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2 栏目:写作范文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模式 改革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高校所认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也逐步覆盖各个高校。多数高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到大学的整个阶段,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上仍处于摸索阶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由于缺乏经验,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善、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教学手段单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切实际,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各高校就业部门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全程化的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由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1]。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高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或其他学生工作者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是跟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的安排。很多学生还没弄清楚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就被灌输大量就业形势多么严峻的信息,大大挫伤了就业信心。对于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通常只是开设几场讲座就一带而过了。就业指导应该是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传授学生职业的意识,使他们明确将来的职业方向,再进行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最后才是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的解读。对于大四的学生,还应加强就业权益保障和就业心理辅导的教育。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2、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通过规范的课程开发确定的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课程[2]。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宣讲,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社会对特定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来调整和安排授课内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形式多为传统的授课式,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却忽略了实践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性,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体会未来职业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它的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分层次的由浅入深的框架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做到循序渐进,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大一的新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着重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明确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则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胜任职场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年级,很多学生开始考虑人生发展的方向,面对考研、考公务员、留学、求职等不同选择,他们往往感到十分迷茫和焦虑。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教育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即将面临求职就业的四年级学生,应着重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四学生的心理辅导,排解就业困惑,树立就业的信心。

2、职业价值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渗透。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帮助他们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正确的择业动机,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从而明确自身发展的努力方向。

3、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很多高校刚刚起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大多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这门课程毫无兴趣。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当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素质提升训练游戏、主题活动、小组讨论、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模拟情境,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符合他们需求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求知欲望,锻炼职业能力。开展适应职场需求的各类素质训练。引入鲜活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启发他们主动思考。运用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分析测评结果。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求职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3]。这对非专业出身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测评工具、图书资料、典型案例等资源,还可以邀请职场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分享成功经验。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用名人个案分析、图表解说、视频短片、实践游戏、模拟训练等内容充实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校园招聘会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掘自身的优缺点并弥补不足之处。

5、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持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4]。由于性格、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在职业环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都比较差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对于求职没有信心,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此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关注到个体的差异,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不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知识,通过考试或考查就结束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学生真正面临求职时,还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具有延展性,而不是阶段性的。帮助学生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并最终获得一份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才是就业指导服务的最终目的。

就业指导是一件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事情,就业指导课程是能够帮助学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美好愿望的课程。高校应当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将其建设为学生喜欢,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朱朝阳、探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解的教改方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2]王学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山西科技,2011,(2)、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2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四个成分[1]。在我国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实施,但其专业教师还处于职业的探索期,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模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任务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模糊[2];还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为个人成就感降低[3]。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前人的相关研究,为今后在实践中的教师职业认同心理干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拟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课程培训对其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的影响,进而探究该课程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干预效果。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5]管培俊、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0,(017):29-31、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3

二、理解形象,深化体验。主要是孕育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它能进一步促进情感的内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对课文、插图和练习的学习,全面地感知道德形象,掌握主人公正确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和心理换位的思考,使道德形象变得鲜活、具体而又丰富。如上《妈妈的好帮手》,教学时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毕红为什么主动当妈妈小帮手?她是怎样当妈妈的小帮手的?在学文过程逐步引出四 幅插图,利用彩图直观作用使学生知道毕红帮妈妈做了哪些事?再看图学文,加深爱妈妈的情感体验,明白爸爸妈妈工作辛苦,懂得作为小学生在校要好好学习,回家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自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又如上《按时上学》,可设计下列问题:①小英九就整理好书包上床睡觉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天上学小英会迟到吗?②小强九点半了还在干什么?他早上上学会迟到吗?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要是你看见小强迟到了,你能帮助小强找到迟到的原因,使他也养成按时上学的好习惯吗?通过比较分析和心理换位的思考,学生头脑中孕育了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理解了道德形象,进一步加强了情感的体验。

三、挖掘内涵,提高认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后,孕育出丰富的情感,建立了正确的道德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抓住时机,挖掘教材的内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为促进道德认识的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矗如教学《今天的功课今天做》,由于一年级学生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往往被误认为没有作业;以为书面作业做完了,就完成功课了;根本不考虑作业前有无复习功课,作业后是否认真检查。针对这些认识上的错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三幅图时,设计如下问题:当小亮来找小春打球时,小春是怎么说的?

