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0 栏目:写作范文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能部门执行力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llege Execution Function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Research

LIU Ling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ize and the number of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lly expand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described as the rapid rate of increase, bu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serious declin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realities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department personnel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stitutions of executive power situation, execution functions related concept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s of executive power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proposed relevant specific strategies designed to improv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little hum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xecution functions; specific strategies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数量规模已将近1500所,高职院校也为社会国家不断地培养优质人才贡献了不少力量。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解决的时候形势也越来越不容乐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当周全地思考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因此,在基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积极对职能部门执行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重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

1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的执行力,就是把所有的构思、计划、政策变成现实的一种能力。简单来说,执行力是一种实现战略计划,贯彻落实政策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而言,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流程的情况下,将学校制定的方针战略,计划政策贯彻落实,从而展现自身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方面的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对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旨在希望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能够打破传统,面临挑战要以高效而快速的执行力去“做正确的事,去正确的做事”,起到高层与基层的桥梁作用的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要提升执行能力,这种才能使相关政策执行有效,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稳步加强。

2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投入经费不够,或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甚至有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敷衍了事,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并没有将学校制定的方针战略按计划去贯彻落实,总是象征性执行,做出来的成果也出现严重的表象化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正常顺利地执行相关政策战略及其计划。

第二,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学习习惯更新越来越迅速,高职院校高层领导自然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政策方针,而这些政策方针执行起来相对会存在各种困难挫折,再加上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往往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对于有些政策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有些政策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对于有些政策比较好执行的就执行,对于比较难执行的敷衍了事,甚至不执行,总之这些都让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严重下降。

2、2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严重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一,虽然国家关于高职院校规章制度已经指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比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是对于一些明细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并且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没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制度中,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执行政策方针时容易受到人际关系、教育习俗、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执行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不能正常地发挥政策执行力,那么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就没什么执行力可言。

第二,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应当是一个组织体系,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对于每项任务都有明确分工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各个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从而使得每项任务措施都能够有效实施执行。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任务分配不明确,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管理权限不明晰,同级与上下级之间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沟通交流,要么出现某一任务没有执行,要么重复执行,要么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都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第三,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没有合理地制定执行流程,也是导致执行力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合法,直接关系到各个执行工作人员能否顺畅地交接工作,能否清楚地理解自己的任务内涵,能够理性地明确自己的执行过程方向,能否合理地发挥自身的执行力。试想,如果对于高职院校的政策方针有个科学的办事程序,即执行流程,那么执行工作人员就能够掌握做事的方式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政策目标。

第四,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导致执行力严重下滑的原因。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工作人员素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执行效果的好与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执行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配需,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之执行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从而导致执行效果极其欠佳。

第五,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工作人员盲目地执行任务,对于执行的对象没有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从而执行对象不一定好好地配合,也是导致执行效果欠佳的原因。众所周知,只有执行主体和客体相互配合,才能使得执行效果达到最佳,执行效率达到最高程度。而事实上,执行主体对于客体往往缺乏了解,不知道客体的一些真实想法和主观感受,从而导致执行很盲目,执行效率低下。

3 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的具体策略

3、1 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

要想提升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规范化管理职能部门。而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是要形成规范的工作制度,这样才能使得一切工作都能够按照既定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因此,如果工作制度没有规范化,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就很难做到“说到做到,做到见到”,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岗位职责分配不够明确,工作流程不够明晰,工作记录不够完整详细的现象,执行效率严重下降。所以只有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规范化,才能使得执行效果达到良好程度。

3、2 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职责意识

要想提升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职责意识。笔者认为,执行工作人员的职责意识包括服从意识、行动意识、协作意识以及沟通意识。只有具备服从意识,执行工作人员才能好好地按照规范,服从指挥,好好地执行相关政策方针。只有具备行动意识,执行工作人员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只有具备协作意识,职能部门才不会像一盘散沙而不能很好地合作完成任务。只有具备沟通意识,才能使得各项任务能够很好地交接,使得执行效率提高。

3、3 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组织建设

搞好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提升执行力的有力保障。试想,如果不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执行工作人员就很难改变传统的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执行方法,自身执行能力也很难得以超越、完善、创新,不能够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没有积极向上的执行意识,没有很强的系统执行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团队协作和配合,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4 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职能部门

要想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职能部门,顾名思义,就是要注意在细节中精益求精,不能在一个细节上出现纰漏,这就要求执行工作人员把握好“精准细严”的基本准则,专心致志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要求在职能部门有着一种“细节决定成败”的执行氛围,有着尽量降低执行成本,尽量提高执行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氛围,使得每一个执行工作人员都能高效率地尽心尽责地执行并完成相关任务。

3、5 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

要想使得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提升得到升华,就必须加强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职能部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培训使得执行工作人员能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人格素质,能够改善自身的工作理念和行为规范,能够根据时代和学生的需求更新自身的传统执行理念、执行方式、执行习惯,使得执行环境能够变得卓越,促成职能部门内部的良性循环。

