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拉丁美洲
1、南美热带沙漠的成因: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东南季风背风坡;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
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
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3、亚马逊流域城市稀少的原因为:
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②热带雨林茂密,陆路交通不便;③汛期两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不便通行。
4、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为:
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维护全球水平衡;
③影响地球大气中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是对亚马逊河流域而言的)
5、利马既是著名的“无雨”城市,
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气温宜人,气候潮湿,绿树繁花,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试分析原因。(6分)
位于低纬太平洋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影响,降水少(“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2分);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气温宜人)(2分),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形成大雾,(难以向上输送成云致雨)迷雾蒙蒙,气候潮湿(2分),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6、(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8分)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8分)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1)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2)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牲畜;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2大洋洲、澳大利亚
1、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动植物具有古老性和原始性的原因?
①从地理位置看:该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早,四面临海;
②地形平坦,自然条件单一,动植物进化缓慢。
2、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草场资源丰富;②大自流井盆地地下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用水源;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无大型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3、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
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物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成因:
(1)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气候炎热干燥。(2)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属地中海气候。(3)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多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4)东南沿海一带,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比较湿润,东北部常年吹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并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5)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因而干燥少雨。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形成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4、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5、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对该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
①入海泥沙及水量减少,河口地区海水倒灌,水质下降,引发土地盐碱化,三角洲地区被波浪侵蚀,面积减少。②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③一些鱼类可能发生绝迹现象。
6、针对墨累一达令盆地降水不足的现状,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的应对措施为:
①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相结合土地利用结构;③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发展耐旱农作物。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3两极
1、南极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冰雪覆盖,冰雪反射率大;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④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⑤地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气温低。
2、北冰洋范围内气温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3、南极气温低于北极的原因?
①南极地势高,北极地势低;②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论文摘要】深入分析了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都对地球气候和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co2气体在大气中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地核的外部依次是地幔和地壳,地幔是由岩石层组成,地壳则与大气层接触,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地幔和地壳构成地核保温层,越是接近地核温度越高,地核内部温度可以高达4982摄氏度,这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几乎相同。
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的能量称之为e核(即主要是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称为e太。同时地球自身还不停地向宇宙辐射能量称之为q放。这三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实际情况是e太+e核略大于q放,按照这算式推论:地球表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假如这样,现在的地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而事实并非如此,地球表面温度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总发电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虽然该地区一样也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地球其它区域向地震发生地区传导能量,由于地球的体积大,但地震地区的地壳表面要想达到其它地区相同的温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待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冬季在地震发生地和附近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都发生了特大冰灾原因。
再如:2010年的欧洲火山灰事件,也是地球从该地区释放巨大能量,同样也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这也使得2010年冬季成为近二十年内最冷的冬季;2011年的日本福岛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道理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降温现象,甚至引起日本国内大范围降雪,还有最近刚发生智利火山灰事件,新西兰7.8级地震……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地震和火山对地球气温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爆发频繁程度和等级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温度,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海平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深海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与海水流动性等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时用“温室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是相互矛盾或错误的。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的气温上升;人们把它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资料同时显示:这一时期地球地震和火山处在不活跃期,基本上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或火山,在2005年才进入地震活跃期。而从1945年至60年代,虽然co2的浓度增大,但是全球地表的气温却显著降低,按照“温室效应”原理预测,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少,事实上却是这一地区温度呈明显上升。预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多,实际上却是那里的温度下降最多。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地震处在活跃期,地球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达到15次(1957年2月23日~1957年3月23日)和9次(1950年12月1日~1950年12月14日),这些地震基本发生北半球。
另外,地球上冰河时代的气候特点可能从“地震和火山爆发理论”中寻找到答案。
二、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水主要以冰山、湖泊和河流等淡水的形式存在。河流与海洋相连,冰山和湖泊等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由于地壳表面地质缘故,松动土质随着河水流入海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用中国古代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做个比较:有只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由于瓶里水不多,乌鸦嘴巴喝不到瓶里的水,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用嘴巴向瓶里放石子,这样瓶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于是就可以喝到瓶里的水。
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不变的。而陆地的泥沙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与“乌鸦喝水”的道理是相同的。瓶子里的水就好比是海洋,从陆地经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就如“放入瓶里的石子”,通过《乌鸦喝水》寓言故事不难理解:陆地大量的水土流失,一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于陆地的高度绝大部分高于海洋,陆地上的淡水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轻松地把陆地上大量松动的泥土冲入海洋中,而植被(特别是森林)是地球上表面泥土的“保护神”,人类自身生存活动和和地球自然现象,大量的植被破坏等引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陆地上通过河流流入海洋。
