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已被普遍接受,怎样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得同时又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经济应运而生,这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潮流。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求人类重新建立起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脱离工业文明,但尽可能多地摒弃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也需要以区域经济社会作为实施载体。一言蔽之,生态经济对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概述
生态经济是指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的是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结合农村自有条件发展低碳,环保,低消耗的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秸秆机械化还田模式,秸秆直接还田,预防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提高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秸秆气化、渣还田模式,利用秸秆变成清洁能源,建立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提供优质农家肥减少支出;秸秆饲牛、过牛腹还田模式,秸秆经过牛腹以粪便还田,形成“秸秆――牛――粪――肥田”的链式生产;秸秆育菇循环模式,依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理念,形成秸秆――蘑菇――饲料(畜禽)――粪便――回田的循环经济生态模式;“麦套稻”、秸秆自然还田模式,保持水土,减少机械作业成本;“沼”为纽带的多头循环模式,由单一的粮、果、禽、渔业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条,衍生出“猪――沼――果”“果――沼――药”“粮――沼――禽”“蚕――沼――桑”等生态农业模式;粪尿无害化模式,形成以抓粪尿无害化处理为切口的农畜循环经济;酒、牛、菜、生态经济模式,由一种产业模式引发出多种产业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浪费、治理污染。
事实证明,人们采取上述形式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已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的污染问题,为解决因秸秆焚烧、粪便污染及过度施用化肥而造成土质的恶化找到了有效的治理途径,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资源的再利用为资源利用拓宽了渠道,使废物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农村就业,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谐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主导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它是集合先进生产力、较高的资源能源利用率、拥有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地方。在工业园区内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行生态经济发展方式,可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可具体分为三种。一种是靠内部推动直接创造产品价值的经济模式,利用“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这种开放式的循环过程,在在园区内循环不断重复利用生产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这种循环过程在园区之外也可以开展实施。另一种是外部促进企业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是围绕园区这个核心,在行业内部通过施行政策优惠以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第三种是独立构建专业的生态循环专业化机构,变废为宝,在其中建立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并依此建起立一个协作网络,使企业的生产出的边角料或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不但减少资源的浪费,更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
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建议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电子商业化平台。首先,需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其中电子商务中心包括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智库、电子政务、数字化商务。其次,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这种先进的发展模式,即建立起一个关联企业研发中心、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中心,使得不同园区关联产业的人才集中起来,这样能大大促进产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第三,建立起综合信息平台中心,对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区流动困难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从而也间接地提高了园区与园区之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工业园区的生态经济模式的有效开展,是现今信息化时代经济模式的创新。
三、生态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l卯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她的报浩《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对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当时直译为可以承受的发展,大意是指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即在发展中要以环境为控制的焦点。总起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l)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还应加上“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将人为资源而且也要将足够数量的自然资源(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传给下一代,以继续改善生活质量(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对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变革、提高,圆满地按上述3个指导思想进行发展活动。
目前有许多行业提出了诸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它们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概念的应用。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强调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旨在保持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助于现在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顾问委员会具体地选出了可持续发展3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即能源、运输与水。其实能源、运输都与水有关,所以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开发应提高为多种开发;它不仅是河流开发,还包括水的再循环和雨水收集、水权转移、水的脱盐淡化……等;还应把保护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任何水开发方案必须考虑的程序。
(4)“现在不是继续去寻找水来满足将来的需要,而是应进行规划,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水文改革。”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释义及管理目标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尚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l)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包括多长?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两代,即子孙后代,约SOa?
