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1 栏目:写作范文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大数据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从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来说,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更要符合国家的基本政策和发展策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的稳固发展。

1地理信息大数据概述

地理信息大数据是指在一般地理信息数据规范的基础上,更具灵活性和精确性,数据涵盖广泛,包含各方面,如地理地貌的精准度、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人口流动等,也可以认为地理信息大数据是多元数据的结合体。它的特点是数据庞大、数据来源广泛、信息零散碎片化等,通过大数据采集的信息有着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因此,在采集地理信息大数据之后,要利用管理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这个平台就是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储存和管理采集的数据,可以随时进行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合理分配归纳数据,减少重复工作,提升处理数据的速度和质量,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将内部数据逐步整合和同步,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利用率。

2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依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发展的情况,对国土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适当的调整,并保障其开发和合理利用。其中包含对物质空间的重新分配和规划,也有社会经济活动对空间承载能力的评估。要牢固树立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色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整理,自然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能超出大自然的承载范围,对农业空间和生态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经济社会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和人们日常活动不受限制,在善待和保护自然资源中实现绿色发展,在顺应和尊重自然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国土空间规划更具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3、1提供基础数据

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每天会收集大量地理信息数据,信息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实时更新和变化,大数据平台运用相应的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得出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外部联系,分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评价国土空间的利用程度和地质灾害的预测、生态建设的整体分析等。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应用,就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持,在应用时,运用“3S”技术(GIS、RS、gps)对地理信息、地理资源和地质情况进行规划和调整,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开展综合评价时,适当进行权重选择的考量,保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在高效高质中进行。在进行规划分区时,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准确直观的分析,并为分区划定提供有力依据。在划分住宅区和商业区时,可以通过合理分析参考交通数据或者人们的出行大数据,完善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为区域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同时,灯光数据,也能够确保分区配比的数据可靠,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需要此类信息数据资料的支持,用来对地理信息相关规律进行处理和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

3、2耕地管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制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在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耕地是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近几年国家着力于乡村振兴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时也对耕地的保护、实施和监管将更加严格,而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耕地的保护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闲置和浪费。在保护耕地的过程中,运用“3S”技术(GIS、RS、GPS)进行实时监管,减少耕地破坏和非法占用耕地等情况的发生。耕地的有效保护,对保证安全的粮食生产和稳固的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有效完善规划管理机制

在地理信息大数据的背景下,科学准确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快速更新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对数据信息的价值进行评估,使数据的检索和分析变得更加简洁和方便,而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显示出困难性和复杂性,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和编制。首先,应该提高数据信息分析、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协调统筹能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其次,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估手段,逐步调整检测评估机制,配合大数据平台和“3S”技术保障,增强数据的利用空间。最后,必须加强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过程中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加自然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的科学依据。

4结束语

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仅要紧跟科学和时代的进步步伐,也要提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掌握扎实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技术知识,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使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就必须运用数据信息和科学技术打好基础,提高国土规划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相关国土数据的采集。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升使地理信息大数据快速发展,也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效率。必须合理利用两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土地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都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逐渐的加快,城市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到土地,可以说土地是城市化发展最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的提供,因此,就需要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从而能够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充足的利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管理现状来说,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进行处理,以保障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土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规划与管理协调不统一

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不能达到步调一致,工作中虽然制定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由于相关部门未对土地作出合理的、长远的规划,为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在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主要侧重于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在执行过程中专项规划并不具备强制性,往往被忽略掉,且在各级执行相关标准时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能在总体规划的大格局下执行好制定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规划与管理缺乏协调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从而导致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中逐步体现出不协调性。

(二)规划方案执行乏力,缺乏监督管理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政治思想对于土地总规划能否彻底实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中央出台政策,要求、激励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严重执行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若地方上一味地看重眼前的利益、政绩,大量招商引资,就会导致土地规划失衡,以至于土地规划管理工作难见成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执行力问题,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缺乏监督管理,以至于一些先进的、科学的土地规划方案难以执行。

