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产与质量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4-01-28 栏目:公文范文

生产与质量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质量管理综述

1.1质量管理的定义与目的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1~4]。

1.2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1.3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从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转向对过程和系统的管理。

第二,要从原来以推行管理方法为主转向以培育管理文化为主。第三,从偏重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2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

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在制造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关注点就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从对大批大量产品生产的事后质量检验,到对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抽样检验和过程控制方法,以及产品交验过程的抽样检验理论,都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带着深深的制造业的烙印。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多的行业和部门开始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其适用于各行各业。但是,这些理论方法在制造业是完全适用的,即使在某些非制造业不甚适用的技术方法,在制造业一定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即质量管理的所有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和论述都适用于制造业的质量管理。

2.1质量管理理念要素研究

2.1.1全面质量管理要素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的质量要素有:质量领导、追求高品质的企业文化、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系统的得到全员认可的质量战略、培训、团队合作、顺畅便利的信息系统、有效执行的质量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适当的过程控制体系。

2.1.2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要素

ISO9000族标准所包含的质量要素有: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设计控制、文件和资料控制、采购管理、顾客、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不合格产品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质量记录的控制、内部质量审核、培训、服务、统计技术等。

2.1.3卓越绩效模式质量要素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强调组织整体的质量经营,通过提高质量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从大的方面来讲所包含的质量要素主要有领导作用、质量战略、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过程管理、员工管理、测量和分析改进、知识管理、经营效果。

2.1.4零缺陷管理质量要素

零缺陷的目标就要求组织以永无止境的持续改善为动力,运用合理的激励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和产品质量[18,19]。零缺陷管理要求组织做好以下方面:零缺陷质量目标、高层管理的的质量使命、有效的执行体系、质量信息以及有效的控制、教育培训、团队合作、供应商参与、持续改进、质量成本管理。

2.1.5六西格玛管理质量要素

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不断改善产品、服务质量,并制定质量目标目标、应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来达到顾客满意的要求。六西格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质量上的统计标准,它更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我国的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对质量管理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六西格玛的要素有六西格玛领导力;六西格玛战略;顾客驱动与顾客满意;六西格玛基础管理;六西格玛项目管理;评价与激励;六西格玛管理成果等七个方面,下图显示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

2.2最具代表性的质量要素

总结质量大师的理论和国家质量奖标准,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生产运营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全面考核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13个要素组成,分为根源要素、支持要素和结果要素三大类。质量管理体现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三类要素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如图1所示。

图1质量三要素

(1)根源要素位于体系的底部,虽然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隐性要素,但却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土壤和源泉,是保持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要素。(2)结果要素处于体系的顶部,直接由外部消费者评价,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底层要素作用的结果。(3)支持要素在根源要素和结果要素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结果要素的主要来源又是根源要素的承载体。通过它的运作将根源要素转化为结果要素,使隐性成为显性。

3板式催化剂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

3.1公司相关情况介绍

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庄信万丰催化剂(德国)有限公司的平板式催化剂生产技术,同时收购了雅佶隆在上海所建的包括实验室在内的一整套平板式催化剂生产线,成为国内唯一平板式催化剂生产商,年产量为10000m3。后续还将建设二期、三期,建设完成后,催化剂总产能达到36000m3/年,成为世界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在板式脱硝催化剂的生产中,质量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公司组织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保证各项管理的传递与执行,确保产品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

图2公司组织架构

3.3质量控制程序

本论文提出的质量管理程序主要在公司领导层的领导下,公司各职能部门包括设计研发部、采购部、仓库管理、市场营销部、安全生产部、设备能源部和质量管理部等部门的协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板式脱硝催化剂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方案是市场营销部收集到的投标文件反馈到设计研发部,设计研发部按照具体的参数提出设计方案,市场营销部在此基础之上制作投标文件,当公司接到项目订单后,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设计催化剂产品配方和项目Spec,并制定产品检测控制计划。设计研发部将配方和项目Spec提供给采购部,采购部准备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进厂前进行质量检测,把控质量第一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也制定相关的产品生产过程检测,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质量第二关。产品生产后对其功能进行检测,把控质量第三关。产品入库前后进行检测,保证发送到客户的产品的质量。即通过各个程序的把控,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具体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图3板式脱硝催化剂质量管理流程图