(2)可持续利用的对象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何变?也很难确定。
(3)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总战略。这里“发展”是总目标,水利必须为“发展”服务,所以首先必须以“需”定“供”,不断反馈,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续利用的供水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整个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的。
(5)在《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中Gleick(1996)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作了大体的定义:“水利用需达到保持人类社会持久地发展至无限未来的能力,而不损害水循环的整体性,也不损害依赖水而生存的各种生态系统”。
(6)在上书中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和目标也作了介绍,主要是:①人类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用水量:对于人类来说,饮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几百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价格提供支持人类代谢和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淡水量应该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组织有保障的承诺。③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项标准要求应保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水量。必须做出有关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检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方面的社会决策。这些决策的实例包括保护未筑坝河流的各个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标准、为环境从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订湿地保护标准。③水质标准。不同的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质标准,而且,对水质必须进行监测和维护以满足这些标准。这些水质标准是为了确保饮用水能够比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物的影响。非人类用水无需进行保护达到饮水标准。例如,许多为工业、商业、浇灌或景观目的用水可使用较低标准的水,可大大节省费用。环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类似的水质标准。应尽力弄清这些差异并制定满足各种水质标准要求的力、法。④水资源再生性。淡水资源被认为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一种不影响同类资源长期利用的方式进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当、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层污染。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盗用后代的水资源,这违背了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协调利用和水政策应明确地防止进行这些不可逆的活动。③其他如可持续利用目标还必须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在决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响各方的意见,保证公开公平地享有各种资源信息,并保证在分配这些资源时有各种选择方案。
3土耳其以水为基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概况
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亚地区开发工程,简称Gz钾工程。G之钉)包括土耳其9个省和约ro%的全国人口及土地面积。土耳其国土面积约78万kmZ,其中%.9%在亚洲小亚细亚岛上,其中部称安那拉利亚高原,高原海拔8侧〕一1soom。夏季干热,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亚地区约2万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应降水总量52砚刃亿耐,蒸发量约为“%,其余的1870亿耐形成地表径流,径流系数为0.36。目前用水:城市16亿耐,工业12亿耐,农业190亿‘,总用水量215亿m,O土耳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规划上述两条河的开发方案,制定了GAP计划,以开垦和开发其东南部广大贫清的高原区。其开发的指导思想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①1970年定为水、土资源开发工程;②1980年改为多部门的、社会与经济的地区开发方案;③沙男〕年后改为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工程。
3.2GAP是以水为基础的地区开发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开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开发工程基于“可持续能力”的概念。投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农业、运输、工业、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上的大坝、电站和灌溉设施。这个巨大的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给予特别重视和优先考虑,特别对地区人民生活更为重视。G赶〕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国内区域间的不同经济情况一用提高区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标准;提高农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增强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资源开发方案包括13项灌溉和发电工程,其中7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项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个大坝、19个电厂,以及灌溉170万腼2土地的灌溉网。装机约750万kw,年发电量270亿kw·h。整体工程的目标和主要特点在GAP规划中均已提出,它决定了该区的潜力,识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拟定开发目标目的和战略。
3.3可持续发展与GAP的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广泛的定义,有许多问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性别、教育、健康、自然规划、农业、环境、法律与机构等。这些问题的中心是人,既为目标,又为作用者,或两者兼有。所以人的发展是(;AP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为了确定CAP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范围与组成。采用了团体参予的方法,联合国UNDP与GAPRDP于I卯5年3月联合召集了大规模的开发程序的会议。
根据会议结果和CAP规划的目标与目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开发程序:
(l)对可加速经济状况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资;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务,以便达到国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业机会;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与社会的基础设施,以便建立比较健康的城市环境;
(5)为了最佳的灌溉发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6)增进跨地区和地区内的道路和可影响性;
(7)满足现有的和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8)把保护水、土和大气以及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作为优先考虑;
(9)加强集体参予决策和实践。
总之,GAP可持续能力的主要组成是:社会的可持续能力,自然的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续农业与灌溉。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4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l)调节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节水灌溉方法;
(2)管理、运行和养护GAP灌溉系统;
(3)实验现代灌溉技术;
(4)城市废水再循环;
(5)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
(6)确定(;AP地区的开发方案和基础设施工程;
(7)进行地区的环境研究;
(8)进行Tigti,流域的环境研究;
(9)农业与开发方案关系研究;
(10)农民培训与技能拓展;
(1l)农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种植方式规划;
(12)非灌溉地区的就业与增加收人工程;
(13)巩固农业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参加城市划分、分区与规划;
(15)参加建库后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l6)拟定Atatnik水库次分区开发方案;
(17)建立妇女的多目标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区企业家支持和指导中心;
(19)在实验区建立生态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开发;
(20)cA-P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工程实施在上列20项内容中第4、5、7、8、19项是属于环境方面的
4以长江流域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1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4项主要任务
两个保障体系是环境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4项主要任务是:
(l)改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内洪涝旱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必须有序地进行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等问题,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及可再生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分布情况,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应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分析,直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城乡、工业及生态的供水问题,及开发可持续能源(水电)和水运等问题,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优势和地区优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和从长江治理开发上促进流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措施