(三)规划的机动性和指向性不明显

土地规划一般选择的是传统的静态定性分析法,这种研究方法缺乏对土地的自然状况、人文地理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容易使土地利用形式趋向单一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降低了土地利用指标的标准度,使得土地利用率大打折扣。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对土地规划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若仍旧用这种传统定性的方法来处理数据,一定会对其准确性造成影响,以至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现实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并没有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规划目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方法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了地方性土地规划政策缺乏特色,土地规划与市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而且因为有些土地规划的方案太过单调,导致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改正后才能投入使用,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解决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建立起相应的土地规划管理制度,对既定的土地规划编制以及审批等制度进行完善处理,要实时对土地的规划管理情况进行监控,采用动态监控方式,保障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国要针对土地规划管理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中详细的规定各种土地规划管理细节内容,加强对土地规划管理监督机制的约束,使得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从而保障我国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用途来制定出合适的土地用途管理机制,依据这一机制的要求,来对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合理的管理划分。通过对农村用地及非农村用地的用途M行严格管制,控制建设用地的总供应量及城市用地规模。

(二)土地规划方法科学合理化

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思想重视,充分认识到个人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定性分析法,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在土地规划定量分析过程中,给予定性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利用数学关系式以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演算、推理,最终得到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应用方案。对于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而言,并非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动态化分析研究,这对于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水平、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意义重大。

(三)进一步规范土地规划与管理标准

建立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加强相关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职责权限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间交叉脱节,导致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协调,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责任机制和标准,达到步调一致、协调统一具有十分重要,对推动规划与管理的有效落实具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注重规划之间的联系

在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具体规划方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体规划和划分,把土地资源与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协调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降低整体与部分之间出现矛盾的几率,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应当从思想上真正地重视起来,通过不断构建、创新管理制度,建立跟踪监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原则;思路内容

总结以往乡村表面的、无序治理与规划的不合理性,从乡村特性的分析中明确乡村规划必须基于村庄有机更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乡村治理结构三个方面,为实现本质的、有序的、可持续性的乡村规划,必须运用系统自组织思想理论研究乡村问题。

1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1 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在规划过程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目标的。首先与大自然形成亲密的联系是首先需要设定的一个目标,从而对历史文脉进行较好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其次居住区和生产区的布局要合理,两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居住区的规模设计要适应居民居住,并保证居住区内部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形成合理的布局,从而创造带有田园风光,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区域范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最终构建一个宜居宜耕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

1、2 规划原则

1、2、1 连续性原则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其也是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规划理论中各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转换通过连续性可以实现的,从而能够将不适用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和整体规划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找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类的区域进行调试,并将其中可能存在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带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由村民和规划人员共同将规划完成,乡村居民要积极的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问题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从而使乡村人居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合理。

1、2、2 地方性原则

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村庄的特性要给予尊重。因为不同村庄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和节点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上也都带有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规划过程中,地方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表现为,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和彰显当地文化和风俗,加大挖掘乡土经济潜力的力度,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有效的进行村落形态构建和改造,明确重要节点的规划。

1、2、3 多义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多义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具有丰富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尊重多义性原则所强调的。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众多包含其中的系统相互作用和协同,同时夹杂着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说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的平衡相互制约,而形成天合一的观念。在多义性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说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完成单靠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其中是不够的,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是规划完成和实施的关键,还要其他多方的共同协作。

1、2、4 开放性原则

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性需要强调,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一个区域如果是完全封闭的状态,那么这个区域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其日后稳定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开放性原则的重视。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等元素的交流,对于输入到自己区域内部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并且还具有较高的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是一种自主的开放形式,不是被动式的开放形式是,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村民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5 全益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全益性原则也就是参与规划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兼顾,而非只强调系统内部的某一个要素。整个乡村利益的最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主要追求的。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等是乡村规划全益性原则所强调的内容。该原则提倡自然界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均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的地位。

1、2、6 全息性原则

生物学中的全息律是规划乡村人居环境全息性原则的来源,也就是生物体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市整体相同。因此,会有一些重要的关键节点在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在整体中,这些节点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与乡村的人居环境空间系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关键节点的活力情况就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而整个系统的调控是需要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调试才能够完成。

2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

2、1 规划思路

明确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六大系统,每个系统又自成体系。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六项基本原则,逐步对水、能源、交通、建筑、环境景观、社会事业每个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完成农村居民参与的、相关领域学者协作的综合性规划,同时重视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这个自主开放的大系统。

2、2 内容体系

一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内容,制定其技术体系。二是制定区域(省域、市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导则。三是研究镇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的空间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规划思路和内容体系,最后落实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短,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共同作用构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城市工业区;控规层面;低碳规划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国提出了多种促进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的方案。其中,在城市地区的低碳规划探究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工业区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及实现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方式。但是鉴于工业区污染的严重性,工业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更加重要。城市工业区控规层面下,低碳规划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城市工业区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

