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关于父亲的作文(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7 栏目:写作范文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1

[论文摘要]《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称谓,正如戴昭铭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得专著,所收古代亲属间称谓语二百有余,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其中多数称谓语今天已不复使用,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也有一部分已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尔雅·释亲》中直系亲属以男性祖先为主、女性为辅,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我们最早阐述亲属称谓的历史文献《尔雅·释亲》中曾记载了五代亲属的称谓:“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姚(母亲成为批)。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王父,即祖父),父之姚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王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姚为曾祖王母(祖父的母亲称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姚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考”和“姚”是对已逝的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生的德行已完成;“姚”配也。指与考相配。这说明在经过母系社会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母亲—女性的地位已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是男尊女卑观念在称谓上的早期体现。

“夫—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但“妻”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等级中并无相应的位置,《释亲》以“夫”“妻”分类,并立有“妻党”一节,但却无夫妻的解释,这或许同样是由封建社会中妻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以“夫为妻纲”为宗旨的“七出之条”,头条便是“无后”。可见“妻”直至养育儿女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正式合法的地位。而有了儿女便升格为“母”,在亲属中的等级地位也立即会有质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女性的家庭、宗族地位才为稳固。

《尔雅·释亲》据传记载的是周代的亲属称谓词,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多数称谓词语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尔雅·释亲》是亲属称谓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的有关著作大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补充,深人引发。由此可见,《释亲》中的称谓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周代社会是父系社会,以男J胜祖先为核心,父系称谓以同姓为标志;此后的一夫多妻制,又因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而必须确定嫡庶、妻妾的不同地位,母系称谓则愈发复杂化了。这对封建家庭女性称谓体系一直维系了几千年。

二、《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昂弟为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但在《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从这样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妻之父为外舅”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偏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徐《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嶂。”“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制度。随着这种家庭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三、《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

亲属称谓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蒙昧时期实行群婚制,野蛮时期实行对偶婚制,文明时期实行的则是一夫一妻制。而在从群婚到偶婚的过渡时期,大约还有伴侣婚制和交表婚制。《尔雅·释亲》作为我国研究亲属称谓的开始,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系统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亲属称谓制度。据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这种上古婚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形态。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3

关键词:《栅栏》;文化转译;代际问创伤;身份

中图分类号:I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2)01-0140-03

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Wilson 1945-2005)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黑人剧作家。他的戏剧因对黑人历史的书写、对非洲传统的重现和对黑人内部的自省而蜚声剧坛。《栅栏》是威尔逊的“核心之作”,是美国戏剧史上获奖最多的黑人戏剧。在《栅栏》中,威尔逊对三代美国黑人的代际间创伤进行文化转译,将无意识的创伤带回到有意识的记忆,将心理创伤推演到文化创伤,将个人创伤和家庭创伤扩展到集体创伤,通过对代际间创伤的文化治愈,为当代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探寻良策。他的艺术创作本身也见证了黑人戏剧创作对于链接黑人的历史与当下、揭示黑人历史和文化创伤的形成与弥合,所进行的生成性(creative)文化转译的作用和价值。

1 代际间创伤与文化转译理论

“代际间创伤”理论,也称“代际间幽灵论”,即指家族中某种隐秘的创伤象幽灵般纠缠在后代身上,造成他们人格和心理的缺陷。在代际间创伤中,“死者并未返世,但他们生活中的未竟之事却以无意识的形态传递给后代”。(Abraham&Torok 1994:167)这种承载家族隐秘的幽灵“在后代的心理空间中重复表演,形成作为创伤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创伤寄生在下一代的心理空间中,导致自我身份的紊乱或丧失”。(陶家俊2011:120)即使后代已经远离对其祖先造成创伤的时间、事件与环境,祖辈的创伤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后代的无意识之中,影响其个人心理,乃至集体心理,对于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的建构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将深藏于无意识中的代际间幽灵召唤到意识之中,将其化作个人和集体的有意识回忆,个人和集体才有可能知晓分裂自我的存在,凭借记忆抹去遗忘,通过寻根治愈创伤,才能建立真正的个体身份和集体身份。威尔逊的《栅栏》正是旨在将非裔美国人的代际间创伤从无意识引领至个人和种族意识之中,这是他为唤醒非裔美国人的非洲性、为非裔美国人进行文化寻根的艺术努力。

