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例(12篇)

时间: 2023-12-31 栏目:公文范文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1篇1

【关键词】消费模式;低碳经济;低碳消费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显,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然而,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人类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生产规模和能源消耗巨大,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研究表明,30%-40%的环境质量下降是由家庭消费活动造成的。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来实现,更需要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构建一个良性可持续的生态消费体系,树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

二、消费模式的演进

(一)传统消费模式

纵观历史,传统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线性消费模式。其特点是: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其二是循环消费模式,其特点是对人类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使消费剩余最小化。循环消费对环境的治理由末端治理发展到生产过程控制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废物的输出,是一种进步的消[1]。

(二)现代消费模式

在传统消费模式引发各种问题的大背景下,新型消费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新型消费模式。(1)可持续消费模式。它的基本含义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2)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的概念至少包含三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1]。

(三)低碳消费模式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消费”的概念也随之而来。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三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新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转型,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将扩大生产者的就业渠道、提高生产工具的能源效益、增加生产对象的新价值标准。

三、低碳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低碳消费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

“消费与生产、与经济运行方式密切相关。从消费的物质保证上看,消费决定于以增殖价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是经济运行的结果,生产居于支配地位,因而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消费,这里,消费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它的需求形式成为生产、经济运行方式的动力和目的”[2]。因而通过低碳消费模式的引导,使社会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由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减少碳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现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碳化”经济向“碳水”经济转变。

(二)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将带来相应的消费模式与行为方式。所谓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

1.低碳经济将优化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将促使经济结构由现在的能源耗费型、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导致社会产业结构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三大产业之间还是产业内部将做出调整,这也必将影响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消费结构。

2.低碳经济将转变消费需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技术与资本的极大积累,要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值的资源消耗。企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化,向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影响消费需求。

3.低碳经济将改善消费环境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将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环保型公共产品,提供良好的低碳产品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将转变现有的运作模式。

四、构建低碳消费观的途径

提高生活质量不单指物质上的满足,还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更优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家庭、企业、政府的角度进行引导:

1.引导家庭合理消费、个人文明消费

引导家庭转变消费模式和习惯,拒绝“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以及“高能耗”消费,养成家庭消费的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模式和习惯。再者,倡导个人文明消费。提高消费者的文明消费意识,让消费者了解文明消费的内涵,偏好绿色环保的产品,提升消费的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引导企业低碳生产

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的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企业也是低碳消费产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其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3.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引领低碳消费

从全局来看,政府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领低碳消费:一是完善经济体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应当完善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生产的法规政策。加大税费调节力度。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周厚威,刘争波.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模式与引导策略研究[J].宏观管理,2010.

[2]胡金凤,刘福森等.略论消费的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

[3]江建平.论消费引导[J].市场与消费.现代经济探讨,2002.

[4]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

[5]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2

低碳经济的核心为低能耗、低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使碳排放降低,在世界各国快速展开,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探索,颁布了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等。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老工业生产基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凡,有利于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

关键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思路与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即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能够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则必须提高我们的生活标准和质量,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依靠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指消耗较少的自然能源以及产生较少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获取较多的经济产出;各个国家需要更多的机会,主要包含发展、应用以及输出先进技术,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商机。[1]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界定,当前,最具代表性和广泛采用的是鲁宾斯德的定义,他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核心为基于市场机制,通过制定与创新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来推动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效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转向高能效、低碳排放与低能耗的发展模式。[2]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是能源技术,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或运用清洁能源,以此来减少或代替化石能源,[3]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环境”的领域内,达到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的目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效率。基于生态投入与社会产出的视角,生态效率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在减少或不增加生态投入的情况下,达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和谐。[4]因此,提高生态效率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

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更是全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5]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只有人类社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才有意义。

4.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低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任务,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的任务,而是全球的共同任务。[6]只有全球的共同合作,各国间相互分享绿色能源技术,以未来的共同发展为核心,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迎接全球气候恶化的挑战,以及顺利发展低碳经济。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促进黑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经济结构

作为我国拥有资源较多的省份,黑龙江主要以重工业与高能耗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即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以及效率低,进而导致区域性的水污染与生态系统破坏。因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使黑龙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清洁能源与高生态效率,开发并利用能源和产业新技术,[7]从而促使黑龙江省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益的模式,大大缓解了经济增长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有利于建设科技创新型省。

(二)为黑龙江的林业和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在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应该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水利建设,以此来推动林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生态功能区服务。与此同时,黑龙江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低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可吸引其他国家进行投资造林,以此来促进全省的林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区,黑龙江应该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的农业,选择低排放且高产的水稻品种进行培育,不断研发微生物技术,以此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效益,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对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促进作用

低碳经济倡导开发并利用再生能源与生物质能源,黑龙江是粮食的主产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在此发展低碳经济,可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如建设以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中小型锅炉或发电厂;积极研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热;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等地加强建设沼气工程,加大对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发力度,[8]并将其运用于农村生活、工业生产废弃物等方面,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为低碳交易提供了理论指导

世界各国无限制、无偿地使用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这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气候恶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经济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全球气候恶化问题,必须对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时实行有偿分配,并构建有效的交易机制。建立交易机制的方法为:首先在全世界根据国家来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以此来构建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极易机制;然后各个国家在其国内单位与个人间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和分配交易机制,该交易机制可为直接的,也可以为间接的。国际以及国内的低碳交易,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指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对黑龙江省低碳的研究,从而有助于黑龙江省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的标准,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制度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应该对有关的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制度与措施,贯彻落实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按照经济学理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9]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必须有相关的制度给予保证。黑龙江省政府应该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与监测机制等。不断总结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汲取教训,在相对成熟度的条件下,建立碳市场,制定有关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能源、碳排放以及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关税种与税率,确定财税奖罚政策,对企业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另一方面,黑龙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宣传,使公民具有低碳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如此实现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黑龙江省应该确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逐渐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同时,不断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以低碳工业体系代替高碳工业体系,以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手段,以新能源行业、环保产业以及生物行业等新型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优化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

(三)不断研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

运用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思路,不断开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黑龙江省应该减少使用石化能源等,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能源的多样化,重点开发与利用太阳能、水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或用新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如此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

(四)增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低碳研发技术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黑龙江省需要制定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尤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黑龙江省应该提出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推动研发与推广低碳技术,同时逐步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其中低碳技术主要包含消费和生产方面的低排放、高能效的技术;为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开发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技术。为实现低碳技术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培养并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另外,黑龙江省应该增强国际合作,不断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强低碳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该引入低碳理念。一方面,在建设建筑物时,重视低碳观念,大力倡导使用太阳能、节能电器;采用节能制冷与取暖系统等,对生活质量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使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有效降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的模式及评价指标等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在交通方面,注重降低碳的排放量,大力推广多种节能、减排的新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同时衔接好多类运输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在协调好机动车、自行车以及行人间关系的同时,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降低运输的空驶率。另外还应保证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建立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应该明确发展思路,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完善制度、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低碳技术等措施,以此来实现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甘曦之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4]朱团,车文实,陈丽华,刘立红,代立梅,唐晶,张晓雨,项晓宇.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265.

[5]梁艳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5):129-120.

[6]闫晓红.试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5):12-15.

[7]李惠男.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及破解思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23-26.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3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己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而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大量需求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并力主发展低碳经济后,美国于2007年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日本2008年提出了新的防止全球变暖的“福田蓝图”;欧盟也于2008年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框架;我国政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必然选择。在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工具中,碳税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减排措施而被广泛采用。所谓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环境税。该税主要是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或碳排量课税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变暖,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1]。碳税政策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福利经济学家庇古(1962)提出的“庇古税”理论,即通过课税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该理论成为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推行碳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鲍莫尔和奥茨(1975)拓展了“庇古税”模型,提出了“环境标准—定价方法”,即政府首先设定一个环境质量标准,然后根据该标准将税率调整至最佳水平[2]。二十世纪末,伴随着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研究,碳税政策研究真正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皮尔斯(1991)在对碳税的分析中正式提出了“双重红利”理论,认为通过征收碳税可以相应减少其他产生扭曲现象的税收收入,从而增加社会福利。第一份红利是环境质量的改善;第二份红利是其他税收产生的扭曲减少,从而对就业和投资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在给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限定下,税率可能会逐渐升高进而引起剧烈的经济波动,而碳税收入的利用方式对碳税政策的最终经济影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相对于国外学者的长期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碳税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主要集中在税制构建方面,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碳税政策研究相对较少。在全球低碳发展的趋势下,如何有效设计我国的碳税政策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值得探讨。

二、低碳经济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模式是与高碳经济模式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减缓气候变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低碳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向高能低耗和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型[5]。其实质是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对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碳减排的国际政治压力较大,国内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意义重大。

(一)低碳经济模式可以减轻我国面临的碳减排的国际政治压力目前,我国碳排量仅次于美国,估计到2022年就会达到甚至超越美国的碳排水平。由于我国1998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尽管我国明确了“自愿承诺减排”对全球负责的原则,并且,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承诺2022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单位GDP碳排量减少40%-45%、非化石能源消耗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9年的9.9%提高到2022年的15%[6]。但在《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会胁迫我国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样的减排义务,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而减轻这种压力的途径就是谋求低碳发展,以便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二)低碳经济模式有助于我国开展能源外交,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安全问题是继军事安全、粮食安全和金融安全后的又一大安全问题。对于经济总量与能源消费同时高速增长的我国而言,未来发展必将面临能源短缺的局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降低目前主要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且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的潜在风险,提高我国应对能源危机的能力,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与稳定。

(三)低碳经济模式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碳能源密集产业的拉动,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可以合理持久地运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物质和能源,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通过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改变。同时,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我国改变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一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二是促使资源从能耗高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向能耗低的第三产业,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四)低碳经济模式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从而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我国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低碳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逐渐减少,环境质量将不断得到改善,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碳税制度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政策

