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好记者讲好故事(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6 栏目:写作范文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1

在北京,像张天祥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工作,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前不久CNN记者Will Ripley记录了他在北京的一天,“How to get by in Beijing without a wallet”掀起轩然大波,从街头小店到商业连锁店,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取代厚厚的钱包,连外媒也不禁感叹,如果不是看到这样的报道,都不知道中国移动支付的水平已达到如此境地。

“我竟不知道……”这是一句赞美,也是一种隔阂。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发展,在为世界创造一个传奇的同时,也希望世界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

以上两个故事均出自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的现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一个摆在业界面前的重大命题,而通过这期沙龙,我们找到了答案。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博客联合社创始人马晓霖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作为嘉宾出席,全国各地60多家媒体的70多位高层管理者以及互联网从业者、关注者等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期沙龙,共同探讨“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是做好海外传播的着力点

多次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描写,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国的故事本身固然精彩,但要让别人同样觉得精彩,就涉及到跨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问题。

沙龙一开场,王晓辉便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解释,虽然“愚公移山”被我们奉为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案例而历代相传,但外国人的第一反应却是“为什么非要移山,举家迁徙岂不是最简便的方法”。因此,王晓辉将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总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找准资源,确定哪些可以作为海外传播的内容;第二,选准话题,精准传播;第三,瞄准受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策略;第四,用准语言,使用目标群体听得懂而且接受得了的语言。

邹明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作为以全球视野定位的凤凰网的总编辑,他常年奔波于港台以及海外,对海外传播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以CNN记者在北京的一天为例,邹明将其成功的因素归纳为四点:第一,故事属实且本身精彩;第二,故事是由外国人讲的;第三,讲述主体不仅是外国人,而且是外国著名的媒体;第四,这个媒体讲的故事会在Facebook上发酵,也就是说利用的是海外社交媒体。因此,“由谁来讲,用什么语言讲,在什么平台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身为阿拉伯语专家、新华社前驻外记者,马晓霖对中东问题多有研究,沙龙现场他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提到被国人用蹩脚的阿拉伯语甚至埃及语翻译的电视剧在当地的传播效果都很不错,而传统的外宣却收效甚微。他强调,讲故事一定要有草根性,要说人话,要跟受众的气场相同。

虽然我国网媒的海外传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网媒已经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一个窗口。张洪忠建议,网媒“要把宣传和传播分开,对海外更多的是传播,传播要用相互平等的、讲故事的方式”,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受众的内心。

讲好中国故事是做好海外传播的着力点,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讲好,是网媒要时刻把握的三个方面,怎么向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和怎么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网媒要分清楚的两个方向。从嘉宾们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网媒要遵守的五个原则:传播视角“全球化”、传播策略“精准化”、传播方式“柔性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内容“包容化”。

社交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渠道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海外传播开辟了一片大有可为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中国的故事。互联网为每个中国人提供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和条件,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故事。

中国网作为中央重点14家网站之一,承担了很多对外传播的工作,王晓辉深感:“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中国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渠道,社交媒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最佳渠道,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将中国的思想、理念传播出去。”这个想法也贯通在王晓辉的工作中,他鼓励年轻的同事充当社交媒体上的主力军,并对记者的“考核”提出了一个新标准:除了过硬的编辑业务能力,还必须有营造互动的能力。

如果说我国在媒体事业的起步阶段和西方相比稍有差距,那么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上的新媒体传播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应该是中国媒体“弯道超车”、快速提升传播力的好机会。博客联合社本身即为互联网时代新闻社区化的大胆尝试,作为其创始人,马晓霖说道:“我希望把每个网民变成一个记者,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声音和品牌,所有人的集合,就凝聚成了中国形象。”

网络媒体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体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全球互联性。任何网上的行为或现象都有可能被看作中国形象的代名词进入外国人的眼里。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体参与海外传播程度加深,几位嘉宾一致认为,“互联网上的海外传播,不仅是网络媒体的责任,在这个网络无所不在的世界里,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都有可能被看作中国的缩影。”中国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真正进入到“网络外交”的时代。