卡普兰(E、Ann Kaplan)认为文化转译(translation)不只是将一种语言转换、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还要将其所承载的文化传达给另一文化群体。它是一种“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两个已知的、固定的存在(entity)间的观点和语言交流,”或是简单地将一种文化转移至另一种文化,而是具有“第三空间”,即转译本身具有生成性,它对所传达的信息加以改变和更新,参与意义生成,对两种文化都生成新意,并在它们的越界运动中缔造新的主体性。(Kaplan 2005:104)威尔逊的戏剧写作正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转译行为,他以自己的剧作记录和转述非裔文化传统,向失去非洲文化传承的当代非裔美国人进行文化宣讲,传递始于非洲大陆和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文化经历,用非裔文学传统帮助当代非裔美国人揭示文化创伤,生成新的个体和集体身份,重建非裔美国人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他的剧作本身也生成新的文化意义。

2 代际间创伤的文化转译:“父亲的过失”的具化

威尔逊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黑人融入主流社会,美国黑人日渐失去其鲜明的种族特征,许多人因不了解种族历史和文化而丧失归属感。威尔逊对此深表忧虑,他认为,美国黑人“要走向未来,就必须了解过去”,只有意识到他们首先是“非洲人”,才不会失去个体和群体自我,实现身份认同。要做到这一点,“书写自己的历史是非常有效的工具”。(Savran 1988:295)为此,他完成记录20世纪美国黑人生活的十部剧作,从黑人百年历史人手,将之与南方种植园的奴役史和非洲历史进行文化链接,开始文化寻根之旅。与其他黑人剧作家愤怒和外张的控诉不同,威尔逊并未聚焦于白人的罪恶,而是对黑人自身进行内省。他认为,除了种族主义,黑人内部的问题同样阻碍了黑人的自我建构,因此,必须从清理内部障碍人手解决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

《栅栏》是威尔逊内省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三代父子关系的戏剧书写,威尔逊将萦绕于黑人家庭和种族的代际间创伤从黑人的个体和集体无意识中解放开来,使之成为黑人记忆中血淋淋的事实,让黑人在直面历史的刺痛中治愈创伤。通过对黑人代际间创伤的文化转译,唤起当代黑人的文化记忆,将“非洲性”深植于他们的文化土壤,实现文化链接。在《栅栏》中,威尔逊将代际间幽灵具化为“父亲的过失”(Wilson 1991:95),展示黑人父亲对后代的压迫给黑人个人乃至种族身份建构造成的历史创伤。剧中,马克森家的每代父亲都给儿子的成长投下阴影,特洛伊和科里都是“父亲的过失”的受害者。

特洛伊的自我建构与父亲息息相关。在他的印象中,父亲“简直像个恶魔”,他希望自己“根本就不认识父亲”。十四岁那年,当他第一次与女友发生关系时,父亲暴打他并了那个女孩。就在那时,特洛伊觉得自己“变成了男人”。(Wilson 1991:147-48)他与父亲殊死搏斗,却被打晕。醒来后,他深感若想建构自我,就必须走出父亲的阴影。离开父亲的直接后果是失去“家”,无家可归的恐惧如影随形。他告诉私生女瑞艿:“你父亲是条硬汉子。但有时他也害怕,怕他无家可归”。(Wilson1991:172)对家的渴望使他初到北方便仓促结婚,并为养家而抢劫,入狱15年。他通过脱离父亲建构自我的尝试以铁窗作结。除了社会因素,父亲造成的创伤更是难辞其咎。