工具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从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各国政府主要采用碳税和碳交易两种制度安排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前者是由政府通过课税来确定碳排放活动的代价,政策依据是“庇古税”理论;后者则是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以1990年的碳排量为基准,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实现全球范围内碳减排的目的,政策依据为科斯定理。碳交易制度源于《京都议定书》设定的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三种碳排放“市场机制”。其中,排放贸易机制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减排“超额量”,主要采用现货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联合履行机制是发达国家间通过项目合作将一些国家所实现的减排单位转让给其他国家,该交易机制与清洁交易机制一样,都采用期货交易方式。清洁发展机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交易机制,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后,其减排量经过国际机构核证后,可用于抵减该国承诺的减排义务。三种机制都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市场交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我国尚不能选用碳交易制度。首先,碳交易制度目前实行的配额减排量是以1990年的碳排放量为基准的,1990年的碳排放标准显然不能符合当今的减排要求。其次,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碳交易制度的操作难度,尽管长期内碳交易机制可以促进全球的碳减排,但就短期而言,碳税则更为有效[7]。再次,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讲,碳交易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我国的市场机制建设尚不能满足碳交易对市场条件的要求。碳税则与总量控制和排放贸易等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碳交易制度不同,征收碳税只需要额外增加较少的征管成本即可实现。政府通过碳税课征实现碳排放外部成本的内部化,达到有效治理碳排放问题的目的。而且,碳税的有效性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验证。自芬兰于1990年开征碳税以来,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征了碳税。我国现行税制已经实现了部分“绿化”,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上都具备了实施碳税的条件,可择机而动。四、我国碳税制度的改革思路设计碳税政策的关键是符合我国的国情,主要是通过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税基、减免税等税制要素的设计,构建一个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碳税制度。

(一)征税对象设计由于碳税是对排放二氧化碳的征收,因此,我国现阶段碳税的征税对象应确定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化石燃料所产生的,因此碳税的征收对象应确定为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化石燃料。

(二)纳税人设计由于能源供应具有产业集聚性、垄断性、地域性,因此,碳税一般考虑在能源的生产环节征收。纳税对象和征收环节决定了我国碳税的纳税人主要是生产化石燃料的单位和个人,对于进口化石能源的单位和个人同样也应设定为碳税纳税人,只要是在我国境内生产或进口的化石燃料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不分性质一律纳税。

(三)税基设计既然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课征的,那么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碳税的税基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以实际碳排量为计税依据的难点在于如何测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实践中更多地是采用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笔者认为税基的确定应同时考虑低减排成本和低征收成本,尽量做到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就目前而言,成本最小、最简便易行的就是以化石燃料的碳含量作为计税的依据。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纺织业建议对策

一、碳关税背景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关税,2009年6月2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微弱优势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是其中的“碳关税”条款已经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在进行环境保护还是在实行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争论。

中国纺织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难以达到国外制定的标准,纺织品原有的价格低廉等优势也受到冲击,整个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白热化,纺织服装业极有可能因碳减排不达标,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贸易制裁的对象,继而被征收“碳关税”。因此,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碳减排不只是一项环境义务,更是一项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的大计。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出口拉动,且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较低,由于有着出口的刺激,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企业缺乏主动转变生产方式以及降低能耗水平的动力。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迅速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成本将相当大。而长时间依靠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伴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包括环境的污染,以及我国目前所承受的国际舆论的压力等等,都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阻力。

二、碳关税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国内现在针对碳关税影响的定量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在有关分析节能减排对经济造成影响的学术论文中,CGE模型是最为常用的分析工具。测算碳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也主要以一般均衡模型(CGE)为主。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CGE)模型作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模型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国际贸易、区域经济、财政税收、能源、环境、就业与收入分配等众多领域的分析。

在碳关税的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准确测算产品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能耗。为了确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测算产品的隐含能源和隐含碳排放量。所谓隐含能源是指产品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材料开采、产品加工制造直至把最终产品运输至终端用户的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能源量。而隐含碳排放则是指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研究者们大多采用投入产出法结合CEG模型对碳关税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生命周期法等不同方法得到应用。国内学者中如鲍勤、汤铃、杨列勋(2010);沈可挺、李钢(2010)等多采用的方法是在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核算矩阵(SAM),计算能源消耗和隐含碳排放,并以此作为CGE建模的核算框架。万毅(2010)通过采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与湖南大学联合开发的MCHUGE模型结合投入产出数据和各种经济参数(进口品与国产品的替代弹性、不同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劳动力与资本的替代)对碳关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2008)则通过生命周期法计算了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在测算出了各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之后,利用CGE模型测算碳关税对各部门的影响。

三、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现有的估算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方式以一般均衡模型为主,但是由于CGE模型的设计适合用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因此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地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分析碳关税的影响,而并没有对某个单一生产部门进行具体分析。鲍勤、汤铃、杨列勋他们的研究基于2007年数据,使用包含37个生产部门和4个国外账户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设计10种碳关税税率,计算结果显示碳关税将直接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巨额损失,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碳关税在节能碳排上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其在改善环境、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可能效果甚微。沈可挺、李钢他们在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碳关税对中国工业生产、出口和就业的可能影响。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每吨碳30美元或60美元的关税率可能使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下降0.62%―1.22%,使工业品出口量分别下降3.53%和6.95%,同时使工业部门的就业岗位减少1.22%和2.39%,而且以上冲击可能在5―7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产生持续影响。

为了研究碳关税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其中有关纺织业的相关数据作为分析碳关税对中国纺织业影响的参考资料。

同时他们建立的模型估算出纺织业在60美元每吨碳关税税率下第1年的就业岗位降幅达5.48%,由此可见碳关税政策对中国纺织业的冲击十分明显。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0年四季度,纺织行业从业人员数为611.4万人,服装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为424.3万人,中国纺织行业、服装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就业总人口超过一千万,碳关税的征收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纺织业工人的失业,对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的方法来估算出口贸易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原料与能量需要量以及对环境排放进行量化评估的研究方法。他们将出口产品按照能耗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耗,另一类是产品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中所隐含的间接能耗。他们将出口贸易产品中的这种全能耗量定义为产品的“载能量”。

为了测算碳关税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本文计算出口纺织品CO2完全消耗系数:

ei=∑Xij?鄢αjβj/XjEi=E(I-A)-1

其中E为行业CO2排放强度系数矩阵,其第i列元素ei为i行业的CO2排放强度系数,即表示i行业生产单位货币价值的所产出CO2排放量;其中,αi表示能源j折标准煤系数,βi表示能源j的CO2排放系数。Ei为CO2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表示指某行业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产出CO2排放量。

本文统计了2005―2010年纺织品出口量和相关的能耗数据,根据单位价值能耗,估算了20―60美元碳关税标准下中国纺织品应缴纳的关税税额。

由表6得出,碳关税的征收将会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未来某一时间发达国家开始征收碳关税,国内从事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企业很有可能遭受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或者造成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带来的价格优势,一旦这种竞争优势受到削弱,国内纺织企业的生存状况也将随之恶化。中国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普遍缺乏抗风险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大批中小企业破产,碳关税的征收同样会对这些抗危机能力薄弱的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也将会对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出口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四、建议对策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提出征收碳关税,很大程度上是为缓解因减排义务所导致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下降。中国纺织业及其相关产业和中国许多制造业一样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能耗和碳排放状况意味着发达国家提议的碳关税政策可能对中国的工业品出口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

1、政府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第一,扩大内需,减少纺织品对出口的依赖。同时推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的转让。改善传统纺织业的能源利用方式,研究开发纺织新材料,纺织业能耗。“绿色产品”将是未来主导世界市场的主流,政府应加强相关的投资和税收优惠的力度,鼓励纺织企业开发绿色纺织品,构建绿色纺织业。

第二,积极争取碳关税规则制定的主动权,鉴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针对发达国家可能提出的过于苛刻的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标准,同时维护本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公约或者协定中“碳关税”的协商和谈判,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成为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规则的牺牲品。因此,中国应加强同国际社会的沟通,积极参与到碳关税和节能减排规则的制定中去,以争取更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规则的确立,为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而推进全球性减少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第三,为低碳、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无论企业是进行节能减排还是生产方式的创新,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实现与发达国家接轨。我国应对低碳产业开放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服务。

2、纺织行业以及企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第一,开发新材料,纺织行业加快新型面料的开发应用。以化纤织物为原料的制衣业,碳排放量很高,而要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就应使用丝绸、棉布、麻布这类天然纺织原料。品牌服饰企业在纺织面料的选择方面也应倾向于环保型面料。加快技术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绿色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第二,在出口贸易中,我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纺织产品普遍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创新。面对国外市场更高的准入标准,出口产品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就纺织服装业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成为重中之重。未来,绿色低碳将是大势所趋,而拥有创新能力的的企业将是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将是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1]鲍勤、汤铃、杨列勋: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管理评论,2010(6).

[2]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1).

