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体育精神的价值(精选8篇)

时间: 2023-07-19 栏目:写作范文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1

[关键词] 人 体育旅游 精神

精神的完满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意义。给世界赋予意义,使无意义的自在世界成为有意义的自为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自在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自为世界,就在于它经过了人类精神的重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事物之所以有意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具有了某种有意义的精神。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一个全新的旅游类型,是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它既包含着旅游活动中蕴含的人对自然与文明的敬畏、欣赏、和谐的精神,又包含有体育活动中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与超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可见,体育旅游的兴起与人的精神回归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在工具理性逐渐侵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今天,体育旅游固有的精神追求与寻求人精神升级的价值属性,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因此体育旅游应运兴起。

一、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精神的升华

人的存在方式是超越的存在方式,属人的人世界就是超越自然的世界。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来印证自己是为人的存在,生活就是对生存的超越。在古代,人们的劳动是分散的、个体化的,每个人的劳动都有独特性,劳动的效率不高,但却有着创造性的超越感。如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工具理性深入人类的生活,劳动越来越异化,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僵化。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的创造性越来越小,在这种异化的劳动中,人们很难体会到生命的超越感。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因此人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到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价值诉求,能够通过强身健体达到精神升华。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人类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超越自我,挑战自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人的自然本性更容易迷失。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找回这种人类原始的天性和快乐,无论是竞技比赛项目,还是以养生为宗旨的传统体育活动,我们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与人的关爱、协作、拼搏、进取精神。通过体育,我们的精神就在深度上获得了感动和力量。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之间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而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就在于它所独有的体育特色。体育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个体身体健康的促进,另一方面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强化。它表征着人对自身潜力的探索与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表达了人类对健康与美的渴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与身心健康离不开自然。通过参加狩猎游、登山游、滑雪游、划船游、漂流游、骑马游等结合自然生态的体育旅游活动,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适时的在大自然的生命摇篮与精神家园中去调养身心,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二、体育旅游中旅游休闲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通过旅行获得的是比知识更高的感悟。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能带来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的欲望。欣赏景物形、声、色等形式美,是愉悦性精神需求,这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了解和探求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自然美中体现的人类文明到人文景观涉及的丰富内容,能够满足充实之美的心理需求。在审美中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表现,这是释放性精神需求,是带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高级精神满足。知识、智慧、思想在旅游的广闻博览中得到较快的丰富和发展,使人感到一种精神丰收的胜利感与自豪感。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与休闲旅游一样,追求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即注重旅游者的身心,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一方面,它通过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中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和谐、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紧张与放松、竞技活动、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产生美感,拓展人的生命体验,实现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获得身心的解放。

三、在体育旅游活动中人的精神锤炼

人是一种自然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超自然的文明存在。人的价值在与自然、与文明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为自然的壮丽而谦恭因而能够感受到自己还是自然的存在,人为文明的伟大而骄傲因而能感受到自己是超自然的存在。当一个人这两种意识都具有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出乎其中又入乎其内”的超然生活状态。而目前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具理性却逐渐侵入人类的日常生活,破坏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人的精神被现代文明的成果所体现,同时又在其中“走失”。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种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时代性的话题。体育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兴起,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辩证解决方案。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体育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也是基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旅游活动,既能在旅游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然的外在超越,又能在体育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己的内在超越。通过将旅游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其中的精神感悟既达到旅游的广度,又达到体育的深度,在砺炼人的精神的同时锻炼人的身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

[2]刘凯柴新:试论体育旅游[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32-34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价值;概念,不包括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只包括蕴含在人的行为中的精神性价值。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使用的价值;概念包括双重维度,即以善;为原则的道德价值和以正义;为原则的政治价值。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道德价值;政治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价值观培育活动,目的是实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价值观的认同。价值观无非就是人们对于某种价值所持有的观念,即对于某种价值在观念上认同或者不认同的态度。因此,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前提是澄清什么是价值;。只有明确了什么是价值;,才能进一步探索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价值;?本文将初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语境下的价值;概念,而不是讨论价值观。