(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可持续利用思想为指导,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4.2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2.1综合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推动力,环境与生态是保障,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2流域整体性原则
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要,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在一起,对流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管理运用,以“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指导规划和开发。“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就是要使开发的工程从长期考虑不仅效益显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2.3按行业优先制定的原则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和长江流域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选择;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决定于该流域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资源供应情况。由于工、农业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区域的,其发展和环境保护又必须变为当地政府乃至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因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一定要做好各个点与所在区域的协调。
4.2.4抓重点行业及组成的原则
例如能源是工、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如布局、构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会使原材料逐渐消耗而不能持续供应;另一方面又污染环境。所以对于能源供应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根据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为保障,以系统工程为原理的原则,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见图1。
图1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由图l可见,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3一4个层次。从宏观研究它的战略程序,是从流域出发,以流域总体优化为目标;在流域进行宏观布局之后,即研究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进行了这一轮从大系统到具体组成单元的宏观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体研究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原拟的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以制定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最后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结语与体会
本文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综合性的初步释义,通过参加国际水工程经验讨论会,选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气】,地区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认为:
(1)GAP效益显著,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CAP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土耳其全国受益,而且将有助于叙利亚、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电力还可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占GAP总面积的比例将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农业将由34.3%减少到10.7%,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将持续增加。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
黔中经济区要想成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就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基于贵州省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应该是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这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不仅是资源上的可持续,还是经济上的可持续。资源上的可持续性指的是要合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特别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保证各种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农业生产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资源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③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1、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中国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平均用量远远超过世界上农产品高产的国家,但粮食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却比不上这些高产国家。农业化学品的普遍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了我国的赤潮问题、水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使用生态农业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较脆弱,水土流失较严重,全省有明显侵蚀的土壤面积为7.32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1.6%。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这样发展生态农业就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贵州省的省情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便利。首先,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三废的排放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小,这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次,贵州省保存了较好的自然和生态文化,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9.9%,比全国高出1.2倍,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与此同时,贵州省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和复杂多样的噶斯特地貌,同时具有气候、生物的多样性、低纬度、高海拔的农业生态特点,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了便利[1]。
近年来,贵州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过分依赖传统技术、封闭经营、规模狭小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和较大的市场需求,是发展生态农业最适宜的区域,而且黔中经济区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来实现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有助于为全省农业发展树立榜样,有助于黔中经济区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因此发展特色农业应该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大力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率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贵州省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植物区地理成分汇聚地,北方植物、南亚热带植物、中亚热带植物、北亚热带植物,暖温带植物等在贵州省内均有生长。贵州南部接广西,东部接湖南,北部接四川,西部接云南,因而多种植被交叉汇集于贵州。贵州所拥有的植物种类仅次于云南、四川、广东三省,在国内居前列。除热带作物外,全国的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禽的种类在贵州均适宜种植和养殖。这一切均说明了贵州气候对农畜生物具有多宜性,农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大,生物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极具潜力。在各类生物资源中贵州中草药资源尤其丰富,贵州拥有4294种中草药资源,仅次于云南的5050种和四川的4354种,但如果按平均国土面积上药用植物种类的数量来排队,贵州省则居全国第一位[2]。
贵州省除了生物资源丰富外,其农村生态旅游资源也极其丰富。贵州省岩溶地貌区占73%,造就了贵州省优美的喀斯特风光和茂密的森林,使贵州省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农耕文化,宜人的气候是南方炎热夏季中的凉岛,因而被誉为全国的“公园省”。
尽管贵州省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风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但是却给贵州省发展特色农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黔中经济区凭借其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条件,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完全可以成为拉动贵州省和黔中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3、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农村复合生态系统,涉及到农业生产与二、二产业的联合,由此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时要考虑与本地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使本地区的三次产业能够实现有机融合,通过产业化链条的延伸来拉动农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农业必须是可持续的,而这种可持续不仅是资源上的可持续,还包含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助于资源可持续性的实现,但经济上的可持续就要依靠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实际上,黔中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前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明.贵州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2011,09.
[2]邹超亚.贵州农业资源分析、开发对策与农业发展重点选择[DB/OL].
[3]陈连军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是发展地方经济有效途径[J].经济纵横.2010:19-20.