3、6 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体系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职能部门执行力,就必须加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如果不加强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执行工作人员很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或者执行工作人员很容易敷衍了事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亦或者是因为没有执行评估,执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而是纯粹了为了工作而完成工作,因此,完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执行评估和监督体系对于提升执行力很有必要。

4 结语

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既带来希望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起着桥梁作用的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能够提升执行力,并不断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且能根据执行力的基本内涵,重视提升职能部门执行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2

一、正确理解执行力的基本内涵

而执行力,就是依照政策、法令、决议、指示、计划去灵活高效落实的能力和素质。执行力的关键是行动、重点在落实,核心是落实的质量。执行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求的明确性。执行的本质在于追求效果。二是落实的时效性。执行要将讲求效率,当天能办的事当天办,会议决定的事项尽量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并完成。三是严肃的纪律性。上级的要求、指示,要无条件执行,不能打折扣、讲价钱。四是高度的综合性。执行力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能力,既要求党员干部具备坚强党性、良好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又要求党员干部会妥善应对执行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会干事的技巧、干成事的决心毅力。五是科学的创造性。落实上级要求,不能照猫画虎、照抄照搬,而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是强烈的示范性。领导力决定执行力,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领导干部带头强化执行,就会催生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执行不力的表现和原因

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改进作风和抓落实问题,对抓工作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但总体看,在执行态度、执行方式、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上,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是:一是敷衍塞责不尽力。不能站在大局出发,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拖、磨,上级抓得紧了,就推一推动一动,不强调,就抓到哪算哪,有的对上级政策理解慢,推动发展动作慢,导致该争的争不来,该要的要不到,贻误了发展时机。二是不切实际的表面执行。有的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层层淡化简化,有的摆开的架势大、跟踪问效少,落实效果差。三是事倍功半的低效执行。有的工作没中心,办事没重点,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无效果,有的不善于协调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导致工作运转慢,工作成效少。

分析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忽视学习,不会执行。执行力展现的过程,就是学习能力的释放过程。有的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读书不看报,跟着感觉凑热闹”、“读书读个皮,看报看个题,文件看大意,过后放在抽屉里”,导致对政策法规、上级精神学不深、吃不透,对本单位发展情况更是说不清、道不明。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执行起来必然头脑不清。二是责任心差,不愿执行。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最讲“认真”。肯认真什么事都能做好,不认真什么事都做不好。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对领导交办的工作和分管的工作敷衍塞责、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使一些原本可以及时完成的工作完不成,能及时化解的矛盾和问题,拖成棘手的问题。三是方法不当,不善执行。执行的过程也是方法选择的过程,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比如问题,有的单位能够将富民、利民、惠民政策宣传到位,执行到位,解释到位,群众思想稳定,即使有问题也能够通过正当途径解决,有的单位工作不扎实,工作有漏洞,甚至一碗水也端不平,造成群众有怨气,不断上访,很大程度上是执行方法的问题。

三、提高执行力的方法途径

提高执行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强执行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执行力,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2003年美国出版的《执行》一书,对执行力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作者认为,全球的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是第一执行者、实践者,领导者的执行态度影响和决定着员工的执行态度。书中执行力的问题虽然是针对企业管理而言,但对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领导职务,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执行力。领导干部通过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给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影响,带出一个好的社会风气,继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3

论文摘要: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执行者的因素、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相应的对策: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等等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1]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好坏决定了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质量好坏的重要途径和进行再决策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2]但是,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其有效性经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政策付诸实施后,并不尽然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

1、1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1、1、1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规范。WWW、133229、cOM任何公共政策内容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破坏政策执行的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合法,就能直接获得合法地位和权威”。事实上,只有合法的公共政策才具有约束力。

1、1、2公共政策科学化程度。政策的科学性即公共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决策对环境的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是科学理性的,而非主观武断地进行决策。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能保证政策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政策方案的科学性越强,执行的可行性和政策所获得的支持也就越高。否则,政策执行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其结果将事与愿违,甚至同初衷背道而驰,可以说,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策内在的科学性。

1、1、3公共政策目标的弹性程度。政策执行目标的弹性来源于政策本身的灵活性,实际上,即使政策量化目标规定的再科学合理,也总会有超过者和不及者,因而政策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和某些条件下具有可调性和变通性。否则,执行者就可能被限定于原定政策目标框架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执行政策,导致政策执行的低效。然而,公共政策作为社会行动的规范,具有原则性和刚性,所以公共政策的弹性必须有个度,以防止政策目标弹性空间过大和目标模糊多变,避免执行者因不能深刻理解、消化政策而曲解政策所导致的政策执行低效。