一、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及其主体对自然物相对价值的立法

在广义上,自然物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形成的物,另一种是人在某种自然形成的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而形成的人造自然物。所以,狭义上的自然物所指的是自然形成的物,而广义上的自然物包括人造的自然物。因此,一切物都属于自然物,它们和精神相对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中,自然物的价值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但是,为了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类不同的价值。一类是自然物的使用性或欣赏性价值(如果我们把欣赏也看作一种功用的话,那么欣赏性价值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使用性价值,即作为欣赏的使用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自然物都归结为它具有某种使用性价值);另一类是某种精神或观念因为符合真理而具有的精神性价值。第一类价值显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我们对这一类自然物的价值应该有本质性的分析,以澄清它为什么不在讨论范围之内。本文讨论的自然物,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造形成的自然物。和人的自然需求相关联的价值,相当于经济学中一个物体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一物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对于另外的人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一物在某一时间或地点对某人有使用价值,但在另外的时间、地点不一定具有使用价值。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这不是说物绝对没有价值。物虽然绝对是有价值的,但是相对于个别主体而言,这一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自然物对主体的需要来说具有的是使用性价值。(2)主体需要的个体性差异,决定了自然物并非对每个个体都有价值,因此自然物对于个体来说有相对价值。(3)主体的自然需要决定了自然物对其自身来说是否具有价值,因此,主体需要就成了自然物相对性使用性价值的立法者;。概言之,人的自然需要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立法。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为什么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被排除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因为自然物的使用性价值所针对的主体性条件是个体的自然需要,而自然需要是由人作为自然物(生物)的需求决定的。自然本性决定了人们需要的产生,而不是由人们的某种观念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自然需要,是完全由自然物的生理机能决定的,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二、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说的价值,是和人的行为相关的,即在行为中承载着的精神价值。精神性价值的本质是善;,因此我们认为符合善;的原则的行为是有价值的。对于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说,我们再也不能从物当中去评判了,而只能回到人的观念当中加以评判。观念是思维的产物,对这一观念的精神价值加以评判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物具有怎样的使用性价值,是很容易被人们直接从感知中加以判断的。但是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性价值的态度,即其价值观来说,我们的评判和鉴别就非常困难了。说到底,评判或者改变一个人对精神性价值的认同和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除了和人的自然需要相关联的价值,还有和人的自由意志相关联的价值。这些存在者不是因为其具有使用性价值。使用性价值即便存在,也可能以消极的方式来成就超自然需要的价值。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人的精神需要,比如对高尚人格的需要、对正义感的需要、对良心的需要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超越使用性价值的精神价值。这种价值一般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即便有某种物;出现在价值行为当中,也不是因为物本身就具有这种精神价值,而是由于人的行为赋予了其某种精神价值。比如,我们把一支笔赠送给朋友的时候,这支笔就变成了友情的载体,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就是一种精神价值。但是,这种能够承载精神价值的物本身,也应该是有某种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物没有使用价值,要想成为精神价值的承载者,就一定要具有其他的价值。物本身的使用价值或者审美价值,并不直接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精神价值。在人们的精神价值当中,虽然有某物出现,但物本身的价值是消极的,即它仅仅提供了表达精神价值的条件;,而其本身并不具有精神价值。唯有人作为主体把某种意义赋给它的时候,它才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精神价值。我们现在需要追问的是:这种精神性价值来自何处?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因此,这种价值的本质是人的某种精神的显现。而从性质上来看,这种精神是有价值的,它独立于人的感性需要,自身就具有价值。比如,一切道德行为或者正义的行为,往往是通过牺牲物质利益、感性快乐而获得的。这说明,在我们所谓的高尚;的行为当中,体现的是一个行为主体的精神价值;,它不依赖于物质的使用性价值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精神性的价值是不需要把物质利益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道德永远是一条来自理性的绝对命令;[1],道德价值是没有功利性的价值作为前提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由这种精神的支配而实施的某种行为,就是符合善;的原则的,因而是有价值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到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理性当中去寻找精神性价值。人们在行为当中总是有具体目的的。这一目的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为了某种实用性的或功利性的目的;另一种是超越功利的理性目的,比如良心。根据康德的道德学原理,一切从功利性目的出发的行为,都不应该是符合道德法则的行为。只有我们的目的是追求良心的满足或正义的需要,这种行为才是有精神性价值的。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理性是能够为自己颁布法律的,它抛开了一切功利性的诉求,单纯从理性的正义法则出发来行为。因此,精神价值的根源在于实践理性本身,它和人的自然需要毫无关系。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行为现象当中评判其行为是否是有价值。比如,一个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们能否从这个人的行为中评判其价值观呢?显然不能。如果这人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动机,或者是为了讨好;被帮助的人,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算作符合正义原则的行为,因而不具有精神价值。就其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他似乎是出于正义感;,但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实动机,因此也就不能对其行为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说,精神价值来自于行为主体的实践理性颁布的正义法则,因此,精神性价值是主观的。关于精神性价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精神性价值的本质规定是善;。(2)精神性价值是对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它要通过人的行为得到体现。(3)精神性价值不能从行为结果当中得到评判,而只能通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的反思得到评判。(4)实践理性是精神性价值的立法者。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价值;的双重维度