资料显示,仅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这些的水土流失的结果肯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由于海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冰川的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同时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的融化又会引海平面的上升。
拦海造田与水土流失的道理是相同的,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活动的原因,把部分海洋围起来或者通过用陆地上的沙石把它添埋起来,这样这部分海水只能流入海洋其它地方,这就与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也会海平面上升。
资料显示:从十三世纪开始,荷兰就在西北部顺德海围海造田,与海争地,迄今已持续了700多年。共修筑堤坝1,800多公里,造地7,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千米。瑙鲁面积21平方公里。拦海造田的国家还有很多,日本也是个拦海造田大国。
水土流失和拦海造田都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它们的作用又对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北极冰川融化的水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球上森林覆盖率对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一片森林好比是一座水库,森林主要有三个作用:1是净化空气(这里不作论讨);2是储蓄水功能;3是吸附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对调节地球气温和海平面平上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下图地球的水简易循环图所示)
如图所示:陆地上的水主要是淡水,是以湖泊,冰川,河流等形式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等各种形式流入海洋,而海洋也会蒸发把海水变成水蒸汽,在气流或季风等作用下,这些水蒸气以下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在陆地上,这些降水又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这样如此长期循环。一般情况下,由于森林和其它植被有储水的功能,部分降水就会储蓄起来,从海洋蒸发并且漂移到陆地上的水和从陆地流入海洋体积大致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加速,这对地球上森林的破坏极为严重,陆地上森林的储水功能下降,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水的体积慢慢大于海洋蒸发的水量,这样陆地的水量在减少,相反海洋的水量就会增多,结果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其它不良反应。再由于森林的储水功能的降低,加上在陆地森林对土壤表面吸附能力减弱,有时过量的降水至使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等。这样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
从这简单的地球水流程图可以总结出:陆地的淡水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假如没有森林,海水形成的降水在陆地上又无法得到储蓄,陆地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海洋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海平面就会上升;假如没有森林,在流入海洋的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这样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既然森林对海平面和气候影响如此重要,我们人类在保护森林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资料显示:人类文明的初期,有原始森林76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地球大陆表面的三分之二;19世纪中期,减少到5600万平方公里;20世纪末再减少到344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下降至27%;而据2003年的最新数据,现在只剩下2800万平方公里了。由此可见,最近100多年来,森林面积锐减惊人;而且减少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加速之势: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森林,其中1980~1990年期间平均每年损失9.95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约等于韩国的面积;此后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的统计,每年消失的原始森林增加到13万平方公里;2003年的最新数据则显示,目前是以每年高达16万~2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着。美国:17~20世纪30年代洗劫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森林。巴西:3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砍伐……
不过在行星尺度上,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能把人类置于死地。在现实中,威胁人类的因素有哪些?
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大灭绝
有科学家分析指出,在地球的历史上,一共有五次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当时大约有85%的物种绝灭。奥陶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在广阔的海洋中,海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地球的南极在现在的撒哈拉沙漠一带,有超厚的冰层。奥陶纪末期,冰层范围扩大,大片的冰川使海洋温度下降,于是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冷。由于海洋和陆地上大面积结冰导致海平面降低。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海洋的生物圈系统,导致了生物大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泥盆纪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时,陆地面积扩大,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泥盆纪时期气候相当温暖,北极地区都处于温带气候。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也是气候变冷。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约90%的海洋生物、70%的陆生脊椎动物灭绝。二叠纪早期气温较低,到二叠纪末期,分散的大陆聚集成联合古陆。陆地面积扩大,海洋面积缩小,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大量氧气,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同时,形成超级大陆后,海洋的水蒸气无法深入内陆地区,导致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沙漠。二叠纪末期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大量的火山爆发喷发出的气体和尘埃进入大气层,遮天蔽日,导致了全球降温,生物很难适应。这次生物大灭绝使地球的生物种类获得一次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等爬行动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约80%的生物灭绝。三叠纪早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冰盖。恐龙等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不过只是那个年代里的配角。这次生物大灭绝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在地质上留下了海平面下降后又上升的证据。这次生物大灭绝为恐龙的发展和强大提供了机会。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就是我们熟知的恐龙大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约80%的生物灭绝。在当时,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白垩纪早中期恐龙种类达到极盛,到晚期爬行类从极盛走向衰落,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异军突起。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地球剧烈的地壳运动或陨石撞击。白垩纪末期,地壳运动频繁,火山爆发规模很大。也有科学家认为,白垩纪末期,有小行星或者数个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尘埃遮日,寸草不生,生物灭绝。
除了这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之外,地球历史上还有大约20次的小规模生物灭绝。这些灭绝事件都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发生的。由这些灭绝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导致生物灭绝的外在的最直接因素就是生活环境的剧变。无论是地质运动、火山爆发,还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最终都导致自然环境的剧变。以古鉴今,人类有可能最终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而灭亡。
人类的自我救赎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有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由于人口剧增,人们大片砍伐森林,变湿地为耕地。世界工业的发展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动。人类还滥杀野生动物,造成部分野生动物灭绝。每种动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某一环节缺失,将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虽然很多国家都签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与《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协定,其同约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但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加拿大)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任务。而美国则至今不愿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个约束发达国家减排行动的协议。以目前的状态看,尽管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全球气候环境在恶化,但世界各国并没有像《雪国列车》开篇那样齐心协力地应对环境问题。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海洋油气储量
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累计获探明储量约400亿吨,探明率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在全球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164亿吨油当量,其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上占28%。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还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
海底油气的生成
石油和天然气是两种在成因上密切联系的有机流体矿产,它们都是由复杂的碳氢化台物组成的,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已经证实,石油、天然气是古代多种生物残体的腐泥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的。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生油条件、储存空间和保存条件。首先,要有大型的由地壳沉降形成的积水盆地,一般是浅海和湖泊。其次,要有适宜的气候,使生物生长繁盛。这些生物一般是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孔虫、腕足类、珊瑚、苔藓等,它们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第三,要有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盆地,使一代又一代的生物边繁衍、边死亡、边被泥沙一层又一层地掩埋起来。当一个盆地被几千米基至上万米厚的泥沙填满后,就完全成为一个沉积盆地了。经过地壳变动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那些腐烂的有机质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石油或天然气。