[3]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4]万毅:低碳时代碳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D].湖南大学,2010.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5

[摘要]本文从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两者的来源与定义出发,在比较两者的异同后,对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概念做出自己的解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两者的联系、异同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08-01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定义

(1)生态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随着大众旅游的迅速发展,给旅游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发展主要趋势之一。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之后二十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

世界旅游组织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者参观保护区,或者其他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国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自然和生态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2)低碳旅游概念的来源与定义。20世纪末,为了保护地球,追求健康生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推行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借助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开展绿色旅游,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方式。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定义: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低碳旅游的定义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辨析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相同点。具有相同的理念。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利用生态技术,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不同点。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以低碳经济为理论基础,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同时,生态旅游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具体来看,从定义上来说,生态旅游重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旅游的构成要素,而低碳旅游重在从实践角度,说明低碳旅游的具体行为要求;从内涵上来说,因为定义的理论性,使得生态旅游的内涵广泛,范围很大,而低碳旅游包含于生态旅游之中,是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途径;从本质理念上来说,生态旅游一方面使旅游者充分享受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提醒游客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降至最低,而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的排放量为前提,使旅游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实现目标上来说,生态旅游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低碳旅游是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低碳经济;从旅游者类型来说,生态旅游是以享受生态环境资源为主要目的,兼顾环境保护的客源群,而低碳旅游选择碳排放量最低出行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客源群;从活动特点上来说,生态旅游以享受为主,环保为辅,而低碳旅游以消耗最少量“碳”为准则。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最后,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结论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更多的是从旅游产业的开发上保持景区的原生态,旅游者的观念必须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一种融入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低碳旅游则更注重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量,从而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景区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低碳经济。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从生态理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赢利不是首要目的,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概念”和“内涵”;而低碳旅游是从低碳理念出发,以实现低碳经济为目标,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带着低碳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的所有阶段都以降低碳排放量为首要目标,是生态旅游的概念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

参考文献:

[1]钟永德,王怀採,李晶博,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4).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困境产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减缓全球变暖成为各国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义务,所以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为了减少碳排放,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颁布了减排规则及措施,这势必会对各国的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势必会引发贸易从方式到策略上大的调整,所以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制定出精准长远的政策去积极应对。

二、我国面临的贸易困境

低碳经济把碳要素引进了国际分工中,原来由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决定的比较优势将会有一个大的转变。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首先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掌握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削减碳排放,长此以往,会越来越难以入主到低碳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中。

(一)自身层面。

目前为止,发展经济仍是我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低碳经济的大形势的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而且我国节能减排起步较晚。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生产出的大多数产品都不符合欧美的低碳标准,难以在未来的市场中取得国际竞争力。

(二)国外层面。

发展低碳经济的各国政府既要履行减排的承诺,又要支持经济的发展,增强行业的竞争优势,所以不得不诉诸于各类优惠政策和补贴。与此同时,高技术标准、碳关税等一系列贸易壁垒也会应运而生,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很容易使我国的商品在进入低碳市场时就被束缚住。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一直处于低端环节,所以在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布局时发达国家加紧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向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我国进口的盲目增长和环境的破坏。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低碳经济长期来看可以改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符合可持续发展,但短期来看会造成出口下降,经济减速等局面。例如,由于我国企业自身技术落后、政策关注不够,使得生产出的大多数产品不符合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所以出口商不得不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这样势必会使企业的成本提高,出口规模减少。另外,未来我国很有可能实行碳税政策。征收碳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由于产品的价格粘性,企业会缩减产量,从而出口减少,同时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将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产品出口在价格方面失去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出口贸易的规模。其次,国内一些产业链会出现断裂。低碳经济下各国制定的高技术标准、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将会影响到国内某些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甚至整个供应链。再次,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仍然高居不下,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低碳对外贸的影响将会延伸到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上。

四、应对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企业应该顺应低碳经济的趋势,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培养更多低碳方面的专业人才,壮大科研队伍,加快自身的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不断引进新能源的利用技术,使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自觉地节能减排,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素质。

(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要降低我国百万美元GDP的能耗,必须进一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地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

(三)进一步拉动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此外,还要进一步拉动我国的内需,分担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担子,不断降低外贸依存度,从而减少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强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四)建立政策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监管。

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实现的法律体系。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低碳标准的企业应予以劝说及整顿,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投资应不予以批准,渐渐建立起合理估算产品碳含量的机制,提前为抵御各类贸易壁垒做准备。

(五)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新兴市场。

制定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发展新兴市场。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市场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都是贸易壁垒的发起国。所以转战新兴市场不仅可避免低碳经济下苛刻的贸易壁垒,还可以减缓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

(六)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与应用。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与应用。像类似于碳关税这样的单边贸易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利的,我国不能只做规则的接收者,坐以待毙,我们必须积极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去,建立起低碳经济下真正的多边贸易体制,为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迎春.低碳经济趋势下贸易摩擦及WTO机制困境.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4.

[2]陆艳.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3]叶剑.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厦门大学,2000.

[4]汤晓云.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0.

[5]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8,7.

[6]张晓庆.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内蒙古大学,2010.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概念;关系;威胁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10-0123-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1

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现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不长,距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足3年。据调查,目前许多人不晓得什么是低碳经济,不甚了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有些“知者”对现阶段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心存疑惑,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如何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低碳发展现念心中无数。思想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分析、解决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具有基本性、现实性、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对于提高人们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和从以碳基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向以清洁能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巨大飞跃,战胜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新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是低碳经济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专家学者开展低碳经济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点,是开展低碳经济社会宣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何谓低碳经济?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迄今尚没有比较一致的严格定义。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低碳经济概念及其内涵作了广义或者狭义,宽泛或者较为严格的定义及阐述。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按照广泛认同的英国鲁宾斯德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LowGreenhouseGasEmissionEconomy),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LowFossilFuelEconomy),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CCICED,2008)。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是一场依靠技术创新与政策措施来实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同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低碳经济,简言之就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去碳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来说,是一种经济形态,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3]。低碳经济狭义解释,就是建立一个比较少地依赖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更深层次理解,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它要求改变现行的高碳型经济增长方式,以获得更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核心竞争力[4]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或口号,追求在生产或生活中能源利用效率更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更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强度更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要摒弃20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化石能源消费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的增长模式,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安排和创新,以及发展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等途径,形成以低能耗、低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5]。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灾难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6]。综上所述,关于低碳经济的性质,有机会说、经济模式说、经济形态说、经济体系说、能源革命说等不同提法;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新经济模式。

刘晔等:低碳经济认识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期笔者认为,关于低碳经济概念的界定,宜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客体、目标和途径等重大问题,并且予以定性。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其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起着领导决策、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国家干预等主导作用;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在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创新、低碳管理经营创新等方面,负有主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科研机构是开发研究和攻克低碳科技难关的“领军人物”;社会组织是政府、企业、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民群众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基本力量,其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状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动员国家力量,动员整个社会所能动员的所有力量。从上下层面讲包含中央、地方、单位(如企业)等各个层次的力量;从来源主体讲,包含政党、人大、政府、司法、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的能力;从所覆盖的领域讲,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方面所产生的力度[7]。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新挑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总目标是建立低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高碳生产率、高社会人文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的能源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是引导需求――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能源服务需求;优化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和服务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高技术效率――加快技术研发、促进终端用能技术水平改进;改善能源供应――建立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换部门技术进步。鉴于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的早晚及实现作用程度很可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广义的低碳经济可定义为:低碳经济是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挑战,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引导需求、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效率、改善能源供应、实施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机制、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转型和生活消费朝向低碳、节约、文明方式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消费方式。

2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21世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利用高效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经济活动生态化和循环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探析并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对于借鉴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快推进低碳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既有根本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共存于人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生的环境背景不同。低碳经济产生于碳基能源大量开发利用,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环境背景;循环经济产生于资源能源紧缺,生产生活废物大量排泄,大气、水体和土壤大量污染的环境背景。二是观念理念不同。低碳经济要求转变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环境无价、高能耗、高排放等传统的能源消费观念理念,树立可持续的能源发展、环境成本、提高能效、清洁能源、节约合理用能、控排减排公共负产品二氧化碳、碳中和、低碳生活等新的现代能源生产消费观念理念;循环经济要求转变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高投入、高排泄、高废弃、重产品交换价值生产优先等传统的资源利用和商品生产观念理念,树立节约资源、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控排减排生产生活废物、变废为宝、服务优先等新的资源利用和商品消费观念理念。三是基本要求不同。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有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碳生产率、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为基本要求;循环经济以减小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资源生产率、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为基本要求。四是主要特征不同。低碳经济以低能耗、高能效、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特征;循环经济以资源低耗、废物低产生、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为主要特征。五是核心与关键不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其关键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联产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交通部门和商用/民用部门先进用能技术、碳捕获和存储(CCS)技术;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其关键是开发研究推广应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六是评价角度不同。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而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成本。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密切联系有五个重要标志。一是国家战略的趋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虽然低碳经济目前在我国没有在法律上将其规定为国家战略,但是从国际看,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控污减排和有效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共同战略选择;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政府已经把节能减排、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且正视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国际热点问题,从战略高度把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提升中国未来国际竞争力、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要求和内在动力。将发展低碳经济在最高的法律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二是发展宗旨的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循环经济,其目的都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新变革,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发展内容的相互包容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发展循环经济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从资源与能源的属种关系看,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循环经济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经济,低碳经济是高效利用碳基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经济。从《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看,该法共7章58条,其中有6章16条从综合管理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角度,在低碳经济的主体要求、制度规范、节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6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如,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产品,实行能耗重点监督、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企业使用高效节油产品,建筑物采用节能技术工艺,农业机械节能,国家机关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和措施,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产品,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将节能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和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政府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违法企业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承担赔偿责任等。另一层含义是,发展低碳经济包含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比如,为节能和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和设备,并将其再利用和资源化,这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四是发展成果的相互促进性。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必将在最大的范围内为区域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大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六大体系――企业内部生产工艺的内循环体系、企业之间生态链产业化的循环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循环体系、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低碳经济的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经营创新。五是消费模式的共同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把人类的生活消费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纳入到生态系统之中,接受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消费的约束。两种经济都提倡历行节约节俭、反对铺张浪费,都主张绿色、文明、健康、务实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3减缓气候变化威胁

