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观察植物的日记(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4 栏目:写作范文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1

关键词:自然角 创设

自然角创设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自然角创设为幼儿提供了认识动植物,了解生命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每天的观察、比较、讨论和记录成长过程,幼儿在不断地发现、探索身边事物。自然角凸显了多种教育价值,作为幼儿园业务管理者深感自然角环境创设意义深远。因此,要加强对教师创设自然角的指导,让幼儿园自然角真正地“美”起来。

第一阶段:运用累加法,让自然角从“外”美起来。

其一,运用情境累加法。教师们创设自然角常常是在一个区域内将动植物摆放整齐,偶尔会注意到摆放得错落有致。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启发教师们让自然角摆放得富有情境性。小班年级组的教师开始动脑筋了,她们将幼儿带来的大蒜,用彩色的积木按照幼儿的座位安排分别摆放,整个自然角因为彩色积木与绿色大蒜的颜色组合,丰富了许多。教师的模仿学习是不可估量的,其他班级的教师们也开始了新的想法,有的布置成具有情趣化的小鸡小鸭开火车的情境,让每个幼儿的大蒜都在其中的一列车厢里面。由此类推,在每一次的自然角观摩中,教师和幼儿也不断累加、改变不同的自然角情境,真正让幼儿成为布置自然角的主人。

其二,运用空间累加法。自然角仅仅有情境是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和教师的兴趣也会随之减退,那么,在创设中教师又有了新挑战。经过大家积极研讨,老师们开始在自己班级寻找适合自然角的空间。我惊喜地发现,自然角创设的空间开始被积极有效地利用。如教师们利用不同高矮的柜子,分层次摆放不同的造型,靠边悬挂塑料盒,在大盒中套着小罐的植物。在幼儿拿植物去外面晒太阳的同时,让幼儿通过站在椅子上面拿植物过程中想办法、动脑筋,也锻炼了幼儿大肌肉。幼儿在此过程中则更有兴趣拿放植物,照料植物,观察植物等,空间的不断改变让幼儿主动接近自然,关心自然。

第二阶段:运用替代法,让自然角从“内”美起来

其一,运用器皿替代法。植物种植在什么地方?(如水里、土里)能否利于植物生长?这些问题都给幼儿带来了尝试、探索、改进的机会。经过不断的实践研讨、观察与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逐渐寻找到一些规律和方法。如,对于水培的植物“洋葱”和“荸荠”等需要利用透明的器皿利于幼儿观察。而同样是透明的塑料瓶与玻璃瓶对植物生长又有哪些变换呢?又如所种植器皿下面的小孔是否对植物生长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呢?总之,器皿的替代为自然角创设带来若干问题,这些器皿替代法有时阻碍植物的生长,有时促进植物的生长。正是在这样不断尝试替代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生长点的累积。

其二,运用记录替代法。记录是观察动植物生长的呈现形式,以往幼儿只是在开始阶段记录较多,而此阶段过后记录少之又少。那么有什么策略可以做到呢?经过教师、幼儿讨论后记录的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有的教师将不同幼儿观察记录做成班级自然角的班级记录册,主要是在废旧的挂历上面将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展现出来,供班级幼儿和家长欣赏;有的教师站在成人观察的角度和孩子们一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不同人群对自然角的观察记录,让幼儿和家长们欣赏,使得班级自然角内观察记录丰富而富有个性,使得自然角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让自然角持续受关注的兴趣越加浓厚,越加富有情趣和意义。

第三阶段:运用连续跟踪法,让自然角“内外”美起来。

其一,运用时间连续跟踪法。所谓时间跟踪法,就是在整个学期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自然角的评估,如开学初期、中期、终期不同三个时间段进行自然角观摩评比。作为管理者还要在时间横向的连续性基础上,关注每一次观摩评比内容上面的连续性。在不同时间阶段,观摩评比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在初期阶段以自然角干净、整洁,突出不同年龄段特点为主要评估内容。在中期阶段以班级摆放条理性、幼儿参与度、有无观察记录为主要评估内容。在终期阶段加深宽度与深度,在宽度上以整体性(摆放条理、年龄特点,幼儿参与度、观察记录)来评估;在深度上,小班自然角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方便长期观察,中班自然角体现种植方法及器皿多样性,大班自然角有观察比较实验的评估内容。