一、城市工业区控规空间面临的普遍问题分析

城市工业区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区的城市规划问题主要围绕着工厂区建设、城市空间规划、交通布置、环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工业区的合理布局一方面影响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城市各部分的正常运转。当前我国的许多工业化城市以及城市的工业区都面临着严重的居住环境布局、交通规划、土地使用、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城市工业区的土地分配比例不适当,工厂大面积占有土地,工业区内居住环境不合理,商业分区和居住分区距离较远,不利于人们出行,也没有实现土地的合理使用。另外,工业区的配套设置不完善,每个居住区内的建设服务中心和社区管理服务缺失,其他卫生、体育等设施十分少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另外,城市的低碳规划问题受到了城市工业区原先布局的限制,重新规划的成本过高,也不利于开展城市经济活动,因此,针对城市工业区的低碳规划建设最好按照分区低碳控制原则,以合理的小面积分区为基础,实施低碳空间规划、土地规划、街区规划等方案,以更好的控制城市工业区的低碳经济发展问题。

二、城市工业区整体层面的低碳规划研究

(一)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解决土地与交通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需要根据城市的整体面积、形态、人口密度、土地规划和交通网络分配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当前针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其中部分学者提出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区域性的规划和详细的规划等三个部门对城市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的结构规划,部分学者则主张通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利用功能区的混合配制实现土地与交通的合理规划。针对城市空间的低碳规划主要是对紧凑型城市建设、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公共交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合理分析。控规层面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首先要分析城市的密度问题,通过控制空间密度的大小,减少居民出行的必要性,缩短出行距离,从而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低碳规划。另外,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城市工业区的发展问题,需要首先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中转化过来,以生态发展的思路指导工业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以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针对工业区的城市空间扩张问题,墨尔本提出了“绿楔规划”方式,其通过绿楔对城市的交通进行控制,以构建走廊式的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公共交通的合理配置。也就是说,城市的空间布局问题中,公共交通和土地的合理使用问题是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思路是要通过设计良好的步行环境以控制人们出行的路线,减少长途出行的必要性,构建以自行车为主要工具的城市空间,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二)规范土地使用规划,提高土地综合功能

根据城市工业区的空间结构划分研究结论,针对工业区内部居住区的土地使用问题可以确定为混合使用的土地使用规划方式。要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就应当构建一个相互交错同时又极富条理的土地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土地混合使用最中心的问题是要实现短路径出行,从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促使土地综合有效混合利用。在城市工业区内部的居住分区内,要构建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低碳生活区。通过合理布置居住、商业以及办公等,减少人们出行距离,控制出行范围,以减少人们因为日常生活需要而进行的重复通。同时针对其他类型的用地来说,要实行合理混合、控制比例、完善兼容的原则。针对城市道路的地块尺寸布局设置合理的步行道路,同时更需要合理设计小汽车为主导的街区。在工业区的周边要适当设计适合大型交通工具通过的通道,以满足工业区的发展需要。

(三)合理规划城市街区,提高居住低碳程度

街区的结构控制是构建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基础,因此城市街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城市的低碳程度,控制碳的排放量。城市工业区一般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因此,街区的规模增大,街区绕行的距离也会相应的增加。在工业区设置密集的交通路线网和公交线路网没有实用价值,也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因此,可以在街区设置时考虑到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的换乘问题,街区的长度设置一般以400米到600米之间。为了防止功能单一的巨型街区出现,城市工业区要在进行街区布局设置时,尽可能的考虑街区半径范围内的功能分区规划,增加步行出行的可能性,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街区内部应当配置通达的步行和自行车同行空间,而在街区区域要适当设置小汽车、自行车停车场;同时在周边区域设置公交车站,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另外,为了实现低碳规划的目的,最好能够保证小汽车停车场的距离大于公交车站的距离,以增加乘坐公交车的机会。

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基于控规层面考虑的城市工业区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城市环境保护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布局设置、土地混合使用规划、街区空间布置实现城市形态、空间的合理布置,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张博,林丽、控规层面的城市新区低碳规划探索与实践――以淮安市生态新城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5(01)

[2] 廖威,唐静、低碳视角下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城国际商贸区为例[J]、规划师、2010(12)

[3] 林坚,陈霄,魏筱、我国空间规划协调问题探讨――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12)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5