4结论

在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适用于本公司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形成了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了组织内部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提高板式催化剂的质量,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公司的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此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好地适用于板式脱硝催化剂的生产。

参考文献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基础和术语》.2000版

马林,尤建新.《高等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龚益鸣.《质量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欧阳明得.《质量管理――理论、标准与案例》,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约瑟夫・M・朱兰,焦叔斌等译.(uran`sQualityHandbook)《朱兰质量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DavidA.Garvincompetingontheeightdimensionsofqua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7,(11,12):101~109

SaraphJ.V.,BensonP.G.,&SchroederR.G..Aninstrumentformeasuringthecriticalfactorsoftotalqualitymanagement[J],DecisionSciences,1989,810~829

AhireSanjayL,GolharDamodarY,WallerMatthewA.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TQMImplementationConstructs[J].DecisionSciences,1996,27(1):23~56

生产与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品设计质量模型设计方法工业设计

引言

设计学领域对产品的研究集中在用户和市场,经济学领域对产品的研究集中在市场和成本,生态学领域对产品的研究集中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学对产品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不全面、不科学、不统一,所以有必要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模型以帮助人们全面理解和把握产品质量。

设计学、心理学和质量管理领域的专家通过对成功产品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产品质量模型,其中狩野纪昭(KanoNoritaki)的产品质量模型、唐纳德?诺曼(DonaldA.Norman)的产品质量模型和JonathanCagan&CraigM.Vogel的产品质量模型影响较大。

日本质量专家狩野纪昭在《魅力质量与应达质量》一文中根据用户感受把产品质量分成三种:必要质量、期望质量和魅力质量[1]。必要质量是指产品的基本特征。期望质量是指用户期望的产品特征。魅力质量是指令用户意想不到的产品特征。狩野纪昭认为成功的产品必须具有必要质量和期望质量,魅力质量永远都是吸引用户的亮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魅力质量会向期望质量和必要质量转变。唐纳德?诺曼教授在《EmotionalDesign》根据人的生理本能和文化基因,指出人类对产品的反应有三个维度:本能感知(viscerallevel)、行为过程(behaviorlevel)和反思[2](refectivelevel)。产品应当在本能感知方面表现出美观与和谐,在行为过程方面表现出易懂与好用,在反思水平方面表现出象征意义。只有“美观、和谐、易懂、好用而又具有某种隐喻意义”的产品才能给用户留下美好的体验和印象。JonathanCagan&CraigM.Vogel在《CreatingBreakthroughProduct》一书中指出要创造突破性产品就必须要识别出产品机遇缺口,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并把它们转化成产品属性。产品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好造型、高技术、高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得到用户认可[3]。好造型使人愉悦,高技术使人信赖,高价值使人爱慕。狩野纪昭、唐纳德?诺曼和JonathanCagan&CraigM.Vogel的产品质量模型只强调产品对用户的价值,简化了产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这三个产品质量模型对产品质量的概括不全面、不科学。

经济学领域的专家认为成功的产品应当具有以下特点:填补市场空白、市场规模大、成本低、利润高。

生态学领域的专家认为成功的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包括制造、流通、使用和报废回收)要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模型”的本义是用来铸造器物的模子,是器物的反形,在现代汉语中指用来理解和把握复杂对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品的质量模型就是指用于理解和把握产品质量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模型”是研究复杂对象的手段和前提,所建立的“模型”要真实完整和简明实用[4]。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外部环境的价值。为产品质量建立模型的过程:首先理清与产品相关的外部环境;接着挖掘产品对外部环境的价值;最后提出评价和设定产品质量的方法。