巧妙借力是提升海外传播效果的好方法

凤凰网作为海外传播“现象级”的存在,邹明坦言,关注凤凰网的海外人士中,大部分是海外媒体人。借助海外的社交网站、利用海外的新闻网站、挖掘海外的智库学者,利用海外一切可利用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来讲自己的故事,是凤凰网成功的原因之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张洪忠对此表示赞同。巧妙借力是网媒提升海外传播效果的好方法。“我们要借助二次传播平台即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同时,张洪忠认为,“海外华人往往是我们二次传播的最大中介和载体”。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2

形象塑造就是宣传,就是通过媒体在公众面前塑造独具特色的卖点。讲故事是塑造形象的好办法。美国一位著名的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曾说,要想说服别人,从根本上来说最有力的方法是把情感与思想融为一体。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讲述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你不仅把大量的信息有机地融入其中,而且能激发听众的情感和活力。无论对于城市宣传、企业宣传还是个人宣传,要想把自我宣传搞得酣畅淋漓,首先得把自己的故事准备好。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李希光甚至说,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须是一个好听的故事。

故事是自我宣传需要和媒体需要的最佳结合点。而在我们见诸各大报端的宣传中却很少能读到带有浓厚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些宣传为什么不善于利用故事呢?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写官样文件,没有认识到故事的价值,所以写出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宣传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谈起工作习惯于罗列一、二、三,而问其有何故事时,却都摇头说没有。可以肯定地说,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心里始终没装故事这根弦,其有价值的故事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找到。事实上,每个地方和单位都蕴藏着对其形象有利的故事,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故事对于塑造形象的重要性,从没有做过类似的整理。

形象塑造中,如何准备好自己的故事呢?

第一,宣传是通过讲述故事让别人认识到你的好,让市场说好、读者叫好,而不是自己说好。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很善于讲故事,“厂长用大锤砸不合格的电冰箱”、“洗土豆的洗衣机”、“海尔模式激活休克鱼”等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令国内外媒体对其趋之若鹜,朝圣一般地纷纷采访他。海尔集团文化部门人员称,相对于其知名度、美誉度,其广告促销投入在国内企业中并不算高,其中30%要归功于媒体主动的新闻报道。

第二,基于形象宣传、品牌塑造的需要,要学会整理、记录足以能够提升自身形象的故事。要按照新闻六要素即新闻的5个“W”和1个“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和如何how)详实地记录故事,而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品牌,十分善于利用自己的故事进行品牌塑造和维护。如美国惠普公司在过50周年生日时,请了一位叫路易斯的人为其整理公司历史文献。路易斯从第一线员工到高层主管身上,搜集到了一百多个口耳相传的惠普故事。其中最为员工所熟悉的,就是比尔・休利特发现通往储藏室的门被锁上了,休利特身上并没有钥匙,所以他就用小螺丝刀将门锁撬开,然后在门上留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此门永远不再上锁”。这个故事告诉所有的惠普人,惠普是重视互信的企业。西方大企业之所以有影响力,与他们善讲故事是分不开的。

第三,根据形象塑造创造故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意。我们正处于一个传播致富的年代。制造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创造新奇概念,挖掘提炼新闻,继而引起媒体的注意,进行媒体炒作,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正在成为一道崭新风景。

第四,当把故事准备好时,选择时机和媒体对接,储备各类故事,遇到何类宣传就讲何类故事,成为宣传的主动者。有故事要主动讲,到有记者的地方去,大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不断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记者是天生找新闻的,尤其喜欢带有故事情节的新闻。

故事从传播意义上讲,是最容易被记忆、传播并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故事也最容易贴近人性,使冷冰冰的商品附有情感,消费者更舍得花钱购买,并提高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故事是在商品如此同质化的时代,最能使商品差异化的一种工具,树立品牌的个性,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3

演讲是演讲者面对听众,以有声语言为主,辅以态势(肢体)语言,发表自己的思想、主张、意见、观点等,以达到感召听众的社会实践活动。

“讲故事”是演讲基本功的体现,通过讲故事,抓住人物和事件,传播社会的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引领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演”侧重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讲”侧重于语气、节奏的变化。

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如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科幻故事等等),故事无处不在,就看你会不会发现。