其二,运用问题连续跟踪法。时间连续跟踪法只是在管理手段上面硬性解决了教师长期对自然角的关注,但却很难深层次体会到对自然角给幼儿带来的隐形价值。运用“问题连续跟踪法”,则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难题。在幼儿园整体自然角创设纵向的阶段中,我们以问题为中心,带领教师在不断研讨、实践中学习新理念,感受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经过三年的研讨和实践,幼儿园自然角的整体创设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一方面,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整理能力得到发展;家长通过自然角,从中发现孩子的变化与成长,更加主动地与教师互动;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创设自然角的主人,更加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关注其内在价值的挖掘。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天福园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美]劳拉贝尔克,[美]亚当温斯勒著,谷瑞勉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

[3]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美]玛丽霍曼 伯纳德班纳特 戴维P韦卡特、郝和平 周欣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2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表达与写作等能力,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决定开展语文综合知识竞赛活动。

二、竞赛要求:

1、 各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参赛,培养团队精神和踏实认真的习惯。

2、 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坚持完成各项要求。

三、参赛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

四、竞赛内容

我和春天共成长--种植实践活动和观察日记评比活动

五、时间安排

1、第四周,布置学生周末准备种子或花苗在家种下,然后每天精心管理,仔细观察并坚持写成观察日记。(活动早已布置,不知您的孩子完成如何,现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第十二周,把自己种的植物和写的观察日记带到学校,由本人介绍并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将种植活动图片和日记发至段老师邮箱。

3、评委老师根据学生所种的植物和所写的观察日记进行评奖。

六、奖励设置

各班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分别颁发奖状、奖品。

七、资料收集

活动结束,各教研组组长负责收集整个活动的方案、小结、获奖名单、图片及相关附件资料,并装订成册。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3

二年级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一】

在新的课改要求中,加大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结合新要求,我校初二年级在开学初,精心设计,组织实施了由数学、地理、生物、美术、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六个备课组设计的以“探索新校园”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综合了六门学科,内容丰富,视角多样,有效的将各科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在年级组和学科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全年级学生参加了实践活动。经过班级展示初选,1月15日,初二年级举行了题为“寓学于行促成长”展示活动,十一个优秀课题组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李梅主任对这次实践活动的效果给予好评,并结合新的中高考形式,给学生提出“生活即学习,学习为生活”的要求。

展示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校园主人的作用,为了能尽快熟悉校园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在对活动时间进行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测量了校园主要建筑物的尺寸,并绘制了校园平面图,对校园建筑设施有了整体认识,并对活动过程进行了反思。还有同学希望能为家长等其他社会人员了解校园提供帮助,他们绘制了校园平面图并从高效率游览校园和参观教学设施两个角度设计了两条校园游览路线。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利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亲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会了如何辨别方向,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有活动小组关注校园安全,他们将视角落到到面对火灾等情况自救和逃生问题,他们重点研究校园安全设施并在绘制的校园平面图突出设计了火灾、赈灾等情况下的自救和逃生路线。

此外,同学们还运用数学知识画出了校园的主要建筑分布图,设计了问卷,并从自身角度为校园改建提出建议。

同学们从自己在校园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多元化调查研究,比如关注课间操,他们发现课间操跑步后,同学们回到教室的时间总在第三节课上课铃响了之后,影响第三节课上课,于是,他们提出对课间操跑步速度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停留在表象,而是有充分的数据支撑。他们不仅仅测量了同学们课间操跑步的速度,还与体育中考满分要求的跑步速度相比较,得出“同学们现在课间操跑步速度慢于中考满分跑步速度”的结论,并进一步设计了体育老师在督促学生跑步时站位的方案,以便有效提高同学们课间操跑步的速度……

