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例(3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将研究、教育、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入到西方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推广、深入和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的状况,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是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是进一步缓解就业的压力。只有目标明确、定位合理,才能引导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专业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门学,其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教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专业技能训练,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达到特定水准的教育。专业教育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且与未来实际工作常有接口部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专业教育得到规范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其次,专业教育可以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加专业学习的动力,强化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的教育。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否则,离开专业教育而谈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谈。

然而,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往往撇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进行研究。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局限于单一的、独立的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上产生误区,似乎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这种误解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孤立、自成一体、相互冲突,削弱各自的教学效果,失去整体效应。因此,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及专业特点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不同。各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体会认为,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观念、意识支配行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高校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去除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融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只有做到教育理念的融合,才能做到会计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协调、配合,达到二者较好地融合,实现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即将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就会计学专业而言,有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有的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会计人才为主,还有的高校以培养兼具研究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人才为目标。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尽管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有其共同之处――均强调政治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其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行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持久开展。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到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现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合理,便于引导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

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课外模拟演练阶段,在课外环节进行,而且是围绕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组织进行,多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纳入到课内环节,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体系内,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教育课程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在会计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仿照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划分为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理论课模块课程主要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与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可设在大一、大二学年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达到开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基本常识的目的。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进行,最好安排在会计学主干专业课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的授课同时进行,应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学年度课外环节,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分工合作能力、团结协调和组织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至心理承受能力等)的目的。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内。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课程体系融合的基础上注重授课内容的融合,将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通过书写制作的作品――“创业计划书”体现出来,创业计划书实际上就是可行性分析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管理团队、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其中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内容与会计专业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是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因此,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专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考核方案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和教师相关工作量的考核。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教学考核还不够规范。对学生的考核,有些学校适当给予点学分,有些学校则没有考评,全凭学生课余自愿参与。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给予折算一定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对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有些学校则没有任何考核,教学评价体系处于不规范状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一样要规范、完善,而不能敷衍了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形式灵活多样、模拟演练和实践环节多、难以统一评价标准、难以量化等,制定考核评价方案要灵活、恰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六)师资及教学管理保障

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保障方面,应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建设,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校内打造创新的教师队伍,保障学生正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校外师资主要是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对模拟创业演练活动给予相应指导、点评。本校近几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采取校内教师指导为主、校外专家指点为辅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在师资保障的同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制定、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总之,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制定、执行具体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管理配套规章及流程、师资建设保障等。要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较好的融合,必须做到上述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融合、协调及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凤莲.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会计之友,2005(5).

[2]彭云飞,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9).

[3]田玲.专业教育的界定及跨学科理论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2]

(二)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三)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尽管一些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却因掌握资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或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调动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就业心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个人或团体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不怕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行业形势、特征,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高校在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对创业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过多局限于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3]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体系建设没有权威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并且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创新融合专业,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应是融合专业、互为渗透的教育形式。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与专业脱节,没有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难有成效。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其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本领,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比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但是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如经管类学生偏重于兼职创业而忽视创新教育,工科专业多注重创新训练而忽视创业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相关资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也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教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教材,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同时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同时,缺乏与社会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体验创业过程、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难以实现;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也不容易。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更新理念,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

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二)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一要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在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强化课程对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5]

(三)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从目前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建立一支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二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感知创业过程,或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缺陷。[6]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摆正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校内,开设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7]

(五)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实践经验。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地接触岗位,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形成科研小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部级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是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对工科专业来说,实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工科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的目标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2015年临沂大学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临沂大学第一批申报的三个工科专业之一。我们以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素质结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的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依据电力行业专业特点,设置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专业方向培养,保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体现工科教育特点”的应用型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减少必修课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总学分160,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5%。课程体系构成如下:(1)通识课。它由人文和社会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通过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2)专业基础课。它由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构成。是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3)专业课程。它由专业必修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构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工作,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OBE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要以创新设计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最佳的培养方式。推行目标导向教育,通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目标五个关键性步骤,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科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穿行实践训练,贯彻改革思路。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体化、制度化。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设计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电气工程新版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学时数由占课时总数的27%提高到35%。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模块、应用实验模块、设计实验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借助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起来,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从专业到实践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设计类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与供电公司、电力设计、发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与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弱化终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成绩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期中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实行激励性评价,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对部分课程的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又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工科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体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效运作的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持续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完全适应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

(4):5-7.