从总体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价值观的培育,无非是对人的道德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培养。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爱情观、婚姻观、财富观、事业观、幸福观等等,都是从这两种基本的价值观中推论出来的。

1、道德价值及其客观性

抛开人在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中的存在,人只剩下最为纯粹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撑的世界。人有向善而在的自然本性,但是人为什么经常偏离道德法则呢?原因在于道德法则经常受到其他力量的干扰和破坏,这一力量无非就是个人的私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帮助人,使其内心的道德法则建立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不仅要知道道德法则的存在,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按照道德法则的要求而存在。一般来说,人们对道德的认知是容易的。即使没有受过教育,人们也会很容易地了解道德的力量,因为道德本身作为实践理性的立法原则是直接发生的,它甚至不需要教育。正如那些没有接受过充分教育的人,也可以知道道德法则的力量并按照它来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它让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法则来行为。道德价值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法律而形成的。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他人是无法评判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价值没有客观性。正如康德为道德所给出的定理:你应当这样行为,使你的行为规则同时成为一条普遍有效的法则。;[1]只要有健全的理性,每个人都会发挥自己的实践理性,颁布相同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在道德价值上,每个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都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道德价值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在道德价值的认同问题上,几乎不容易形成分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基于这种道德价值的客观性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道德价值的客观性,我们就没有权利教育他人按照道德价值来行为了。但是,除了道德价值以外,思想政治教育最关注的还有政治价值。在政治价值的层面,问题会变得复杂一些。

2、政治价值及其客观性

政治价值是指建立在某种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正义性。如果一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那么其就是有价值的。政治价值是通过国家制度和法律被规定下来的,而意识形态就是对这种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证明。所以,政治价值与道德价值不同,后者不需要外在的立法来加以确认,它完全凭借一个人的良心道德法则得到确认;但是政治制度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法律得到确认,政治价值的本质在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正义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人们的政治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证明一种政治价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证明一种政治价值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凭借什么教育他人服从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政治制度,接受一种没有正义原则的意识形态呢?显然,政治价值的客观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也不是从抽象的自然法当中衍生出来的,而是从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政治价值不过就是保证经济基础得到确立的价值系统。这样,政治价值实际上是由其经济基础的正义性决定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种经济制度是以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普遍占有为基础的,那么这种经济基础就具有了正义性,因而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正义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公有制经济基础,私有制的扬弃;[2]就应该是符合社会正义原则的。建立在其上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它才能获得政治价值。此外,政治价值的客观性还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这里我们要承认政治价值的相对客观性。所谓相对客观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会有差别。每一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对自己的国家是实用的、有效的,但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不一定是有效的。这意味着除了经济基础决定的绝对客观性以外,还要承认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相对客观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价值观培育所应考虑的问题。

作者:丁亚春 黄梅 马玲 单位:吉林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3

关键词:集体性体育项目;团队合作精神;社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7-02

一、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较优越,多为独生子女,一直在祖辈、父辈的疼爱下长大,成长中多受宠爱,缺少兄弟姐妹式的沟通、理解、谦让和合作,使得这些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上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性较强,缺少心理相容性。到了大学以后,寝室成员之间的问题会随之而来,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因家庭状况差异导致寝室合作意愿淡薄

学生的家庭因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城乡环境差异、家庭贫富差异等会让很多学生不能正视这些差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炫富心理、攀比心理,还有些同学从个人获得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家庭的贫富情况作为交友观的衡量标准,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合作意愿淡薄。