每个课题组成果展示后,学科老师都对课题组进行了点评。鼓励、赞扬不绝于耳,同时也对学生展示中表现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为同学延续性研究指出方向。

二年级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二】

开学初,为了美化教室,小朋友们纷纷带绿色植物放在班级的窗台上、书柜上、走廊。下课后,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所带的绿色盆栽充满了好奇,只要一下课就会围到花盆前,议论纷纷,说说它的名字,几天浇一次水,这两天有什么变化……另外,虽然我们属于城区小学,但周围环境却同乡村,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家长也能指导,而且老师小时侯也是在农村长大,研究条件比较优越,为什么不能让他们亲自参与绿色种植活动呢?于是,就确立了“绿色小种植”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这样体现了现在的教育理念——环保教育,还可以借机美化室内环境。

我们让所有小朋友一起动手,用废弃的酸奶盒、雪碧瓶或精美的花盆亲自种植绿色植物,同时学生管理自己的种植物,给他们浇水、施肥,然后通过观察,写观察日记,写观察记录,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种植中体验种植的乐趣,知道劳动的不易,劳动人民最光荣,并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活动开展了近一学期了,结合学期初制定的活动计划,现将我们的具体活动过程作一个总结。

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废弃的酸奶瓶、雪碧瓶或精美的小花盆,并装上泥土,贴上标签,没有贴的老师帮忙贴上,然后整齐地排放在班级外的走廊上。下午班队活动课上,首先让学生们自己给泥土浇了水,然后让一组一组的学生拿出准备的大蒜和青菜籽,最后亲自指导学生如何种在盆子里。学生们小心翼翼、专心致志地种植着。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惊奇,看到了欢笑。当学生们亲自种下大蒜和葱后,我又教给学生们一些护理种植角的方法,以及一些观察记录的方法。首先,我让孩子们做下面的三件事:1、每天来校后去看一看自己种的和别人的大蒜、青菜;2、定期给自己的大蒜、葱浇水;3、及时观察,及时写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接着,我在班上给学生们演示如何记观察记录,如何写观察日记,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早晨来校后观察,课间观察,放学前浇水,回去后写观察记录和观察日记。两个月后,孩子们种植的大蒜长出了嫩绿的蒜叶。与此同时,我们的孩子也通过观察和记录积累了许多的资料。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可爱的一面。有的用画画出了蒜的,有的用简短的几句话写出了蒜、青菜的生长过程,虽然只有简短的一些话,却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用心。孩子们人人参与种植活动,在种植中体验到了快乐。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4

一、农村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现状

(一)观察实验盲目性

小学生天性多动,对于新鲜事物好奇,但是没有持久观察能力。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不能对一种现象进行长久观察,学生不能对科学观察的目的进行掌握,大部分学生存在“看热闹”的心理。而造成这一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本身不能把科学观察项目设计得具有趣味性,不能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淀粉中加碘的科学实验中,当学生看见淀粉加入碘变成蓝色时,学生们都兴奋地叫起来,但是在实际的观察陈述中,学生观察到的并不是整个现象的全部过程,仅仅是现象的片段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知道观察现象的目的,只是在教师指挥下观察与记录。

(二)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

在学生观察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热衷于对结果的谈论,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观察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任务中去。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学生对观察的事物不感兴趣;第二,教师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能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其中。

二、提高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观察结果的讨论

观察实验从日常观察到科学观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和交流来达到目的。科学的观察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讨论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变化。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寻找观察中现象产生的证据。例如在植物生长高度观察实验中,首先要学生连续数周对植物的高度进行观察与记录,观察完毕时,需要教师公布所有学生的测量结果,并让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组织展示。计划以学生分组形式进行观察与学习,使学生集中讨论植物一天的变化,然后小组成员一起绘制变化图形进行分组展示。讨论对于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非常重要,学生在对新鲜事物具有认知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实践,有助于主动投入。而观察之后的讨论部分是将学科知识、问题和实践相结合的共同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观察绿豆芽生长的教学实例

