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大学生价值观(精选8篇)

时间: 2023-07-28 栏目:写作范文

大学生价值观篇1

他们是即将迈向社会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他们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纯洁善良,热情奔放,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他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责人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上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行动。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唱“六十分万岁”;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

(二)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当前事,先为自己打算。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质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

(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爆发者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次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排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己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对广大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自强精神,以及敢于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上对“大款”们豪华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人们心里发生不平衡现象,这都使得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

(二)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价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一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些人只知道这句话的前半句,岂不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将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当好东西学习,从而迷失了自我以至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问题。

(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当代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朽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忘记了入党誓言,在金钱美女面前败下阵来,成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财产腐败分子。

(四)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这是造成其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出现问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重要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当他们跨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可以松一口气,不再刻苦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形成自私心里,这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自私自利等。

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是说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第一,要认真学习。人们的人生价值观,有的是自发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自觉培养的。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认真进行思想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除认真学习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这个改造最主要的在“内因”。我们分析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犯罪的过程,不难看出,许多人以前都是贫苦出身,从小接受党的教育,也曾做出一些对人民有益的成绩,可为什么最后又一步步滑向错误的深渊呢?就是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忘乎所以了。要想认真地自我改造,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勇于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

第三,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历史,因此封建残余思想将长期存在,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也乘虚而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诱惑。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打着“经济效益”、“创收”的旗号给“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披上合理的外衣。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多少人为此走入歧途,甚至走向地狱。面对灯红酒绿的歌舞厅、夜总会,有的领导干部经常泡在里面,还美其名曰“工作应酬”。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你原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替代。

大学生价值观篇2

摘要:大众文化的迅速传播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取向上凸现个人本位,在目标与行为选择上更加注重实效与功利,在消费上呈低俗享乐时尚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实现大学的宗旨?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观;追问

当代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中,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下处于一个由大众文化主导,而精英文化被消解的时代,一贯被视为精英聚集之地的大学,也面临某种冲击。“读书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赚钱”,诸如此类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因此,大学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功利性的氛围。人们似乎也遗忘了大学所应当具有的“高明”之处。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承载者,大学就应理所当然地以这种意识的培养为己任。要把握大学的定位,首先应当透彻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乃立人之学。“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都是通过教育成就的,”英国教育家纽蔓的观点,“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成为具有‘心灵良好习惯’的人。”所谓心灵良好习惯,是指能够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能够具有清明淡定的生活态度,能够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能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工作,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所学知识。而教育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增长过程、经验的丰富过程、道德的养成过程、审美的提高过程、社会的适应过程。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在长期价值活动中,逐步积淀形成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该群体的价值活动,成为对该群体起导向作用的思维框架,并决定对某种价值关系的取舍态度。大学生的价值观是该群体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观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变迁。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大众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同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念,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可见理性精神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体现是,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营造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外部影响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作用。尤其是大众文化中的社会思潮、行为时尚,为大学生提供了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又为他们从各种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了思路。大众文化的嬗变和兴替,促使大学生去积极地思考现实中许多问题,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意识、价值标准、价值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心理。改革开放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社会方式多样化、社会交往开放化、成长道路个性化、消费品位多元化,这些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探索。大众文化氛围的熏陶,加速了大学生价值心理的成熟,同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大众文化的走向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心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4、通过传播新思想来推动大学生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涌动和变化的过程。例如,80年代的“文凭热”体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追求,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热”的兴盛,许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向务实方向发展,这些价值取向的变化无不打上大众文化影响的烙印。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幸福价值观、消费价值观的转型和重新定位上演绎了大众文化嬗变和兴替的轨迹。

二、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2)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

1、大众文化不仅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人们意识中的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在大众文化的浸渍下也变得相当模糊乃至淡化,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全民的共识,经济活动合法性的确立,使金钱成为无可避免的一个话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众文化过分追求消费中的庸俗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使得人们在肤浅俗气的娱乐需要的包围中,失去了理想,沦落了精神,抛弃了传统,迷失了自我。从而加重了精神的危机、人性的迷失和人生意义的失落,这些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虽然不与掌握话语权力的主流文化联系在一起,但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一旦流行,便会成为普通受众内在的文化指令,对受众起着支配和暗示的作用,它甚至冲击着主流话语的引导和精英文化的说教。