1、2政策执行者的因素

1、2、1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公共政策最终靠人(主要是官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和实施。“一项政策得以贯彻到什么程度,通常取决于官僚对它的解释以及取决于他们实施各项政策的兴致和效率”。[3]然而,政府机构及其人员事实上都存在着一种作为“经济人”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着成本和收益预期,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利益受损的心理直接导致执行中政策规避的产生。他们当然不会漠视任何决策对自己的实质损害,特别是当政策执行者身兼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双重身份,自身利益被其执行的政策所调整时,他们就处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二难选择之中,这时要让执行者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当官僚的职业(目的)与他们自身目的相矛盾时,官僚自身利益就可能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恶性的膨胀发展起来,出现了官僚的腐败行为”。[4]同样,对于行政机构来说,如果决策与它所期望的东西不相符或在它看来是无法实施时,它将反对这种毫无活力的东西或者试图改变既定措施的内容。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1、2、2执行者的素质高低程度。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最终总是要由一定的执行人员去贯彻实施,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在科技与信息量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系统所要处理的社会事务迅速增多,公共政策执行的专业和技术化要求朝不断细化深化的方向发展,给公共政策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执行的素质障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学习不够,领会不准,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要么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要么对上级政策作僵化的教条式的理解,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二是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1、3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

政策目标群体泛指由于特定的公共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目标群体对待既定的公共政策在态度和行为上是否服从和接受,是政策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一般而言,目标群体在公共政策实施中,有两种选择:接受政策或不接受政策。目标群体服从和接受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就会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政策效果。反之,该项公共政策执行会遭遇极大的阻力,执行过程困难重重,执行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相应对策

2、1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合法化。政策制定的制度程序规范化是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的保证,公共政策只有产生于严密的制度安排下,才能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确定性和规范性。其次,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开化(不过公开是相对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特殊利益的公共政策不能公开或只能在一定范围公开)。这是政策制定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公共选择决策模式指出:国家和政府中的决策人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既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都一样会犯错误。所以,必须限制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特权,建立内外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透明制定,杜绝“黑箱操作”现象。第三,增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化。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决策民主化,它追求社会平等,强调公众参与,广泛集中民智,从而避免决策权力滥用和寡头决策,减少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风险因素。最后,要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这有利于提高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很大,那么其预期障碍就大。

2、2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方案时,起码要有如下的考虑。首先,要充分利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对其自身有利的政策执行。其次,要尽量避免依靠那些受到政策不利影响的执行者去执行政策。事实上,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常常是无法选择的,就特别需要用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两种手段来调整他们的利益倾向,但根本上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原来的复杂利益关系中脱离出来,真正置身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位置。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管理机制,形成有关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独立完整的管理体制,避免他们受到某些不当利益因素的干扰。

2、3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公共政策合法化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奠定了基础,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合法化的公共政策并不能自动得到有效执行,所以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首先,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政策执行活动应依据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接受监督提供前提条件,防治因权力错位而导致政策执行低效。其次,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当前,要通过健全体制,从制度上保证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不仅形式上有职而且实质上有权,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大有效地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能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保障。第三,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为此,必须将监督机构现行的所谓双重领导体制真正变为垂直领导体制,改变作为监督主体的监督机构实际上受制于作为监督客体的同级党政部门的状况,使监督机构真正获得超然地位,从根本上建立独立运行的监督机制,独立行使监督权。第四,落实和完善各项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是政策执行中最经常使用且容易做到的民主监督形式,必须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监督权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充分运用和社会监督行为的规范化。

2、4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广泛的行为,其行为后果即政策效果与公共政策执行水平密切相关,而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执行者是政策实施中的能动因素,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的优劣决定着能动性发挥的大小。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这就要求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规定的能力,提高制定执行计划的能力,提高政策执行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处理公共关系的经验,增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能正确地预测“危机”,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地执行公共政策。

2、5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目标群体也是利益群体,也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政策有利于目标群体,就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要想让目标群体接受政策,顺畅执行政策,一方面加大进行适当补偿和强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政策宣传、解释,使合法化的、科学化的政策的可接受性高。同时,强化目标群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任何国家都要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渠道使人们完成有利于该社会制度的社会化过程。成功的政治社会化能扩大对公众的政策宣传,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性和政策认同感,自动倾向于接受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74、

[2]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p167、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执行力;效能监察;源头治理

一个单位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除了决策层能善于捕捉发展的机遇,有好战略、好班子、足够的资金等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战略的执行力。作为服务于中心工作最佳切入点的效能监察工作,只有以提升执行力为核心,才能达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一、效能监察与执行力的辩证关系

效能监察,是纪检监察部门对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的监督检查,通过查问题、堵漏洞、提建议、促整改等实现对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执行是单位各部门一整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各部门责任的具体落实。而效能监察同样寓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单位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执行力和效能监察在内涵、外延上既有重叠,也有相交;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二、影响执行力的主要因素和表现