海洋油气产量
海洋油气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为100万桶/天,2005年为2500万桶/天。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中,北海海域石油产量及其增长速率,一直居各海域之首。2000年产量达到峰值,即3.2亿吨,随后逐渐下降。波斯湾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产量保持在2.1~2.3亿吨,而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墨西哥湾可能在未来数年超过北海,成为世界最大产油海域。
海洋油气勘探特点
陆地上的油气勘探方法与技术在海洋油气勘探中都是适用的。但是,受恶劣的海洋自然地理环境和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许多勘探方法与技术受到了限制。
海上钻井工程设备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海上钻井必须使用钻井平台。由于受海洋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钻井工程要考虑风浪、潮汐、海流、海冰、海啸、风暴潮、海岸泥沙运动的影响,考虑海洋的水深、海上搬迁拖航等因素的影响,而陆地上钻井工程则无须考虑这些因素。
海上油气勘探的投资大幅增加,一般是陆地油气勘探投资的三到五倍。勘探投资主要体现在海上钻井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海上钻井设备的搬迁拖航、海上钻井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与保险等方面。这些勘探投资都要比陆地上大得多。
不过由于交通便利和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海洋油气勘探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其地震船沿测线边前进边进行测量施工作业,施工作业效率比陆地地震工作效率高。
第一章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②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③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庐山起义);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了地球模型。)①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短,度数越大,长度越短。经线的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约为2万千米。②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③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④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3.纬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4.经度①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②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③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5.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注意: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6.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①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终年严寒;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7.节气日期太阳直射昼夜情况季节划分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0°)昼夜平分春季(3、4、5月)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23.5°N)昼长夜短夏季(6、7、8月)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0°)昼夜平分秋季(9、10、11月)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23.5°S)昼短夜长冬季(12、次年1、2月)注意:①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②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第二章学用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①比例尺类型: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②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③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潮州市地图);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广东省地图)。④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4.地图的发展:刻在陶片上的地图丝织地图羊皮地图纸制地图电子地图。第三章陆地与海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4.四大洋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5.亚欧分界线自北向南依次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欧洲、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6.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所组成的区域(如亚洲);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阿拉伯半岛);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7.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8.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9.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10.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可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3种。1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说明坡度越缓;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谷,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脊,多条等高线重叠表示是陡崖。12.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地势的起伏状况。其中,绿色表示平原,黄褐色表示高山、高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12.世界的平原:亚马孙平原;的高原:巴西高原;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13.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14.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1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42页)。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烈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俯冲碰撞(形成山脉或岛屿)、断裂错动等,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17.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第四章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概念特点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短时间,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长时间,相对稳定2.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2月。南半球相反。3.气温分布的规律是:A、由低纬度地区(赤道)向高纬度地区(两极)逐渐降低。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纬度位置)B、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位置)C、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地形)4.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分布的规律:A、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纬度位置)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海陆位置)C、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东西部沿海降水多。(海陆位置)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5.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等特征,可以将气候划分为11种主要类型。6.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多雨型)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中部。(全年少雨型)7.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型)8.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平均——亚欧大陆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亚欧大陆内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欧大陆东部。9.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它们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10.大气污染主要是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工业原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污染气体。国际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3类: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被破坏(氯氟烃)、酸雨危害(二氧化硫)。第五章居民与聚落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2.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在世界各地也是不同的(非洲最快,欧洲最慢,亚洲第三)。3.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它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表示人口在增长,<0表示人口在减少)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4.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这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5.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6.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7.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更多的公共设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水平高,居住环境好。(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由此引发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8.