2、大众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对主流思想、社会生活的冲击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心理的急剧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在社会震荡中摇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呈现出复杂的甚至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国家、经济、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了一种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化对一体化的解构和侵染,演绎了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新与旧的交锋,先进与落后的对垒,这种文化心态的恶性发展,势必造成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淆,使得一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探索中无可避免地折射出了社会震荡的轨迹;使得大学生在其价值观中出现了价值目标的狭隘性、价值理论的模糊性、价值取向的自我性、价值标准的随意性等状况。

3、大众文化由于以现代传媒为载体,对大众文化生活具有时空的强制占有性,虽然否定了原有的文化控制权,但是又形成了新的大众文化自己的文化控制权。这就是大众文化文本的阅读,排挤了人们(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阅读和理解,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主流文化的表达和精神文明的倡导只能作为话语引导和美好愿望悬浮于社会上空,文化的生态平衡将会遭到破坏,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和美德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将不幸受到冲击,大学生对政治理想和政治热情的追求也会淡化,甚至造成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失衡和偏颇。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1、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文化改造与重建的目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导民众适时地由传统文化教化出的“传统人”向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现代人”的过渡,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培养出具有现代价值的建设者,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应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当代青少年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等文化价值观念。

2、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通过主流传媒来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通过宣传主流价值观念来消解商业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加强大众文化的立法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黄色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

3、通过高雅文化扶持与引导大众文化。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审美的趣味教育,提高青少年鉴别鉴赏能力,实现青少年审美的雅俗共赏。

参考文献:

[1] 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大学生价值观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对7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积极进取的主流中呈现多元化趋势;男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与父母生活时间较短的大学生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而悲观困惑因子分显著高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p均<0、05);与父母、同学关系亲密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p均<0、05);生活体验满意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结论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众多因素有关,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生命价值观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mathods th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inventory werer selfedesigned and administered to 714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the lif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versification trend,but the mainstream was positive、 the scores of male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ones on pessimistic determinism(pd) and parochialism(pa) factor(p<0、05 or 0、01)、 the scores of batant and enterprising(ce) and lifecherishing(lc) in onlychild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non onlychild(p<0、01)、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within 6 yearsol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pessimism and perplexity(pp)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ce, lc and positive and optimistic(po)(all p<0、05)、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closing to parents and classmates were higher than others on ce, lc and pp,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tudents with po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n pd, pp and pa(all p<0、05)、 pared with the others, the scores of the students with good friendship and with high subjective lifesatisfaction were obviously higher on ce, lc and po(all p<0、05),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on pd and pp(all p<0、05)、 conclus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develop positive life valu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 attitude towards life; behavior style

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为迫切、最为关注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有益成果。但大部分的研究只局限于哲学思辩和现象描述,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为此,我们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编问卷,从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手段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评估其生命价值观[2],以期对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做出科学的评价,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教育方法[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宜春学院、南昌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768份,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回收率为92、97%。在714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01名,女生413名;理工类225名,文史类196名、外语类142名、医农类95名、艺术体育类56名;平均年龄(20、62±1、33) a。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包括被试年龄、性别、专业、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与父母关系、与同学关系、学习成绩、生活学习压力、与父母生长史等。

1、2、2 调查工具 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编制的生命价值观问卷对入组大学生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积极乐观等6个因子共27个条目,用来评估个体的生命价值观。问卷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级评分法。总量表及6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4、0、704、0、743、0、682、0、650、0、662、0、681,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效度(2/df=4、482,rmr=0、065,rmsea=0、067,nfi=0、89,nnfi=0、90,rfi=0、87,cfi=0、91),统计结果表明该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统计指标为因子分,平均分为3分,某项目的因子分>4分,说明倾向于此价值观,反之则倾向于此项价值观取向的程度较弱。

1、2、3 调查方法 由心理学教师统一施测,在统一指导语下,按班级进行集体测验。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f检验,t检验,2检验。

2 结果

2、1 生命价值观问卷总体测评结果 714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各因子分分别为:积极乐观(4、34±0、61)、拼搏进取(4、31±0、58)、珍爱生命(4、07±0、55)、狭隘(2、75±0、97)、悲观困惑(2、33±0、72)、消极宿命(2、06±0、77)。因子分>4分的占有率分别为:积极乐观86、6%、拼搏进取81%、珍爱生命64、4%、狭隘14、8%、悲观困惑3、2%、消极宿命1、8%。