(一)领导层缺乏监管。一是忽略对决策者的组织监督,执行力偏离原则和方向。这就是有些决策者们往往不按程序办事,仅凭长官意志,个人爱好,好大喜功。二是忽略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管,执行力变了相。另一方面体现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与执行者故意歪曲思维方式或打球。三是忽略防患措施,执行力错位。在“惩防并举”的监察方法中,对事后的“惩”能做到位,但对事前的“防”却虚化,这是单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任人为亲、损公肥私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制度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有些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频繁修改连续性不够的情况;有些制度之间衔接不够紧密,部门规章之间协调不到位,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有些制度在监督考核机制上,对执行情况没有形成常态化考核,处罚力度不够。

(三)中层人员管理不到位。有的中层人员岗位变动后适应不及时,对制度掌握不够、理解不透;在任务的落实上常常布置没有检查,或者检查工作前紧后松;有的中层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使制度执行不能“贯通”。

(四)基层工作人员执行不到位。有的制度学习不够,执行能力欠缺;有的习惯性“违章”、经验性“违章”。

(五)业务流程有欠缺。有的业务流程存在环节繁琐,科学性不强的问题,使得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以提升执行力为核心深化效能监察工作

一是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察。开展效能监察就要对有关事项进行全过程监察,抓好选题立项、组织实施、检查督导、关键跟进、分析原因、建章立制、总结提高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对监察对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否履职到位进行事中监察。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检查、调查,处理违纪违法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堵塞管理漏洞,认真开展事后监察。在认真跟进中杜绝懈怠,并有效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或及时发现和解决过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关口前移,监督到位。

二是坚持制度建设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提升执行力,必须创新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执行力的提升,用制度统一员工与组织的执行行为,用制度建立一个执行力的奖罚机制。另一方面效能监察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本单位效能监察的性质、特点、规律、任务,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制度,规范监察行为。

三是坚持强化管理者执行力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管理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的实施要靠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来推动。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效能监察中,必须对领导班子和管理者进行全过程的廉洁勤政监察,调查了解管理者履行职责、落实执行力情况,全面掌握其思想、品质、能力、作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评价管理者,根据管理者业绩实施奖惩。效能监察与提升执行力是纪检监察工作全新的视角和领域,只有客观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主动发现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的问题症结,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入分析思考并认真加以解决,效能监察与提高执行力就能够达到和谐相融、同频共振。

四是坚持分工明确和优势互补相结合。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大监督”格局,发挥“大监督”作用,充分考虑职能部门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依靠职能部门有效参与,把常规性的监察方法、手段,同业务部门的考核测评结合起来,做到既明确分工,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更好地完成以效能监察促执行力提高的任务,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五是坚持执行文化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实践证明,在诸多优秀文化的建设中,打造执行文化,提升执行能力正逐渐成为其核心方面的内容。执行力源自单位文化本身,且反作用于单位文化,成为单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把推动工作作为执行力建设的目的,对全体工作进行细化,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延伸工作内容和要求,研究和解决行业发展和管理中深层次问题;细化目标,量化任务,明确时限;强化责任,注重效果,扎实推进。坚持把提高素质作为执行力建设的根本,突出抓好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基层人员三个层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采取学习、培训、实践等多种有效措施,提高依法行政、高效服务、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积极应变、善解矛盾“六种能力”。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执行力建设的关键,不断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把机关、基层工作人员改进作风和提高执行力的日常表现与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并作为干部职工业绩评定、提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执行力;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15-02

执行力的核心是“做”和“干”,目的是快速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如今,在我们周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有的对上级决策部署不执行,依然各行其是、我行我素;有的选择性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消极执行,能拖则拖,敷衍塞责,最终贻误时机。凡此种种,都将对高校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什么是执行力

我们注意到,凡是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好的部门,都与执行力不强有关。由此可知,抓工作落实,必须强化执行意识,加强教职员工执行力建设。

1、执行力的概念。执行力是管理学的一个概念。执行力(Execution),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一种操作能力。它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与同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单位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单位来说,执行力是完成单位既定任务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任务是否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好的执行力就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实施手段。

2、执行力的内涵。执行力的内涵有三要素:一是完成任务的意愿;二是完成任务的能力;三是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是一种对规则、制度的高度认同、忠诚与敬畏,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完成任务的意愿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就是完成任务的规划性和执行认识的问题,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才能实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才会有好的思路去推动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执行力既是管理能力又是战斗力,更是工作效率的体现;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个人在执行这个既定的任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综合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这一要素,对单位或部门而言,就是对在预定的时间内既定的战略目标,是采取什么样的制度、计划进程、工作方式去组织和推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接到任务后,采取什么工作方式方法去按时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二、高校执行力现状

