动的简单假设,使得久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凸性描述了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弯曲程度,也是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主要是用来估计没有被久期反映的价格变化。凸性几种尤为重要的种类是比率凸性、修正凸性和有效凸性,其中有效凸性适用性较广泛。

与久期与凸性分析对市场利率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不同,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债券价值可能产生的影响。情景可以人为设定(如直接使用历史上发生过的情景),也可以从对市场风险要素历史数据变动的统计分析中得到,或通过运行描述在特定情况下市场风险要素变动的随机过程中得到。

2控制利率风险的投资策略

防范利率风险包括被动的投资策略和主动的投资策略。

被动投资策略的选择是基于对债券市场有效性持正面看法的情况下选取的。消极的债券组合管理者通常把市场价格看做均衡交易价格,因此投资者并不试图寻找低估的品种,而只关注于债券组合的风险控制。一般而言,消极投资策略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为将来发生的债务提供足额资金;二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率,即获得与某种债券指数相同(相近)的业绩;三是在既定的流动性和风险约束条件下追求最高的预期收益率。被动的投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买入并持有策略、指数化策略、免疫策略。

积极的债券管理者认为债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所以明智的投资人总是能够把握机会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回报。此类投资者认为市场无效主要体现在债券定价错误和市场利率波动的可预测性。基于此,债券管理者进行债券选择,力图识别定价错误的债券或对市场利率做出精确的预测以把握市场时机进行买卖。积极的债券管理策略一般都是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主动的投资策略包括对冲策略、水平分析策略和骑乘收益率曲线策略。常用的收益率曲线策略包括子弹式策略、阶梯式策略和杠铃式策略三种。

3控制利率风险的操作要点

投资经理负责识别和衡量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并结合投资组合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目标以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虽然各机构之间,这个过程会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总体目标和可接受的水平有所不同,但投资经理可以采取一些通用的操作要点以确保其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建立整体绩效目标和设定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的岗位职责,设定可接受的利率风险上限等。

(2)确定短期和长期安全性和流动性需要,以采用适当的投资组合结构。

(3)制定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及指引,包括有关投资和交易活动的具体授权和限制,内含期权证券的使用以及从账面上实现收益和亏损的政策。这样,投资组合经理可以决定可行的投资目标,并在不同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结构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

(4)建立测量工具/基准,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并确定风险承受程度不会超出控制。

(5)建立处理突发、意外且超过该机构的可接受的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利率风险的处理流程。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程序直接管理的正在增加的风险,以及及时就潜在风险进行沟通。

五、基本结论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外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相关市场的建立和流动性、收益率曲线的连贯性以及有效性的加强,都为利率定价和风险防范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风险管理的机遇;而任何主动或被动策略的执行,更需要系统性的投资流程的建立和管理,进而使得证券投资中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的成熟,不断促使投资者、企业、金融机构更好地面对宏观经济及政策风险,维护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建设的稳定。

参考文献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7

关键词:债券市场 香港 点心债 融资产品

自2007年7月国开行发行第一只“点心债”始,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境内非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已成为境内非金融机构境外募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的重要渠道。现就近两年香港发行的主要人民币债券现状重点分析,并对今后境内非金融机构债券发行形势进行展望。

一、主要特点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香港市场共发行主要人民币债券72次,共募集资金769、08亿元,主要呈现发债主体多元、中期债券为主、资金规模较小、发行利率趋涨的特点。

(一)发债主体多元化,国企直接发债较少

截止2012年12月,共65家非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了72次离岸人民币债券。其中,中资非金融机构26家,外资非金融机构39家,分别占40%和60%。26家中资非金融机构涉及能源、钢铁、航空、房地产、贸易等多个行业。其中,24家的债券发行主体为境外注册的非金融机构,仅宝钢集团和广东核电2家债券发行主体为内地注册的非金融机构。债券发行主体的主要形式为:

1、内地国有企业获高评级后直接发债

宝钢集团和广东核电均为此种方式。该方式下,因发债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背景,且评级机构对其具有较高评级,该债券能够获得市场投资者青睐,易形成超额认购而以较低成本发行债券。

2、由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代为发债

19家中资非金融机构选择其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债券,比重达73%。该方式下,因发债主体为香港注册企业,不需国内相关机构的审批与监管,便于债务发行。其中,多数企业募集的资金用于境外项目或补充营运资金。