2、2 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表1显示,大学生男生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其它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2、3 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测评结果比较,见表2。表2 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 表2显示,与父母生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悲观困惑、积极乐观因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与父母生活时间较短的大学生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而悲观困惑因子分显著高于生活时间较长的大学生(p均<0、05)。

2、4 不同亲子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亲子关系中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注:*p<0、05,**p<0、01;亲密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p<0、05,不冷不热组与比较冷淡组比较p<0、05。

 表3显示,不同亲子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各因子分进行多重比较发现:亲密型亲子关系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p均<0、05)。

2、5 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4。表4 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表4显示,不同同学关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除狭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亲密型同学关系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大学生(p均<0、05),而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冷不热型和比较冷淡型大学生(p均<0、05)。

2、6 不同生活满意度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比较,见表5。表5 不同生活满意度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注:三组间比较**p<0、01;满意组与不满意组及不清楚组两两比较p<0、05。 表5显示,不同生活体验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卷评分,除狭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生活体验满意组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消极宿命、悲观困惑型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与不清楚组(p均<0、05)。

3 讨论

大学生游戏生命、否定生命、伤害生命作为近年来凸显的一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其根本原因[1]。生命价值观不同,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人生态度就不同,当他们遭遇挫折、面对困难时在行为方式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本研究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珍爱生命价值观。他们大多能较好地认识生命、尊重不同形式生命,自信乐观地看待生命,并以拼搏进取的态度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我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但也有部分学生持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等消极、功利化生命价值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怀疑、不满和回避,满意度偏低,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持消极的态度,这一结果与国内外许多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5]。究其原因可能与学习紧张、生活环境不适应、注重实际、追求物质利益、竞争性强、敢冒风险、心理压力大、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等因素有关,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本研究还显示,性别因素影响到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男生的狭隘、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可能与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被赋予了不同性别角色和社会责任有关。男性承担赚钱养家、建立事业等与社会生产紧密相连的工作,而女性在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因此男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也受其影响并逐渐内化,以社会的要求来指导个体的行为,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金钱物质、工作成就以及荣誉地位的获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挫败,转而对生命的看法与体验充满消极情绪,对生命充满宿命论调。独生子女拼搏进取、珍爱生命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而消极宿命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家境往往要比非独生子女好,父母文化水平也更高,他们良好的生存环境与生俱来,不需要个人努力争取。与此对应的是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教育也严,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导致他们易出现压抑、烦恼、空虚、宿命、颓废等消极心态,对生命体验偏低现象[3。4]。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存在较多比较,经济条件不允许每一个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要想在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才可能获得进一步升学机会。当他获得升学机会后更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好成绩为将来就业、报答家人打好良好的基础,这样就可以养成非独生子女的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的意识。

本研究还发现,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对拼搏进取、珍爱生命、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狭隘、积极乐观6个因子均有显著影响。与父母、同学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客观评价危机,有效化解心理危机,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珍爱生命的价值观;与父母、同学相处不好的大学生可能曲解危机,夸大危机对自身发展的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消极宿命、悲观困惑的价值观[6]。此结果提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开设一些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学校既要鼓励他们从亲人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又要引导他们善于从知心朋友那里获得心理支持,密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向上、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氛围[7]。

与父母生活时间长短对生命价值观的取向也有重要影响。在生命的早期,个体需要父母提供全方位地照顾、关注,无条件的接受和爱,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安全感。同时这些正向经验也使个体发展出有效处理压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7]。如果与父母生活较长时间,且亲子关系融洽,大学生更易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过早地离开父母与他人生活,从早年不安全感经验中发展出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容易夸大困难的威胁程度,认为人生无法改变、无法控制。对自我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命运的迷茫会使他们无法将困难搁置一边,从而更易形成悲观困惑的生命价值观[8]。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标准对体验到的生活质量进行总体评价,这就构成了生活满意度。当个体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满意时,他们较多体验积极情绪,往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感激,也相信命运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而对生活满意度体验低的人往往对生活、生命悲观失望,缺乏积极心态,不能主动面对现实生活,自怨自艾。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众多因素有关,要对大学生们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上述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通力协作地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 莫文斌、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与关怀[j]、高教探索,2008,14(5):158