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变化威胁这一国际社会的共识,源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的科学认识,源于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发展带来各种灾难的清醒认识,源于发展低碳经济对减缓气候变化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汇集世界各地专家定期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IPCC(2007)报告警告,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使全球变暖很快突破2℃这个临界点;如今全球气温比工业革命前约高0.8℃,同时还在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加上大气中现有CO2带来的0.6℃长期变暖效应,还有北冰洋和南极冰原消融将吸收而非反射太阳辐射,这也会导致再升温0.3℃。报告最具决定性的结论是,数字模拟和归因技术证明,最近50年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过多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报告认为,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大气中CO2、CH4和N2O的浓度已明显增加,1970-2004年这34年间增加了70%。其中CO2的排放增加了大约80%。报告还认为,目前全球CO2的排放量一年超过230亿t,和1800年相比增加30%,并警告说,如果到2030年全球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导,按照CO2当量计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0-2030年间将会增加25%-90%。世界气象组织温室气体公报《2007年全球大气观测中的温室气体状态》告示: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全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分别为379ppm、381.2ppm、和383.1ppm,过去10年平均年度绝对增加2.0ppm[8]。全球CO2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碳基化石燃料的使用。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统计,1850-2005年世界各国CO2累积排放11143.3亿t。其中美国3282.6亿t、占世界29.25%,欧盟27国3019.4亿t、占世界的26.91%,中国929.5亿吨、占世界的8.28%,居世界第三位[9]。世界气象组织估计,如果按目前排放量继续等值排放,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体积浓度将近乎直线增长,2050年为450ppm,2100年将增加到520ppm。在这一令人担忧的增长趋势下,21世纪的地球将会继续变暖。其影响将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层次、长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到直接损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经济基础也将受到直接和潜在的威胁。

气候变化带来生态灾害。IPCC(2007)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与1980-1999年相比),所评估的20%-30%的物种可能面临增大的灭绝风险;未来10年内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至少有2.07亿人将缺少引用水;到21世纪中期,在亚洲,还会有另外1.3亿人受到饥饿威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中指出,海平面上升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推断,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1米(概率约为70%-80%),会影响陆地面积的0.3%,人口的1.3%,GDP的1.3%,城镇区面积的1.0%,农业区面积的0.4%,湿地区面积的1.9%。气候变化带来粮食减产灾难。根据中国农业和气候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持续下降,受气温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2050年中国的粮食总生产水平可能下降14%-23%[10]。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各年代和21世纪2001-2006六年间,我国因水灾、旱灾导致的成灾面积(成灾面积指因水、旱灾导致的减产量达到平常年总产量的30%以上的灾害波及范围)和粮食减产数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成灾面积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912.9万hm2/年,20世纪60年代1588.0万hm2/年,20世纪70年代974.3万hm2/年,20世纪80年代1729.0万hm2/年,20世纪90年代2254.8万hm2/年,2001-2006年1992.1万hm2/年;因自然灾害各年代年均粮食减产数量和其占同年代年均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379.5万t/年、2.1%,20世纪60年代612.3万t/年、3.5%,20世纪70年代662.7万t/年、2.4%,20世纪80年代1595.1万t/年、4.2%,20世纪90年代3290.9万t/年、7.0%,2001-2006年3404.3万t/年、7.4%[10]。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利用。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6)预测未来50-10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部分省份年均径流量将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平均增幅却达24%;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比20世纪中叶减少27%。UNDP的报告指出,青藏高原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并且拥有4.5万多座冰川,正在以每年131.4km2的速度融化;依照目前的速度,中国2/3的冰川――包括天山――将在2060年之前消失,到2100年将完全融化。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遥感监测发现,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10以上。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一半,国际冰雪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冰川的收缩速度比任何地方的冰川都要快,可能在2035年之前完全消失。这个地区一直被称为“亚洲水塔”,冰川融化将影响到亚洲地区的24亿人口,占目前全球人口的40%。《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过去近50年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冻土层最多减薄了4-5m。冰川融水将使河川径流季节调节能力大大降低,加大中国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气候变化严重威胁海岸带和低洼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预计未来随着海平面继续上升,海岸侵蚀加重,成潮海水入侵加剧,沿海淹没范围扩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将减缓甚至衰退[6]。气候变化对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影响巨大,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气候变化将带来福利灾难。《斯特恩报告》预测表明,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人均福利至少削减5%,综合环境健康等“非市场”因素、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增强的反馈效用和气候影响的不对称性等各种因素,任由气候变化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将可能造成人均福利比目前水平降低20%[9]。

为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威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7年5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2007)。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大力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1991-2005年,中国累计节约能源8亿tce,相当于减排18亿tCO2,2007年每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27%;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相当于减排3.8亿tCO2;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1980-2005期间累计吸收46.8亿tCO2,减少毁林排放4.3亿tCO2;通过实行计划生育,1970年以来至今,中国累计少生3亿多人,按世界人均排放水平计算,每年少排12亿tCO2[9]。

发展低碳经济以应对气候变化,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大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所以应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告别铺张浪费陋习,摒弃炫耀消费、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树立新的消费观念,践行健康、文明、节约、节俭的生活方式。这是减缓气候变化威胁的一项近效性、长效型和实效性都很强的十分重要措施。因为社会大众是社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其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通讯等社会生活,一时一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碳基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从个人、一时、一事微观层面看,坚持传统不良生活方式,浪费能源增加碳排放数量似乎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社会大众、一定时期、各类生活活动的宏观层面看,浪费能源增加碳排放总量却是极大,甚至难以估量。还因为社会大众是社会生产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其选择高碳还是低碳的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广度、深度和持续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社会生产、产品、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把气候变化作为各种科普和提高全民素质活动的重要内容。针对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人群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气候变化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宣传与转变社会大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基本的低碳知识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威胁方面做出的战略决策和采取的重大措施行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日常生活的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维基百科释义:碳足迹是一个人,或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并认识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向环境容量中增添碳足迹,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减少碳足迹和用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增加碳补偿,进行碳中和,减少自己的碳足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购置衣物、调整饮食结构、使用节能建材和器材、选择出行和旅游方式、节能使用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和通讯工具、就近享受医疗教育服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水杯、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低碳节能清洁环保产品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崔大鹏.中国梦、低碳经济与国际合作[A].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9.[CuiDapeng.ChinaDream,Low-CarbonEconomyand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ZhangKunmin,PanJiahua,CuiDapengEditor[C].DevelopmentofLow-carbon.Beijing:ChineseEnviornmentalPress,2009.]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5):22-24.[WuXiaoqing.SuggestionforChina's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8,(5):22-24.]

[3]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35-42.[PanJiahua.Carbonbudgetmeetingbasicdemandsandimplicationforinternationalfair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Worldeconomyandpolitics,2008,(1):35-42.]

[4]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5):39-43.[XiaGuang.MobilizingNationalEffortstoDevelopLow-CarbonEconomy[J].GreenLeaf,2009,(5):39-43.]

[5]周宏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J].绿叶,2009,(1):65-68.[ZhouHongchun.FocusonChina's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J].GreenLeaf,2009,(1):65-68.]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0,35.[EnergyResearchDiscussionGroupof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Chineselow-carbonroadin2050:EnergyRequirementandScenarioAnalysisofCarbonEmission[M].Beijing:SciencePress,2010:5-10,35.]

[7]王韬,吉姆•沃森.通往低碳未来之路[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16):51-55.[WangTao,JimWatson.LeadingEconomytoLow-CarbonStyle[J].ResourcesandHumanSettlement,2009,(16):51-55.]

[8]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9.[XiongYan.Low-carbonRoad:RedefinitionofWordandHumanLife[M].Beijing:ChineseEconomyPress,2010:7-9.]

[9]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70-178.[FanGangEditor.TrendingTowards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AEconomist'sPropositionsforChinaandTheWorld[M].Beijing:ChineseEconomyPress,2010:170-178.]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8

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人类返璞归真的一种态度。当你端正这种态度以后,你会发现低碳的生活其实很快乐。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长久以来,人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无休无止的破坏,已经使我们生活的地球伤痕累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废气,污水,白色垃圾正笼罩着我们居住的城市,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就真的只能在诗词中回忆青山绿水了。所以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节能减排呢?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总的来说就是要提倡低碳生活。两极冰川的融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恶劣气候的频发、全球荒漠化的加剧,都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开发能源加大碳的排放量造成的。如汽车尾气排放出大量含碳有害物质。所以外出我们尽量乘坐公交车,减少碳的排放量。坐公交应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路程近的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节约了成本、增加情趣、减少出行的时间,又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好事。出行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做的事就更多了:上街买菜尽可能不用塑料袋,可用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购物也一样,自己随身携带盛商品的工具,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次数。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不需要用电的`时候,随手关掉电源,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适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养成洗完手顺便关掉水龙头的习惯;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下充电器。

其实低碳很简单,只是一举手一投足的事,其实低碳也很容易,只是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现在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节能和低碳对我们意义理大更深远。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国家就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留给后人的也将不只是描写美景的诗词,而是真正的青山绿水。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来自606班的陈宇佳。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话题。

早春三月,应是草长莺飞,桃花含苞欲放的日子,但就在上周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与我们的美丽校园不期而遇,当同学们踩着皑皑白雪,一定不会有寒冬雪天里打雪仗的那份畅快,却会有着一份淡淡的忧思

地球----这个被水蓝色纱衣包裹着的美丽星球!近年来是愈来愈不太平,我们放眼世界,地球生存环境对人类似乎并不那么乐观:火山、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一个个接踵而至;暴雪、洪涝、干旱、异常气象等自然灾害频发。让我们冷静思考一下,这是大自然的错吗?为何大自然突然变得不再“亲切”

这一系列的灾难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产生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向空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也让人类面临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一变化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大家都在力图用各种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而改善我们地球环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节能减排,做到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下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真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果我们:

少搭乘1次电梯,就减少0.218kg的碳排放

少开冷气1小时,就减少0.621kg的碳排放

少吹电扇1小时,就减少0.045kg的碳排放

少看电视1小时,就减少0.096kg的碳排放

少用灯泡1小时,就减少0.041kg的碳排放

少开车1公里,就减少0.22kg的碳排放

少吃1次快餐,就减少0.48kg的碳排放

少丢1kg垃圾,就减少2.06kg的碳排放

省一度电,就减少0.638kg的碳排放

省一度水,就减少0.194kg的碳排放

省一度天然气,就减少2.1kg的碳排放

如果一天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可以每天减少21.173kg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中国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减少2964220--00kg的碳排放量。为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低碳生活,呵护地球”的倡议:

1.在学习中,节约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2.爱护校园一草一木。

3.每一次值日工作,努力做到高效、快捷。

4.文明礼仪记心中,环境保护见行动。

5.每天少开1小时电视。

6.使用节能电器,电器使用后养成随手关闭电源的习惯,适度使用空调。

7.少用一次性制品。

8.尽量走楼梯,不搭电梯,

9.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

10.亲近大自然,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愿我们的地球绿意盎然!三月是播种的季节,是曼妙无比的日子!正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我们用一颗爱地球之心,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携手营造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为了明天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行动起来,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吧!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环保,从我做起。

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而绿色校园中的“绿色”也就不只是一种颜色那么简单。走进我们如今洋溢着书香味的校园,你会被那迷人的风景所吸引。高大现代化的教学楼,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鲜艳夺目、争奇斗艳的花卉。漫步在校园里这一派绿景下,会使你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校园中的绿色风景,对我们同学是极其有益的。不是吗?一节课后,站在走廊上看看校园中的绿,让我们大饱眼福,也使精神达到更高、更好的状态!在课余时间,同学们又可以在校道上走走,看看周围的景物,不是有置身花园之感吗?由此校园的美好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就应该让校园中的绿色永存。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雨果曾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有关环境方面各类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了保护地球母亲,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做力所能及的事。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拼搏,生活在都市里,随处可见的住房广告上,总是将居住环境写得极美,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是都市人对优质居住环境的期许!

窗可透光,窗可通风,窗可映影??常常在窗边看夕阳西下,在晚霞瑰丽的时刻,在窗边静静地欣赏落日与云彩绚丽的景象,那景象真让人神往与陶醉,西天的色彩艳丽而浓重,这就遮避了许多无赖与困境。白天,城市的天空往往有些灰暗,苍白,严重的污染使得窗外的远景朦朦胧胧,城市的发展使窗外高楼林立,密密层层,挡住了我眺望远处的视线;夜晚,城市的天空又显得躁动而混乱,霓虹灯,路灯,车灯,探照灯,张扬着强光映进窗来,使人感觉失却了许多夜的宁静。现实中的都市总是高楼林立,人群熙攘,车水马龙,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绿色家园。

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里。近年来相应“创建卫生城市”的号召,我们的校园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全面的变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校园绿化程度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着校园生活的几多色彩,当然,绿色校园不只是环境绿化与垃圾处理问题,其涵义应更广更深,指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比如,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积极进取的班级精神风貌等。创建绿色校园,不仅只是要有优美的硬件环境,更应该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人人都是护绿天使,我们要用绿色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共建绿色校园,同护地球母亲,让我们行动起来,将绿色作为我们校园生活的主旋律,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初一(11)班的郑丽云。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众所周知,地球本是一个宝蓝色的星球,但在经过人类多年的迫害后,它变成了土黄色。这说明我们的地球在人类无知的破坏下已经在不断荒漠化,人类拯救地球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该怎样来弥补对地球的伤害呢?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可以用手帕代替纸巾。大家知道吗?如果每年全国有10%的纸巾使用改为手帕代替,那就可减少耗纸约2.2万吨,节能2万吨的标准煤。

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爱护校园环境入手,养一盆花,认养校园中的任何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还应该养成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课桌、墙壁等随意涂抹写画的习惯。另外,在学校时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校园的水资源。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放下塑料袋,提起环保袋。在我们爱护环境的同时,也要爱护公物。

这说明,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对大自然中动物、森林的保护,还要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而这一切,都要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文明、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一起迎接大运会!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旗下讲话范文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的科技正在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一辆汽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也开始变得“不拘一格”,浪费资源。把地球“妈妈”弄得“乌烟瘴气”,破坏地“千疮百孔”。城市温度开始逐渐上升,于是科学家们提出要低碳环保。那什么是低碳呢?低碳,顾名思义,碳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而低碳是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是人们为什么要低碳呢?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如果目前海水融化的趋势继续下去,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北极熊将在本世纪中叶消失。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造成的。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海平面也随着升高,这都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来,海平面上升了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掉。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以我们要低碳生活,保护动物,也保护自己,更要保护为我们无私奉献的地球“妈妈”。那么我们怎样过低碳的生活呢?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其实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我们帮妈妈淘米时,不要把淘米水无故倒掉,我们可以用淘米水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这样不仅干净卫生,而且还节约了能耗。当我们看完报纸,正打算把他捏成一团扔了时,请你不要这样做,因为废报纸可以垫在衣橱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可以吸收异味。我们的长辈,肯定有爱喝茶的吧,当他喝完茶,准备把茶叶倒进垃圾桶时,请你千万阻止他,因为把茶叶晒干后,还可以用来洗碗。在家中,还可以养几盆盆栽,净化空气。那么晚饭后,剩下的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给这些植物做肥料。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减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茶杯等,多用永久性的茶杯筷子……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1篇9

关键词:碳排放碳评制度低碳试点

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控制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的文件或方案中都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要求。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指出了“加强新建项目碳排放管理,积极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中长期行动目标。要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针对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制度体系,将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纳入法定的评价范围,尤其是对新增项目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评价,为评价人员在实践中提供指导,进而实行严格的准入管理。

为深化低碳试点节能减碳工作,加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增量控制的需要,全国共有五省市低碳试点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相关工作的探索。为进一步梳理低碳试点在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总结试点省市在碳排放评价工作中的经验及做法,推动试点省市碳排放目标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国家设计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提供支撑,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就推进和完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地方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展开了交流和讨论。结合对各低碳试点省市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的跟踪与分析进行了研究如下:

一、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达到控制增量的目的,有助于弥补我国长期以来对新上项目碳排放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占较高比例,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可以从源头遏制碳排放的不合理增长,是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和低碳发展制度体系的一项基础手段。碳排放评价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以对新(改/扩)建项目二氧化碳排放的管控为目的,以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对项目二氧化碳排放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促进低碳转型,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能效水平高、碳排放水平先进的行业领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碳排放控制法规、标准,推动项目从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均采用先进标准、高效设备、合理技术,坚决抑制新增项目不合理的能耗及碳排放,促进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低碳发展水平,促进低碳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三是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可以增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联系,完善我国制度建设,打造“能评”的升级版。达到一定排放量的新建、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要实行碳排放评价制度,制定严格的碳准入制度,加强项目的低碳管理;或者要求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机构在编制节能评估文件时,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填写摘要表,对评审、审查和监察等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碳评与能评的并联审批,确保既不新增项目批事项、延长审批时间,又能强化企业的低碳发展意识,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和改造。

二、试点省市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探索

开展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探索的五省市中,广东省是2010年7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北京市、镇江市、武汉市和晋城市是2012年11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的城市。各省市对此高度重视,如镇江市率先成立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协调各领域低碳工作的开展。以低碳试点为契机,各试点纷纷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先试先行,明确了低碳发展总体思路、原则和任务,通过低碳发展目标的倒逼机制,结合自身地域差异和控排要求,探索建立符合低碳工作开展情况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总体情况见表1,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为深化减碳工作,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建项目碳评制度研究。试点省市因地制宜,将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抓手,相继研究并出台了相关办法、方案和指南。

广东省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依据《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省政府第197号令)管理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配额的发放、清缴和交易等活动。为做好碳排放配额的分配和发放工作,广东结合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将新建(含扩建、改建)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以上项目的企业纳入配额管理,对项目的年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作为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的标准。表1各地碳评工作进展概况

地区执行时间工作依据实施方法规模广东2014年8月《广东省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评估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配额购买标准完成31个项目北京2013年12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提供优化方案建议完成459个项目,核减二氧化碳53万吨镇江2014年2月《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通过隶属度模型综合评价项目生态指标,提出准入修改方案完成123个项目,对18个黄灯项目完成优化整改武汉2014年12月《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南》编制节能评估文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提供优化方案建议完成1397个项目,核减二氧化碳15.23万吨晋城《晋城市新建项目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在研)北京市和武汉市本着先期抓大放小、简化流程的原则,出台了《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南》及《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南》,创新性的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指出在节能评估文件编制和评审时,需要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既不新增审批事项,延长项目审批时间,又对项目从碳排放量计算到减碳措施实施进行全过程的评估。

镇江市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为基础,颁布了《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暂行办法》。通过测算项目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以及降碳量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建立包括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口等8个指标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从低碳发展的角度综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并提出进一步控制排放建议及措施。

二是稳抓落实,积极开展新建项目碳评工作。试点省市以印发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对评价内容、流程及相关因素做出明确规定(见表2),深化落实新建项目碳评制度,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实施与开展。表2碳评工作实施内容

地区实施机构评价对象评价性质评估内容涉及范围广东广东省

发改委省内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预计年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及以上的新建(含改/扩建)项目信息收集,作为配额购买指标计算项目碳排放量和有偿配额购买量能源活动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北京北京市

节能中心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纳入能评审查的项目编制节能专篇年耗能不足2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填写登记表计算项目碳排放量,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提出化建议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固定设施电力和热力消耗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镇江南京擎天

(第三方

机构)年综合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万吨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前置准入评估其他项目备案计算项目碳排放量,综合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和低碳发展水平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等方面碳排放量、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武汉武汉市