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部沿海及大洋洲。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9.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10.世界的三大宗教:(都起源于亚洲)①基督教(教堂):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②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典为《古兰经》,信徒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③佛教(佛塔、寺庙、石窟):信徒称为和尚或尼姑,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10.人们聚居的地方统称为聚落,其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房屋、道路、绿地)。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11.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12.聚落分布特点: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少有或没有聚落。13.四大文明发祥地:中国黄河中下游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14.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国外: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2.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海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①面积有大小。面积居前6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梵蒂冈面积最小。②人口有多少。人口居世界前3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美国。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③海陆位置不同。可分为临海国(如中、俄、美),内陆国(如蒙古、哈萨克斯坦),岛国(如日本、英国)。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欧洲、北美洲)及南半球的大洋洲,在国际合作中被称为“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国际合作中被称为“南”。亚洲的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人均收入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5.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如中国与美国);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如中国与印度)。6.联合国(UN)是世界上规模、影响最广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理事会是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它由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7.世界贸易组织(WTO)是重要的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宗旨是“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海水温度的高低取决于所处纬度高低和季节变化,同时还与沿岸地形(海域封闭程度)、气候、洋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与海水温度之间的关系及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1海水物理性质的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温度、盐度、密度。一般从温度和盐度两个方面回答相关问题。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低纬度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水温度低。
②洋流暖流使所流经海区水温增高,寒流使所流经海区水温降低。
③海陆状况内海水温受陆地影响大,夏季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高,冬季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低。
④陆地径流由于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陆地径流水温高于海洋,陆地径流注入的海区水温升高。
⑤水深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到1000米以下水温极低,趋于零度。
二、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1海水盐度的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如下表所示。
2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或气候影响降水量及蒸发量,影响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例。
②淡水汇人量影响人海口附近海水的盐度。
③洋流寒流使盐度变低,暖流使盐度变高。
④海湾是否封闭封闭海湾与外海海水交换不畅,受外海海水盐度影响小。
三、羊流与等温线、等盐度线的关系
1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①“暖高寒低”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②“凸向即流向”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洋流的流向。
③“低来寒、高来暖”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
2洋流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暖小寒大”暖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盐度值小的方向凸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盐度线向盐度值大的方向凸出。
3等温线与等盐度线的关系。
在中低纬度海区,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反,在高纬度海区,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趋势与等盐度线的数值变化趋势相同。
四、典例精析
例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和水温变化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难易适中。(1)图中有三条表层海水等温线,从所标的温度数值不难看出,该海域表层海水的温度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可判断出图中的陆地是南美大陆,图中的海域位于太平洋东南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导致近岸水温较低。该海域北部有赤道穿过,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水温高,该海域南部纬度高,水温低。(2)若M附近海域表层水温升高,就会使沿岸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导致降水增多,若M附近海域表层水温降低,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气候更干旱。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近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例2(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解析本题以南美洲的地形剖面图为切人点,综合考查南美洲和非洲沿岸的洋流性质、景观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空间定位准确是区域知识再现和进行区域分析的前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其对岸为非洲西海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位于同一纬度的两地相比,暖流流经海域盐度更高,本格拉寒流是离岸风吹走表层暖海水,下层冷海水上升补偿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上升流,受此寒流的影响,沿海岸是荒漠景观,南回归线穿过的南美洲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而油橄榄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
答案A
五、强化训练
下图力某地区部分巷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a港口解冻日期比图中其他港口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经度C纬度D洋流
2b、C、d三港口封冻期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Ac>dDb
BdDc>b
CcDb>d
Db>c>d
对于不小于10cm的波长,盐度与亮度温度成反比。在黑白遥感影像上亮度温度与灰度成正比。亮度温度越高,灰度数值越大,呈白色调,反之,呈黑色调。下图中力海洋盐度与21cm应段微度遥感测得的亮度温度之间的关手曲线,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示关系,借助海况影像图可以
A等深线
B制等盐度线
C制等温线
D制等压线
4在黑白遥感影像图上,灰度值最大(呈白色调)的海域是
A波斯湾
B波罗的海
C地中海
D红海
参考答案及解析lC对比分析a与图中其他港口,a港口纬度位置高,获得的热量少,解冻日期晚。
2Ab、C、d纬度相近,但b位于大陆西岸,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判断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无封冻期,C、d位于大陆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d受海洋影响较大,最冷月比c处温度高,则d港口封冻期比c短。故选项A正确。
一、等值线图的种类和共同特征
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盐度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潜水位线图、等太阳高度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潜水位线图、等震线图、雪线高度等值线图、等盐度线图、降水PH值等值线图、噪声等值线图、地租水平等值线图等。
等值线图的共同特征主要有: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②同图等距,在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变化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间隔相等或为O。③除等高线图上的陡崖外,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相交。④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二、等值线图的一般判读方法
1、看图名
读图名明确等值线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
2、看间距和疏密
等值线稀疏,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小;等值线密集,说明单位距离内的差值较大。如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的地方,风力越大。图1的某地等压线分布图中A地风力大于B。
3、看走向
看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如等高线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图2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为AB,河流流向为BA。
4、看弯曲
等值线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事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等值线常常会发生弯曲,根据其弯曲的方向,可以确定影响因素。如果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则该地区的数值一定比同一纬度(或水平面)的数值低,如果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该地区的数值一定比同一纬度(或水平面)的数值高,我们常把它总结为“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
5、看闭合
