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例(3篇)

时间: 2024-01-29 栏目:公文范文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论文关键词:运动训练,软组织损伤,按摩疗法

软组织在运动训练中是一种常见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软组织损伤是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的筋膜不能完全修复,从而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

我所带的队员百分之九十多的都是参加高考体育术科考试,有比赛就通过选拔临时组队参加。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学习文化课又要参加体育训练,可以说是搞啥专项的都有,有搞田径的、有搞球类的、有搞武术和体操的。在这十几年的训练中我发现:不论是搞啥项目的运动,腰部软组织损伤都是不可避免,也是困扰队员参加正常体育训练的一种常见病。

【急性损伤的病因病机】

多为运动中突然扭闪或力量训练中用力过度,体位不正等因素造成,多发生在腰骶关节以及腰椎两侧的骶棘肌、臀部等部位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骶髂关节则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体重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多集中在这些部位,故受伤机会较多。当脊柱弯曲时,两侧的伸脊肌(特别是骶棘肌)收缩,以抵抗体重和维持躯干的位置,这时如负重过大,超越其抗拒能力,易使肌纤维损伤和断裂。当脊柱完全弯曲时,主要靠韧带(尤其是棘上韧带、棘间和髂腰韧带)来维持躯干的位置,这时如负重过大,易造成韧带损伤。急性损伤,轻者可为骶棘肌和腰背筋膜在不同程度的自起、止点损伤或撕裂。重者可有棘上、棘间韧带的撕裂伴椎间小关节错缝,严重时则发生关节突骨折。

【临床表现与辨证】

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腰肌紧张,可有淤肿及压痛。且压痛点多在肌肉,当脊柱侧曲、伸展和侧弯均能引起剧烈疼痛,因受伤的肌肉于屈曲和侧弯时即受牵扯,但韧带损伤时,只有在脊柱弯曲受牵扯时才疼痛加剧,伸展时剧痛减轻,且痛多在棘突间。椎间小关节错缝时,易使滑膜嵌顿任何活动均可剧痛,平卧休息时疼痛减轻,脊旁压痛明显。若扭挫伤初期,则局部气血凝滞,淤肿压痛较明显。

【治疗】

推拿按摩:伤者俯卧,先将脊柱拔伸,再自肩部循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揉按,过承扶穴则改用揉推;直至殷门、委中、承山穴,反复数次,同时常按命门、阳关。用分筋手法点按肾俞、志室,大肠俞等穴。然后提腿扳动,摇晃拔伸数次。两侧俱伤者,两腿同时扳动。最后将腿放下,再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推拿揉按,轻轻叩击腰部并揉按数次。

【慢性损伤的病因病机】

急性损伤之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从而引起慢性腰部软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与辨证】

疼痛多为隐痛,随劳累和气候的变化而加重,损伤部位有压痛点或瘀结。有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痛,在直腿抬高是更为明显,腰部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脊柱侧弯等症。

【治疗】

推拿按摩:手法与急性损伤同。主要找阿是穴,由上而下逐渐进行点穴推拿,然后让伤者患侧在上侧卧,术者站在患者身后,一手按其腰部痛点,另一手握患侧踝关节向后牵拉,使髋、膝关节过伸,继而屈髋屈膝,最后将下肢牵拉伸直,反复数次。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并实施术后康复训练的5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5例患者6个月至2年随访发现29例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为优、19例为良、6例为可、1例为差,康复效果达优良的患者共48例,优良率达87.27%。结论:术后康复训练有利于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使患者的腰背伸屈功能受限,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椎间盘退变而使髓核张力、弹力减退,脊柱抗负荷能力降低[1],所以一旦出现不协调外力的作用是脊柱平衡破坏,就很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且多会并发脊柱退行性病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2]。因此,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对疗效的理想取得及术后复发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4]。我院从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52例,并在术后实施了康复训练,效果不错,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5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并实施术后康复训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共5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60至72岁,平均(64.3+6.8)岁;病程4个月至8年,平均(10.1+7.1)个月;临床主述为腰痛伴下肢疼痛,其中45例患者出现腰痛症状(占81.82%)、43例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占78.18%)、37例存在间歇跛行(占67.27%)、40例患者出现下肢麻木(占72.73%);32例患者跟腱、膝腱反射减弱,49例患者直腿抬高呈现阳性(占89.09%)。X线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其中17例患者椎间隙变窄、16例患者椎体骨质增生、21例患者脊柱侧弯、9例患者腰椎不稳。MRI及CT检查显示,后外侧型椎间盘突出38例、中央型29例,突出位置在L3~412例、在L4~526例、L5~S131例,合并椎管狭窄16例,钙化14例,侧隐窝狭窄26例。