节能中心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纳入能评审查的项目编制报告书,提供建议1000至3000吨标准煤的项目填写报告表其他项目登记表计算项目碳排放量,评价项目碳排放水平和对所在地总量的影响,提出控制措施能源活动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和回收利用量等广东省配合碳交易配额分配方案(新建项目排放额度总量共计6000万吨),规定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类行业企业,每年预计排放2万吨二氧化碳(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新建(含扩建、改建)项目企业实施碳评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购买有偿配额。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流程为:由企业提交基础材料;地市级发改委针对材料真实性进行初审和结果核定,提供文件并转报于广东省发改委;省发改委以发改委批复文件、节能审查或可研报告作为评估依据,对项目预计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回复企业项目有偿配额购买量。其中电力企业需购买年度排放配额总量的5%,其他行业(钢铁、石化和水泥企业)购买配额总量的3%作为有偿配额,其余配额部分为免费发放。配额有偿发放以竞价形式发放,控排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购买,新建项目企业须在新建项目竣工验收前购足有偿配额。新建项目企业购买足额有偿配额并正式转为控排企业管理后,省发展改革委通过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向其发放免费配额。

北京市和武汉市把新建项目碳评与能评统筹协调管理,监督管理方式为: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机构在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节能专篇)时,增加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内容并填写摘要表,在填写节能登记表时增加碳排放测算等内容;节能评审机构在节能评审时,增加对碳排放测算、评价、控制措施等的评审意见,确定项目碳排放水平;节能审查机关在节能审查时,增加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意见,结合项目碳排放水平,出具节能审查意见;节能监察机构在监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落实节能评估和审查措施时,增加对碳排放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中北京市要求满足建筑面积(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的总和)在2万平方米以上(含)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包括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的总和)以上(含)的居住建筑项目,其它年耗能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的项目三项条件之一的,编制独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篇;凡不在上述三条节能评估范围内的其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申请表。武汉市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含3000吨,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不含3000吨,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上述条款以外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

镇江市以利于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和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年二氧化碳排放大于(含)1万吨的新(改/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每项指标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汇总计算,对于排放不足1万吨的项目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新建项目碳评工作流程为:由企业提交环评报告书、能评报告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等基础材料;镇江市发改委委托第三方对申报项目投产后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进行预评估,对于年综合排放当量1万吨以上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将包含项目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等方面碳排放量、电力热力间接排放的核算,对节能减排措施、碳减排量和建设方案碳排放的评估,对项目碳排放情况及低碳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及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节能减碳的优化和改进建议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评价结果反馈至企业;企业根据改进建议对项目设计进行优化。其中碳评报告书编制费和专家评审费等实施碳评工作所需费用由市级财政安排。

三是加强管理保障碳评工作实施成果,提供优化建议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已开展碳评工作的试点省市分别对市/区发改委负责人、能评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了宣传和培训,协助各部门尽快提升碳排放评估基本认识和业务水平,保障碳评制度平稳有序开展。依据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等指标对碳排放水平相对落后的项目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督促企业落实低碳转型。

自碳评制度启动以来,广东省已对省行政区域内电力、钢铁、石化和水泥四个行业列入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划的共31家开展了碳评工作,年评估量约20家。省发展改革委每年公布以上项目企业名单,对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和广东省试点推进情况,适时扩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目前企业对核算结果接受程度很高,既有项目企业认为新入项目增加了排放总量,应该为新增部分购买排放额度,新入项目企业也为了能够尽快立项开工而积极购买排放额度。试点工作运行以来,各行业企业对新建项目碳评工作配合度良好,新建项目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积极性颇高。其中宝钢集团湛江钢铁的一号高炉虽因运转原因尚未购买配额,但也已提交了缓期购买说明。

北京市开展碳评工作两年来,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准入核查和过程监管,全市共有459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节能评估审查(含碳评),2014年节能专篇类和节能登记项目总能耗160.2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395万吨;2015年节能专篇类和节能登记项目总能耗137万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量356万。对其中约10%碳排放水平未达到行业先进值的企业提出优化能源结构等建议和改进方案,并鼓励企业认真落实。企业自觉性较高,基本可接受优化建议。市发改委将能评项目监管纳入节能监察计划,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会同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对目单位在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市已开工项目履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程序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在节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市发改委将依法处理。有效遏制了新增项目碳排放的不合理增长,从源头核减二氧化碳排放53万吨,碳评制度已逐步成为碳排放控制工作的有效手段。

镇江市自碳评制度启动以来共对123个需要综合碳评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碳排放综合评估,根据模型建立的准入标准对碳排放总量及各项指标综合打分,共计102个得分隶属于绿灯区域内的先进低碳项目可以直接施工,18个结论为黄灯的项目需要根据“碳排放影响综合评估报告书”提出的建议措施对建设方案优化后方可施工,3个结论为红灯的项目不予通过。如其中一家黄灯项目企业采纳了评审专家提出的整改建议,配套安装总装机容量为10MWp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2000万KWh,并适当采用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抵消项目对电能的消耗;罐式煅烧炉密封改造技术,通过集成使用煅烧炉负压密封节能技术,阻止空气进入罐式煅烧内,降低了石油焦烧损和冷却水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道路照明选用风光互补照明设施;借助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实时对企业各工序、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重点耗能工序和耗能设备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实现企业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从而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对项目再次综合评估结果达到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绿灯项目标准。对镇江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发展目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

武汉市2015年度共完成节能评审项目1397个(节能评估书200个,报告表140个,登记表1057个),总投资6472.68亿元,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467.27万吨,经节能审查后,提出运用绿色制造理念、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建立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余热回收利用、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技术等要求和建议1100余条,核减二氧化碳排放量15.23万吨,占总碳排放的3.26%。如武汉市轨道交通纸坊线工程,总投资109.32亿元,线路全长16.96km,项目初期总二氧化碳排放量52211.51吨,经评估后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能源智能管理系统、优化纵断面,提高节能坡设计比例、采用轻量化车体材料等建议,预计可核减二氧化碳排放7474.02吨,占总排放的14.31%。

三、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特色与亮点

试点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包括政策、技术和指标体系在内的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项重大的体制机制创新。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碳排放水平评价同时也完成了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工作,为碳排放交易、碳排放管理等后续工作奠定了信息基础;参与碳评的企业单位在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控排、排放核算方面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企业的低碳转型;碳排放评价制度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环境产业和咨询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启发了地方管理碳排放的相关意识和社会认知,带来的附加效应远大于碳评价本身。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将碳排放有偿配额、碳排放交易和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相互结合,努力打造全面的低碳制度体系。与其他已开展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的低碳试点相比,广东省碳评制度的最大亮点就是将评价结果与碳排放有偿配额挂钩,评价结果作为企业购买有偿配额的依据,使碳排放评价工作的意义落到实处。核算结果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XX新建项目购买碳排放有偿配额有关事项的函》的形式反馈给新建项目企业,企业可清晰了解项目应购买的有偿配额量,二氧化碳排放评价和碳排放交易工作井然有序。由于每年新增项目企业约二十家,数量较少,碳排放评价的工作量不算繁重,广东省的做法是由企业提交基础材料,地市进行初审和结果核定,省发改委对项目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其他碳评试点使用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价主体的做法不同,由主管部门直接对新建项目碳排放进行评价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介之间或中介与项目企业间的利益冲突。既不会出现类似于红顶中介的评价机构对企业乱收费的现象,也不会存在评价机构迎合项目企业,篡改伪造评价结果的现象,为企业大幅缩减了前期评价审批时间和工序,同时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北京市和武汉市创新性的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不新增审批事项,从根本上避免了拖延项目审批时间;多次对各区发改委负责人和能评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进行培训,帮助相关机构提高认识,尽快熟悉碳排放评估工作。另外,北京市还陆续了第一批及第二批共42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以利于在碳排放评价时的对标;同时陆续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节能减碳相关标准规范等能评配套文件,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技术导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后评价技术规范》、《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含碳评价)百问百答》等;不断调整计算方法和依据,及时修订更新补充行业碳排放先进值并与前期阶段项目的碳评内容衔接,逐渐优化完善碳评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准入审查和过程监管。

镇江市率先探索实施独立的项目碳评估与准入制度,在能评和环评等预评估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碳排放总量、强度及降碳量等指标的测算和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建立了包括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单位税收碳排放量、单位碳排放就业人口等8个指标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确定指标权重,从低碳发展的角度综合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并将评估结论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评估结论划定为红、黄、绿三个等级,红灯项目坚决不予通过,黄灯项目强制要求其进一步采取低碳技术和减排措施,达到准入标准后方可通过,绿灯项目在提出进一步控制排放建议后可直接通过。碳评估准入制度的实施推进了城市低碳转型升级、特色发展,各地、各部门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绿色观念蔚然成形。

四、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工作挑战和建议

五省市积极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试点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以下两点:

一是在简化行政审批的大背景下,如何保障碳排放评价制度的实施,强制性的准入性标准约束,健全的监管处罚机制及碳评后续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本着应放尽放的原则全面放权。要在此环境下建立碳排放评价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为保障制度执行还需要研究如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审批流程,通过创建一系列集成化的审批工作机制,推动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开展跨部门审批流程优化,确保审批高效。同时还要强化监管力度,全面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建立与“宽进严管”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确保监管有力,从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到监督检查要形成有效的闭环控制。此外,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解决民生问题是第一要务,地方有维稳的压力,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致使碳评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如何统筹碳评、能评和环评三项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同时要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改革目标,就需要对碳评、能评和环评三项制度进行统筹整合,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优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审批流程,将各项评估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方式进行,加强整合优化,探索开展区域评估,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评估、统一评审、统一审批的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这三项制度目前分属三个不同部门管理,碳排放评价又是一项新制度,文件编制机构、评审机构、管理机构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核算能力和分析水平较低,造成了制度统筹工作的一大障碍。

结合五省市在推进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中好的做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对下一阶段狠抓落实,深化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国低碳发展提出如下建设性意见:

一是建议由试点示范带动加紧出台相关政策条文,细化工作方法,提高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应根据国家及地区的节能减碳形势,及时修正和完善碳评机制、工作程序、编制指南等配套文件。在对重点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快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以及节能减碳先进技术目录的制定,更新补充各项指标并与项目碳评内容有机衔接,做到对节能减碳的精细化管理。继续加强对节能减碳、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政策信息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碳评各方的基本认识和业务水平。

二是开展区域和行业总量控制,把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做到区域分解,部门行业分解,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匹配,明确“十三五”目标分解落实机制。促进碳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增强碳排放管理的透明度,夯实碳评制度运行的基础,完善项目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加大碳评工作的实际意义,提高评估项目碳排放水平的准确性,增加行业内运行工艺优化的良性竞争,提升企业对碳减排工作的关注度,调动企业实施低碳减排的积极性,引导社会投资向能效水平高、碳排放水平先进、技术先进、节能环保的项目。

因此,扩展碳评工作涉及范围,统筹碳评制度与其他低碳政策的协调推进,是碳评制度作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重要抓手。将其与保障国家低碳发展路线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快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将碳评制度与峰值目标和总量控制目标相结合,把制度落实到项目统筹管理,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碳排放交易、基金和长效市场机制相结合,使企业意识到减排可以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扩大碳评制度为低碳减排带来的实质效果。

参考文献:

[1]健鹏.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26―32.