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等值线都应当是闭合的曲线,但有时在等值线图中会出现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如果小范围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大的一条相同,则闭合等值线内部的数值一定比周围等值线的数值大,简称“大于大的”;如果小范围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值线中数值较小的一条相同,则闭合等值线内部的数值一定比周围等值线的数值小,简称“小于小的”。如图3中有两条等值线,数值a大于b,则M地的值大于a,N地的值小于b。
6、看递变
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顺序反映了该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
7、看特殊
关注等值线图殊的地方,如等高线图中几条线交会的地方表示陡崖,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流区域可能存在台风。
8、巧计算
(1)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为大数减小数。如图4中甲山和乙山的相对高度为:乙山的海拔1320米-甲山的海拔1150米=170米。
估算相对高度的范围用公式:(n-1)d≤H相
(2)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因此,可计算出图4中甲乙两山顶的气温相差为1.02℃。
(3)坡度计算:
坡度计算公式为tana=L/H,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根据两点所在等高线的数值求出,L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可根据图中比例尺与两点间的图上距离求出,α为坡度。
三、主要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等高线地形图
一般来说,要正确判读等高线图,首先要判断等高线的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变化规律,其次是根据上述变化规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1)判读地形
等高线闭合,目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顶(或丘陵);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为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如果图中没有数值注记,也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就是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就为山谷。
(2)判读地貌类型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较稀疏且弯曲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则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边缘处等高线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地形。
(3)判读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在不同幅图中,高度差与水平实地距离的比值越大,则坡度越大,反之越小。
2、等潜水位线图
(1)判断河流流向
这与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的流向非常相似,潜水水位往往随地形起伏而发生变化,可根据等值线的数值递变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据此判断河流流向。如图5中AB河流流向是由A流向B。
(2)判断潜水的流向
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如图5中箭头就是潜水的流向。
(3)判断某点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的埋藏深度就是潜水面与地表的垂直距离,它等于该点地表的海拔高度减去该点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如图5中C点潜水的深度为25米-15米=10米。
(4)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方法之一是画一条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位线的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潜水水位和河水水位的高低,从而确定补给关系。若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则河水补给潜水。方法之二是根据河流两岸潜水的流向来判断。若潜水流向指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水补给潜水。如图5是潜水补给河水。
3、等温线图
(1)判断南、北半球
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数值逐渐减小;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数值逐渐增大。如图6就为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则与冬季相反。假如图6是北半球夏季等温线图,则图中①所在区域为海洋,②所在区域为陆地。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7月反之。假如图6中①处为海洋,②处为陆地,则该图为7月等温线图。
(4)判断寒、暖流
寒流的温度较流经地区的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暖流的温度较流经地区的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假如图6中A处等温线弯曲是由于洋流所致,则流经A处的洋流为寒流。
(5)判断地势的高、低
在非闭合的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小;地势低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大。假如图6中A、B两地均为陆地,且等温线弯曲为地形所致,则A处可能为山脊,B处可能为山谷。
在闭合的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则为山地(或高地)。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则为山谷(或盆地)
(6)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比较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4、等压线(面)图
(1)判断近地面气压与气温的高低
近地面气压受气温的影响,遇热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而形成低气压,等压线下凹;遇冷气温下降,高空气流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而形成高气压,等压线上凸。高空与之相反。如图7中A处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B处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
(2)判断海陆分布及高低压中心
在同一水平面上,北半球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1月),大陆气温低,形成高气压,等压线向低值凸出,海洋相反,如图8。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夏季(7月),大陆气温高形成低气压,等压线向高值凸出,海洋相反,如图9。此时,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地中海地区则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
(3)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①风向: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从而判断南、北半球。
(5)判断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
①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高压中心——反气炭——四周气流由内向外,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②判断锋面气旋
首先,判断锋面位置:在低气压区(气旋),锋面多形成在低压槽处,如图10的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图中AB和CD处。
其次,判断锋面附近风向:根据南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10中,E、H处为偏北风,F、G处为偏南风。
再次,判断冷暖气团:在图10中,E、H在锋面的北侧,气温比锋面南侧低,因为E、H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地区,F、G相反,所以E、H为冷气团,F、G处为暖气团。
最后,确定锋面的移动方向及带来的天气状况: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AB锋面主动由E处向F方向移动,所以为冷锋,E处为冷气团控制,天气阴;F处为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CD锋面主动由G处向H方向移动,所以为暖锋,H处为冷气团控制,天气阴;G处为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5、等太阳高度线图
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1)判断极点及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高度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所以,在太阳高度等值线图上,中心点即太阳直射点,如图11中的E点。若太阳直射赤道,则竖线代表的是同一条经线,最北点与最南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若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通过圆心的竖线代表的经线是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太阳高度大于0°,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图中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图11如果是春秋分日的等太阳高度图,则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0°,30°E);如果是北半球夏至日的等太阳高度图,则图中无南极,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30°E);如果是北半球冬至日的等太阳高度图,则图中无北极,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S,150°W)。
一注意知识的分门别类、小模块化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初中观念的影响,会给学习地理知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加深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后续的教学中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小模块知识。比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就可以以地球运动作为模块。引导学生先认识地球运动的分自转与公转,然后引出自转与公转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进而再引出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分别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它们的夹角为黄赤交角。拓展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引起五带范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范围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最后又拓展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样就构建了地球运动的小模块化知识,为后续的复习提供了帮助。
二去繁求精