从我五年多来参与培训或做为评委的云南省公安系统“最美警察”――身边的榜样故事讲演(连续四届),南方电网云南省公司“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故事讲演大赛,云南省建投集团“践行企业文化,推动跨越发展。”主题故事讲演大赛,曲靖市直机关党工委“学习高德荣――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故事讲演活动,陆良县总工会“中国梦・劳动美”故事讲演大赛等赛事活动中,得到一些感悟和收获,我深深感到关于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塑造中国好形象(就云南来说,是讲述中国故事・云南篇章,传播云南好声音、塑造云南好形象)的要求,已从各行各业、各位参赛选手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中体现出来。如昆明市公安局的《生死十五秒》、昆明铁路公安局的《人字桥》、曲靖市公安局的《线索》,南方电网云南公司的《除夕夜》、怒江州的《火塘边的老县长》、省建投集团的《我不上,谁上?》、《沙漠里的战斗》、《亮剑龙头山》、《深山里的勇士》等,真正展现了故事的特点:一是让人听得进,看得明,真实可信,易理解;二是让人记得住故事的主题,人物生动,情节感人,有意义;三是故事以小见大,接地气,传得开,能聚众,引起共鸣。

作为讲故事比赛,我们要评判讲故事的人“是否讲了好故事,是否讲好了故事”主要有以下五条标准:

1、在规定的时间内(8-10分钟)是否讲完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否有起伏、有悬念,如果没有悬念,情节就抓不住人。

3、故事的主线是否明晰,表情达意是否清楚。

4、所讲的故事是否有亮点、动情点、高潮点。

5、是所讲的故事要雅而不俗。

“好故事”的关键是编写故事的结构要好,必须体现出“六大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在故事里,“人物”和“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点。故事,故事,就得有事,“事”是故事的核心,场景是包裹故事的关键。讲这个“人”,可以指名道姓,用事例为他说话,前面已经说过,“讲”就是要有语气和节奏的变化,要带感情去讲。讲故事非常讲究“起承转合”,讲述故事的人一 定要讲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抓住充实的细节,展开角色对话,采用适当的比喻,发表富有哲理的议论,高潮结尾,掷地有声。

纵观我近些年来评判过的故事,我发现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写故事的选题或选材过于平淡。平中见奇还好,一杯白水就失去意义了;二是结构没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感觉,开门不见山,曲径不通幽,结尾更听不到惊雷炸响;三是抓人抓事散乱;四是“演”的态势语言不够,“讲”的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变化不多,处理不完善,缺乏感染力。这四块短板,让故事减色不少。

翻开我为“讲故事”所作的点评和培训记录,我认为编写故事是讲故事的基础,抓住“七个一”仍是十分重要的,即:表现一个鲜明的主题;精炼一个好的题目;塑造一个典型人物;讲述一个(或2-3个)感人的事件;突出一个(或几个)动情点;发表一段令人深思的议论;有一个升华点题的结尾。讲故事的练习可以从讲一个“词”的含义开始,抓讲述关键词的练习,如“鼠标”,“书”,“网络”等;从组合一组词提高,如:蓝天、白云、花朵;马车、汽车、飞机、动车。把“改写、扩写、缩写”(或可称为改讲、扩讲、缩讲)作为成功的冲刺目标。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4

好的故事不但能够抓住受众的心,还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很明白,让听众能够过耳不忘,流传广泛,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当年,孙中山在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发表演讲,谈论三民主义。当时礼堂小,听讲的人多,通风不够,空气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较差,显得比较疲倦。孙中山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场内的气氛,于是巧妙地讲了一个小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储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扁担(给人挑东西用的)里,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扁担抛到大海里去了,以为从今以后就再不用靠这支竹扁担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听说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扁担里了,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竹扁担连影子也没有了……”讲完这个故事后,听众当中议论纷纷,笑声、叹息声四起,结果会场上的气氛―下子活跃起来,人们的情绪都很振奋。于是,孙中山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扁担,千万不要丢啊!”很自然地又把话题扯到了原来轨道上,让听众。下子有醍醐灌顶之感。

很多人在发言的时候,习惯套话、大话、空话,就是不会讲故事,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不能传达出心中的感动。尤其是在提问者提出的问题比较重要或比较尖锐的时候,讲故事比讲道理或者空泛的阐述经验更有说服力。

2010年2月27日,总理做客新华网,其间有网友问:“温总理,您好!政府对医疗制度已进行多次改革,但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政府在这方面会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吗?”总理在回答的时候,不但阐述了政府所做的工作,还以桂希恩医生的故事来进行说明。他说:“我认识的医生不是很多,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想在在线访谈上宣传―下他。他是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的桂希恩教授,是防治艾滋病的专家。他为了调查艾滋病的情况,走遍了祖国各地,甚至因为一些误解而受委屈。但就是这样一位医生,许多艾滋病病人把他当成朋友。”