[2]黄兴,魏向阳,毕玉.节能评估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推进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7):65―67.

[3]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Z].2014―1―15.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碳税;隐含碳

Abstract:Howabouttherelationshipaboutcarbontariffandcarbontax,Moreover,whateffectwilltheproblemofembodiedcarbonininternationaltradegivethem.Thisessaywilldrawupsomesuggestionsaboutthemonthebasisofscholar’sresearchandcurrentsituations.

Keywords:carbontarif;fcarbontax;hiddencarbon

一、“碳关税”出台的背景与争议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A),其第三篇减少全球变暖污染是关于“碳关税”的专门条款,此举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

自此,“碳关税”这一课题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热点.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发达国家推崇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二,一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是其在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理由是:发达国家采取“两头堵”政策:一方面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其急需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出口税,另一方面在其国内对进口到本国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另外,美国至今尚未签署《京都议定书》,更没有履行相关减排指标.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以“总排放量”作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以“人均排放量、历史排放量”作为基础。发达国家倡导“低碳经济模式”发展中国家是支持的,但这种模式要从各国现有的科技水平、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出发。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并且其人均排放量是我国人均排放量的四倍以上[1]。此外,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能仅仅以绝对量来衡量,更科学的方法是要看能源消费弹性,即一国GDP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法律分析1.碳关税征收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合法。应该承认的是碳关税的征收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其合法性又如何呢?现实中,“碳关税”不仅与WTO的基本规则不符,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所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具体理由如下:(1)碳关税不是在针对产品征税。其课税的客体,是“碳”,但其不是一项可以进口的产品。(2)碳关税的征收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母国给予缔约国的待遇不得低于任何第三国。但是,由于碳关税的计量标准是碳的排放量,而每个产品由于其所用原料、原料产地、加工技术均不同,都会造成碳的排放量不一致,这就使同一类型的产品遭遇到不同的待遇。(3)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了“环境保护”例外条款,即允许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所必需的措施”,或者与“保护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和消费同时实施”。碳关税的征收初衷是为了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温变暖,即是“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但是GATT第20条第(b)项的实施除了这个必需的目的性要求外,还需要符合“必需”这一程度要求。那么征收碳关税是否满足该条的“必需”呢?不论是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最低贸易限制要求”一直是最基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相称性考虑”标准[2].

而征收碳关税是与该标准参照因素不相称的,因为征收碳关税对世界贸易秩序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其“碳减排”目标可以通过对本国产品直接征收碳税实现.

2.碳税征收的必要性。碳关税的征收存在瑕疵,但气温变暖,环境恶化的警钟长鸣,对“碳”征税不失为一种良策。法国、加拿大亦在酝酿相关政策.

既然是势必发生的问题,我国就应寻求积极的对策.

二、碳税征收标准之考量(一)由谁纳税对于纳税主体而言,问题的关键即是———向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征收,还是向消费者征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由碳密集产品的生产者纳税,就会造成“碳泄露”,即一国可以对能源密集型或者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进行离岸制造和生产,以人为达到本国的“碳减排”目的,但由于其他国家相关产品的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全球碳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国际碳排放控制的努力无效,也就是“产品隐含碳”问题。此问题可以从中美贸易中得以体现,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高达10%左右的碳排放量是由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高碳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

为了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碳泄露”问题,清晰明了的展现各国实际消费的“碳”排放权,由“最终消费者”纳税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在此种模式下,碳排放计算目前有三种方法:(1)全程分析法。此种分析方法是指在评价一类货物的全部生命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料的开采及提取,货物的生产制造、运输及销售、使用和维修、回收利用、最终的处置。(2)碳足迹。2009年6月4日,《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PAS2050:2008)及使用指南》中文版,在PAS2050:2008中将产品碳足迹定义为是一个用来描述特定活动或实体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土地公顷”作为单位,计算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和间接占用的碳排放权的面积。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四类数据:一是关于所拥有的资源与已消耗的对比的数据;二是特定人群对外来资源的依靠程度的数据;三是特定团体自我解决自身废物的处理能力数据;四是自然的生产能力与特定人群对资源的需求度的对比数据。(3)hybird全程分析法。Tery在2008年研发了hybird全程分析法,此法可用于对类似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此法是一个从下而上的过程,要对所需数据进行现场收集再在此基础上计算隐含碳的相关数据.

(二)课税基础是什么在气候变化的议题之下,利用碳或者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基础是较为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其具体的征收范围到底多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第一种类型是“碳排放税”,即征“在国家内耗费的能源”,只对燃料征税,不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第二种类型税收是“碳消费税”。这种方式将对卖到家庭中消费的能源或者生产产品,也对耗费碳燃料所生产的产品征税.

这两类课税基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对待在国际贸易流通中对产品的态度。根据各自定义,碳消费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在外国生产本国消费的产品;碳排放税是只对在本国消耗的能源征税不包括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流通。在碳消费税的税收系统中,生产过程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进口产品将被征税以至于国内的类似领域的生产将不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中国之对策(一)碳税征收建议我国是碳密集能源消费大国,通过开征碳税使此类能源和产品价格上扬,促使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或清洁能源,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可以表明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是,我国目前的税制体制中已有能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这就引发出第一个问题,即我国是在此三种税制外另立门户,还是对其加以改革.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应对环境税进行改革。因为,能源税和碳税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税收,二者的计税标准和征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碳税的征收依据是含碳产品的碳排放量而不是能源的数量,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能源税则没有此设置初衷.

第二个问题即是纳税主体为谁,我国《环境法》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原则,但是,具体到碳税,这一原则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应该由最终消费者纳税而不是生产者。理由有二:(1)市场

转贴于讲求供需平衡,只要对消费者征收碳税,消费者在价格的导引下便会放弃对该类产品的购买,进而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减少产品含碳量,同时加强消费者的绿色环保理念;(2)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泄露”问题,发达国家将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但这些真正的消费者并不在我国境内,为了使这些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公平地位,纳税人应该是外国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此外,如何对碳税收入再分配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专款专用还是与其他税收收入一起由国家财政机构统筹分配,笔者建议专款专用,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紧迫性,为了全方位的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应从根源上治理,建立类似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绿色基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绿色植物的栽培,以及碳密集产品的回收利用上.

(二)发展低碳经济1.确立产品“低碳标签”制度,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鉴于产品标签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每一产品的标签上标明各个产品的碳排量,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低碳消费”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对生产商开展“低碳生产”加以监督。另外,建立低碳产品认证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3],目前社会大众对什么是“低碳产品”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政府指引,同时低碳产品认证体系的建立会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尽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2.低碳绿色理念法律化。“态度决定一切”,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构建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政策的支撑,更加需要理念的指引。为此,一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环保积极作用,转变传统家庭消费观念;二要在政府采购层面、企事业运作层面真切的将“低碳”“绿色”“节能”作为指向标,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贸易、低碳技术、低碳消费成为社会考核指标;三要通过修宪或修改环保法,将“低碳”环保理念法律化,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性能更好的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跨国投资虽然Internet使人与人的交流变的方便快捷,偌大的地球被世人亲切的称为“地球村”,但是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并没有因为Internet的出现而缩小,距离依然如故,西方学者称之为“foodmiles”.

正是因为foodmiles的存在,就离不开运输,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因为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依然是高碳密集型的化石燃料。同时,国际贸易中我国在产品隐含碳这一问题上的弱势,也可以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之后大大缓解,不会因为外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淘汰.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11

究竟什么力能算是低碳饮食

低碳饮食原意指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注重严格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低碳饮食的概念,是由阿特金斯医生在1972年撰写的《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首次提出的。

“低碳饮食”最初主要是作为减肥方式为人们所知,其强调不吃主食,以果蔬为主。不过时至今日,“低碳饮食”已经从以往单纯的减肥方法变成了健康环保饮食方式。

《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书中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更有数据表明,吃1千克牛肉等于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吃同等分量的果蔬,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该数值的1/9。所以多吃素少吃肉,不仅有益身体健康,还能减少碳排放量。

除了食材选取外,选择合适的烹调方法也是低碳饮食的关键环节。少加工,日常烹调中多采用清蒸、凉拌、白灼等简单加工方式,减少油炸、油煎和隔水炖等碳排放量大的加工方式。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碳饮食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崇尚低碳饮食的人其实并不明白其概念,往往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低碳生活”主张下的饮食混为一谈,认为如今热门的低碳饮食就是少吃肉甚至不吃肉。

营养专家表示,此低碳非彼低碳,低碳饮食不是不吃肉,而是要“因人而异”选择肉类。

营养专家把动物肉类形象地划分为四条腿、两条腿及无腿肉类。四条腿的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狗肉等,是营养学上的“红肉”,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过多食用会导致肥胖甚至疾病;两条腿及无腿肉类主要指:鸡肉、鸭肉、鱼虾和蛋等,俗称“白肉”,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相比红肉对人体更有好处。

