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下午,青蓝工程师徒报告课在实验小学三楼报告厅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经历了三个月后的磨练后,得到了上台展现的机会。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留下了许多遗憾,也得到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想,这次教学,会让我终身难忘。
《给予是快乐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人物对话集中;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文章结尾点题,提示中心。全文内容浅显易懂,但却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致深的人间真情,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概括为以下两个大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去主动探究: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予了对方什么呢?二、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令你难忘,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在教学中,自己的思路清楚,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好,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在结尾处,情感没有升华上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针对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在深入一些,紧紧围绕着给予是快乐的来展开。在文中,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后,说出了:“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的感人话语,我在教的过程中一直注意了小男孩不但想要把车给予给自己的弟弟,还要把希望、勇气和爱给予给弟弟,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去理解小男孩想要给予的热情,想要把爱触及到弟弟心灵的愿望,在点拨学生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记叙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忽视了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的理解,对于小男孩这一人物的体会则不到位,不能让学生充分去学习小男孩身上的那些美好品质,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
其次,教学要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去研究孩子所研究的内容,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围绕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让你受到了震撼去说、去想、去写,在交流过程中,自己却并没有深入学生小组,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对于学生在小组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清楚,教学时自己的思路也受到了限制,仅让小组代表交流感受,其他的组员没有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小男孩的那份迫切要给予弟弟的梦想和愿望没有充分的展开,尽管同学们也都在读在思考,但那时肤浅的,还要深入去理解文本,在以后的小组交流中,我会努力去改正这一不足,这一缺点。
最后,体现在同学们读写练习的限制上。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课堂练笔,一是小男孩不仅仅想给予弟弟一辆车,还要给予___________。二是结合阅读链接,谈一谈在生活中,我曾因为_____而快乐。这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从孩子课堂的反应来看,这两处练笔却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无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的情况去畅所欲言,看来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处都要精心地准备于设计,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去思考、去琢磨。
现在,我们的教育提倡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但是如何能在教学中上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让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是值得我这位新老师去学习、去钻研的。尽管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我坚信,在每份付出的背后,在每次给予的背后,我们都是幸福的、是快乐的,就像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样:给予是心灵的付出,它不求回报,因为它是相互的。的确,和学生在一起的相互给予才是老师们最大的快乐!因为它是信任、欢乐和爱的给予!
《失去的一天》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佩佳明白自己失去了一天。
上课了,我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0课《失去的一天》。”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我想知道谁失去了一天。”“我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我想知道作者怎样来写这篇文章。”那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在文中找找这些答案,找到答案后与学习伙伴交流交流。还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多朗读几遍,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只见有的同学默读;有的同学小声读;有的同学大声读;有的同学做着动作在读。10分钟左右,只见部分同学已找到了答案,乐滋滋地跑去与学习伙伴交流。有的有分歧的还在讲着各自的理由,看到课堂气氛这么活跃,我走到他们身旁问:“有收获吗?”他们大声地说:“有。”那么你们可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好。只见他们又开心地跑到自己的座位上读着自己喜欢的段落……
离下课只有15分钟了,我说:”同学们,现在请你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只见举手的同学很多,我点名来说哦。“老师,我知道课文是讲佩佳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佩佳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他失去了一天。”“我知道一天中没有做该做的事,就是失去的一天。”“我还知道了佩佳的妈妈是要教育佩佳珍惜时间。”“我知道了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妈妈让佩佳知道什么是失去的一天。”……同学们体会真深刻、到位。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学习得来的,个个乐滋滋的。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生待明日,岁月成蹉跎。””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失去过一天?珍惜时间吧同学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精彩、充实。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收获不错。
50米跑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沉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一,对于我而言,就显得较为重要。在这内容教学上,我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尽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运用实用、有效、可行的场地布置,引导学生锻炼,激发学生情感,在运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我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小游戏:高人与矮人、往返跑跳接力赛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得高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是主人,在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又让学生知道跑是运动项目的基础。在课堂上还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的培养,围绕“比一比”这一主体,安排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50米跑的思考:
关于学生的“成功”的体验
“成功”与“失败”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获得“成功”还是“失败”最关键的是学生对跑的结果的态度。在50米中跑的慢的学生常常会受到“嘲笑”或是教师的“抱怨”,这种学生的“嘲笑”、教师的“抱怨”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这类项目中,一定有输有赢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能否夺冠,都是正常的。这样对学生的打击应该不是很大的,还能促进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
关于“成功体育”
我个人认为在学校体育中,所谓的成功不仅仅是在体育比赛中战胜别人,而更主要的是战胜自我。自己和自己比有了进步和提高,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种成功。
本人通过教学觉得50米跑如做以下改进,效果可能会更好:
1、把速度接近的学生放到一组中,给学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的环境——距离相等、跑速相当,比起来,可比性强,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做好成绩的记录,每一次跑完之后把成绩告诉学生,跑的速度有了,第二跑时有了比较,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秋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调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从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够抓住重点,层次分明,不至于让学生走入误区,从而浪费学生更多地宝贵的精力。
四、在练习的安排上也比较有层次,由浅入深,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二点:
一、我在本节课也有点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对学生的思维“收”得太紧,也太快了,感觉她们好像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一样,我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再“放”开些。
二、在交流算法过程中,虽然我抓住了“调商”这一教学重点,但没有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发言,也没有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个过场,没有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