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题记
在一次次尝试滑冰中,又在一次次失败中,我愤怒了,恨不得把这双溜冰鞋狠狠地摔在地上。于是我放弃了,懊恼地坐在地上,口里还念念有词:“什么运动嘛?烂死了。”父母看到我这样子,就跑过来问怎么回事。我赌气,把头扭到一边,不理他们。
故事是这样的:我看见其他小伙伴都穿着溜冰鞋,在广场上飞似地溜来溜去,我羡慕极了,要父母也给我买一双。父母知道我的性子——学了一下就不学了。为了不浪费钱,妈妈就给我借了一双。
我穿着溜冰鞋,兴高采烈地走到广场学习。我先扶着旁边的大理石,尝试着掌握平衡,一开始还好,到后来,哐当一下,我摔了一跤,要不是护具,我早就挂彩了。我又开始尝试,最后,我能掌握平衡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滑冰,没“走”几步,我又摔了一跤,但我并不气馁,起来继续滑冰。我摔了一次又一次,接着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但是我还是不行,所以,我放弃了。但父母过来说:“你不要轻言放弃,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你现在说一句‘我能行’吧,要学会鼓励自己哦!”
于是我小声地说了一句:“我能行。”然后在心里接了一句“才怪。”父母开始严厉了:“大声点!”我赌气地大声喊:“我能行!”……
现在,我正在上课,看着一个个不懂的单词,一个个根号,一句句古诗,我在心里吼:“我能行!”但一个心魔在作怪,接了一句:“怎么可能?”我顿时软了下来,像一条打了霜的茄子,泄了气的气球。
我耳畔又响起了父母说的话:“你不要轻言放弃,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我暗想:“没错,只要我坚持学下去,认真地学下去,一定能行的!”
我又开始了学习,去认真地看书、复习、预习、练习,终于做回了的.自己。
我想起了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经历着什么,坚持下去,定能看见的自己!”
我不在轻言放弃……
贪玩,也许是小孩子的天性,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是一个贪玩的人,玩是我最大的快乐!但是,经过那一件事后,我却改变了自己,从此,我不再贪玩。
记得那是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刚上小学的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贪玩,玩起来会忘记一切。有一天,老师告诉我们,马上就要语文期中考试,让我们好好复习。我心想,不就是期中考嘛,小菜一碟,随便看一下书就可以了,不用紧张兮兮的!爸爸妈妈每日催促我复习,我都当成“耳边风”。到了考前最后的一个周日,我只能“临时抱佛脚”复习一下,自以为“临阵磨枪,不光也亮”。正当我在心不在焉地复习时,门外传来了邻居冲冲的声音“典典,天气这么好,我们下楼玩球去吧!”我的心不禁飞了起来,好似平原走马,已飞到了公园里;但我心中又有一丝犹豫:明日就要考试了,还一点也没底呢!不管了!先玩了再复习吧!想到这里,我随手扔下书本,捧起球,冲出家门,飞一样的'直奔公园。公园里,我玩得很开心,忘记了复习,忘记了考试,也忘记了时间。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功夫,太阳公公也恋恋不舍地回家了,我们也只好怏怏不乐地回家了。”
第二日上午就是语文考试,我再也没有时间去看书复习了,考试的情况一团糟,考试成绩也是可想而知,只有79分,平时成绩不错的我“坐滑梯”,成为班级倒数第三。唉!这都是不复习惹的祸,都是贪玩惹的祸呀
我终于为我的贪玩后悔了;我终于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正含义;我终于狠下决心:为了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克服贪玩这一坏毛病!
从此,我不再贪玩。
现在,我们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也过重,已成了众所周知的事实。减负势在必行,然后,应该如何减负,大家却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减负就是为学生减轻学习任务,但是学校因为怕升学率低而总是让减负工作落不到实处,步入了一个越减越负的怪圈。
自上个世纪以来,减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直到现在,不管你走进哪一所学校,你看到的都是学生踏着早晨朦胧的星光,晚上伴着月影匆匆行走在路上,你走入任何一间教室,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室,看到的都是堆着挡住了学生视线的资料,作业如山,习题如海。然而,减负之声仍只是存在于政府官员的工作报告之中或挂在领导开会时的嘴上或偶尔从媒体上听到而已,我们做学生的也感觉到了这个怪圈,知道目前的减负只是一个口号,是喊给别人听的,并不会认真落实在行动上。
记得当初一听到要减负,我们是多么的激动呀,同学们可谓欢呼雀跃,教室里开心的笑声如同熄灭的死灰里掉进了火星,又重新燃烧起来了,大家兴奋得睡不着觉,有的甚至在梦中还大喊“减负了。。。减负了。。。”,可是到第二天一早,睁开眼面对的仍然是班主任老师那冰冷似铁的面孔,我们这群被“减负”口号迷得忘乎所以的学生们耳边又吹进来一句冰凉的训斥:“减什么负,不好好学习,你们还想不想升学?”一下子,我们就全蔫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喧闹,一下子就这么静止了。
现在,我们依然是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卷,有补不完的课程,虽然减负之声还偶尔能听到,某某地方减负的曙光也时不时地能看到一线,然而,因为诸多复杂的体制性原因,我感觉减负离我们还好遥远,说得直白一点或灰色,从此,我不再相信减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