此外,父亲还给特洛伊的人格发展设置障碍。父亲的粗暴导致母亲在他八岁时离家出走。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责骂使他对情感十分陌生。尽管他爱妻儿,却不知如何表达;尽管他饱受父亲的严苛,却把同样的关系复制在他和儿子身上。除了命令和谩骂,他似乎对儿子无话可说,儿子的亲近表示也屡遭无视和呵斥。事实上,特洛伊在第一次时所遭到的父亲鞭打隐喻父亲对他的心理:特洛伊在十四岁时就失去成长的可能,始终是个心理上的孩童。“父亲的过失”始终深烙在他的灵魂深处,阻碍他的自我建构,并为他和科里父子决裂埋下伏笔。

特洛伊和科里的矛盾终因他阻碍科里的自我建构而爆发。特洛伊出狱后成为一名杰出的棒球手。然而,种族隔离使他无法参加白人联队,他的自我实现之路再度受阻,只能靠装垃圾为生。既然“在其它地方这个大男人被低估了,他选择在家里树立其高大形象,维护其伤痕累累的自尊”。(Nadel 1996:60)科里是他凸显权威的首要

目标。他就像军队中的长官,要求科里言听计从,稍有违逆便加以责骂。科里因橄榄球天赋获得奖学金,只要特洛伊签字便可上大学。特洛伊却固执地认为白人不会让黑人打球,拒绝签字,剥夺了科里的良机。同他的父亲一样,特洛伊给儿子的身份建构蒙上阴影。

身份自我归类理论认为,“个体总是通过各种行为将自我进行归类,关键不在于‘我是谁’的问题,而在于个体为什么将自己建构为‘我是谁’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建构”(袁周敏2011:78)。父亲的过失阻碍着儿子的自我身份建构,挥去父亲的阴影成为马克森家儿子们的一致选择。如科里所言:“爸爸就像个影子到处跟着你。他压在你的身上,陷进你的血肉中。……我得想法把那个阴影赶走”。(Wilson 1991:189)为摆脱父亲,特洛伊离家北上,科里则加入海军。虽然父亲的过失给儿子带来创伤,但威尔逊认为这并不能将他们逃离父亲的做法合理化。实际上,他们无法真正远离父亲。多年后,特洛伊承认父亲仍“在其血液中踢踏”(Wilson 1991:149),科里也深感其努力徒劳。威尔逊认为,他们与父亲的分离只是“暂时的、地理性的,而非气质性、心理性的”(Kubitschek1996:262),逃离父亲只能使梦想无限延迟,忽视父亲的美德和所承载的历史必将羁绊他们的自我建构。只有意识到父亲是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们分裂主体中“隐秘”、“陌生”的自我,从而原谅和接纳父亲,当代非裔美国人才能重建自我主体,否则只能重蹈父辈的覆辙。

莱昂斯与父亲的关系相对缓和,这与其不在父亲身边有关。然而,距离虽使其较少受到干预,却也使他失去聆听父亲教诲的机会。他并未继承父亲的责任感,终日留连于酒吧和俱乐部,后因穷困而冒领支票入狱三年,他凭借音乐实现自我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威尔逊试图以此让黑人意识到:远离父亲、割断历史传承的黑人无法建构自我,背离传承只能与梦想渐行渐远。与莱昂斯不同,科里经常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学会责任感和确立生活重心。父亲的教导内化到科里的处世哲学,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离家后,他并未失足于当时盛行的颓废、吸毒和,而是选择找工作和参军。莱昂斯对此十分羡慕:“你的脑子总是那么对路”。(Wilson 1991:149)正是由于继承了父亲的美好品质,科里才能在种族主义和父亲的双重阴影下坚持正途,才有朝着理想自我前行的希望。

接受父亲,直面创伤,寻回历史是威尔逊通过《栅栏》对黑人转译的核心信息。当科里绝望地喊着“我不想做特洛伊-马克森,我想做我自己”时,威尔逊借助母亲罗斯之口告诉他,他的自我源于父亲:“那个影子谁都不是,只是‘你’要融入你自己”。(Wilson 1991:189)威尔逊以此教化当代黑人打开封闭的无意识的闸门,接受溯自历史的隐秘自我,直面世代隐匿传递的历史创伤,化抗拒为接受,变抛弃为继承,从而圆满自身的自我建构。