3、境外注册的中资企业直接发债

5家在开曼群岛、百慕大、香港等地区注册的中资企业,如北控水务集团、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等均以外资企业身份在香港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该方式下,因发债主体为境外注册企业,不需国内相关机构的审批与监管,便于债务发行。其中,多数企业募集的资金用于海外扩张和充实营运资金。

(二)中期债券为主,长期债券比重较小

截止2012年12月,非金融机构72次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中共86支中长期债券。其中,中期债券(1-5年内的债券)81支,长期债券(5年以上的债券)5支,分别占94、2%和5、8%。

(三)筹资规模总体偏小,小规模债券为主

截止2012年12月,65家非金融机构发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共筹集资金769、08亿元,平均募集资金仅为11、83亿元,总体规模较小。同时,72次发债中,发债规模在15亿元以下的56次,15亿元以上的16次,分别占77、8%和22、2%。

(四)债券息率总体较低,呈现明显上涨趋势

截止2012年12月,发行的86支中长期债券的息率总体较低,70、9%的债券息率在3%-6%之间。从息率走势看,债券发行息率总体呈上涨趋势(见图1),息率区间由2010年的1、35%至9%上涨为2012年的2、9%至11%(见图2)。

从与发行期配比情况看,债券息率与债券发行期限关联度不大(见图3)。非金融机构同次发行的不同期限债券的息率与发行期限成正向线性关系。

二、原因分析

(一)境内非金融机构直接发债的监管审批严格

目前,香港金管局允许香港当地及海外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香港市场的先行规则并没有对发行人资格做任何明文限定,尊重市场规律和原则,理论上只要投资者接受,都可尝试发行。而境内非金融机构赴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需发改委、人民银行、国家外管局等部门的审批与监管,募集资金回流需以“个案”方式审批通过。管理部门多头、审批手续繁杂、等待时间较长等增加了非金融机构发债的成本,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实际操作中,在香港注册的大型企业或在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以及境外注册企业成为发债主体较为普遍。同时,境内非金融机构通过境外窗口公司或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的,仅由投资者接受的境内母公司提供担保,且具体操作及合规性由国家外管局审批即可。

(二)香港市场对3-5年期债券更为关注

截止2012年12月,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中3-5年期债券比重达74%,其中,3年期和5年期分别占57%和17%。主要原因为香港市场投资者对人民币在未来3-5年内的升值预期较为强烈,且资金投资需抵消香港本地4、5%-4、7%的通胀率,因此债券息率主要集中在3%-5%之间。

(三)多种因素推动债券利率上涨

与2011年相比,2012年非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息率平均上涨1、5%至2%。主要原因:

1、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速趋缓

据香港金管局数据,2012年12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为6,03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期5,885亿元小幅增长2、5%,但距2011年11月历史高点的6,273亿元下降3、9%。

2、债券发行量较快增长

据香港金管局数据,2012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为1,122亿元,较2011年的1,079亿增加4、0%。因此,相对于增速较缓的存款规模,发债人只能以更高价格吸引投资者。

3、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趋稳

据《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元,升值幅度为0、25%。同时,2012年人民银行扩大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人民币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因此,香港市场投资者提高对债券息率的预期以维持投资收益。

三、预测展望

《通知》下发后,国家推动香港债券市场发展力度加大,境内非金融机构将更便于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2013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美元汇率中间价的逐步走低,人民币汇率维持强势表现,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内地非金融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将更加得到香港市场欢迎。

(一)债券息率水平大幅提高可能性不大

一是从利率产品看,年初以来离岸人民币国债短端收益率下行,2年和3年期的国债下降至2、4%左右;二是从信用产品看,投资级债券平均收益率低至4%以下,高收益债平均收益率下降至约5、4%;三是近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二级市场价格普遍上扬,收益率下降,加大了与内地市场的差距,融资成本优势凸显。

(二)较高评级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更具优势

以广东核电为例,其债券得到国际评级机构惠誉A+和穆迪A3的评级,债券发行时得到市场2、7倍的超额认购,其发行利率为当期同期债务息率最低。

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篇8

[ 关键词 ] 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规模 债券信用评级 公司债券

近10年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多项金融体制改革。2005至今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2009年推出创业板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形成从主板到中小板和创业板到三板市场的多层结构,市场层次丰富为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渠道。2010年又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和股指期货交易。可以说,目前中国正处于新金融时代。