[2] 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13(3):108

[3] 邢瑞清、当代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索,2008,15(2):4、

[4] 孙莹、家庭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5

[5] 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5,27(10):22

[6] 耿静怡,周婵,贾晴,等、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48

大学生价值观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3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时刻约束自己,识别真、善、美,能够在自己工作岗位积极奉献等。因此,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那些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导人们为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努力的价值理念。

(三)二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存在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二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追求,是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体的、有明确规定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比较具体全面的内容,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概括。因此,我们不能够将二者完全同一。但是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等。这一价值观是科学合理的,主要是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为自身、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努力。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核心性特点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多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核心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广泛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做人、成才、立业是大学生上大学的基本目的。爱党爱国,是大学生做人的前提;勤学善思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条件;历练本领是大学生立业的条件。这些体现了大学生价值观最重要的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特点。

(二)普遍性特点

树立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针对某些大学生而言的,而是对全部大学生而言的。每一大学生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构建核心价值观是大学阶段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任何大学生都必须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自身、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一致性特点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相一致,与个体价值具有一致性。勤学善思、历练本领等价值观是大学生个体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在校园中的目的就是努力学习,学习技能,以使自己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自身发展。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是实现自我需要的价值,因此,具有一致性的特点。

三、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知识传播途径

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各大高校要在课堂上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来构建核心价值观。高校要重视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教师在课上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模范人物形象宣传来加深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爱国教育活动如知识技能大赛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形成核心价值理念。

(二)深入社会途径

大学生在校园中只是学到理论知识,只是知道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但是对于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作用等没有太深的理解,这样不利于真正的核心价值的构建。因此,各大高校要重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培养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西柏坡、延安、白洋淀等革命圣地进行参观,进行爱党教育,鼓励学生向革命人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革命者的爱国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工厂、中小学校等地方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自身能力得到锻炼。高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情感锤炼途径

情感途径是大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思想教育类影片等方式来拓展情感传播的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到爱国的情感,进而逐渐建立核心价值观。同时,现在网络、媒体的宣传力量日渐重要,社会各方面要重视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做好网络、电视、媒体等宣传工作,以使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及时观看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能够被先进人物的故事所感动,能够从真实发生的故事中学到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能够对自身的思想、言行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调节规范途径

在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些价值观可能会与大学生自身形成的一些价值观相冲突,比如对于某些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评价时,有些大学生可能会有自身不同的看法,可能与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冲突。这时,应注重对其进行思想调节,要营造公平、民主的氛围,包容学生的各种思想,通过正确的指引途径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思想的共识。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节和规范,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要通过平等的协调途径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其教育的德育地位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讲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到位。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因此,高校要积极改革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许多政治内容一成不变,一些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脱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引进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观念,学生对其比较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切勿单纯片面讲解,只会让学生更失去耐心。

(三)注意多元化的文化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冲击,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或者思想感到新奇,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对于不同元素的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利与弊。对于核心价值观保持自身正确的观念,能够减轻或避免不良文化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洪艳、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

[2] 张远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3] 胡德超,刘达禹、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大学生价值观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丰富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是高度浓缩和集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达。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社会中西方思想高速碰撞,信息化快速发展,整个地球村的村民每天都接收着最快最新的资讯,各种理念思想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与此同时,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庆幸的是,主流思想还是积极的、正确的。本文在此重点指出一些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一些消极问题。

(一)在一些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

认为钱是万能的,崇拜金钱,金钱至上,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

(二)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

一些高校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储备或者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占据的重要价值,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最后的成功的。

(三)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更没有动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90后的高校大学生中,很多人喜欢说“我想……。”或者“我以后……。”当然,有梦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明白的是:现在我们是学生,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去学本领,长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去空谈什么所谓的梦想。现在的我们,必须为我们未来的梦想做出些努力,以更好的更快的速度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早日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三、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科学引导学生。

当今高校中,很多老师不能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机制也不够健全。一些教师一味地注重自己的课时数量,而不讲求授课质量,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观念问题或者行为作风问题。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而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

(二)社会舆论导向应该更加正面和积极。

大学生价值观是在非常脆弱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情况下,不同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混乱,产生了大量的道德失范。所以,需要社会各方做好自己的导向工作,给大学生树立和引导更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自媒体和新媒体也应该发挥自己强大的功能,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贡献一份力量。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至上的原则,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当今社会中,很多官二代和富二代出现在新闻中的事件,往往都是负面的新闻,从而很好地说明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影响力真的不能小觑。