在剧尾,威尔逊展示了原谅父亲的过失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科里试图以不出席葬礼来摆脱父亲的影响,最终在母亲的劝说下幡然醒悟,与妹妹共同唱响父亲生前常唱的布鲁斯《蓝狗》。歌声中,科里拥抱父亲的灵魂,原谅父亲的过失。这首马克森家的第三代共同唱响的布鲁斯具有非凡的意义。威尔逊认为布鲁斯有教化和联系的功能,它“联系着黑人的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Plum 1993:561)歌声中三代人达成和解,阻隔他们其间的栅栏终于被撕开缺口。谅解之匙似乎即将开启马克森家新一代的自我建构之门。

然而,威尔逊并未止步于家庭创伤的愈合,他用魔幻的戏剧手法揭示深藏于黑人无意识中的文化创伤的存在,开出治愈文化创伤的药方。在葬礼上,特洛伊的弟弟加百利吹响号角,呼唤圣彼得为特洛伊开启天堂之门,喇叭却寂然无声,科里的谅解似乎不足以将父亲送入天堂。加百利忽然顿悟似地跳起舞蹈。那是一种“具有返祖特征的符号式和祭奠仪式般的舞蹈”。然后,他开始一种既“近乎于歌唱般的嚎叫”,“近乎于话语般的歌唱”,天堂之门豁然开启。(Wilson 1991:192)威尔逊以加百利的顿悟给当代非裔美国人传递文化讯息:黑人的文化根茎应穿过父辈,延至南方的种植园,扎根在非洲大地。如同加百利的非洲舞蹈最终将特洛伊送入天堂,曾被遗忘的非洲传统文化可以开启美国黑人的自我建构之门。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4

【关键词】儿童发展;父亲;父亲教养研究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与母亲不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需要父亲》一书的作者凯尔·普赖特(K、Pratt)也认为,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不同。现有的研究日益表明,父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能够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他们不仅有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天赋,而且孩子会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依恋。研究发现,婴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取决于情境,例如,婴儿伤心或恐惧时最依恋母亲,而在游戏时最依恋父亲。许多婴儿在1岁末都能与父亲形成安全依恋,特别是在父亲能积极地参与抚养活动的情况下。

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可以追溯上世纪70年代对“父亲缺席”(由于在二战中许多男性丧生,大批的孩子失去父亲)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父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历史还是极为短暂的,而我国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很多研究还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重复验证。

一、我国父亲教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更多的局限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进行父亲教养研究的还只是少数师范院校的心理系的一些的专家,他们对父亲教养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心理学层面,考察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对此研究还非常少。

(2)研究的范围较窄且不够深入。目前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父亲教养与儿童行为、认知发展、角色意识、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对影响父亲教养的一些因素的分析,但对于父亲教养对儿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影响父亲角色意识的深层心理机制以及父亲教养、母亲教养、祖父母态度、社会支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儿童的发展的、现代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中的父亲教养有何区别等等尚缺乏相关的研究。

(3)研究对象的来源比较单一。目前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大多选择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及其父亲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青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则相对较少。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选择城市中的儿童和父亲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农村父亲参与教养情况进行的考察很少。

(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我国已有的父亲教养的研究中大多是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有个别研究辅以访谈法或通过观察录像收集资料,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二、父亲教养研究的未来展望

(1)父亲缺失研究的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学者对父亲缺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父亲缺失的影响与文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父亲缺失影响的角度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与西方更为开放的婚姻观相比,我国传统文化对单亲母亲的包容度更低,她们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在对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加以借鉴的过程中,应“批判性的吸收”,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亲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寻找测量父子依恋的方法。在依恋理论提出的依恋分类模型中,母亲是主要的依恋对象。实际上,父亲与孩子之间也存在依恋,虽然分离焦虑显示了大多数孩子对母亲的偏爱,但婴儿会在他们刚出生的一年里差不多对父亲和母亲同时产生依恋。考虑到SSP(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er)“陌生情境法”是应用于母子依恋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质疑用这种方法去评价父子依恋的准确度。由于这一模型过于强调对母亲的依恋,使得很少有人研究父亲的作用。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在父子关系的背景下采用SSP, 或者寻找其它具体针对父亲的依恋测量方法。也有研究者认为,有必要采用不同于SSP的方法,在强调探索与依恋平衡的前提下,来评价父子依恋的质量。