对于高中文科的学生而言,高考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除了必修和选修而外,还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因此,面对如此多的知识怎样把繁而多的知识精益求精,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学习“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时,本课中有许多的文字介绍。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知识线索,它首先分析了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近。紧接着分析了德国鲁尔区工业衰落的原因包括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过剩,最后分析了综合整治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美化环境。因此,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一条线索,而且德国鲁尔区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案例。在以后的试题中如果遇到分析传统工业(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时,学生可以德国鲁尔区为标准有选择性地解答。这样在繁重的知识学习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使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化。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如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概念,在阐述海洋与陆地温度差异形成原因时,可以先举出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对于海洋与陆地而言,海洋是液体(水),它的比热容比陆地(固体)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热慢放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的特点。因此对于白天而言,让陆地与海洋同时增温,将会出现陆地气温高于海洋。而夜晚由于陆地放热速度快于海洋,将会出现陆地气温低于海洋。这样海洋与陆地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温度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教学时引入了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所以学生在掌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就更易懂,而且还加深了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用生活实例点缀知识,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一、命题趋势
高考对气候的直接考查很少,但非常注重对气候的综合分析,命题的方向主要有:
1.从气候的要素入手,考查气温、降水。命题形式主要有:通过等值线、分层设色地图、统计图等考查气候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特征差异等。
2.区位分析中突出气候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影响。如农业区位分析中,要求描述气温、昼夜温差、光照如何、降水多少及变化,甚至要从农作物的生长期考虑这些要素的分配等。
3.气候影响分析:气候对地形、河流、土壤、植被的影响。例如,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从而影响水能开发、流域整治、可持续发展战略。气候对人文地理要素也有重要影响,如区位分析中要考虑气候因素的作用。
4.气候影响下的天气特征描述与分析。如描述阿拉伯半岛的天气特征,我们就需要在了解热带沙漠气候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以气象灾害为背景对灾害原因探讨分析。如西南旱灾、北方旱灾等。
二、网络构建
三、重点剖析
1.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海陆差异的影响:①因热力性质不同,陆地比海洋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要大。②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水热状况存在差异。(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降水较多;寒流对大气底部有冷却作用,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雾。(3)地形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4)不同性质的地面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2.亚洲南部和东部季风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
3.热带草原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都是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区处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高温多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东北信风带(低纬信风带)控制该地区,高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区处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北半球为例,冬季该地区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4.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影响。(1)锋面雨带的形成: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相遇,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2)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快――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则相反)。5月份,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6月份,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7、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进入雨季,江南地区伏旱;9月份,锋面雨带开始快速南撤;10月份,雨带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3)影响: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降水量地区差异大;锋面雨带经过地区降水量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并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和江淮地区的梅雨、伏旱等灾害性天气;雨带的反常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许多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5.气候的成因与分布(如下图所示)。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关系
6.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对于气候类型,我们通常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来判断,即依据试题所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判断气候类型。但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还要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7.气候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1)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影响河流水源补给类型、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影响河流类型和湖水盐度。(2)对地形、地质、地貌的影响:两极或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降水多且集中的地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降水极少的地区易形成荒漠景观。(3)对植被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被与之相适应。气候影响植被的长势,如赤道地区热量和水分丰沛,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区水分过于不足,形成了荒漠。(4)对土壤的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对资源的影响:气候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形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地质历史时代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而且气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四、典例分析
1.同一种气候类型的内部差异。
例.(2013年高考上海地理卷)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
11.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B.受沿岸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D.受沿岸寒流影响
12.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A.纬度位置较低B.受西风影响较弱
C.地势相对较高D.距地中海较近
参考答案:11.D12.B
解析:里斯本与雅典同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第11题,从气温分布来看,雅典夏季的气温要高于里斯本。位于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更容易受到加那利寒流的影响,故其夏季气温要偏低。第12题,从年降水量上看,里斯本的降水量明显高于雅典,两城市的降水都是由冬季的盛行西风带来的,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但相比之下,里斯本更容易受到大西洋的影响,且强度大、降水多。
2.从气候的要素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
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7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7.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参考答案:6.C7.A
解析:本题以等温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搭建的是气候与地形的联系,考查考生依图进行联系与分析的能力。第6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信息,可知该地区为台湾岛的部分地区。从图中等温线的整体分布看,主要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可推断,影响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7题,首先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和岛屿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随机的,所以该题比较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③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②地和④地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①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年降水量最少。
3.气候特征的描述与综合分析。
例.(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
(1)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试题通过考查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间接考查考生对气候特征的描述与成因分析。从等降水量线来看,美国西部年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西多东少,且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原因是:一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故降水整体上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二在西北部受山间高原盆地地形影响,降水的空间差异较大。根据表格数据分析,甲城比乙城冬季气温高,说明在地形影响下受寒潮影响小;甲城夏季气温比乙城低,主要是因为流经沿海地区的洋流性质不同。故两城市中,甲城气温年较差要小。
参考答案:(1)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
(2)甲城比乙城冬季(1月)气温高,夏季(7月)气温低。甲城气温年较差小。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较弱,气温较高。美国东部为低缓山地,乙城易受北方寒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乙城受暖流和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五、创新演练