观察课题1: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传统的教科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发出疑问,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并且让学生们感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必须条件。围绕着豆芽生长与阳光的话题进行对比试验。由于该试验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绿豆芽种子分为在阳光下和黑暗中状态下种下,然后让学生在家中对发芽状态进行观察与记录。

观察课题2: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部分的活动需要教师来完成,然后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与记录。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具体观察中发现绿豆芽的跟向着纸潮湿的方向生长,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的同时,需要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们分析植物为什么会这样生长。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渗透给学生,以此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观察课题3: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联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由于阳光充足、水分多,因此,叶子比较大,而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子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这些植物形态说明植物本身具有自适应能力。在以上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能够影响植物生长,而植物也能适应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就能结合植物的自适应特质,对本节课中绿豆芽为什么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状态进行解释。在观察中,细心的学生能够将绿豆芽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用极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据说明观察过程。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5

一本无字的科学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陈鹤琴也提出:“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笔者让孩子们在卷心菜的叶子上寻找小青虫,把它饲养在准备好的盒子里,每天喂它一些菜叶。一周以后,有一个孩子着急地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有两条毛毛虫生病了,它睡在那里一动不动。”笔者告诉孩子们:“毛毛虫没有生病,它要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你们看,它在吐丝把自己围绕起来,变成蛹。”两天后,笔者把蛹拿出来轮流让孩子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说:“它的尾巴在动呢。”“它的前面有点像蝴蝶的翅膀。”十天以后,孩子们兴奋地跑来告诉笔者:“老师,毛毛虫真的变成蝴蝶了。”笔者带领孩子们把蝴蝶小心地放回种植园地的青菜上,让孩子观察蝴蝶把小宝宝产在什么地方?(叶子的反面)它的小宝宝像什么?回到活动室后让孩子把卵――菜青虫――蛹――蝴蝶的变化过程画下来。孩子们的画面丰富多彩,自然科学中毛毛虫变蝴蝶完全变态过程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的孩子将终身难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本领大》的内容,户外活动时,让他们在草坪上和种植园地里捕捉蚱蜢,并讨论:在哪儿容易发现、捕捉蚱蜢,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停在大豆叶子上的蚱蜢易捕捉,藏在草坪里的蚱蜢不易被发现。因为蚱蜢的颜色跟小草的颜色一样,在它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保护色”的理解,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趣。通过捕捉、观察、比较,幼儿认识了蚱蜢与蝗虫的异同;发现了蚱蜢的种类很多;还寻找到了螳螂;通过它们对种植园地里蔬菜的伤害,得知蚱蜢、蝗虫、毛毛虫、蜗牛是害虫,要消灭;螳螂、青蛙、蟾蜍是植物的朋友,要保护。

一部活教材

大自然是活教材,幼儿园里的种植园地也是活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组织大班《好吃的叶子》活动时,笔者把孩子带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翻开活教材――种植园地。让幼儿观察种植园地里所种蔬菜,然后让幼儿说说人们吃每种蔬菜的什么部位?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吃青菜的茎和叶”“芹菜也吃茎和叶”“茼蒿、香菜都吃叶子”“兰吃叶子”“马兰头也吃叶子”……孩子们说出了种植地里所有蔬菜的食用部分。还有的幼儿说:“笙菜的叶子可以做汉堡”“香菜的叶子放在鱼下面可以当水草”“山芋吃根”“不对,山芋吃块茎”。两个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笔者告诉孩子山芋又叫番薯,应该是吃块根。孩子们通过翻阅活教材,认识了韭菜的叶子扁而实,小葱的叶子圆而空;笙菜只长叶子,莴苣能长高高的块茎;芹菜高而大,香菜小而香;卷心菜的叶子会向心卷,花菜的中心长像球一样的花;能区别竹叶与生姜叶茎的异同;感知了向日葵的向光性等。总之,这本活教材把孩子好奇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鉴别能力。