(3)探索父亲角色的跨文化研究。目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研究者对父亲教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父亲教养的比较、同一国家中不同种族父亲教养的比较等。另有一些研究者对中国、日本、韩国三个亚洲国家的父权的历史、三个国家的父亲形象,以及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对父亲教养的跨文化性理解提供的有利依据,同时,也为今后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4)深入挖掘父亲角色意识的心理机制。这一方面主要关注的是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影响是如何从外显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因素的。不论在教养方式,还是在文化程度等方面,归根结底都属于外在的环境影响因素。近年来,研究者们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探究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注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意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重视父亲角色研究的双向性和动态性。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不容置疑,父亲之所以对孩子有如此特殊的影响,与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他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父子关系本身就是父亲与子女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任何一方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双向性的研究原则,从而在总体理论层面上,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父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为提高我国家庭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1984,(7-8)、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6):95-103、

[3]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J]、心理科学,2000,(3):279~284 、

Human Development,2004,47(4):193-219、

[4]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19-23、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5

关键词:寻父 精神 生理 审父

一、命中注定的寻父历程

《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四子(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凡,幼子阿廖沙,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与父亲费多尔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表述对象。小说中四子在不同的心理寻求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自我的追寻父亲的历程。

(一)寻求爱的父亲

在父子关系问题上,长子德米特里&费多洛维奇与父亲费多尔&费多洛维奇之间的拉锯战始于德米特里三岁被扔进仆人格里戈里的木屋中。长子米卡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对于父亲费多尔持有一种敌视但是渴求真正的父爱的状态。由于父子关系僵化,米卡和父亲费多尔之间以金钱的需求为纽带,从开始争夺财产开始,到争夺格鲁什卡的爱为父子关系的激化点,在父子秩序的定位中,处于一种非父非子的状态。

但是通过米卡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米卡对于父爱的渴求。在生父被杀的当晚,米卡误伤了老仆人格里戈里,第一反应是拿出手帕,他把它按在老人的头上,毫无意义地竭力想擦干他额上和脸上的血;。在对仆人费妮亚和军官彼得&伊里奇的解释中,米卡整个人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古怪而不知所措,写下了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自己的整个的一生;。莫克罗叶最后一夜的纵情狂欢后得知格里戈里得救了,兴奋地说:使我再生,使我又重新复活了这个老人,诸位,在我只有三岁,被大家遗弃的时候,他是亲手抱大我,在水盆里给我洗澡的,他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从一心求死到欢庆新生的变换,体现出对老仆人爱的感恩。

同时在米卡被宣判的时候,赫尔岑斯图勃医生以证人的身份被传讯,讲述了一磅胡桃的故事。二十三年后米卡因此再去拜会医生,你一辈子记着我在儿童时代送你的一磅胡桃;。这种对往昔爱的接受以及而今爱的感恩,是米卡父爱缺失的成长中的亮色。

(二)精神的父亲

次子伊凡&费多洛维奇相较于长子米卡对于父爱的寻找,更多地是在思考自我扩展到人本身的真正的父亲是谁,从生物学上的父亲费多尔,最初给予关爱的老仆人格里戈里,收养人彼得洛维奇&波列诺夫,延伸至人的创始者上帝,对于真正的父亲的认识不断地加以认可、否定,寻找不到可依靠的父亲来获得心灵的平静,自我的安宁,陷入了对父亲身份的反叛。

从最初脱离收养人的帮助起,他就开始与父亲的角色人脱离。十三岁离开收养人,大学时期陷入经济上的困顿,被迫半工半读,但从未与父亲联系,在与阿廖沙对《宗教大法官》一诗上帝的讨论中对天父上帝和教皇持怀疑批判态度。伊凡的寻父是对父亲身份的怀疑乃至于审视,对于父亲的否定以至于反叛。