“我到他家去过,艾滋病病人到他家里吃饭,他们同桌吃饭,在他家里留宿,他们夫妻两个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让艾滋病病人睡。有一件事情我尤为感动,他有一次带二个护士去给一个村的居民进行血液抽血化验,护士不小心把自己的皮肤刮破了,他心里十分不安,很快就让医院给这位护士检查,当发现没有问题的时候他放心了。但从此以后,成千上万的抽血化验都是他自己来做。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需要这样的医德。我们不仅要搞好制度建设,而且要推崇高尚的医德风尚。”

温总理通过讲桂希恩的故事不仅为网友解疑释惑,而且在情感上树立一个可亲可敬的好医生的形象。

好的故事,不一定很长,也许就是一两句话,但就是这一两句话却会让人感觉亲切、可信,―下子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好的故事也不仅在平常时可用,在处理公共危机时也可以用。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5

不过,现在人们似乎正在慢慢对故事失去了谦卑,特别是在精英主义的目光打量下,故事总是会被披上一件“陋俗”的外衣。连《百家讲坛》也被一些专家说成是故事会,认为那种走勾栏、瓦肆、天桥、茶馆的讲故事路子,文化品位太低了。

我也算是一个渐渐不喜欢《百家讲坛》的观众。不过,我从来都不认为,是讲故事的方式弄坏了这档节目,而是觉得,很多站到《百家讲坛》上的说书人,没有带来好的观念和价值。认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之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如今的人们正在普遍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表达中,很多人都对情节和细节失去了耐心,看待历史和现实,也很快就跳到价值立场和是非判断这个层面了,故事也越来越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照亮很多人的未来人生。听故事的失去耐心,讲故事的手艺衰落,一个没有故事滋养人心的时代,很多观念就难以刻到人心深处。

故事是什么?最直接简单的看法,也就是那些有情节有细节的过去之事。尽管人们经常会说历史故事,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却是很少把故事当历史,最多也就是“野史”。可是,历史由谁来说,才有事实真相,才是价值正当,这显然又是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书写历史的笔只是握在权力手中,谁又敢说?那些被民间讲述的故事,不也是对历史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吗?

历史的确太过庞大,历史学让我们看到的,也多是“大历史”。历史既成事实,不需选择。只是,书写历史的笔尖又必须面临选择,这种选择,也处处离不了一个“大”字:大事件,大框架,大价值,大道理。于是,“小事”不在历史,“人性”常被忽略,当历史并不充沛完整,传统的观念价值又怎能没有偏失?

比如,写过《大历史不会萎缩》的黄仁宇,是把历史演变摁在一个总体坐标来观察其流向,认为历史是“可以在数目字上管理”。这种看历史的框架和枢纽,当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我会常想,看历史,真的不能忽略那么多的偶然,不要轻视那些历史人物的冲动。否则的话,忽视个体细节感受体验,我们看到的历史,总会有太多混沌与幽暗,那样的大历史也会萎缩。

历史的记忆与判断,仅有历史学是不够的。故事,也是对大历史的一种文化记忆。用故事扩大视野,用故事体验情境,历史可以更加饱满,更加有血有肉,可以更好地摆脱现实对历史的束缚,让历史和现实重新拥有一个适合观看的距离,重新拥有一个呈现观念的角度。

那个常从特殊之处着笔写历史的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经这样询问:“究竟怎样一种价值观念,或者怎样一种文化,与历史的经验和共同的民族起源相互影响着,将中国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如今我们看待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当然需要到历史记忆中寻找那种与现实的共通性,通过对历史进行梳理与总结,为现实改革提供一些探索路径。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故事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完全符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不二之选。小学生都还很年幼,心智不够成熟,对于枯燥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抵触心理,再加上英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这使得小学生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有的事。而故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假如教师利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词汇教学,便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英语词汇上,让他们在枯燥的词汇中找到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语境,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为了让学生记住单词,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材料为他们构建语境,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把单词记在脑中,将单词带来的感觉印在心里。这个时候,故事教学法有着其他方法比不上的优势,我们提供的故事,首先就为学生营造了某种气氛,学生情不自禁地关注故事的情节,联系语境猜测词义、理解单词的内涵。在故事情境中,学生还可以发散思维,甚至主动地使用新学的单词去编故事,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记忆往往比联想记忆法还要深刻。