比如,去年秋天,孩子们在找丝瓜的种子时,发现其中的有趣和神奇。但他们不知这些种子是怎样来的,对丝瓜的生长根本就不了解。为了让他们对丝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老师们把种丝瓜的活动生成到课程中。今年春天,就带领幼儿进行了种丝瓜的系列活动。先是在种植园地准备两块空地,给幼儿废旧的勾线笔,作为种植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为单位开始种丝瓜。种丝瓜籽后,一开始没有变化。孩子们利用每天饭后散步的机会跑去丝瓜田,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细心去发现、寻找秘密,观察丝瓜的变化。大家种植的丝瓜就是一本精彩的书,根据不同的季节,它向我们展现的是不同的色彩。在活动期间,老师们引导小朋友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采用分组记录、分组绘画、轮流讲述的形式,了解丝瓜的生长;采用分散观察与集体活动来探索丝瓜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并对丝瓜的生长产生了很多质疑:“为什么移栽的丝瓜才开了几片叶?”“点种的丝瓜已经长出了好多叶,而且还长藤了,长藤了以后怎么办呢?”“我们种的丝瓜为什么慢慢变少了呢?”……这些变化深深吸引着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探究的欲望。有了兴趣的依托,他们能主动、积极与环境互动,并生成了给丝瓜搭架培土――丝瓜开花结果――摘采丝瓜――品尝丝瓜――冬天里的丝瓜等有趣的活动,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了解了丝瓜的生长过程。种植园地是一本活教材,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一间科学实验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以及家长资源,开发适合幼儿的自然种植实践活动,立足活动有效组织与幼儿发展,分析所选活动内容,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户外种植活动,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享受种植活动的乐趣,保护幼儿探究热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幼儿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互动的能力。

以种植“黄瓜”为例:在种黄瓜活动中,进行第一个活动“猜猜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请孩子猜想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孩子回答的是,把黄瓜种子撒在泥土里就好了。为了这个探究点,老师们特意去询问了一些农村家长,对于黄瓜种子,是可以直接撒在泥土中,但是成活率很低。黄瓜种子的发芽要求非常高。人们在种植时一般都是使用黄瓜秧,这样黄瓜成活率比较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老师们并没有直接反驳孩子的观点,但是给予孩子更加正确的、更适合黄瓜生长的使用黄瓜秧种植的方式。在引导幼儿观察黄瓜秧时,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孩子从没接触过的植物,他们充满好奇心,所以在教师刚拿出黄瓜秧时,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面来观看。后来让他们自由观察时,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都被黄瓜秧深深吸引。在观察时,因为黄瓜秧很小,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太高兴而不小心误伤黄瓜秧,教师也对孩子提了观察要求,让孩子用小手轻轻地去摸。教师没有禁止孩子去用手摸,是为了孩子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黄瓜秧的叶子。在观察过程中,孩子用手去碰碰黄瓜秧的叶子说:“叶子是滑滑的,跟我们平常看到的叶子是一样的”“我的这棵有3片叶子”“我觉得它跟黄豆发芽以后的叶子有点像”。孩子们都沉浸在了观察快乐里。

黄瓜秧终于“安顿”好了。然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非常激动且生气地向教师汇报了一个情况:“有一棵黄瓜秧被别人踩死了。”他的汇报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与愤怒:“我想去看看黄瓜”“肯定是被别的班的小朋友踩死的”……于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如何保护黄瓜的讨论和行动。大家共同设计了“禁止破坏植物”“爱护植物、人人有责”的标志,还有“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宣传语。第二天,竟然有小朋友带来了可以做篱笆的竹条。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去维护黄瓜地,插好篱笆,贴好标志后,孩子们觉得以后黄瓜不会被人破坏,都很开心,还在黄瓜地旁合影,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地保护了所有的黄瓜秧。在后续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会非常自觉地在早晨去观察黄瓜的变化,教师设计了“黄瓜日记”记录本,鼓励幼儿细心观察黄瓜的生长变化,用绘画方式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了第一次搭架子,黄瓜开出了黄花,长出了细细的藤,做标志防止别人踩坏黄瓜,结出了绿绿的黄瓜,送礼物给保安爷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黄瓜的生长过程、他们的发现,以及与老师和同伴一起经历的有趣的事。“叶子越来越大了,颜色也变得越来越绿了”“叶子越来越刺人了”“黄瓜开花了”“我们的黄瓜结果了”……从孩子们一个个惊喜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黄瓜的关心。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以及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