(三)心灵的父亲

幼子阿廖沙在作品中串起了整个线索众多的故事,将四个人的寻找过程融为一体。相对于伊凡对于父亲的否定和反叛,阿廖沙对于父亲的寻找,他摒弃了生物上的血缘的联系,更多地是在寻求父亲所能给与的信赖感。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生父费多尔,仆人格里戈里,收养人波列诺夫,都不具有深厚的父子之间的依赖,从不过问自己是靠谁的钱生活着;的阿廖沙把父亲的养育职责看得无比平淡,不能听谈论女人的某种言语,某种说法;的极端与生父相反的行为,是对儿时父亲记忆的反感和拒绝,乃至于对宗教的热爱是出于对佐西玛神父的热爱和父亲般的依恋。

在阿廖沙身上是处于与生父完全对立的所在,从与人交际天生的惹人喜爱,孩子般纯净的心灵,极端害羞和贞洁,慷慨大方而没有金钱的概念,这些特质是完全非卡拉马佐夫气质的存在,是对父亲的逆反。阿廖沙寻找父亲的过程,是对血缘上父亲的摒弃,对精神上父亲的追求。对于生父、收养人这类非精神的父亲,他认可但没有依恋。

(四)生物的父亲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作为被当作上帝的人白痴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与费多尔的儿子,是作为孤儿被老仆人格里戈里养大的,而后作为费多尔的仆人。在他的头脑中,父亲的角色是一直被憎恶的,没有父亲的认可,使他失去了自我身份和自我归属。由于得不到血缘上的认可,失去了儿子的身份而沦为仆人,导致了他对生父以及兄弟的妒忌,意图报复。他意欲通过挑拨激化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父子之间的矛盾来实现自我的复仇。可以说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的追寻是意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身的地位,是对父权制的归顺,摆脱底层的孤儿身份,获得父权制社会的认可。

至此,四个儿子对于父亲的不同的追求,显示出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心智成熟度的不同,所展示出的对于父亲的不同的需求,由得到父权制的身份的认可,父爱的给予,对父亲的精神的依赖,真正的父亲的寻求,不断深入。

二、以父之名下的审父

从对共有的父亲上帝到生身之父,养育之父,精神之父的不同的需求,延伸出对父亲的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是他们共有的状况,父爱的缺乏导致了他们对外部力量的自卑,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在男孩的成长中,父亲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男孩通过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建立自我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自我的认可。

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子追寻的是不同类型的父亲,大致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物质实体上的养育者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的首先是生命的赐予者角色。在对父亲的追寻中,长子德米特里和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的含义的理解和定位更多是基于此。

对于物质实体上的父亲而言,父亲一角的缺失,首先在血缘上失去了与秩序、传统的联系,以及证明自身价值的参照物。就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而言,这体现在对实际上的养父格里戈里的轻视和利用,对于生父费多尔的憎恨,以及极力摆脱私生子身份的自我厌弃。得不到承认的私生子身份一方面使他失去了对费多尔财产的继承权,与兄弟们无法平等交流,屈居仆人之位,另一方面在严守父权制的俄罗斯,私生子的身份使他没有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长子德米特里来说,当父亲与自己只有血缘关系,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那么对于父爱的渴求,对于真正的父亲的寻找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二)精神领域的领路人

对于接受过教育的次子伊凡和幼子阿廖沙,父亲已经不单是养育者的角色,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支撑者。相对于阿廖沙求助于宗教的天父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我的舒适,伊凡对于父亲,从生身之父到共有的上帝都是心存疑虑的,如《宗教大法官》中对于宗教所宣扬的上帝的公正、爱人、平等等传统的教义的反驳和摒弃。以生活实例来举证上帝的不作为;,并未实现传统教义中的救世主的功效,并未践行爱;的真谛,佐证自己对于上帝共有之父的质疑和申讨。

阿廖沙不关注养父;所给与的金钱,对生父费多尔也持保留态度,对于父亲的大叫大嚷和连枕头褥子一起搬回家的命令,他是一点也不害怕的;,对依赖的精神之父;则保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正因如此,对佐西玛长老逝后由犹疑到坚信,正视自我对于父亲的态度。