制度执行力,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是一个单位或部门重要的“竞争力”。一所学校有了健全的制度,更需要有强劲的执行力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实施和发挥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在由教师、学生、管理者组成的团队中,作为团队要素之一的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力,应当说是决定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所在。一所好的大学,育人的效果、学术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办学的效益是体现其优势的重要因素,其间任何一项工作,其成效的大小,应当说都与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这一群体,是学校的规划、战略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只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的管理、不折不扣地执行,带领一个部门一个团队去共同完成,才能起到以一引十的群体效应,才能促使学校目标的达成。相反,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所负责的工作没有起色,整个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问题,那就应该从执行不力、落实不好方面去找原因。由此可见,每个岗位、每个人的执行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或部门工作的全局。但是,在目前尚未健全的机制体制模式下,少数高校领导执行力表现出乏力的状态,难以真正起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执行文化缺乏底蕴。高校执行力文化以执行力为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由理念和价值观、制度规范、执行行为方式等三个层次构成。中国目前有普通高校两千多所,每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发展定位、管理模式不一,因此,各高校对于执行力所形成的文化与特色也不尽相同。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必须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高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衡量指标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换言之,所谓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同样,一所没有特色的大学执行文化也是没有办学特色的。

2、执行意识薄弱。由于高校不同于行政机关这一特殊性,存在着行政管理意识和经验不足的现象,因为缺乏行政管理理论和理念,在实际工作执行中出现不按管理制度和程序处理事情,缺乏决策程序、管理与监督程序机制,在具体运行中而是凭主观靠以往经验去执行,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在科学执行、民主执行、依法执行、创新执行、执行团队建设上等方面,把管理工作简单地认为是“管人、管事、管物”,重经验轻创新、重管理轻经营、重局部轻整体,团队和服务意识淡漠,因而就显得执行过程中用心用力不够,竞争力不强,创造力不足,达不到预期工作目标效果。

3、执行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执行方式落后、过程缺乏监督及自身能力不足。由于高校发展目标执行者的特定性,在推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工作未形成团队合力、工作实施力度弱、工作速度拖沓、工作效率低下,造成执行效果低。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机制与监督机制跟不上,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的现象,造成做和不做一个样,做的效果如何一个样。

三、对策

高校执行力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不能单兵作战,唯有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产生效能,才能促使学校这一特殊的工作机器得以有序健康运转。因此需要整个系统中各员工、各部门的协作,共同促进执行力的提升,确保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决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1、提高认识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学校要深化对教职工世情、国情、校情的学习,深刻认识国家、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学习和理解学校制定的发展路线、目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自身发展规划执行时始终将自身置于学校发展的大方略、大格局之中。

2、提升高校各级领导的执行力是重点。这是由领导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是本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直接领导力量;是连接本单位和上级部门的重要中坚力量。领导担负着把握和推动上级方针政策、指导督促下属开展工作的重任。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的强弱,决定高校执行力的强弱。提升高校执行力,必须把提升高校各级领导的执行力作为重点中的重点。

3、建设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一要把好选拔关。学校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在注重被选拔人选的学术和专业成果时,也要注重其行政管理能力,要将懂专业、懂管理作为选拔的准入关,为学校的管理队伍选好人才把好关。二要把好培养关。高校的党员干部大多是教师的身份,因而大多缺乏管理理论和知识,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管理理论、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使任务被执行得更好、更快,有效增强组织执行力。三要把好使用关。应根据干部的特点和岗位的需要,科学慎重地使用干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加强培养和学习的同时,在使用干部中,引导树立全局观、责任观、执行观、效率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执行能力。

4、构建科学合理的执行制度。加强执行力建设,要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真正靠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提高落实的质量和效率。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把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层层负责,使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落实的合力。通过制度的执行把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执行力的提升。

5、构建学校特色的执行文化。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何构建有特色的高校执行文化,是推动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诚如前面所述,一所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时间培育,因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科学民主决策,结合校情,构建符合学校特点和实际的执行文化,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通过确定的执行文化模式,从思想认识、工作实践、工作效率上,提高执行人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每个职工都能理解和服从于发展目标(即决策执行力)的任务和要求,群策群力,使学校在强有力的执行力推动中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

6、要注重创新赢在执行力。当前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提高执行力,提高高校办学竞争力和办学实力,就必须要具备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身为高校领导者的必备能力,唯有创新才会有新的思路,唯有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兼容并包”、敢为天下先的教育创新精神。

加强执行力建设,贵在持之以恒。同志强调,“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定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清晰的路径,接下来就靠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牢固树立“接力棒”意识,强化“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施政理念,把既定目标化作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动力,确保政策措施一项一项执行到位,工作任务一项一项完成到位。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再伟大的目标,离开实干,就会失去意义。事业单位如此,高校亦是如此。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定目标,狠抓执行,长此以往,相信发展目标最终就会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6

一、研究现状

政府执行力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当前,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问题。有学者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视角对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执行效益高、成本低,提出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应以成本效益分析为重要原则,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执行效益来提高政府执行力。[1]有学者探讨了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关性,分析了影响中国政府执行力提升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当前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路径选择。[2]