读课文是作业吗?没有读课文小亮就想去打球对吗?小春做完作业了又怎样做?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4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 社会适应力 社会需求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强调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尤其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高校,本身处于转型发展的改革阶段,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和学校自身硬实力的欠缺,造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就业率。如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社会充分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切入点,而如何改进就业指导课,强化就业指导课效果,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加快社会融入度是把握好这个切入点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现态

1、教学模式单一,合班授课居多;教学手段传统,灌输模式为主。对某几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以合班授课教学居多,10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数量占72%,60人以上100人一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25%,30人以上6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数量占3%,基本不存在30人以下的教学班级。在大规模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只能采用教师讲授的模式,无法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二是部分专业不同的学生根据教学安排需要被合班上课,教师无法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特点展开就业指导。

另据调查显示,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多数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专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人数比例约占80%,已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约占40%,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受个人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虽然长期在学生工作一线奋战,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对就业指导课教学手段运用较单一,多数为照本宣科和PPT简单解读,以灌输模式为主。

2、教育形式封闭,个性指导不足;缺乏热点研讨,疏于课堂管理。从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看,存在普遍的教育形式封闭的问题。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教学内容只围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普遍展开,较仓促和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对学生个体的研究与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缺乏与时代紧密同步的热点信息及素材研讨,加上就业指导课本身公共必修课的属性,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常感乏味,因而产生就业指导课偏理论不重实践、可去听可不去听的心理。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改进原则及对策

1、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结合,改进教学模式。目前就业指导课在扩大师资队伍、压缩班级人数等方面,改进手段已趋瓶颈,但是在提高就业指导对象针对性和提高就业指导课堂趣味性等方面尚有很深的改进潜力和方法。

通过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面试情景模拟和基于不同职业取向的求职情景模拟,有效针对专业开展课堂活动,同时,针对相同专业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从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各种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活动等具体教学手段,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课堂互动、激活学生思维,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力的内驱力。

2、理论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结合,充分接轨社会。就业指导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课程,但不能忽视政策理论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各项国家就业政策,认真学习各项就业法律法规,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就业环境,清晰认识自身具备的优势条件,才能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必要的理论学习,坚持理论性原则。同时,就业指导课还应充分与社会接轨,引入开放性原则,把就业指导课堂变成开放的课堂,打造理论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

通过挑选紧扣时代主题、具有时代特征的热点案例,不仅在课堂进行研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随时开展网络研讨,使学生开阔眼界,进一步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主择业能力较弱、就业法制观念不强等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指导学生遇到这些不利因素时的具体对策与调整方案。通过邀请职场精英进入课堂,对其自身求职、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经历进行介绍,并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获得最接地气的指导、借鉴最真实的感受,因而产生思考、汲取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各类人才招聘会,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就业求职氛围,认识现实差距和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紧迫感与就业危机感。回到学校以后,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制订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为适应社会进行必备的职业技能锻炼和必需的专业知识储备。

高校就业指导课对每一位学生今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是起着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及知名度、提升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广大学生从内心极其渴望学好这门课,利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指导,为毕业就业及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针对性、趣味性、理论性、开放性原则相结合,改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才能破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困境与课程发展瓶颈,从而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陈旭阳、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导航[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尹思琪、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全程化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3(21)、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能力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学校及社会层面来说,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一些大学生也在为自己能力不足、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而苦恼。因此,笔者从如何上好就业指导课出发,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以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手段僵化,教学内容呆板

目前尽管多数学校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但许多老师把一门实用性的课程上成了理论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在上课时,采取的是“念经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在教学时不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长远发展

新形势下,一个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上课技能,更应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而且最好要有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对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在上课时也才能把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讲得深入浅出。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应聘进高校担任教师,上课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培训,对于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多为各部门人员兼职组成,缺乏长远发展的考虑,把上课当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自然不会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了。

(三)主观认识错误,重视不够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总体质量不高,许多大学生认为上课不如在寝室睡觉,或者有同学在课堂上学习其他专业课。有的学生直接言明,就业指导根本不需要学习,来上课就是为了学分。由于学生的主观认识偏差,导致就业指导课堂完全变了味,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如今,大学生就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包分配”,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想要的员工,自然是能够为他创造价值的人。因此,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多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得提升,除此以外,教师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助大学生一臂之力。

三、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一)角色转换:课堂从“以老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

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呢?

