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注释
①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②樽酒:举杯饮酒。樽;同尊;。
③琵琶语:指歌妓所弹琵琶能传达感情如言语。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④细捻轻拢: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拢指按弦。语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脸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脸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将要落山的太阳照着。
古诗翻译: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创作背景
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从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一路上,不断与朋友聚会,饮酒赋诗,非常痛快。行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与朋友孙洙(字:巨源)相遇,据《东坡词》引《本事集》云,这次他们又约上王存(字:正仲),同登多景楼,座中还有官妓胡琴弹曲助酒。孙洙对苏轼说: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苏轼欣然命笔,做成此词。
文学赏析
多景楼在镇江多宝寺中,位于长江边上,撒密安环水,登楼远望,气象万千。由多字,出发了东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叹。多情多感,是诗人的气质,也是多病的缘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楼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开篇两句,一连叠用四个多;字,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时正是作者因为反对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时刻,这里的情;、感;和病;,都带着政治色彩,深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2]
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哀怨尽言外。上片虚与实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既不浮泛,又颇空灵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故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所以东坡特地挑选了虚字且;放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语;,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官妓胡琴弹奏琵琶的技艺。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赞美之情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出来,让人不由联想起白居易曾描述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苏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罢了。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名家点评
陈洵说:词笔莫妙于留。盖能留则不尽而有余味,离合顺逆,皆可随意指挥,而深沉浑厚,皆由此得。;(出自:《海绡说词》)
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东坡这阕《采桑子》,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当可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