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

1、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而提出的,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内容予以明确。在《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扩张型、粗放式、唯增长论的发展方式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局面,直接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任务。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乡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制,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好修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提高科学性”的重要内容。并且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以此对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些要求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手段,同样也是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通过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国土空间这一稀缺资源在多种可能使用之间进行配置,并且通过对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空间管制来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应当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则,从而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2、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通过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效配置各项发展资源,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而不是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提升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给人们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要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建立在劳动力、土地和环境低成本的基础上各类生产要素不断扩张型投入的发展模式。但经济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转型的过程也充满着反复、危机和痛苦,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惯性式地发挥作用。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配置、管控,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发挥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推动、促进、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如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土空间规划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着力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上下结合、社会协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运用城市设计、乡村营造、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3、国土空间规划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之后,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是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执行力和效能,改变我国现代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中碎片化、短期行为、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成本高、效率低、矛盾多的弊端。这种现象在空间治理方面同样存在,正如《若干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国土空间承载着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相互之间相互协同又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才能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若干规定》提出,国土空间规划“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由此可以非常明确地看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承载着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的重大职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构建起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五级三类”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的内容上,“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性,自上而下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空间发展作出战略性系统性安排”各层级的规划要“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和刚性管控要求,同时提出指导性要求。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提出下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分解落实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统领各类空间利用”“按照谁组织编制、谁负责实施的原则”,落实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并提出“严格执行规划,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久久为功,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规划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出现换一届党委和政府改一次规划。下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服从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详细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坚持‘多规合一’,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有关技术标准应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存在主要情况及问题

1、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各种规划职能分工不明晰,从空间规划发展历程来看,由于不同部门的规划顶层设计不同,他们的侧重点也不同,就如同空间规划的初期,主要就自然资源进行探索并对其进行功能分区,但是这样的空间分区会导致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不足,各类的规划职能不清,我国的国土空间分区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以上构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三种分区方式,再者在国土空间分区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对经济社会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政府上层建筑决定的,这些以经济社会为代表的规划层的空间性的内容较少,这些层面的空间规划专业性强都是由负责部门进行组织编制,但是他们的各司其职缺乏协调性。

2、规划上下层及功能存在的交叉,随着规划层级的不断增多,规划过程中简单重复现象较多,因为在工作中这些层级的差异性较小,所以不同层级间重复功能多导致效率低下,规划不合理,另外除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外在其他规划的工作中,上下级的工作不明确,上级规划对下级的规划的约束性较弱,对下级规划指导性不强,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通过从上级到下级的层层指导与约束,但是其他层面如经济社会层面,自然资源方面体现出的上下级指导功能较弱,约束力不足。

3、规划实施机制与法制化的规划建设有待提高,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并且规划实施机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国现在的规划类型几乎是编制实施与监督三位一体,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和制约机制,公众无法积极参与其中,并且随着我国规划类型不断增多,政府的审批工作也越来越多,这与政府进行改革的初衷不符,有待寻求新出路。

三、新时代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安全发展。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合理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之间的关系,促进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国土空间资源,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国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1、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管控。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治理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优先布局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命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等国土空间,协调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保障科学发展目标的落地,通过国土开发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人地挂钩机制,协调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助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坚持顶层引领,统筹配置。

坚持全域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促进生态健康、生活宜居、生产便利的要求,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确保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4、坚持前瞻布局、用途管制。

根据全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等关系,处理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统筹考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需求,保持规划前瞻性和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用途管制制度扩展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自然生态空间。

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服务组团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开展前期评估,全面掌握“多规”的差异。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角度出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系统性分析评估,对现行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评估,科学分析“多规”差异,全面掌握现行各类空间性规划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加快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夯实基础。

2、注重“多规”有效衔接,摸清全县国土空间底数。在科学分析“多规”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全新定位,充分利用农村地籍调查、“三调”等调查成果数据,全面摸清县级国土空间的底数,切实做好现行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空间性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突破自然资源领域各类国土性规划的“壁垒”,形成“多规合一”的格局。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环境规划;体系;构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6104

1引言

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是指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时序和不同种类的环境保护规划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交错系统。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开展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发展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渐成雏形。纵向看,环境规划编制体系基本依照我国的行政层级进行分级,包括部级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三个层次;从横向看,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可分为污染控制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其中污染控制规划又根据环境要素分类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分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等。

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体系相比,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规划的历史较短,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还很不健全。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

2相关规划体系现状分析

2、1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这些规划构成完整的规划体系,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补充,从大到小,从战略到具体,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1)。

2、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部级的国土规划和地方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种。规划体系比较简单,但国家制定原则,进行总量控制,地方级必须落实总量指标。