1.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患位置和手术需要实施局麻、腰麻或硬膜外持续麻醉,采用单侧、双侧椎板间扩大或单纯开窗手术摘除髓核,部分患者切除半椎板的同时实施了外植骨的对侧椎板融合,术中将髓核充分摘除的同时将侧隐窝适当扩大并将黄韧带和小关节突侧切除、使神经根粘连松懈,达到消除神经根压迫的目的。

1.3康复训练方法:术后硬板床平卧至麻醉消失后,即可实施床上下肢交替屈伸、直腿抬高的主、被动活动,并实施四头肌收缩训练,以防止瘢痕及神经粘连发生,其中下肢交替屈伸每次3至5分钟、一天2次,直腿抬高高度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宜,10个/次,一天2次;术后3天在护士的协助下取仰卧位,实施腰背弓抬高活动、头背后上仰、上肢后伸活动,并各维持5至10s,每次练习15min,一天2次;术后3至5天在护士协助下进行上下床练习,采用腰围保护,俯卧待脚着地后用手支撑挺腰站起,根据情况由护士扶持站立几分钟后用相反动作上床休息,每天2至3次并逐渐增加时间长度。术后1周实施腰背后伸、侧屈的缓慢活动,每次2至10min,每天3至4次并逐渐加强。每次训练强度以腰痛不加重、不疲劳为宜,并禁止在3个月内长时间行走、弯腰和提拿重物,禁止睡过软床板并保持腰背站立时直立。

1.4效果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活动能力、直腿抬高呈阴性,判定为优;临床症状消失,下肢轻度麻木,活动时腰部不适但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判定为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大于60°,生活可自理,判定为可;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正常生活受影响,判定为差。

1.5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本组研究中55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并随访6个月至2年,发现有29例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为优、19例患者康复效果为良、6例患者康复效果为可、1例患者康复效果为差,康复效果达优良的患者共48例,优良率达87.27%,具体见表1。

3讨论

老年患者因椎间盘退变而使髓核张力、弹力减退,脊柱肌肉耐受力及力量明显减弱,多进行过保守治疗并且无外伤史,病程长、病情重、症状繁杂,常会伴有腰椎不稳、椎管狭窄、骨质疏松等症状,并存着坐骨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手术摘除髓核、适当扩大侧隐窝、切除黄韧带和小关节突侧,将神经根粘连松懈,消除神经根压迫,只是将病变位置切除,若不及时采取术后康复训练使腰椎稳定性得以重建,容易引发手术部位粘连而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和效率[5]。

而老年患者的脊柱抗负荷能力降低,为保证术后脊柱稳定性具有强大的支持,使患者保持脊柱平衡及良好姿势,在实施躯干的屈伸训练时应同时进行腹肌、腰背肌训练,训练力度以患者可以承受为宜,强度比例依据患者腰椎前后凸凹度、腰背腹肌肌力进行调整。而术后的直腿抬高主被动训练则可以牵拉、移动神经根,加快神经根内部血液循环,以促进其炎症消退,并达到神经根粘连的预防作用。并且由于老年患者的反应及感觉较中青年患者迟钝,安全起见,应在训练中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把握活动量及强度,并指导患者出院后的腰部保护、日常注意事项、适度功能锻炼并长期坚持[6],教会患者脉搏观测方法,使其控制运动脉搏在110次/min以下,以防不当运动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

本组研究中患者术后硬板床平卧至麻醉消失后即实施床上早期下肢交替屈伸、直腿抬高及四头肌收缩训练,以防止瘢痕及神经粘连发生;术后3天实施腰背弓抬高活动、头背后上仰、上肢后伸活动并在腰围保护行上下床练习,术后1周实施腰背后伸、侧屈的缓慢活动,并在3个月内禁止长时间行走、弯腰和提拿重物。55例患者的6个月至2年随访中发现术后康复效果为优、良的患者共48例,优良率达87.27%,达到了较好的康复效果,证明术后康复训练有利于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何喜春,郑越瑜,林长缨.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庭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4):543-544.

[2]谷韶平.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63.

[3]周长斗,胡朝耀,龙喜,等.电针与骶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对比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5).

[4]KwanMK,RydevikB,MyersRR,etal.Biomechanicalandhistologicalassessmentofhumanlumbosacralspinalnerveroots[J].TransactionsoftheOrthopedicResearchSociety,1989,(14):348.

[5]段文江,高苏宁,吴宇.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7):948-950.