结束语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6

一、精心编制种植活动规划

种植活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项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需要高水平的组织、计划和安排。为了使种植活动能顺利进行,发挥其最大功效,应确立各年段的种植目标,确定种植内容,成立管理机构,合理分工,制定制度予以保障。

1、各年段种植活动目标

中段:了解种植的一般流程,会在大人的指导下种养自己喜欢的植物;认识常用的劳动工具;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系统地观察植物的一生,知道植物生长周期及生长的快慢;认识家乡的农作物;亲近自然环境,形成自觉保护植物的良好习惯;尊重劳动成果。

高段: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爱好进行种植,会设计方案对植物进行研究,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会使用和修理劳动工具,善于和同伴进行交流。

2、确定具体种植活动内容

第一,配套教材的种植活动。种植园作为学生的实践探究基地,是展示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种植园中要尽可能地呈现各学科中所出现的植物,可以按年级分类,种植与教材相配套的植物。

第二,课外拓展的种植活动。学校种植园种植的植物毕竟有限,可引导学生运用在学校中获得的种植经验,到课外去观察、栽培植物,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提升综合能力。

第三,激发兴趣的种植活动。为了保持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引进高科技植物和本地少见的植物进行种植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保持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种植实践

1、种植前的准备

让学生参与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不但可以让学生知道在种植活动开始前有哪些准备工作,还能让学生明白种植成果的取得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第一,落实种植场地。学校要因地制宜开辟出属于学生的种植园,种上一些凤仙花、油菜、辣椒、番茄、玉米、桑树、茶叶及当地常见的农作物等,让学生在学校中较为方便地体验种植的整个过程,掌握种植流程,正确使用劳动工具,观察植物的生长,亲身感受不同植物共同的生长历程,了解本地农作物的一生。

第二,基地建设。种植前,要对种植园表面进行基本清理,发动学生捡拾石块,平整土地,建好园门和栅栏,使他们感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劳动场所,激发他们的种植兴趣。

第三,改良土质。改良土质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让他们了解改良土质的方法和科学道理。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查找一些肥土的资料,提出众多方法,如堆肥、烧灰、用粪等增加土地肥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本小组肥土的有利条件,让组员分工,按不同的肥土办法实施,通过前后土质的颜色、松软程度、土内小动物的数量等检验肥土的功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按计划开展种植活动

(1)种植与教材配套的植物

小学教材中的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会介绍大量的植物,如果能让学生亲身种养这些植物,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依托这些植物的种植,提高学生的种植技术及科学素养。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种植的一般流程,知道种植需要平整土地、选种、种植、灌溉、除草、防虫、收获等环节以及实施这一环节的技术要求。此外,他们还能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科学、语文、美术等课中要求对植物进行有条理的观察,并写(画)下来,种植园和园中植物就会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他们会逐渐掌握“由远及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

第一,对植物一生的观察。通过对植物一生的观察,让学生记好观察日记,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延伸教材探究内容,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生活。为了更好地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观察记录卡,将观察内容记录在表格中(见表1),这一实践会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第二,对植物特征的观察。引导学生对植物特征的观察,是观察植物的重点。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植物的了解是“浅尝辄止”的话,那么种植园中对植物特征的观察就会“深知其趣”。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对植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使他们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训练会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基础。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南瓜花、油菜花的特征,就能较好地理解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概念。