2、3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与相关规划联系不多,特别缺少总体层面规划,制约了其他规划体系上的衔接(图3)。

3环境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我国的环境规划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规划各层次间缺乏有效衔接

在环境规划编制的协调体系中很少融入自下而上的各级政府与国家间的磋商环节,在时间上地方与国家环境规划也存在诸多不衔接的地方\[1\]。由于环境规划内容交叉、分工不明确,导致落实到各级政府的规划种类较多,因此很难保障各项规划得到有效落实。不同层次、类型的环境规划间效力界定不清,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国家与地方在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家考核的部分指标在各省规划中无直接对应的指标项,即使完成省内的环境规划指标,也难以保证国家环境规划目标的实现,体现不了规划的战略导向性。

3、2缺少中长期基础性规划

环境规划跨行业、综合性强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调控手段之间的不对称性,使中长期基础性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一直滞后\[2\]。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每五年制定一次的环境保护规划为总体规划,一般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环境保护工作缺少中长期的战略方针和目标指导,而且往往受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变化和政府任期的影响,难以保障规划的连续性,规划制定和执行容易取决于“长官”意志。同时,规划以中短期的污染防治为主,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还处在污染控制和管理阶段,对长期性的环境改善和人体健康缺少关注。

3、3直接控制性和空间性不强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需求型规划,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直接调控能力不强。规划内容重污染治理,轻经济和政策引导,“防”与“引”相结合的多元化经济调控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此外,我国环境保护规划还没有实现区域分类指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环境保护措施空间最优设置,规划的空间调控性差\[3\]。

4环境规划体系的建立

4、1体系框架

为了提高环境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有必要确定一套合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借鉴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功经验,笔者初步设想了环境规划层级与实施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战略规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功能区划和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四个层次构成(图4),其中前三个层次为规划层面,第四个层次为规划的落实层面。各层次共同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标准,使环境规划工作有效切实开展。

图4环境规划层级与实施体系 第一层次――环境战略规划:包括国家和省(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五年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跨省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

第二层次――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市级层面编制的环境规划和近期规划,由专项规划和专题规划组成。

第三层次――环境功能区划和规划环评:其中环境功能区划包括大气、水、噪声、海洋等环境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划;规划环评是对环境保护部门以外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城市规划环评、经济发展规划环评、经济区规划环评和港口规划环评等。

第四层次――项目环评:是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由“环境战略规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功能区划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构成的四级环境规划体系中,所有规划层级都是依据关系,不同规划具有各自的规划重点与功能。总体规划要依据和贯彻战略规划进行编制,功能区划要贯彻总体规划的思想,规划环评要依据总体规划、功能区划进行评价,所有规划、区划、环评都是项目环评的依据,项目环评则是建设项目环境行政许可的依据。

4、2体系内容及功能

4、2、1环境战略规划

环境战略规划一般由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是对规划区域或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进行长期的、综合的研究和论证,提出该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框架和引导战略,规划期限不确定,可长可短。它关注的是宏观性、全局性、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强调规划要在各区域、流域各自特殊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反映出不同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特色。

环境战略规划属于统领性的宏观战略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纲领,应不断强化其战略地位,其所提出的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框架和引导战略,成为区域环境控制和空间布局的刚性依据,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和规定性作用。战略规划确定了宏观发展方向和目标之后,所有其他下一级规划都必须依据其确定基本的宏观导向。

4、2、2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属市级层面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以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确保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它是从一体化角度,研究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红线空间、环境容量和生态总体布局形态等,制定出战略性的、能够指导与控制城市环境保护发展和建设的蓝图。总体规划是依据战略规划制定的,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时间的先导性、空间的可控性、决策的综合性等特征,须在重大问题上与战略规划保持一致。总体规划的编制时限一般15~20年,其近期规划为5年\[4\],该体系由专项规划和专题规划两个方面构成\[5\]。

(1)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由上一级政府审批,对一定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起总体控制作用,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时空的先导性、空间的可控性和决策的综合性。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侧重于提出发展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质量、排污总量、环境建设与管理等战略性指标,确定环境整治和保护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2)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专题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按环境要素种类将专项规划划分为大气环境规划、水环境规划、声环境规划、固体废物处置规划、核与辐射污染控制规划、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环境风险防范规划、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规划等。