右图为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分布B.纬度位置
C.地形D.洋流
2.②地区最热月均温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为16℃~21℃,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落叶等现象,受环境的影响明显。选择常见、自然生长的植物,各地按统一方法同时对植物的展叶、开花等现象进行观测。这些植物展叶、开花开始时间的早晚主要可以反映冷暖状况。读下表,完成3~4题。
北京、呼和浩特市区春季各种树木发芽期的对比表
3.影响表中同一树种在两地春季发芽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最大因素是
()
A.地势高低B.纬度位置C.距海远近D.人类活动
4.据表中信息分析,此三种树木()
A.在北京,秋季落叶开始时间最早的应是山桃
B.秋季落叶开始时间呼和浩特均早于北京
C.秋季落叶开始时间呼和浩特均晚于北京
D.生长期长度呼和浩特均长于北京
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5~7题。
5.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海距离B.地形条件C.局地水域D.植被分布
6.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虫害B.冻害C.滑坡D.洪水
7.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含沙量高B.流程较短C.春、夏汛明显D.冰川补给为主
下图中M地季节性受到盛行西风影响,N地常年受到盛行西风影响,M、N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完成8~9题。
8.N地最可能是()
A.惠灵顿B.伦敦C.开普敦D.雅典
9.M地近地面的盛行风向和自然带分别是()
A.东北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东南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西北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西南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对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盛行西北风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11.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7月份夏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1-2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如果所画的经纬网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A、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方向:A、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
B、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无指向标、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熟记一些常用的图例符号。
3、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4、相对高度:两地之间的垂直距离。
5、等高线: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2)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A、山顶:闭合等高线的中心;B、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C、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D、鞍部:两个山顶之间;E、陡崖:等高线重叠。
(3)几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A、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C、丘陵:海拔较高,地面起伏较大;
D、高原:边缘陡峭,地面坦荡;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8、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黄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3、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
5、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6、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7、赤道横穿过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8、巴拿马运河划分南美洲和北美洲;苏伊士运河划分亚洲和非洲;白令海峡划分亚洲和北美洲;丹麦海峡划分欧洲和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家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第二节海路的变迁
1、海路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如:填海造陆)。
2、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4、板块间的基本运动方式: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
5、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7、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8、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9、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3-4章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的特点:时间短、经常变化。
2、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3、天空布满云时,为阴天”;当天空无云或云很少时,为晴天”。
4、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5、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6、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7、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2、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3、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4、气温的分布:(1)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0C。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常见天气系统特征及其对区域天气的影响
【图释考点】
1.锋面系统(表2)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以北半球为例)(图1)
【疑难突破】
1.判断冷、暖锋的方法
①看锋面符号:锋线上的“黑三角”、“黑半圆”分别表示冷锋和暖锋,且“黑三角”、“黑半圆”的指向表明锋面的移动方向;②看冷气团运动方向:如果冷气团箭头大致和暖气团移动方向箭头相对,说明冷气团势力强,为冷锋;如果冷气团的指向箭头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或有一个小环流),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③看锋面坡度:冷气团移动速度快,因此在冷锋中冷气团推动锋面快速移动,暖气团迅速抬升,冷锋坡度大;而暖锋中暖气团缓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推动锋面缓慢移动,故暖锋坡度小;④看雨区位置:冷锋雨区窄,主要在锋后;暖锋雨区宽,主要在锋前;⑤根据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判断,如表3所示。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表4)
3.判断气旋、反气旋不同方位近地面的风向
如图2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判断其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如虚线所示,再向右偏转30°左右,实线即为风向,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考点2: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
【图释考点】(图3)
【疑难突破】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低压、风从低纬吹向高纬、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三个因素影响下多雨;高压、风从高纬吹向低纬、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则会使得气候干燥)。
(3)下垫面状况(包括比热容、地形、反射率、洋流等)。
①比热容:影响气温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大陆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形成大陆性气候;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慢,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形成海洋性气候。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中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中纬度大陆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③地形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高原、高山气候的形成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山脉走向影响气流运动状况,从而影响降水分布,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④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途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⑤地面反射率: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
2.气候特征的描述
(1)气温:年平均气温的高低;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是哪月气温高(夏)、哪月气温低(冬)。
(2)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
(3)特殊点:一些特殊地区需考虑大风和光照情况,注重突出其特殊点。如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时,要抓住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描述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时,抓住关键词“高寒”,具体描述为:终年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
3.评价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通过光照、热量、水分影响农业。光照强弱、时间长短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产量;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水分资源主要指大气降水和地表的湿润状态,降水的季节分布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不同的干湿地区适宜不同的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如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但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大力兴修水利;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但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温带海洋气候降水有余,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但有利于牧草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考点3:气候类型判断
【图释考点】(图4)
【疑难突破】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某地气温、降水数据确定气候类型分三步,如表5:①利用最高气温月份判断南、北半球,若6、7、8三个月气温最高,则为北半球,若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则为南半球;②利用最冷月平均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③利用降水特点确定气候类型。