(二)因寝室成员间互视为竞争对手导致寝室合作意识不强

大学生自我防卫、自我保护心理较强,寝室成员之间经常会出现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偏差。一些学生盲目地认为寝室的成员都将成为未来的对手,在各方面暗自进行较量,易引发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冲突,如果再遇到情绪控制力较低的情况,很可能产生直接的行为对抗,进而造成寝室成员的对抗意识。

(三)因评奖评优形成互相攀比、猜疑嫉妒导致寝室合作能力差

大学中有许多评奖评优,得到的同学必定欣喜,得不到的同学难免会心里不舒服,甚至可能会互相猜疑嫉妒。特别在评定奖学金时,学校多结合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势必会给那些只顾埋头学习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寝室之间、同学之间会产生矛盾。另外,在助学金的评比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出现。如家庭贫困但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不如家庭贫困程度一般但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得票多,极易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和猜疑嫉妒心理,致使寝室合作能力差。

(四)因人际交往差异导致合作差异性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将自己的内心思想表现出来,让他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同样也能够理解他人的表达。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交往能力不同,对于他人的信赖程度和与他人间的沟通深入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绝大多数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造成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呈现出不对称性,一些学生显得较为孤僻。这种人际交往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合作的差异性。

二、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集体性体育项目是指以二人或以上为单位参赛的项目,通过集体的努力,发挥每位成员的竞技水平,完成比赛项目。依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理论分类,集体性项目主要包括技能主导同场对抗性项群(如篮球、足球、手球等)和技能主导隔网对抗性项群(如排球、沙滩排球等)。就其两类项群的共同点分析发现,集体性体育项目都以强调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掌控情绪能力、独立思考问题、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组合战术协调发展等能力为主。这种集体的共同努力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凝聚性,它需要参加集体项目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配合默契、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发挥整体水平,赢得比赛胜利。由此看出,集体项目强调的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高校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为主要形式,根据项目的主要特点可将其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强度凝聚性

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全体成员及教练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到领先与落后、主动与被动、优势和劣势交替出现等现象,成员心理难免受到变化无常的情境的影响,因此,集体性体育项目比拼的不仅是集体的技术高低、实力强弱、实效优劣,而且是针对集体的风格优劣、士气高低、意志强弱的比拼。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强度凝聚力是集体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二)目标一致性

集体性体育项目就是为集体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完成目标的体育项目。其特点是有与活动目的相符合的动机的共性,成员的个人目标必须趋向于集体目标,与集体统一目标相适应的动机促使成员积极活动,取得比赛的胜利。运动过程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统一的过程。

(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合作指共同创作、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进行联合作战或操作。这一点在集体性体育项目中体现尤为显著,通常是在接到比赛通知后组建参赛队伍,根据队伍的实力情况制定比赛目标(即集体目标),在教练的指导下发挥个人所长,协调配合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赛前训练、准备工作、比赛中等各时期,均需要全体成员默契配合、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比赛。

三、集体性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价值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其中体育项目比赛也是精彩纷呈。集体性体育项目更是因参与人数多、场面激烈等因素具有吸引力,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从当前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着手,以寝室为单位开展集体性体育项目,培养团队精神,激发个人潜能,兼容个性,培养沟通技能,对于提升寝室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互相尊重是基础,团结一致是动力,默契配合是核心。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缺少培养团队精神方面的内容。笔者对在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中发现,56%的大学生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但只有15%的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会使学生能够领悟同休戚共进退、互助互进的益处,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强化学生的合作责任意识,站在团队高度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角色转换,应多培养大学生团队归属感,学会与团队成员及客户的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因此,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开展集体性体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十分必要。

(二)激发个人潜能

大学生寝室团队合作意识强调的是通过整体配合将个人实力最大化发挥出来的一种参与意识,而不是单纯强调某个人的卓越技能。在这一特定要求下,寝室成员之间的技能差异就会显现出来,相对较差的同W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较好的同学也会不断努力,力争发挥出最佳状态,寝室成员的整体竞技水平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升,这就是激发个人潜能的过程。为了寝室的荣誉和担心拖后腿的心理,自然而然主动投入训练,个人成绩必然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个人技能较强的同学,在寝室荣誉的引导下也会主动帮助相对较弱同学。通过这些集体体育项目的比赛,能够让寝室成员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增进个人感情,避免寝室之间互为竞争对手的不利局面,增强合作意识。