专项规划属于实施型规划,重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做到落实定位。专项规划需细化社会经济活动在单位空间上允许的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以维持环境单元区域性生态稳定、完整,以约束性指标将污染物的产生量与排放量限制在影响最少的空间内;系统提出在各种可能的发展情景下,为达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的最佳污染物消减工程体系,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模和范围。

(3)专题规划。专题规划是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框架控制之下,针对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专题规划可分为污染防治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保护区规划等。

专题规划也属于实施型规划,为达成专题所设置的目标,要求对特定专题所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以各要素的专项规划为依据,做到落实定位。专题规划各层级都可以编制,是根据一项环境要素的控制治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纲领,专题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总体规划的总原则下,对各类环境要素的布局和规划管理要求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功能区划和规划环评提供依据。

4、2、3功能区划与规划环评

(1)功能区划。功能区划一般由省或市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和审批,包括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是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控制红线的直观表现。

环境功能区划: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是正确实施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环境评价的基础。在制定区划时,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确因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降低现状功能时,应论证降低要求是否影响该区域未来环境质量提高要求,并做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必要性说明。为实现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区划应与产业布局、工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污染源管理等相结合,将区域点源与面污染源控制方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与环境功能区目标的可达性相结合,使环境功能区的划分与总体规划等相协调。划分方案应实用可行,有利于强化目标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管理得力,相邻行政区监督有效。

生态功能区划: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研究和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

(2)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是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规划环评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从根本上、从全局上、从发展的源头上注重环境影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时采取措施,从源头根治环境。

功能区划与规划环评往往具有法规和图件体系支撑,从而将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的思想通过功能区划和规划环评的手段渗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同时也指导下一级项目环评的具体编制。

4、2、4项目环评

项目环评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行政审批程序。区域内的建设项目环评含于区域规划环评范围内,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也必须控制在区域规划环评下达的指标内。项目环评是指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估计,提出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的评价过程。项目环评一般是对单个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涉及面和评价范围都较小,作为一项预测性和参考性的环境管理手段,在提高决策质量方面被广泛接受。

参考文献:

[1] 董伟,张勇,张令,等、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 [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6): 783~784、

[2] 包存宽,何佳,周影烈,等、环境规划体系创新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1100~1106、

[3] 芦晓燕,罗胜,马民涛、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J]、中国环境管理,2011(4):37~40、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设计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的规划建设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建设是否达到布局合理,生态平衡,是否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否解决人口高度集中和资源高度集聚矛盾等等,都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一个兼具科学合理,适宜统一的城市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城市规划的意义分析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把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指导、管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一个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水平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治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的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3、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

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存在盲目、无序状况

城市策划进展的速度很快,一些城市原计划使用二十年完成的目标在五年内就已经实现,城市的前进已经不按照计划慢慢的进行;城市以及乡镇的计划不统一,在城市以及郊区结合的地方建设管制杂乱;很多地方城市策划创建存在不足,生活以及生产产生的废水没有经过处置就流入河流,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城市策划管制监管督促体系不完善,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办事的有很多;很多城市在城市创建时不注重环境,占用大片的绿地,建筑污染物直接丢弃,对城市环境带来很坏的影响;存在很多城市的建筑模式都大同小异,一些主要的公共场所建筑的样式差异不大。

2、城市规划建设在软件配套上乏力

随着城市扩大,城镇化中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失衡和管理的丢失规范越来越显得突出。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规划者、管理者,不仅承载着群众的希望同时还赋予了艰巨的重任。如何掌握现代文明同历史间的关系,城镇化同工业化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同城市建设间的关系人同城市的建设发展间的关系,社会和谐同城镇化间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都要给出很好答复。

3、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匮乏

国内很多城市的策划管制只是单纯的依靠政府帮助解决,而没有广泛的调动社会各界认识的能力。对于策划的社会以及经济利益的评估,还没有发展为一个整套的体系。这就使得在城市策划管制中存在很多漏洞,主要体现在有的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经济利润,往往忽略了在城市建设中策划管制的社会以及环境利益的追求。城市策划管制是在进行社会化建设时追求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利益的一个协调工具,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相互牵制,是一种理性的再分配行为。现在社会群众参与到管制中来的思想还没形成,主要还是因为我们现在执行的城市策划管制法规中没有确定的指出来需要群众进行参与的制度,所以急需进行改善。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措施