[3]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5,(4):47-48.[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

[6]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44-46.

[7]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6):66-67.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党建工作;有机融合

一、引言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许多高职院校教学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着眼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调整传统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完美结合。作为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创新创业教育与该工作之间的融合符合学校教育实践的相关要求,能够更好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及优势。高职院校老师以及管理层需要明确前期的价值目的,不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完美融合,在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的引导之下构建公共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结合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复杂,高校首先需要以党建服务功能的发挥以及利用为基础,营造良好的生态和运作环境,了解新时代背景之下党建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功能,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与其他的管理工作相比,党建工作的引导价值和教育作用非常的明显,在将党建工作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联系的过程之中,每一个参与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优化升级,积极的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思路。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融合的前提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存在极为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拥有共同的使命,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尤为关键,这一工作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明显。老师必须要以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为主体,积极的开拓全新的教育思路以及领域,将多元化和趣味化的教学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更好的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和影响,真正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创造性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变革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学校领导者需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要求,分析新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责任以及使命,以培养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落实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以及相似性。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该教育环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为主体,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创业人才。老师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前需要以学生目前的创业能力为基础,分析团队合作、创业文化、创业品质以及创业意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创业知识以及技能融入该工作之中,明确前期的目标定位,从整体上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保障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自主构建能力。如果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对于学校党建工作来说,实质的教育目的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能够实现完美的融合,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主体,关注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思想理念上的引导。最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存在极为明显的开放性、共享性,能够更好的体现两大教育环节之间的共性以及优势。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更为丰富和多元,许多学校将创造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融入其中,突破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量避免党组织之间的壁垒,将统筹协调以及资源的利用相融合,更好的促进不同管理资源之间的流动以及共享。另外在构建组织架构的过程剧中,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实现了兼容开放式的发展,不再以简单的条块分割为主体,而是积极的实现集约共享,在运作模式选择时,高校也开始积极的实现不同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备受社会公众的好评以及关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前必须要注重对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分析以及研究,积极的构建开放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平台,将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指导融入现有的党建工作之中,不断实现创业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积极组织开展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保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融为一体,从而完善现有的教学框架和体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对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实质条件,通过对时展按趋势以及内容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来掌握正确的融合技巧和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推动党建工作的大力落实。

(一)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服务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以目前党建工作开展的实质情况为依据,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升。党组织在整个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交流、参观、讲座等活动,保证学生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从而在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之下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老师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水平。其中学校党组织需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落实情况,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和服务价值,保障高中学院校的管理者以及教师都能够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条件,不断的创新现有的创业内社团建设以及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之中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

(二)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教育功能

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之间的融合对老师以及学校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落实这一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要注重细节元素的分析及解读,以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功能为主体,积极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其中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将改革与创新相联系,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保障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全面协调,更好的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思想理念的融入尤为关键,学校领导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融合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挖掘高校党员创业先进典型事例。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手段的应用来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不足,全方位的落实不同的宣传报道工作,以此来营造一个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环境的引导之下主动的接受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

与其他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掌握正确的创业技能和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反复实践以及运作的过程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尤为关键,高职院校需要以党建工作为着眼点,积极的引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校外资源以及校内资源,充分的体现校企合作的优势,保障整个课堂氛围的创新性以及有效性。其中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所区别,学科老师需要体现学科的创业特色,积极促进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结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态平衡的原因(6篇)
  • 下一篇:最新火灾应急演练总结(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