(三)兼容个性

参加集体性体育项目的成员性格不同,既要张扬个性又要互相包容,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默契配合、发挥个人长处、善待队友,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和保持稳定的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和得失等行为都是兼容个性的行为。寝室成员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相互配合的过程就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好成绩的取得必然是团队合作意识发挥到最佳状态的结果。每位成员都从大局出发,遇事换位思考,面对压力和失误及时给予他人积极的理解和鼓励,就很容易在团队中达到共同的认知。这种心理上、行为上的互相影响就是兼容个性的过程,能够使寝室团队在合作中体会到情感上的信任与愉悦。

(四)培养社会技能

集体性体育项目无论是在场上、场下都需要成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训练队的组建、队长的选拔、队员的角色定位、与教练员的配合、训练计划的实施、战术配合等,尤其是比赛场上,一个默契的眼神或者是肢体语言,同伴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整体配合的实力就会增强,很容易发挥竞技水平,取得胜利。如何分配每位成员在合作中的角色、如何组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具体任务等都需要成员间密切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通过多参与活动、多与人交往锻炼出来的,寝室成员经常参与集体性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培养以沟通和协作为核心的社会技能,会逐渐缩小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提高个人社会活动能力。

(五)融洽社会关系

在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比赛中,如果同伴发挥出色,本队赢球了,成员之间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认可,比如击掌、一句鼓励的话如:加油!同样,如果同伴发挥失误,本队输球了,成员之间也会以各种方式来传递对同伴的鼓励,比如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举手、一句激励的话:没事,继续!通过这样的集体性体育项目,既有利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有利于让参与者获得他人的支持,让优秀者保持谦虚。同时能够培养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其正确表达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形成积极生活态度,融洽社会关系。寝室成员参与类似的集体性体育活动,对于消除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差等团队合作的不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宣海德、论拓展运动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 颜军、论集体项目运动队的凝聚性[J]、安徽体育科技,1987,(2)、

[4] 贾砚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帅、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4

一、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特性

电影,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综合体,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向世人阐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学理念。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走进了大众百姓的家中,而体育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在于其创作手段的特殊性,更在于其绝对有着其他电影形式不可比拟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体育作为人类互相沟通的第五种沟通方式,超出了语言和种族的阻碍,将世界人民以运动的形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对于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价值和地位。由此可见,体育电影不单单可以提供给观众刺激、生动的体育故事,其中所诠释的体育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众。

纵观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大多数体育电影中心主题多在于激励、鼓舞大众积极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和困境,题材也都是积极向上的。追根溯源,体育的诞生与成长几乎与人类的发展同步,体育文化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而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电影将体育史当做强国教材,通过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运动员不同的遭遇和命运,反映民族落后势必体育落后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而体育电影除了一般电影所具有的娱乐、教育等特性之外,还是我们认识自身、改善自身的强大动力。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当中,其实体育电影很早就有了,纪录片最早可以推到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商务印书馆都在。这个时候比如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是到日本去拍的,其实其他的还有很多。在早期电影当中体育只是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符号出现,这种文化符号或者是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时尚。体育作为一个题材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所以那个时候体育实际上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体育电影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形式进而反映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竞技形式不只是为了奖牌而进行体力和体能的较量,它具有教育性质。体育题材电影传播往往融情节与体育为一体,在影院的特殊环境下受众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将体育比赛融于电影故事情节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形式就使得观众通过体育题材电影解读正确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体育电影在展现了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更加侧重的是刻画运动员勇于克服种种艰辛困苦、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从而达到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教育意义。体育电影对于青少年体育观念的培养和正确健康的价值体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二、体育电影的影像寓意

体育电影是将体育的内在精神与电影的影像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形式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奋发向上的魅力融于电影当中,既将体育文化与精神高效地传播又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当代体育运动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苦练,而是通过技巧性的培养与刻苦的训练相结合,从而产生高效的体育表现。体育电影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本国的体育文化,更是展现国民精神的最好形式,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人类社会、思想价值观、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

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取材于真实的体育故事,这样的题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观众的内心世界,这类以真实生活改编而来的精彩故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对观众的教育与影响更加具有信服力。随着我国电影事业的飞速壮大,我国当代体育电影已然不只是具有单纯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当代体育电影导演正在试图通过体育电影这类题材向世人展现更具艺术价值的影像作品。