1、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前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具体而言,可采用“田”字城、“申”字城、子母城、棋盘城等建筑设计构想,以“田”字城为例,将市中心规划为十字大街,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为商业大厦,行政单位、服务性机构以及居民小区等不具污染性的建筑,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在建筑物之后可以规划为公园,绿地,休闲场所,从而保证了市中心本身的绿化面积。在交叉的两条大街延伸路上,分设若干环城街道,街道形成围合,内部相互连通,从而能够便利交通,减少一条道路堵住,整个交通瘫痪的现象。道路与道路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构为公园,烈士陵园,大型游乐场等绿化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从而可以对道路上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起到一定净化吸收的作用。

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开展规划管理与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消耗量比较多。因此,我们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充分的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的布局

城市空间的布局便是生产力的布局,在国外有田园的城市、蔓延式的发展等规划的理念,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有利有弊。要充分吸收成功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依据本国的国情,高水平高起点的规划,先实行规划然后再实施。对城乡的发展进行统筹优化是发展优化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的机遇,从改革开放30年前,就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统筹城乡的发展显然成为了今后30年发展的重要机遇。统筹的城乡发展就是将生产的要素进行重新的整合,将资源在更大的空间里竞选优化和配置,它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更不能理解为将农村的土地等资源为城市发展所用。城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一体的规划,全域的统筹,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生产力的布局,推进要素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协调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4、要充分体现出人本化的理念,以其成为宜居城市的宗旨

居民生活空间是城市,人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在建设、规划、功能包含交通的道路配置上都要坚持以人作为中心的理念,都应体现出宜居的需求。具体的宜居,主要有下面几点需求:一、要有优雅的商务和发展的环境。一个易于创业的城市才会发展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二、要有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它包括完善的教育、文化服务、商业、文化等。三、要持续的改善所居住的环境。让各类的居民的居住条件都应有好的改善,同时要认真的建设规划小游园、城市公园、街道的绿化带、滨水空间,使城市变成适宜居住的乐园。四、要有优美的人文环境、生态,修复水系、生态,能够让居民不仅要有房子居住,还可以更好的享受大自然、阳光、清新空气,享受各种的服务和文化。五、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不仅能促进文化交融、人的交融而且还能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邻里间由过去的亲密,慢慢的变的疏远,这就要求建设和谐社区、家园来增家居民对同一城市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六、要始终坚持人性化、以人为本,使居民不仅是美好的生活的创作者,而且还要成为美好生活的使用者。

5、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6、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7、构建生态化城市

构建生态化城市是指要以因地制宜,重绿化,少污染,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城市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构建水城或者山城,突出地方地理环境的特色。重视可循环利用产业的开发,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生态化城市就是要充分开发可循环产业的开发,地下水循化系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等产业,都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绿化工作要做切实放到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我国园林规划一向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议在之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将绿化工作做到合理有效,切实还城市一个碧水蓝天,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人均绿化率”。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逐渐转型,城市规划体制也在进行着深刻的革新尤其是市场化倾向十分的明显。城市,不但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场合,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必要的本领。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职能,不但主导城市公共资源分配,保护城市文化,并且更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诉求的实现者。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市政建设,2009、

合理规划时间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建 设;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小区建设开发的迅速,当地建设了不少住宅小区,有位于中心地段,设施配套齐全,为中高消费层服务的小区;也有位置偏远,为中低层服务的安居工程。住宅小区的增加,许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方法没有及时跟上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造高质量的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

1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住宅小区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小区在规划建设中能否取得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三者协调统一,是衡量小区建设水平的综合尺度。如果开发商以增加经济效益获取高额利润为出发点,只管建设,不管小区的管理,那就必然使小区建设造成盲目的恶性循环。达不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地,其主要问题是:

(1)加大小区的建筑面积建设单位都希望在有限的地基范围内增加一些建筑面积,缩小房屋的日照间距,增加楼层,使住在低层的居民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 良好的通风 。

(2)绿地少小区规划中,规划了小区道路绿化带,组团绿地,小区游园等,为居民活动、休闲而组织的娱乐设施,无故被取缔,利用地段空隙插建,即使没挤占,也没有按规划意图实施,使小区活动场 所严重缺乏 。

(3)加大小区商业网点建筑面积由于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不同的项目建设,其效益是不同的,有些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开发上,一定程度地出现随意性, 擅自增加小区中商业网点的建筑面积,缩小沿街的商业网点与建筑红线的距离,其目的就是获取利润,从而破坏小区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

(4)小区配套不完善目前,相当多的小区只建住宅,不重视为之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如结合绿地而布置的托幼和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站,无故被取消,停车场跟道路建设跟不上。忽视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小区临街底层大都是商业服务网点,客流量大,而公共厕所廖廖无几。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可见,加强和重视小区公共配套建设是当务之急。