还有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执行力弱化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缺陷,而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重视内部交易费用、强化激励功能、健全实施机制、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是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3]此外,一些学者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执行力的提升路径,认为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其能力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因此,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在于提升行政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4]有些学者则认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公共精神的缺失,它从根本上弱化了政府的执行力,因而提出,有效提升政府执行力,必须从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两个方面培育公共精神[5]。

以上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政府执行力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各理论视角都有其合理性,但很少有涉及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当前,政府不断改革与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新公共管理中的引入竞争、追求效率、签约外包、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新理念使政府政策执行的环境与内容均发生了诸多改变,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将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分析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以为当前政府执行的理论与实践提供补充与借鉴。

二、概念阐释及与新公共管理的相关性

(一)政府执行力的概念阐释

2006年,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6]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7]。政府执行力受到中央关注的同时还需提高,其建设还需加强。“执行力”一词多用于企业管理中,近年来颇为流行。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与大卫•伯恩认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8]笔者认为,政府执行力应当是政府(包括政府组织及政府工作人员)正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决策、法律法规、命令、战略和规划及政府日常公共事务并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政府有效的行为需要保证有效执行的人力、可供政府支配的物力、政府的财力、政府公信力、政府内部及政府与外部的协同力、政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协调配合,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于政府活动的各个环节。

(二)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与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性

1、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管理中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以节约成本,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高效、低成本的执行政策是政府执行力强的重要表现,此类政府一定是有效率、节约的政府,因此,引入竞争机制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2、结果导向

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政府对社会需求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富有成效的反应。取得有效结果的政府才是执行力强的政府,因此,注重结果的政府才有可能是有执行力的政府。

3、有限政府

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中,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职能不断扩张,机构不断扩大,但效率低下,行动力不强。新公共管理主张有限政府,政府有清晰的职责定位,其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可以通过签约外包的方式将一些服务的提供交由私人部门承担,并鼓励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减轻政府负担。承担有限责任将便于政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事项,有利于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4、绩效考评

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政府进行绩效考评,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个人具体目标,根据最终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有利于明确政府行动目标和方向,使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有压力和动力,推动政府积极有效行为,提升执行力。

三、影响因素

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不同于传统行政,但并非与传统行政完全划清界限,新公共管理改革与传统行政中对政府执行力有许多影响因素相同,除此之外便是与新公共管理理念实践相关的因素。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中主要有6个因素影响政府执行力。

(一)政府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是政府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政府执行力最直接的因素。在政策、法律制度框架等制定以后,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政效果。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能力越强,就越能有效地完成政府执行任务;相反,执行人员素质欠缺、能力不足,则会导致执行无力。政府行政人员有效执行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力、理解力、实际行动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政府的政策质量

政府政策、决定等的科学性与政府的执行效果紧密相关。政策质量较高,则执行内容与行动方向更明确,便于落实;另外,高质量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民情民意,在执行过程中阻力相对较小,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它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明确性、稳定性、连续性等特点。

(三)政府绩效考核方式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绩效规范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方式,有助于督促政府有效执行政策、法规等,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和执行能力。然而,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政府执行力有不同的影响,实践中,政府绩效考核往往只重结果不计成本,或者考核目标错位,将产出混同于效果。

(四)制度的保障与规约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9]3制度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9]7因而,制度是政府行为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优良的制度为政府执行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提高政府执行中的预见性,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执行成本并保障其顺利执行;不良的制度会阻碍政府的有效执行,妨碍政府作用的发挥。

(五)政府组织结构

层次分明、权责明确、机构简洁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政府政策决定的有效执行。公共组织比私营组织更趋于庞大和稳定,但不如私营部门高效和灵活;此外,政府机构有内在扩张的本性,机构不断膨胀,实际工作人员远远多于所需人数。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政府瘦身”,追求“有限政府”,提高效率。通过签约外包、特许经营、公司合作等形式将政府的很多职能转移到私营部门与第三部门,政府只承担有限的职责。

(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良好关系有利于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减少政府执行中的阻力,降低执行成本。

1、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

政府的有效行为还需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推动政府执行的顺利进行。

2、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是企业愿意承接政府项目的前提,也是政府减轻负担,更高效地履行职责的保障。

3、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新公共管理强调公民参与,重视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公民参与可承担政府的一些执行任务,并促进政府顺利地执行政策。

四、提升路径

(一)建设有使命感的政府

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提出要建立“有使命感的政府”[10]。有使命感的政府是更有效率的政府,它更富有革新精神,更加灵活、政府人员的士气也更高。建立有使命感的政府主要通过4条途径:首先,要破除陈规陋习,取消过时的规章制度,重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规章制度。其次,建立有使命感的预算制度,它能鼓励政府雇员节约资金、简化预算程序,并使政府更加灵活地应对变化。第三,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育执行力强的公务员团队。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强化其对执行技术和手段的掌握。第四,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政府的低效率与繁琐的办事流程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删减不必要的程序。