在体育电影中往往以体育竞技的激烈和残酷性与体育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以及高超的智慧相结合下的影像,生动地展现该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的影像寓意。体育电影以电影人物在训练中顽强拼搏、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为电影的主要内在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族精神。体育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用体育比赛的胜利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民心中“东亚病夫”的恶劣形象,而往往支撑影片中的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就是强烈民族尊严与情感。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在此期间曾遭受过巨大磨难的国家,而在民族自立的过程中,我国一直为赢得世界的尊重而做着不断努

[1][2][3]

力。我们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自立与自强首先要建立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国民上,由于历史和体质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民被日本侵略者冠以“东亚病夫”的恶名,而体育竞技被喻为国家间较量,所以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体育素质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水平的高低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世界人民对中国是体育弱国的意识成为我国许多体育电影表达的民族精神内涵,无论是哪一个时期、哪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电影都有着同样的希冀与愿望。由此一来,振兴体育就成为振兴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之一。  体育导演也多为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忧患感、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们导演的体育题材的影片中,这种情感有着强烈的体现。体育类影片在描写运动员成长的同时,穿插着各式各样的遭遇与历练,从而深刻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之间关系。体育电影中的每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和尊严的生命实践的过程中,树立了奥运会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宗旨,即与现代人文精神的结合,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正是以其融于自身个体血脉里的民族自觉,实现了一次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重在参与、虽败犹荣的精神辉煌之旅。在体育电影中演员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力”与“美”,是电影潜在蕴含的个人理想、宗教精神和民族意识,正是这样纯净的、力争上游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在体育电影中,身体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运动主题,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展现身体力与美的结合之后作为一种感性意象的审美存在,它所展示的侧重点是通过观众感受相对静态的形式感,不同体育活动的身体物理张力的技艺倾向形成各具个性的视觉样式和景观结构。体育电影在展现运动员身体的技术动作的同时,还特别地大胆选择和丰富切换能造成超现实的穿越式感官享受,在比赛场景中以影像的独特艺术手法使得他们的身体能轻而易举地爆发出具备联想意义的高超技术动作,电影镜头的组接效果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他们灵活的自然肢体及其行动,在赛场富有煽动性质的音乐与音响交织的情景中唤起对英雄气质的崇敬和感叹,体育电影激动人心的生命魅力在酝酿良久的身体世界里激情而和谐地生成。

三、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前景

随着当代电影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体育电影的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怎样做到外部条件与内在意蕴有机高效地组接在一起就是当代体育类电影应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突破传统理念模式的束缚,发掘出一个适合当代体育电影应当享有的框架结构,以新兴的理念、杰出的技术手段把我国体育电影塑造成一个富有当代特性的艺术作品。

当代优秀的体育电影融入一个关于人性思考的主题,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之下,作品通过体育人物的一系列故事体现对生命本身的礼赞。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不仅仅要注重研究社会主流心理,满足这种心理,表达这种愿望。而现在的体育电影创作者仅仅把体育电影简单地理解为“励志”。“励志”纵然是体育电影的重要的主题,但绝对不是惟一的主题,好的体育电影必然要跳出励志主题向更深层面开拓。体育电影的主人公也应该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梦想和超越。

体育电影是反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必须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较多紧张、精彩的体育比赛场面。对于体育来说,竞技结果不是终极追求;对于体育电影来说,竞技本身也不是终极表现对象。“体育电影表面是力与美,内核是梦想,而情感或者说情趣是贯穿其中的。好的影片,就应该多给人以价值启示和精神鼓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意识只会令这个民族停步不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所在。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炼,是一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体,电影创新更是需要一种全方位立体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国体育电影迫切需要一个创新改革的突破点,在汲取传统体育电影的优点之后,结合适应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为体育电影注入新鲜的活力。

四、结 语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5

1、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本体育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体育精神,是它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要基石。体育文化要依托体育精神而构建,在构建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和创新,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使体育精神不断汲取新的时代精神,使新的时代精神不断融入体育精神,进而推动体育精神不断地与时俱进,反之通过弘扬体育精神指导体育文化,引导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结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为体育文化体系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使体育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溶入到现实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去。

2、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魂体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体育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核心。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的灵魂正是凝聚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上升到民族层面,它具有对内动员民族的精神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对体育文化体系来说,其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体育精神,它可以凝聚体育生活中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文化体系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失去了魂魄,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只剩下皮囊而已。因此在体育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强化体育文化理念的精神渗透。