选择肉类时要因人而异,营养专家建议市民,要多吃白肉少吃红肉,这才是提倡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方式。

低碳主力:时令果蔬

低碳饮食究竟该吃什么?营养专家认为:时令果蔬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于环保有益,是最典型的低碳食品。广西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陆光成说,时令果蔬中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及纤维素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比较高,而且易被人体吸收,多食用时令果蔬不仅可以控制体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三高”疾病。

从环保角度而言,时令果蔬作为低碳饮食的主力也当之无愧。南宁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媛女士就提倡市民选择时令果蔬,拒绝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反季节蔬菜。

南宁市主营野生菌的大理白族村酒楼宾总经理,针对野生菌以及各类时令素食的“低碳”功能作了进一步解释:这些食品主要以汤菜的形式呈现,烹制过程简单,耗能耗时少,无需烧、炒,油烟少,是绝对的“低碳”,对于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很有意义。

日常饮食:少吃加工类食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超市商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形成了在超市和商场购买食品的习惯,品种多样、环境舒适、卫生、便捷让市民感受到了超市的便利,可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便利”,埋下了健康和环保隐患。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营养学专家马力平教授表示,超市80%~90%的加工类食品都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腌制类食品、油炸类食物和可乐类食物等。这些食品加工时耗能、耗电,加工过程中要添加许多食品添加剂,食用后会产生塑料垃圾,不仅营养价值低,甚至还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添加物。马力平认为,回归天然,坚持购买农贸市场的天然食品,抵制加工类食物,才是真正符合健康要求的低碳。

低碳烹饪:煮、煲、烫

低碳减排的含义范文篇12

内容摘要:虽然国际碳市场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但总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目前我国作为碳市场的供应方已从中获取不小经济收益,但国内碳交易市场交易机制的缺失使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碳市场格局变迁中处于被动地位。文章重点对处于被动局面的我国碳市场现状和潜在风险进行了剖析,并基于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本质特征和假设前提,构建了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碳市场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低碳经济的兴起,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出台,促进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飞速发展。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下,出于国家责任,我国积极践行节能减排相关工作并参与到碳减排市场的交易活动中。但金融后危机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言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与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相伴而生的各种潜在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和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是提前规避风险的明智之举。

国内碳市场现状及其风险

(一)发展速度快且投资者投资热情高

我国主要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在国家、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倡导下,相关企业或机构与配额市场买方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碳汇交易,提供经过核证后的碳减排量(CERs),扮演纯粹卖方的角色。2010年末我国的CDM项目数量注册成功数已超过1000个,在世界的所有CDM注册项目中占一半左右的比例,与之对应的CERs签发量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后发劣势下交易机制缺失

交易机制是交易市场中各要素和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及其功能,完善的交易机制能有效促进交易顺畅进行,维护交易各方利益公平,实现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就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而言,其所涉及的各要素和环节包括了碳排放的供需两方、中介机构等参与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平台、交易模式、价格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利益分配关系(见图1)。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还处于摸索期,至今尚未形成一套既与国内碳减排要求相匹配、又与国际碳交易机制相接轨的完善机制。首先,市场参与主体不完备。有效的供应方和需求方是形成市场的最基本要素,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碳减排规划,但由于还未将减排目标具体分配到各微观单位,国内碳市场的需求方还未有效形成。同时,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涉及到众多中介机构的参与,包括银行、经纪商、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咨询公司等,国内中介机构介入碳交易活动的程度很有限。其次,交易对象单一。当前我国参与碳市场所出售的核证减排量(CERs)仅限于CDM项目,一旦国际碳市场进行新一轮的重构,或者制定新的交易规则,目前所拥有的净供应方优势将不复存在。第三,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准备发展国内碳市场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都相继投资建立碳交易所,但所建交易所规模和功能有限,与国际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差距甚大,带来资源浪费和财政负担。第四,交易模式被动。当前国内所主要参与的国际CDM项目碳资产交易,并不是与需求方间的直接买卖,而是基于碳交易基金的中间商买卖方式。在现行的规定之下,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直接将其配额出售到欧洲市场的能力,只能通过世界银行出售给国际碳交易基金,再由碳基金卖于真正需要减排量的实体企业或机构。第五,价格发现机制缺失。我国积极参与碳减排交易,受交易平台、交易模式,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缺失的限制,没有形成自身的碳价格发现机制,在碳价的制定和调节环节均没有任何权力。通常我国生产的碳资产在一级市场的销售价格与欧洲二级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存在较大价差,有时最高可达8欧元/吨。

(三)隐含的潜在风险

1.“后京都时代”政策法律风险。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减排承诺期的最后期限,在该期限内,其遵循的原则是:“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排、多减排的义务,经济水平较低、技术能力差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责任,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无疑是受益国。目前,我国碳排放的强度居世界前列,面对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到期之后可能的调整,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束下将遭受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2.主动权缺失下的CDM项目风险。基于CDM的碳交易本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项“双赢”交易,也是一场利益的博弈,收益与风险并存。由于CDM项目开发和流程(见图2)复杂,牵涉到多方政策和利益的协调,潜在风险较多。第一,CDM项目交易风险。CDM的开发流程较长,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也要经过多个机构复杂且严格的审批,要历经国内、国际两套程序,项目申请注册成功率较低。第二,CDM项目的核心要求额外性,但对于额外性的测量和证明却难以标准化,国际上新的协商都很有可能导致额外性定义的改变,使得买卖双方面临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价格竞争风险。CDM项目基本属于买方市场,项目开发商和CERs卖方均处于价格谈判劣势地位。同时,随着CDM项目的开发和减排供应方越来越多,会导致交易价格下降,收益空间缩小。第四,技术风险。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获取额外的减排量是CDM机制的本质含义,但实际的情况是国内卖方只重视短期利益,看重CERs转让收入,国际买方也抓住卖方特点仅仅转让一些简单的设备和知识培训、甚至淘汰的技术;另一方面国内的低碳技术本身尚处于研发阶段,所开发的CDM项目大都属于减排难度低、技术含量低的项目。

3.经济风险。基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广泛存在。而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和起伏必然影响企业生产的扩张或收缩,也间接影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经济繁荣期、企业生产扩张,碳排放量增加,反之经济遭遇不景气,企业开工减少,碳排放量降低,也会减少到市场上购买额外的碳排放权,甚至某些企业将由碳排放的需求方转变为供应方,从而改变碳交易市场的供求结构、影响碳交易价格水平。

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一)碳交易的金融本质

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即碳金融: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企业与项目;另一方面来自不同企业和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碳现货、期货、期权、掉期等金融工具和产品。

碳金融能够提高碳市场的交易效率,通过扮演中介的角色,为碳交易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金技术支持,缩短交易时间并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提供各种碳金融产品在碳金融市场形成碳资产的定价机制,促进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公平和有序竞争;日益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和金融衍生品还能加速低碳技术的转移,分散碳资产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碳金融通过促进碳交易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以及新能源巨大市场的发展,使得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新的国际价值符号,有助于推动货币多元化进程,打破美元单边霸权,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国。因此,针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现状,要完善国内碳交易机制、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深入碳交易价值链的高端寻求发展,充分挖掘未来碳市场潜力,就要以遵守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基本理念,建立适应国情的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前提。目前,基于国内外碳交易市场背景和碳减排目标,国家政策对于低碳经济和相关碳减排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碳金融功能的缺失却对碳交易市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障碍,要提高碳金融的发展水平,促进碳交易机制的完善和统一碳市场的形成,就有必要构建一套支持碳交易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但制度本身是一种博弈规则,任何一个制度体系的建立也都并非孤立运行,从而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碳市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也即离不开制度所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结合本文所要探索的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目的,以及国内碳市场现状,所要构建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首先需要满足以下一些实际的或假设的前提条件。

第一,国际低碳经济和碳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不变,同时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碳减排的基本政策始终不变。第二,碳交易与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制度是为了交易的更好发展,交易的发展和经验总结才能进一步完善制度,出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追赶国际碳市场的紧迫性,不能采取先交易后制度的发展方式,应采取交易和制度同步进行,互相促进的发展方式。第三,国内碳交易能顺利进行。我国能够尽快确立碳排放许可的法律地位,明确界定碳排放的边界,有合理的奖惩机制,将国家减排目标细化到区域、企业。第四,企业或项目减排所带来的环境贡献能够内化为经济效益。只有始终保证减排的环境贡献能换转化参与主体的经济效益,才能对碳市场的发展和交易金融制度的有效性提供最初的动力。第五,中介机构对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关注大于经济效益。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服务于本身脆弱的国内碳市场,要能产生良好的制度效率,在发展初期,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和宣传推广等方式尽可能打消中介机构的经济效益顾虑。第六,其他条件:稳定的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良好的金融环境、碳交易市场的潜力能够成为现实。

2.制度体系设计。结合当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特点,要改变国内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参与不足的现状,发挥交易平台功能,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体系来引导;国内碳交易对象的明确和增多、交易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碳项目的投资活动都需要相关金融政策法律支持体系来引导;而建立碳交易项目的评估体系,在当前国内企业对于碳交易的环节和交易细则、碳减排交易标准等内容都不太熟悉的情况下,既能规范市场发展,对于国外市场也能提高碳减排项目在国际上获得认证的成功率;当然,碳交易市场多种潜在风险的存在和碳交易市场各参与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可以通过相关保险体系和监管体系的运行来避免和约束。从而,本文所要构建的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也就基本成形,其由图3所示的五个方面构成。

构建碳交易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引导和激发国内碳交易市场和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国际、国内气候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地位和利益的必要途径。同时,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可以看出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已初见雏形,我国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已经具备。

参考文献:

1.李春毅.我国CDM项目注册数首次突破1000.环球频道,2010-11-10

2.聚焦中国CDM:危机中的生机.省略/,2010

3.[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低碳出行含义范例(12篇)
  • 下一篇:初中欢度中秋作文(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