(二)加强与改进政府绩效评估

1、评估要是“效果导向”的

政府绩效评估是检查政府为执行某项任务所投入的资源是否最终达到目标,衡量指标是最终效果,若没有取得应有效果,则投入越多,效果越差。以政府治理环境污染为例,评价政府执行力是看环境的改善程度,简单地衡量投入多少财政资金、专家及技术人员等所得的结果对政府执行力的评价并无直接意义,也无法促进政府执行力的提高。

2、科学制定评估方案,合理利用评估结果

评估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要确保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可信度。评估结果应当与政府行政人员的晋升、奖惩挂钩,以发挥评估的监督和促进作用,督促政府人员提高执行力。

3、绩效评估定期化

要科学确定绩效评估的周期,间隔过长会使评估失去监督作用,间隔过短则会引起行政人员的抵触,因此,政府部门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周期方案,保证绩效评估对日常工作监督的同时,又不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

4、绩效评估应全面和公开

政府行为具有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衡量政府执行力的指标也应多样化,全面评价政府的行为效果。同时,评估过程应公正、透明,评估结果应对社会公开,以便于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三)完善与执行相关的制度建设

诺斯指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的作用,他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9]147邓小平也曾讲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政府执行力的保障与提升需要建立良好的与执行相关的制度,如政府的组织结构、财政制度、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等。政府组织结构首先应当保证职责分工清晰,权利义务明确;其次应能够有利于政府内部信息渠道畅通,保证上下沟通顺畅,横向部门之间交流及时;最后应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的财政制度应为政府行为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力支持。同时,政府财政制度的制定应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以节约行政为理念,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执行效果。政府的人事制度应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借鉴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市场机制下更有效率的选人、用人及员工培训制度,逐步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定期考核、岗位培训等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政府的奖惩和监督制度应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引导执行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促进其不断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努力提高执行能力。

(四)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行政文化是政府建设的精神层面,是政府行为的外在氛围,对政府人员的行为有潜在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积极的、崇尚质量和效率的行政文化有利于引导行政人员高效率的行为,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

首先,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在政府机构内营造崇尚负责任、高效率行为的气氛,并不断强化,使行政人员认可、接受并逐渐内化为其自主、自觉的意识。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外汇执法;监督制度

近些年来,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向间接、由事前向事后的转变,外汇管理局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逐渐成为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但在外汇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执法对象以及执法方式等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执法不力,进而影响到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将探讨影响外汇执法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健康有效的外汇执法环境。

一、外汇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到位,影响了外汇监管职责的充分履行。由于行政权力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因此行政执法要求既懂法律又懂专业的人员来有效实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外汇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外汇执法人员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缺少系统的法律和专业知识培训,外汇执法力量和水平欠缺。

2、缺乏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弱化了执法效果。外汇管理局作为一个行政执法部门,有责任依法查处一切外汇违法行为。但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工作责任心及执法能力等主客观原因,可能会出现执法检查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因缺乏对执法者不作为现象的考核奖惩机制,容易造成有法不依、有案不查、违法不究等现象,从而弱化了执法效果。

3、人情关系的干扰,易造成违法不究。由于长期的业务往来,当地外汇局与辖内各外汇银行接触较多,关系较熟,在对其执法查处时难免会受人情因素的制约,加之其他人际关系的干扰,面对违法事实,往往难以完全秉公执法,可能因人情关系的压力而进退两难,甚至不了了之。因此处置好权与法、情与法的关系是公正和有效执法的关键。

4、法规设定的处罚金额太高,增加了执行难度。按照国务院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但一些金融法规与部门规章设定的行政处罚相比,金额明显偏高。

5、执法力度的弱化,助长了违法现象的发生。当种种原因致使对违规行为制裁不力时,违法成本相对较小,法规的约束力减弱,就会助长违法人的侥幸心理,减弱其依照外汇法规办理外汇业务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二、如何增强外汇执法的有效性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外汇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加强培训。对现有外汇执法人员,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形势需要,结合现实案例,组织执法人员适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外汇执法检查等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与专题化研究,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勤于交流。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介绍成功案例的经验和错误案例的教训,然后一起认真讨论、剖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今后执法工作中加以借鉴和注意。三是整顿和稳定执法队伍,改善人员结构,充实执法力量。调离一些不适合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把一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人员充实到执法第一线,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执法素质,努力造就一支高效、廉洁、公正的高素质外汇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业务水平,确保外汇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奖惩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执法职权视为职责,以责任制约权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应当注重对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创造良好金融外汇业务环境和法治环境的考核。也就是根据法律、法规或监管任务,确定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人员职责范围,对检查中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问题而未能发现,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违法不究,并因此造成外汇风险和损失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所承办案件定性的准确性、处罚的公正性、程序的合法性等进行事后审核。通过严格执行奖惩制度,避免执法人员疏于执法、徇私枉法、非公正执法等渎职行为,杜绝行政违法现象,提高执法的有效性。