脊柱术后康复训练范文篇3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1-02

强制性脊柱炎属于脊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因椎间盘、韧带和椎旁组织骨化,引发功能活动降低和脊椎融合,从而形成固定、僵硬的畸形[1]。由于上颈段的脊柱处于活动度较高的颈段,相邻的结构复杂,术后影响患者的脊柱的不稳定因素多,并且一期前后路的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术后的并发症较多。所以,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颈椎骨折患者92例。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48±6.38)岁,经确诊均为强制性脊椎炎。病史12-27年,平均病史(19±6.58)年,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后凸畸形。有13例有外伤史,其中摔伤7例,从高处坠落致伤6例。C6骨折5例,C6-7骨折8例。患者在外伤后都表现为颈部疼痛,并且颈部活动受限。其中89例继发颈髓损伤,按照Franke1分级,可分为A级13例,C级57例例,D级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由于强直性脊椎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颈、背部疼痛,部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所以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和抑郁。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全面的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困扰患者的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给予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与引导,以及给患者讲解脊髓损伤和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相关的诊治知识,增加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让患者消除顾虑,主动配合医护。

1.2.1.2饮食护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伴有消瘦和食欲不振等情况,同时在手术治疗和骨折创伤的影响下,体能消耗大。所以应指导患者进行高热卡、富钙食物、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补充,若是患者无法用口进食,应留置鼻饲管,实施肠内营养乳剂经鼻饲管滴注,增强患者的体质。

1.2.1.3呼吸功能训练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肌麻痹,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受限。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呼吸功能训练,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为有效咳嗽和深呼吸两种方法。呼吸功能训练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在饮水后和餐后进行。

1.2.1.4气管推移训练在颈前路的手术中,需将气管推向对侧,使术野充分显露。所以在术前,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将患者的气管向非手术侧推移,需将气管推过中线,维持30-60秒,然后再将气管放松到原位,维持30-60秒,如此往复训练。

1.2.2术后护理

1.2.2.1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术后、立即予以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甲床和口唇的颜色,以及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若是血氧饱和度低于90%即为严重缺氧,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

1.2.2.2呼吸道护理呼吸道并发症是导致颈椎骨折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首先应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病床旁应准备好气管切开包,以防呼吸道梗阻和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必要时实施机械辅助通气。其次,应协助患者轴向翻身,给予气道雾化吸入,若是气管切开的患者,还需进行气道湿化、吸痰、清洁口腔等护理。

1.2.2.3功能锻炼患者术后进行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术后拔出切口皮管引流,待切口的疼痛减轻之后,患者可在颈托的保护下取半卧位。若是患者无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可协助患者坐起,并适度的下床,简单的活动四肢,但颈部活动仍需要严格限制,确保稳定性。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护理后,治愈89例,治愈率为96.73%,有2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9.35%,其中一例因抢救无效死亡,见表1。

3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据相关资料证实,强制性脊柱炎疾病和HLA-B27有密切关系,并且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3]。通常正常人群的HLA-B27阳性率会因为地区和种族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约为6%-8%,但强制性脊柱炎患者的HLA-B27呈阳性率却为90%左右[4]。还有资料表明,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在家族病史中为4%,其中呈HLA-B27阳性的患者存在亲属关系的约为11%-25%。这表明HLA-B27阳性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患病的可能性增加。但同时,约80%的HLA-B27阳性者,并不会发生强直性脊柱炎疾病,以及约为10%的强直性脊椎炎的HLA-B27呈阴性,这表明,除环境因素和环境因素为,强直性脊柱炎还有其他的发病因素[5]。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颈椎骨折的患者,除新进的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也很重要。在术后还应注重对患者神经系统的评估、密切关注患者四肢的活动情况,并评估其恢复的情况,同时详细记录,并与术前做比较。评估内容包括温度截瘫平面、肢体肌的张力和感觉等变化情况。若是出现肢体肌感觉减退和张力降低,以及截瘫平面上移、运动障碍等,该类情况提示脊髓伤进一步的恶化,需立即上报医生处理。此外,患者在出院后,仍需戴颈托保护2个月左右,以免旋转运动和避免颈部拉伸,经X线检查后,若椎骨间隙已完全融合,可除去颈托。

在本次的研究中,由于本组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无法正常平卧位休息。对于脊髓损伤和合并颈椎骨折,为避免颈脊髓损伤加重和颈椎骨折、及保持颈椎稳定性,需平卧位休息。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脊柱后凸畸形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类软枕垫于患者脊柱后凸处的上下背部,获取最大舒适感。所有患者在经护理和其他护理后,治愈89例,治愈率为96.73,有2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率为29.35%,其中一例因抢救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颈椎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应注意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护理,以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在围手术期的术前指导;术后应做好神经系统的观察、呼吸道的处理,以及全面的功能锻炼。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长,并且手术创伤大,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思想负担,所以,应严格规范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徐雯,蔡洁,陈莉莉.1例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患者术后食管瘘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4(10):189-190.

[2]刘忆光,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4(12):289-290.

[3]周亚昭,杨健,许琳,华薇,王巧桂,蒉晓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后路矫正术的复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3,3(10):283-28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家长教育论文(6篇)
  • 下一篇:军训学生代表的讲话稿(收集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