三、图像突破
【图型解读】等压线分布图(图5)
【判读方法】
1.判断气压系统各部位的名称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为高气压,反之为低气压,如图5中标为H的区域为高压中心,标为L的区域表示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弯曲较大的部位为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为脊线;低压中心等压线弯曲较大的部位叫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弯曲),各条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为槽线,如图5中甲虚线表示槽线,乙虚线表示脊线,脊线和槽线与其所经过的等压线是垂直的。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两两相对分布的中间区域称为鞍形气压区,简称鞍形场或鞍部,如图5中标有“鞍部”的部位。
2.等压线的综合应用
(1)判断风向:风从高压吹向低压,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以图5B点风向为例,其方法如下:首先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图中虚线箭头,垂直于等压线(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近地面一般偏转30°~45°,高空偏转90°)判断具体风向,如图中实线箭头①表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实线箭头②表示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实线箭头③表示北半球高空的风向,实线箭头④表示南半球高空的风向。
(2)判断风力大小: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的疏密反映风力的大小,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处,风力小,如图中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则A地风力大于B地。
(3)判断南、北半球和季节:根据风向相对于气压梯度力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大陆或者海洋出现的气压中心可以判断季节,大陆出现高压中心或海洋出现低压中心为该地的冬季,反之为该地的夏季。
(4)判断天气现象:高压中心(反气旋)四周气流由内向外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明朗天气,高压脊控制区域也多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气旋)四周气流由外向内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在中纬度(温带)地区的低压槽可形成锋面,称为锋面气旋,多阴雨天气。
(5)等压线图(图6)中锋面气旋的判读:①冷、暖锋的判断:关键要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判断。在槽线a上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如甲箭头所指方向,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可知气团运动方向为乙箭头所指方向,由此可判断出此槽线北侧的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槽线a附近形成冷锋,同理可判断图中东部槽线b附近暖气团主动向北移动,形成暖锋。②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③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常出现为雪、雨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槽线a附近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④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在低压槽处空气向槽线处幅合,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形成锋面;而高压脊处,空气自脊线向外辐散,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四、思维建模
区域降水成因分析
【典例精析】
(2015年天津卷)读图7及材料,回答问题。
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结合图示信息,说明T岛东北部年降水量丰富的三条原因。
解析:影响区域降水的因素,一般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考虑。
答案: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东北部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气增温、增湿。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
(1)获取信息:在左图中获取该地的经纬度,进而获取该地大气环流和洋流分布情况,右图中根据河流流向获取地形状况。
(2)描述表达:从经纬度位置、地势高低、盛行风向三方面描述。
(3)知识应用: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还可分析该地气温状况。
2.以例建模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具体如表6所示)。
(2)地形: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阻挡,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天气,即雨影区。不同地形对气流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水汽,降水面积较广,如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而高大的山地、高原等会阻碍海洋水汽的深入。地势高低对降水也有影响,降水在山地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少。
一、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前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2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读亚洲轮廓图和北美大陆沿北纬40度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完成1--3小题下列描述中完全属于大洲的地理位置的一组是()①赤道穿过亚洲南部,东经160度经线穿过亚洲东部,说明亚洲是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②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③亚洲是世界上面积、人口最多的大洲④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⑤北美西部山达4000米以上⑥亚洲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2.下列关于亚洲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洲地势起伏大,河流由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B.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缺失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C.亚洲东临世界的大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季风气候显著D.亚洲地域辽阔,不仅河流众多,还濒临许多海洋,如黑海、日本海、里海等。由北美的地形剖面图可以看出北美大陆的地势特点是()A.东高西低B.北高南低C.中间高,四周低D.东西高,中间低读“中南半岛略图”,回答4~5题。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农作物的主要产区,该作物是()A、小麦B、茶叶C、天然橡胶D、水稻5、下列城市是中南半岛上的国家首都且位于大河河口三角洲的是()A、万象B、金边C、曼谷D、吉隆坡6.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A.东亚B.东南亚C.北美D.西欧7.国际上将俄罗斯划分为欧洲国家,原因是()A.大部分领土在欧洲B.大部分人口、首都、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欧洲C.居民都是白种人D.经济发达8.欧洲第一长河,全长3600千米,有“五海通航”之称的是()A.叶尼塞河B.伏尔加河C.恒河D.勒拿河读右图海峡示意图,完成9--10题9关于右图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B.位于中南半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C.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D.是连接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10.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国家——新加坡扼该海峡的东端口,其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下列各图中能反映新加坡的气候特征的是:()ABCD二、综合题(共30分)11.读南亚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请写出图中数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每空1分共计12分)该区域国家的首都①。海域②大洋④邻国D,城市C所在的地形区是。(2).该区域所属的半岛名称是,该半岛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其特点是。(3).⑦所在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该国发展农业生产最不利的气候问题是。(4).在该区域能够欣赏到的景观是()读日本和俄罗斯略图,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12.(1).写出相应地理事物的名称(4分)岛屿A,海峡①,③所在的工业区名称。港口城市④。(2).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沿岸的狭长地带,请你把原因填入下面的框图中。(3分)a.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的消费地b.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c.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d.产品主要出口
(3)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每年有感地震达1500次,其原因是。日本山山就是一座的活火山。(2分)(4).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中,最东边的是工业区,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多靠近产地,俄罗斯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是。(3分)(5)俄罗斯平原和高原、山地的分界线是河,该河流航运价值不高的原因是。(2分)(6)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但气候地区差异较大,大体上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的变化特点是。(1分)(7)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且较发达,有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的大铁路横跨亚欧大陆,她东起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西到欧洲的港。(2分)(8)、有关河流B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分)A.河源在中国境内名为额尔齐斯河B.该河主要流经亚洲平原C.是俄罗斯高原和山地的分界线D.流域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参考答案一、1--5CCDDC6--10BBBAB二、(1)新德里阿拉伯海印度洋中国德干高原(2)印度半岛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3)水稻小麦旱涝灾害频繁(4)C三、(1)北海道岛朝鲜海峡京滨工业区摩尔曼斯克(2)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左边bd右边ac(3)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4)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矿产资源矿产资源(5)叶尼塞河纬度高,河流封冻期长;沿岸客、货运需求小(6)逐渐增大(7)西伯利亚鹿特丹(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