1与产品相关的外部环境

任何一件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都经历了制造(制品)、流通(商品)、使用(用品)和报废(废品)四个阶段,制品和商品是生产和经营对象,要为企业和商家带来利润,用品要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劳动需求和精神需求,废品要减轻对环境的伤害[5]。纵观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发现与产品相关的外部环境分别是经济活动、用户和自然环境。

2产品对外部环境的价值

与产品相关的外部环境分别是经济活动、用户和自然环境,产品对经济活动的价值是产品的经济质量,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是产品的人文质量,产品对自然环境的价值是产品的生态质量[6]。产品的人文质量是产品诞生的根本因素,产品的生态质量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产品的经济质量是企业和商家赢得市场并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产品的人文质量主要体现在有用、好用和有吸引力,产品的生态质量主要体现在节料、节能、耐用和易回收,产品的经济质量主要体现在成本低、价格合理和利润高。产品质量是人文、生态和经济三者的结合,是三重质量。产品的三重质量模型是指把握产品人文、生态和经济三重质量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品的人文、生态和经济质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复杂,视具体产品而定,在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不但要兼顾而且要平衡三重质量[7]。

从研发与设计新产品的整个过程看,评价、设定、设计和实现产品三重质量是相连续的四个阶段。下文将重点探讨评价和设定产品三重质量的方法。

3评价和设定产品三重质量的方法

本节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如何评价现有产品在人文、生态和经济方面的表现?如何设定新产品在人文、生态和经济方面的表现?

在构建产品三重质量展开表(如表1)的过程中,由用户、技术人员、市场人员、财务人员、环保人员、设计师和管理者等相关人员协作完成评价和设定产品三重质量的任务。构建产品三重质量展开表的过程如下:

(1)用户评价及其期望

以表1中产品的三重质量为主题,采用访谈法、焦点小组法、观察法和收集产品售后服务信息的方法,系统收集用户和技术人员针对具体质量项目的评价和期望。

访谈法法是指通过与调查对象的当面交流获得用户需求信息的一种方法。焦点小组法是指通过指导客户群体(8~12人)讨论获得用户需求信息的方法。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在现场对调查对象的情况直接进行观察和体验,获取所需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收集产品售后服务信息是指收集和整理用户(用户、经销商、公司员工、导购)的投诉、抱怨等各种反馈信息。

通过调查从顾客那里获取的原始数据是顾客的原声,具有意见、投诉、评价、希望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每次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及时对原始数据进行翻译、变换、整理,最后用书面形式表达用户评价和用户期望[8]。

(2)竞争性评估

竞争性评估数据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研究和技术研究得到的。用户和技术人员针对具体质量项目对本公司产品和竞争者产品实施竞争性评估,竞争性评估反映了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优势和弱点以及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竞争性评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对本公司产品评价,即用户和技术人员对本公司当前产品的满意程度;对竞争对手产品评价,即用户和技术人员对竞争对手产品的满意程度。

一般用数字1~5来表示客户对产品具体质量项目的满意程度,其中5表示非常满意,4表示满意,3表示基本满意,2表示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如表1所示,通过竞争性评估可知本产品和竞争对手在人文、生态和经济方面的表现:

本产品在人文方面的总分=分数1+分数2+分数3;

本产品在生态方面的总分=分数4+分数5+分数6+分数7。

本产品在经济方面的总分=分数8+分数9+分数10。

竞争对手A和B在人文、环境与经济方面的表现可以依照此法进行评判和计算。

(3)目标质量

目标质量是指围绕三重质量为新产品设定的目标,是使本公司产品改进后欲达到的顾客满意程度。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竞争性评估结果设定目标质量。目标质量设定时的注意事项如下:对于本公司现状水平比他公司低的质量项目,至少设定成与他公司同等水平;对于本公司现状水平比他公司高的质量项目,维持现状并作为营销重点;对于技术系统难度大,本公司达成水平低而他公司达成水平也低的质量项目,将目标质量设定为比他公司高,使该项目成为营销重点。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必把所有项目都瞄准高水平,而应统筹考虑,突出重点。