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

(一)将教学内容和故事相结合

充分利用故事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将所要学习的新单词与之结合编造故事,然后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小学英语动物单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动物世界运动会;的故事进行导入,接着让dog,pig,horse,ele-phant,monkey,fish等动物结合故事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们挑选自己喜欢的animal,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如教师在介绍pig时,可以这样说:我是pig,我全身上下都是宝。在中国古代,有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那就是曾子杀彘,这里的彘就是我,胖嘟嘟的pig。;再如介绍elephant时,教师可以说:我是大象,在所有动物中,我有着最长的鼻子,我的名字在所有动物中也是最长的,我叫elephant。;教师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故事中,既可以避免学习英语单词时的枯燥乏味,也可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者和聆听者,无形中拉进了双方的距离。

(二)将练习单词和故事相结合

在练习单词、强化记忆时,可以使用故事教学法。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掌握英语,练习和实践才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讲解词语的意思和读音时,可以运用故事法进行疑难的解析。例如,教师在讲解职业的名词和知识之后,可以拿出一些颜色不同的卡片,问学生这代表着什么职业。如白色的卡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医院白色工作服的故事,并且告诉他们白色象征着doctor和nurse;再如绿色的纸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叔叔的军装为何是绿色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颜色,然后用这个颜色使他想到的职业来编一个故事讲述给同学们听,学生在互相讲故事的过程中,对单词的记忆更加深刻,最终实现词汇教学的目的。

(三)开展故事新编和小品表演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单词,将单词记在脑中、印在心里,我们还可以开展故事新编和小品表演等活动。例如,用同一个单词,让每个学生用它编一个小故事,然后轮流到台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让学生们选出一个最好的故事。学生在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地记住了单词,也锻炼了发散思维。至于小品表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一些,锻炼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大胆说出口,学生通过用英语单词创编小品,他们的胆量得到提升,为日后流利地说出英语打下了基础。

三、总结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7

关键词:新闻 故事

“讲故事”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一经推出,迅速走入人民群众的视野之内,并得到大力的追捧。也是在其的基础之上,各种多元化文化不断涌入,将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在报道新闻事件当中,务必要注重新闻价值。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简述

如果稍稍浏览过江西卫视的话,那么金飞主播的《传奇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以故事作为开端的一种新闻节目,就是通过将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叙述出来,站在多种的新闻视角上全方位的将该类故事进行展现。事实上,这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已经是如今媒体使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含义。不管如何,尽管是让电视新闻故事化,那么只要是传播新闻,主体就必然是新闻事实,这一点,毋庸置疑。按照常规意义来说,电视是一项较为高端的传播信息的载体,现如今,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借助了其受众广泛的这一特点,具体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做出了十分详尽的叙述。

作为专业的媒体人士,那么在做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就必须基于社会实践当中,找出故事中的关键点,以此充分的将观众的情绪调动出来,然后进行规律性的组合编排,最终使得新闻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优。

二、如何在新闻节目中讲好“故事”

其实 “讲好新闻故事”就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该个故事的总体期待。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将悬念层层铺开,使得观众的情绪层层递进,更加容易在主观上接受这一切。

(一)故事人物的选择。新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物,当开始叙述一个新闻故事时,那么就必须抓住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人物来大谈特谈。具体可以通过人物自述等形式进行原景重现,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综合看来,该类故事新闻更容易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二)故事发生时间的安排。情节是构成新闻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今日说法》这一节目就是注重情节描述的典型例子。对于新闻事件而言,情节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倒叙、插叙等。顺着时间的层层递进,将前因后果一一讲述清楚。故事情节通过电视这一媒体展现,自然使得观众对这一新闻报道印象深刻。

(三)设置悬念、展现冲哭。在对新闻的采集与编写的过程当中,矛盾冲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一般而言不可或缺。其实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所采集、编写的新闻报道只是反映出一般的事实的时候,那么该个事件则会被各种新闻所淹没。所以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都从标题下功夫,从观众的视角来深刻的对问题进行揭示,使得新闻的表现力度达到最大,全民都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来。