(2)课外拓展的种植活动

第一,种植本地常见农作物。当前小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不知粮食从何而来,蔬菜如何生长,在种植园中种一些本地农作物,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农作物以拓展他们的视野,了解粮食蔬菜的来源以致不忘根本。还可以在种植园中有意识地种一些小麦、番薯、油菜、辣椒、番茄、玉米等,供学生观察。

第二,开展特色植物种植活动。种植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如珍稀植物马褂木、经济植物毛竹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植物、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竹子、马褂木进行考察,调查竹子的种类、不同竹子的生长特点及竹子的用途等,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

第三,进行古树佳木调查活动。种植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学校,更应出现在学生梦寐以求的大自然中。如果让学生寻找周边的古树、奇树,不仅可以使观察大树的活动有一个质的改变,还会有更大的收获。古树佳木调查活动旨在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有价值、需要更多保护的古树名木。由此,从学校的种植活动延伸到课外的植物考察活动上来。

(3)激发探究兴趣的种植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然每周仅有一节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但可以通过课外时间进行社团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形状相似植物的比较、植物奇特现象的研究及高科技植物的栽培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

兴趣。

第一,比较不同植物特征。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形状相似的植物难以区别,教师可安排一些种植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查阅资料找出各自的特征来加以区别,培养他们研究这类问题的能力。如比较马铃薯和番薯,区分韭菜、小麦苗、葱等。

第二,研究植物的奇特现象。植物的奇特现象,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观察研究植物的奇特现象,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培养他们的综合

能力。

第三,引进高科技植物。高科技植物的引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种植积极性,依托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科研单位,引进一些高科技植物,如巨型南瓜的种植、无土栽培“水上花”项目等,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同时,还可以聘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参观、讲座、亲手种植,学生兴趣盎然,也许有些引种不一定会成功,但种植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推进策略

1、科研支撑

充分利用当地科研院所的力量,使种植园的功能不仅停留在认识、观赏植物等浅层次上面,更重要的是借助科研单位的科研设备、科研人员、科研场地拓展师生的视野,感染科研氛围,提升科研意识,积累丰富的种植经验。如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关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中国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亚热带林木培育实验室的参观等。

2、专家指导

学校可以经常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示范,使师生对植物、农作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懂得研究植物的一些方法,为自身今后的研究提供技术保障,让师生受益匪浅。

3、社团探究

种植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培养小组合作精神,种植园的活动可以采取社团探究的方式进行。把各班的学生组建成几个管理小组,利用早晨到校和放学后的时间对植物园进行管理,如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

在劳动管理中,学生经常会发现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活动,鼓励他们去图书馆、上网等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解决问题。这一有效探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4、交流展示

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点儿小发现或小成绩就喜欢在教师与同学面前展示和表现,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赞扬。因此,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

第一,劳动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学生最开心、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进行展示与同学分享,听听他人的评价,对自己今后的活动大有益处,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优秀学生示范。为了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种植活动,应发挥榜样的作用。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又可及,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班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参与种植园的种植活动,并取得很大收获,他们也会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种植、研究活动得到有效推广。此外,还可以通过评选“种植能手”“小观察家”“科技之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种植

兴趣。

四、种植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种植活动不能只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要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增加研究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科研含量,聘请科研人员,加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提升种植档次,特别是在植物特征研究和植物与环境关系这两方面下功夫。

第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切实转变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同时,密切配合其他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争取获得班主任教师的广泛支持,可通过写观察日记、小论文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第三,基于儿童对植物天生的好奇心,种植与观察活动可以进行年级延伸,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开发出种植与观察校本系列教材,培育特色品牌。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7

活动的

准备:

种植前要先做好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我们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导幼儿,既可以事先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在种植前就对种植时间、种植方法、生长条件、管理方法、果实用途有基本的了解;也可以以激发幼儿种植兴趣为目的,在种植前只让幼儿简单了解有关种植内容,然后在种植过程中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幼儿去探索。