四、总结

大学生价值观篇6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十六个名族之间更是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不断的融合与发展,现阶段以汉族文化为核心文化,文化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文化的核心即为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政治观念、经济水平以及等方面。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依托和载体,具有文化的属性,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观教育面对多重挑战。从时代背景而言,多元文化的冲击即是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尽管文化本身具有相互融合交汇的特性,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各种冲突的产生,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样的冲突就会影响其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就“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本身个性突出,追求时尚个性和自我实现,容易接受新潮的思想与事物,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时,其自身的矛盾性便会显现,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所以,各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要以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为依托,根据“90后”大学身的自身特点为基础,全方位、多角度地创新教育方式,以达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健康的人格的目标。

二、多元文化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多元文化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多元文化具有综合性,其中包含了各国各方面的文化内容,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其文化涵养,拓展其自身素质,在学习与生活中起到引导与补充的作用。对于“90后”而言,可以满足他们对求新鲜事物的追求,也可使其吸取各种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自身的文化涵养,使自己更加优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受其地域性的限制,其自身必定是有一定的不足性,而多元文化的内容,正可以补充这种不足,让广大学生们接受到更全面的文化信息,不仅知礼仪忠孝也晓得西方民主法治。多元文化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们可以自主接收不同的文化信息,学会选取与抉择,很好地锻炼了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元文化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90后”大学生喜欢新鲜多样的教学方式,高校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顺应时代潮流。2、多元文化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整体的文化环境是相对封闭的,文化内涵单一,故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而在多元文化相对繁荣的今天,主流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其影响力大不如前,甚至出现很多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消极价值观。由于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度不足产生政治信仰危机,对国事热情下降。在个性形成方面,多元文化冲突容易让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更谈不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胸襟抱负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更有甚者形成选择焦虑症,不敢做出选择,更加惧怕选择,这些都是不利因素。因此,文化多元化像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带来文化大繁荣的同时,也有糟柏。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才是关键。

三、影响“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探析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正是这种社会的转型为当今大学生的成长打上了烙印。当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是改革幵放初见成效的时期,物质生活开始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计划生政策成为基本国策,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马克思“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社会存在的变化是一切思想产生的根源,中国当前社会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这都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进一步探索大学生价值多元以至于价值观产生偏差的原因。2、文化因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文化因素是渗透在人类血液里的,人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无不带有文化的色彩。“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家用电器的不断普及,通信、网络走入千家万户而成长起来的,是伴随着肯德基、麦当劳以及魔戒、哈利波特幵始认识世界的,是像周星驰电影里扮演的人物那样平凡普通甚至有点猥琐不断成熟起来的。因而他们思维观念更新快,思想活跃,他们是净眼看世界的,从小就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争取民主与自由。正是在这种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便带有与生俱来的多元化,也正是由于多元文化造就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他们面临西方文化“文化演变”的侵袭,他们在传统于现在之间徘徊,这对于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较弱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无疑是一种挑战,甚至导致部分人的理想、信仰的失落和价值世界的混乱,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的特点。

四、结束语

大学生价值观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宁波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84-03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正处于变化和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演变趋势,把握当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无疑具有特别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基于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量表进行设计。罗克奇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个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和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1]。他提出了两类价值观系统:一是终极性价值观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的终极状态或结果,即价值目标;二是工具性价值观系统,是达到理想的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即价值手段。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表设计了两种价值体系: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在本次调查中,终极性价值观主要有10个变量:安全而满意的人际关系、独立性、个人发展和内在和谐、国际和谐与平等、国家强盛与稳定、健康、社会刺激、社会声望、学业成就、宗教虔诚。工具理性价值观更多的是一个人对待日常生活、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时采取的一种行为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才能和效力、进取心、诚实、衣着和举止、创新性、忠诚、遵从、对他人等正确取向、坚定心和独立性10个变量。

(二)研究对象选取

从宁波市5所高职院校中各随机选取30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0份,有效回收率为86%。

二、调查结果

(一)终极性价值观

安全而满意的人际关系。对于“家人相亲相爱,过着安稳的生活”这一变量而言,有968人选择非常愿意,有155人选择“比较愿意”,2人选择“不愿意”,4人选择“无所谓”。说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重视与家人的关系和安稳的生活。