至此,就可以方便的评估出一个已有产品在人文、生态和经济方面的表现,为新产品设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目标质量,进而确定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方向。

4新型TCL开关的设计

本产品是TCL开关(图1),假定竞争对手A是西门子开关(图2),竞争对手B是松下开关(图3)。TCL的用户、设计师、工程师、管理者、市场人员、环保人员和财务人员协作构建TCL开关三重质量展开表(如表2),完成评价老开关三重质量和设定新开关三重质量的任务。鉴于论文篇幅有限,对构建TCL开关三重质量展开表的过程不作详细阐述,着重讨论TCL开关三重质量展开表对研发与设计新型TCL开关的指导意义。

从TCL开关三重质量展开表(如表2)可知TCL开关的人文质量(12分)低于西门子开关(13分)和松下开关(14分),生态和经济质量优于西门子开关和松下开关。新的TCL开关要保持其在生态和经济质量方面的优势,克服其在人文质量方面的不足。在好用性方面,TCL、西门子和松下开关都无法指明通断电状态,表现较差,新TCL开关要能够指明通断电状态,并使新TCL开关的这一特点成为营销重点。

新TCL开关(图4、图5)把荧光条和按钮板作为表意符号,在荧光条和按钮板的双重指示下使开关明确表达了通电和断电的状态,该设计方案没有增加制造成本,减少了用户烦恼,节省了大量电能。因为生态和经济质量依赖于人文质量,并且复杂,也受作者的知识结构和论文篇幅限制,所以在设计新TCL开关方案时没有详细考虑生态和经济质量。

5小结

产品三重质量模型全面定义了产品质量,指明了产品的进化方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产品三重质量模型指出产品质量包含人文、生态和经济三个方面,人文质量主要体现在有用、好用和有吸引力,生态质量主要体现在节料、节能、耐用和易回收,经济质量主要体现在成本低、价格合理和利润高,它全面定义了产品质量,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产品质量;

(2)产品三重质量模型提供了评价和设定产品三重质量的方法,在构建产品三重质量展开表的过程中,评价出已有产品在人文、生态和经济方面的表现,同时为新产品设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目标质量,进而确定新产品的设计方向。

后续研究内容建议:

(1)建立并完善评估本公司产品和竞争者产品各个质量项目达成水平的方法。

(2)研究产品三重质量模型与QFD(质量机能展开)相结合的方法,在定位阶段利用产品三重质量模型确定设计方向,在展开阶段利用QFD转换产品的人文、生态和经济质量为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TB472;F273.2;N94

项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管理科学与软科学计划(MTKJ-2010-394)

参考文献

[1]熊伟.质量机能展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2-33.

[2]DonaldA.Norman.Emotionaldesign[M].Beijing:BasicBooksIncorporation,2005:72-123.

[3]JonathanCagan,CraigM.Vogel.Creatingbreakthroughproducts[M].FTPress,2002:41-80.

[4]姜启源.数学模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5-36.

[5]龚勋,冯毅雄,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驱动产品模型构建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10):1764-1769.

生产与质量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质量管理;阶段;发展趋势

一、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应该说,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阶段和质量文化管理阶段。

(一)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是指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二)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大约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及时、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1.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2.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二、国内外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一)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科学技术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美国质量奖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在推动质量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近40年来,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戴明奖制度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三)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而且还能起到巨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在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对今后发展的预测,普遍认为,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二)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从内容上看,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三)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质量管理方法方面,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四)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相关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五)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的潮流正在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全球出现的ISO9000热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郝玉玲.浅议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采购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 下一篇:最新清明节祝福短信集锦7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