二、体育精神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1、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激励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它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体育精神能够提供给人们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如友谊、尊重、拼搏、荣誉、审美等,从而形成一种连带反应,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实现人的精神追求,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能源,激发和推动人的行为。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教育作用,它作为一种隐形的体育表现形式,不仅对体育本身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它还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体育精神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2、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思想和理念的指引、导向作用。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受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影响,是由体育运动发展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正因为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人们追求体育运动最高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因此对于中国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而言,它指明了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目标的评价标准,导向了一种能被东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所共同认可的最完美的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反映了全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和目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价值观念,也是全人类价值追求的最佳导向。

3、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是一种由多种力量结合汇聚而成的合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的吸引力、全体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精神力量相辅相成,其中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吸引力程度的大小,都会对向心力和亲和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育精神以民族整体和国家的形象出现,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它所起的凝聚作用能够维持各民族的团结和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增强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以保持整个体育文化体系的稳定性,促进各国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4、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特殊伦理文化现象,它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体育精神与构成它的体育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体育精神在其整合过程中必须经过体育文化的设计和传递,大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小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体,都存在文化差异,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精神动力存在着差异性、分散性和多样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全人类对于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的价值追求是趋于相同的。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就是要对不同的、分散的和多样化的精神动力加以协调统一,通过整合使多样化的精神动力趋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进整个体育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形成一个大于个体和群体之和的新的体育精神动力,最终使体育精神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伦理认同。

三、结语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职学校;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14-04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多种文化体系及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强烈冲击。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变,一些曾经普遍认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正在被消解、被曲解。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一些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目前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完整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校园成为各种思想争夺的主战场之一。绝大多数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愿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具有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现代社会所应具备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等,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渗透,他们散布谣言,混淆是非,制造事端,妄图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价值取向中的物欲化、功利化、以自我为中心及诚信缺失等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当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

2、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青少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都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进行价值选择的活跃期,也正是接受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虽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鉴别力却明显欠缺。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教育,是学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

1、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统领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的重点是:一要努力使学生学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仅会背诵、记忆马克思主义词句和具体论断;二要努力使学生学懂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小树立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只有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思想来武装青少年学生,才能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了解、认识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任务。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人的灵魂所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追求,才有共同步调,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宏伟目标,及时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懂得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发展及强盛的关系,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报效祖国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根植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优良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之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仁爱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整合在一起,它的巨大感召力和推动力为我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取向。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完成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思想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科学发展、和谐相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展的潮流和方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优良民族传统等,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与升华,是当代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辱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在行为中弃为辱之行,做当荣之事,激发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路径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心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典型案例和生动有力的事实与数据资料,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化,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参与讨论、多方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水平,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变一味说教、硬性灌输的方法为注重启发、鼓励思考、引导选择的方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及现实需求,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要针对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热点、难点、疑点进行教育,敢于直面社会矛盾。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深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检验它、充实它,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通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本空间,承载在校生精神的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学校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舆论引导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用板报、条幅、宣传栏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网设置相关栏目来弘扬主旋律;用唱红歌、演讲、诗朗诵、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定期举办报告会、专题教育活动、人文科学知识讲座,以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主题纪念日为教育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弘扬主旋律,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熏陶,进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要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在生活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参加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农牧区进行社会调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大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通过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真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境界。当然,在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上,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选择恰当的形式和适当的时机来达到预期效果。实践活动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如通过组织学生瞻仰当地各类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参观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红色旅游资源,坚持用革命先烈以身报国的英雄事迹感染青年,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艰苦的革命历程,接受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觉把爱国之志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通过参观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以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用专家学者为科学献身的赤诚之心激励学生,用创业者实干兴邦的拼搏精神鼓舞学生。让学生目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7

陈 翔

所谓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无偿地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志愿精神是当代全球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理念,它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风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是个人对生命价值、人类社会积极态度的彰显。因此,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基本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全世界所追求的美好的、崇高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以无私助人为价值取向的生命价值观,它对社会进步、文明创造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时代,志愿精神有其时代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志愿精神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志愿精神的培育过程必然是公民对志愿精神所体现的价值理念的认同过程,是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评价、选择、实践的动态开发和深化过程,进而落实、推进和成型,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他们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年龄阶段,处于社会责任和完整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志愿精神传承及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自然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经由价值认同环节来完成培育重任。价值认同的过程,是大学生塑造自身志愿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必由路径,也是改造思想、统一意识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对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进行不断内化,即从价值观层面去认知、评价、选择。