(四)细节刻画和独特的拍摄视角。细节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展现其具有延展的故事性,内部做到了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这两点。在拍摄视角上也十分注重观众的意见与建议。江苏卫视《人间》节目曾播出《破碎的明星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机位的拍摄,给予观众一个强大的视觉盛宴。

三、讲好“故事”也是把双刃剑

电视新闻故事化优点与弊端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新闻叙事节奏变慢。作为电视新闻节目,那么所追求的就是收视率。其在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表现。对于细节的冲哭、起伏要做到良好的把控,不然的话,媒体收视率也会出现大幅降低的趋势。

(二)“故事化”表现技巧的单一

新闻的文风偏纪实性,所以记者为了增加读者对新闻文章的兴趣,所以在新闻的写作当中常常加入一种故事化手法的写作手法。而这种写作手法上表现是突出文章的冲突性和人性,使读者们感同身受,故事化手法只不过是写作的技巧,不能让它成为写作的主体,不要让它主导整篇文章。其实在所有的新闻稿件中都有一个突出点,而记者的任务就是将这个突出点放大,这就是所谓的故事化表现的写作特点。不同的风格题材的文章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记者会学会根据不同的题材来用适合的方法寻找不同的突出点。写作时要尽量的详细,注意写作时加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详细情节等重点要素。在写作时,太过于追求故事性就会丧失事件最主要的真实性,如果新闻缺乏真实性就不能被称之为新闻了,因为新闻并不是小说。

四、提高故事化新闻的质量

新闻报道用故事化的手法就可以使新闻增添故事性,从而增添读者对于新闻的兴趣,如果新闻让读者产生了期待,读者就会一直追看新闻,为了达到读者赐予新闻的高要求和新要求,记者在撰写新闻时,必须不断的提高新闻的写作质量。

(一)“故事”必须真实客观。在许多周围的作品中,比如小说中就有很多吸引读者的情节,但是这些情节都是作者们通^想象而进行创造出来的,所以小说中的情节大部分都不是真的,充满了虚构性。而新闻的存在性是为了告知读者一些准确的信息,所以新闻的故事必须来源于生活,不能掺杂任何的虚假。任何虚假的消息出现在新闻当中就会造成新闻报道的失实性,这是很严重的行为。新闻的故事是写记者看到的真实的事件,决不能掺杂太多的记者的看法。

(二)“故事”必须有代表性。在新闻故事的写作的过程中看到一个提炼的过程,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去除新闻故事中的虚假的地方,因为故事应该是那种典型故事,而不是那种十分枯燥的表达故事,改变以前的新闻写作手法,从而增添新闻的可读性。

参考文献:

[1]朱明雄、文学写作手册[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2]盛沛林、《军事新闻学》概论[M]、出版社,2000、

[3]唐迎春、新闻要善于讲故事[J]、中国记者,2002,(11)、

[4]胡望年、“知音体”对党报新闻标题制作的启示》,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2010年1月29日。

[5]罗燕、浅谈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好处[J]、青年文学家,2011,(13)、

[6]孙玲、怎样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12,(09)、

好记者讲好故事篇8

(吉林电视台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新闻宣传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大力推动新闻宣传工作改进创新,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把新闻事实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受众,已成为传媒界一个新常态。本文通过引用吉林电视台的实例,分析了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http://

关键词 :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新闻理念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70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53—02

收稿日期:2015—04—18

作者简介:陈杰(1982—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电视台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新媒体。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含义

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充分、深入地发掘新闻中存在的故事因素,并在写稿、编辑制作新闻时以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实。这种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更具趣味性与可读性,也更能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社会价值。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1]“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2]我国的故事化新闻则是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引用的。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等栏目中相继播出了 “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干部”等很多大型系列报道,在选题、构思、采访和主题的发掘上都体现出了央视在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方面的不断深入实践,也使得各地方电视台开始纷纷效仿。

二、做好电视新闻故事化报道的要素

“所谓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借鉴故事的写作方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看性,赋予新闻以一定审美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3]新闻蕴含的变动性因素,如事物的发展、变化和记者对事实的发现、挖掘等,都可能成为故事的契机。那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呢?下面以吉林电视台在故事化新闻报道方面的事实为例进行阐述。