以学生为主安排教学时间。一节课的内容里面,应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性地位,无论是让学生讲、写还是演,都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内容。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所缺乏和迫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重点讲解和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

以学生为主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不是一个填鸭式教学的地方,而应围绕学生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能力锻炼,完成自我挑战。

(二)教学方法转换:从单纯的“念经”转向多样化教学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看起来简单,但要上好并不容易。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育、心理、管理等相关知识,同时积极主动了解外界变化,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只有这样,才能为上好就业指导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课堂可以不再静悄悄。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要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就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上课时,可以抛一个问题给学生,然后对学生的座位稍作改变,让同组同学坐到一起进行小组讨论,甚至可以允许小组之间互相走动,这样课堂气氛就会生动起来,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既不会觉得枯燥,又可以互相学习。

学生当“老师”过把瘾。如,在上“就业形势”这节课时,笔者就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项内容,选定组长,进行分工,自行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下节课进行限定时间的讲解。这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并且采用小组教学,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品质,学生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得到锻炼。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因此不能光靠讲理论来完成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在讲授“面试”环节时,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景,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表演,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牢牢记住了老师讲过的面试技巧。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的胆量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不局限于校园,去企业参观。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联系一些企业,带学生去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和氛围,同时,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交流,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的需求。

总而言之,应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用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最终目的。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6

在目前职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轨的大趋势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否就业,如何就业,已成为技工院校师生的一件头等大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未来持续发展,而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学低效的现状亟待解决。

近年来笔者从事学生毕业就业的安置工作,以及《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实践,提出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教材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体验教育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二、技工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不重视

多年来,就业指导课在许多技工院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即将离校实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每周象征性地开设两节课,而且并不是所有专业班级都开课,有的干脆直接整个就业年级统一上几次专题讲座来当作就业指导课。上课要么由德育老师负责,要么由班主任或者接近离退休教师带管,形同虚设,可有可无。

(二)教师不明确

有的教师认为《就业指导》课就是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传递单位招工信息等作用,更有简单理解:就I指导就是做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工作。完全混淆概念。虽然思想工作也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不是一个范畴,思想工作不能代替就业指导。

(三)学生不在乎

近几年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毕业后就业没有压力感和紧迫感,认为就业找工作是学校、家长的事情。缺乏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就业实力的意识。因此,对于就业指导课许多学生都不能以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对待。

(四)教学不灵活

许多老师对于就业指导课程仍遵循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只关心怎么教,而很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通常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讲到下课。所讲授的内容也仅限于根据教材的要义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将课本的条条框框罗列出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所以,我们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一幕:教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学生在台下或昏昏欲睡,或玩手机,漫不经心,无所事事,毫无效果而言。

三、提高《就业指导》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性

1、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饱满的热情,生动幽默的语言,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堂小游戏等科学手段,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近学生,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采用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采取民主平等对话的教学策略,摒弃过去高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与老师,学生之间多进行交流,整个课堂提倡敢想、敢说、敢做,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加以归纳、引导,最终达到学生会想、会说、会做的教学目的。

3、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纸上谈兵上,收不到理想效果。因此,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就业典型案例分析、模拟面试、多媒体展示优秀毕业生成长历程、企业实地参观等方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材内容,提高教学实效性

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很难有一本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加之,许多技工院校现行使用的《就业指导》教材理论内容多,条文框框多,如无法生动地讲解它,学生就会沉沉欲睡,毫无兴趣,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1、举贴近学生身边的实例给学生参照、启发思考

教材上有许多理论性或条文性的东西,若就理论而理论,条文而条文,老师很容易讲,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实在是苦不堪言。技工学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薄弱,对于纯理论或条文性课程,他们往往很不适应,但当你改变方式利用往届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实例向他们讲述时,学生顿时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听完一堂课,从中得到教益。

例如,如何克服初入职场遇到的种种困难、不适应?举例如下:本校08级汽修专业学生黄露军,从应聘宇通客车销售做起,尽力克服害羞、内向的性格特点,主动与老员工、顾客沟通交流,利用休息时间比别人多跑业务,不断充电进修,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从销售员升为销售经理,月收入3、4万的经历。又如职校生如何创业问题?举例:本校07级营销专业学生杨常青,如何从利用家庭资源、外部经济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创办香港常青藤(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的创业历程。

有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关于“跳槽”问题,笔者往往会在分析职校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后,用本校学生安置过程中失败的个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反复告诫学生:初次就业,不要随便、频繁地跳槽,不要讲求薪金多少,不要讲求衣食住行,不要讲求大厂小厂,而是应该利用厂方提供的食宿、培训等条件,只要薪金不低于最低标准就可以,学生初入社会,需要的是增长自己的技艺,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当这个基础牢固后,想“跳槽”也未尝不可。