三、弑父是最终的结果

在西方社会的契约理论中,父子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责任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的债券,当抚养的责任已成,彼此独立,成为了一种自由的模式,父子之间成为自我自由意志的表达。由寻父而来的对于父亲的审视,对于父亲行为的不能理解而造成的对于父亲的厌弃,继而引发出弑父的最终结果。基于不同的人生阅历和自我的审视,四子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于父亲厌弃之后的绝望,成为了名义上或者实质上的弑父者。

(一)实质上的弑父者

斯麦尔佳科夫作为得不到认可的私生子,在整个的弑父的过程中是以主导者以及实际上的执行者的面目出现的,他以示弱的方式,将伊凡其拉入弑父的计划里。他借助于一番关于人生道德的理论,将伊凡拉入了弑父的阴谋中,以思想上的弑父者论处,致其陷入精神上的弑父罪恶中。

(二)名义上的凶手

德米特里在与父亲的沟通中得不到回应,父亲从感情上的支撑者变成了实际上的情敌和财产的阴谋夺取者,成为了彼此之间的敌对者,抹杀了父子之间的秩序和责任,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父子秩序的破坏造成了父子亲情的沉沦。父子之间对于爱情、金钱的争夺将矛盾激化,彼此之间宣于众人的仇恨将弑父的名义坐实,在弑父行为发生后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罪犯。

(三)摇摆的父亲的信仰者

阿廖沙,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提供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心智成长的领路人。一见之下即产生信任的佐西玛长老,相对于生父,入修道院是代表着他的心灵从黑暗超升到光明的出路的全部理想;,对于所选择的领路人也是极为信赖,对于长老奇迹的力量,阿廖沙是完全相信的,正和他完全相信关于棺材从教堂里飞出去的故事是一样的;,此时是对于父亲所拥有的绝对真理的信服。

在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中,父亲代表传统,是对于原有精神生活的信赖。父亲在背离了原有的生活责任之后,维护不了原有的制度,在子女的成长中起不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没有担负起父亲养育和教导的责任,同时在子女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并未起到老师的先导作用,父子关系过于紧张,没有在子女与现实社会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父亲代表了伦理情结,由于父亲本身的丑角化自我,放纵、恶行、不作为,颠覆了传统中的父亲的英雄般的形象,在四子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德米特里在情爱中对于父亲行为的复制,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恶行的变本加厉的弑父,伊凡由生父行为延伸出的对于共有之父的否定和反叛,阿廖沙对于生父行为的极端摒弃和颠覆。正是父亲的缺乏导致寻父而至厌父,甚至弑父。父子之间的对立,或者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仇恨,对原有的父子秩序造成了破坏,弑父行为的发生对于传统道德的否定,对父权制社会传统权威的颠覆,由寻父审父弑父的不断进阶,延伸出了现实社会中秩序的崩溃。

寻父源自失父,在父子关系的互相背离中,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冷漠的,缺乏一种父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形成一种正常的父子关系,老卡拉马佐夫的酗酒,贪色,投机,以及小丑般的言行,导致他失去了父亲代表的高大,负责,慈爱的英雄形象,是对父亲的颠覆。在四个儿子对父亲的追寻中,形成了一个环,因为父亲的非父行为而产生对于真理;的追寻,德米特里对于父爱的给与者格里戈里的生死虚惊,从误以为自己弑父;到获得心的安宁,伊凡追寻精神上的真理之父对于上帝的追问,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生身之父的自我验证,阿廖沙对于所信赖的父亲;的由信到疑,而后复归信,这种逃离背弃,而后能回归的过程,是获得了真实的父亲;的基准。

参考文献:

[1]杨经建、以父亲;的名义:论西方文学中的审父母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6,(1):161164、

[2]耿济之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张世君、隐喻的父亲主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16):94100、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6

Father's Day exists almost all over the world to honor and memorate fathers or forefathers、 In the Roman Catholic tradition, Father's Day is celebrated on Saint Joseph's Day, March 19, though in most countries Father's Day is a secular celebration、