3、组织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大检查,提高执法力度。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大检查,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行动,声势大,重视程度高,既减少人情干扰,又增强了执法力度。所以建议分局着眼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检查制度和机制,在充分发挥各基层外汇支局执法权的同时,整合全省综合执法力量,多组织一些全省性的统一或交叉专项大检查,加强各中心支局之间的合作,形成地市间检查工作的科学有效互补,增强执法检查和处罚执行力度,同时互相交流学习各自的工作经验,提高外汇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

4、合理设定处罚金额,提高执法可行性。对于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又会给社会带来高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应设定高额的经济处罚,一旦违法就必须付出高额违法成本,以此达到遏止其违法行为的目的。但对于那些既难以获取高收益,又不会给社会带来太大危害的违法行为,其违法的原因多是对问题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造成的,经济处罚的目的主要是起警示教育作用,这样的情况就不应该设定太高的罚款金额,否则违法者觉得难以接受,执法者也难以痛下决心,结果很可能是不了了之。与其如此,倒不如根据危害程度设定适当金额的经济处罚,罚金虽低,但也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达到执法目的。

5、加强反馈,注重效果。执法工作如果只搞“雷声大雨点小”或“一阵风”的形式主义,势必会产生短期效应。在执法检查后,要让被检查单位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明确专人负责拟定整改意见,督促其整改检查出来的违法问题,及时反馈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督导整改效果,复查整改情况,增强其知法守法意识。对再次重犯者加大处罚力度,对重视和支持外汇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为提高外汇管理工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6、加强宣传,标本兼治。开展外汇执法要将注意力放在宣传教育上,将执法过程作为普法契机,引导广大外汇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外汇法律法规,提高学习外汇法规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坚持预防为主,做到“监督、教育、惩处”相结合,把查处违法行为作为中心环节用力去抓,把教育、监督作为重要的治本措施坚持不懈地去抓,进一步增强涉外部门和人员的法制意识,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于知法犯法者,应加大执法力度,以儆效尤,维护国家利益和外汇法规的严肃性。

作者单位:外汇管理局安阳市中心支局

参考文献:

高效执行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94-010引言

执行力作为组织内部管理所必须的要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不同于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组织,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职能。良好的执行力是高校完成其三大任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处在学校工作第一线的高校二级部门,是高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是高校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核心要素。

1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现状

高校的二级部门主要是指二级学院或系级部门,是学校的基层单位和二级办学实体,它们处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必须通过发挥二级部门的作用才能实现。高校二级部门的执行力是指院系等二级机构把学校的教学思路、教育方针、高层决策、教学规划与布置付诸实施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大多数高校尚未完备的体制机制局限下,长期的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中形成不良的思维惯性。部分高校及下属二级部门执行力表现出乏力的态势,出现了许多的矛盾与问题,并逐步被突显与放大。全面分析高校现状来看,目前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乏力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执行文化缺乏底蕴;第二,执行意识淡薄;第三,执行效果欠佳。

2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组织内部的成员加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二级部门的执行力是相当必要的。科学完善的评价相关奖罚机制,能激发执行主体的工作热情,挖掘他们的工作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二级部门的执行力。构建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以下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高校执行力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高校内部机构的优化设置与人员的合理配备;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及教学水平。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执行力设计的内容非常庞杂,所以对执行力的综合评价必须在设置层次分明、分工有序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1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因此,要考虑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执行力水平的指标,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2、2、2 通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时期执行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而且要求能够在不同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2、2、3 定性与定量结合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量化,有些难以量化,只能进行定性评价。定量指标是显性的,一般只能代表过去与现在;定性指标是内在的,更具有前瞻性,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好。

2、3 高校二级部门执行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黄超提出的契合影响组织执行力的五大要素“目标、个人、团队、流程方法和激励方式”,将指标体系分为一一对应的五大模块。

常用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比较平均法、专家评定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这里采用的是Delphi专家评定法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赋权重后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注:“()”内为权重值、

3结语

执行力的评价不是单纯地评出名次和优劣,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各部门不断改善管理。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保证指标体系对各部门改善执行力工作起正确的引导作用。高校二级部门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与高校总体行政工作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完备性,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工作以科研经费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为绩效,完成从软对象到硬指标提升的工作。建立具有良好导向性的科学执行力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二级部门的执行力水平,才能有效的保障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曹慧、如何提升执行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41、

[2]王录德,郑哲、论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定位[J]、中山大学学报,2003:43-44、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营销行业分析(精选8篇)
  • 下一篇:个体经营承包合同(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