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作为证券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债券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

2009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4、9万亿元,同比增长68、5%。国债、次级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债券品种发行量,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截至2009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2总额达13、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额为13万亿元,同比增长30%。

2009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1、5万亿元(包括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1、2万亿元。2009年,23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总计2669亿元,发行量为前一年的3、7倍,2家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65亿元。普通金融债券发行量稳步增长,金融机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包括商业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在内的10家金融机构,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37亿元,发行量较前一年增长34、8%。亚洲开发银行再次发行人民币债券10亿元,至此我国境内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已达40亿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迅速发展,200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63只,累计发行面额4612、1亿元,中期票据172只,累计发行面额6885亿元,同时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推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已成功发行12、65亿元。2009年,企业通过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融资约5000亿元。

但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2009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债券和股票是两大重要的融资工具,应并驾齐驱的发展。因此,债券市场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条“短腿”。

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

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非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参与交易。主要交易品种有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和短期融资券。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参与者是个人和企业投资者,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

场内市场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实行报单驱动交易方式。市场参与者主要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其他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主要交易品种有国债、一般企业债和可转换公司债。

3、相对于股票而言国债交易不活跃,市场流动性差

这一点可从交易者的参与度和交易量上可以看出。比如山东黄金(600547)在2010年5月10日刚一开盘9:30分就成交1,654手,其后的交易时间内,每分钟均有成交量,当天的总成交手数为106,316手。而债券交易中较为活跃的国债,比如国债0303(100303)在2010年5月10日9:30成交量为100手,随后偶有间断,全天总成交量为682手。同股票相比债券的活跃度很低,这有可能造成投资者因为其变现速度慢,换手率低等原因而放弃进行债券投资。而且在债券市场尤其是场外市场上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他们数量较少。因为信息、对手方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报价不连续或报价不真实等缺憾。

4、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过去所有发的国债、政府级金融债,基本上没有信息披露,或者说是完全没有信用评级的。因为这些是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本身这个问题也不是很突出。但随着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产品推出,债券公开发行时必须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对于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中小投资者来说,由于受到时间、知识和信息的限制,无法对众多债券进行分析和选择,因此需要专业机构对准备发行的债券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进行客观、公正、权威的信用评级,以方便投资者决策。

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几个有高信誉、有影响力的被广大群众所认同的评级机构。因此,急需完善我国的评级制度。

二、对于完善目前债券市场的建议

1、大力发行公司债券和银行次级债,丰富债券市场品种。

公司除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以外,还可利用债券市场进行筹资。由于债券具有到期换本付息的特点,并且公司债券利率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和国债,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波动的证券市场行情中,公司债券的竞争空间是非常大的。

2009年年初以来,伴随着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升级,我国商业银行业开始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次级债发行热潮。这对于丰富我国债券市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为提高债券交易的市场流动性,应继续发展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不同于竞价交易方式的一种证券交易制度。做市商通过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做市商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市场交易的连续性,有利于提高债券的流动性、遏制过度投机、抑制价格操纵。

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每只证券至少要有两家做市商做市,一些交易活跃的股票甚者有40家或更多的做市商。而我国在债券市场上的做市商数量有限,很难与之相比较。因此,为了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要继续发展做市商制度,鼓励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进入债券市场。

3、建立科学、有序的信用评级制度

建立科学、有序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债券投资者而言,能揭示债券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能降低和防范投资者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帮助投资者做出决策。

建立科学、有序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债券发行人而言,能减低其融资成本。一个企业或公司得到一个有资质的评级机构的认可会提高他的信誉度,得到投资者的信任,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资信等级越高的证券,越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出售。同时信用评级也是监管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主要有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他们都是独立的私人公司,不受政府控制,也独立于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我国也急需要这样的评级机构,因此,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要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信誉,要体现评级的真实性,科学性。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门槛,鼓励国内评级机构开展有效竞争。并且逐步建立信用评级机构的法规体系、信用评级行业协会及管理体系、相关的职业行业准则和规范制度以推动行业发展。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将严重违反职业准则的评级机构坚决逐出评级市场。

参考文献:

[1]谭永全: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扬州大学学报, 2OO7年7月、第11卷第4期

[2]我国债券市场现状、中顾网、2009年7月9日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看心得(精选8篇)
  • 下一篇: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