探索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方法,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更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首先是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其核心方法是对志愿精神的宣教,在大学生思想上渗透,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尊重、实践中的荣誉体验,进而形成稳定的德性需求和志愿伦理规范的思想品德。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志愿精神的科学内涵,要了解怎样的公民行为体现了志愿精神,要明白志愿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及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及积极参与等态度,这些情感体验,是满足人们自身的“友爱、归属与尊重”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形成行动认同。只有通过认知、情感和深入行动三方面,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才能有效地内化成稳定的公益伦理。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价值的体现,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带动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做出有益的、积极的贡献。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16日,有改动)

6、下列关于“志愿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精神是体现民族精神风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

B、志愿精神是美好、崇高的文化精神,体现的是无私助人的生命价值观,在推动社会前进、促进文明创造等方面作用重大。

C、志愿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的社会价值内容和价值特征也不相同,在我国现阶段演化成为一种高尚理念和价值奉献。

D、志愿精神可以培育,通过培育使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理念,并最终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稳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标准。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方法的一项是

A、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校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在大学生中宣教志愿精神,在思想上渗透,使他们在情感上和实践中有所获得,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

C、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志愿精神,形成肯定、喜爱、积极参与等情感体验,以满足自身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D、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形成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行动认同,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志愿精神。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处于精英地位,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B、大学生承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应真正成为志愿精神践行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C、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固有规律,不断内化志愿精神内涵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D、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榜样效应和志愿精神的传承发展,带动了全社会的志愿风气和未来社会的良好道德秩序。

体育精神的价值篇8

关键词: 健美操 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价值 大学生

人类大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既是一种情感、一种信念,又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追求。[1]健美操价值的探求与认知,暗示了大众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对构建和谐社会,蕴含深厚体育文化的“以人为本”的运动,大众健美操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不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门哲学。[2]

1、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总合,是人类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是人类某个民族或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人文也涉及“人本”、“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但更偏重于“文化之精神”(胡春雷2004)。

体育人文精神是指体育中所蕴涵的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思想和意识,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3]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它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健美操的人文价值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途径,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大众健美操运动是一项蕴含深厚体育文化的“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和美感体验是对健美操“健、力、美”多元价值的客观追求,和谐心理和知性探求是促进个人“身心合一”的主观体现。[2]

2、1 健身价值

健康的体魄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有助于人体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提高,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2]平静、和谐的心理素质是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保障。健美操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伴奏下,利用热情奔放的动作进行练习,使练习者充分放松心情感受运动的乐趣,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其团结协助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2、3 美学价值

健美操是一项综合性、艺术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2]包括姿态美、形体美,以及对情感、想象、理解等的审美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逐步正确认识健康的美、和谐的美,并不断地自我完善,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机遇与挑战。

2、4 思想品德价值

伦理道德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2]健美操学习与练习能够以多种形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如:组织有一定规则的比赛、增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等,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不仅获得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更加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使其全面得到升华。

3、健美操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发挥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4]在社会科学生产力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导致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态度等出现偏离,因此,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中应发挥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解决该问题。健美操作为高校普遍开展的体育项目之一,拥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可为大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发挥作用。

3、1 教育引导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健美操是具有育人育体功能的体育项目之一,可以利用其人文价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学习和练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健美操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其欢快的节奏、动感十足的动作为特色,在高校受到较多大学生的喜爱,为他们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大学生在参与当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从中获得了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交、组织、审美等素养,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4]情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因素之一,它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困难的重要因素。健美操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及锻炼过程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各种情况下感受到复杂的情感并不断成长和完善,为他们塑造了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3]大众健美操运动使人们能融强健的躯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于一体,[2]通过学习、练习、组织比赛等,可以使大学生提升创新精神、竞争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品质。

4、小结

健美操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美学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教育引导作用、娱乐调节作用、充实情愫作用及激励凝聚作用。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拼搏、适应社会等优秀品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夏君玫、大众健美操的哲学内涵与多元价值[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93-95、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课堂教学定义(精选8篇)
  • 下一篇:换届选举大会主持词(精选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