2 规划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小区

建设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乡规划法》为依据 ,小区存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针对小区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关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小区的科学性和法制性,使规划设计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人一刻也离不开生存于其中的居住环境,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做到高起点、高水平,体现“以人为本” 的原则,妥善地处理居住环境中公共性与私密性、方便性与安全性 、领域性与识别性的关系,不断提高住宅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合理化和完善化 。

2、 1 小区的空间布局

近些年来,我们编制的小区规划,多数考虑规划结构,把小区划分成若干组团,确定小区中心位置,公建配套、道路及绿化系统等,但是有的方案存在着组团之间分隔不明显,一般的做法是组团之间以道路、绿化或公建来分隔,这样才能达到分组清晰的目的。居住组团尽量要做到围合院落,避免造成组团和外部交 通四通八达,以达到安全和安静的目的。要分析人流主导方向,设置小区主要出入口,在主要出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雕塑、大门等。在建筑排列方面,精心设计,组合成风格统一的小区,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重复中有节奏,布局严谨,构图完整的效果。

2、 2 道路系统

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支网,是它的延伸 ,为了使小区内居住环境安静、安全 ,不使小区的交通环境混错,造成居民心理压迫和不安,小区道路组织的原则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区级道路设计成曲折形成弧形,促使驶入小区内的车辆被迫降低速度,衔接组团和院落的支路,基本上采用尽端式,做到车辆不能穿行,保证了住宅组群内部的安全。

2、 3 住宅的布置

住宅成组成团布置,便于居民生活的组织和管理,组团内部是居民生活的“小天地”,因此组团内部空间面貌的好坏,对整个小区环境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组团布置的手法一般采用行列式布置和周边联列式,前者用得广泛,在满足采光 、通风的前提下,运用点条搭配,长短结合,错开拼接等方式,后者把绿化集中在中间,绿地比较完整,但要避免把一些零星小建筑如居委会、变电所、调压站等设在场地中间。为了使院落空间成为人际交往场所,增加居民对住地的归宿感 。同时居民组团具有较明确的领域界限和防卫空间,增加居住安全感和居住环境的识别性。

2、 4 小区的公共建筑布置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将商业服务设施布置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小区道路入口附近,使居民回家途中顺路购物方便,同时,商业区是人流集中之处,设于路口,有利保持小区的安全和安静,又兼顾到小区外行人购物。文化站和托幼要有安静优美的环境,应考虑与中心绿地空间结合,以达到环境怡人和提供方便室外活动场地。改善底层的居住条件,在住宅底层设置车库,以解决周围居民的需要。此外,也有与组团的其它公建共同组成小品建筑,增加组团的个性。

3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3、 1 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廓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3、 2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 3 住宅的生态型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

人类生存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影响居住生存质量。

4 加强住宅小区的规划管理

小区规划建设是一项多学科的工作,规划建设的好坏,不仅与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管线综合、施工质量有关,同时也和规划管理有关,同时也和规划管理有密切联系。

4、 1 严格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

承担开发建设的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部门设计的方案来施工,不能私 自修改或变动,如果确需修改或变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同意,批准后方可改动。

4、 2 加强检查验收工作

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地检查开发商是否按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处理。加强验收工作,对擅自改变层数、规划位置、增加建筑 面积等与规划审批图纸不符的问题,要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4、 3 加强有关规划法规的宣传

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城市规划有关法规,使开发建设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有关规定,增加遵守法规的自觉性。

4、 4 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意识

行政管理部门对居住小区规划的建设,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并将小区开发经营活动有效地纳入该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之内,协调好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是实施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地提高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意识,才能避免小区建设与管理不协调的现象发生。

4、 5 采取正确的规划约束方式

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是行政职能管理约束方式,即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发放规划许可证,将规划意图强制贯彻到小区的开发活动中,并且监督开发部门执行,必要时加以行政干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控制力不够,管理不严的弊端,而且较多地受到管理者主观意图的影响。鉴于当前小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用协议契约管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工程建设结束,把遵守制度的开发商的费用退回,否则按违章的程度扣取一定的费用,这是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约束方式。

4、 6 加强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必须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方式,体现“以人为本” 的原则,创造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的生活居住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区正常的社区管理工作不流于形式。 同时加强小区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小区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 ,协调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确保高质量住宅小区的顺利实施。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市场营销分析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男生最吃香的专业(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