独立性。这一价值观变量主要是看被调查者在生活、情感以及思想行为方面的独立行事能力与意愿。有740人选择非常愿意“过自己的生活,不依赖别人”,占64、9%;选择“比较愿意”的有17人,占1、5%。总体上有66、4%的被调查者愿意过自己的生活,不依赖别人。

个人发展和内在和谐。主要是高职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自己个人方面的准确定位。在“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以及自我意识”方面,1092人选择愿意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占95、9%;只有14个人选择的是“不愿意”,比例为1、1%。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基本上都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拥有较高的自信度。

国际和谐与平等。对于“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冲突”这一变量的选择,有1058人选择“愿意”,其中995人选择的是“非常愿意”,被调查者中只有2个人表示“非常不愿意”。

国家强盛和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发达,经济繁荣”有834人选择“非常愿意”,占73、2%;有258人选择“比较愿意”,占20%;有12人选择“不愿意”;有30个人觉得国家经济发达、繁荣与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健康。大部分被调查学生都有正确的健康观。选择愿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943人,占73、2%;有6、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有17%的被调查者选择“无所谓”。

社会刺激。表示愿意拥有刺激、充满新体验和冒险生活的被调查者有1026人,占79、5%,表明大多数女大学生内心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价值观;有3、8%的被调查者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有12、1%的被调查者对这种生活持无所谓的态度。

社会声望。对于“被社会成员所认可,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有903人选择“非常愿意”,占70%;有337人选择“比较愿意”,占26、13%;有50人选择“无所谓”,占3、87%。

学业成就。对“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有强烈愿望的有857人,占66、4%;“比较愿意”的有351人,占27、2%;“不愿意”和“无所谓”的仅占4、2%。表明绝大部分女大学生都愿意在学校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且愿望比较强烈。

宗教虔诚度。对“灵魂得到神的拯救而得到永生”表示“非常愿意”的占23、0%,“比较愿意”的占14、7%,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和“无所谓”的占57、7%。

(二)工具性价值观

才能和效力。有1203人希望拥有“头脑聪明,理解能力强,善于思考”,占93、2%;有3、8%的人表示不愿意或者无所谓。

进取心。有89、8%的被调查者愿意在思想上不断要求进步,其中选择“非常愿意”的有901人,占69、8%;只有5人选择“非常不愿意”,60人表示无所谓。

诚实。表示非常愿意“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去计较后果如何”的有571人,占44、2%;比较愿意的有288人,占22、3%;有98人不愿意,有100人无所谓,总计占15、4%。

衣着和举止。对于“干净整齐,没有肮脏的习惯”选项,有1222人选择“愿意”,占94、7%,其中“非常愿意”的有1013人,占78、5%;有9人表示不愿意;25人表示无所谓,总计占2、7%。

创新性。选择愿意“以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做事情”的有1071人,占83%;选择“不愿意”或者“无所谓”的有189人,占14、7%。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愿意拥有创新精神而且期望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行事。

忠诚。有974人选择“愿意为了群体的需要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占75、5%;选择“不愿意”的有145人,占11、3%;选择“无所谓”的有117人,占9、1%。

遵从。有1057人选择“愿意顺从父母和长辈的意见”,占81、9%;只有10人选择“非常不愿意”,83人选择“不愿意”,总计占7、2%;有87人选择“无所谓”,占6、8%。

对他人的正确取向。在“心胸开阔,即便别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能接纳他们”选项中,选择“非常愿意”的占59、6%,“比较愿意”占31、3%;选择“不愿意”的仅占1、5%;选择“无所谓”的占5、3%。

坚定心。在“畅所欲言,自信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选项中,有1030人选择“愿意”,占79、8%,其中“非常愿意”占55、8%,“比较愿意”占34、0%,有25人选择“不愿意”,65人选择“无所谓”。

独立性。与终极性价值观中的“独立性”结果相同。

三、提升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成长的第一步。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应给予她们正确的引导与心理支持,帮助她们重新找寻自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学会尊重与鼓励学生,特别是要关注她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并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强和自爱的优秀品质。

(二)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生命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文价值观”和“价值信仰”教育[2]。做到既着眼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又着眼于其思想现状与发展需求,引导女大学生认识价值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通过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感染学生,通过科学民主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积极、健康和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女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文化修养[3]。