活动

材料:

1、大容量的种植容器;2、泥土、营养土;3、种植工具(小铲子);4、各种种植的秧苗(如:番茄、辣椒、黄瓜、丝瓜、茄子等);5、卡纸、勾线笔、宽胶带、剪刀、吸管(制作标记)。

结果出来后迅速通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到位,为种植活动提供先前的铺垫。

活动的

过程:

1、制作标记

孩子们事先就想好了给自己的秧苗制作一个怎样的标记。活动开始,他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挑选自己所需的材料,利用剪刀、勾线笔制作出精美的标记,有爱心的、五角星的、方形的、圆形的等等。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怎样装饰,遇到问题时还知道和爸爸妈妈讨论。标记做好要塑封了,孩子们笨拙的小手总是不能很好地塑封,他们知道请求爸爸妈妈的帮忙。(见图1)

2、亲子秧苗种植

孩子们一个个都把自己的标记完成了,今天种植活动也将正式拉开帷幕。孩子们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取自己的小秧苗、泥土和种植工具。

家长与孩子分工协作,孩子们亲手挖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如何将小秧苗种好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挑战,柔软细长的小秧苗总是东倒西歪的,起初,不管孩子们怎样扶持,都抬不起“小脑袋”。于是,我们请经验丰富的家长集体示范,先用手指在土里抠出一小块,再小心翼翼地轻捏秧苗根部放下去,用指腹轻轻按压培土。(见图2)

掌握了正确的种植方法,栽种秧苗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家相互帮助,“你拿着苗苗的头,我来将根种进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分工与合作。

栽好植物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为这些心爱的小生命浇灌第一口水,那关切的眼神好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一般。(见图3)

活动

后续:

我们为孩子们持续观察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拉着爸爸妈妈去看植物的变化。在每天的晨间活动期间,他们也会三五成群地去看看花坛边整齐摆放的植物,交流观察中获得的感受。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细致性,我们注重引导孩子学习一些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比较两种植物的根、茎、叶等的不同特征,或观察比较相同植物的不同种类,以此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建构相关经验,形成完整的认识。

除此之外,管理环节也是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过程,植物生了病虫害,或需要浇水、施肥时,他们都会主动讨论,及时解决问题。

我们不仅引导幼儿观察,还创设条件让孩子学会记录观察结果,除了自然角的表格记录法外,我们还利用《幼儿画册》上的图画记录法,这些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穿插使用。比如说有的孩子用表格记录黄豆出芽的时间及其外形特征,有的幼儿则用图画记录在茄子叶片上发现的蜗牛。

观察植物的日记篇8

(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

本班幼儿情况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及家庭中己粗浅地掌握一些环保常识,理解人、动物与大自然的相互相存。正确的树立环保教育工作也是目前的一个重点。本学期我们班制定环境教育工作以下:

1、结合自然现象,进行环境教育。

(1)、组织幼儿在自然界中采集各种材料(矿石、沙、水、植物标本、种子标本、动物标本…)投放于区角供幼儿观察、分类、记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科学的环境。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现象,学会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互相学习。

(2)、在饲养区中养殖一些动物,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惯,探索动物的成长规律,及食物链。

(3)、引导幼儿学习用记录方法和整理探索内容,学会操作实验器材,充分发挥科学室的作用。

(4)、组织幼儿充分利用园内植物园地,种植一些蔬菜或瓜果。让幼儿分组照顾植物,学会为植物浇水,施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结合日常生活的科技产品。

(1)、科技发达的背后,组织幼儿发现科技产品带给人类的“污染”学习合理使用科技产品,节约能源及探索科技原理。

(2)、组织幼儿与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及电器零配件,设计一些小产品,进行展示评比。

3、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1)、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举行:“清洁日”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到社区清除垃圾。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读心灵鸡汤的心得作文(精选6篇)
  • 下一篇:读书个人心得感想500字(精选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