In recent years, retailers have adapted to the holiday by selling male-oriented gifts such as electronics and tools、 Schools and other children's programs monly have activities to make Father's Day gif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lebration of Father's Day was Mrs Sonora Smart Dodd, born in Creston, Washington、 Her father, the Civil War veteran William Jackson Smart, as a single parent raised his six children in Spokane, Washington、 She was inspired by Anna Jarvis's efforts to establish Mother's Day、 Although she initially suggested June 5, the anniversary of her father's death, she did not provide the organizers with enough time to make arrangements, and the celebration was deferred to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The first Father's Day was celebrated on June 19, 1910, in Spokane、

Unofficial support from such figures a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was immediate and widespread、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was personally feted by his family in 1916、 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 remended it as a national holiday in 1924、 In 1966,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made Father's Day a holiday to be celebrated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The holiday was not officially recognized until 1972,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Richard Nixon、

父亲节是一个节日来庆祝父亲和育儿男性,就像母亲节庆祝母亲节。通常赠送礼物来庆祝父亲和家庭的主要事件。父亲节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日子庆祝。

父亲节的存在几乎世界各地的纪念,纪念父亲或祖先。在罗马天主教传统,父亲节是庆祝圣约瑟夫的一天,3月19日,尽管在大多数国家父亲节是一个世俗的庆祝活动。

近年来,零售商已经适应了假日销售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子设备和工具等礼物。学校和其他孩子的项目通常有活动让父亲节礼物。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7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3]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4、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8

[论文摘要]《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称谓,正如戴昭铭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得专著,所收古代亲属间称谓语二百有余,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其中多数称谓语今天已不复使用,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也有一部分已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尔雅·释亲》中直系亲属以男性祖先为主、女性为辅,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我们最早阐述亲属称谓的历史文献《尔雅·释亲》中曾记载了五代亲属的称谓:“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姚(母亲成为批)。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王父,即祖父),父之姚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王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姚为曾祖王母(祖父的母亲称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姚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考”和“姚”是对已逝的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生的德行已完成;“姚”配也。指与考相配。这说明在经过母系社会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母亲—女性的地位已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是男尊女卑观念在称谓上的早期体现。

“夫—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但“妻”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等级中并无相应的位置,《释亲》以“夫”“妻”分类,并立有“妻党”一节,但却无夫妻的解释,这或许同样是由封建社会中妻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以“夫为妻纲”为宗旨的“七出之条”,头条便是“无后”。可见“妻”直至养育儿女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正式合法的地位。而有了儿女便升格为“母”,在亲属中的等级地位也立即会有质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女性的家庭、宗族地位才为稳固。

《尔雅·释亲》据传记载的是周代的亲属称谓词,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多数称谓词语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尔雅·释亲》是亲属称谓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的有关著作大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补充,深人引发。由此可见,《释亲》中的称谓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周代社会是父系社会,以男j胜祖先为核心,父系称谓以同姓为标志;此后的一夫多妻制,又因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而必须确定嫡庶、妻妾的不同地位,母系称谓则愈发复杂化了。这对封建家庭女性称谓体系一直维系了几千年。

二、《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昂弟为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但在《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从这样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妻之父为外舅”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偏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徐《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嶂。”“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制度。随着这种家庭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三、《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

亲属称谓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蒙昧时期实行群婚制,野蛮时期实行对偶婚制,文明时期实行的则是一夫一妻制。而在从群婚到偶婚的过渡时期,大约还有伴侣婚制和交表婚制。《尔雅·释亲》作为我国研究亲属称谓的开始,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系统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亲属称谓制度。据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这种上古婚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姐,后生为娣”故郭璞《尔雅注》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意即共夫的姊妹互称“娣拟”,即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长的女子称谓“姐”,年幼的女子称谓“娣”;古代兄弟之妻也可以互称“女以娣”。《释亲》又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姐妇”,意为兄长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弟弟的妻子称兄长的妻子为姐妇。可见,“娣姐”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1)共事一夫姊妹间的互称;(2)兄弟之妻间的互称。从表面来看,二者差距较大,但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小学生消防主题班会(精选10篇)
  • 下一篇:计算机学习(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