充分发挥优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榜样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型的榜样及模范先进个人的评选和学习活动。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深入,一些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免陷入理想主义,一旦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差距,就会陷入对自我能力与存在价值的怀疑中。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在女大学生中开展一些诸如青年志愿者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学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女大学生的自觉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3]杨琴、南京地区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Analysis on the Life Value of Female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O Yi-lin,LV Yong

(Ningb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ingbo Zhejiang 315800,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female undergraduates in fiv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of Ningbo by the life valu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LuoKeJi values survey scale”, an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life value of female students in Ningbo tend to be positive, but the life value of some students still manifest negative tendency、 Therefore, the family should build warm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the school should play the function of example through cultural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on campu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female students’ life values、

Key words Ningbo;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 Ningbo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沃意琳(1974-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吕勇(1982- ),男,浙

大学生价值观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 价值观

我国从1999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质量也在迅速下滑,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30~50%;美国为60%,我国排在世界的倒数位置上。因此,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总量绝对过剩,就业难难在局部地区和行业,一些需要大学生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仍然招不到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仍然普通存在。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某些不当导致了所谓“就业难”的困惑。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对其开展针对性的科学职业价值观教育,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职业价值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职业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换句话说,价值观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Professional Values),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者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个人的择业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需要,并通过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职业价值观有以下四个特点:(l)它反映了人们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2)社会职业具有其客观价值,因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社会职业的客观价值只有被个人认识到并将其同个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个人需要的对象时,才以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式表现出来;(4)职业价值观受个体人生价值观的制约,是人生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大学生的需要与社会属性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活跃、极不稳定的部分,直接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生活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而呈现特有的变动性。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打破了“铁饭碗”,大学生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在职业生涯中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1、以个人发展为目标

“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

2、以需要因素满足状况较好城市为首选

从需要理论的角度来讲,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主导需要,生存需要是毕业生的第二主导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以前一些声望地位显赫的单位在经济上却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之相比,大学生更加希望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工作单位,不再追求“虚名”,而是以讲究“实利”为主。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它们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同时满足大学生的两个需要。

3、传统职业观念的淡化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调查显示,追求社会地位、声望仍然在大学生职业评价中占据较前位次。而据最新调查表明,“单位性质”和“社会地位高”不再象以往那样被看重,反映出一些传统的职业观念己经被大学生扬弃,评价的标准由传统的“社会地位型”向“发挥个人才干型”转变。

4、大学生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已经较为为强烈,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决定。根据社会的需求,许多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有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这既给高校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

三、影响因素

职业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早、最经常、最直接。子女首先是从家长的职业活动、长辈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家庭生活条件与气氛,长期耳濡目染,受到关于职业的启蒙教育。长辈们的文化程度、职业种类、生活经历、思想意识等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重大误区:(l)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轻身教。(2)在教育的内容上,重智力,轻素质。(3)重期望,轻培养。一些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作为传统因素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取向。

2、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第一,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第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滞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生人员急剧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有的担心不能公平竞争,有的则孤芳自赏,有的则缺乏自信,在择业面前无所适从。而高校的就业咨询体系的建设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信息化、全程化的指导体系,不能对大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职业价值观念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

3、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影响有重要影响。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发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许多用人单位已经明确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用人单位选人不仅挑剔其学历,而且还要看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要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和有外语及计算机特长的毕业生均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这种市场信号引导大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考证热”、“考级热”正是他们应对知识经济人才模式挑战的回应。

四、建议

1、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和信息化进程普通高等学校不但要将毕业生择业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而且应该切实加强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尽其所能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各个省市网络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为到基层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好更快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

2、培养正确的择业态度

“毕业”的“业”是指学业;“就业”的“业’是指职业。“毕业”并不意味着就能“就业”。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学生克服坐、等、靠及“一岗定终生”等不良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大学生应合理定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重职业本身的价值,还应看到职业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看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并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高尚的,在这种高尚的价值观的驱动下,就能克服困难,就容易取得巨大的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因此学校要健全相应的机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有关费用减免、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消除毕业生自主创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障碍。

五、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社会、特别是各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应该适时转变工作重点,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式相当严峻!在此背景之下,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之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十分拥挤。在了解了这一严峻的课题后,就得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正确地认知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形势,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迈出第一步铺下平砖。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J]、心理学报,2005,(5)、

[3]雷腾、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2006、

[4]闫明、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写作范文】栏目
  • 上一篇:工程机械租赁合同(精选8篇)
  • 下一篇:中秋节创意活动策划书(精选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