2、用简单朗朗上口的短语口号让学生熟记于心、内化为思想

尽管就业指导课程不像其他传统课程一样有很多科学性、理论性的知识点要识记,但是要真正起到指导作用,就必须要把一些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而这些就业观念单纯按教材书本上的理论表述,学生是难以记忆也不会去记忆,除非用考试考核的途径强迫学生记忆,但效果肯定不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编写一些简单、通俗、易懂、好记的短语口号让学生熟记。例如,形容学生跳槽,笔者就编写“跳、跳、跳;挑、挑、挑;漂、飘、瞟。”又如“(企业)招工难――(毕业生)找工难”、“企业:用不上,留不住”――学生:干不了,不想干”“有业不就,再就更难”“既来之,则安之;既去之,干好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一行”“面试前三分钟定乾坤”等让学生做笔记,并迅速记在脑海当中。当然,笔者也会利用考察过程中,收集到的一些体现企业文化、用人标准的标语口号分享给学生,如东风日产的用人标准:有德有才,重用、重用、再重用;有德无才,开发、开发、再开发;无德有才,先开发、后利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通过这些标语口号的分享,让学生明白且牢牢记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3、客观辩证地讲授《劳动法》,告知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

2008年我国新版《劳动法》的颁布,进一步强化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广大劳动者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保护与支持。对此,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新《劳动法》的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客观辩证地讲授《劳动法》,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理论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在今后的劳动就业过程中或处处不得意或与用人单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争执。

例如,加班与加班费计算的问题,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我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一标准工时制。因工作需要依法延长工作时间的,必须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薪酬。在标准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企业性质、情况、工种岗位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这一规定执行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很多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一套加班工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告诫学生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权衡比量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对于所学书本知识要懂得活学活用。

4、制作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带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就业指导包括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就业政策、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求职准备、面试技巧、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件学习、信息搜集、广泛阅读、大量查阅,把内容制作成系统的、有条理的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辅助教学,带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教学实效性

目前有相当部分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像其他传统基础理论课程一样,考试前教师出个提纲,画个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纸质试卷上作答,这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考察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考核可以采用课堂问答或者案例分析等常规表现来代替传统考试。考核内容灵活,只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者都能过关。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体验教育

就业指导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专题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但现实是尽管有些学校也会时不时安排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介绍自己成长的历程。但是印象往往是在一间大会议室,宣讲者眉飞色舞,我依然如故。学生的感受是间接的,来自宣讲者的说教,并非亲身经历,心存“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慨。

基于此,就业指导老师更应该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教育。这是一种很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像职校生到企业实习、顶岗等做法就是体验教育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可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调查,自我推销或亲身体验,或把《就业指导》课程直接搬到企业上。评价这种体验教学有效性看是否有利于W生对课程的掌握,是否有利于切实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否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就业服务的目标。到了企业,学生感受的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变化,而且还有企业的文化、员工的素养、团结协作精神都在起到教育感化目的,实践证明,就业指导中对学生实施体验教育,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也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亲身体验后,学生能更加珍惜课堂学习的宝贵时间。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7

一、导行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导行的过程是由认识到实践,从知到行的转化教学过程,要运用课文内容的正确观点导之以行,须注意三个基本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导行中,要选取学生中已有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例和材料。如果没有针对性,学生会感到言而无信,导行就将导而不行。

(二)实践性原则

要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正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准备性原则

在课前作好调查,掌握学生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材料,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课文的教育要点进行导行。如果没有准备,没有实际材料,就很难使学生服之以理,起不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二、导行的方法

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点指导行为实践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是行导行。

(一)正面典型导行

这是根据教材的思想品德观点,以典型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直接引发学生付诸行动的一种导行方法。如教学三、四年级的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等内容,通过树立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小伙伴这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对比,找到自己的差距,制定赶学措施,人人争做榜样。运用先进人物和事迹,要注意“远近结合”,即把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事迹与周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及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远大的追求目标,又有近期效仿的榜样,感到可望而可及,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逐步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现身说法导行

即用亲身经历和休会说明道理。如教学《不要讥笑他人》,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从小到大,别人给你起过外号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或缺陷被别人讥笑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由于太多数学生曾经有过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特别强,感情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说得情真意切:被别人讥笑时,伤心、难过、痛苦、愤怒,抬不起头来,想伺机报复,甚至不想上学……由于学生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下面的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然后,利用心理互换法等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把深刻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情通理达、情理交融,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实践的转化也就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学生之间取外号的现象也基本消失。

(三)示范作用导行

即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学生知道。我在教学《要有毅力》一课时,创设了培养毅力的一种示范。因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业的格式都不尽正确,于是我按照书上的书写格式标准统一了要求,要学生坚持按此格式规范做每一课的作业。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学生作业格式规范后又搞错的,我就采用了示范性导行的方法,坚持自己写教案和写黑板都严格按正确格式写,并选取按正确格式坚持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在学生中传阅,也要求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并要求坚持到底。结果大变样,全班学生作业格式都规范了,且坚持了下来。