在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墙上,就贴着“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样的标语。时刻提醒每一位记者在采访时挖掘故事,在写作中提炼故事,既要做到电视播出的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注重新媒体传递的及时性、可看性。举一个例子:2015年1月13日,《吉林新闻联播》播出的《行进中国精彩吉林:通化二道江冬季里来桃花开》这条新闻中,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以前一直围绕通化钢铁公司搞围钢经济。近两年来,随着通化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很多原来靠钢铁过日子的村镇转了型,合作社、特色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件事在原来就是个普通的经济报道。可在讲好故事、挖掘故事的要求下,记者把视角落在了二道江区三道江乡的一间塑料大棚里,围绕大棚讲起了故事。北方的冬天外面滴水成冰,但大棚里面却是满树桃花,堪比世外桃源。在合作社的大力推动下,不到两年光景,大棚的规模和收入不断扩大和提高, 11栋大棚一茬桃子就能赚220万元。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记者问到这么多桃花怎么授粉的问题时,采访对象挥舞起了鸡毛掸子。在引进蜜蜂授粉失败的情况下,果农研究出了鸡毛掸子授粉法,大大提高了桃子的产量。另外,冠以《冬季里来桃花开》这个标题更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吉林电视台还相继播出了《太平沟村:合作引领棚膜致富》、《走进韩屯看雾凇》、《全循环产业链如何孵出“金蛋”》等多篇新闻报道,都在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上转发,受到了极高的关注。

在2014年最后一天的《吉林新闻联播》中,《2014晒晒你的幸福照片》这条新闻反响强烈。在新闻中,工人、农民、公务员、企业家、摄影爱好者等七个人拿着自己最喜欢的照片,面对镜头表达了对这一年来难忘事件的回顾。虽然每个人用一张小小的照片诉说的是自己的事,但反映的却是全省一年来在经济、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小人物、低视角反映出的是大主题。之后,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官网又继续策划了“2014晒晒你的幸福照片”活动,实现了全媒体互动。也就是说,要想采访和写出好的新闻故事,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树立讲故事的新闻理念

“《华尔街日报》对于记者的要求就是讲故事写新闻。因此,他们的记者讲故事写新闻的意识很强,形成了一个观念:写新闻就是讲故事。意识和观念影响行为,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为了使新闻写得好看,也应该增加一些这样的讲故事意识。”[4]在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国家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城乡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突出“基层”、“民生”和“情感”, 通过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故事化新闻,更好地吸引受众关注,传递正能量,以小故事大落点,多角度展现新闻主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二)用细节表现故事性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5]

新闻报道一具体就深入。细节所体现出的具体、形象、生动、细腻是构成作品可读性的基本要素,而精彩的细节来源于深入的采访。因此,要想增强新闻作品的故事性,就必须做到“真”且“细”,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采访,讲述好新闻事实,让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

(三)用准确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增强故事性

新闻必须真实地记录新闻人物和事件,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但有时枯燥的数字和专业难懂的术语往往会让观众不愿看、看不懂或产生歧义和误解,尤其是在做成就性新闻或年度总结性新闻时。可以通过把具体数据做成图表、字幕版或者特效等手段,以形象化的表现方式,准确地讲述新闻事实,既可以使报道内容轻松,又可以让新闻更容易被听懂、被记住,从而达到新闻宣传效果。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有利有弊,用故事化诠释的新闻受到了受众的喜欢,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也会给新闻报道带来不利因素,比如对新闻选题、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进行选择时可能会为了“找故事”而忽略了新闻本质,从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此外,在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中,情节性已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无形中也消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因此,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报道新闻事件时,要充分挖掘和理解新闻事实,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不断地提高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是新闻的重要职能,新闻工作者在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时,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不能因为过度强调故事化而丧失新闻所应具备的基础功能,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生活。

(二)合理运用故事化表现手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客观基础,过分强调新闻故事化不但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还会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故事化方面一定要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入调查和挖掘,在选题和细节处理上也要仔细加以斟酌,实现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良好融合。

[ http://

参考文献]

[1]杨晓云、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当代传播,2007(4)、

[2]谢亮亮、浅谈电视新闻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8(8)、

[3]苏田冰、浅谈新闻故事化创作[J]、青年记者,2011(6)、

[4]陈云凌,李遥、新闻写作故事化刍议[J]、新闻战线,2007(9)、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实验教师岗位职责(15篇)
  • 下一篇:她笑了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