(四)直观演示导行

这是通过一些实物的演示或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感受到某思想品德观点的正确与不正确,从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导行方法。例如《关心父母》一课的教学,我利用听录音、看录像、榜样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唤起学生主动关心父母的情感。课后,又以“孝心献父母”为题开展“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学生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琐事,指导学生“能干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的行为实践,从中体会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和劳动的幸福与欢乐。

就业指导课观后感篇8

一、体验式教学法简介

体验式教学理论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就是从做事里面求学问,提倡将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考和体悟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在引入或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自身对内容的理解、判断和反思,将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不断达到新的知识境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认识的升华。这种方法有利于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主体间教学相长。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 %;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 。我们常说备课应该备学生,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教学,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突出学生,淡化教师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是很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在高职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如下几种教学活动形式。

1、角色扮演法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因此,体验教学最突出的功能是教育的内化功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反思,实现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情景的模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态度、情感等,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以及面试技巧等方面,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进行。

例如,在面试技巧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将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又分为招聘方和应聘者,由扮演招聘方的学生设计招聘职位,准备好面试的问题,在课堂上由每个小组模拟面试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扮演招聘方的学生,会主动去了解面试应该问哪些问题;而扮演应聘者的学生,则在应对模拟面试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

角色扮演的过程生动、鲜活,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相关技能,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引导学生将外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态度,从而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活动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内在统一,从而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扩展出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组织课堂小活动或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学习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强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探索、体悟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就业心理调适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小游戏来进行。比如,增强自信心的小游戏,以10人为一组,每个人至少说出与自己相邻同学的两个优点,不能夸大,也不能无中生有。让所有的同学在游戏中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而改变不良自我认知,走向自信。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隐喻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教师既要把握活动本身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还要把握活动教学的节奏。另外,活动教学法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不是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教师一定要做最后总结,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3、角色互换法与小组讨论法

体验式教学是主客体积极参与配合、相互交流的过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种自主意识的培养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而角色互换法和小组讨论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主要方法。

(1)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法不同于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也就是由学生来当老师,学生讲课的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内容只要与课程相关即可。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简单实用,既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当场组织能力,更提高了其演讲能力。

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不愿意发言或不好意思发言,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跨出愿意体验的第一步是教学中的难点。

(2)小组讨论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技能,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代表本小组发言。如在简历制作的内容中,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提交一份其认为满意的简历。在课堂上,小组同学对收到的简历进行点评与分析,讨论哪些内容是一份简历里必须有的,哪些是次要的甚至是无用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简历制作的要点,继而制作出满意的简历。这样的小活动可以彰显学生学习主体的身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角色互换和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讲课内容应以赞许和引导为主,肯定发言内容的合理性,尽量不用批判和质问的语气,但也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要做好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另外,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教学法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就业能力;还应注意学生体验的深度,既不能让学生无体验地被动接受知识,也不能因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而致学生体验不深。

4、调查分析法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和合作,主张教育与生活是互通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是主张将生活引进学校,而调查分析法正是将生活融入教育、融入学校的比较恰当的方法。

调查分析法是由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调查分析,并将结果在课堂上分享及讨论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走访知名企业家、参加行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世界,更好地规划职业人生。调查分析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调查分析的过程,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锻炼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能力、调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有关了解职业的章节中,教师可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搜集某个职业的招聘信息,分析总结该职业的工作内容、素质和能力要求、任职资格、职业发展路径等,进而增加对相关职业的了解和认知。此外,在就业指导课中涉及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等内容,也可采用调查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信息,整理后再到课堂上,比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不仅从调查分析中得到了乐趣,对相关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体验。

在调查分析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调查分析目的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周密,结束后教师要做出恰当的总结,以便使学生在对现实的体验中,有更深的感悟,并且能应用到实际的职业生活当中。

三、高职就业指导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素质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也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由不满到喜欢,由漠然到充满期待,由应付考试到真心喜爱,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心投入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师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就业指导课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2、精心准备

体验式教学方法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应在课前充分准备需要使用的器具、材料,考虑应创设的情境,还应对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设想、精确预设时间,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注重引导

体验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引起学生健康快乐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自如。但是应当注意,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带有教学目的和意义的,不应一笑而过,也不能流于形式,学生恐怕不能彻底明白各项教学活动安排的目的,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各项表现,留意学生的行为,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初中的高效学习方法(精选8篇)
  • 下一篇:自动化免疫分析(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